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動到位送紙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是有關(guān)于一種送紙裝置,尤其是一種使用者只要粗略放置紙張,即可以自動到位的送紙裝置。
已有技術(shù)的送紙裝置俯視圖如
圖1所示,圖2是圖1以AA線為剖面線的截面圖。紙匣10尾端多成水平狀或是接近水平狀(參見圖2),在紙匣10的前端有一彈板101,受第一彈簧12的彈力而向著傳輸滾輪14彈起。傳輸滾輪14是由轉(zhuǎn)軸141所帶動旋轉(zhuǎn)。紙匣10的前端有一凹槽104提供彈板101擺動的空間,彈板101隨著待送紙張991的多少以轉(zhuǎn)軸103為旋轉(zhuǎn)中心,可以在101與102等位置之間存在,提供待送紙張991與傳輸滾輪14之間一個接觸力,接觸點為992,以便傳輸滾輪14可以通過接觸摩擦力,將紙張991輸送至導板993,并且到達下一個位置。傳輸滾輪14的下方有一個摩擦片16(有的設(shè)計是采用滾輪),第二彈簧18提供彈力將摩擦片16推向與傳輸滾輪14相嚙合。
圖3是圖1的送紙匣前端主視圖,顯示已有技術(shù)的彈板101,隨著待送紙張991的多少以轉(zhuǎn)軸103為旋轉(zhuǎn)中心,可以在101與102等位置之間存在。
但是采用已有技術(shù)的待送紙張991,必須以人力仔細將紙張推送至定位,常會因人疏忽而產(chǎn)生不送紙或漏送紙的缺點,而且使用也不夠方便。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不用人力,使用方便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免除人力因疏忽而可能產(chǎn)生不送紙的缺點。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本發(fā)明主要由撓性摩擦墊片、送紙匣、矩形凹槽、傳輸滾輪、導板等組成。其將送紙匣后端抬高,使得待送紙張991通過自然重力,即可以自動到位配合紙匣前端的特殊機構(gòu)的設(shè)計,不會有如已有技術(shù)的傳輸滾輪14吸不到紙張991的缺點。
圖1是已有技術(shù)的送紙裝置俯視圖;圖2是已有技術(shù)的截面圖;圖3是已有技術(shù)的送紙匣前端主視圖;圖4是本發(fā)明的送紙裝置俯視圖;圖5是本發(fā)明截面圖;圖6是本發(fā)明送紙匣前端主視圖;圖7是本發(fā)明送紙匣尾端變化設(shè)計之一;圖8是本發(fā)明送紙匣尾端變化設(shè)計之二;圖9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俯視圖;圖10是本發(fā)明是第二實施例截面圖;圖11是本發(fā)明具有雙臂彈片和彎勾的第二實施例截面圖;圖12是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俯視圖;圖13是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截面圖;圖14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俯示圖;圖15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截面圖;圖16是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圖17是圖4的變化設(shè)計俯視圖;圖18是圖17的截面圖;圖19是圖17的送紙匣前端主視圖;圖20是圖17的送紙匣尾端變化設(shè)計一;圖21是圖17的送紙匣尾端變化設(shè)計二;圖22是圖9的變化設(shè)計俯視圖;圖23是圖22的截面圖;圖24是圖22具有雙臂彈片和彎勾的截面圖;圖25是圖12的變化設(shè)計俯視圖;圖26是圖25的截面圖;圖27是圖14的變化設(shè)計俯視圖;圖28是圖27的截面圖;圖29是圖16的變化設(shè)計圖。圖30是本發(fā)明的第六實施例截面圖;圖31是圖30的俯視圖;圖32是圖31的分解視圖;圖33是本發(fā)明的第七實施例截面圖34是圖33的俯視圖;圖35是圖34的分解視圖;圖36是本發(fā)明的第八實施例截面圖;圖37是圖36的俯視圖;圖38是圖37的分解視圖;參照附圖,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圖4是本發(fā)明的送紙裝置俯視圖,送紙匣20具有一個矩形凹槽25于前段中央處,撓性摩擦墊片22嵌入矩形凹槽25中,且以固定端221固定或是以軸式安置于凹槽25的邊壁或是其他適當?shù)胤健闲阅Σ翂|片22的前端高于凹槽25的邊壁,以便與傳輸滾輪24(參見圖5)保持彈性接觸,提供待送紙張991得以一張一張地被傳輸滾輪24(參見圖5)吸入,經(jīng)由導板993傳送至下一位置。
撓性摩擦墊片22之所以采用其可撓性,是基于待送紙張991較多張時,紙張991的總重量會將撓性摩擦墊片22往下壓,撓性摩擦墊片22產(chǎn)生下凹,如此,不會影響到傳輸滾輪24與撓性摩擦墊片22之間的接觸。彈簧28(或是彈片28)位于撓性摩擦墊片22下方,保持撓性摩擦墊片22向上與傳輸滾輪24有彈性接觸。送紙匣20后端與平面形成一個夾角,以便紙張991可以通過本身的重力,自動下滑到位而與傳輸滾輪24在接觸點992相接觸。如此即可完成本發(fā)明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的功能。
圖5為本發(fā)明的截面圖,說明同上。
圖6為本發(fā)明送紙匣前端主視圖。
送紙匣20的前端中央有矩形凹槽25,對比于已有技術(shù)圖3,其送紙匣10為全面凹槽,撓性摩擦墊片22通過彈簧28的推力,與傳輸滾輪24彈性接觸。
圖7是本發(fā)明的送紙匣尾端變化設(shè)計一。送紙匣20后端201形成弧狀上翹,提供紙張991相對較強的下滑力量。
圖8是本發(fā)明的送紙匣尾端變化設(shè)計二。送紙匣20后端202形成弧狀下翹,提供紙張991相對較弱的下滑力量。
圖9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俯視圖。送紙匣30具有一個矩形凹槽35于前段中央處,撓性摩擦墊片32嵌入矩形凹槽35中,且以固定端321固定于凹槽35的邊壁。撓性摩擦墊片32的前端高于凹槽35的邊壁,彈簧38位于撓性摩擦墊片32下方,以便與傳輸滾輪34(參見圖10)保持彈性接觸,提供待送紙張991得以一張一張地被傳輸滾輪34(參見圖10)吸入,經(jīng)由導板993而傳至下一位置。
本第二實施例包含有雙臂彈片31,提供撓性摩擦墊片32后段較強的向上支撐力量,可以在待送紙張數(shù)量較多時,分擔承載重量,使不至于過重而將撓性摩擦墊片32過度下壓而致?lián)闲阅Σ翂|片32與傳輸滾輪34分離而影響送紙功能。也就是說雙臂彈片31是提供輔助彈力,如果不增加雙臂彈片31,則撓性摩擦墊片32所能承載的待送紙張991的數(shù)量會相對地較少,反之,若是增加雙臂彈片31,則撓性摩擦墊片32所能承載的待送紙張991的數(shù)量會相對地較多。
圖10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截面圖。顯示雙臂彈片31與撓性摩擦墊片32局部重疊的相對位置。雙臂彈片31可以受壓向下,到達例如312的位置。
圖11是本發(fā)明的具有雙臂彈片和彎勾的第二實施例截面圖。雙臂彈片31采用彎勾形的用意,則是當待送紙張991增多時,雙臂彈片31的彎勾311可以因為受壓而向下觸及矩形凹槽35的底面,而避免撓性摩擦墊片32不致于過度受壓下凹而致?lián)闲阅Σ翂|片32與傳輸滾輪34分離而影響送紙功能。簡單型的設(shè)計,雙臂彈片31也可以改為不具有彎勾平板單臂彈片,安置于撓性摩擦墊片32的上方或下方,如此也可以達到類似功能,只是在承載待送紙991時而會相對少些,那是因為缺少彎勾的停止功能。雙臂彈片31也可以改為具有彎勾的單臂彈片,安置于挖洞的撓性摩擦墊片32的中央,如此也可以達到類似功能。
圖12是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俯視圖。送紙匣40具有一個矩形凹槽45于前段中央處,撓性摩擦墊片42嵌入矩形凹槽45中,且以固定端421固定于凹槽45的邊壁。撓性摩擦墊片42的前端高于凹槽45的邊壁,彈簧48位于撓性摩擦墊片42下方,以便與傳輸滾輪44(參見圖13)保持彈性接觸,提供待送紙張991得以一張一張地被傳輸滾輪44(參見圖13)吸入,經(jīng)由導板993而傳送至下一位置。
本第三實施例包含有墊片擋塊43,提供撓性摩擦墊片42在待送紙張991數(shù)量較多時,撓性摩擦墊片42可以安置于墊片擋塊43上而承擔紙張991的重量,使撓性摩擦墊片42不致于過度下凹而致?lián)闲阅Σ翂|片42與傳輸滾輪44分離而影響送紙功能。也就是說墊片擋塊43是提供輔助承載的功能,如果不增加墊片擋塊43,則撓性摩擦墊片42所能承載的待送紙張991的數(shù)量會相對地較少,反之,若是增加墊片擋塊43,則撓性摩擦墊片42所能承載的待送紙張991的數(shù)量會相對地較多。
圖13是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截面圖,顯示墊片擋塊43與撓性摩擦墊片42的相對位置。另外,也可以將墊片擋塊43面積加大,使與撓性摩擦墊片42后段重疊,如此,也可以達到相同的承載較多紙張991的功能。
圖14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俯視圖,送紙匣50具有一個矩形凹槽55于前段中央處,撓性摩擦墊片52嵌入矩形凹槽55中,且以固定端521固定于凹槽55的邊壁,撓性摩擦墊片52的前端高于凹槽55的邊壁,彈簧58位于撓性摩擦墊片52下方,以便與傳輸滾輪54(參見圖15)保持彈性接觸,提供待送紙張991得以一張一張地被傳輸滾輪54(參見圖15)吸入,經(jīng)由導板993而傳送至下一位置。
本第四實施例包含有雙臂彈片51以及彈片擋塊53,提供撓性摩擦墊片52在待送紙張991數(shù)量較多時,雙臂彈片51可以輔助撓性摩擦墊片52而承擔紙張991的重量,使撓摩擦墊片52不致于過度下凹而致?lián)闲阅Σ翂|片52與傳輸滾輪54分離而影響送紙功能。也就是說雙臂彈片51是提供輔助承載的功能,如果不增加雙臂彈片51,則撓性摩擦墊片52所能承載的待送紙張991的數(shù)量會相對地較少,反之,若是增加雙臂彈片51,則撓性摩擦墊片52所能承載的待送紙張991的數(shù)量會相對地較多。彈片擋塊53則是當紙張991更多時,雙臂彈片51可以位于彈片擋塊53上,致使撓性摩擦墊片52不致于過度受壓下凹而致?lián)闲阅Σ翂|片52與傳輸滾輪54分離而影響送紙功能。雙臂彈片51也可以變化設(shè)計,使成為單臂彈片,嵌入中央挖洞的撓性摩擦墊片52中,也可以取得類似功能。雙臂彈片51采用彎勾形的用意,則是當待送紙張991增多時,雙臂彈片51的彎勾可以因為受壓而向下觸及矩形凹槽55的底面,而避免撓性摩擦墊52不致于過度受壓下凹而致?lián)夏Σ翂|片52與傳輸滾輪54分離而影響送紙功能。
圖15是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例截面圖,顯示雙臂彈片51、彈片擋塊53、與撓性摩擦墊片52之間的相對位置。
圖16是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截面圖。其中,993為導板,60為送紙匣,65為凹槽,621為固定端,表示在撓性摩擦墊片62以及彈簧68之間可以增加一個凹形推板67,如此,可以提供傳輸滾輪64與撓性摩擦墊片62在凹形推板67的凹槽地方,產(chǎn)生一個凹面的接觸面642,提高傳輸滾輪64與撓性摩擦墊片62之間的接觸面積,而提供傳輸滾輪64配合撓性摩擦墊片62對于待送紙張991的摩擦吸紙的可靠度。
圖17為圖4的變化設(shè)計俯視圖。此一設(shè)計與圖4最大的不同在于送紙匣70前端設(shè)計成為下導板75,注意下導板75是以水平連接導板993,撓性摩擦墊片72則位于下導板75的上方,嚙合于傳輸滾輪74的運作。對于紙張991的傳送原理與前面圖4所描述的完全相同,今重復說明如下。
圖17-圖19顯示送紙匣70前端有一下導板75,撓性摩擦墊片72位于下導板75的上方,且以固定端721固定或是以軸式安置于送紙匣70與下導板75間的邊壁或是其他適當?shù)胤?。撓性摩擦墊片72下方安置有彈簧78(或是彈片78),以便使撓性摩擦墊片72與傳輸滾輪74(參見圖18)保持彈性接觸,提供待送紙張991得以一張一張地被傳輸滾輪74(參見圖18)吸入,經(jīng)由導板993而傳送至下一位置。撓性摩擦墊片72之所以采用其可撓性,是基于待送紙張991較多張時,紙張991的總重量會將撓性摩擦墊片72往下壓,撓性摩擦墊片72產(chǎn)生下凹,如此,不會影響到傳輸滾輪74與撓性摩擦墊片72之間的接觸,彈簧78(或是彈片78)位于撓性摩擦墊片72下方,提供撓性摩擦墊片72向上與傳輸滾輪74有彈性接觸。送紙匣70后端與平面形成一個夾角,以便紙張991可以通過本身的重力,自動下滑到位而與傳輸滾輪74在接觸點992相接觸。如此即可以完成本發(fā)明自動到位送紙裝置的功能。
圖18為圖17的截面圖;圖19為圖17的送紙匣前端主視圖。撓性摩擦墊片72位于送紙匣70的前端中央下導板75的上方,鑒于已有技術(shù)圖3的送紙匣彈板101、102為寬的硬板,本設(shè)計為窄的撓性摩擦墊片72通過彈簧78的推力,彈性接觸于傳輸滾輪74。
圖20為圖17的送紙匣尾端變化設(shè)計一。送紙匣70后端701形成弧狀上翹,提供紙張991相對較強的下滑力量。
圖21為圖17的送紙匣尾端變化設(shè)計二。送紙匣70后端702形成弧狀下翹,提供紙張991相對較弱的下滑力量。
圖22為圖9的變化設(shè)計俯視圖;圖22-圖23此一設(shè)計與圖9最大的不同在于送紙匣80前端設(shè)計成為下導板85,注意下導板85是以水平連接導板993。撓性摩擦墊片82則位于下導板85的上方,嚙合于傳輸滾輪84的運作。對于紙張991的傳送原理與前面圖9所描述的完全相同,今重復說明如下。
圖22-圖23顯示送紙匣80前端有一下導板85,撓性摩擦墊片82位于下導板85的上方,且以固定端821固定或是以軸式安置于送紙匣80與下導板85間的邊壁或是其他適當?shù)胤?。撓性摩擦墊片82下方安置有彈簧88(或是彈片88),以便使撓性摩擦墊片82與傳輸滾輪84(參見圖23)保持彈性接觸,提供待送紙張991得以一張一張地被傳輸滾輪84(參見圖23)吸入,經(jīng)由導板993而傳送至下一位置。
本實施例包含雙臂彈片81,提供撓性摩擦墊片82后段有較強的向上支撐力量,可以在待送紙張991數(shù)量較多時,分擔承載重量,使不至于過重量而將撓性摩擦墊片82過度下壓而撓性摩擦墊片82與傳輸滾輪84分離而影響送紙功能。也就是說雙臂彈片81是提供輔助彈力,如果不增加雙臂彈片81,則撓性摩擦墊片82所能承載的待送紙張991的數(shù)量會相對地較少,反之,若是增加雙臂彈片81,則撓性摩擦墊片82所能承載的待送紙張991的數(shù)量會相對地較多。雙臂彈片81也可以變化設(shè)計,使成為單臂彈片,安置于撓性摩擦墊片82后段上方或是下方,也可以獲得類似功能。雙臂彈片81也可以變化設(shè)計,使成為彎勾向下的單臂彈片嵌入中央挖洞的撓性摩擦墊片82中,也可以獲得類似功能。
圖23為圖22的截面圖,顯示雙臂彈片81與撓性摩擦墊片82局部重疊的相對位置,雙臂彈片81可以受壓向下,到達例如812的位置。
圖24為圖22具有雙臂彈片和彎勾的截面圖,雙臂彈片81采用彎勾形的用意,則是當待送紙991增多時,雙臂彈片81的彎勾811可以因為受壓而向下觸及下導板85,而避免撓性摩擦墊片82不致于過度受壓下凹而致?lián)闲阅Σ翂|片82與傳輸滾輪84分離而影響送紙功能。簡單型的設(shè)計,也可以采用不具有彎勾或是僅有些微彎勾的設(shè)計,如此也可以達到類似功能。只要在承截待送紙張991時而會相對少些,那是因為缺少彎勾的功能。
圖25為圖12的變化設(shè)計俯視圖。圖25-圖26此一設(shè)計與圖12最大的不同在于送紙匣90前端設(shè)計成為下導板95,注意下導板95是以水平連接導板993。撓性摩擦墊片92則位于下導板95的上方,嚙合于傳輸滾輪94的運作,對于紙張991的傳送原理與前面圖12所描述的完全相同,今重復說明如下。
送紙匣90前端有一下導板95,撓性摩擦墊片92位于下導板95的上方,且以固定端921固定或是以軸式安置于送紙匣90與下導板95間的邊壁或是其他適當?shù)胤?,撓性摩擦墊片92下方安置有彈簧98(或是彈片98)以便使撓性摩擦墊片92與傳輸滾輪94(參見圖26)保持彈性接觸,提供待送紙張991得以一張一張的被傳輸滾輪94(參見圖26)吸入,經(jīng)由導板993而傳送至下一位置。
本實施包含有墊片擋塊93,提供撓性摩擦墊片92在待送紙991數(shù)量較多時,撓性摩擦墊片92可以安置于墊片擋塊93上而承擔紙張991的重量,使撓性摩擦墊片92不致于過度下凹而致?lián)闲阅Σ翂|片92與傳輸滾輪94分離而影響送紙功能。也就是說墊片擋塊93是提供輔助承載的功能,如果不增加墊片擋塊93,則撓性摩擦墊片92所能承載的待送紙張991的數(shù)量會相對地較少,反之,若是增加墊片擋塊93,則撓性摩擦墊片92所能承載的待送紙張991的數(shù)量會相對地較多。
圖26為圖25的截面圖,顯示墊片擋塊93與撓性摩擦墊片92的相對位置。另外,也可能將墊片擋塊93面積加大,使與撓性摩擦墊片92后段重疊,如此,也可以達到相同的承載較多紙張991的功能。
圖27為圖14的變化設(shè)計俯視圖,圖27-圖28此一設(shè)計與圖14最大的不同在于送紙匣100前端設(shè)計成為下導板105,注意下導板105是以水平連接導板993。撓性摩擦墊片102則位于下導板105的上方,嚙合于傳輸滾輪104的運作。對于紙張991的傳送原理與前面圖14所描述的完全相同,今重復說明如下。
送紙匣100前端有一下導板105,撓性摩擦墊片102位于下導板105的上方,且以固定端1021固定或是以軸式安置于送紙匣100與下導板105間的邊壁或是其他適當?shù)胤?。撓性摩擦墊片102下方安置有彈簧108(或是彈片108),以便使撓性摩擦墊片102與傳輸滾輪104(參見圖28)保持彈性接觸,提供待送紙張991得以一張一張地被傳輸滾輪104(參見圖28)吸入,經(jīng)由導板993而傳至下一位置。
本實施例包含有雙臂彈力101以及彈片擋塊103,提供撓性摩擦墊片102在待送紙張991數(shù)量較多時,雙臂彈片101也可以輔助撓性摩擦墊片102而承擔紙張991的重量,使撓性摩擦墊片102不致于過度下凹而致?lián)夏Σ翂|片102與傳輸滾輪104分離而影響送紙功能。也就是說雙臂彈片101是提供輔助承載的功能,如果不增加雙臂彈片101,則撓性摩擦墊片102所能承載的待送紙張991的數(shù)量會相對地較少,反之,若是增加雙臂彈片101,則撓性摩擦墊片102所能承載的待送紙張991的數(shù)量會相對地較多。彈片擋塊103則是當紙張991更多時,雙臂彈片101可能停止于彈片擋塊103上,致使撓性摩擦墊片102不致于過度受壓下凹而致?lián)闲阅Σ翂|片102與傳輸滾輪104分離而影響送紙功能。雙臂彈片101也可以變化設(shè)計,使成為平板單臂彈片,安置于撓性摩擦墊片102的上方或是下方,也可以獲得類似功能。雙臂彈片101也可以變化設(shè)計,使成為有勾單臂彈片,嵌入于中央挖洞的撓性摩擦墊片102中,也可以獲得類似功能。雙臂彈片101采用彎勾形的用意,則是當待送紙張991增多時,雙臂彈片101的彎勾可以因為受壓而向下觸及下導板105,而避免撓性摩擦墊片102不致于過度受壓下凹而致?lián)闲阅Σ翂|片102與傳輸滾輪104分離而影響送紙功能。
圖28為圖27的截面圖,顯示雙臂彈片101、彈片擋塊103、與撓性摩擦墊片102之間的相對位置。
圖29為圖16的變化設(shè)計,具有凹形推板。此一設(shè)計與圖16最大的不同在于送紙匣110前端設(shè)計成為下導板115,注意下導板115是以水平連接導板993。撓性摩擦墊片112則位于下導板115的上方,嚙合于傳輸滾輪114的動作。對于紙張991的傳送原理與前面圖16所描述的完全相同,今重復說明如下。
其中1121為固定端,圖29顯示在撓性摩擦墊片112以及彈簧118之間可能性以增加一個凹形推板117,如此,可以提供傳輸滾輪114與撓性摩擦墊片112在凹形推板117的凹槽地方,產(chǎn)生一個凹面的接觸面積1142,提高傳輸滾輪114與撓性摩擦墊片112之間的接觸面積,而提高傳輸滾輪114配合撓性摩擦墊片112對于待送紙張991的摩擦吸紙的可靠度。
圖30是本發(fā)明的第六實施例截面圖,圖中顯示其中具有兩片彈片,包括第一彈片121以及第二彈片123,位于中央的是摩擦墊片122,摩擦墊片122的前端與傳輸滾輪124相接觸,當傳輸滾輪124轉(zhuǎn)動時,可以利用傳輸滾輪124的摩擦力,將傳輸滾輪124接觸到的待送紙張吸入,傳送到下一位置使用。第一彈片121以及第二彈片123都具有一對平行雙臂,跨坐于摩擦墊片122的兩邊。第一彈片121具有一個尾端127,第二彈片123具有一個尾端125,位于中央的摩擦墊片122具有一個尾端126,三個尾端以125、126、以及127的方式由上往下以三明治方式安置排列。這種安置的好處是第一彈片121以及第二彈片123結(jié)合中央摩擦墊片122,可以共同承載更多的紙張。同時,基于第二彈片123的光滑面,可以在紙張的數(shù)目減少時,仍然可以使紙張順利滑行到接近傳輸滾輪124的一端,而有效地被傳輸滾輪124吸入使用。
圖31是圖30的俯視圖,圖中顯示第二彈片123與第一彈片121有著類似的形狀,具有平行重疊的雙臂區(qū)域。當紙張的數(shù)目較少時,紙張將被第二彈片123抬高,而滑行到接近傳輸滾輪124的一端,而使紙張有效地被傳輸滾輪124吸入使用。當紙張的數(shù)目較多時,第二彈片123被壓下,排在后面的紙張的下端可以接觸到位于中央的摩擦墊片122,此時,位于中央的摩擦墊片122提供的摩擦,可以使得排在后面的紙張不會有過大的力量往前推,如此可以避免排在前面的紙張因為受到推力而產(chǎn)生多于一張的紙張同時被傳輸滾輪124吸入的缺點。
圖32是圖31的分解視圖,圖中顯示第二彈片123與第一彈片121有著類似的形狀,具有平行重疊的雙臂區(qū)域。第一彈片121以及第二彈片123,具有平行雙臂,可以是將材料一體成型的U形元件,也可以是單獨的兩片長條形材料所構(gòu)成的。
圖33是本發(fā)明的第七實施例截面圖,圖示顯示其中具有兩片彈片,包括第一彈片131以及第二彈片133,位于中央的是摩擦墊片132,摩擦墊片132的前端與傳輸滾輪134相接觸,當傳輸滾輪134轉(zhuǎn)動時,可以利用傳輸滾輪134的摩擦力,將傳輸滾輪134接觸到的待送紙張吸入,傳送到下一位置使用。摩擦墊片132靠近固定邊處,設(shè)計有一個凹槽138,第一彈片131以及第二彈片133,設(shè)置于摩擦墊片132的凹槽138之中。其中第一彈片131設(shè)置于凹槽138的下部,第二彈片133設(shè)置于凹槽138的上部。第一彈片131具有一個尾端137,第二彈片133具有一個尾端135,位于中央的摩擦墊片132具有一個尾端136。三個尾端以135、136以及137的方式由上往下以三明治方式安置排列。這種安置的好處是第一彈片131向上抬起、配合第二彈片133,再結(jié)合中央摩擦墊片132,可以共同承載更多的紙張。同時,基于第二彈片133的光滑面,可以在紙張的數(shù)目較少時,仍然可以使紙張順利滑行到接近傳輸滾輪134的一端,而有效地被傳輸滾輪134吸入使用。
圖34是圖33的俯視圖,圖中顯示第二彈片133與第一彈片131有著類似的形狀,平行重疊于凹槽138之中。當紙張的數(shù)目較少時,紙張將被第二彈片133抬高,而滑行到接近傳輸滾輪134的一端,而使紙張有效地被傳輸滾輪134吸入使用。當紙張的數(shù)目稍多時,第二彈片133被壓下,排在后面的紙張的下端可以接觸到位于中央的摩擦墊片132,此時,位于中央的摩擦墊片132提供的摩擦,可以使得排在后面的紙張不會有過大的力量往前推,如此可以避免排在前面的紙張因為受到推力而產(chǎn)生多于一張的紙張同時被傳輸滾輪134吸入的缺點。
圖35是圖34的分解圖。
圖中顯示第二彈片133與第一彈片131有著類似的形狀,平行重疊于凹槽138之中。
圖36是本發(fā)明的第八實施例截面圖;圖示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具有兩片彈片,即是第一彈片141以及第二彈片143;位于中央的是摩擦墊片142,摩擦墊片142的前端與傳輸滾輪144相觸,當傳輸滾輪144轉(zhuǎn)動時,可以利用傳輸滾輪144的摩擦力,將傳輸滾輪144接觸到的待送紙張吸入,傳送到下一位置使用。第一彈片141以及第二彈片143都具有一對平行雙臂,跨坐于摩擦墊片142的兩邊,第二彈片143更跨坐于第一彈片141的外側(cè)兩邊。第一彈片141具有一個尾端147,第二彈片143具有一個尾端145,位于中央的摩擦墊片142具有一個尾端146。三個尾端以145、146,以及147的方式由上往下以三明治方式安置排列。第二彈片143的尾端145高于摩擦墊片142的尾端146,使得第二彈片143的另外一端向下傾斜,致使此一另外一端走向傳輸滾輪144且接近滾輪144端。
這種安置的好處是第二彈片143結(jié)合中央摩擦墊片142,可以共同承載更多的紙張。當紙張的數(shù)目較多時,第二彈片143因為紙張的重力下壓而向下彎曲。當紙張數(shù)目較少時,基于第二彈片143的彈性向上的特性,可以協(xié)助這些較少的紙張,順利滑行到接近傳輸滾輪144的一端,而有效地被傳輸滾輪144吸入使用。因此,此一設(shè)計可以增加等待傳送的紙張的數(shù)目。
圖37是圖36的俯視圖;圖中顯示第二彈片143與第一彈片141有著類似的形狀,具有平行重疊的雙臂區(qū)域。當紙張的數(shù)目較少時,紙張將被第二彈片143抬高,而滑行到接近傳輸滾輪144的一端,而使紙張有效地被傳輸滾輪144吸入使用。當紙張的數(shù)目稍多時,第二彈片143被壓下,排在后面的紙張的下端可以接觸到位于中央的摩擦墊片142,此時,位于中央的摩擦墊片142提供的摩擦,可以使得排在后面的紙張不會有過大的力量往前推,如此可避免排在前面的紙張因為推力而產(chǎn)生多于一張的紙張同時被傳輸滾輪144吸入的缺點。
圖38是圖37的分解視圖;圖中顯示第二彈片143與第一彈片141有著類似的形狀,具有平行重疊的雙臂區(qū)域。第一彈片141以及第二彈片143,具有平行雙臂,可以是將材料一體成型的U型元件,也可以是單獨的兩片長條形材料平行安置所構(gòu)成的。
綜上所述,與已有技術(shù)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不用人力、使用方便、自動到位等優(yōu)點。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自動到位送紙裝置,主要由送紙匣、凹槽、撓性摩擦墊片、傳輸滾輪、導板等所組成,其特征在于;其中送紙匣(20)有一個凹槽(25)于前段中央處,撓性摩擦墊片(22)嵌入凹槽(25)中,撓性摩擦墊片(22)與傳輸滾輪(24)彈性接觸,送紙匣(20)后端與平面形成一個夾角。
2.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彈片(28)位于撓性摩擦墊片(22)下方。
3.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或2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彈片(28)是雙臂彈片(31)。
4.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或2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彈片(28)是單臂彈片。
5.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或2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彈片(28)具有彎勾。
6.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撓性摩擦墊片(42)安置于墊片擋塊(43)上。
7.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或2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雙臂彈片(51)位于彈片擋塊(53)上。
8.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撓性摩擦墊片(62)和彈簧(68)之間設(shè)有凹形推板(67)。
9.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送紙匣(20)后端(201)是弧狀上翹。
10.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送紙匣(20)后端(202)是弧狀下翹。
11.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送紙匣(20)前端設(shè)有下導板(75),撓性摩擦墊片(72)位于下導板(75)的上方。
12.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或11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撓性摩擦墊片(72)位于下導板(75)的上方,撓性摩擦墊片(72)下方設(shè)有彈片(78)。
13.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或11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彈片(78)是指雙臂彈片(81)。
14.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或11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彈片(78)是指單臂彈片。
15.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或11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彈片(78)具有彎勾。
16.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或11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撓性摩擦墊片(92)安置于墊片擋塊(93)上。
17.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或11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雙臂彈片(101)位于彈片擋塊(103)上。
18.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或11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撓性摩擦墊片(112)和彈簧(118)之間設(shè)有凹形推板(117)。
19.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或11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送紙匣(70)后端(701)是弧狀上翹。
20.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或11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送紙匣(70)后端(702)是弧狀下翹。
21.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彈片(121)具有平行雙臂,跨坐于摩擦墊片(122)的兩邊。
22.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彈片(123)具有平形雙臂,跨坐于摩擦墊片(122)的兩邊。
23.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或21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彈片(121)的平行雙臂是一體成型的U型結(jié)構(gòu)。
24.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所述或21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彈片(121)的平行雙臂是兩片長條形結(jié)構(gòu)構(gòu)成。
25.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彈片(131)設(shè)置于凹槽(138)的下部且向上彈起。
26.如權(quán)利要求書1或25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彈片(133)設(shè)置于凹槽(138)的上部。
27.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彈片(141)和第二彈片(143)都具有一對平行雙臂。
28.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7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彈片(141)是一體成型的U型結(jié)構(gòu)。
29.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7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彈片(141)是兩片長條形結(jié)構(gòu)。
30.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7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彈片(143)是一體成型的U型結(jié)構(gòu)。
31.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7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彈片(143)是兩片長條形結(jié)構(gòu)。
32.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7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彈片(141)是跨坐于摩擦墊片(142)的兩邊。
33.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7所述的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彈片(143)是跨坐于摩擦墊片(142)的兩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一種自動到位送紙裝置,其主要是將送紙匣具有一個矩形凹槽于前段中央處,撓性摩擦墊片嵌入矩形凹槽中,且以固定端固定或以軸式安置于凹槽的邊壁。撓性摩擦墊片的前端高于凹槽的邊壁,與傳輸滾輪保持彈性接觸,待送紙張一張一張地被傳輸滾輪吸入,經(jīng)由導板傳送至下一位置。本發(fā)明不需要使用者細心置放紙張,只要粗略放置紙張,即可以自動動位,可以減少因放置紙張不仔細而無法送紙的缺點。
文檔編號B65H3/06GK1273210SQ9912415
公開日2000年11月15日 申請日期1999年11月3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9年5月7日
發(fā)明者林獻琪 申請人:虹光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