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模具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模具頂出機構的復位結構。
背景技術:
模具是工業(yè)生產(chǎn)上用以注塑、吹塑、擠出、壓鑄或鍛壓成型、冶煉、沖壓等方法得到所需產(chǎn)品的各種模子和工具。由于模具是在外力作用下使坯料成為有特定形狀和尺寸的制件的工具,它具有特定的輪廓或內腔形狀,應用具有刃口的輪廓形狀可以使坯料按輪廓線形狀發(fā)生分離,應用內腔形狀可使坯料獲得相應的立體形狀,其具有加工簡單,效率高,能夠得到復雜形狀的產(chǎn)品等優(yōu)點,因而得到廣泛應用。
在模具結構中,通常會涉及產(chǎn)品頂針,頂針的功能是將產(chǎn)品從型腔中頂出,它直接與模具型腔相連,保證產(chǎn)品頂針的正常頂出和復位?,F(xiàn)有技術在模具設計中,頂出機構的斜頂、直頂和回針是同時復位的,合模時經(jīng)常會遇到斜頂、直頂需要和前模仁碰穿的情況,因此,模具隨著生產(chǎn)模次的增加極易將斜頂、直頂和前模仁碰壞,使得模具壽命降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模具頂出機構的復位結構,旨在解決傳統(tǒng)的模具存在的斜頂、直頂和回針同時復位導致斜頂、直頂和前模仁易碰壞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模具頂出機構的復位結構,包括:直頂、斜頂、回針以及頂裝于所述直頂、所述斜頂和所述回針的上方的前模仁,所述前模仁的下方設有用于貫穿所述直頂、所述斜頂以及所述回針的下模板,所述下模板的下方設有用于支撐所述直頂、所述斜頂和所述回針的面板,所述面板內設有用于容納所述回針的第一槽體,所述第一槽體內設有用于限定所述回針的凸臺,所述凸臺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槽體的上表面之間設有避讓空間,所述凸臺的下表面與所述面板的底面齊平,所述第一槽體的下方且與所述第一槽體相貫通設有第二槽體,所述第二槽體內設有用于將所述回針向上彈起的彈性件。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技術方案:
進一步地,所述避讓空間的高度設為3~5mm。
進一步地,所述彈性件設為彈性圓柱體。
進一步地,所述彈性圓柱體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槽體的深度。
進一步地,所述面板的底部還連接有用于開設所述第二槽體的底板,所述底板與所述面板連接為一體。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槽體的寬度大于所述第二槽體的寬度;所述彈性圓柱體的直徑小于所述回針的底面的直徑。
進一步地,所述彈性圓柱體的直徑比所述回針的底面的直徑小5~7mm。
進一步地,所述彈性件與所述第二槽體的側壁之間留有空隙。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槽體的深度設為9~11mm。
進一步地,所述彈性件設為彈力膠。
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的技術效果是:通過在回針的下方設置的彈性件,且在凸臺的上表面與第一槽體之間設置避讓空間,使得開模時彈性件可將回針彈起,合模時回針就會先與前模仁接觸,回針最后將彈性件壓縮后才復位,進而使得直頂、斜頂先于回針復位,減少直頂、斜頂和前模仁碰撞的力量,從而避免斜頂、直頂和前模仁碰壞,延長了模具的壽命。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模具頂出機構的復位結構的直頂、斜頂與前模仁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模具頂出機構的復位結構的回針的局部結構圖。
附圖標記說明:
圖中:1-直頂,2-斜頂,3-面板,4-前模仁,41-前模面,5-下模板,6-回針,7-第一槽體,71-避讓空間,72-凸臺,8-第二槽體,81-彈性件,82-空隙,9-底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長度”、“寬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模具頂出機構的復位結構,使得開模時彈性件81可將回針6彈起,可實現(xiàn)直頂1、斜頂2先于回針6復位,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模具合模時直頂1、斜頂2和前模仁4碰壞的情況,延長了模具的壽命。
請參閱附圖1和附圖2,該模具頂出機構的復位結構,包括:直頂1、斜頂2、回針6以及頂裝于直頂1、斜頂2和回針6的上方的前模仁4,前模仁4的下方設有用于貫穿直頂1、斜頂2以及回針6的下模板5,下模板5的下方設有用于支撐直頂1、斜頂2和回針6的面板3,面板3內設有用于容納回針6的第一槽體7,第一槽體7內設有用于限定回針6的凸臺72,凸臺72的上表面與第一槽體7的上表面之間設有避讓空間71,凸臺72的下表面與面板3的底面齊平,第一槽體7的下方且與第一槽體7相貫通設有第二槽體8,第二槽體8內設有用于將回針6向上彈起的彈性件81。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模具頂出機構的復位結構,通過在回針6的下方設置的彈性件81,且在凸臺72的上表面與第一槽體7之間設置避讓空間71,使得開模時彈性件81可將回針6彈起,合模時回針6就會先與前模仁4接觸,具體地,合模時回針6先與前模面41接觸,回針6最后將彈性件81壓縮后才復位,進而使得直頂1、斜頂2先于回針6復位,減少直頂1、斜頂2和前模仁4碰撞的力量,從而避免斜頂2、直頂1和前模仁4碰壞,延長了模具壽命。需說明的是,由于回針先與前模面41接觸,回針6可帶動直頂、斜頂先復位,從而使得回針6最后將彈性件81壓縮后才復位。
此外,避讓空間71的高度設為3~5mm。優(yōu)選地,為了便于回針6向上活動,便于模具合模時回針6在彈力作用下最后復位,避讓空間71的高度設為3mm。需說明的是,也可以是將面板3的回針6杯頭加深3mm,以使得回針6向上活動3mm。進一步地,考慮到彈性件81在力的作用下易于形變,有助于外力撤消后恢復原來大小和形狀,彈性件81設為彈性圓柱體。此外,考慮到彈性圓柱體在恢復到原來大小和形狀時,便于將回針6向上彈起,彈性圓柱體的高度大于第二槽體8的深度。
另外,為了便于第二槽體8的設置以及方便直頂1、斜頂2向上頂起,面板3的底部還連接有用于開設第二槽體8的底板9,底板9與面板3連接為一體。
優(yōu)選地,為了便于凸臺72的設置以及便于彈性圓柱體從回針6的底部將回針6向上頂起,第一槽體7的寬度大于第二槽體8的寬度;彈性圓柱體的直徑小于回針6的底面的直徑。進一步地,彈性圓柱體的直徑比回針6的底面的直徑小5~7mm。需說明的是,還可以是在回針6的底部的底板9上鉆一個孔,孔的直徑比回針6的杯頭的直徑小5~7mm,孔的高度設為9~11mm。值得說明的是,還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將孔的直徑設置為比回針6的杯頭的直徑小5~7mm中的任意一值,孔的高度也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設為9~11mm中的任意一值,優(yōu)選地,孔的直徑小于回針6的杯頭的直徑6mm,孔的高度設為10mm,彈性圓柱體安裝在孔中,具體地,本實施例中彈性圓柱體的高度設為13mm。
優(yōu)選地,為了避免彈性件81與第二槽體8的側壁產(chǎn)生摩擦力,從而避免影響回針6向上彈起的速度,還可以在彈性件81與第二槽體8的側壁之間留有空隙82。需說明的是,通常地,為了避免彈性件81在力的作用下彈出,往往會將彈性件81與第二槽體8貼合,而本實施例中由于設置凸臺72以及避讓空間71,將彈性件81限定在第二槽體8中,同時也避免了彈性件81彈出。此外,還可以將彈性件81與第二槽體8的底表面固定。另外,為了進一步保證彈性件81順利向上彈起,使得回針6向上活動,彈性件81設為彈力膠。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