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制造一體成型的拉鏈拉頭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制造一體成形的拉鏈拉頭的模具。
至目前為止,已知的拉鏈一直是以拉片及拉頭形成,其程序是首先分別注塑成形,然后以手工方式組合及借助“鏈連”(chain -linking)該拉片的環(huán)形部分的過程而將拉片拉向拉頭。該拉片具有一體形成在拉頭上的拉環(huán),“鏈連”意指按照鏈條(chain)的兩個連續(xù)環(huán)的連接方式來連接兩環(huán)形(或部分環(huán)形)的構(gòu)件。拉環(huán)具有一細縫,所以拉片的環(huán)形部分可以放進拉環(huán),此后該細縫必須加以封閉,這樣才能防止拉片脫離拉環(huán)(或拉頭)。
不用說,以上所說明的用來制造拉鏈的已知方法既花費時間,成本又昂貴,這是由于已知方法需包括四個步驟制成一拉片;制成一拉頭;組合該拉頭與拉片;以及封閉拉環(huán)上的細縫。此外,手工作業(yè)也包括在制造過程中。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有別于先有技術的制造一體成型的拉鏈拉頭的模具。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具體體現(xiàn)為一種以注塑成型方式制造一體成形的拉鏈拉頭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第一模;一個可移近或遠離該第一模以便封閉或打開該模具的第二模;以及至少一套模具零件,每一套模具零件包括以可移動的方式裝設在該第一?;虻诙?nèi)的至少四個上模具零件,各上模具零件包括一對獨立的且鏈連的小孔,當所有上模具零件聚合時,該對小孔可與所有其他各對小孔結(jié)合為兩個獨立而鏈連的孔,以便形成一對獨立而鏈連的拉片以及拉頭的拉環(huán);各上模具零件還包括一個傾斜于第一與第二模相對運動方向的平面,以便引導各上模具零件相對于第一及第二模中之一移動;以及裝設在該第一及第二模中并與該二模及該上模具零件相配合作、以便形成拉鏈拉頭的拉頭本體的多個下模具零件。
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還在于因為所有的各模具可個別予以置換,不用改變左模及右模,所以拉鏈拉頭的形狀及設計、特別是拉片的形狀及設計可輕易地改變,卻不用換掉左模及右模。結(jié)果,拉鏈拉頭就可以較快速又經(jīng)濟的方式制造。
現(xiàn)配合附圖而舉例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如下。
附圖的簡單說明
圖1A為使用本實用新型制造的拉鏈拉頭的拉頭的透視圖;
圖1B為
圖1A中的拉頭的頂視圖;圖2A至2D分別顯示四個上模具零件的透視圖,該四個上模具零件用來形成拉片以及拉頭的拉環(huán);圖3A為一透視圖,用以顯示圖2A至2D中四個上模具零件如何靠合在一起,以便形成兩個獨立但互相鏈連的???;圖3B為類似圖3A的透視圖,用以顯示從另一方向所見的上述??祝粓D3C為一透視圖,用以顯示
圖1中的拉頭的一部分,該拉頭由圖3A或3B中的四個上模具零件所形成;圖4A及4B為透視圖,分別顯示兩個下模具零件,該兩個下模具零件與一對左、右模以及圖2A至2D中四個上模具零件合作,以便形成除了圖3C中已顯示的拉鏈拉頭構(gòu)成部分之外的其余部分;圖5A為一透視圖,顯示當圖4A至4B中的兩個下模具零件靠合在一起時的位置;圖5B為一透視圖,顯示除圖3C中所顯示的拉鏈拉頭構(gòu)成部分之外的其余部分;圖6為一透視圖,顯示圖2A至2D以及圖4A至4B中的六個模具零件相互靠合以便形成產(chǎn)品時之狀態(tài);圖7為一正視圖,顯示拉鏈成品及與拉頭相連且留在模具零件的流道內(nèi)某些材料的形狀;以及圖8A至8C為頂視圖,顯示六個模具零件如何彼此分離以便釋放模制零件成品的步驟。
圖1A及
圖1B顯示了使用本實用新型制造的一體成形拉鏈拉頭。整個拉鏈拉頭系以注塑成型的方式一體成形,整個拉鏈拉頭包括一拉片7及一拉頭8,該拉頭8具有一拉頭本體85及一拉環(huán)80,該拉環(huán)80一體成形在拉頭本體85的上表面,同時沿著拉環(huán)80或在拉環(huán)80與拉頭本體85的接合處不存在細縫。拉片7的底部具有開口75,以便在開口75四周形成一環(huán)形部分,該環(huán)形部分包含拉片7的底邊76。另一環(huán)形部分則形成在開口90的四周,該開口90介于拉環(huán)80及拉頭本體85的上表面之間。這兩個環(huán)形部分系處于一種鏈連關系,亦即拉片7的底邊76延伸過開口90,同時拉環(huán)80延伸過開口75。這種一體成型的拉鏈拉頭可用一套模具(見圖6及圖8A)制造,如圖8A所示,該模具主要包括一左模L;一右模R;四個上模具零件1、2、3、4、(見圖2A至2D),其中該上模具零件2及3以可移動的方式配置在左模L之上,同時上模具零件1及4系以可移動的方式配置在右模中;以及兩個下模具零件5及6(見圖4A及4B),該兩個下模具零件5及6以可移動的方式分別配置于左模L及右模R中。所述上模具零件及左模具零件的構(gòu)造及功能將會詳細予以描述。
如
圖1B所示,拉頭本體85上表面之上的拉頭部分可由兩條軸線SS及TT分成四個區(qū)域Ⅰ、Ⅱ、Ⅲ及Ⅳ。拉片7包括四個部分81、82、83及84,其分別位在區(qū)域Ⅰ、Ⅱ、Ⅲ及Ⅳ。因為拉片7及拉環(huán)80為一種鏈連關系,所以若將所需要的上模具零件減少到少于四個,將難以使得已制成的拉頭與模具分離。亦即,已制成的拉頭會阻礙上模具零件的抽出;或者在抽出時,會傷害已制成的拉頭。因而,至少需要四個上模具零件才能產(chǎn)生本實用新型的拉鏈拉頭。
圖2A至2D顯示四個上模具零件1、2、3及4的構(gòu)造,其中每一個模具零件都具有小模穴,以便按上述區(qū)域Ⅰ、Ⅱ、Ⅲ及Ⅳ形成一部分拉頭。為了清楚地顯示小模穴的構(gòu)造,用來引導拉頭原料進入模穴的流道以及用來引導頂出桿的導引孔已經(jīng)省略。
如圖2A所示,第一上模具零件1具有一對獨立或不連通的小模穴(17、18),以便形成上述的拉片的兩個部分(71、81)。同樣地、如圖2B至2D所示,第二、第三及第四上模具零件2、3及4分別具有一對獨立的小模穴(27、28),(37、38)及(47、48),以便形成相應的拉片部分(72、82),(73、83)及(74、84)。在利用本實用新型的模具制造拉頭之前,四個上模具零件1、2、3及4必須靠合至圖6所示的位置。在此位置,第一上模具零件1與面12(見圖2A所示)上的第二上模具零件2相鄰,同時與面14上的第四上模具零件4相鄰。同樣地,第二上模具零件2包括兩個面21及23,該兩個面21及23分別與第一及第三上模具零件1及3相鄰,同時是相同狀態(tài)。第三上模具零件3包括兩個面32及34,同時第四上模具零件4包括兩個面41及43。除了上述的相鄰面之外,上模具零件1、2、3及4的每一個也包括一導引面15、25、35或45。如圖2A所示,第一上模具零件1的導引面15傾斜于面14(其理由后述),而且導引面25、35及45的情況完全相同。
如圖3A所示,當?shù)谌暗谒纳夏>吡慵?及4相互靠合,而使面34及43彼此相鄰時,小模穴37與38分別會與模穴47及48疊合,以便形成兩個獨立的小模穴,該兩個小模穴對應圖3C所示的拉頭的左半部。同樣地,當?shù)谝患暗诙夏>吡慵?及2以同樣的方式相互靠合時,兩個與相同的剩余一半部分對應的獨立小模穴就會形成。然后,當?shù)谝?、第二上模具零?、2以及第三、第四上模具零件3、4更進一步靠合時,表面14及23與對應的表面41及32重疊,同時兩個獨立的且與圖3C所示的拉頭的整個拉片7及拉環(huán)80相對應的鏈連模穴就會形成。圖3B類似圖3A,但是清楚地顯示了供拉片7用的小模穴17、27、37及47。
圖4A顯示配置于左模內(nèi)的下模具零件5的結(jié)構(gòu)。圖4B顯示配置于右模中的另一個下模具零件6的結(jié)構(gòu)。當這兩個下模具零件5及6與上述四個上模具零件1、2、3及4相互靠合而處于圖6所示的位置時,兩個下模具零件5及6的上表面51及61會與上模具零件的底面接觸。下模具零件6包括一基部60及一延伸部62,該延伸部62從上模具零件6的一邊延伸出來,并朝著其對面的下模具零件5延伸。該延伸部62包括一V型凹陷部分63,該V型凹陷部分形成于其自由端。上表面66低于基部60的上表面61,其高度差等于拉頭本體85(如圖5B所示)的頂板86的厚度,以便形成一小模穴,同時與上模具零件1、2、3、4及左、右模一起形成一部分頂板86;還有一階梯形的部分68,它形成在延伸部62的接合處附近,該延伸部62延伸至頂面66附近的基部60,以便形成一小模穴,同時與右模一起形成拉頭側(cè)板部分88(見圖5B)。下模具零件5包括一基部50以及一延伸部52,該延伸部52從下模具零件6對面的模具零件5的一邊朝下模具零件6延伸。該延伸部包括一導模55,該導模55開口對著延伸部62,以便將延伸部夾住,進而導引下模具零件6朝向或遠離下模具零件5;一頂表面56,其一部分比基部50的頂表面51低,其高度差等于拉頭本體85(見圖5B)的頂板86的厚度,以便形成一小模穴,同時與上模具零件1、2、3、4及左、右模一起形成頂板86的一部分;以及一階梯狀的部分,它形成在頂面56附近的延伸部52的自由端,以便形成一小模穴,同時與右模一起形成拉頭(見圖5B)側(cè)板的一部分87。在制造拉頭的時候,當延伸部到達既定位置,以便制造圖5B所示的拉頭時,不會有間隙存在于延伸部62及導模55的側(cè)緣之間,同時延伸部62的V形凹陷部分63以及導模55的凹陷端面53之間會有空隙100存在,而且空隙100的頂端及底端分別被上模具零件及左模(未顯示于圖5A中)所包圍,以便在模制作業(yè)中形成一連接部分89,該連接部分89連接拉頭85的頂板86及底板86′。底板86′及側(cè)板87′、88′可以由延伸部52及62下表面上的類似結(jié)構(gòu)形成。結(jié)果,依靠下模具零件5、6與上模具零件1、2、3、4及左、右模,整個拉頭本體85得以形成。
當上、下模具零件1~6靠合在一起時,如圖6所示,用來形成拉環(huán)80的上模具零件1、2、3及4(一并參考圖3A及3B)中的小模穴18、28、38及48就會定位,而與該處上模具零件及下模具零件之間的小模穴連接,以便形成拉頭本體85(見圖5A)的頂板86,進而構(gòu)成一完整的模穴(以下稱為第二模穴),以便形成一完整的拉頭8,該拉頭8包括一拉頭本體85及一拉環(huán)80??汕宄乜闯觯源朔绞叫纬傻恼麄€拉頭8的模穴系單獨獨立的,但是與用來形成拉片7的組合模穴(以下稱第一模穴)成鏈連關系,該拉片7由上述之小模穴17、27、37及47所形成。
參考圖7,完整的拉頭可通過一次注料完成。當注塑成型材料經(jīng)由澆口(未顯示)及主流道M,然后再進入上分歧流道U(它與第一模穴相連)以及下分歧流道V(它與第二模穴相連),最后送入模具內(nèi)時,完整的拉頭可一次注料完成。與拉鏈拉頭相連的多余材料稍后可從拉頭上去掉。
在拉頭已經(jīng)形成后,便是如何將制好的拉頭從模具中脫出的操作過程。為此圖8A至8C顯示出六個模具零件1~6及左模L與右模R如何彼此相對運動。上模具零件2、3及下模具零件5裝在左模L中,而且上模具零件1、4及下模具零件6裝在右模R中。起初,左模L(它與模具零件2、3及5一起)以及右模R(它與模具零件1、4及6一起)沿著相反方向E及F開始彼此遠離,而且從圖8A所示的位置到達圖8B所示的位置。沿著上模具零件2及3的導引面25及35設有一壓縮彈簧(未顯示),在壓縮彈簧的作用之下,上模具零件2及3沿著方向B及C分別對著左模L移動,以便彼此分開一小段間隙。上模具零件1及4同時也以類似方式沿著方向A及D移動。結(jié)果,整個模具成為圖8C所示的位置,而且借助于頂出桿使已制成的拉頭準備與模具分離。雖然,為了便于解說之故,模具的各構(gòu)件的運動被分成兩個步驟,應當了解的是,沿著方向E、F的運動及沿著方向A、B、C、D的運動是同時發(fā)生的。
雖然以上所公開的是有關于上模具零件及下模具零件中之一被裝在左模中,而且其余的模具零件是裝在右模中的這種情況,本實用新型也可用在將四個上模具零件裝在上模,而且下模具零件的兩個裝在下模的情況,其中只要對模具稍加修改即可。此外,雖然作為單一拉頭的制造過程已如上述,但是可將好幾套的上、下模具零件裝在同一對的左、右模中(或上、下模中),以便只用一次注料就可同時制造多個拉鏈拉頭。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以注塑成型方式制造一體成形的拉鏈拉頭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第一模(L);一個可移近或遠離該第一模(L)以便封閉或打開該模具的第二模(R);以及至少一套模具零件,每一套模具零件包括以可移動的方式裝設在該第一模(L)或第二模(R)內(nèi)的至少四個上模具零件(1-4),各上模具零件(1-4)包括一對獨立的且鏈連的小孔(17、18),當所有上模具零件(1-4)聚合時,該對小孔(17、18)可與所有其他各對小孔(27、28;37、38;47、48)結(jié)合為兩個獨立而鏈連的孔,以便形成一對獨立而鏈連的拉片以及拉頭的拉環(huán);各上模具零件(1-4)還包括一個傾斜于第一模(L)與第二模(R)相對運動方向的平面(15、25、35、45),以便引導各上模具零件(1-4)相對于第一模(L)及第二模(R)中之一移動;以及裝設在該第一模(L)及第二模(R)中并與該上模具零件(1-4)相配合作以便形成拉鏈拉頭的拉頭本體的多個下模具零件(5、6)。
專利摘要一種以注塑成型方式制造一體成型的拉鎖拉頭的模具,包括第一模(1),可移近或遠離第一模以便封閉或打開模具的第二模(R);以及至少一套模具零件,每套模具零件包括以可移動方式裝設在第一或第二模內(nèi)的至少四個上模具零件(1—4),各上模具零件包括一獨立的且鏈連的小孔及一個傾斜于第一與第二模相對運動方向的平面;以及裝設在第一及第二模中并與該二模及上模具零件相配合作、以便形成拉鏈拉頭的拉頭本體的多個下模具零件(5,6)。
文檔編號B29C45/14GK2174317SQ9322344
公開日1994年8月17日 申請日期1993年1月9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3年1月9日
發(fā)明者廖清福 申請人:形其企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