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錐雙喂料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錐雙喂料機銅套注油機構。
背景技術:
喂料機主要是用于給擠出機送料的裝置,在給擠出機喂料時,過去是先將大體積團狀物料切成片、條狀,再將切好的小塊片條狀的物料喂進擠出機中進行分散、混煉造粒,其工序繁多復雜,成本較高,對人力物力和空間時間都是一種浪費,且環(huán)境污染嚴重,而現(xiàn)在有一種雙螺桿喂料機,是在水平臺面上設置平行的雙螺桿進行強制喂料,喂料機錐形輸送桿上與喂料箱的轉動連接處設有銅套,銅套在長期使用中需要加注潤滑油,現(xiàn)有技術中缺少對銅套位置的注油機構。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錐雙喂料機銅套注油機構,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錐雙喂料機銅套注油機構,包括傾斜板和手動泵體,所述傾斜板的上端面左側設有電機,所述電機的轉軸連接減速器的輸入端,所述減速器的輸出端連接錐形輸送桿傳動機構,所述錐形輸送桿傳動機構的右側設有喂料箱,所述喂料箱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前擋板和后擋板,所述前擋板和后擋板上均設有銅套,所述銅套內(nèi)套接有錐形輸送桿的兩端,所述銅套的上端設有注油開口,所述前擋板和后擋板的側壁均設有注油管,所述注油管與注油開口之間通過注油通道連接,所述注油管的上端外壁設有螺紋接頭,所述螺紋接頭的外壁設有螺紋,所述注油管的上端內(nèi)壁設有單向閥,所述手動泵體的出油端連接有注油軟管,所述注油軟管的一端設有注油口連接塊,所述注油口連接塊的外部轉動連接有旋緊螺帽,所述旋緊螺帽的內(nèi)壁設有螺紋,所述旋緊螺帽與螺紋接頭螺紋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注油開口的長度與銅套的長度相等。
優(yōu)選的,所述單向閥的注油方向由注油管外部流向內(nèi)部。
優(yōu)選的,所述注油軟管的表面設有防爆包層。
優(yōu)選的,所述喂料箱的上端面設有進料斗。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和優(yōu)點:該錐雙喂料機銅套注油機構,結構合理,實用性強,注油口連接塊的設置,可以在旋緊螺帽旋緊在螺紋接頭上時,緊貼螺紋接頭,方便注油,注油通道和注油開口的設置,可以使注油更加充分,注油軟管的設置,增加注油的靈活性,方便注油。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A向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手動泵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傾斜板、2電機、3減速器、4錐形輸送桿傳動機構、5喂料箱、6前擋板、7后擋板、8進料斗、9注油管、10單向閥、11螺紋接頭、12銅套、13注油開口、14注油通道、15手動泵體、16注油軟管、17注油口連接塊、18旋緊螺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绢I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圖1-3所示的一種錐雙喂料機銅套注油機構,包括傾斜板1和手動泵體15,所述傾斜板1的上端面左側設有電機2,所述電機2的轉軸連接減速器3的輸入端,所述減速器3的輸出端連接錐形輸送桿傳動機構4,所述錐形輸送桿傳動機構4的右側設有喂料箱5,所述喂料箱5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前擋板6和后擋板7,所述前擋板6和后擋板7上均設有銅套12,所述銅套12內(nèi)套接有錐形輸送桿的兩端,所述銅套12的上端設有注油開口13,所述前擋板6和后擋板7的側壁均設有注油管9,所述注油管9與注油開口13之間通過注油通道14連接,所述注油管9的上端外壁設有螺紋接頭11,所述螺紋接頭11的外壁設有螺紋,所述注油管9的上端內(nèi)壁設有單向閥10,所述手動泵體15的出油端連接有注油軟管16,所述注油軟管16的一端設有注油口連接塊17,所述注油口連接塊17的外部轉動連接有旋緊螺帽18,所述旋緊螺帽18的內(nèi)壁設有螺紋,所述旋緊螺帽18與螺紋接頭11螺紋連接,所述注油開口13的長度與銅套12的長度相等,所述單向閥10的注油方向由注油管9外部流向內(nèi)部,所述注油軟管16的表面設有防爆包層,所述喂料箱5的上端面設有進料斗8。
工作原理:注油時,將旋緊螺帽18旋緊在螺紋接頭11上,單向閥10的設置,防止油溢出,連接完成后通過推拉手動泵體15的注油拉桿,手動泵體15內(nèi)的潤滑油便注入注油開口13內(nèi),潤滑油便可對銅套12進行潤滑。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