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易開封式包裝袋及其制造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適用于用手指撕開作為包裝材料的包裝薄膜而開封的易開封式包裝袋及該易開封式包裝袋的制造裝置。
背景技術(shù):
歷來是把合成樹脂制的薄膜或這種薄膜與鋁箔等粘合而成的疊層物等包裝材料組成的包裝薄膜通過縱橫三邊密封或四邊密封而形成包裝袋,這種包裝袋中可以裝入液體、粉狀體或粘稠物質(zhì)等被包裝物后進行密封。
從而,在將這種包裝袋開封時,要用小刀或剪刀將作為包裝材料的包裝薄膜的密封部位切除,或是用手指撕去。然而,由于用小刀或剪刀切除時需要使用工具,故相當麻煩,而要用手指撕開包裝薄膜時,有時不容易開封。
因此,近年來為了便于將上述包裝袋開封,在包裝袋的密封部形成切入的開封用切口,以便于撕開包裝袋。在這種場合,開封用切口一般采用2種形態(tài),譬如圖12所示,在三邊密封的包裝袋P的密封部S部位形成只是單純切入的所謂I切口N1,或是如圖13所示,在四邊密封的包裝袋P的密封部S部位切成V字形切口,形成所謂V切口N2,這樣在包裝袋P上形成開封用切口。
不過,在形成前述開封用切口的場合,如果是前述I切口N1,由于是通過單純的切入形成開封用切口,故其制作簡單,但由于I切口N1是通過在包裝袋P的密封部S上單純切入形成的,故該開封用I切口N1部位的切入部位的邊緣部分整齊,不易找到,有時要花費一定時間來尋找該I切口N1的位置。
從這一點來說,前述V切口N2由于切除成V字形,故即使是盲人也容易找到被切除而成的V切口N2,但反之,當包裝袋P內(nèi)裝的被包裝物W是譬如調(diào)味汁、湯或醬油等物品時,在包裝袋P的密封部S上形成V切口N2時,由于在該V切口N2的制作過程中必須將包裝袋P的密封部S切除成V字形,故會產(chǎn)生切屑,切屑有時會附在作為成品的包裝袋P上,因此,目前的現(xiàn)狀是避免將V切口N2形成的開封用切口用于食品等的包裝袋上。
為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不會產(chǎn)生包裝袋的切屑、便于開封、且其開封部位容易看到或容易觸摸到的易開封式包裝袋,同時提供這種易開封式包裝袋的制造裝置。
發(fā)明的公開本發(fā)明在通過包裝薄膜縱橫三邊密封或四邊密封來將液體、粉狀體或粘稠物質(zhì)等被包裝物密封的包裝袋上,向包裝袋的密封部的縱深方向切入形成開封用切口,同時在與該切入形成的切口相鄰的密封部形成彎折部,故通過彎折部造成的階梯使人容易辨別開封用切口的位置。
另外,在向著包裝袋的密封部的縱深方向切入形成開封用切口的同時,通過從該切入形成的開封用切口的最深部位置起向著前述密封部的邊緣在該密封部形成彎折部(階梯部),故容易在切入部位的邊緣部分產(chǎn)生階梯,使人容易判別切入形成的切口部分,而且這時前述開封用切口和彎折部(階梯部)構(gòu)成的形態(tài)為大致V字形或大致U字形,具有寬度,容易通過彎折形成階梯,不僅容易看到,而且容易觸摸到,便于判別開封用切口的部位。
另外,在將包裝袋連續(xù)包裝的包裝機上,設置切口形成機構(gòu),該機構(gòu)由將連續(xù)移動的前述包裝袋的縱向密封部夾持運送的一對對向滾子組成,在至少一個滾子圓周面的表面凸出形成以另一個滾子為支承滾子而向包裝袋的縱向密封部的縱深方向切入形成開封用切口的切入刀,同時凸出形成在與前述開封用切口相鄰的縱向密封部形成彎折部用的彎折刀,且前述彎折刀刀尖的高度稍低于前述切入刀刀尖的高度,這樣就可構(gòu)成既能防止發(fā)生切入造成的切屑、又容易判別開封部位的易開封式包裝袋的制造裝置。
另外,在將包裝袋連續(xù)包裝的包裝機上,設置切口形成機構(gòu),該機構(gòu)由將連續(xù)移動的前述包裝袋的縱向密封部夾持運送的一對對向滾子組成,在至少一個滾子圓周面的表面凸出形成以另一個滾子為支承滾子而向包裝袋的縱向密封部的縱深方向切入形成開封用切口的切入刀,同時從與前述開封用切口最深的部位對應的前述切入刀起連續(xù)地凸出形成向著前述縱向密封部的邊緣而在該縱向密封部形成彎折部(階梯部)用的彎折刀,且前述彎折刀刀尖的高度稍低于前述切入刀刀尖的高度,這樣就可構(gòu)成既能防止發(fā)生切入造成的切屑,又容易判別開封部位的易開封式包裝袋的制造裝置。
對附圖的簡單說明圖1是表示充填包裝機整體的概略立體圖。
圖2是表示圖1充填包裝機整體的概略主視圖。
圖3是表示圖2的開封用切口形成機構(gòu)的立體圖。
圖4是表示作為圖3中主要部分的切入刀和彎折刀的立體圖。
圖5是圖4的切入刀和彎折刀的概略剖視圖。
圖6說明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充填包裝機制造的包裝薄膜的包裝形態(tài)。
圖7是表示圖6中主要部分的包裝袋的立體圖。
圖8是本發(fā)明包裝袋實施例的包裝袋的主要部分立體圖。
圖9是本發(fā)明包裝袋另一實施例的包裝袋的主要部分立體圖。
圖10是傳統(tǒng)以及本發(fā)明中適用的三邊密封包裝袋的立體圖。
圖11是傳統(tǒng)以及本發(fā)明中適用的四邊密封包裝袋的立體圖。
圖12是在包裝袋上形成I切口的傳統(tǒng)包裝袋一例的主視圖。
圖13是在包裝袋上形成V切口的傳統(tǒng)包裝袋一例的主視圖。
實施發(fā)明的最佳形態(tài)以下結(jié)合
本發(fā)明一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易開封式包裝袋以及易開封式包裝袋制造裝置、即使用包裝薄膜的充填包裝機的主要結(jié)構(gòu)及其動作,結(jié)合圖1到圖7予以說明。
在附圖中,作為充填包裝機的整體主要結(jié)構(gòu),1是該充填包裝機的機身,在該機身1的側(cè)面設有支承架2,在該支承架2上裝有可卸式調(diào)換的卷繞著薄膜F的薄膜卷筒R。
從前述薄膜卷筒R拉出的薄膜F通過薄膜引導機構(gòu)3被施加規(guī)定的張力后先向上方拉出,并被設在機身1上部的薄膜折疊機構(gòu)4沿薄膜F的長度方向?qū)φ酆笙蛳路嚼觥?br>
在本實施例中,在該向下方拉出運送的對折薄膜F上,通過縱向密封機構(gòu)5的一對縱向加熱密封滾子5A沿縱向?qū)⒏髡郫B邊緣部和中間部以及折疊端部之間(左右兩邊緣部和中間部)縱向加熱密封后形成縱向密封部S1,接著通過設在前述縱向密封機構(gòu)5下方的第1橫向密封機構(gòu)6和第2橫向密封機構(gòu)7進行橫向加熱密封后形成橫向密封部S2。
在這種場合,通過前述第一橫向密封機構(gòu)6的一對橫向加熱密封滾子6A在橫向以規(guī)定間隔進行橫向加熱密封后形成橫向密封部S2,用該橫向密封部S2的部位首先形成有左右并排的兩個包裝袋的有底筒狀袋的底部,再從充填機構(gòu)8的各充填噴嘴部8A、8B向上述形成有底筒狀袋的薄膜F內(nèi)充填被包裝物W,接著送出薄膜F,然后用前述第一橫向密封機構(gòu)6的橫向加熱密封滾子6A對成為薄膜F的袋口部的部位進行橫向加熱密封,用該橫向加熱密封所形成的橫向密封部S2將被包裝物W密封,再用設在第二橫向密封機構(gòu)7上的一對橫向加熱密封滾子7A對該橫向密封部S2部位進一步密封后再對薄膜F的四邊進行密封,然后以連續(xù)包裝的狀態(tài)將包裝袋P不斷地向下方運送。
在這種包裝機上,在前述第二橫向密封機構(gòu)7的下方設有開封用切口形成機構(gòu)9,再在其下方設有在前述左右并排的包裝袋P中央的縱向密封部S1部分形成分離用的針孔的打孔機10,再在其下方設置將上下連接的包裝袋P的橫向密封部S2處切斷后送出的切斷機構(gòu)11。
本實施例中的前述開封用切口形成機構(gòu)9分別設置在前述左右并排的包裝袋P的兩端,在各開封用切口形成機構(gòu)9上設有在兩側(cè)的縱向密封部S1部分形成開封用切口N用的一對對向滾子12、12A,該一對對向滾子12、12A可以夾持連續(xù)移動的前述包裝袋P兩側(cè)的縱向密封部S1進行運送,在至少一個滾子12的圓周面表面凸出形成以另一個滾子12A為支承滾子而向包裝袋P的縱向密封部S1的縱深方向切入形成開封用切口N的切入刀13,同時從與前述開封用切口N的最深部位對應的前述切入刀13起連續(xù)地凸出形成向著前述縱向密封部S1的邊緣而在該縱向密封部S1上形成彎折部B(階梯部)用的彎折刀13A,又如圖5所示,前述彎折刀13A的刀尖高度L2略低于前述切入刀13的刀尖高度L1,以在前述縱向密封部S1上形成彎折部B(階梯部)。
在上述實施例中,在將包裝袋連續(xù)包裝的充填包裝機上,設有開封用切口形成機構(gòu)9,該機構(gòu)9由將連續(xù)移動的包裝袋P的縱向密封部S1夾持運送的一對對向滾子12、12A構(gòu)成,在至少一個滾子12圓周面的表面凸出形成以另一個滾子12A為支承滾子而向包裝袋P的縱向密封部S1的縱深方向切入形成開封用切口N的切入刀13,同時從與前述開封用切口N的最深部位對應的前述切入刀13起連續(xù)地凸出形成向著前述縱向密封部S1的邊緣而在該縱向密封部S1形成彎折部B用的彎折刀13A,且前述彎折刀13A的刀尖高度略低于前述切入刀13的刀尖高度,這樣,在一個滾子12的表面形成的前述切入刀13和另一個滾子、即支承滾子12A的圓周面部分抵接,并在該切入刀13與另一個滾子、即支承滾子12A的圓周面部分之間夾持并切斷包裝袋P的縱向密封部S1,這樣,就在從縱向密封部S1的邊緣起沿縱深方向切入形成開封用切口N,同時,用刀尖高度L2低于前述切入刀13的刀尖高度L1的前述彎折刀13A將包裝袋P的縱向密封部S1夾緊在與支承滾子12A之間,通過該夾緊應力使縱向密封部S1部位發(fā)生變形,由于這一變形,被夾緊部位相對通常的縱向密封部S1的平坦部分而彎折,這樣就使開封用切口N部位的切入部位邊緣部分變得不整齊。
結(jié)果,如前所述,在包裝袋P的縱向密封部S1部分形成從縱向密封部S1的邊緣起沿縱深方向切入形成的開封用切口N,同時從該開封用切口N的最深部位起向著縱向密封部S1的邊緣而在該縱向密封部S1上形成變形造成的彎折部B,使開封用切口N部位的切入部位邊緣部分由于變形造成的彎折部而變得不整齊,該不整齊的階梯部分使人容易判別包裝袋P的開封部位,而且用手指觸摸該彎折的彎折部B部位,就會感覺到凹凸不平,由此可判別包裝袋P的開封部位。
在這種場合,如圖7所示,由于形成開封用切口N和從該切入形成的開封用切口N的最深部位起向著縱向密封部S1的邊緣而在該縱向密封部S1上形成大致V字形的彎折部B,使前述開封用切口N和彎折部B構(gòu)成V字形且具有寬度的彎折部容易形成階梯,不僅容易看到,且容易觸摸到,使人容易判別開封用切口N的部位。
如前所述,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在包裝袋P的縱向密封部S1上向著前述包裝袋P的縱向密封部S1的縱深方向切入形成開封用切口N1,可以防止發(fā)生傳統(tǒng)方式中切入引起的切屑,同時通過從該切入形成的開封用切口N1的最深部位起向著前述縱向密封部S1的邊緣而在該縱向密封部S1上形成彎折部B,可以提供便于判別開封部位的易開封式包裝袋。
另外,為了得到前述的圖7所示實施例的包裝袋P,在將包裝袋連續(xù)包裝的充填包裝機上,在表面凸出形成向著包裝袋P的縱向密封部S1的縱深方向切入形成開封用切口N的切入刀13,同時從與前述開封用切口N的最深部位對應的前述切入刀13起連續(xù)地凸出形成向著前述縱向密封部S1的邊緣而在該縱向密封部S1上形成彎折部B用的彎折刀13A,并且,前述彎折刀13A的刀尖高度L2略低于前述切入刀13的刀尖高度L1,因此可提供既能防止發(fā)生切入導致的切屑,又使人容易判別開封部位的易開封式包裝袋的制造裝置,在該實施例中,是根據(jù)開封用切口N和彎折部B構(gòu)成的形態(tài)、即大致V字形來設定包裝機上開封用切口形成機構(gòu)9的切入刀13與彎折刀13A的形狀。
另外,如圖8的包裝袋P的實施例所示,將向包裝袋P的縱向密封部S1的縱深方向切入形成的開封用切口N和從該切入形成的開封用切口N的最深部位起向著縱向密封部S1的邊緣而在該縱向密封部S1上形成的彎折部B做成大致U字形。在這種場合,也與前述V字形的場合同樣,由于開閉用切口N與彎折部B構(gòu)成大致U字形且具有寬度的彎折部容易形成階梯,故通過該階梯不僅容易看到,還容易觸摸到,使人容易判別開封用切口N的部位,另外,可以根據(jù)開封用切口N和彎折部B構(gòu)成的形態(tài)、即大致U字形的形狀來設定包裝機上的開封用切口形成機構(gòu)9的切入刀和彎折刀的形狀。
包裝袋P的又一實施例如圖9所示,是向著包裝袋P的縱向密封部S1的縱深方向切入形成開封用切口N,并在與該切入形成的開封用切口N相鄰的縱向密封部S1上形成彎折部B。在該實施例中,由于將前述開封用切口N卷成大致半圓形后形成前述彎折部B,故該彎折部B就容易使開封用切口N部分相對通常的縱向密封部分S1形成階梯,結(jié)果,使人容易判別開封部位,而且包裝機上所設的開封用切口形成機構(gòu)9的切入刀和彎折刀的形狀可根據(jù)前述開封用切口N和彎折部B構(gòu)成的形態(tài)來設定,這時,可以將前述彎折刀的刀尖高度設定得略低于前述切入刀刀尖的高度。
還有,在上述實施例中,說明了制作包裝袋P的例子,即,將一片薄膜F拉出形成對折狀態(tài),再將該對折后的折疊邊緣和折疊后的薄膜F的中央部以及折疊端部(左右兩邊緣部和中央部)用成對的縱向密封機構(gòu)5的三個縱向加熱密封滾子5A沿縱向進行縱向加熱密封后形成二排筒狀袋,不過在如圖10所示的將薄膜F三邊密封后形成的包裝袋P上、在圖11所示的將二片薄膜F重疊后拉出且邊在各薄膜F的兩邊緣用兩個縱向加熱密封滾子沿縱向加熱密封邊將薄膜F的四邊加熱密封后成形的包裝袋P上、或在縱向密封部設置多個縱向加熱密封滾子(未圖示)并用該縱向加熱密封滾子和橫向密封部進行四邊密封后以橫排單位形成的多個包裝袋上、或是在一個個密封形成的包裝袋上等,都可以通過在各包裝袋上形成本發(fā)明的開封用切口而構(gòu)成易開封式包裝袋。
在本發(fā)明的易開封式包裝袋上,是向著包裝袋的密封部的縱深方向切入形成開封用切口,同時在與該切入形成的開封用切口相鄰的密封部形成彎折部,故可以利用彎折部形成的階梯使人容易判別開封用切口的位置。
另外,通過在向著包裝袋的密封部的縱深方向切入形成開封用切口的同時,從該切入形成的開封用切口的最深部位起向著前述密封部的邊緣而在該密封部形成彎折部,容易在切入部位的邊緣部分形成階梯,使人容易判別切入形成的切口部分,而且這時前述開封用切口和彎折部構(gòu)成大致V字形或大致U字形、且具有寬度的彎折部,容易形成階梯,不僅容易看到,也容易觸摸到,便于判別開封用切口的部位。
另外,在連續(xù)包裝包裝袋的包裝機上,設有將連續(xù)移動的前述包裝袋的縱向密封部夾持運送的一對對向滾子構(gòu)成的切口形成機構(gòu),在至少一個滾子的圓周面表面凸出形成以另一個滾子為支承滾子而向著包裝袋縱向密封部的縱深方向切入形成開封用切口的切入刀,同時凸出形成在與前述開封用切口相鄰的縱向密封部形成彎折部用的彎折刀,而且前述彎折刀的刀尖高度略低于前述切入刀的刀尖高度,這樣就可構(gòu)成既能防止發(fā)生切入造成的切屑又容易判別開封部位的易開封式包裝袋的制造裝置。
另外,在連續(xù)包裝包裝袋的包裝機上,設有將連續(xù)移動的前述包裝袋的縱向密封部夾持運送的一對對向滾子構(gòu)成的切口形成機構(gòu),在至少一個滾子的圓周面表面凸出形成以另一個滾子為支承滾子而向著包裝袋縱向密封部的縱深方向切入形成開封用切口的切入刀,同時從與前述開封用切口最深部位對應的前述切入刀起連續(xù)地凸出形成向著前述縱向密封部的邊緣而在該縱向密封部形成彎折部用的彎折刀,而且前述彎折刀的刀尖高度略低于前述切入刀的刀尖高度,這樣就可提供既能防止發(fā)生切入造成的切屑又容易在切入部位的邊緣部分產(chǎn)生階梯、使人容易判別切入形成的切口部位、從而容易判別開封部位的易開封式包裝袋的制造裝置。
工業(yè)上利用的可能性本發(fā)明可提供一種易開封式包裝袋及其制造裝置,在制造適用于用手指撕開作為包裝材料的包裝薄膜后開封的易開封式包裝袋時,既不會產(chǎn)生包裝袋的切屑又容易開封,且該開封部位容易看到或容易觸摸到。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易開封式包裝袋,通過包裝薄膜縱橫三邊密封或四邊密封來將液體、粉狀體或粘稠物質(zhì)等被包裝物密封,其特征在于,向所述包裝袋的密封部的縱深方向切入形成開封用切口,同時在與該切入形成的切口相鄰的所述密封部形成彎折部。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易開封式包裝袋,其特征在于,在向著所述包裝袋的密封部的縱深方向切入形成開封用切口的同時,從該切入形成的開封用切口的最深部位置起向著所述密封部的邊緣在該密封部形成彎折部。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易開封式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封用切口和所述彎折部構(gòu)成大致V字形或大致U字形。
4.一種易開封式包裝袋的制造裝置,是通過縱向密封機構(gòu)將連續(xù)移動的包裝薄膜進行縱向密封,用該縱向密封部位使包裝薄膜形成筒狀,同時用橫向密封機構(gòu)將該形成筒狀的包裝薄膜橫向密封,用該橫向密封部形成包裝袋底部,在用該底部形成有底筒狀袋的包裝薄膜內(nèi)充填被包裝物,再一邊將包裝薄膜送出一邊用橫向密封機構(gòu)將成為包裝薄膜袋口部的部位橫向密封后作為包裝袋進行連續(xù)包裝,其特征在于,還設置由將連續(xù)移動的所述包裝袋的縱向密封部夾持運送的一對對向滾子組成的切口形成機構(gòu),且在至少一個滾子圓周面的表面凸出形成以另一個滾子為支承滾子而向包裝袋的縱向密封部的縱深方向切入形成開封用切口的切入刀,同時凸出形成在與所述開封用切口相鄰的縱向密封部形成彎折部用的彎折刀,且所述彎折刀刀尖的高度稍低于所述切入刀刀尖的高度。
5.一種易開封式包裝袋的制造裝置,是通過縱向密封機構(gòu)將連續(xù)移動的包裝薄膜進行縱向密封,用該縱向密封部位使包裝薄膜形成筒狀,同時用橫向密封機構(gòu)將該形成筒狀的包裝薄膜橫向密封,用該橫向密封部形成包裝袋底部,在用該底部形成有底筒狀袋的包裝薄膜內(nèi)充填被包裝物,再一邊將包裝薄膜送出一邊用橫向密封機構(gòu)將成為包裝薄膜袋口部的部位橫向密封后作為包裝袋進行連續(xù)包裝,其特征在于,還設置由將連續(xù)移動的所述包裝袋的縱向密封部夾持運送的一對對向滾子組成的切口形成機構(gòu),且在至少一個滾子圓周面的表面凸出形成以另一個滾子為支承滾子而向包裝袋的縱向密封部的縱深方向切入形成開封用切口的切入刀,同時從與所述開封用切口的最深部位對應的所述切入刀起連續(xù)地凸出形成向著所述縱向密封部的邊緣而在該縱向密封部形成彎折部用的彎折刀,且所述彎折刀刀尖的高度稍低于所述切入刀刀尖的高度。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一種易開封式包裝袋,是在通過將包裝薄膜(F)縱橫三邊或四邊密封而將液體或粉狀體或粘稠物質(zhì)等被包裝物(W)密封的包裝袋(P)上,向前述包裝袋(P)的密封部(S)的縱深方向切入形成開封用切口(N),同時在與該切入形成的開封用切口(N)相鄰的密封部(S)上形成彎折部(B)。在提供無包裝袋切屑、便于開封、容易看到或觸摸到其開封部位的包裝袋的同時,提供該易開封式包裝袋的制造裝置。
文檔編號B65B9/20GK1237132SQ9880128
公開日1999年12月1日 申請日期1998年8月2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7年9月8日
發(fā)明者高橋吉守, 宮澤泰人, 丸山裕一 申請人:日本精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