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棉針織印花布用升降機構(gòu)。
背景技術(shù):
在紡織領域,經(jīng)常需要對制造過程中的布匹進行肉眼檢測。檢測過程中一般需要一個人握持布匹的樞軸兩端,另一人拉動所述布匹以展開所述布匹,然后進行檢測,查看是否有瑕疵點或者是否有撕裂。然而,這樣需要耗費不少人力,而且當需要將布匹收起時,不容易將布匹重新卷繞起來。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需要較少人力且卷繞布匹方便的棉針織印花布用升降機構(gòu)。
一種棉針織印花布用升降機構(gòu),包括支架、驅(qū)動組件、從動組件以及升降組件。所述支架包括底座以及分別設置于所述底座兩側(cè)的第一支撐梁與第二支撐梁。所述驅(qū)動組件包括驅(qū)動件、第一皮帶輪、第二皮帶輪以及第一皮帶,所述驅(qū)動件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梁上,所述第一皮帶輪與所述第二皮帶輪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梁的兩端,所述第一皮帶輪連接于所述驅(qū)動件上,所述第一皮帶套設于所述第一皮帶輪與所述第二皮帶輪上。所述從動組件包括第一從動輪、第二從動輪、第二皮帶以及傳動軸,所述第一從動輪與所述第二從動輪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梁的兩端,所述第二皮帶套設于所述第一從動輪與所述第二從動輪上,所述傳動軸的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二皮帶輪與所述第二從動輪上。所述升降組件包括兩個升降塊、連接桿以及夾持桿,所述兩個升降塊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一皮帶和所述第二皮帶上,所述連接桿的兩端分別固定于所述兩個升降塊上,所述兩個升降塊還分別滑動地配合于所述第一支撐梁與所述第二支撐梁上,所述夾持桿的兩端分別固定于所述兩個升降塊上,所述夾持桿與所述連接桿平行設置,所述夾持桿與所述連接桿之間形成有存放空間,每個升降塊上安裝有兩個相對設置的夾持輪,所述兩個夾持輪之間形成有夾持空間。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升降塊上還凸設有兩個樞轉(zhuǎn)柱,所述兩個夾持輪分別活動地套設于所述兩個樞轉(zhuǎn)柱上。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兩個樞轉(zhuǎn)柱相互間隔設置。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升降塊上還設置有張緊皮帶,所述張緊皮帶套設于所述兩個樞轉(zhuǎn)柱上。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張緊皮帶的兩側(cè)分別抵持于所述升降塊與所述夾持輪上。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夾持桿與所述連接桿均為圓柱形桿。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夾持桿的直徑小于所述連接桿的直徑。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夾持桿與所述底座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連接桿與所述底座之間的距離。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撐梁與所述第二支撐梁上均凸伸形成有滾落凸塊。
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滾落凸塊上形成有滾落斜面。
由于將布匹的樞軸兩端分別放置于所述兩個升降塊的夾持空間中,即可抽動布匹的一端并展開布匹以進行檢測作業(yè),而無需另一個工作人員來托舉所述布匹,從而節(jié)省了人力。而且由于所述布匹的樞軸兩端僅為放置于夾持空間中,因此可以利用旋轉(zhuǎn)布匹的樞軸來收卷所述布匹,使得所述布匹的卷繞較為方便。另外,由于所述連接桿與所述夾持桿之間還形成有存放空間,因此方便所述布匹的留存和放置。
附圖說明
圖1為一實施例的棉針織印花布用升降機構(gòu)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棉針織印花布用升降機構(gòu)的另一視角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圖1中III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4為圖3中IV處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jié)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棉針織印花布用升降機構(gòu),用于支撐棉針織印花布。所述棉針織印花布用升降機構(gòu)包括支架、驅(qū)動組件、從動組件以及升降組件。所述支架包括底座以及分別設置于所述底座兩側(cè)的第一支撐梁與第二支撐梁。所述驅(qū)動組件包括驅(qū)動件、第一皮帶輪、第二皮帶輪以及第一皮帶,所述驅(qū)動件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梁上。例如,所述第一皮帶輪與所述第二皮帶輪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梁的兩端,所述第一皮帶輪連接于所述驅(qū)動件上,所述第一皮帶套設于所述第一皮帶輪與所述第二皮帶輪上。所述從動組件包括第一從動輪、第二從動輪、第二皮帶以及傳動軸。例如,所述第一從動輪與所述第二從動輪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梁的兩端,所述第二皮帶套設于所述第一從動輪與所述第二從動輪上,所述傳動軸的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二皮帶輪與所述第二從動輪上。所述升降組件包括兩個升降塊、連接桿以及夾持桿,所述兩個升降塊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一皮帶和所述第二皮帶上。例如,所述連接桿的兩端分別固定于所述兩個升降塊上,所述兩個升降塊還分別滑動地配合于所述第一支撐梁與所述第二支撐梁上,所述夾持桿的兩端分別固定于所述兩個升降塊上,所述夾持桿與所述連接桿平行設置,所述夾持桿與所述連接桿之間形成有存放空間,每個升降塊上安裝有兩個相對設置的夾持輪,所述兩個夾持輪之間形成有夾持空間。
請參閱圖1及圖2,一種棉針織印花布用升降機構(gòu)100,包括支架10、驅(qū)動組件20、從動組件30以及升降組件40。所述支架包括底座11以及分別設置于所述底座兩側(cè)的第一支撐梁12與第二支撐梁13。所述驅(qū)動組件包括驅(qū)動件21、第一皮帶輪22、第二皮帶輪23以及第一皮帶24,所述驅(qū)動件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梁上,所述第一皮帶輪與所述第二皮帶輪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梁的兩端,所述第一皮帶輪連接于所述驅(qū)動件上,所述第一皮帶套設于所述第一皮帶輪與所述第二皮帶輪上;所述驅(qū)動件用于驅(qū)動所述第一皮帶輪旋轉(zhuǎn),所述第一皮帶輪用于通過所述第一皮帶帶動所述第二皮帶輪旋轉(zhuǎn)。所述從動組件包括第一從動輪31、第二從動輪32、第二皮帶33以及傳動軸34,所述第一從動輪與所述第二從動輪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梁的兩端,所述第二皮帶套設于所述第一從動輪與所述第二從動輪上,所述傳動軸的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二皮帶輪與所述第二從動輪上;所述第二皮帶輪用于通過所述傳動軸帶動所述第二從動輪旋轉(zhuǎn),所述第二從動輪用于通過所述第二皮帶帶動所述第一從動輪旋轉(zhuǎn)。請一并參閱圖3,所述升降組件包括兩個升降塊41、連接桿42以及夾持桿43,所述兩個升降塊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一皮帶和所述第二皮帶上,例如,一個升降塊連接于所述第一皮帶上,另一個升降塊連接于所述第二皮帶上;所述連接桿的兩端分別固定于所述兩個升降塊上,每一升降塊上固定所述連接桿的一端,例如,所述兩個升降塊還分別滑動地配合于所述第一支撐梁與所述第二支撐梁上,例如,所述夾持桿的兩端分別固定于所述兩個升降塊上,例如,所述夾持桿與所述連接桿平行設置,所述夾持桿與所述連接桿之間形成有存放空間44,請一并參閱圖4,每個升降塊上安裝有兩個相對設置的夾持輪411,所述兩個夾持輪之間形成有夾持空間412。
例如,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棉針織印花布用升降機構(gòu)的組裝過程具體如下:將所述第一皮帶輪與所述第二皮帶輪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梁的兩端,將所述驅(qū)動件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梁的端部并與所述第一皮帶輪連接。將所述第一皮帶的兩端分別套設于所述第一皮帶輪與所述第二皮帶輪上,例如,所述第一皮帶為跑道形皮帶,所述第一皮帶輪與所述第二皮帶輪設置于所述第一皮帶的內(nèi)側(cè)并沿相反方向抵持所述第一皮帶。將所述第一從動輪、第二從動輪安裝于所述第二支撐梁上,將所述第二皮帶套設于所述第一從動輪與所述第二從動輪上,例如,所述第二皮帶為跑道形皮帶,所述第一從動輪與所述第二從動輪設置于所述第二皮帶的內(nèi)側(cè)并沿相反方向抵持所述第二皮帶。將所述傳動軸的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二皮帶輪與所述第二從動輪上。將所述兩個升降塊分別固定于所述第一皮帶與所述第二皮帶上,同時使所述兩個升降塊分別滑動地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梁與所述第二支撐梁上。將所述夾持桿、連接桿及四個夾持輪安裝于所述兩個升降塊上。
例如,所述棉針織印花布用升降機構(gòu)的工作過程具體如下:將布匹的樞軸兩端分別放置于所述兩個升降塊的夾持空間中。啟動所述驅(qū)動件以使所述第一皮帶輪通過所述第一皮帶帶動所述第二皮帶輪旋轉(zhuǎn),此時,所述第二皮帶輪通過所述傳動軸帶動所述第二從動輪旋轉(zhuǎn),所述第二從動輪通過所述第二皮帶帶動所述第一從動輪旋轉(zhuǎn)。在所述第二皮帶輪及所述第二從動輪的旋轉(zhuǎn)過程中,所述第一皮帶及所述第二皮帶也在移動,進而帶動所述兩個升降塊分別沿所述第一支撐梁與所述第二支撐梁上升。此時,所述兩個升降塊上的布匹也被帶動上升。當所述布匹上升到預設高度時,例如,上升至所述第一支撐梁的頂部時,所述驅(qū)動件停止驅(qū)動。此時,工作人員可以抽動布匹的一端以將布匹展開,并利用肉眼檢測布匹上的瑕疵與裂縫。當工作人員檢測布匹完畢后,可以手動旋轉(zhuǎn)布匹的樞軸,從而將布匹卷繞起來。當需要將所檢測的布匹留下來時,可以將所述布匹從所述兩個升降塊中取下,并放置于所述夾持桿與所述連接桿之間的存放空間中,從而利用所述存放空間托舉所述布匹的底部以留存所述布匹。此后,所述兩個升降塊可用于進行后續(xù)的升降作業(yè)以輔助檢測布匹。
由于將布匹的樞軸兩端分別放置于所述兩個升降塊的夾持空間中,即可抽動布匹的一端并展開布匹以進行檢測作業(yè),而無需另一個工作人員來托舉所述布匹,從而節(jié)省了人力。而且由于所述布匹的樞軸兩端僅為放置于夾持空間中,因此可以利用旋轉(zhuǎn)所述樞軸來收卷所述布匹,使得所述布匹的卷繞較為方便。另外,由于所述連接桿與所述夾持桿之間還形成有存放空間,因此方便所述布匹的留存和放置。
請再次參閱圖4,例如,為了便于安裝所述兩個夾持輪,所述升降塊上還凸設有兩個樞轉(zhuǎn)柱413,所述兩個夾持輪分別活動地套設于所述兩個樞轉(zhuǎn)柱上;每一樞轉(zhuǎn)柱上活動地套設有一個夾持輪。所述兩個樞轉(zhuǎn)柱相互間隔設置。所述升降塊上還設置有張緊皮帶414,所述張緊皮帶套設于所述兩個樞轉(zhuǎn)柱上,使所述兩個旋轉(zhuǎn)柱不易隨意轉(zhuǎn)動。所述張緊皮帶的兩側(cè)分別抵持于所述升降塊與所述夾持輪上。所述夾持桿與所述連接桿均為圓柱形桿。由于所述升降塊上設置有兩個樞轉(zhuǎn)柱,將所述夾持輪套設于所述樞轉(zhuǎn)柱上即完成了所述夾持輪的安裝,因此方便了所述夾持輪的安裝。例如,為了便于留存所述布匹,所述夾持桿的直徑小于所述連接桿的直徑。所述夾持桿與所述底座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連接桿與所述底座之間的距離,即使得所述夾持桿與所述連接桿的高度相異設置,從而使得所述存放空間的開口傾斜朝外,便于所述布匹的留存和放置。例如,當所述支架的另一側(cè)放置有推車時,為了便于將布匹推入所述推車中,請再次參閱圖2,所述第一支撐梁與所述第二支撐梁上均凸伸形成有滾落凸塊14。所述滾落凸塊上形成有滾落斜面。當所述布匹檢測完畢后,可以推動所述布匹,使其沿所述滾落凸塊上的滾落斜面落入所述推車中。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shù)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shù)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shù)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gòu)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quán)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