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模具的分離裝置,所述模具用于在鑄模型腔中生產(chǎn)模制品,該分離裝置旨在能夠使模制品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鑄模型腔的至少一部分之間分離,所述裝置包括:
–致動裝置,其可以在縮回位置與分離位置之間沿著第一軸線平移,
–至少一個分離元件,其可以在縮回位置與分離位置之間沿著不同于所述第一軸線的第二軸線平移,
–至少一個傳遞裝置,其連接所述致動裝置和所述分離元件,所述傳遞裝置布置成當使所述致動裝置在其縮回位置與其分離位置之間沿著所述第一軸線運動時使所述分離元件在其縮回位置與其分離位置之間沿著所述第二軸線運動。
背景技術(shù):
用于生產(chǎn)模制部件的模具,比如注塑模具,在將鑄模型腔打開時,例如使用夾取工具將模制部件從模具移除。為了便于這種移除,使用分離裝置或脫模裝置將模制部件與擱置該模制部件的模具的部分分離。
這種脫模裝置一般包括脫模板以及緊固到該脫模板的一個或多個脫模桿,所述脫模板可以在與該部件的脫模方向相應的方向上在模具的該部分的中空空間中運動,所述一個或多個脫模桿從模制部件抵靠的模具的該部分的壁上露出。通過使脫模板在脫模方向上運動,脫模桿推動模制部件以便于將其與模具的該部分的所述壁分離,從而接下來將模制部件移除。多個桿的使用在模制部件具有大的表面積時尤其有用,因為這些桿可以分布在該表面上以便于推入該部件的不同部分中并在脫模過程中避免該部件的變形和/或破壞。使用脫模板可以通過使用脫模板的單個致動裝置使所有桿同時運動。
然而,在這種分離裝置中,這些桿僅可以在單個脫模方向上運動,這限制了脫模路徑。這種限制對于具有復雜形狀的部件可能就是問題,例如當這些部件不是平面的并具有在不同于與脫模方向垂直的平面的一個或多個平面內(nèi)延伸的區(qū)域時或者當它們包括在不同于脫模方向的方向上突伸的元件時。
此外,所述脫模板必須具有足夠的尺寸以容納所有的桿,這需要提供在模具的部分中具有相應尺寸的中空空間。然而,該空間越大,模具中形成的部分就越易碎。這在注塑模具中問題尤其突出,其中模具的部分必須能夠經(jīng)受住鑄模型腔中注入的材料的注塑壓力。沒有這種強度,鑄模型腔在注塑過程中就會變形,從而生產(chǎn)出與所需的不一致的部件。
此外,在模具的部分中布置這些桿是復雜的,因為要在模具中設置另外的元件。例如,可以在模具中設置加熱元件或者用于熱傳遞流體的循環(huán)通道。那么就會將桿的布置選擇成不與這些元件干涉,在注塑過程中支撐該部分的某些區(qū)域就會出現(xiàn)問題。
當旨在在模制品上形成互補元件(如螺紋軸或類似物)的互補鑄模元件必須在可以將模制品從鑄模型腔移除之前與模制品的互補元件分離時也會出現(xiàn)問題。該問題在互補制品的形狀不允許模制品僅通過致動脫模裝置來脫模時尤其突出。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其中一個目的是通過提出一種分離裝置來克服前面提到的缺陷,該分離裝置提供了更大的布置自由度,同時是小巧的,甚至適用于要被模制的大部件或者包括通過一個或多個互補鑄模元件形成的一個或多個互補元件的部件。
為此,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上述類型的分離裝置,其中傳遞裝置包括可以相對于彼此且可相對于所述致動裝置和分離元件轉(zhuǎn)動的至少兩個鏈節(jié)以及容納所述鏈節(jié)的導向元件,通過所述致動裝置使所述鏈節(jié)在所述導向元件中沿著運動路徑運動并使所述分離元件運動,所述鏈節(jié)在整個運動路徑中被在所述導向元件中導向。
所述傳遞裝置通過選擇關于所述第一軸線傾斜的所述第二軸線可以改變分離元件的分離方向。因此,例如,所述分離裝置可以包括使所述部件沿著第一軸線脫模的一個脫模桿和形成所述分離元件并且使所述部件沿著第二軸線脫模的另一脫模桿,這樣可以使具有復雜形狀的部件脫模。所述傳遞裝置還可以使所述第二軸線相對于所述第一軸線偏置,即將所述第二軸線與所述第一軸線間隔一段距離定位而不用擴大使所述分離裝置沿著第一軸線運動所需的空間。因此,在形成脫模板的所述分離裝置的情況下,可以減小模具的該部分中的中空空間的尺寸從而增加模具的該部分的強度并能夠使模具該部分經(jīng)受住高的注塑壓力。所述傳遞裝置還可以用于繞開設置在模具部分中的額外元件,這可以根據(jù)需要定位所述分離元件而與模具部分的結(jié)構(gòu)無關。所述分離裝置還可有利地用在所述分離元件是旨在在模制品上形成互補元件的互補鑄模元件的情況。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分離裝置的其他特征:
-這些鏈節(jié)彼此完全相同;
-所述傳遞裝置布置成使得所述致動裝置沿著所述第一軸線運動給定的距離使得所述分離元件沿著所述第二軸線運動相同的距離;
-所述導向元件包括至少兩個相對的壁,每個壁在運動路徑上延伸;
-這些鏈節(jié)包括兩個相對的表面,所述相對的表面分別與所述導向元件的相對的壁在整個運動路徑上永久接觸,使得在整個運動路徑上這些鏈節(jié)被在所述導向元件中導向;
-所述第一軸線和第二軸線彼此基本平行或者彼此形成非零角度;
-所述導向元件包括沿著基本平行于所述第一軸線的軸線延伸的上游段、沿著所述第二軸線延伸的下游段和沿著基本呈直線的和/或曲線的路徑在所述上游段與下游段之間延伸的中間段;
-每個鏈節(jié)包括兩個鏈板(flank)和一個鉸接銷,一個鏈節(jié)的鉸接銷容納在另一個鏈節(jié)的兩個鏈板之間并且鉸接到所述鏈板,以便于使所述鏈節(jié)關于彼此轉(zhuǎn)動;
-所述致動裝置包括至少一個脫模板和致動桿,所述致動桿其中一端緊固到所述脫模板,所述致動桿的相對端鉸接到所述傳遞裝置的鏈節(jié)中的一個;
-所述分離裝置包括緊固到所述脫模板的多個致動桿、多個分離元件和將所述多個分離元件連接到所述多個致動桿的多個傳遞裝置;
-所述分離元件是脫模元件,其旨在使模制品脫模到鑄模型腔的外部;以及
-所述分離元件是互補鑄模元件,其限定了鑄模型腔的處于縮回位置中的一部分并且旨在在模制品上形成互補元件,在所述分離元件的分離位置中使所述互補鑄模元件與模制品的所述互補元件分離。
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模具,其包括第一模具部分和第二模具部分,每個模具部分包括模制表面并且可以在打開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關于彼此運動,在所述打開位置中所述第二模具部分與所述第一模具部分分離,在所述關閉位置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模具部分的模制表面之間限定了具有要被模制的部件的形狀的鑄模型腔,所述模具包括如上所述的結(jié)合到所述第一模具部分中的分離裝置,所述分離元件形成了模具型腔的處于縮回位置中的一部分并且在分離位置中沿著所述第二軸線從所述第一模具部分的模制表面突出或縮回。
附圖說明
在閱讀了下面的作為示例并參照附圖的描述之后,本發(fā)明的其他方面和優(yōu)點就會變得顯而易見,其中: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包括分離裝置的第一模具部分的示意性剖視圖,所述裝置處于縮回位置中;
圖2是圖1的模具的第一部分的示意性剖視圖,所述分離裝置處于分離位置中;
圖3是根據(jù)另一個實施方式的分離裝置一部分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4是處于不同位置中的圖3的分離裝置的所述部分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5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分離裝置的傳遞裝置的一部分的示意性透視圖;
圖6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方式的包括分離裝置的第一模具部分的示意性剖視圖,所述裝置處于實線示出的縮回位置中和處于虛線示出的分離位置中;以及
圖7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方式的包括分離裝置的第一模具部分的示意性剖視圖,所述裝置處于實線示出的縮回位置中和處于虛線示出的分離位置中。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描述了用于生產(chǎn)模制品2的模具1,所述模制品2可以具有適合于模制的任何形狀。所述模制品2例如是機動車部件或類似物。
該生產(chǎn)模具1包括可以相對于彼此在打開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運動的第一部分4和第二部分(為了簡化圖形未示出),在所述打開位置中所述第一和第二部分彼此分離,在所述關閉位置中所述第一和第二部分彼此靠近以便于限定封閉的鑄模型腔。該鑄模型腔具有與要被生產(chǎn)的模制品2的形狀互補的形狀。從關閉位置到打開位置的運動是沿著圖中示出的打開方向d實現(xiàn)的。所述第一部分包括模制表面6,當?shù)谝缓偷诙糠痔幱陉P閉位置中時,該模制表面6與第二部分的模制表面一起限定鑄模型腔。
該生產(chǎn)模具1例如是布置成以預定壓力在鑄模型腔中注入塑料材料的注塑模具。為此,該生產(chǎn)模具1包括可以執(zhí)行和控制該注塑以及部件成型的所有設施,比如用于塑料材料的一個或多個注塑嘴、用于調(diào)節(jié)鑄模型腔溫度的設施、用于致動和移動所述生產(chǎn)模具1的第一和第二部分的設施等等。這些設施是已知的,這里將不再更詳細地描述。
該生產(chǎn)模具1包括分離裝置,該分離裝置布置成便于在已經(jīng)生產(chǎn)出模制品之后該模制品2的至少一部分與鑄模型腔的至少一部分之間分離。一旦已經(jīng)生產(chǎn)出模制品2之后,模具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就運動到打開位置中。然后發(fā)現(xiàn)模制品2抵靠在第一部分4的模制表面6上,如圖1中所示,該分離裝置布置成將模制品2從模制表面6分離,如圖2中所示,以便于抓住模制品2以將其從模具移除,或者將互補的鑄模元件從成型在模制品上的互補元件上分離,如圖7中所示。
現(xiàn)在將描述形成用于將模制品脫模的裝置的分離裝置,該裝置布置成將模制品2從模制表面6分離以便于抓住模制品2以將其從模具移除。
該分離裝置包括可以在第一部分4中沿著第一軸線a1在圖1中示出的縮回位置與在圖2中示出的分離位置之間運動的致動裝置8。所述第一軸線a1例如基本與打開方向d平行,使得在分離位置中,在模具的第一部分4與第二部分之間的空間中將模制品2從模制表面6分離。
所述致動裝置8包括至少一個脫模板10,該脫模板10布置成可以沿著第一軸線a1在第一部分4的空間12中平移。在縮回位置中,該脫模板10布置在所述空間12的上游部分14中,即該空間12的離模制表面6最遠的部分,在分離位置中或者脫模位置中,所述脫模板10布置在所述空間12的下游部分16中,即該空間12的最靠近所述模制表面6的部分。
根據(jù)一個實施方式,所述致動裝置8還包括至少一個第一脫模桿18,該第一脫模桿18布置成使模制品2沿著第一軸線a1運動。該第一脫模桿18沿著所述第一軸線a1從緊固到脫模板10的端部橫穿所述空間12的模具的第一部分4延伸到模制表面6上的自由端20。因此所述第一脫模桿18可以與所述脫模板10一起沿著所述第一軸線a1在縮回位置與分離位置之間平移,在所述縮回位置中,所述自由端20與模制表面6平齊并且構(gòu)成該模制表面的一部分,如圖1中所示,在所述分離位置中所述自由端20沿著所述第一軸線a1自所述模制表面6突出以便于將模制品2從所述模制表面6分離,如圖2中所示。根據(jù)一個實施方式以及以已知的方式,所述致動裝置8可以包括分布在脫模板10上的多個第一脫模桿18以便于能夠?qū)⒛V破?在其多個位置中脫模。
在縮回位置中脫模板10與所述空間12的下游部分16之間延伸的尺寸h基本等于想要將模制品2從模制表面6沿著第一軸線a1分離的距離。
所述致動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致動桿22,該致動桿22沿著與第一軸線a1平行的軸線從緊固到脫模板10的端部延伸到相對端,即致動端24,其連接到傳遞裝置26,傳遞裝置連接到分離元件。在分離裝置形成脫模裝置的情況下,該分離元件是脫模元件28,如圖1-6中所示。
所述脫模元件28沿著不同于第一軸線a1的第二軸線a2延伸。該脫模元件28例如由第二脫模桿30形成,第二脫模桿包括連接到傳遞裝置26的致動端32和在該制動裝置8的縮回位置中與模制表面6平齊并且構(gòu)成該模制表面的一部分的自由端34,如圖1中所示,該自由端34沿著第二軸線a2自模制表面6突出以便于沿著該第二軸線a2將模制品2從模制表面6分離,如圖2中所示。
該第二軸線a2可以基本平行于第一軸線a1,如圖1-4中所示,或者可以關于第一軸線傾斜,即與第一軸線形成非零角度,如圖6中所示。
因此,第二脫模元件28分別在經(jīng)由所述傳遞裝置26使致動裝置8處于縮回位置和處于分離位置時可以在縮回位置與分離位置之間運動,所述傳遞裝置26布置成將致動裝置8沿著第一軸線a1的運動轉(zhuǎn)換成脫模元件28沿著第二軸線a2的運動,正如現(xiàn)在將要描述的。
所述傳遞裝置26包括在模具的第一部分4中在所述空間12與所述模制表面6之間沿著適于布置第一部分4的路徑延伸的導向元件36,正如后面將要描述的。所述導向元件36例如由在第一部分4中延伸的凹槽或?qū)Р坌纬刹⑶野▋蓚€相對的壁38,每個壁沿著導向元件36遵循的路徑延伸,正如尤其可以在圖3和4中看出的。所述導向元件36包括上游段40,該上游段40沿著基本平行于第一軸線a1的軸在空間12附近延伸、在該空間12中露出并至少在分離位置中能夠容納致動桿22的至少一部分,如圖2中所示。該導向元件36還包括下游段42,該下游段42沿著第二軸線a2在模制表面6附近延伸、在該模制表面6中露出并至少在縮回位置中能夠容納第二脫模桿30的至少一部分,如圖1中所示。該導向元件36在上游段40與下游段42之間包括中間段44,該中間段44沿著適于布置第一部分4的直線和/或曲線路徑延伸,正如后面將要描述的。
所述傳遞裝置還包括至少兩個鉸接鏈節(jié)46,其中一個鉸接到致動裝置8,另一個鉸接到脫模元件28。因此這些鏈節(jié)46可以關于彼此和關于致動裝置8和脫模元件28轉(zhuǎn)動。轉(zhuǎn)動軸線基本彼此平行并且基本垂直于包含第一軸線a1和第二軸線a2的平面。
所述傳遞裝置26的鏈節(jié)46的數(shù)量取決于導向元件36遵循的路徑并且布置成使得這些鏈節(jié)將致動裝置8連接到導向裝置28。更特別地,這些鏈節(jié)46將致動桿22的致動端24連接到第二脫模桿30的致動端32。因此,所述傳遞裝置26可以包括多于兩個的鏈節(jié)46,從而包括分別鉸接到致動桿22的致動端24和第二脫模桿30的致動端32的兩個端鏈節(jié)和鉸接到這兩個端鏈節(jié)的至少一個中間鏈節(jié)或者彼此連續(xù)鉸接的多個中間鏈節(jié),以便于形成在導向元件36中在致動桿22的致動端24與第二脫模桿30的致動端32之間延伸的由鏈節(jié)46構(gòu)成的鏈。
所有的鏈節(jié)46是完全相同的,即它們具有相同的形狀和結(jié)構(gòu),不管是端鏈節(jié)還是中間鏈節(jié)。
如圖5中所示,每個鏈節(jié)46包括兩個鏈板48和鉸接銷50,一個鏈節(jié)46的鉸接銷50布置成容納在另一個相鄰鏈節(jié)46的兩個鏈板之間,以便于圍繞之前所述的轉(zhuǎn)動軸線鉸接。鏈節(jié)之間的轉(zhuǎn)動軸線和緊固例如是通過插入橫穿鏈板48和鉸接銷50的相對孔52之間的金屬塊(slug)(未示出)形成。
鉸接到致動桿22的致動端24的端鏈節(jié)的鉸接銷50插入設置在該致動端處的兩個鏈板54之間并與這些鏈板鉸接,如上所述。鉸接到第二脫模桿30的致動端32的端鏈節(jié)的兩個鏈板48之間容納設置在第二脫模桿30的致動端處的鉸接銷,該鉸接銷鉸接到這兩個鏈板48,如上所述。
這些鏈節(jié)46限定了至少兩個相對表面56,例如由在轉(zhuǎn)動軸線的兩側(cè)上的任一側(cè)上延伸的鏈板48的彼此相對表面限定,其尺寸設置成與導向元件36的相對壁38滑動接觸,正如尤其可以在圖3和4中看出的。這些鏈板例如在與轉(zhuǎn)動軸線垂直的平面內(nèi)具有基本圓形的截面,使得這些鏈板在直徑上相對的部分構(gòu)成所述相對表面56。這種形狀可以確保在鏈板48的直徑基本等于所述相對壁38之間的距離時與導向元件36的相對壁38接觸。此外,所述相對表面56與相對壁38之間的接觸表面減小,可以確保所述相對表面56與相對壁38之間的滑動而沒有阻擋導向元件36中的鏈節(jié)的風險。根據(jù)圖5中示出的實施方式,每個鏈節(jié)46包括與導向元件抵靠的四個滑動表面。
上述鏈節(jié)46的形狀作為一個示例給出并且可以是不同的只要其能夠使鏈節(jié)46彼此鉸接并且所述相對表面允許鏈節(jié)46與導向元件36的相對壁38之間的滑動接觸。因此,作為一個示例,每個鏈節(jié)可以僅包括一個鏈板而不是兩個。
因此,這些鏈節(jié)46它們在導向元件36中的所有運動被一起導向。換言之,這些鏈節(jié)46的與導向元件36的相對壁38接觸的相對表面56可以保證由鏈節(jié)46構(gòu)成的鏈在鏈節(jié)46的整個運動路徑上在導向元件36中的永久導向。換言之,所述相對表面56在鏈節(jié)36的整個運動路徑上基本與導向元件36的相對壁38永久接觸。因此通過在導向元件36中阻擋鏈節(jié)36可以避免對脫模裝置的任何阻擋或刮擦風險。
所述鏈節(jié)36與相對壁38之間的滑動可以由用于生產(chǎn)所述相對表面56和/或所述相對壁38的材料或者通過使用潤滑劑涂覆這些表面和/或壁來得到優(yōu)化。
由于所述傳遞系統(tǒng)26,因此通過在第一軸線a1的方向上致動所述脫模板10所述分離裝置可以使脫模裝置28沿著第二軸線a2運動,以便于使第二脫模桿30在軸線a2的方向上自所述模制表面6突出。所述傳遞裝置26布置成使得第二脫模桿30沿著第二軸線a2行進的距離基本等于脫模板10在沿著第一軸線a1運動時行進的距離。因此,當脫模板10運動距離h時,可以從縮回位置到達分離位置,第二脫模桿30也運動距離h。結(jié)果,如果所述致動裝置包括第一脫模桿18,那要確保第一脫模桿18和第二脫模桿30行進的間隔距離相同。
根據(jù)圖1和2中示出的實施方式,所述第二軸線a2平行于第一軸線a1,所述傳遞裝置26用于相對于所述脫模板10偏置所述脫模元件28的位置。該實施方式尤其有利于將大的模制品2脫模而不擴大所述脫模板,從而沒有擴大所述空間12。因此,所述模具的第一部分4強度更大,因為所述空間12沒有將其弱化,其能夠經(jīng)受住顯著的注塑壓力。根據(jù)該實施方式,所述中間段44的形狀包括將其連接到所述上游段40的彎曲部分和將其連接到所述下游段42的彎曲部分以及在這兩個彎曲部分之間的直的部分,這可以增加所述板10與所述脫模元件28分離的距離而不增加模具第一部分4的體積。
根據(jù)圖3和4中示出的實施方式,所述第二軸線a2也與所述第一軸線a1平行,所述傳遞裝置26用于繞過(bypass)模具的額外元件58,比如熱傳遞流體或類似物的輸送通道。在這種情況下,所述中間段44的形狀和尺寸布置成能夠?qū)崿F(xiàn)這種繞過。根據(jù)圖3和4中示出的實施方式,所述中間段在所述上游段40與下游段42之間基本是直線的且是傾斜的。
根據(jù)圖6中示出的實施方式,所述脫模裝置包括多個脫模元件28和多個傳遞裝置26,所述傳遞裝置26連接到多個致動桿22,所述致動桿22緊固到所述脫模板。所述第二軸線a2相對于所述第一軸線a1傾斜。該實施方式可以在使用單個脫模板10時將一個或多個具有復雜形狀的模制品2脫模。
應該理解的是上述實施方式可以彼此結(jié)合。因此,導向元件36的形狀取決于模具的結(jié)構(gòu)和要被生產(chǎn)的模制品2的形狀并且可以基于這些參數(shù)布置。
因此上述分離裝置可以將大的模制品和/或具有復雜形狀的模制品脫模而不會弱化模具的第一部分。此外,所述傳遞裝置可以用于使所述分離裝置與模具的第一部分的結(jié)構(gòu)適配。通過添加或移除鏈節(jié)36可以容易地修改由鏈節(jié)構(gòu)成的鏈,這些鏈節(jié)都是完全相同和可更換的。
現(xiàn)在將描述可以將互補鑄模元件從模制品的部件分上分離的分離裝置,如圖7中所示。
在這種情況下,所述分離元件由可以沿著第二軸線a2運動的互補鑄模元件60形成。所述分離裝置的其余部分基本與脫模裝置的上下文中描述的相同,即其包括致動裝置8,該致動裝置8可以沿著不同于所述第二軸線a2的第一軸線a1運動并且通過傳遞裝置26連接到互補鑄模元件60,所述傳遞裝置26包括可以在導向元件36中運動的多個完全相同的鏈節(jié)46。因此,將不會再次描述這些分離裝置之間類似的元件。
所述互補鑄模元件60布置成在其縮回位置中與第一部分4的模制表面6一起形成互補鑄模型腔,該互補鑄模型腔與限定在第一和第二模具部分之間的鑄模型腔流體聯(lián)通。該互補鑄模型腔在該模制品2生產(chǎn)過程中呈現(xiàn)成型在該模制品2上的互補元件62的外形。該互補元件62例如是設置在模制品2背面上的螺紋軸。在這種情況下,該互補鑄模元件例如包括在縮回位置中布置在由模制表面6形成的圓柱體中心處的銷64,使得互補元件62的形狀限定在所述銷64的外表面與模制表面6的圓柱體的內(nèi)壁之間。同樣在這種情況下,所述第二軸線a2與由所述模制表面6形成的該圓柱體的軸線和所述銷64的軸線平行。根據(jù)一個示例,所述第二軸線a2與所述圓柱體的軸線和所述銷64的軸線相同。
當時分離裝置運動到分離位置中時,所述互補鑄模元件60與所述互補元件62分離。因此,在螺紋軸的情況下,通過將所述銷64定位在導向元件36的下游段42中來將所述銷64從互補元件62移除。
所述致動裝置8包括可以在空間68中運動的致動元件66,所述導向元件36的上游段40在所述空間68中露出。應該注意的是根據(jù)該實施方式,致動元件66運動所沿的所述第一軸線a1可以與模制品的脫模方向不同。因此,所述空間68和所述致動元件66可以布置在所述第一部分4的一部分中,這對于致動元件66的致動設施的體積和/或布置是有利的。根據(jù)圖7中示出的實施方式,所述空間68因此設置在第一部分4的一側(cè)上,所述第一軸線a1基本垂直于模具的打開方向。
所述分離裝置可以用于繞過模具的額外元件和/或以允許互補鑄模元件60沿著不同于第一軸線a1的方向運動。因此,根據(jù)圖7中示出的實施方式,所述第二軸線a2相對于所述第一軸線a1傾斜。
以與脫模裝置相同的方式,所述致動裝置8可以用于使多個互補鑄模元件沿著多個不同的第二軸線a2運動。
包括如上所述的分離裝置的模具還可以包括傳統(tǒng)的脫模裝置70或如上所述的脫模裝置。
現(xiàn)在將描述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的分離裝置的操作。
為了生產(chǎn)模制品2,將第一和第二模具部分放置在關閉位置中并將所述分離裝置放置在縮回位置中。從而形成鑄模型腔和互補鑄模型腔并且可以使用其互補元件62制造物品2。
一旦已經(jīng)生產(chǎn)出物品2,使第一和第二模具部分朝向打開位置運動并且通過使所述致動裝置8沿著第一軸線a1運動而使分離裝置運動到分離位置。該運動使互補鑄模元件62沿著第二軸線a2朝向其分離位置運動,在分離位置中所述互補鑄模元件62與互補元件64分離。然后可以使用脫模裝置70來將模制品2從模制表面6分離而沒有破壞互補元件64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