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布面膠鞋一次模壓硫化成形方法及成形模具。
背景技術:
87式布面膠鞋包括橡膠材質的鞋底、布料材質的鞋面及用于連接鞋底與鞋面的膠條,制作布面膠鞋時,一般是先將生橡膠硫化并制成鞋底,再通過膠條將一次硫化后的鞋底與鞋面固連,之后再將布面膠鞋整體進行硫化以增強膠條的性能。在將布面膠鞋整體硫化的過程中,鞋底會再次被硫化(也即是說二次硫化),而膠條卻只經(jīng)過一次硫化。所以鞋底與膠條中橡膠的交聯(lián)反應程度不同而使鞋底與膠條的性能不同,這造成膠條與鞋底的連接強度較低,因而使得布面膠鞋易開膠而影響布面膠鞋的正常使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布面膠鞋一次模壓硫化成形方法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布面膠鞋制造過程中需要對鞋底進行二次硫化而造成的布面膠鞋易開膠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用于實施以上方法的布面膠鞋一次模壓硫化成形模具。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布面膠鞋一次模壓硫化成形方法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布面膠鞋一次模壓硫化成形方法,包括以下步驟:第一步,將鞋面套在楦頭上并在鞋面底部涂生膠;第二步,將楦頭底部朝上地固定于布面膠鞋一次模壓硫化成形模具的模腔內(nèi);第三步,在楦頭上方放置輪廓形狀與鞋底輪廓形狀一致的橡膠塊;第四步,在橡膠塊上方蓋設頂模,頂模的下部設有用于壓制鞋底圖案的花紋槽;第五步,加熱模具并向頂模加壓,以將橡膠塊熱壓形成鞋底和膠條。
在所述第四步中,在橡膠塊上方蓋設頂模后,頂模能封閉所述模腔。
本發(fā)明的布面膠鞋一次模壓硫化成形模具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布面膠鞋一次模壓硫化成形模具,包括模具本體及用于供鞋面套設的楦頭,模具本體包括底模、設置于底模一側的邊模和設置于底模上方的頂模,頂模的下部開設有用于壓制鞋底圖案的花紋槽,邊模的與底模相對的側面上設置有開口朝向底模的邊模凹槽,底模的與邊模凹槽的開口相對的側面上設置有底模凹槽;邊模上設置有用于將其固定于底模上的可拆固定連接結構,當通過可拆固定連接結構將邊模固定于底模上時,邊模凹槽與底模凹槽拼成用于固定楦頭的模腔;邊模凹槽與底模凹槽的槽壁上開設有膠條壓制槽。
頂模包括能覆蓋封閉模腔上端開口的下端面,所述花紋槽設置于頂模的下端面上。
所述楦頭包括左楦頭和右楦頭,所述邊模包括設置于底模左側的左模和設置于底模右側的右模,所述底模凹槽包括設置在底模左側的第一凹槽和設置在底模右側的第二凹槽,所述邊模凹槽包括設置在左模右側的第三凹槽和設置于右模左側的第四凹槽,所述模腔包括用于容置左楦頭的左模腔和用于空置右楦頭的右模腔;左模腔由第一凹槽和第三凹槽拼成,右模腔由第二凹槽和第四凹槽拼成;所述膠條壓制槽包括左膠條壓制槽和右膠條壓制槽,左膠條壓制槽設置于第一凹槽和第三凹槽的側壁上,右膠條壓制槽設置于第二凹槽和第四凹槽的側壁上。
所述邊模的后端通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轉動軸轉動連接于底模的后端,所述可拆固定連接結構設置在邊框的前端。
所述頂模的后端通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轉動軸轉動連接于底模的后端。
所述頂模上于錯開花紋槽的位置處設置有導向孔,底模和/或邊模上設置有用于穿入所述導向孔中以對頂模的運動進行導向的導向軸。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使用本發(fā)明的布面膠鞋一次模壓硫化成形模具制造布面膠鞋時,在對頂模施壓過程中,橡膠塊密度會增大而提高制成鞋底的強度,同時橡膠塊邊緣的物料會在壓力的作用下被擠壓入膠條壓制槽而形成膠條。在對頂模加熱時,鞋面底部的生膠會熔化而形成具有粘度的粘膠,熔化的粘膠在壓力的作用下會向周圍流動而使粘膠均勻涂覆于鞋面底部及膠條與鞋面的連接處,有利于增強鞋面、鞋底及膠條相應連部位的強度均勻,避免局部漏膠而造成布面膠鞋局部強度低。而隨著溫度的升高,橡膠內(nèi)部會出現(xiàn)交聯(lián)反應而被硫化,進一步提高鞋底與膠條的性能。由于本發(fā)明的膠條的成形與硫化與鞋底的成形和硫化均同步,所以組成膠條和鞋底的橡膠交聯(lián)程度相同,也即是說膠條與鞋底的性能相同,更進一步地提高了膠條與鞋底和鞋面連接處的連接強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布面膠鞋一次模壓硫化成形模具的一個實施例中底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布面膠鞋一次模壓硫化成形模具的一個實施例中右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布面膠鞋一次模壓硫化成形模具的一個實施例中左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布面膠鞋一次模壓硫化成形模具的一個實施例中頂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布面膠鞋一次模壓硫化成形模具的一個實施例中楦頭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的布面膠鞋一次模壓硫化成形模具的具體結構如圖1~圖5所示,包括模具本體及可拆卸地安裝在模具本體中的楦頭。楦頭5設置成腳狀以供鞋面套在其上,楦頭5成對設置以同時壓制成形一雙鞋子,本發(fā)明的楦頭5具體包括左側的左楦頭51和右側的右楦頭52。模具本體包括底模1、轉動連接在底模1左側的左模2、轉動連接在底模1右側的右模3及轉動連接在底模上方的頂模4。底模1與左模2的相對位置處設置兩個模腔,兩個模腔分別用于容納左楦頭51和右楦頭52。用于容納左楦頭51的模腔由底模1左側的第一凹槽11與左模2右側的第三凹槽21拼成,用于容納右楦頭52的模腔由底模1右側的第二凹槽12與右模3左側的第四凹槽31拼成。
左模2的前端設置有用于將左模2固定在底模1上的左連接件,右模3的前端設置有用于將右模3固定在底模1上的右連接件。楦頭5的底部朝上放置,模腔的形狀與楦頭5的形狀適配,所以左、右模固定在底模1上之后楦頭即被卡接固定于相應模腔中。第三凹槽21與第一凹槽11的槽壁上開設有用于壓制左楦頭51對應的鞋子上膠條的左膠條壓制槽,第四凹槽31與第二凹槽12的槽壁上開設有用于壓制右楦頭52對應鞋子上膠條的第二膠條壓制槽。左、右連接件形成了用于將相應的左?;蛴夷9潭ㄓ诘啄I系目刹鸸潭ㄟB接結構。左、右模均設置在底模1的側邊而形成邊模,相應地第一凹槽11與第二凹槽12形成底模凹槽,第三凹槽21與第四凹槽31形成了邊模凹槽。
上模4的下端面上設置有用于壓制出鞋底花紋的花紋槽41。將左模2、右模3及上模4均合在底模1上之后,模具本體內(nèi)部形成了兩個獨立的密閉腔室。所以將本發(fā)明的模具置于熱壓機上以生產(chǎn)布面膠鞋時,密閉腔室內(nèi)的熱量向外散發(fā)速度較慢。這具有以下效果:在保證鞋面、鞋底與膠條的結合力時,不僅有利于減少壓制時間,更是能使得密閉腔室內(nèi)溫度均勻而使得制成的布面膠鞋各部分性能一致。
本發(fā)明中配有兩對楦頭5,在將其中一對楦頭5置于模具本體中壓制成鞋子時,可在另一對楦頭上套鞋面以加快布面膠鞋的生產(chǎn)速度。為便于取放楦頭,本發(fā)明中楦頭5為空心結構。
在其他實施例中,左模和右模中的任意一個均可省去,此時本發(fā)明的布面膠鞋一次模壓硫化成形模具一次只能制造一只鞋子。
使用本發(fā)明的布面膠鞋一次模壓硫化成形模具制造布面膠鞋時方法如下:首先將鞋面套在楦頭上并在鞋面底部涂生膠;將套有鞋面的左、右楦頭分別置于底模1的第一、第二凹槽中并將左模、右模固定在底模上;將整體輪廓修成鞋底狀的橡膠塊置于楦頭的上端,此時橡膠塊的下端接觸鞋面底部的生膠;將頂模4合在底模1上而形成兩個相互獨立的密閉腔室;對頂模4加熱并加壓以將布面膠鞋制造成型。
為保證頂模4受壓下行壓制橡膠塊時不在水平方向發(fā)生滑移,頂模4的下端面上于錯開花紋槽41的位置處開設有導向孔42,底模1和左模2、右模3上對應地開設有導向軸,導向軸的截面尺寸小于導向孔42的截面尺寸,所以在對頂模4加壓的過程中導向軸插入導向孔42中而為頂模4的下行導向。這種方式避免了頂模4在水平面內(nèi)滑移而影響最終壓制成的鞋底形狀。
在對頂模4施加壓力的過程中,橡膠塊的密度會增大而增加了制成的鞋底的強度。同時,橡膠塊邊緣的物料會在壓力的作用下被擠壓入左、右膠條壓制槽,隨著進入左、右膠條壓制槽中的橡膠增多即形成了位于鞋面與鞋底的連接處外圍的膠條。鞋面底部的部分生膠也會在壓力的作用下擠出至膠條與鞋面的連接處而增加膠條與鞋面的連接強度,而膠條結構本身即是由鞋底邊緣物料擠出成形,膠條與鞋底的連接處強度也較高。所以本發(fā)明的膠條與鞋面和鞋底的連接強度均較高,不易破壞。
同時,在對頂模4加熱時,鞋面底部的生膠會熔化,熔化的生膠在壓力的作用下會向周圍流動而均勻涂覆于鞋面底部,有利于增強鞋面與鞋底各連接處強度均勻,避免局部漏膠而造成布面膠鞋局部強度低。而隨著密閉腔室內(nèi)溫度的升高,橡膠內(nèi)部會出現(xiàn)交聯(lián)反應而被硫化,進一步提高鞋底與膠條的性能。由于本發(fā)明的膠條的成形與硫化均與鞋底的成形和硫化同步,所以組成膠條和鞋底的橡膠交聯(lián)程度相同,也即是說膠條與鞋底的性能相同,更進一步地提高了膠條與鞋底和鞋面連接處的連接強度。
本發(fā)明的布面膠鞋一次模壓硫化成形方法的實施例如下:
本發(fā)明的布面膠鞋一次模壓硫化成形方法,包括以下步驟:第一步,將鞋面套在楦頭上并在鞋面底部涂生膠;第二步,將套有鞋面的左、右楦頭分別置于底模1的第一、第二凹槽中并將左模、右模固定在底模上;第三步,將整體輪廓修成鞋底狀的橡膠塊置于楦頭的上端,此時橡膠塊的下端接觸鞋面底部的生膠;第四步,將頂模4合在底模1上而形成兩個相互獨立的密閉腔室;第五步,加熱模具并對頂模4加壓以將布面膠鞋制造成型。
在布面膠鞋一體成型方法的其他實施例中,頂模合在底模上之后,頂模也可不封閉所閉模腔,此時用于容納楦頭的腔室不密閉。當然,此時腔室內(nèi)熱量散發(fā)較快,可能造成楦頭各部分受熱不均而影響最終壓制成形的布面膠鞋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