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色母粒生產裝置技術領域,涉及一種色母粒生產線的攪拌裝置。
背景技術:
色母粒是一種新型高分子材料專用著色劑,亦稱顏料制備物。色母主要用在塑料上。色母粒由顏料或染料、載體和添加劑三種基本要素所組成,是把超常量的顏料均勻載附于樹脂之中而制得的聚集體,可稱顏料濃縮物,所以它的著色力高于顏料本身。加工時用少量色母料和未著色樹脂摻混,就可達到設計顏料濃度的著色樹脂或制品。
目前,國內生產的色母粒工藝是用分子蠟、塑料粒子或塑料粉與色粉或填充料進行高速攪拌后放進擠出機擠出造粒而成,利用擠出機對造粒原料進行混煉、塑化而形成塑料熔體,并由擠出機模頭擠出塑料條,塑料條經冷卻后,由塑料條切粒機將塑料條分切成一定長度的塑料顆粒。另外顏料在研磨處理的同時,還應進行一系列色母粒技術檢測,如測定砂磨漿液的細度、測定砂磨漿液的擴散性能、測定砂磨漿液的固體含量以及測定色漿細度等項目,現有技術在色母粒攪拌過程中,直接通過干燥桶內通入熱空氣對色母粒進行干燥,色母粒受熱不均勻,造成色母粒含水率不穩(wěn)定,容易凝結成塊,嚴重造成了色母粒的成品質量,且攪拌軸大多固定連接,干燥筒底側的色母粒難以充分攪拌。
例如,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新材料色母粒高速攪拌干燥裝置[申請?zhí)枺?01610239860.x],包括底板、框體裝置、按壓裝置、橫桿裝置、加熱裝置及驅動裝置,底板上設有第一支撐塊、第一滾輪、第一支撐桿、第二支撐桿及第一斜桿,框體裝置包括第一框體、第二框體、倒料塊、第二滾輪及凸塊,按壓裝置包括氣缸、第一推動桿、推板、第一彎曲桿、第一支架、第二斜桿,橫桿裝置包括第一橫桿、連接線、第二支架及第三斜桿,加熱裝置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一風機、第二橫桿、隔熱框及加熱棒,驅動裝置包括支撐板、第三支架、驅動輪、第一固定架、第四斜桿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架上方的彈簧。
上述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改進了現有技術的部分問題,但是,該方案還至少存在以下缺陷:攪拌不充分,色母粒在干燥桶內受熱不均勻,含水率不穩(wěn)定。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攪拌充分,色母粒在干燥桶內受熱均勻的色母粒生產線的攪拌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本色母粒生產線的攪拌裝置,包括具有空腔的筒體,所述的筒體上設有進料口,所述的筒體底側開有出料口,所述的筒體頂側設有轉動驅動電機,所述的轉動驅動電機底側設有能夠帶動轉動驅動電機豎直往復移動的升降驅動機構,且所述的轉動驅動電機與設置在空腔內的攪拌體相連,所述的筒體內設有呈螺旋狀的加熱機構,且所述的攪拌體上連有抽濕機構。
色母粒由進料口進入筒體,轉動驅動電機通過升降驅動機構使得攪拌體能夠在空腔內豎直升降,因此空腔底側和頂側的原料均能夠得到充分的攪拌;螺旋狀的加熱結構能夠實現原料的周向均勻受熱,防止色母粒局部凝結成塊,提高色母粒的產品質量,且抽濕機構能夠實現桶內濕度的控制,保證色母粒的含水量。
在上述的色母粒生產線的攪拌裝置中,所述的加熱機構包括與筒體內壁相連的螺狀導風管,所述的螺狀導風管自空腔底側向上軸向螺旋延伸,所述的螺狀導風管上開有若干出風口,且所述的螺狀導風管通過熱風進風管與設置在筒體一側的熱風機相連。螺狀導風管自空腔底側向上軸向螺旋延伸,熱風機吹出的熱風經出風口進入空腔實現色母粒的加熱干燥,螺狀導風管相比直接對筒體內進行色母粒吹風加熱具有吹風面更廣,且更均勻的效果。
在上述的色母粒生產線的攪拌裝置中,所述的攪拌體包括轉動軸,所述的轉動軸上連若干沿轉動軸軸向設置的攪拌葉,且所述的轉動軸頂側與去轉動驅動電機的驅動軸相連,所述的轉動軸的底側開有自底側向上延伸的管狀孔,且轉動軸的側部開有與管狀孔相連通的通風孔。
在上述的色母粒生產線的攪拌裝置中,所述的抽濕機構包括與管狀孔相密封相連的套管體,所述的套管體與設置在筒體一側的風機相連。這里的通風孔與空腔是連通的,且通風孔底側通過管狀孔連有風機,不僅能夠實現空腔內濕度的控制,且能防止干燥時蒸發(fā)出的液體遺留在色母粒上,來實現色母粒的含水量控制,此外,這里的風機為變頻風機。
在上述的色母粒生產線的攪拌裝置中,所述的抽濕機構包括包括階梯管和連接管,所述的連接管的兩端分別與階梯管和風機相連,所述的階梯管的頂側與管狀孔密封相連,且所述的階梯管位于上部的管體的直徑的小于位于下部的管體直徑大小,且所述的階梯管上的各管體在豎直方向滑動連接,且所述的連接管設置在筒體底側的預埋腔內。當攪拌體上下活動時,這里的階梯管上的各管體能夠相應豎直滑動,防止管狀孔和階梯管在攪拌體活動時脫離,保證兩者之間的密封性。
在上述的色母粒生產線的攪拌裝置中,所述的筒體底側開有預埋腔,所述的套管體至少部分穿過預埋腔并與風機相連,所述的套管體為柔性管。套管體一端與管狀體相連,并經過預埋腔將另一端與風機相連能夠防止套管體在色母粒攪拌時被攪拌體戳破而導致漏風。
在上述的色母粒生產線的攪拌裝置中,所述的升降驅動機構包括油缸,所述的油缸的活塞桿與轉動驅動電機底側相連,且所述的油缸中部開有供轉動驅動電機的驅動軸穿過的過軸孔,所述的筒體頂側開有與過軸孔相連通的軸孔。轉動驅動電機的驅動軸穿過的過軸孔,油缸帶動轉動驅動電機上下移動,并且驅動軸在過軸孔和軸孔內上下移動來實現攪拌體的升降,實現攪拌深度的調節(jié)。
在上述的色母粒生產線的攪拌裝置中,所述的筒體底側設有固定座,且所述的筒體和固定座之間連有彈性緩震結構。
在上述的色母粒生產線的攪拌裝置中,所述的彈性緩震結構包括彈性緩震墊,所述的彈性緩震墊的上下兩側分別與筒體和固定座相連,所述的彈性緩震墊的外側設有若干周向均勻分布的彈簧體。彈性墊能夠減少工作噪音;彈簧體不僅能夠實現筒體底側周向的緩震而且能夠實現筒體的擺動,使色母粒能夠均勻搖晃,攪拌更加充分。
在上述的色母粒生產線的攪拌裝置中,所述的通風孔均開設在相鄰的攪拌葉之間。此結構使得空腔內色母粒的抽濕更加均勻。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結構簡單,設計合理,色母粒攪拌更加充分,且受熱更加均勻,能夠實現色母粒含水量的控制。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提供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提供實施例一的a處放大圖;
圖3是本發(fā)明提供的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空腔1、筒體2、進料口3、出料口3a、轉動驅動電機4、升降驅動機構5、攪拌體6、加熱機構7、抽濕機構8、螺狀導風管9、出風口10、熱風進風管11、轉動軸12、熱風機12a、攪拌葉13、管狀孔14、通風孔15、套管體16、風機17、階梯管18、連接管19、預埋腔21、油缸22、活塞桿23、過軸孔24、軸孔25、固定座26、彈性緩震結構27、彈性緩震墊28、彈簧體29。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如圖1-2所示,本色母粒生產線的攪拌裝置,包括具有空腔1的筒體2,筒體2上設有進料口3,底側開有出料口3a,筒體2頂側設有轉動驅動電機4,轉動驅動電機4底側設有能夠帶動轉動驅動電機4豎直往復移動的升降驅動機構5,且轉動驅動電機4與設置在空腔1內的攪拌體6相連,筒體2內設有呈螺旋狀的加熱機構7,且攪拌體6上連有抽濕機構8。
色母粒由進料口3進入筒體2,轉動驅動電機4通過升降驅動機構5使得攪拌體6能夠在空腔1內豎直升降,因此空腔1底側和頂側的原料均能夠得到充分的攪拌;螺旋狀的加熱機構7能夠實現原料的周向均勻受熱,防止色母粒局部凝結成塊,提高色母粒的產品質量,且抽濕機構8能夠實現桶內濕度的控制,保證色母粒的含水量。
具體地,加熱機構7包括與筒體2內壁相連的螺狀導風管9,螺狀導風管9自空腔1底側向上軸向螺旋延伸,螺狀導風管9上開有若干出風口10,且螺狀導風管9通過熱風進風管11與設置在筒體2一側的熱風機12相連,螺狀導風管9自空腔1底側向上軸向螺旋延伸,熱風機12a吹出的熱風經出風口10進入空腔1實現色母粒的加熱干燥,螺狀導風管9相比直接對筒體2內進行色母粒吹風加熱具有吹風面更廣,且更均勻的效果。其中,攪拌體6包括轉動軸12,轉動軸12上連若干沿轉動軸12軸向設置的攪拌葉13,且轉動軸12頂側與去轉動驅動電機4的驅動軸相連,轉動軸12的底側開有自底側向上延伸的管狀孔14,且轉動軸12的側部開有與管狀孔14相連通的通風孔15。
更進一步地,抽濕機構8包括與管狀孔14相密封相連的套管體16,套管體16與設置在筒體2一側的風機17相連。這里的通風管與空腔1是連通的,且通風管底側通過管狀孔14連有風機17,不僅能夠實現空腔1內濕度的控制,且能防止干燥時蒸發(fā)出的液體遺留在色母粒上,來實現色母粒的含水量控制,此外,這里的風機17為變頻風機。
此外,筒體2底側開有預埋腔21,套管體16至少部分穿過預埋腔21并與風機17相連,套管體為柔性管。套管體16一端與管狀孔14相連,并經過預埋腔21將另一端與風機17相連能夠防止套管體16在色母粒攪拌時被攪拌體6戳破而導致漏風。升降驅動機構5包括油缸22,油缸22的活塞桿23與轉動驅動電機4底側相連,且油缸22中部開有供轉動驅動電機4的驅動軸穿過的過軸孔24,筒體2頂側開有與過軸孔24相連通的軸孔25,轉動驅動電機4的驅動軸穿過的過軸孔24,油缸帶動轉動驅動電機4上下移動,并且驅動軸在過軸孔24和軸孔25內上下移動來實現攪拌體6的升降,實現攪拌深度的調節(jié)。
進一步地,筒體2底側設有固定座26,且筒體2和固定座26之間連有彈性緩震結構27;彈性緩震結構27包括彈性緩震墊28,彈性緩震墊28的上下兩側分別與筒體2和固定座26相連,彈性緩震墊28的外側設有若干周向均勻分布的彈簧體29,彈性緩震墊28能夠減少工作噪音;彈簧體29不僅能夠實現筒體2底側周向的緩震而且能夠實現筒體2的擺動,使色母粒能夠均勻搖晃,攪拌更加充分;通風孔15均開設在相鄰的攪拌葉13之間,此結構使得空腔1內色母粒的抽濕更加均勻,在筒體2底側設有出料口。
實施例二
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這里的抽濕機構8包括階梯管18和連接管19,連接管19的兩端分別與階梯管18和風機17相連,階梯管18的頂側與管狀孔14密封相連,且階梯管18位于上部的管體的直徑的小于位于下部的管體直徑大小,且階梯管18上的各管體在豎直方向滑動連接。當攪拌體6上下活動時,這里的階梯管18上的各管體能夠相應豎直滑動,防止管狀孔14和階梯管18在攪拌體6活動時脫離,保證兩者之間的密封性,并且這里的連接管19設置在預埋腔21內。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精神作舉例說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空腔1、筒體2、進料口3、出料口3a、轉動驅動電機4、升降驅動機構5、攪拌體6、加熱機構7、抽濕機構8、螺狀導風管9、出風口10、熱風進風管11、熱風機12a、轉動軸12、攪拌葉13、管狀孔14、通風孔15、套管體16、風機17、階梯管18、連接管19、預埋腔21、油缸22、活塞桿23、過軸孔24、軸孔25、固定座26、彈性緩震結構27、彈性緩震墊28、彈簧體29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發(fā)明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發(fā)明精神相違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