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脫模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309161閱讀:287來源:國知局
脫模裝置的制造方法

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領域的技術方案,特別涉及一種脫模裝置。



背景技術:

模具注塑是很成熟的一種成型技術,廣泛應用于手機電子產(chǎn)品、汽車、家電等行業(yè)。注塑啤機把熔融塑膠注入模具型腔里,經(jīng)冷卻固化后形成特定形狀的產(chǎn)品,再經(jīng)過頂出機構把產(chǎn)品頂出。對于像機殼、平板電腦類產(chǎn)品,隨著市場的要求,產(chǎn)品的結構要求越來越高,相應模具結構也越來越復雜。普通的內(nèi)卡扣或倒扣結構都是由斜頂完成成型的,隨著模具前后模的打開,頂出機構將產(chǎn)品頂出,內(nèi)側倒扣的結構由斜頂按照一定的斜度方向頂出并退出倒扣結構,使產(chǎn)品順利脫開模具,最終將產(chǎn)品取出。但對于倒扣比較長的結構來說,產(chǎn)品本體已經(jīng)脫離模具,但斜頂還沒有退出倒扣結構,若在斜頂后退方向上沒有反向支撐結構,在斜頂后退的過程中特別容易粘斜頂,最終產(chǎn)品粘在斜頂上,不容易取出。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脫模裝置,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容易出現(xiàn)產(chǎn)品黏在斜頂上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脫模裝置,包括底座和頂桿;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設有凸臺,所述底座的內(nèi)部設有軌道槽,所述軌道槽設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設于所述凸臺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端口設于所述底座的下表面;所述軌道槽的內(nèi)表面設有第一斜面部,所述第一斜面部朝向所述第二端口,所述頂桿插入所述軌道槽內(nèi),所述頂桿的側面設有第二斜面部,所述第二斜面部置于所述第一斜面部下方;所述頂桿的上部設有模具分離部,所述模具分離部承托于所述第一端口內(nèi),所述頂桿能夠帶動所述模具分離部徑直往所述凸臺的上方移動,直至所述第一斜面部與所述第二斜面部抵接后,所述頂桿能夠變?yōu)閹铀瞿>叻蛛x部斜向往所述凸臺的上方移動,所述頂桿的徑直上升距離小于需脫模產(chǎn)品的內(nèi)部高度。

其中,所述頂桿還包括直頂段,所述模具分離部設于所述直頂段的上方,所述第二斜面部設于所述直頂段的下方,所述第二斜面部的上端與所述直頂段連接,所述直頂段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一斜面部與所述第二斜面部的最大間距,所述直頂段的高度小于所述需脫模產(chǎn)品的內(nèi)部高度。

其中,所述軌道槽包括相對布置的第一內(nèi)側面和第二內(nèi)側面,所述頂桿包括相對布置的第一外側面和第二外側面,所述模具分離部包括相對布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外側面與所述第一內(nèi)側面抵接,所述第二外側面與所述第二內(nèi)側面相互分離,所述第二端面與所述第二內(nèi)側面抵接;所述第一斜面部置于所述第一內(nèi)側面下方,所述第一斜面部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內(nèi)側面連接,所述第二斜面部置于所述第一外側面的下方,所述第二斜面部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外側面連接。

其中,所述凸臺的上表面往下凹陷形成有第一承托平臺,所述第一承托平臺和所述第一內(nèi)側面置于所述軌道槽的同一側,所述第一承托平臺的一側貫通所述凸臺的一側面,所述第一承托平臺相對的另一側與所述軌道槽連通。

其中,所述軌道槽內(nèi)設有第二承托平臺,所述第二承托平臺設于所述第一內(nèi)表面的頂部,所述第二承托平臺與所述第一承托平臺相鄰布置;所述第一外側面往外凸出形成補強臺階,所述補強臺階承托于所述第二承托平臺上。

其中,所述補強臺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二外側面與所述第二內(nèi)側面的最大距離。

其中,所述第一承托平臺的承托面上設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一端口設于所述凸臺的側面上。

其中,所述第一外側面與所述第二斜面部下端的垂直距離,大于所述第二外側面與所述第二內(nèi)側面的最大距離,所述第一斜面部與所述第二斜面部能夠在所述頂桿上移至最高位置時保持抵接。

其中,所述模具分離部下方設有第三斜面部,所述第三斜面部的上端與所述第二端面連接,所述第三斜面部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外側面連接,所述第一斜面部、所述第二斜面部和所述第三斜面部的傾斜度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斜面部、所述第二斜面部和所述第三斜面部的傾斜度為15~30度。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由于所述頂桿能夠帶動所述模具分離部徑直往所述凸臺的上方移動,所以在脫模過程中,產(chǎn)品將先進行豎直上升的運動;其次,所述頂桿的徑直上升距離小于所述產(chǎn)品的內(nèi)部高度,所以頂桿徑直上升結束后,產(chǎn)品的四周將會繼續(xù)套于凸臺上;再者,直至所述第一斜面部與所述第二斜面部抵接后,所述頂桿能夠變?yōu)閹铀瞿>叻蛛x部斜向往所述凸臺的上方移,即模具分離部能夠在產(chǎn)品不進行水平移動的情況下脫出,從而徹底解決與產(chǎn)品粘連的問題。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脫模裝置優(yōu)選實施方式提供的未頂出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脫模裝置優(yōu)選實施方式提供的頂出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脫模裝置優(yōu)選實施方式提供的底座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脫模裝置優(yōu)選實施方式提供的底座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脫模裝置優(yōu)選實施方式提供的底座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脫模裝置優(yōu)選實施方式提供的頂桿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脫模裝置優(yōu)選實施方式提供的產(chǎn)品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脫模裝置優(yōu)選實施方式提供未頂出產(chǎn)品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脫模裝置優(yōu)選實施方式提供未頂出產(chǎn)品時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脫模裝置優(yōu)選實施方式提供頂出產(chǎn)品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脫模裝置優(yōu)選實施方式提供頂出產(chǎn)品時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如下:

1、底座;11、凸臺;111、第一承托平臺;112、第一定位槽;12、軌道槽;121、第一端口;122、第二端口;123、第一內(nèi)側面;124、第二內(nèi)側面;125、第二承托平臺;126、第一斜面部;

2、頂桿;21、第二斜面部;22、模具分離部;221、第一端面;222、第二端面;23、直頂段;24、第一外側面;25、第二外側面;26、補強臺階;27、第二定位槽;28、第三斜面部;29、滑軌槽;

3、產(chǎn)品;31、倒扣結構;

4、滑軌。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從圖1至11可知,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所述的脫模裝置,包括底座1和頂桿2;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設有凸臺11,所述底座1的內(nèi)部設有軌道槽12,所述軌道槽12設有第一端口121和第二端口122,所述第一端口121設于所述凸臺11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端口122設于所述底座1的下表面;所述軌道槽12的內(nèi)表面設有第一斜面部126,所述第一斜面部126朝向所述第二端口122,所述頂桿2插入所述軌道槽12內(nèi),所述頂桿2的側面設有第二斜面部21,所述第二斜面部21置于所述第一斜面部126下方;所述頂桿2的上部設有模具分離部22,所述模具分離部22承托于所述第一端口121內(nèi),所述頂桿2能夠帶動所述模具分離部22徑直往所述凸臺11的上方移動,直至所述第一斜面部126與所述第二斜面部21抵接后,所述頂桿2能夠變?yōu)閹铀瞿>叻蛛x部22斜向往所述凸臺11的上方移動,所述頂桿2的徑直上升距離小于需脫模產(chǎn)品3的內(nèi)部高度。

具體的,可以圖1、5和6作為參考,底座1和凸臺11均大致為矩形體,凸臺11與底座1一體成型,并置于底座1上表面的中部;軌道槽12為豎直布置的一直槽,軌道槽12的兩端分別貫通凸臺11的上表面和底座1的下表面,即軌道槽12的上端口為第一端口121、下端口為第二端口122;第一斜面部126設于軌道槽12右側的內(nèi)側面上,第一斜面部126與第二端口122相鄰布置,且第一斜面部126的下端與底座1的下表面連接;頂桿2大致為一直桿,頂桿2上部與大致為矩形體的模具分離部22一體成型,以構成大致為T字型的形狀,第二斜面部21設于頂桿2下部的右側面上。

具體的脫模過程大致如下:

1、產(chǎn)品3內(nèi)部設有倒扣結構31,模具分離部22嵌入倒扣結構31與產(chǎn)品3內(nèi)表面之間,此時產(chǎn)品3整體扣合在凸臺11上,產(chǎn)品3的內(nèi)頂面與凸臺11的上表面抵接,產(chǎn)品3的內(nèi)側面與凸臺11的側面抵接,其中,產(chǎn)品3的內(nèi)頂面與產(chǎn)品3底面的間距為產(chǎn)品3的內(nèi)部高度;

2、控制頂桿2徑直上升,此時產(chǎn)品3也將進行徑直上升,直至第一斜面部126與第二斜面部21抵接,頂桿2和產(chǎn)品3的徑直上升運動結束,此時產(chǎn)品3下部的內(nèi)側面依然與凸臺11的側面保持抵接;

3、控制頂桿2繼續(xù)上升,在第一斜面部126與第二斜面部21的相互作用下,頂桿2將進行往左上方向的斜向上升,但由于此時產(chǎn)品3下部的內(nèi)側面依然與凸臺11的側面保持抵接,所以產(chǎn)品3只能繼續(xù)進行徑直上升運動,而模具分離部22通過左移運動實現(xiàn)與產(chǎn)品3的分離;

4、當頂桿2上升至最高高度后,產(chǎn)品3脫離凸臺11,且模具分離部22與產(chǎn)品3也完全分離,以此完成整個脫模過程。

顯然,此方式能夠確保不出現(xiàn)粘連現(xiàn)象,大大提高了脫模效率。

另外,由于頂桿2需要進行平移,所以可以在頂桿2下端相對的兩側壁設置滑軌槽29,并配套安裝有對應的滑軌4,以便頂桿2能夠進行順暢的平移運動。

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所述脫模裝置的一種改進可以如圖5、6和9所示,所述頂桿2還包括直頂段23,所述模具分離部22設于所述直頂段23的上方,所述第二斜面部21設于所述直頂段23的下方,所述第二斜面部21的上端與所述直頂段23連接,所述直頂段23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一斜面部126與所述第二斜面部21的最大間距,所述直頂段23的高度小于所述需脫模產(chǎn)品3的內(nèi)部高度。

具體的,以圖6和9為參考,當頂桿2下降至最低處時,第一斜面部126與第二斜面部21的距離處于最大值,在此狀態(tài)下,從頂桿2與第一斜面部126頂端同高的位置起算,直至頂桿2與第二斜面部21頂端同高的位置為止,此部分為所述直頂段23;顯然,直頂段23的作用是限定第一斜面部126與第二斜面部21的最大距離,即限定頂桿2徑直上升的最大距離,以確保頂桿2徑直上升完畢后,產(chǎn)品3依然能夠套在凸臺11上。

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所述脫模裝置的一種改進可以如圖5、6和9所示,所述軌道槽12包括相對布置的第一內(nèi)側面123和第二內(nèi)側面124,所述頂桿2包括相對布置的第一外側面24和第二外側面25,所述模具分離部22包括相對布置的第一端面221和第二端面222;所述第一外側面24與所述第一內(nèi)側面123抵接,所述第二外側面25與所述第二內(nèi)側面124相互分離,所述第二端面222與所述第二內(nèi)側面124抵接;所述第一斜面部126置于所述第一內(nèi)側面123下方,所述第一斜面部126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內(nèi)側面123連接,所述第二斜面部21置于所述第一外側面24的下方,所述第二斜面部21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外側面24連接。

上述結構能夠保證頂桿2具有足夠的橫移空間,其過程大致如下:

1、當頂桿2下降至最低處時,第一外側面24與第一內(nèi)側面123貼合抵接,第二外側面25與第二內(nèi)側面124相互分離,以確保頂桿2具有足夠的平移空間,其中,此時第二端面222與第二內(nèi)側面124貼合抵接,能夠保證頂桿2的安裝穩(wěn)定性,確保在進行徑直上升階段,頂桿2不會產(chǎn)生左右晃動;

2、當頂桿2進行斜向上升時,頂桿2將逐漸往左移動,直至第二外側面25與第二內(nèi)側面124貼合抵接后,產(chǎn)品3將脫離凸臺11,且模具分離部22將通過右移運動實現(xiàn)與產(chǎn)品3的分離。

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所述脫模裝置的一種改進可以如圖4、5所示,所述凸臺11的上表面往下凹陷形成有第一承托平臺111,所述第一承托平臺111和所述第一內(nèi)側面123置于所述軌道槽12的同一側,所述第一承托平臺111的一側貫通所述凸臺11的一側面,所述第一承托平臺111相對的另一側與所述軌道槽12連通。

具體的,可如圖6和9所示,當頂桿2下降至最低位置后,模具分離部22設有第一端面221的一端將承托在第一承托平臺111上,從而限制頂桿2繼續(xù)下降,此時,模具分離部22的上表面與凸臺11的上表面平齊,第一外側面24與第一內(nèi)側面123貼合抵接,第二外側面25與第二內(nèi)側面124相互分離,第一端面221與凸臺11的側面平齊,第二端面222與第二內(nèi)側面124貼合抵接;通過此結構,能夠對頂桿2的下降行程進行限位,而且通過頂桿2與相關結構進行貼合抵接,也能保證頂桿2的安裝穩(wěn)定性,避免出現(xiàn)晃動等現(xiàn)象。

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所述脫模裝置的一種改進可以如圖4、5、6和9所示,所述軌道槽12內(nèi)設有第二承托平臺125,所述第二承托平臺125設于所述第一內(nèi)表面的頂部,所述第二承托平臺125與所述第一承托平臺111相鄰布置;所述第一外側面24往外凸出形成補強臺階26,所述補強臺階26承托于所述第二承托平臺125上。

增設補強臺階26,能夠避免頂桿2過于纖細,從而增強頂桿2的機械強度,具體的,可如圖6和9所示,當頂桿2下降至最低位置后,模具分離部22將承托于第一承托平臺111上,補強臺階26將承托于第二承托平臺125上,通過兩個承托平臺同時進行承托,能夠避免因增設補強臺階26導致承托不均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所述脫模裝置的一種改進可以如圖5、6和9所示,所述補強臺階26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二外側面25與所述第二內(nèi)側面124的最大距離。

以圖5、6和9所示為參考,當頂桿2下降至最低位置后,補強臺階26右側面與第一外側面24的距離,為補強臺階26與第一外側面24之間的厚度,此時第二外側面25與第二內(nèi)側面124之間的距離,為第二外側面25與第二內(nèi)側面124之間的最大距離;由于補強臺階26的厚度與第二外側面25與第二內(nèi)側面124的最大距離相等,能夠保證頂桿2在移動過程中的重心穩(wěn)定,提高升降過程的穩(wěn)定性。

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所述脫模裝置的一種改進可以如圖4和5所示,所述第一承托平臺111的承托面上設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一端口設于所述凸臺11的側面上。

如圖4、5、6和7所示,可以定義第一承托平臺111上的定位槽為第一定位槽112,第一定位槽112從第一承托平臺111的承托面往下凹陷形成,且第一定位槽112的一端口設于凸臺11的側面上;當產(chǎn)品3承托于凸臺11上后,產(chǎn)品3的倒扣結構31將嵌入第一定位槽112內(nèi),對產(chǎn)品3的位置進一步限制固定,提高產(chǎn)品3放置位置的準確性和穩(wěn)定性。

另外,為適配部分產(chǎn)品3的倒扣結構31,可以在模具分離部22的第一端面221設置相應的第二定位槽27,即產(chǎn)品3的倒扣結構31可以同時嵌入第一定位槽112和第二定位槽27內(nèi),通過兩個定位槽同時對產(chǎn)品3進行固定,更進一步提高了產(chǎn)品3放置位置的準確性和穩(wěn)定性。

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所述脫模裝置的一種改進可以如圖5、6、9和11所示,所述第一外側面24與所述第二斜面部21下端的垂直距離,大于所述第二外側面25與所述第二內(nèi)側面124的最大距離,所述第一斜面部126與所述第二斜面部21能夠在所述頂桿2上移至最高位置時保持抵接。

以圖5、6、9和11為參考,第二斜面部21下端往第一外側面24作一垂直線,該垂直線的長度即第一外側面24與第二斜面部21下端的垂直距離,由于垂直線的長度大于第二外側面25與第二內(nèi)側面124的最大距離,所以當頂桿2移動至最左時,第一斜面部126與第二斜面部21能夠依然保持抵接狀態(tài),從而防止了頂桿2從軌道槽12內(nèi)脫出。

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所述脫模裝置的一種改進可以如圖4、5、6、9和11所示,所述模具分離部22下方設有第三斜面部28,所述第三斜面部28的上端與所述第二端面222連接,所述第三斜面部28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外側面25連接,所述第一斜面部126、所述第二斜面部21和所述第三斜面部28的傾斜度相同。

具體的,以圖4、5、6、9和11為例,當頂桿2開始進行斜向上升時,第三斜面部28與凸臺11的上表面邊緣保持抵接,同理,當頂桿2開始進行斜向下降時,第三斜面部28也與凸臺11的上表面邊緣保持抵接,即凸臺11在頂桿2的斜向升降過程實現(xiàn)了支撐作用,保證了頂桿2斜向升降過程的穩(wěn)定性。

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所述脫模裝置的一種改進可以如下,所述第一斜面部126、所述第二斜面部21和所述第三斜面部28的傾斜度為15~30度。

在第一斜面部126、第二斜面部21和第三斜面部28傾斜度相同的前提下,將第一斜面部126、第二斜面部21和第三斜面部28保持在適當角度,能夠減少頂桿2在進行斜向升降過程中受到的阻力,其中,將第一斜面部126、第二斜面部21和第三斜面部28的傾斜度設為15度、25度或30度時,第一斜面部126、第二斜面部21和第三斜面部28受到的阻力較少,為頂桿2的升降流暢度提供了保障。

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孟州市| 平武县| 饶平县| 邢台市| 霞浦县| 云林县| 五寨县| 富平县| 民县| 潜山县| 阿拉善右旗| 南城县| 平江县| 琼海市| 新龙县| 遵义县| 汝州市| 渭源县| 溧阳市| 怀安县| 本溪市| 丰县| 洞口县| 高雄县| 嘉兴市| 莲花县| 吉首市| 祁阳县| 沙坪坝区| 拜城县| 乐业县| 金寨县| 寿阳县| 读书| 晴隆县| 墨竹工卡县| 遂昌县| 左权县| 岳阳市| 中卫市| 泸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