本發(fā)明涉及輸料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動復位接料設備、自動復位接料系統(tǒng)和料斗自動復位方法。
背景技術:
當前pc生產線用攪拌站多需同時滿足pc生產線供料和攪拌車供料。而通常pc線接料設備與攪拌站車在接料高度上存在一定的高度差,為實現(xiàn)一套設備根據(jù)需要分別向pc生產線和攪拌車供料,接料小車應運而生。
然而,現(xiàn)有技術中,接料小車均配備獨立的驅動系統(tǒng)、電氣系統(tǒng),導致接料小車整體設備的結構十分復雜,難以避免存在重量大、造價高、保養(yǎng)維護成本高等缺點。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復位接料設備、自動復位接料系統(tǒng)和料斗自動復位方法,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攪拌站分別輸送材料的裝置存在的結構復雜、重量大、造價高、保養(yǎng)維護成本高等問題。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自動復位接料設備,包括軌道及可在軌道上行走的料車和料斗、設置于所述軌道上的復位裝置;所述料斗在所述料車的推動下沿所述軌道離開初始位置后能夠在所述復位裝置的作用下回歸所述初始位置。
進一步,所述復位裝置包括復位斜板;所述復位斜板傾斜設置在所述軌道上,所述料斗在重力作用下能夠從所述復位斜板的上端自行移動到下端。該技術方案的技術效果在于:當軌道水平安裝時,料斗被料車驅使離開初始位置而移動到傾斜設置的復位斜板后,能夠利用自身的重力運動回到初始位置。
進一步,還包括滾動裝置或滑動裝置,所述滾動裝置或滑動裝置設置于所述料斗的底部,所述料斗通過所述滾動裝置或滑動裝置在所述復位斜板上移動。該技術方案的技術效果在于:滾動裝置或滑動裝置用于減小摩擦系數(shù),避免料斗與復位斜板之間的摩擦力影響了料斗的歸位。由于滾動裝置或滑動裝置設置于料斗的底部,而不是位于復位斜板上,不容易落入攪拌料,故具備更高的可靠性。
進一步,還包括滾動裝置或滑動裝置,所述滾動裝置或滑動裝置設置于所述復位斜板的上表面,所述復位斜板通過所述滾動裝置或滑動裝置承托所述料斗。該技術方案的技術效果在于:滾動裝置或滑動裝置用于減小摩擦系數(shù),避免料斗與復位斜板之間的摩擦力影響了料斗的歸位。由于滾動裝置或滑動裝置設置于復位斜板的上表面,故簡化了料斗的結構,減輕了料斗的重量。
進一步,所述復位裝置包括壓簧;所述壓簧位于所述料斗遠離所述料車的一側,分別連接所述料斗和所述軌道。該技術方案的技術效果在于:料車推動料斗離開初始位置時,壓簧被料斗壓縮,當料車離開后,壓簧的彈性勢能做功驅使料斗回歸初始位置。在該結構下,壓簧位于料斗遠離料車的一側,與攪拌站的出料口距離較遠,不容易受攪拌料的影響。
進一步,所述復位裝置包括拉簧;所述拉簧位于所述料斗靠近所述料車的一側,分別連接所述料斗和所述軌道。該技術方案的技術效果在于:料車推動料斗離開初始位置時,拉簧被料斗拉伸,當料車離開料斗后,拉簧積蓄的彈性勢能對料斗做功驅使料斗回歸初始位置。拉簧位于料斗靠近料車的一側,與攪拌站的出料口距離較近,可設置在軌道的外側。
進一步,還包括限位擋塊;所述限位擋塊設置于所述軌道,位于所述料斗靠近所述料車的一側。該技術方案的技術效果在于:限位擋塊起阻擋作用,用于確定料斗的初始位置,使料斗在復位裝置的作用下回歸到確定的初始位置,定位準確地承接攪拌料。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自動復位接料系統(tǒng),包括攪拌設備以及上述的自動復位接料設備;所述攪拌設備的出料口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的上方。
進一步,所述料車為混凝土輸送機。該技術方案的技術效果在于:混凝土輸送機自身配備了動力裝置,且混凝土輸送機的體積和重量遠大于料斗,能夠輕易、迅速地推動料斗沿軌道離開初始位置。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料斗自動復位方法,其操作步驟如下:料車沿軌道行走,推動料斗沿軌道離開初始位置;在料車沿軌道反方向行走后,料斗在復位裝置的作用下自行回歸到初始位置。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自動復位接料設備的料斗和料車同樣滑動設置在軌道上,料斗由料車驅使活動,且料斗在復位裝置的作用下能夠自動復位,無需單獨為料斗設置一套驅動系統(tǒng)和電氣系統(tǒng),簡化了結構、減輕了重量、降低了造價和運行維護成本。根據(jù)實際工程試驗估算,整套設備的重量降幅大約在40%~50%之間。
2、自動復位接料系統(tǒng)具備上述技術效果的同時,能夠根據(jù)工程作業(yè)需要,快速地自動選擇料車或料斗輸送攪拌料,實現(xiàn)一套設備根據(jù)需要分別向pc生產線和攪拌車供料。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具體實施方式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自動復位接料設備的軸測圖;
圖1a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自動復位接料設備在料斗位于初始位置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b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自動復位接料設備當料斗被料車驅動離開初始位置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c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自動復位接料設備當料斗回復初始位置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三提供的自動復位接料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提供的自動復位接料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軌道;2-料車;3-料斗;
4-復位斜板;5-滾動裝置;6-壓簧;
7-限位擋塊;8-攪拌設備。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實施例一: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自動復位接料設備,其中: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自動復位接料設備的軸測圖;圖1a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自動復位接料設備在料斗3位于初始位置時的結構示意圖;圖1b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自動復位接料設備當料斗3被料車2驅動離開初始位置時的結構示意圖;圖1c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自動復位接料設備當料斗3回復初始位置時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1~1c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自動復位接料設備,包括軌道1、在軌道1上行走的料車2和料斗3,以及設置于軌道1上的復位裝置。
優(yōu)選地,軌道1為平行雙軌軌道;
復位裝置包括復位斜板4,復位斜板4傾斜設置在軌道1上;
還包括滾動裝置5或滑動裝置(未標注),其中,滾動裝置5或滑動裝置設置于料斗3的底部,料斗3通過滾動裝置5或滑動裝置接觸復位斜板4。
在本實施例中,料斗3在料車2的推動下沿軌道1離開初始位置后,能夠在重力的作用下,從復位斜板4的上端自行移動到下端回到初始位置。其中,采用平行雙軌軌道的效果在于,平行雙軌軌道具有更好的平衡性和導向性,利于承托料車2和料斗3并限制料車2和料斗3的運行軌跡。設置滾動裝置5或滑動裝置的效果在于,滾動裝置5或滑動裝置用于減小摩擦系數(shù),避免料斗3與復位斜板4之間的摩擦力影響了料斗3的歸位。
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提供的自動復位接料設備,包括軌道1、在軌道1上行走的料車2和料斗3,以及設置于軌道1上的復位裝置。
優(yōu)選地,軌道1為平行雙軌軌道;
復位裝置包括復位斜板4,復位斜板4傾斜設置在軌道1上;
還包括滾動裝置5或滑動裝置,其中,滾動裝置5或滑動裝置設置于復位斜板4的上表面,復位斜板4通過滾動裝置5或滑動裝置承托料斗3。
在本實施例中,料斗3在料車2的推動下沿軌道1離開初始位置后,能夠在重力的作用下,從復位斜板4的上端自行移動到下端回到初始位置。其中,采用平行雙軌軌道的效果在于,平行雙軌軌道具有更好的平衡性和導向性,利于承托料車2和料斗3并限制料車2和料斗3的運行軌跡。設置滾動裝置5或滑動裝置的效果在于,滾動裝置5或滑動裝置用于減小摩擦系數(shù),避免料斗3與復位斜板4之間的摩擦力影響了料斗3的歸位。
需要說明的是,在實施例一中,由于滾動裝置5或滑動裝置設置于料斗3的底部,而不是位于復位斜板4上,不容易落入攪拌料,故具備更高的可靠性。而在實施例二中,滾動裝置5或滑動裝置設置于復位斜板4的上表面,故簡化了料斗3的結構,減輕了料斗3的重量。
實施例三: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三提供的自動復位接料設備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自動復位接料設備,包括軌道1、在軌道1上行走的料車2和料斗3,以及設置于軌道1上的復位裝置。
優(yōu)選地,軌道1為平行雙軌軌道;
復位裝置包括壓簧6,壓簧6位于料斗3遠離料車2的一側,分別連接料斗3和軌道1。
在本實施例中,料車2推動料斗3離開初始位置時,壓簧6被料斗3壓縮,當料車2離開后,壓簧6的彈性勢能做功驅使料斗3回歸初始位置。在該結構下,壓簧6位于料斗3遠離料車2的一側,與攪拌站的出料口距離較遠,不容易受攪拌料的影響。其中,采用平行雙軌軌道的效果在于,平行雙軌軌道具有更好的平衡性和導向性,利于承托料車2和料斗3并限制料車2和料斗3的運行軌跡。
實施例四:
本實施例提供的自動復位接料設備,包括軌道1、在軌道1上行走的料車2和料斗3,以及設置于軌道1上的復位裝置。
優(yōu)選地,軌道1為平行雙軌軌道;
復位裝置包括拉簧(未標注),拉簧位于料斗3靠近料車2的一側,分別連接料斗3和軌道1。
在本實施例中,料車2推動料斗3離開初始位置時,拉簧被料斗3拉伸,當料車2離開料斗3后,拉簧積蓄的彈性勢能對料斗3做功驅使料斗3回歸初始位置。拉簧位于料斗3靠近料車2的一側,與攪拌站的出料口距離較近,可設置在軌道1的外側。其中,采用平行雙軌軌道的效果在于,平行雙軌軌道具有更好的平衡性和導向性,利于承托料車2和料斗3并限制料車2和料斗3的運行軌跡。
需要說明的是,實施例三和四中,復位裝置分別采用壓簧6和拉簧,其效果相同,可以根據(jù)實際的安裝空間靈活使用。并且,實施例一~四可以單獨運用,也可靈活組合:比如,復位裝置可以包括復位斜板4和壓簧6,也可以包括復位斜板4和拉簧,還可以為包括壓簧6和拉簧的兩種結構形式。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同時,大大提高設備的安全可靠性,在其中任意一個結構出現(xiàn)故障的時候,其他輔助和并列的結構仍然能夠保證設備正常運行。
如圖1a、1b、1c、2所示,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進一步地,自動復位接料設備還設置有限位擋塊7。其中,限位擋塊7設置于軌道1,位于料斗3靠近料車2的一側。限位擋塊7起阻擋作用,用于確定料斗3的初始位置,使料斗3在復位裝置的作用下回歸到確定的初始位置,定位準確地承接攪拌料。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自動復位接料設備的技術方案與現(xiàn)有技術接料設備的區(qū)別如下:
在現(xiàn)有技術中,pc生產線用攪拌站多需同時滿足pc生產線供料和攪拌車供料。而通常pc線接料設備與攪拌站車在接料高度上存在一定的高度差,為實現(xiàn)一套設備根據(jù)需要分別向pc生產線和攪拌車供料,接料小車應運而生。然而,現(xiàn)有技術的接料小車均配備獨立的驅動系統(tǒng)、電氣系統(tǒng),導致接料小車整體設備的結構十分復雜,難以避免存在重量大、造價高、保養(yǎng)維護成本高等缺點。
而本發(fā)明的自動復位接料設備,能夠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料斗3和料車2同樣滑動地設置在軌道1上,料斗3由料車2驅使活動離開初始位置,并且料斗3在復位裝置的作用下能夠自動回歸初始位置,無需單獨為料斗3設置一套驅動系統(tǒng)和電氣系統(tǒng),簡化了結構、減輕了重量、降低了造價和運行維護成本。根據(jù)實際工程試驗估算,整套設備的重量降幅大約在40%~50%之間。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自動復位接料系統(tǒng),其中:圖3為本發(fā)明提供的自動復位接料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自動復位接料系統(tǒng),包括攪拌設備8以及上述的自動復位接料設備,攪拌設備8的出料口位于料斗3初始位置的上方。
如圖3所示,進一步地,料車2為混凝土輸送機。其中,混凝土輸送機自身配備了動力裝置,且混凝土輸送機的體積和重量遠大于料斗,能夠輕易、迅速地推動料斗3沿軌道1離開初始位置。
綜上所述,自動復位接料系統(tǒng)在具備上述簡化結構、減輕重量、降低造價和運行維護成本等優(yōu)點的同時,能夠根據(jù)工程作業(yè)需要,快速地自動選擇料車2或料斗3來輸送攪拌料,實現(xiàn)一套設備根據(jù)需要分別向pc生產線和攪拌車供料。
使用上述自動復位接料設備或者自動復位接料系統(tǒng)時,料斗自動復位方法如下:首先,料車在自身的動力裝置驅使下沿軌道行走,推動料斗沿軌道離開料斗的初始位置,即接料位置。然后,當料車在自身的動力裝置驅使下沿上述移動的反方向行走后,料斗在復位裝置的作用下,利用重力或者彈簧勢能做功回歸到初始位置。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