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墊分離型吸附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真空移送系統(tǒng)對物品進行把持的吸附杯。特別是,涉及一種杯墊分離型吸附杯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所謂“真空移送系統(tǒng)”是指通過壓縮空氣使真空栗運轉將與物品表面接觸的吸附杯內部空氣排出,并利用此時獲得的負壓把持物品將其移送到指定位置的系統(tǒng)。在這里,所述吸附杯與另行設置的管狀構件端部結合,并以該構件為介質與真空栗接觸。所述吸附杯包括:環(huán)狀連接口 ;與所述連接部下部結合的裙式杯墊。
[0003]所述杯墊通常由橡膠、聚氨酯等軟質材料構成。傳統(tǒng)上,采用通過粘合劑或插入成型的方式與連接口接合以及固定而構成一體。事實上,這種吸附杯即使到現在也很實用。但是,它存在以下問題:當使用到一定程度之后,連接口與杯墊之間的接合部分就會產生縫隙,從而導致外部空氣流入的致命性的問題;即使僅杯墊受到損傷,也必須將整個吸附杯廢棄,等等。
[0004]在現有技術中,一度曾使用所謂“加壓環(huán)”解決了上述問題。S卩,在使杯墊上端與金屬連接口外側或內側結合的狀態(tài)下,將加壓環(huán)強行插入柔軟杯墊一側表面并用力推入杯墊使連接口與杯墊完全緊貼。大韓民國專利第932775號、第1068954號、第1195176號等文獻中記載的真空杯就屬于其中的實例。事實上,這種結構的吸附杯能夠有效地防止產生真空泄漏。但是,它存在以下問題:裝配加壓環(huán)時,杯墊容易受到損傷;裝配之后,就不可能或者很難將加壓環(huán)與杯墊分離。
[0005]另夕卜,有發(fā)明提出了一種能夠實現杯墊分離的吸附杯,美國專利公開US2012/0025053號中記載的吸附杯就是其中一例。下面,將參照圖1對其進行簡要說明。其中提到的吸附杯I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通過環(huán)狀圓槽3和與之對應的突起5結構實現相互分離的連接口 2與杯墊4 ;位于所述連接口 2與杯墊4之間可選擇性地進行裝配的波紋管(bellows)6。
[0006]當然,與現有技術的設計相比,上述發(fā)明中提到的吸附杯比較能夠簡便地實現柔軟杯墊的“分離”。但是,它存在以下問題:相反,杯墊4的“裝配”相當不便;要素2,4之間的結合狀態(tài)較弱,從而導致裝配部分容易產生真空泄漏,等等。
[0007]實際上,在把持物品并進行移送時,杯墊2必然會產生沿上下方向彎曲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杯墊2的裝配部分就會產生間隙或縫隙,由此就會導致這一部分產生真空泄漏。而且,由于連接口 2與杯墊4采用的是柔軟材料,因此,在物品側面荷重的作用下杯墊4也能夠隨意分離。
【發(fā)明內容】
[0008]技術問題
[0009]本發(fā)明就是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而研發(fā)的。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新型結構的真空吸附杯,它采用連接口本體與杯墊能夠分離的組裝結構,能夠確保分解、裝配的方便性及結構的穩(wěn)定性,同時還能夠解決杯墊裝配部分產生真空泄漏的問題。
[0010]技術方案
[0011]本發(fā)明的杯墊分離型吸附杯包括:內部為空的狀態(tài)的本體;配置在所述本體下部的裙skirt式杯墊;位于吸附杯內部,使所述本體與杯墊結合的環(huán)ring狀夾具13。
[0012]具體講,所述吸附杯包括:本體,其包括:具有垂直貫通的通路,且下端部向內側形成的環(huán)狀突出部,和由所述突出部向下端擴展的第I傾斜部;杯墊,作為帶有與所述通路連通的內部空間的裙式構件,其包括:與所述第I傾斜部面對面接觸的上側第2傾斜部,和從所述第2傾斜部延長至與物品表面接觸的下側密封部;夾具,其作為按照可拆卸方式配置在所述突出部位置的環(huán)狀構件,凹陷的“C”形外側包裹所述突出部與第2傾斜部,并沿上下方向對向擠壓,從而使杯墊與所述本體結合。
[0013]根據實施例,所述本體可以從以下幾種構件中選擇:環(huán)狀構件;具備從所述環(huán)狀構件向下側延長的波紋管32 ;具備與所述環(huán)狀構件下側結合的I個以上波紋管。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使所述環(huán)狀構件與波紋管或波紋管之間彼此結合,優(yōu)選采用所述夾具。
[0014]所述夾具其外側與由所述突出部與第2傾斜部構成的表面緊密接觸。優(yōu)選地,所述夾具與本體及杯墊相比,或者至少比杯墊相比采用了更加硬質的材料。
[0015]發(fā)明的效果
[0016]本發(fā)明的吸附杯其上側本體與下側杯墊通過內部夾具結合。在這里,所述夾具容易裝卸,杯墊在除去夾具的時候能夠依靠自身重力進行自由落體從而自然地與本體分離。因此,對于本體與杯墊能夠分離的吸附杯結構來說,與現有技術相比,大幅度提高了分解、組裝的方便性及吸附杯的穩(wěn)定性。
[0017]另外,本發(fā)明的吸附杯其專設的“C”形夾具包裹本體的突出部與杯墊的第2傾斜部,并沿上下方向對向擠壓,從而使杯墊與本體結合。因此,本體與杯墊間的接觸部分及結合部分就不會產生真空泄漏。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依據現有技術中的吸附杯截面圖;
[0019]圖2是依據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吸附杯截面圖;
[0020]圖3是圖2的分解圖;
[0021]圖4至圖6分別是可用于圖2中的夾具利用示意圖;
[0022]圖7是依據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吸附杯截面圖;
[0023]圖8是圖7的分解圖;
[0024]圖9是沿圖8中A-A線切開的平面圖;
[0025]圖10是依據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吸附杯截面圖;
[0026]圖11是依據本發(fā)明實施例4的吸附杯截面圖。
[0027]符號的說明
[0028]10,30,40,50 吸附杯
[0029]11,31,41,51 本體
[0030]2杯墊
[0031]13連接口
[0032]14通路
[0033]15突出部
[0034]16第I傾斜部
[0035]17,17a 槽
[0036]18第2傾斜部
[0037]19密封部
[0038]20端突
[0039]21球部
[0040]22尾端
[0041]23凹槽
[0042]24凹部
[0043]25凹陷部
[0044]26濾網
[0045]27沖孔網
[0046]28支撐突起
[0047]32,42波紋管
[0048]43第3傾斜部
[0049]S內部空間
【具體實施方式】
[0050]關于在上述說明中已經闡述或者尚未闡述的本發(fā)明杯墊分離型吸附杯以下簡稱“吸附杯”的特征與效果,通過下述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1至4進行的說明,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在各個實施例中,對于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使用同一符號。
[0051][實施例1]
[0052]參照圖2及圖3可知,依據本實施例的吸附杯用符號10標示。所述吸附杯10包括:內部為空的狀態(tài)的本體11 ;配置在所述本體11下部的裙式杯墊12 ;位于吸附杯10內部,使杯墊12與所述本體11結合的環(huán)狀夾具13。
[0053]具體講,所述本體11作為帶有與中央垂直貫通的通路14的環(huán)狀構件,包括:由下端部向內側形成的環(huán)狀突出部15 ;由所述突出部15向下端擴展的第I傾斜部16。在附圖中,為了使第I傾斜部16具有彈性,所述本體11在與突出部15對應的外周面設置有圓槽17。但是,這一結構在本發(fā)明中并非是必須設置的。
[0054]所述杯墊12配置在本體11下部,它作為具有與所述通路14連通的內部空間S的裙式杯墊,包括與之構成一體的以下部分:與所述第I傾斜部16面對面接觸的上側第2傾斜部18 ;從所述第2傾斜部18延長至與物品表面接觸的下側密封部19。在附圖中,雖然所述上側第2傾斜部18與下側密封部19通過中間端突20進行區(qū)分,但也可以僅僅通過是否與所述第I傾斜部16接觸或非接觸來進行區(qū)分。
[0055]所述夾具13作為具有端面大致凹陷成“C”形外側的環(huán)狀構件,在所述第I傾斜部16與第2傾斜部18面對面接觸的狀態(tài)下,它位于吸附杯10內部,包裹所述突出部15與第2傾斜部18,同時沿上下方向對向擠壓,從而使杯墊12與所述本體11結合。所述夾具13在吸附杯10內能夠根據需要輕松裝卸。如果將其除去,所述杯墊12就能夠依靠自身的重力解除與本體11的面對面接觸關系,從而可以自然地分離。
[0056]優(yōu)選地,所述夾具13與本體11及杯墊12相比,或者至少比杯墊12采用了更加硬質的材料。這一特征能夠使由橡膠、硅、聚氨酯等軟質材料構成的較薄杯墊12在夾具13內安全結合。當上下側要素本體11,杯墊12結合時,能夠使彼此面對面接觸的第I傾斜部16與第2傾斜部18之間產生較強的擠壓力,從而有效防止其接觸及結合部分產生真空泄漏。另外,還能夠使夾具13本身的裝卸更加容易。
[0057]作為增強所述結合力及防止產生真空泄漏的另一辦法,所述夾具13其外側與由所述突出部15和第2傾斜部18構成的表面完全緊密接觸。如圖所示,所述表面包括以圓形方式形成于突出部15表面和第2傾斜部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