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包括支撐部分和輸送小車,支撐部分具有上層導軌和下層導軌,支撐部分上設有驅動部分,驅動部分包括可驅動輸送小車運動的摩擦驅動部件和可通過摩擦力驅動摩擦驅動部件運動的摩擦驅動機構,支撐部分上設有可將沿上層導軌運動的輸送小車定位在各個工位的定位單元,還包括可將輸送小車在上層導軌和下層導軌間切換的升降機部分。驅動部分驅動輸送小車沿上層導軌運動,到達對應工位時,定位單元將輸送小車定位,升降機部分將輸送小車在上層導軌和下層導軌間切換,從而完成工業(yè)制造自動化生產(chǎn)線長距離輸送、高速、高精度輸送,通過以上設計可降低成本、性能可靠、安裝方便并且滿足工業(yè)自動化生產(chǎn)線的輸送需求。
【專利說明】
一種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用于工業(yè)自動化裝備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生產(chǎn)高效化,勢必要求全球制造走向智能化,同時國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力成本不斷增加,勢必全自動工業(yè)制造開發(fā)尤為重要。全自動輸送系統(tǒng)是整個工業(yè)生產(chǎn)線的主動脈血管,是在一定距離內高速傳輸?shù)妮斔蜋C械。目前對于載荷的長距離輸送,常采用齒輪齒條驅動、皮帶輸送、直線導軌滑塊導向等。但是以上驅動與導向方式,對機械零件加工精度、設備安裝與調試精度要求較高。目前重型升降系統(tǒng)傳動方式主要采用擺臂升降、同步帶傳動、鏈條傳動等。而對于升降機采取方式主要存在:擺臂升降存在行程固定、精度不足問題,同步帶和鏈條調齒、傳動精度不足等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降低成本、性能可靠、安裝方便并且滿足工業(yè)自動化生產(chǎn)線輸送需求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包括支撐部分和輸送小車,所述支撐部分具有上層導軌和下層導軌,支撐部分上設有可驅動輸送小車沿上層導軌或下層導軌運動的驅動部分,所述驅動部分包括可驅動所述輸送小車運動的摩擦驅動部件和可通過摩擦力驅動摩擦驅動部件運動的摩擦驅動機構,支撐部分上設有可將沿上層導軌運動的輸送小車定位在各個工位的定位單元,還包括可將輸送小車在上層導軌和下層導軌間切換的升降機部分。
[0005]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摩擦驅動機構包括摩擦驅動單元和夾緊單元,所述摩擦驅動單元包括轉動驅動部件、第一連桿、第二連桿、設在所述第一連桿上的第一滾輪和設在所述第二連桿上的第二滾輪,所述夾緊單元包括可驅動所述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靠攏以使第一滾輪和第二滾輪的外圓面夾緊所述摩擦驅動部件的夾緊驅動部件,所述轉動驅動部件可驅動所述第一滾輪和/或第二滾輪轉動并通過摩擦力使夾緊在第一滾輪和第二滾輪間的摩擦驅動部件運動。
[0006]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第一滾輪包括沿輸送方向設在第一連桿上的主驅動輪和輔驅動輪,所述轉動驅動部件可驅動所述主驅動輪和輔驅動輪同步轉動,所述第二滾輪包括沿輸送方向分別對應所述主驅動輪和輔驅動輪設在第二連桿上的兩個從動輪。
[0007]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轉動驅動部件具有第一驅動軸,所述第一驅動軸通過第一滾輪安裝座裝在所述第一連桿上,所述第一驅動軸上于第一連桿的上方安裝主驅動輪,所述第一連桿上設有第二驅動軸,所述第二驅動軸通過第二滾輪安裝座裝在所述第一連桿上,所述第二驅動軸上于第一連桿的上方安裝輔驅動輪。
[0008]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主驅動輪和輔驅動輪間設有將主驅動輪的動力傳遞至輔驅動輪的傳遞輪,所述第一驅動軸和第二驅動軸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傳遞輪包括位于所述平面前側的第一傳遞輪和位于所述平面后側的第二傳遞輪,所述第一傳遞輪和第二傳遞輪的外圓面同時與主驅動輪和輔驅動輪的外圓面接觸傳動。
[0009]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連桿底部的導向桿,所述導向桿通過兩端的導向桿安裝座裝在所述第一連桿上,所述第一連桿上套裝有第一傳遞輪安裝桿和第二傳遞輪安裝桿,所述第一傳遞輪安裝在所述第一傳遞輪安裝桿頂端,第二傳遞輪安裝在所述第二傳遞輪安裝桿頂端,所述第一傳遞輪安裝桿和第二傳遞輪安裝桿通過拉伸彈簧相連,以使第一傳遞輪安裝桿和第二傳遞輪安裝桿具有沿導向桿相互靠攏的趨勢。
[0010]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第一驅動軸上于第一連桿的下方設有第一同步齒形輪,第二驅動軸上于第一連桿的下方設有第二同步齒形輪,第一同步齒形輪與第二同步齒形輪通過同步帶連接。
[0011]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轉動驅動部件包括第一電機,所述第一電機通過電機安裝座設在所述第一連桿上,所述第一電機安裝座包括設在所述第一連桿上的扭力臂座以及通過定位銷裝在所述扭力臂座上的扭力臂,所述第一電機固定安裝在所述扭力臂上。
[0012]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第一驅動軸和第一滾輪安裝座間設有第一軸套,所述第一軸套包括設在第一驅動軸上的第一內圈軸套和設在第一滾輪安裝座內側的第一外圈軸套,所述第一驅動軸和第一滾輪安裝座間在所述第一軸套的兩側設有軸承,所述第二驅動軸和第二滾輪安裝座間設有第二軸套,所述第二軸套包括設在第二驅動軸上的第二內圈軸套和設在第二滾輪安裝座內側的第二外圈軸套,所述第二驅動軸和第二滾輪安裝座間在所述第二軸套的兩側設有軸承。
[0013]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第二連桿上設有從動輪安裝座,所述從動輪安裝座上于第二連桿的上方連接所述從動輪,從動輪通過軸承和第一卡簧安裝在從動輪安裝座上。
[0014]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夾緊驅動部件包括第一氣缸,所述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底部均設有氣缸安裝座,第一氣缸的活塞桿與第一連桿底部的氣缸安裝座鉸接,第一氣缸的缸體與第二連桿底部的氣缸安裝座鉸接。
[0015]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的底部各設有兩個擺動部件,所述擺動部件包括中部設有軸孔的擺臂、設在所述軸孔中并可在軸孔中轉動的偏心軸、偏心開設在所述偏心軸上的固定軸孔以及設在所述固定軸孔中并可在固定軸孔中轉動的固定軸,第一連桿、第二連桿與所述擺動部件的擺臂固定連接。
[0016]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固定軸和偏心軸間設有第三軸套,所述第三軸套包括設在固定軸上的第三內圈軸套和設在偏心軸固定軸孔內側的第三外圈軸套,所述固定軸和偏心軸間在所述第三軸套的兩側設有內軸承以及鎖緊內軸承的第二卡簧和內圈上壓蓋,所述偏心軸和擺臂間設有第四軸套,所述第四軸套包括設在偏心軸上的第四內圈軸套和設在擺臂軸孔內側的第四外圈軸套,所述偏心軸和擺臂間在所述第四軸套的兩側設有外軸承以及鎖緊外軸承的外圈上壓蓋和外圈下壓蓋。
[0017]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輸送小車的底部設有銷孔,所述摩擦驅動部件包括摩擦驅動桿和設在所述摩擦驅動桿上并可插入所述銷孔內的主動銷和副定位銷。
[0018]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輸送小車包括小車本體、設在所述小車本體上的滾輪、設在小車本體左右兩側的Y向定位塊以及設在所述小車本體底部的Z向定位塊,所述支撐部分包括上機架和位于所述上機架下方的下機架,所述上機架和下機架通過若干支撐桿形成整體,所述上機架上設有上層導軌,下機架上設有下層導軌,所述小車本體的一側設有插槽,插槽內設有X向滾輪,定位單元包括第一插銷、可驅動所述第一插銷插入所述插槽內的動力部件、設在所述上層導軌左側的Y向固定滾輪座、設在Y向固定滾輪座上且可與小車本體左側的Y向定位塊頂緊配合的Y向固定滾輪、設在上層導軌右側的Y向浮動滾輪座、設在Y向浮動滾輪座上且可與小車本體右側的Y向定位塊頂緊配合的Y向浮動滾輪、設在上機架上的Z向滾輪座以及設在所述Z向滾輪座上且可與Z向定位塊配合以向上頂起輸送小車的Z向滾輪。
[0019]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滾輪包括設在所述小車本體左側的圓柱滾輪和設在所述小車本體右側的V型滾輪,所述上層導軌和下層導軌均包括支撐圓柱滾輪的平導軌和支撐V型滾輪的V型導軌,所述V型導軌和平導軌均通過導軌底座裝在對應的上機架和下機架上。
[0020]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上機架和下機架上在兩側的導軌底座間沿輸送方向設有若干導向單元,所述導向單元包括導向輪安裝座以及設在所述導向輪安裝座上的Z向導向滾輪和兩個Y向導向滾輪,在Z向導向滾輪頂部于兩個Y向導向滾輪間形成弓I導所述摩擦驅動桿的導向通道。
[0021]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Y向浮動滾輪座包括設在上機架上的底座、通過銷軸設在所述底座頂部的滾輪座、設在所述滾輪座后側的推桿座、設在所述推桿座上的推桿以及設在所述推桿底部的壓縮彈簧,所述Y向浮動滾輪裝在所述滾輪座的頂部。
[0022]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升降機部分位于支撐部分的兩端或中間,升降機部分包括托盤、機座以及設在所述機座上的左升降單元和右升降單元,所述左升降單元包括左立柱、設在所述左立柱上的左絲杠和左直線導軌、裝在所述左絲杠上的左絲杠連接塊以及裝在所述左直線導軌上并與所述左絲杠連接塊固定連接的左負載座,所述右升降單元包括右立柱、設在所述右立柱上的右絲杠和右直線導軌、裝在所述右絲杠上的右絲杠連接塊以及裝在所述右直線導軌上并與所述右絲杠連接塊固定連接的右負載座,所述機座上設有可同步驅動左絲杠和右絲杠同步轉動以實現(xiàn)左負載座和右負載座同步升降的第二電機,所述托盤通過托盤座分別與左負載座和右負載座固定連接。
[0023]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左立柱的頂部設有左絲杠座,左立柱的底部設有左直角減速機,所述左絲杠裝在所述左絲杠座和左直角減速機之間,所述左直角減速機具有左側半軸,所述右立柱的頂部設有右絲杠座,右立柱的底部設有右直角減速機,所述右絲杠裝在所述右絲杠座和右直角減速機之間,所述右直角減速機具有右側半軸,所述第二電機具有可同步驅動所述左側半軸和右側半軸的輸出軸,所述第二電機位于所述左立柱和右立柱之間,所述左側半軸和右側半軸均通過萬向聯(lián)軸器與輸出軸連接,所述輸出軸的兩端與萬向聯(lián)軸器通過脹套相結合。
[0024]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左立柱和右立柱均具有前壁板和側壁板,所述左立柱的前壁板上在左絲杠和左負載座間設有左側導槽,所述左負載座穿過所述左側導槽與左絲杠連接塊固定連接,所述右立柱的前壁板上在右絲杠和右負載座間設有右側導槽,所述右負載座穿過所述右側導槽與右絲杠連接塊固定連接,所述左立柱的前壁板上在左側導槽的左右兩側各設一根左直線導軌,所述左負載座通過導軌滑塊裝在所述左直線導軌上,所述右立柱的前壁板上在右側導槽的左右兩側各設一根右直線導軌,所述右負載座通過導軌滑塊裝在所述右直線導軌上。
[0025]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還包括防墜機構,左立柱和右立柱在高度方向上均設有若干防墜卡位,所述防墜機構包括設在所述左負載座和右負載座上的第二插銷以及在左負載座和右負載座失控下墜時可驅動所述第二插銷伸出并嵌入所述防墜卡位內的插銷驅動機構,插銷驅動機構包括可檢測左負載座和右負載座失控下墜狀態(tài)的傳感器、可驅動所述第二插銷伸出或縮回的動力件以及與傳感器連接并可控制所述動力件動作的控制單元,所述動力件包括通過氣缸座安裝在左負載座和右負載座上的第二氣缸,所述防墜卡位為若干開設在左立柱和右立柱外側表面上的腰型孔,所述防墜機構在左負載座上于所述腰型孔正對的一側至少設置兩套,防墜機構在右負載座上于所述腰型孔正對的一側至少設置兩套。
[002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工作時,將需要在生產(chǎn)線上輸送的工件放置于輸送小車上,驅動部分驅動輸送小車沿上層導軌運動,當?shù)竭_對應工位時,定位單元將輸送小車定位鎖緊,結合升降機部分將輸送小車在上層導軌和下層導軌間切換,從而完成工業(yè)制造自動化生產(chǎn)線長距離輸送、高速、高精度輸送,通過以上設計可以降低成本、性能可靠、安裝方便并且滿足工業(yè)自動化生產(chǎn)線的輸送需求。
【附圖說明】
[002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8]圖1是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不意圖;
[0029]圖2是本實用新型驅動部分第一實施例整體結構示意圖;
[0030]圖3是本實用新型驅動部分第一實施例摩擦驅動單元結構示意圖;
[0031]圖4是本實用新型驅動部分第一實施例傳遞輪安裝在導向桿結構示意圖;
[0032]圖5是本實用新型驅動部分第二實施例整體結構示意圖;
[0033]圖6是本實用新型驅動部分第二實施例摩擦驅動單元、夾緊單元結構示意圖;
[0034]圖7是本實用新型驅動部分第二實施例第一驅動軸與主驅動輪連接結構示意圖;
[0035]圖8是本實用新型驅動部分從動輪安裝座與從動輪連接結構示意圖;
[0036]圖9是本實用新型驅動部分擺動部件結構示意圖;
[0037]圖10是本實用新型輸送小車結構示意圖;
[0038]圖11是本實用新型支撐部分結構示意圖;
[0039]圖12是本實用新型升降機部分前側結構示意圖;
[0040]圖13是本實用新型圖12中A處局部放大示意圖;
[0041 ]圖14是本實用新型升降機部分后側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2]參照圖1至圖14,其顯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以下將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各元件的結構特點,但本實用新型的實際使用方向并不局限于此。
[0043]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包括支撐部分I和輸送小車2,所述支撐部分I具有上層導軌和下層導軌,支撐部分I上設有可驅動輸送小車2沿上層導軌或下層導軌運動的驅動部分3,所述驅動部分3包括可驅動所述輸送小車2運動的摩擦驅動部件和可通過摩擦力驅動摩擦驅動部件運動的摩擦驅動機構,摩擦驅動機構包括摩擦驅動單元和夾緊單元,支撐部分I上設有可將沿上層導軌運動的輸送小車2定位在各個工位的定位單元5,還包括可將輸送小車2在上層導軌和下層導軌間切換的升降機部分4。本實用新型工作時,將需要在生產(chǎn)線上輸送的工件放置于輸送小車2上,驅動部分3驅動輸送小車2沿上層導軌運動,當?shù)竭_對應工位時,定位單元5將輸送小車2定位鎖緊,結合升降機部分4將輸送小車2在上層導軌和下層導軌間切換,從而完成工業(yè)制造自動化生產(chǎn)線長距離輸送、高速、高精度輸送,通過以上設計可以降低成本、性能可靠、安裝方便并且滿足工業(yè)自動化生產(chǎn)線的輸送需求。
[0044]本實用新型中驅動部分優(yōu)選兩個實施例:
[0045]驅動部分的第一實施例,參見圖2、圖3、圖4、圖8和圖9,所述摩擦驅動單元包括轉動驅動部件、第一連桿31、第二連桿32、設在所述第一連桿31上的第一滾輪和設在所述第二連桿上的第二滾輪,所述夾緊單元包括可驅動所述第一連桿31和第二連桿32靠攏以使第一滾輪和第二滾輪的外圓面夾緊所述摩擦驅動部件的夾緊驅動部件,所述轉動驅動部件可驅動所述第一滾輪和/或第二滾輪轉動并通過摩擦力使夾緊在第一滾輪和第二滾輪間的摩擦驅動部件運動,輸送小車2的底部設有銷孔21,所述摩擦驅動部件包括摩擦驅動桿33和設在所述摩擦驅動桿33上并可插入所述銷孔21內的主動銷34和副定位銷35。
[0046]其中,所述第一滾輪包括沿輸送方向設在第一連桿31上的主驅動輪36和輔驅動輪37,所述轉動驅動部件可驅動所述主驅動輪36和輔驅動輪37同步轉動,所述第二滾輪包括沿輸送方向分別對應所述主驅動輪36和輔驅動輪37設在第二連桿32上的兩個從動輪38。所述轉動驅動部件包括設在所述第一連桿31底部的第一電機39,所述轉動驅動部件具有第一驅動軸310,所述第一驅動軸310通過第一滾輪安裝座311裝在所述第一連桿31上,所述第一驅動軸310上于第一連桿31的上方安裝主驅動輪36,所述第一連桿31上設有第二驅動軸313,所述第二驅動軸313通過第二滾輪安裝座裝在所述第一連桿31上,所述第二驅動軸313上于第一連桿31的上方安裝輔驅動輪37。所述主驅動輪36和輔驅動輪37間設有將主驅動輪36的動力傳遞至輔驅動輪37的傳遞輪315,所述第一驅動軸310和第二驅動軸313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傳遞輪315包括位于所述平面前側的第一傳遞輪和位于所述平面后側的第二傳遞輪,所述第一傳遞輪和第二傳遞輪的外圓面同時與主驅動輪36和輔驅動輪37的外圓面接觸傳動。為了實現(xiàn)第一傳遞輪、第二傳遞輪與主驅動輪36、輔驅動輪37接觸傳動的緊密性,本實用新型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連桿31底部的導向桿316,所述導向桿316通過兩端的導向桿安裝座裝317在所述第一連桿31上,所述第一連桿31上套裝有第一傳遞輪安裝桿318和第二傳遞輪安裝桿319,所述第一傳遞輪安裝在所述第一傳遞輪安裝桿318頂端,第二傳遞輪安裝在所述第二傳遞輪安裝桿319頂端,所述第一傳遞輪安裝桿318和第二傳遞輪安裝桿319通過拉伸彈簧320相連,以使第一傳遞輪安裝桿318和第二傳遞輪安裝桿319具有沿導向桿316相互靠攏的趨勢。導向桿316對傳遞輪315起底層支撐作用。第一、第二傳遞輪安裝桿可以在安裝于導向桿安裝座317上的導向桿316上通過拉伸彈簧320的作用自由的滑動。第一、第二傳遞輪通過螺栓固定于第一、第二傳遞輪安裝桿上,通過與主驅動輪36接觸時,并在拉伸彈簧320作用下,獲得第一電機39的動力,從而將第一電機39的動力傳遞給輔驅動輪37,進而實現(xiàn)單電機雙驅動;當摩擦驅動桿33通過時,夾緊單元夾緊,第一電機39旋轉,從而實現(xiàn)單電機雙驅動,這樣可以解決輸送載荷短區(qū)間無驅動現(xiàn)象。
[0047]驅動部分的第二實施例,參見圖5-圖9,所述摩擦驅動單元包括轉動驅動部件、第一連桿31、第二連桿32、設在所述第一連桿31上的第一滾輪和設在所述第二連桿上的第二滾輪,所述夾緊單元包括可驅動所述第一連桿31和第二連桿32靠攏以使第一滾輪和第二滾輪的外圓面夾緊所述摩擦驅動部件的夾緊驅動部件,所述轉動驅動部件可驅動所述第一滾輪和/或第二滾輪轉動并通過摩擦力使夾緊在第一滾輪和第二滾輪間的摩擦驅動部件運動,輸送小車2的底部設有銷孔21,所述摩擦驅動部件包括摩擦驅動桿33和設在所述摩擦驅動桿33上并可插入所述銷孔21內的主動銷34和副定位銷35。
[0048]其中,所述第一滾輪包括沿輸送方向設在第一連桿31上的主驅動輪36和輔驅動輪37,所述轉動驅動部件可驅動所述主驅動輪36和輔驅動輪37同步轉動,所述第二滾輪包括沿輸送方向分別對應所述主驅動輪36和輔驅動輪37設在第二連桿32上的兩個從動輪38。所述轉動驅動部件包括第一電機39,所述第一電機39通過電機安裝座設在所述第一連桿31上,所述電機安裝座包括設在所述第一連桿31上的扭力臂座321以及通過定位銷322裝在所述扭力臂座321上的扭力臂323,所述第一電機39固定安裝在所述扭力臂323上,從而可以獲得輕微的擺動自由度。所述轉動驅動部件具有第一驅動軸310,所述第一驅動軸310通過第一滾輪安裝座311裝在所述第一連桿31上,所述第一驅動軸310上于第一連桿31的上方安裝主驅動輪36,所述第一連桿31上設有第二驅動軸313,所述第二驅動軸313通過第二滾輪安裝座311裝在所述第一連桿31上,所述第二驅動軸313上于第一連桿31的上方安裝輔驅動輪37。第一驅動軸310上于第一連桿31的下方設有第一同步齒形輪324,第二驅動軸313上于第一連桿31的下方設有第二同步齒形輪325,第一同步齒形輪324與第二同步齒形輪325通過同步帶326連接。當?shù)谝浑姍C39旋轉時主驅動輪36獲得第一電機39的動力,同時所述第一同步齒形輪324通過軸套定位安裝于第一電機39上的第一驅動軸310上,當?shù)谝浑姍C39旋轉時通過同步帶326和第一同步齒形輪324的作用將動力傳遞給安裝在第二驅動軸313上的輔驅動輪37上,從而實現(xiàn)單第一電機39雙輪驅動。當摩擦驅動桿33通過時,夾緊單元夾緊,第一電機旋轉,從而實現(xiàn)單電機雙輪驅動,這樣可以解決輸送小車短區(qū)間無驅動現(xiàn)象。
[0049]在驅動部分的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驅動軸310和第一滾輪安裝座311間設有第一軸套,所述第一軸套包括設在第一驅動軸310上的第一內圈軸套327和設在第一滾輪安裝座311內側的第一外圈軸套328,所述第一驅動軸310和第一滾輪安裝座311間在所述第一軸套的兩側設有軸承329,所述第二驅動軸313和第二滾輪安裝座間設有第二軸套,所述第二軸套包括設在第二驅動軸上的第二內圈軸套和設在第二滾輪安裝座內側的第二外圈軸套,所述第二驅動軸和第二滾輪安裝座間在所述第二軸套的兩側設有軸承。所述第二連桿32上設有從動輪安裝座330,所述從動輪安裝座330上于第二連桿32的上方連接所述從動輪38,從動輪38通過軸承329和第一卡簧331安裝在從動輪安裝座330上。
[0050]在驅動部分的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中,夾緊單元主要通過雙四連桿機構,實現(xiàn)對摩擦驅動桿33的驅動和釋放。夾緊驅動部件包括第一氣缸332,所述第一連桿31和第二連桿32底部均設有氣缸安裝座,第一氣缸332的活塞桿與第一連桿31底部的氣缸安裝座鉸接,第一氣缸332的缸體與第二連桿32底部的氣缸安裝座鉸接。所述第一連桿31和第二連桿32的底部各設有兩個擺動部件,所述擺動部件包括中部設有軸孔的擺臂333、設在所述軸孔中并可在軸孔中轉動的偏心軸334、偏心開設在所述偏心軸334上的固定軸孔以及設在所述固定軸孔中并可在固定軸孔中轉動的固定軸335,第一連桿31、第二連桿32與所述擺動部件的擺臂333固定連接。所述固定軸335和偏心軸334間設有第三軸套,所述第三軸套包括設在固定軸335上的第三內圈軸套336和設在偏心軸334固定軸孔內側的第三外圈軸套337,所述固定軸335和偏心軸334間在所述第三軸套的兩側設有內軸承338以及鎖緊內軸承338的第二卡簧339和內圈上壓蓋340,所述偏心軸334和擺臂333間設有第四軸套,所述第四軸套包括設在偏心軸334上的第四內圈軸套341和設在擺臂333軸孔內側的第四外圈軸套342,所述偏心軸334和擺臂333間在所述第四軸套的兩側設有外軸承342以及鎖緊外軸承342的外圈上壓蓋343和外圈下壓蓋344。
[0051 ]雙四連桿機構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固定軸335固定在支撐部分I上,作為整個雙四連桿機構的支撐點。所述偏心軸334通過固定在固定軸335上的內軸承338和第二卡簧339的共同作用實現(xiàn)其固定。所述內軸承338通過第三內圈軸套336、第三外圈軸套337、第二卡簧339和內圈上壓蓋340的共同作用實現(xiàn)固定在固定軸335上,從而使得偏心軸334只能繞其轉動。所述外軸承342通過第四內圈軸套341、偏心軸334、外圈上壓蓋343的共同作用實現(xiàn)其在偏心軸334上的固定,而所述擺臂333通過外軸承342、第四外圈軸套342、外圈下壓蓋344的共同作用,使其只可以轉偏心軸334轉動,所述擺臂333通過螺栓與第一連桿31固定一起,由于第一連桿31上有兩個擺動部件,從而組成四連桿機構。第二連桿32側四連桿機構原理與第一連桿31側一致。所述第一氣缸332在壓力作用下,通過擺動部件使第一連桿31和第二連桿32相互靠攏,從而使安裝其上的主驅動輪36與從動輪38、輔驅動輪37與從動輪38相互靠攏從而緊貼摩擦驅動桿33,即將第一電機39的動力傳遞給摩擦驅動桿33,從而驅動摩擦桿33運動。
[0052]參照圖10、圖11,所述輸送小車2包括小車本體22、設在所述小車本體22上的滾輪、設在小車本體22左右兩側的Y向定位塊23以及設在所述小車本體22底部的Z向定位塊24,所述支撐部分I包括上機架11和位于所述上機架11下方的下機架12,所述上機架11和下機架12通過若干支撐桿13形成整體,所述上機架11上設有上層導軌,下機架12上設有下層導軌,所述小車本體22的一側設有插槽20,插槽20內設有X向滾輪28,定位單元5包括第一插銷51、可驅動所述第一插銷51插入所述插槽20內的動力部件52、設在所述上層導軌左側的Y向固定滾輪座53、設在Y向固定滾輪座53上且可與小車本體22左側的Y向定位塊23頂緊配合的Y向固定滾輪54、設在上層導軌右側的Y向浮動滾輪座、設在Y向浮動滾輪座上且可與小車本體22右側的Y向定位塊23頂緊配合的Y向浮動滾輪55、設在上機架11上的Z向滾輪座56以及設在所述Z向滾輪座56上且可與Z向定位塊24配合以向上頂起輸送小車2的Z向滾輪57。
[0053]所述滾輪包括設在所述小車本體22左側的圓柱滾輪25和設在所述小車本體22右側的V型滾輪26,所述上層導軌和下層導軌均包括支撐圓柱滾輪25的平導軌58和支撐V型滾輪26的V型導軌59,所述V型導軌59和平導軌58均通過導軌底座510裝在對應的上機架11和下機架12上。平導軌58與輸送小車2上的圓柱滾輪25、V型導軌59與輸送小車2上的V型滾輪26相互配合,從而確保輸送小車2輸送過程的軌跡。
[0054]Y向定位塊23在小車本體22的左右兩側各設置兩個,同側的兩個Y向定位塊23Z向位置相互錯開,Y向固定滾輪座53在V型導軌59的外側對應小車本體22右側的兩個Y向定位塊23設置兩個,Y向浮動滾輪座在平導軌58的外側對應小車本體22左側的兩個Y向定位塊23設置兩個。Z向定位塊24在小車本體22的底部兩側各設置三個,共六個,同側三個所述Z向定位塊24的Y向位置相互錯開。所述Z向滾輪57的Y向位置相互錯開,從而使六個Z向滾輪57只有在定位位置與輸送小車2上的六個Z向定位塊24配合,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噪音、減少Z向滾輪57和Z向定位塊24的磨損。
[0055]當輸送小車2沿上層導軌高速駛入工位時,Z向滾輪57與小車本體22上的Z向定位塊24作用,將輸送小車22頂起脫離上層導軌,與此同時,Y向浮動滾輪55和Y向固定滾輪54將輸送小車22左右方向卡死,Y向浮動滾輪座設計為浮動形式,用來補償不同輸送小車2的寬度誤差。并且X向上動力部件驅動第一插銷51插入所述插槽20內,確保輸送小車2前后方向的停位準確。在高速生產(chǎn)線實際應用中,大大降低了輸送小車停位不準的幾率,減少自動化生產(chǎn)線停機的概率,且由于其自身具有一定的浮動性,可以在同一位置兼容不同批次的輸送小車,有效降低了生產(chǎn)線的投資。具有定位可靠、精度高、重復性好、噪音小等特點,可廣泛應用于各種自動化生產(chǎn)線內。由于整個輸送小車在定位狀態(tài)下是脫離其運行軌道的,因而可以避免軌道及滾輪磨損對精度造成的影響,水平輸送只在需要定位位置進行快速高精度定位,而對輸送過程采用導軌粗導向,這將降低整個系統(tǒng)的精度要求,在確保停止位精度的同時,節(jié)約投入、維護成本,且由于Y向提供一個浮動機構,可以補償小車寬度誤差,使得整個系統(tǒng)相對于傳統(tǒng)定位小車成本優(yōu)勢極為明顯。
[0056]所述上機架11和下機架12上在兩側的導軌底座510間沿輸送方向設有若干導向單元,所述導向單元包括導向輪安裝座511以及設在所述導向輪安裝座511上的Z向導向滾輪512和兩個Y向導向滾輪513,在Z向導向滾輪512頂部于兩個Y向導向滾輪513間形成引導所述摩擦驅動桿33的導向通道,導向單元主要用于驅動輸送小車2運動的摩擦驅動桿33的運動導向。
[0057]所述Y向浮動滾輪座包括設在上機架11上的底座514、通過銷軸515設在所述底座514頂部的滾輪座516、設在所述滾輪座516后側的推桿座517、設在所述推桿座517上的推桿518以及設在所述推桿518底部的壓縮彈簧519,所述Y向浮動滾輪55裝在所述滾輪座516的頂部。安裝于滾輪座516上的Y向浮動滾輪55在壓縮彈簧519的作用下,推動輸送小車2從而使其左右兩側的Y向定位塊23分別與Y向固定滾輪54和Y向浮動滾輪55都接觸,從而實現(xiàn)工件的Y向定位,所述Y向固定滾輪54和Y向浮動滾輪55在高度方向兩兩位置錯開,從而保證了只有輸送小車2在定位位置時,同時定位,減少了系統(tǒng)的噪音和Y向固定滾輪54、Y向浮動滾輪55和Y向定位塊23的磨損;所述第一插銷51在動力部件52的作用下,插入輸送小車2兩個X向滾輪中間的插槽20,從而實現(xiàn)工件的X向定位。
[0058]參照圖12-圖14,所述升降機部分4位于支撐部分I的兩端或中間,升降機部分4用于將輸送小車2在上層導軌與下層導軌切換,從而滿足輸送小車2循環(huán)輸送。升降機部分4包括托盤41、機座42以及設在所述機座42上的左升降單元和右升降單元,所述左升降單元包括左立柱43、設在所述左立柱43上的左絲杠44和左直線導軌45、裝在所述左絲杠44上的左絲杠連接塊46以及裝在所述左直線導軌45上并與所述左絲杠連接塊46固定連接的左負載座47,所述右升降單元包括右立柱48、設在所述右立柱48上的右絲杠49和右直線導軌410、裝在所述右絲杠49上的右絲杠連接塊411以及裝在所述右直線導軌410上并與所述右絲杠連接塊411固定連接的右負載座412,所述機座42上設有可同步驅動左絲杠44和右絲杠49同步轉動以實現(xiàn)左負載座47和右負載座412同步升降的第二電機413,所述托盤41通過托盤座414分別與左負載座47和右負載座41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電機413安裝在機座42上,第二電機413將動力同步傳至左絲杠44和右絲杠49,所述左絲杠44和右絲杠49優(yōu)選為滾珠絲杠。左絲杠44、右絲杠49驅動左絲杠連接塊46、右絲杠連接塊411,在左直線導軌45、右直線導軌410的導向作用下,負載座實現(xiàn)上下直線運動,托盤41通過托盤座414與兩側的負載座固連,從而使得托盤41運動與負載座一致,當輸送載荷位于托盤41上時,第二電機413正反轉,從而實現(xiàn)輸送載荷在上下層工位之間切換。本升降機部分4采用絲杠與直線導軌組合,實現(xiàn)升降機行程可調,解決了固定工位與升降機工位高速高精度對接難題,左升降單元和右升降單元通過第二電機同步驅動,也解決了升降機系統(tǒng)兩側傳動同步性難題。
[0059]其中,所述左立柱43的頂部設有左絲杠座415,左立柱43的底部設有左直角減速機416,所述左絲杠44裝在所述左絲杠座415和左直角減速機416之間,所述左直角減速機416具有左側半軸417,所述右立柱48的頂部設有右絲杠座418,右立柱48的底部設有右直角減速機419,所述右絲杠49裝在所述右絲杠座418和右直角減速機419之間,所述右直角減速機419具有右側半軸420,所述第二電機413具有可同步驅動所述左側半軸417和右側半軸420的輸出軸,所述第二電機413位于所述左立柱43和右立柱48之間,所述左側半軸417和右側半軸420均通過萬向聯(lián)軸器421與輸出軸連接,所述輸出軸的兩端與萬向聯(lián)軸器通過脹套相全士么云口口 ο
[0060]作為本實用新型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左立柱43和右立柱48均具有前壁板和側壁板,前壁板和側壁板內側的拐角處均設有若干加強肋板,所述左立柱43的前壁板上在左絲杠44和左負載座47間設有左側導槽,所述左負載座47穿過所述左側導槽與左絲杠連接塊46固定連接,所述右立柱48的前壁板上在右絲杠48和右負載座412間設有右側導槽,所述右負載座412穿過所述右側導槽與右絲杠連接塊411固定連接,所述左立柱43的前壁板上在左側導槽的左右兩側各設一根左直線導軌45,所述左負載座47通過導軌滑塊裝在所述左直線導軌45上,所述右立柱48的前壁板上在右側導槽的左右兩側各設一根右直線導軌410,所述右負載座412通過導軌滑塊裝在所述右直線導軌410上。
[0061]第二電機413兩側的輸出軸通過脹套與萬向聯(lián)軸器421相結合,將動力傳至安裝于左立柱43、右立柱48上的左直角減速機416、右直角減速機419;左升降單元中,左絲杠44一端安裝在固定在左立柱43上的左絲杠座415上,一端通過與左直角減速機416連接,從而獲得第二電機413的動力,左負載座47通過與安裝在左絲杠44上的左絲杠連接塊46固定,從而獲得第二電機413的動力,左負載座47在左直線導軌45的導向作用下,從而在第二電機413的驅動下使得左負載座47根據(jù)工況需求實現(xiàn)上下直線運動。右升降單元與左升降單元原理相同。第二電機413兩側通過脹套連接,從而保證第二電機413兩側的負載座運動同步。托盤41通過托盤座分別與左負載座47和右負載座412固定連接,從而使得托盤41運動與負載座一致,當輸送載荷位于托盤上時,第二電機正反轉,從而實現(xiàn)輸送載荷在上下層工位之間切換。
[0062]還包括配重單元,所述配重單元主要用于平衡升降驅動單元(左升降單元和右升降單元)運動部分的重量從而降低功耗;所述配重單元包括支撐架422、位于所述支撐架422后方的配重、位于所述支撐架422前方并將左負載座47和右負載座412固定連接的連接桿423、設在所述支撐架422頂部拐角處的換向輪424以及繞過所述換向輪424的鏈條425,所述鏈條425的前端與配重連接,后端與連接桿423連接,所述配重包括與鏈條425連接的配重箱426和可放置于所述配重箱426內的配重塊427,鏈條425的后端連接在配重箱426上,所述支撐架422具有可弓I導所述配重箱426升降的導向桿428,所述配重箱426上設有可沿所述導向桿428滾動的導向輪429 ο所述配重塊427通過設計為輕重量,便于搬運和調試,其放置配重箱426中,當托盤41上升下降時,在導向輪429的作用下,沿著導向桿428上下運動。其中,所述配重單元還包括鏈條斷裂檢測機構,鏈條斷裂檢測機構包括設在所述連接桿423上的固定座430、通過鉸鏈銷431裝在固定座430上的T形架432、對稱設在所述T形架432頂部的兩個檢測軸433以及對應設在兩個檢測軸433對側的檢測傳感器434,所述鏈條425設置兩條,兩鏈條425的前端分別通過螺桿與對應的檢測軸433連接。當鏈條425張緊時,所述檢測傳感器434檢測到檢測軸433,當鏈條425斷裂時,T型架432繞鉸鏈銷431轉動使其中一個檢測傳感器434無法檢測到檢測軸433,從而判斷鏈條425斷裂。
[0063]還包括防墜機構,左立柱43和右立柱48在高度方向上均設有若干防墜卡位,所述防墜卡位為若干開設在左立柱43和右立柱48外側表面上的腰型孔435,所述防墜機構包括設在所述左負載座47和右負載座412上的第二插銷436以及在左負載座47和右負載座412失控下墜時可驅動所述第二插銷436伸出并嵌入所述防墜卡位內的插銷驅動機構,插銷驅動機構包括可檢測左負載座47和右負載座412失控下墜狀態(tài)的傳感器、可驅動所述第二插銷436伸出或縮回的動力件以及與傳感器連接并可控制所述動力件動作的控制單元,所述動力件包括通過氣缸座437安裝在左負載座47和右負載座48上的第二氣缸438。第二氣缸438在控制單元的作用下驅動第二插銷436由負載座伸出或縮回至氣缸座437內。在升降單元發(fā)生故障負載座失控下墜時,通過插銷驅動機構作用,推動第二插銷436插入立柱上的防墜卡位,實現(xiàn)負載座在立柱的快速鎖緊固定;其中,所述防墜機構在左負載座上于所述腰型孔正對的一側至少設置兩套,防墜機構在右負載座上于所述腰型孔正對的一側至少設置兩套。從而保證任意時刻任一側都有一個第二插銷能夠插入立柱,快速啟動安全作用,通過上述結構可全程防止意外發(fā)生。
[0064]所述左負載座47和右負載座412上均設有銷孔,還包括可穿過所述銷孔并嵌入防墜卡位內以將左負載座47和右負載座412固定卡死的安全插銷439,所述安全插銷439主要用于工作人員維護時,插入立柱從而起到機械保護作用,所述左立柱和右立柱上設有放置所述安全插銷的插銷座,所述插銷座上設有當安全插銷439取走時可告知系統(tǒng)起到電氣保護的檢測開關441。
[0065]當然,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作出等同變形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撐部分和輸送小車,所述支撐部分具有上層導軌和下層導軌,支撐部分上設有可驅動輸送小車沿上層導軌或下層導軌運動的驅動部分,所述驅動部分包括可驅動所述輸送小車運動的摩擦驅動部件和可通過摩擦力驅動摩擦驅動部件運動的摩擦驅動機構,支撐部分上設有可將沿上層導軌運動的輸送小車定位在各個工位的定位單元,還包括可將輸送小車在上層導軌和下層導軌間切換的升降機部分。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摩擦驅動機構包括摩擦驅動單元和夾緊單元,所述摩擦驅動單元包括轉動驅動部件、第一連桿、第二連桿、設在所述第一連桿上的第一滾輪和設在所述第二連桿上的第二滾輪,所述夾緊單元包括可驅動所述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靠攏以使第一滾輪和第二滾輪的外圓面夾緊所述摩擦驅動部件的夾緊驅動部件,所述轉動驅動部件可驅動所述第一滾輪和/或第二滾輪轉動并通過摩擦力使夾緊在第一滾輪和第二滾輪間的摩擦驅動部件運動。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滾輪包括沿輸送方向設在第一連桿上的主驅動輪和輔驅動輪,所述轉動驅動部件可驅動所述主驅動輪和輔驅動輪同步轉動,所述第二滾輪包括沿輸送方向分別對應所述主驅動輪和輔驅動輪設在第二連桿上的兩個從動輪。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動驅動部件具有第一驅動軸,所述第一驅動軸通過第一滾輪安裝座裝在所述第一連桿上,所述第一驅動軸上于第一連桿的上方安裝主驅動輪,所述第一連桿上設有第二驅動軸,所述第二驅動軸通過第二滾輪安裝座裝在所述第一連桿上,所述第二驅動軸上于第一連桿的上方安裝輔驅動輪。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驅動輪和輔驅動輪間設有將主驅動輪的動力傳遞至輔驅動輪的傳遞輪,所述第一驅動軸和第二驅動軸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傳遞輪包括位于所述平面前側的第一傳遞輪和位于所述平面后側的第二傳遞輪,所述第一傳遞輪和第二傳遞輪的外圓面同時與主驅動輪和輔驅動輪的外圓面接觸傳動。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連桿底部的導向桿,所述導向桿通過兩端的導向桿安裝座裝在所述第一連桿上,所述第一連桿上套裝有第一傳遞輪安裝桿和第二傳遞輪安裝桿,所述第一傳遞輪安裝在所述第一傳遞輪安裝桿頂端,第二傳遞輪安裝在所述第二傳遞輪安裝桿頂端,所述第一傳遞輪安裝桿和第二傳遞輪安裝桿通過拉伸彈簧相連,以使第一傳遞輪安裝桿和第二傳遞輪安裝桿具有沿導向桿相互靠攏的趨勢。7.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第一驅動軸上于第一連桿的下方設有第一同步齒形輪,第二驅動軸上于第一連桿的下方設有第二同步齒形輪,第一同步齒形輪與第二同步齒形輪通過同步帶連接。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動驅動部件包括第一電機,所述第一電機通過電機安裝座設在所述第一連桿上,所述第一電機安裝座包括設在所述第一連桿上的扭力臂座以及通過定位銷裝在所述扭力臂座上的扭力臂,所述第一電機固定安裝在所述扭力臂上。9.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驅動軸和第一滾輪安裝座間設有第一軸套,所述第一軸套包括設在第一驅動軸上的第一內圈軸套和設在第一滾輪安裝座內側的第一外圈軸套,所述第一驅動軸和第一滾輪安裝座間在所述第一軸套的兩側設有軸承,所述第二驅動軸和第二滾輪安裝座間設有第二軸套,所述第二軸套包括設在第二驅動軸上的第二內圈軸套和設在第二滾輪安裝座內側的第二外圈軸套,所述第二驅動軸和第二滾輪安裝座間在所述第二軸套的兩側設有軸承。10.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桿上設有從動輪安裝座,所述從動輪安裝座上于第二連桿的上方連接所述從動輪,從動輪通過軸承和第一卡簧安裝在從動輪安裝座上。11.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夾緊驅動部件包括第一氣缸,所述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底部均設有氣缸安裝座,第一氣缸的活塞桿與第一連桿底部的氣缸安裝座鉸接,第一氣缸的缸體與第二連桿底部的氣缸安裝座鉸接。12.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的底部各設有兩個擺動部件,所述擺動部件包括中部設有軸孔的擺臂、設在所述軸孔中并可在軸孔中轉動的偏心軸、偏心開設在所述偏心軸上的固定軸孔以及設在所述固定軸孔中并可在固定軸孔中轉動的固定軸,第一連桿、第二連桿與所述擺動部件的擺臂固定連接。13.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軸和偏心軸間設有第三軸套,所述第三軸套包括設在固定軸上的第三內圈軸套和設在偏心軸固定軸孔內偵啲第三外圈軸套,所述固定軸和偏心軸間在所述第三軸套的兩側設有內軸承以及鎖緊內軸承的第二卡簧和內圈上壓蓋,所述偏心軸和擺臂間設有第四軸套,所述第四軸套包括設在偏心軸上的第四內圈軸套和設在擺臂軸孔內側的第四外圈軸套,所述偏心軸和擺臂間在所述第四軸套的兩側設有外軸承以及鎖緊外軸承的外圈上壓蓋和外圈下壓蓋。1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輸送小車的底部設有銷孔,所述摩擦驅動部件包括摩擦驅動桿和設在所述摩擦驅動桿上并可插入所述銷孔內的主動銷和副定位銷。15.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小車包括小車本體、設在所述小車本體上的滾輪、設在小車本體左右兩側的Y向定位塊以及設在所述小車本體底部的Z向定位塊,所述支撐部分包括上機架和位于所述上機架下方的下機架,所述上機架和下機架通過若干支撐桿形成整體,所述上機架上設有上層導軌,下機架上設有下層導軌,所述小車本體的一側設有插槽,插槽內設有X向滾輪,定位單元包括第一插銷、可驅動所述第一插銷插入所述插槽內的動力部件、設在所述上層導軌左側的Y向固定滾輪座、設在Y向固定滾輪座上且可與小車本體左側的Y向定位塊頂緊配合的Y向固定滾輪、設在上層導軌右側的Y向浮動滾輪座、設在Y向浮動滾輪座上且可與小車本體右側的Y向定位塊頂緊配合的Y向浮動滾輪、設在上機架上的Z向滾輪座以及設在所述Z向滾輪座上且可與Z向定位塊配合以向上頂起輸送小車的Z向滾輪。16.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滾輪包括設在所述小車本體左側的圓柱滾輪和設在所述小車本體右側的V型滾輪,所述上層導軌和下層導軌均包括支撐圓柱滾輪的平導軌和支撐V型滾輪的V型導軌,所述V型導軌和平導軌均通過導軌底座裝在對應的上機架和下機架上。17.根據(jù)權利要求16所述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機架和下機架上在兩側的導軌底座間沿輸送方向設有若干導向單元,所述導向單元包括導向輪安裝座以及設在所述導向輪安裝座上的Z向導向滾輪和兩個Y向導向滾輪,在Z向導向滾輪頂部于兩個Y向導向滾輪間形成引導所述摩擦驅動桿的導向通道。18.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Y向浮動滾輪座包括設在上機架上的底座、通過銷軸設在所述底座頂部的滾輪座、設在所述滾輪座后側的推桿座、設在所述推桿座上的推桿以及設在所述推桿底部的壓縮彈簧,所述Y向浮動滾輪裝在所述滾輪座的頂部。1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機部分位于支撐部分的兩端或中間,升降機部分包括托盤、機座以及設在所述機座上的左升降單元和右升降單元,所述左升降單元包括左立柱、設在所述左立柱上的左絲杠和左直線導軌、裝在所述左絲杠上的左絲杠連接塊以及裝在所述左直線導軌上并與所述左絲杠連接塊固定連接的左負載座,所述右升降單元包括右立柱、設在所述右立柱上的右絲杠和右直線導軌、裝在所述右絲杠上的右絲杠連接塊以及裝在所述右直線導軌上并與所述右絲杠連接塊固定連接的右負載座,所述機座上設有可同步驅動左絲杠和右絲杠同步轉動以實現(xiàn)左負載座和右負載座同步升降的第二電機,所述托盤通過托盤座分別與左負載座和右負載座固定連接。20.根據(jù)權利要求19所述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立柱的頂部設有左絲杠座,左立柱的底部設有左直角減速機,所述左絲杠裝在所述左絲杠座和左直角減速機之間,所述左直角減速機具有左側半軸,所述右立柱的頂部設有右絲杠座,右立柱的底部設有右直角減速機,所述右絲杠裝在所述右絲杠座和右直角減速機之間,所述右直角減速機具有右側半軸,所述第二電機具有可同步驅動所述左側半軸和右側半軸的輸出軸,所述第二電機位于所述左立柱和右立柱之間,所述左側半軸和右側半軸均通過萬向聯(lián)軸器與輸出軸連接,所述輸出軸的兩端與萬向聯(lián)軸器通過脹套相結合。21.根據(jù)權利要求20所述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立柱和右立柱均具有前壁板和側壁板,所述左立柱的前壁板上在左絲杠和左負載座間設有左側導槽,所述左負載座穿過所述左側導槽與左絲杠連接塊固定連接,所述右立柱的前壁板上在右絲杠和右負載座間設有右側導槽,所述右負載座穿過所述右側導槽與右絲杠連接塊固定連接,所述左立柱的前壁板上在左側導槽的左右兩側各設一根左直線導軌,所述左負載座通過導軌滑塊裝在所述左直線導軌上,所述右立柱的前壁板上在右側導槽的左右兩側各設一根右直線導軌,所述右負載座通過導軌滑塊裝在所述右直線導軌上。22.根據(jù)權利要求19所述的生產(chǎn)線雙層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防墜機構,左立柱和右立柱在高度方向上均設有若干防墜卡位,所述防墜機構包括設在所述左負載座和右負載座上的第二插銷以及在左負載座和右負載座失控下墜時可驅動所述第二插銷伸出并嵌入所述防墜卡位內的插銷驅動機構,插銷驅動機構包括可檢測左負載座和右負載座失控下墜狀態(tài)的傳感器、可驅動所述第二插銷伸出或縮回的動力件以及與傳感器連接并可控制所述動力件動作的控制單元,所述動力件包括通過氣缸座安裝在左負載座和右負載座上的第二氣缸,所述防墜卡位為若干開設在左立柱和右立柱外側表面上的腰型孔,所述防墜機構在左負載座上于所述腰型孔正對的一側至少設置兩套,防墜機構在右負載座上于所述腰型孔正對的一側至少設置兩套。
【文檔編號】B65G35/00GK205471285SQ201620172598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3月7日
【發(fā)明人】李軍輝, 楊猛, 李慶, 陳振城, 張洪臣
【申請人】廣州明珞汽車裝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