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模具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是一種一模雙腔的箱體發(fā)泡模具。
背景技術:
目前在冰箱、冰柜行業(yè)中,箱體發(fā)泡模具均是采用一模一腔的結構,然而,在產能需求增加、生產效率急需提升和發(fā)泡工位局限等情況下,一模一腔結構的發(fā)泡模具由于其生產效率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產節(jié)拍和產能,成為整個工廠生產的瓶頸,嚴重影響工廠產能的提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是為避免上述現(xiàn)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一模雙腔的箱體發(fā)泡模具,在相同的生產節(jié)拍時間內實現(xiàn)一副模具完成兩個箱體的發(fā)泡成型,增加了發(fā)泡工位并顯著提高生產效率,且結構簡單易實現(xiàn)、節(jié)省成本。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一模雙腔的箱體發(fā)泡模具,由底架及設置在底架上的模具主體構成,所述模具主體包括:
擋板組件,是在底板上端中部固設中間擋板,所述底板的前后側分別活動設置前擋板和后擋板,左右側分別活動設置左擋板和右擋板,形成以所述中間擋板為分界的左右對稱的兩個模腔,所述模腔上方設有頂板,其內部固設有模芯;
開模組件,在所述頂板的前后側分別設置多組氣缸,通過氣缸驅動所述頂板向上抬起或向下下落,帶動所述前擋板、后擋板、左擋板及右擋板張開或收攏,以打開或閉合所述模腔;
頂出組件,內置于所述模腔中,由頂出氣缸、中間桿件及用于放置箱體的頂出板構成,所述模腔打開或閉合時,所述頂出氣缸通過中間桿件驅動所述頂出板上升或下降;
鎖緊鉗組件,設置在所述模具主體上端的前側及左右側,用于在所述模腔閉合時,所述頂板與前擋板及左、右擋板之間的鎖緊。
本發(fā)明的結構特點也在于:
所述前擋板、后擋板、左擋板及右擋板的底端均是通過鉸鏈與所述底板之間鉸接相連,前擋板、后擋板、左擋板及右擋板的底端與所述底板之間還連接有彈簧,所述后擋板的頂端與所述頂板的后端之間鉸接相連,所述模腔閉合時,所述彈簧處于壓縮狀態(tài),所述前擋板、左擋板及右擋板的頂端與所述頂板的底部相接觸。
所述開模組件是在所述頂板的前后側分別設置兩個開模氣缸和兩個抬起氣缸,所述頂板上端后側固設有兩個鉸接板,所述鉸接板的另一端與所述開模氣缸的伸出端鉸接,所述頂板上端前側向前延伸形成延伸板,所述抬起氣缸的伸出端與所述延伸板的底部相連。
所述頂出組件的中間桿件包括與所述頂出氣缸伸出端相連的連接板,所述連接板的上端兩側設有頂出桿,所述頂出桿的上端與所述頂出板相連。
所述鎖緊鉗組件包括若干鎖緊鉗,所述各鎖緊鉗分別包括上固定板、下固定板、把手、鎖緊環(huán)和鎖緊鉤,所述各鎖緊鉗的上固定板分別固定設置在所述頂板的前側及左右側的側壁上,上固定板上設有所述鎖緊鉤,所述各鎖緊鉗的下固定板分別固定設置在所述左擋板、右擋板及前擋板上,所述把手的一端鉸接設置在所述下固定板上,所述鎖緊環(huán)鉸接設置在所述把手上,所述鎖緊鉗為鎖緊狀態(tài)時,所述鎖緊環(huán)扣設于所述鎖緊鉤上。
與已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有益效果體現(xiàn)在:
1、本發(fā)明的模具通過擋板組件的各擋板形成兩個對稱的模腔,其產量與現(xiàn)有技術中兩幅一模一腔的模具相同,但其制造成本減少,降低了重新投入設備和模具的費用;
2、相較于兩幅獨立的一模一腔的模具,本發(fā)明在效率相同的情況下,所占的空間更小,也即增加了發(fā)泡工位,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a為本發(fā)明箱體發(fā)泡模具的總裝結構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1b為本發(fā)明箱體發(fā)泡模具的總裝結構左視結構示意圖;
圖2a為本發(fā)明模具主體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b為本發(fā)明模具主體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圖3a為本發(fā)明開模組件閉合狀態(tài)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b為本發(fā)明開模組件閉合狀態(tài)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圖3c為本發(fā)明開模組件打開狀態(tài)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4a為本發(fā)明頂出組件發(fā)泡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圖4b為本發(fā)明頂出組件頂出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圖5a為本發(fā)明底架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5b為本發(fā)明底架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6a為本發(fā)明鎖緊鉗鎖緊狀態(tài)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6b為本發(fā)明鎖緊鉗鎖緊松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架;2底板;3中間擋板;4前擋板;5后擋板;6左擋板;7右擋板;8頂板;9模芯;10頂出氣缸;11頂出板;12鎖緊鉗;13彈簧;14開模氣缸;15抬起氣缸;16鉸接板;17延伸板;18連接板;19頂出桿;20上固定板;21下固定板;22把手;23鎖緊環(huán);24鎖緊鉤;25箱體。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a至圖5b,本實施例的一模雙腔的箱體發(fā)泡模具是由底架1及設置在底架1上的模具主體構成。
參見圖2a、圖2b,其中,模具主體包括:
擋板組件,是在底板2上端中部固設中間擋板3,在其前后側活動設置前擋板4和后擋板5,并在左右側活動設置左擋板6和右擋板7,形成以中間擋板3為分界的左右對稱設置的兩個模腔,模腔上方設有頂板8,其內部固設有模芯9;
開模組件,在頂板8的前后側分別設置多組氣缸,通過氣缸驅動頂板8向上抬起或向下下落,帶動左擋板6、右擋板7張開或收攏,以打開或閉合模腔;
頂出組件,內置于模腔中,由頂出氣缸10、中間桿件及用于放置箱體25的頂出板11構成,模腔打開或閉合時,頂出氣缸10通過中間桿件驅動頂出板11上升或下降;
鎖緊鉗組件,設置在模具主體上端的前側及左右側,用于在模腔閉合時,頂板8與前擋板4及左、右擋板之間的鎖緊。
具體的,前擋板4、后擋板5、左擋板6及右擋板7的底端均是通過鉸鏈與底板2之間鉸接相連,前擋板4、后擋板5、左擋板6及右擋板7的底端與底板2之間還連接有彈簧13,后擋板5的頂端與頂板8的后端之間鉸接相連,模腔閉合時,彈簧13處于壓縮狀態(tài),前擋板4、左擋板6及右擋板7的頂端與頂板8的底部相接觸。
開模組件是在頂板8的前后側分別設置兩個開模氣缸14和兩個抬起氣缸15,頂板8上端后側固設有兩個鉸接板16,鉸接板16的另一端與開模氣缸14的伸出端鉸接,頂板8上端前側向前延伸形成延伸板17,抬起氣缸15的伸出端與延伸板17的底部相連。
初始狀態(tài)下,頂板8位于模腔上方,前擋板4、后擋板5、左擋板6和右擋板7下端的彈簧13處于壓縮狀態(tài),開模組件處于完全閉合狀態(tài),如圖3a、圖3b所示。當需要進行發(fā)泡作業(yè)時,抬起氣缸15與開模氣缸14同時進氣,通過抬起氣缸15向上推動頂板8,配合開模氣缸14通過鉸接板16拉動頂板8,頂板8在抬起氣缸15與開模氣缸14的作用下打開,并帶動與其鉸接相連的后擋板5張開,當頂板8打開后,前擋板4、后擋板5、左擋板6和右擋板7在各自下端彈簧13的作用下也隨之完全打開,此時開模組件處于打開狀態(tài),如圖3c所示。
頂出組件的中間桿件包括與頂出氣缸10伸出端相連的連接板18,連接板18的上端兩側設有頂出桿19,頂出桿19的上端與頂出板11相連。
當開模組件將模具各擋板打開后,頂出組件的頂出氣缸10通過驅動連接板18,帶動連接板18上的頂出桿19推動頂出板11向上頂出,如圖4b所示,待頂出組件頂出后,操作人員將箱體25放入打開的模具中,之后頂出氣缸10縮回從而帶動頂出板11下降,使頂出組件處于發(fā)泡狀態(tài),如圖4a所示,此后開模組件將各檔板閉合恢復完全閉合狀態(tài),再利用鎖緊鉗12對擋板進行鎖緊,操作人員進行注料工作。當箱體25發(fā)泡完成后,鎖緊鉗12松開,開模組件將各檔板打開,頂出組件將箱體25頂出,操作人員再將箱體25拉出,即完成箱體25發(fā)泡。
參見圖6a、圖6b,本實施例中,鎖緊鉗12組件包括若干鎖緊鉗12,各鎖緊鉗12分別包括上固定板20、下固定板21、把手22、鎖緊環(huán)23和鎖緊鉤24,各鎖緊鉗12的上固定板20分別固定設置在頂板8的前側及左右側的側壁上,上固定板20上設有鎖緊鉤24,各鎖緊鉗12的下固定板21分別固定設置在左擋板6、右擋板7及前擋板4上,把手22的一端鉸接設置在下固定板21上,鎖緊環(huán)23鉸接設置在把手22上。通過操作人員將把手22向下或向上施力,使鎖緊環(huán)23套在鎖緊鉤24上或松開脫離鎖緊鉤24,實現(xiàn)鎖緊鉗12的鎖緊與松開。
綜上所述,本實施例是在發(fā)泡模具開制過程中,通過對箱體發(fā)泡模具結構進行反復研究,結合生產現(xiàn)場的操作模式,提出可行的工藝技術要求,制作成一模雙腔的箱體發(fā)泡模具。在相同的生產節(jié)拍內,本實施例采用一副模具同時完成兩個箱體的發(fā)泡成型,其結構簡單易實現(xiàn),增加了發(fā)泡工位、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也降低了重新投入設備和模具的費用,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