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熱鉚模塊及熱鉚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熱鉚焊接領域,尤其是關于一種熱鉚模塊及熱鉚設備。
背景技術:
熱鉚焊接一般用于塑膠制品的元件間的鉚合。在汽車制造領域,尤其是制造汽車 門板或椅背板時,通常需要將兩個零件通過塑膠的鉚柱相連,然后通過鉚焊設備將鉚柱鉚 合,實現(xiàn)兩個零件的連接。但是,以汽車門板為例,每個汽車有四塊門板,就需要四組熱鉚 設備,而且,有多種車型時,就需要有更多數量的熱鉚設備,不僅會占用很大的廠房空間,而 且,當其中某種或某幾種車型停止制造時,出于后期維修和生產定制的需要,仍然需要保留 熱鉚設備,極大了提高了制造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有效減少占用空間和降 低生產制造成本的熱鉚模塊及熱鉚設備。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熱鉚模塊,包括基座、用 于承載待熱鉚零件的底模、用于將待熱鉚零件壓緊在所述底模上的壓具、多個用于熱鉚焊 接的熱鉚單元、用于承載所述熱鉚單元的頂板、用于驅動壓具升降的壓具驅動件及用于驅 動頂板升降的頂板驅動件,所述基座具有工作空間,所述工作空間內設有擱放部,所述底模 與所述擱放部固定,所述壓具驅動件和頂板驅動件均固定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壓具位于所 述底模的上方,所述頂板和熱鉚單元均位于所述壓具的上方。進一步的,所述工作空間內還設有水平導軌,所述擱放部與所述導軌滑動配合。進一步的,所述基座上還固定有擱放部驅動件,所述擱放部驅動件與所述擱放部 驅動連接。進一步的,所述壓具驅動件、頂板驅動件及擱放部驅動件均為氣缸。進一步的,所述基座上還設有第一定位板。進一步的,所述壓具具有與所述熱鉚單元一一對應的過孔。進一步的,所述壓具驅動件的活動端與所述壓具固定,所述頂板驅動件的活動端 與所述頂板固定。 一種熱鉚設備,包括主機及所述的熱鉚模塊,所述主機具有安裝空間,所述熱鉚模 塊具有第一狀態(tài)和第二狀態(tài),在第一狀態(tài)時,所述熱鉚模塊固定在所述安裝空間內;在第二 狀態(tài)時,所述熱鉚模塊位于所述安裝空間的外部。進一步的,所述壓具具有與所述熱鉚單元一一對應的過孔。進一步的,所述壓具驅動件的活動端與所述壓具固定,所述頂板驅動件的活動端 與所述頂板固定。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設置可以更換拆卸的熱鉚模塊,對于不同的待熱 鉚零件,只需要選擇對應的熱鉚模塊,將該熱鉚模塊裝入主機后,即可進行后續(xù)的熱鉚焊接
3操作,即一個主機可以與多種熱鉚模塊配合,從而有效減少了熱鉚設備的數量,有效減少了 占用空間,降低了成本。
圖1是本實施方式熱鉚設備的熱鉚模塊的立體圖;圖2是熱鉚模塊處于第二狀態(tài)時,本實施方式熱鉚設備的立體圖;圖3是熱鉚模塊處于放工件位置時,本實施方式熱鉚設備的立體圖;圖4是熱鉚模塊處于焊接位置時,本實施方式熱鉚設備的立體圖;圖5是熱鉚模塊處于壓緊位置時,本實施方式熱鉚設備的立體圖;圖6是熱鉚模塊處于熱鉚位置時,本實施方式熱鉚設備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1至圖6所示,本實施方式熱鉚設備包括主機1及熱鉚模塊2,主機1具有安 裝空間11,熱鉚模塊2安裝在主機的安裝空間11內并能夠更換、拆卸,該熱鉚模塊2可以具 有第一狀態(tài)和第二狀態(tài),在第一狀態(tài)時,熱鉚模塊2位于安裝空間11內部;在第二狀態(tài)時, 熱鉚模塊2位于所述安裝空間11外部。熱鉚模塊2包括基座20、底模21、壓具22、頂板23、多個熱鉚單元對、壓具驅動件 25、頂板驅動件沈、擱放部27、導軌觀及擱放部驅動件四?;?0為框架結構,其圍出工 作空間30。導軌觀水平設置在該工作空間30內,擱放部27設在該導軌觀上并與該導軌 28滑動配合。擱放部驅動件四固定在該基座20的底部并與擱放部27驅動連接,從而能夠 驅動擱放部27沿著導軌觀直線移動。底模21用于定位承載待熱鉚零件3,其固定在擱放 部27上。壓具22用于將待熱鉚零件緊壓在底模21上。壓具驅動件25固定在基座20的 側部,壓具驅動件25的活動端與壓具22連接,從而能夠驅動壓具22豎直升降。頂板23用 于承載熱鉚單元24。頂板驅動件沈固定在基座20的頂部,該頂板驅動件沈的活動端與頂 板23連接,從而能夠驅動頂板23豎直升降。熱鉚單元M用于對待熱鉚零件3進行熱鉚焊 接,其掛在頂板23下方,壓具22可以設有與熱鉚單元一一對應的過孔40。壓具22位于底 模21的上方,頂板23位于壓具22的上方,熱鉚單元M位于壓具22的上方。另外,為了對 壓具、頂板的升降運動進行導向,基座上還可以設置豎直的導軌裝置。主機1包括機架12及控制箱80,機架12圍出具有開口 13的安裝空間11,使熱鉚 模塊能夠自該開口 13裝入該安裝空間11??刂葡?0安裝在機架12的側部,其用于控制熱 鉚單元M對待熱鉚零件3進行熱鉚焊接。另外,為了對熱鉚模塊2的安裝位置進行定位, 熱鉚模塊的基座20設有第一定位板60,機架12對應設有第二定位板70,安裝時,將第一定 位板60和第二定位板70對齊,通過螺紋緊固件,即可實現(xiàn)熱鉚模塊2和機架12的可拆卸 連接。熱鉚設備使用時,選擇好熱鉚模塊2,將熱鉚模塊2放入機架的安裝空間11內并通 過螺紋緊固件鎖緊定位;將擱放部27沿著水平導軌觀推入到放工件位置,如圖3所示;接 著,擱放部驅動件四工作,將承載有熱鉚模塊的擱放部27沿著水平導軌觀推送到焊接位 置,如圖4所示;接著,壓具驅動件25工作,驅動壓具22下降,通過該壓具22將待熱鉚零件3緊壓在底模21上;接著,頂板驅動件沈工作,驅動頂板23下降,頂板23帶著熱鉚單元24 下降,使熱鉚單元M向下穿過壓具22的過孔40后與待熱鉚零件3的熱鉚柱4接觸,通過 熱鉚單元M焊接熱鉚柱4,實現(xiàn)對待熱鉚零件的鉚合。焊接完畢后,可以使壓具22和頂板 23上升及底模21退出,取出焊接好的零件。對于熱鉚模塊,其具有基座及安裝在基座上的壓具驅動件和頂板驅動件,基座具 有工作空間,工作空間內設有擱放部,底模固定在擱放部上,壓具驅動件驅動壓具升降,頂 板驅動件驅動頂板升降。擱放部可以固定設置,其可以固定在焊接位置;擱放部也可以活 動設置,其可以與水平導軌滑動配合,該擱放部可以由人工推動,也可以由擱放部驅動件推 動。頂板驅動件的活動端可以直接連接頂板,也可以通過另設的元件連接頂板,從而實現(xiàn)與 頂板的驅動連接。壓具驅動件的活動端可以直接連接壓具,也可以通過另設的元件連接壓 具,從而實現(xiàn)與壓具的驅動連接。壓具驅動件、頂板驅動件及擱放部驅動件均可以為氣缸, 也可以為電機、液壓缸或其它能夠起到驅動作用的結構體。熱鉚設備可以用在汽車門板、椅背板的熱鉚焊接上,其也可以用在其它需要對塑 膠制品的元件進行鉚合的場合。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 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 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熱鉚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用于承載待熱鉚零件的底模、用于將待熱鉚 零件壓緊在所述底模上的壓具、多個用于熱鉚焊接的熱鉚單元、用于承載所述熱鉚單元的 頂板、用于驅動壓具升降的壓具驅動件及用于驅動頂板升降的頂板驅動件,所述基座具有 工作空間,所述工作空間內設有擱放部,所述底模與所述擱放部固定,所述壓具驅動件和頂 板驅動件均固定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壓具位于所述底模的上方,所述頂板和熱鉚單元均位 于所述壓具的上方。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鉚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空間內還設有水平導軌,所述 擱放部與所述導軌滑動配合。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鉚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還固定有擱放部驅動件,所 述擱放部驅動件與所述擱放部驅動連接。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熱鉚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具驅動件、頂板驅動件及擱放部 驅動件均為氣缸。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鉚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還設有第一定位板。
6.如權利要求1-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熱鉚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具具有與所述熱 鉚單元一一對應的過孔。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熱鉚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具驅動件的活動端與所述壓具 固定,所述頂板驅動件的活動端與所述頂板固定。
8.一種熱鉚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機及權利要求1-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熱鉚模塊, 所述主機具有安裝空間,所述熱鉚模塊具有第一狀態(tài)和第二狀態(tài),在第一狀態(tài)時,所述熱鉚 模塊固定在所述安裝空間內;在第二狀態(tài)時,所述熱鉚模塊位于所述安裝空間的外部。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熱鉚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具具有與所述熱鉚單元一一對 應的過孔。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熱鉚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具驅動件的活動端與所述壓具 固定,所述頂板驅動件的活動端與所述頂板固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熱鉚模塊及熱鉚設備,包括基座、底模、壓具、多個熱鉚單元、頂板、壓具驅動件及頂板驅動件,所述基座具有工作空間,所述工作空間內設有擱放部,所述底模與所述擱放部固定,所述壓具驅動件和頂板驅動件均固定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壓具位于所述底模的上方,所述頂板和熱鉚單元均位于所述壓具的上方。通過設置可以更換拆卸的熱鉚模塊,對于不同的待熱鉚零件,只需要選擇對應的熱鉚模塊,將該熱鉚模塊裝入主機后,即可進行后續(xù)的熱鉚焊接操作,即一個主機可以與多種熱鉚模塊配合,從而有效減少了熱鉚設備的數量,有效減少了占用空間,降低了成本。
文檔編號B29C65/60GK201841675SQ20102055094
公開日2011年5月25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9月30日
發(fā)明者劉永彥 申請人:劉永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