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輸送機的扶手帶以及乘客輸送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涉及乘客輸送機的扶手帶以及乘客輸送機。
【背景技術】
[0002]圖6是乘客輸送機的既有的扶手帶的寬度方向剖視圖。在乘客輸送機中,扶手帶沿著豎立在寬度方向兩側的扶手110的邊緣部移動。既有的扶手帶是由長條的帶主體136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部相連而成的環(huán)狀帶。帶主體136的截面形狀為向下開口的C字型(也可參照下一段落中所述的在先技術文獻)。而且,如圖6所示,扶手110以及作為固定在該扶手110上的不動部的扶手蓋板141從C字型的開口部137向下方延伸。
[0003]作為乘客輸送機用扶手帶的在先技術文獻,已有日本國公開實用新型公報H5-44978 ;作為乘客輸送機的扶手帶用粘著膜的在先技術文獻,已有日本特開2003-276975A 號公報。
【實用新型內容】
[0004]在這樣的結構中,在帶主體136的開口部137與作為不動部的扶手蓋板141之間形成有對置部138。由于在該對置部138的附近,一側的帶主體136是活動的,而另一側的扶手蓋板141是停止不動的,因此從觸感等角度出發(fā)并不希望使用者的指尖等接觸到對置部138的附近(例如帶主體136與扶手蓋板141之間的臺階部)。
[0005]由此,本實用新型以如下內容作為技術問題:提供一種乘客輸送機的扶手帶以及乘客輸送機,能夠使使用者的指尖等難以接觸到扶手或固定在扶手上的不動部與帶主體之間的對置部附近。
[0006]實施方式的乘客輸送機的扶手帶具有如下所示的技術方案1至技術方案10的特征。
[0007](技術方案1)
[0008]—種乘客輸送機的扶手帶,具備:帶主體,沿扶手的邊緣部移動;以及保護罩,設置在所述帶主體的外表面上;所述帶主體的寬度方向截面形狀呈C字型,即包圍所述扶手的邊緣部并在所述扶手的寬度方向截面中的延伸側具有開口部;在所述開口部與經(jīng)過該開口部的內側的所述扶手或者固定在所述扶手上的不動部之間形成對置部;所述保護罩具有:薄片部,覆蓋所述帶主體的外表面;以及凸起,位于所述對置部的寬度方向的外側,向所述薄片部的外面?zhèn)韧怀觥?br>[0009](技術方案2)
[0010]根據(jù)技術方案1所述的乘客輸送機的扶手帶,所述凸起設置在與所述對置部鄰接的位置。
[0011](技術方案3)
[0012]根據(jù)技術方案2所述的乘客輸送機的扶手帶,所述保護罩覆蓋所述帶主體的整個外表面,所述凸起設置在所述保護罩的端部。
[0013](技術方案4)
[0014]根據(jù)技術方案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乘客輸送機的扶手帶,所述凸起的表面與所述薄片部的所述凸起周圍的表面之間形成平滑連接。
[0015](技術方案5)
[0016]根據(jù)技術方案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乘客輸送機的扶手帶,所述帶主體與所述保護罩通過粘接劑粘接。
[0017](技術方案6)
[0018]根據(jù)技術方案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乘客輸送機的扶手帶,所述凸起沿著所述帶主體的移動方向在所述帶主體的一周連續(xù)延伸。
[0019](技術方案7)
[0020]根據(jù)技術方案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乘客輸送機的扶手帶,所述保護罩具有多個所述凸起,多個所述凸起沿所述帶主體的移動方向排列。
[0021](技術方案8)
[0022]根據(jù)技術方案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乘客輸送機的扶手帶,所述薄片部是布制的。
[0023](技術方案9)
[0024]根據(jù)技術方案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乘客輸送機的扶手帶,所述薄片部是革制的。
[0025](技術方案10)
[0026]—種乘客輸送機,具備:循環(huán)移動的搭乘部;豎立在搭乘部的寬度方向兩側的所述扶手;以及技術方案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扶手帶,該扶手帶沿著所述扶手的邊緣部以與所述搭乘部移動同步的方式進行循環(huán)移動。
[0027]根據(jù)實施方式的乘客輸送機的扶手帶以及乘客輸送機,能夠提供一種使用者的指尖等難以接觸到扶手或固定在扶手上的不動部與帶主體之間的對置部附近的乘客輸送機的扶手帶以及乘客輸送機。
【附圖說明】
[0028]圖1是實施方式的自動扶梯1的剖視圖。
[0029]圖2是導軌40以及扶手帶14的剖視圖。
[0030]圖3是沿圖2中A-A的剖視圖。
[0031 ]圖4是沿圖2中A-A的剖視圖。
[0032]圖5是粘接到帶主體36上之前的保護罩50的寬度方向的剖視圖。
[0033]圖6是以往的扶手帶的剖視圖。
[0034]附圖標記說明
[0035]1:自動扶梯2:梯級3:入口部
[0036]10:扶手11:圍裙板部12:扶手市驅動鏈輪
[0037]13:扶手帶驅動鏈條 14:扶手帶20:桁架
[0038]21:梯級驅動鏈輪22:梯級驅動鏈輪
[0039]23:梯級驅動鏈條24:驅動裝置
[0040]25:機房26:機房27:控制部
[0041]30:加強層31:帆布32:繩芯
[0042]35:裝飾橡膠層36:帶主體37:開口部
[0043]38:對置部40:導軌41:扶手蓋板
[0044]42:突出部50:保護罩51:薄片部
[0045]52:凸起53:粘接層
[0046]110:扶手136:帶主體137:開口部
[0047]138:對置部141:扶手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48]作為乘客輸送機可列舉出自動扶梯或自動人行道等,但是在下面的實施方式中將以自動扶梯1作為例子進行說明。在下面的說明中,寬度方向是指從正面、即移動方向觀察自動扶梯1時的表現(xiàn)形式。
[0049]圖1是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動扶梯1的剖視圖。桁架20架設在建筑物的上層側和下層側之間。在桁架20的上層側的機房25和下層側的機房26內部分別配置有梯級驅動鏈輪21、22。在梯級驅動鏈輪21、22上卷繞咬合有環(huán)狀的梯級驅動鏈條23。上層側的梯級驅動鏈輪21連接在具有電機和減速器的驅動裝置24上,并通過驅動裝置24的驅動進行旋轉。通過該旋轉來驅動梯級驅動鏈條23以及另一個梯級驅動鏈輪22。在梯級驅動鏈條23上等間隔且無縫隙地連結有作為搭乘部的梯級2。通過梯級驅動鏈條23的驅動,連結于該梯級驅動鏈條23上的梯級2沿著未圖示的導軌在上層側和下層側之間循環(huán)移動。在機房25的內部設置有用于控制自動扶梯1運行的控制部27。
[0050]從上層到下層,在自動扶梯1的寬度方向兩側垂直設置有扶手10。在桁架20的內部設置有扶手帶驅動鏈輪12。在梯級驅動鏈輪21和扶手帶驅動鏈輪12上卷繞咬合有環(huán)狀的扶手帶驅動鏈條13。另外,在扶手10的邊緣部和扶手帶驅動鏈輪12上卡合著扶手帶14。當梯級驅動鏈輪21旋轉時,會驅動扶手帶驅動鏈條13以及扶手帶驅動鏈輪12,從而扶手帶14沿著扶手10的邊緣部在上層側和下層側之間循環(huán)移動。扶手帶14與梯級2同步移動。扶手10的下部由從上層到下層連續(xù)設置的圍裙板部11覆蓋。在圍裙板部11的上層側和下層側分別形成有入口部3。扶手帶14經(jīng)過入口部3的內側,進入圍裙板部11的內部或者伸出到圍裙板部11的外部。為此,入口部3的形狀是按照扶手帶14的截面形狀而成的。正如下文要敘述的那樣,由于本實施方式的扶手帶14具有凸起52,因此入口部3具有與凸起52相對應的部分。
[0051]圖2中示出了扶手帶14的寬度方向的截面結構的一例。扶手帶14具備帶主體36以及保護罩50。帶主體36具備內側的加強層30以及其外側的裝飾橡膠層35。加強層30具備層疊的多張帆布31以及沿扶手帶14的移動方向延伸的鋼質等的繩芯32。這種結構的帶主體36的寬度方向兩側是彎曲的,從而截面形狀呈C字型(也包括日語的片假名字符“ 3 ”的字型和“ 3 ”字型的角變圓后的形狀)。如果用剖視圖、即圖2進行說明,則帶主體36的寬度方向的截面形狀為,在扶手10的寬度方向截面的延伸側(圖2的下側)具有開口部37的C字型。而且,帶主體36從外側覆蓋著扶手10的邊緣部。如果用剖視圖、SP圖2進行說明,則帶主體36將扶手10的邊緣部包圍在帶主體36的截面形狀即C字型的內側。
[0052]在扶手10的邊緣部固定有導軌40。導軌40具備扶手蓋板41,該扶手蓋板41作為在扶手10的寬度方向的兩表面?zhèn)妊厣舷路较蜓由斓牟粍硬?。通過該扶手蓋板41從寬度方向兩表面?zhèn)葕A持扶手10,從而將導軌40與扶手10固定住。另外,導軌40具備突出來的突出部42,該突出部42位于扶手蓋板41的下端部的上方、并位于扶手蓋板41的左右。帶主體36將導軌40左右的突出部42從上方、側方以及下方包住,并以防止從導軌40脫出的方式安裝在導軌40上。而且,帶主體36能夠既相對于導軌40滑動又進行移動。此時,扶手10以及扶手帶41從由帶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