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掛紗的設備與設施,具體涉及一種自動掛紗設備的輸送裝置。
背景技術:
: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我國的紡織行業(yè)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隨之而來的是紡織設備的快速發(fā)展。紡織行業(yè)越加發(fā)達,傳統的紡織行業(yè)一般都是利用手工進行紡織,此種方式不僅操作麻煩,而且紡織的效率低,無法形成系統化的紡織要求,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特提出一種新的技術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自動掛紗設備的輸送裝置。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自動掛紗設備的輸送裝置,包括線框架A、線框架B及連接架,線框架A與線框架B通過連接架連接,線框架A頂部設有第一個輸送裝置固定架,第一個輸送裝置固定架與第一個輸送裝置連接,第一個輸送裝置正下方位置設有第一個導軌且導軌與輸送裝置之間設有線架;所述的連接架與旋轉電機通過支撐座進行固定,旋轉電機輸出軸與第二個輸送裝置連接,第二個輸送裝置正下方位置設有旋轉臺且旋轉臺與輸送裝置之間設有線架;所述的線框架B第二個輸送裝置固定架,第二個輸送裝置固定架與第三個輸送裝置連接,第三個輸送裝置正下方位置設有第二個導軌且導軌與輸送裝置之間設有線架,線框架B上設有控制面板。
所述的輸送裝置包括移動桿、彈簧、穿出軸、固定框、連接塊及兩個傳送裝置,所述的移動桿一端與輸送裝置固定架連接,移動桿另一端與固定框連接,固定框的形狀為“U”形,固定框一條側邊與一個傳送裝置固定連接,固定框另一條側邊內部穿過穿出軸,穿出軸與另一個傳送裝置連接,穿出軸上套有彈簧,彈簧一端與傳送裝置連接,彈簧另一端與固定框側邊連接,所述的固定框與其中一個上支撐板通過連接塊連接。
所述的每個傳送裝置中設有兩個傳送裝置,兩個傳送裝置并排放置。
所述的傳送裝置包括上支撐板、側板、電動機A、傳動帶、下支撐板、傳動軸及支撐軸,所述的上支撐板與連接塊連接,上支撐板正下方位置設有下支撐板且兩者之間設有傳動帶,傳動帶為封閉環(huán)形的帶,傳動帶內部設有傳動軸與支撐軸,傳動軸與支撐軸將傳動帶拉緊,傳動軸與電動機A輸出軸連接,支撐軸一端與上支撐板連接,支撐軸另一端與下支撐板連接,上支撐板與下支撐板一側連接有側板,側板與穿出軸連接。
所述的旋轉臺包括鎖緊裝置、接軌、上盤及下盤,所述的下盤固定在地面上,下盤與上盤之間通過軸承連接,上盤上連接有接軌,上盤上裝有兩個鎖緊裝置且兩個鎖緊裝置關于接軌呈軸對稱結構。
所述的鎖緊裝置包括前板、推桿、氣缸、后板、斜板、夾塊及斜塊,所述的后板固定上盤上,后板與斜板連接,后板上連接有氣缸,氣缸傳輸桿與前板連接,前板與推桿一端連接,推桿另一端穿過后板,所述的前板上連接有兩個夾塊,每個夾塊上各連接有一個斜塊。
所述的線架包括連接桿、橫桿、滑塊、豎桿、線柱、支撐軌、滾輪A、滾輪B及連接軸,所述的橫桿上與豎桿一端連接且兩者之間所成的角度為90度,豎桿另一端與支撐軌連接且兩者之間所成的角度為90度,豎桿兩端均連接有一個線柱,線柱與豎桿之間所成的角度為90度,支撐軌內部設有滾輪A,支撐軌與連接軸一端連接,連接軸另一端與滾輪B連接且兩者通過軸承連接。
所述的豎桿的數量不少于1條,豎桿均勻分布在橫桿上,所述的線柱的數量不少于1條線柱均勻分布在豎桿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按動控制面板,控制面板控制電動機A旋轉,電動機A帶動傳送裝置,傳送裝置給線架動力,讓線架在位于線框架B正下方的的導軌上行走,線架移動到旋轉臺位置,在旋轉臺位置將面紗掛在線柱一端上,通過旋轉臺旋轉再掛到線架的另一端上,最后將線架移動到線框架A位置,完成整個掛紗的過程,此裝置不僅使用方便,而且能夠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旋轉臺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線架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輸送裝置立體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輸送裝置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僅用于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的限制;為了更好說明本實施例,附圖某些部件會有省略、放大或縮小,并不代表實際產品的尺寸;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附圖中某些公知結構及其說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參照各圖,一種自動掛紗設備的輸送裝置,包括線框架A1、線框架B8及連接架3,線框架A1與線框架B8通過連接架3連接,線框架A1頂部設有第一個輸送裝置固定架2,第一個輸送裝置固定架2與第一個輸送裝置12連接,第一個輸送裝置12正下方位置設有第一個導軌11且導軌11與輸送裝置12之間設有線架7;所述的連接架3與旋轉電機5通過支撐座4進行固定,旋轉電機5輸出軸與第二個輸送裝置12連接,第二個輸送裝置12正下方位置設有旋轉臺10且旋轉臺10與輸送裝置12之間設有線架7;所述的線框架B8第二個輸送裝置固定架2,第二個輸送裝置固定架2與第三個輸送裝置12連接,第三個輸送裝置12正下方位置設有第二個導軌11且導軌11與輸送裝置12之間設有線架7,線框架B8上設有控制面板9。
所述的輸送裝置12包括移動桿121、彈簧129、穿出軸130、固定框131、連接塊132及兩個傳送裝置,所述的移動桿121一端與輸送裝置固定架2連接,移動桿121另一端與固定框131連接,固定框131的形狀為“U”形,固定框131一條側邊與一個傳送裝置固定連接,固定框131另一條側邊內部穿過穿出軸130,穿出軸130與另一個傳送裝置連接,穿出軸130上套有彈簧129,彈簧129一端與傳送裝置連接,彈簧129另一端與固定框131側邊連接,所述的固定框131與其中一個上支撐板122通過連接塊132連接。
所述的每個傳送裝置中設有兩個傳送裝置,兩個傳送裝置并排放置。
所述的傳送裝置包括上支撐板122、側板123、電動機A124、傳動帶126、下支撐板127、傳動軸125及支撐軸,所述的上支撐板122與連接塊132連接,上支撐板122正下方位置設有下支撐板127且兩者之間設有傳動帶126,傳動帶126為封閉環(huán)形的帶,傳動帶126內部設有傳動軸125與支撐軸,傳動軸125與支撐軸將傳動帶126拉緊,傳動軸125與電動機A124輸出軸連接,支撐軸一端與上支撐板122連接,支撐軸另一端與下支撐板127連接,上支撐板127與下支撐板127一側連接有側板123,側板123與穿出軸130連接。
所述的旋轉臺10包括鎖緊裝置101、接軌102、上盤103及下盤104,所述的下盤104固定在地面上,下盤104與上盤103之間通過軸承連接,上盤103上連接有接軌102,上盤103上裝有兩個鎖緊裝置101且兩個鎖緊裝置101關于接軌102呈軸對稱結構。
所述的鎖緊裝置101包括前板111、推桿112、氣缸113、后板114、斜板115、夾塊116及斜塊117,所述的后板114固定上盤103上,后板114與斜板115連接,后板114上連接有氣缸113,氣缸113傳輸桿與前板111連接,前板111與推桿112一端連接,推桿112另一端穿過后板114,所述的前板111上連接有兩個夾塊116,每個夾塊116上各連接有一個斜塊117。
所述的線架7包括連接桿701、橫桿702、滑塊703、豎桿704、線柱705、支撐軌706、滾輪A707、滾輪B708及連接軸709,所述的橫桿702上與豎桿704一端連接且兩者之間所成的角度為90度,豎桿704另一端與支撐軌706連接且兩者之間所成的角度為90度,豎桿704兩端均連接有一個線柱705,線柱705與豎桿704之間所成的角度為90度,支撐軌706內部設有滾輪A707,支撐軌706與連接軸709一端連接,連接軸709另一端與滾輪B708連接且兩者通過軸承連接。
所述的豎桿704的數量不少于1條,豎桿707均勻分布在橫桿702上,所述的線柱705的數量不少于1條線柱705均勻分布在豎桿707上。
具體實施方式如下:通過按動控制面板9,控制面板9控制傳送裝置中的電動機A124旋轉,電動機A124帶動傳動帶126旋轉,當傳動帶126移動時,傳動帶126能帶動位于線架7上的滑塊703,滑塊703帶動連接桿701,由于連接桿701、橫桿702、豎桿704及支撐軌706為相互連接的關系,故當滑塊703移動時,線架7也是跟隨移動的,當線架7移動到旋轉臺10位置,由鎖緊裝置101對線架7上的滾輪B708進行鎖緊,使線架7不能被移動,此時利用裝載機器人對線架7一側進行面紗的裝載,當一側裝載結束后,旋轉電機5旋轉,旋轉電機帶動線架7進行旋轉,使線架7旋轉180度,再次利用裝載機器人對線架7另一側進行裝載,完成兩側的裝載之后鎖緊裝置101松開,位于旋轉臺10正上方的輸送裝置12開啟,帶動已經裝載好的線架7進行移動,將線架7移動到線框架A1位置,最后由線框架A1進行傳送出去,再線架7移動到線框架A1位置時,由線框架B8傳輸的空線架7再次移動到旋轉臺10位置,周而復始進行循環(huán)性的工作。
鎖緊裝置101的工作原理為:通過氣缸113帶動前板111,使前板111向前移動,位于前板111上的夾塊116和斜塊117對滾輪B708進行夾緊,阻止?jié)L輪B708進行移動。
圖中,描述位置關系僅用于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的限制;顯然,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