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動化模具卸料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自動化機電技術領域,涉及一種自動化模具卸料機構。
【背景技術】
[0002]注塑成型是批量生產(chǎn)某些形狀復雜部件時用到的一種加工方法,具體是指將受熱融化的材料由高壓射入模腔,經(jīng)冷卻固化后,得到成形品。注塑模具是一種生產(chǎn)塑膠制品的工具,也是賦予塑膠制品完整結構和精確尺寸的工具,注塑模具依成型特性區(qū)分為熱固性塑膠模具、熱塑性塑膠模具兩種,依成型工藝區(qū)分為傳塑模、吹塑模、鑄塑模、熱成型模、熱壓模、注射模等,其中熱壓模以溢料方式又可分為溢式、半溢式、不溢式三種,注塑模具由動模和定模兩部分組成,動模安裝在注塑成型機的移動模板上,定模安裝在注塑成型機的固定模固定板上,在注射成型時動模與定模閉合構成澆注系統(tǒng)和型腔,現(xiàn)有的注塑模具在工件生產(chǎn)完畢后,通常需要工人戴手套取下工件,因此存在一定危險,且工件與模具可能有一點粘附,用手拿取效率也不高,且容易損壞。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方便推出注塑工件的自動化模具卸料機構。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一種自動化模具卸料機構,包括定模和動模,所述動模與定模相連形成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模上設有澆注孔,所述澆注孔貫穿定模并與型腔相通,還包括設置在動模內(nèi)的推出機構,所述推出機構包括助力桿和與助力桿連接的氣缸一,且助力桿能通過氣缸一伸入到型腔內(nèi),并推出在型腔內(nèi)成型的工件。
[0005]將原料通過澆注孔注入動模與定模相連形成型腔內(nèi),之后進行成型,成型完畢后移動動模從而打開型腔,之后將助力桿通過氣缸一伸入到型腔內(nèi),并推出在型腔內(nèi)成型的工件,因此整個過程能實現(xiàn)自動機械化生產(chǎn),避免用手拿取工件產(chǎn)生意外。
[0006]在上述的一種自動化模具卸料機構中,所述的助力桿端部設有凸臺,且所述的助力桿能通過凸臺推出所述的工件。
[0007]通過凸臺能增加與工件接觸面積,起到保護工件的作用。
[0008]在上述的一種自動化模具卸料機構中,所述動模包括動模座板和動模板,所述的定模上設有定位桿,所述的動模板上設有與定位桿匹配的定位孔,所述的動模板與氣缸二連接,且能通過伸縮氣缸二使所述的動模板和定模通過定位桿和定位孔的配合抵靠或分離。
[0009]通過定位桿和定位孔的匹配,使得定位十分精確,生產(chǎn)的工件質(zhì)量好。
[0010]在上述的一種自動化模具卸料機構中,所述的動模座板與氣缸三連接,所述的動模座板上設有凸起,所述的動模板一端具有通孔,所述的凸起穿過通孔伸入到所述的型腔內(nèi),且能通過氣缸三伸縮使動模座板與動模板抵靠或分離。
[0011]可以通過氣缸三拉動凸起,同時通過氣缸一推出助力桿使工件輕松分離。
[0012]在上述的一種自動化模具卸料機構中,所述的動模座板一側設有擋沿,所述的動模板通過連接板與氣缸二連接,且當連接板與擋沿抵靠時,所述的凸起能置于型腔內(nèi)用于工件成型。
[0013]因此使本機構能從生產(chǎn)和卸料兩種模式快速切換。
[0014]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0015]將原料通過澆注孔注入動模與定模相連形成型腔內(nèi),之后進行成型,成型完畢后移動動模從而打開型腔,之后將助力桿通過氣缸一伸入到型腔內(nèi),并推出在型腔內(nèi)成型的工件,因此整個過程能實現(xiàn)自動機械化生產(chǎn),避免用手拿取工件產(chǎn)生意外。
【附圖說明】
[0016]圖1-圖3是本自動化模具卸料機構三種使用狀態(tài)圖。
[0017]圖中,
[0018]1、定模;11、澆注孔;12、定位桿;
[0019]2、動模;21、型腔;22、動模座板;23、氣缸三;24、凸起;25、擋沿;26、動模板;27、定位孔;28、氣缸二 ;29、通孔;
[0020]3、助力桿;31、氣缸一;32、凸臺;
[0021]4、工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以下是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0023]如圖1-3所示,本發(fā)明一種自動化模具卸料機構,包括定模I和動模2,動模2與定模I相連形成型腔21,定模I上設有澆注孔11,澆注孔11貫穿定模I并與型腔21相通,還包括設置在動模2內(nèi)的推出機構,推出機構包括助力桿3和與助力桿3連接的氣缸一 31,且助力桿3能通過氣缸一 31伸入到型腔21內(nèi),并推出在型腔21內(nèi)成型的工件4。
[0024]進一步的,助力桿3端部設有凸臺32,且助力桿3能通過凸臺32推出工件4。動模2包括動模座板22和動模板26,定模I上設有定位桿12,動模板26上設有與定位桿12匹配的定位孔27,動模板26與氣缸二 28連接,且能通過伸縮氣缸二 28使動模板26和定模I通過定位桿12和定位孔27的配合抵靠或分離。動模座板22與氣缸三23連接,動模座板22上設有凸起24,動模板26 —端具有通孔29,凸起24穿過通孔29伸入到型腔21內(nèi),且能通過氣缸三23伸縮使動模座板22與動模板26抵靠或分離。動模座板22 —側設有擋沿25,動模板26通過連接板與氣缸二 28連接,且當連接板與擋沿25抵靠時,凸起24能置于型腔21內(nèi)用于工件4成型。
[0025]將原料通過澆注孔11注入動模2與定模I相連形成型腔21內(nèi),之后進行成型,成型完畢后通過氣缸二 28移動動模2從而打開型腔21,之后將助力桿3通過氣缸一 31伸入到型腔21內(nèi),并推出在型腔21內(nèi)成型的工件4,也可以通過氣缸三23拉動凸起24,同時通過氣缸一 31推出助力桿3使工件4分離,因此整個過程能實現(xiàn)自動機械化生產(chǎn),避免用手拿取工件4產(chǎn)生意外。
[0026]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精神作舉例說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0027]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定模1、澆注孔11、定位桿12、動模2、型腔21、動模座板22、氣缸三23、凸起24、擋沿25、動模板26、定位孔27、氣缸二 28、通孔29、助力桿3、氣缸一31、凸臺32、工件4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發(fā)明的本質(zhì);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發(fā)明精神相違背的。
【主權項】
1.一種自動化模具卸料機構,包括定模(I)和動模(2),所述動模(2)與定模(I)相連形成型腔(21),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模(I)上設有澆注孔(11),所述澆注孔(11)貫穿定模(I)并與型腔(21)相通,還包括設置在動模(2)內(nèi)的推出機構,所述推出機構包括助力桿(3)和與助力桿(3)連接的氣缸一(31),且助力桿(3)能通過氣缸一(31)伸入到型腔(21)內(nèi),并推出在型腔(21)內(nèi)成型的工件(4)。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自動化模具卸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助力桿(3)端部設有凸臺(32),且所述的助力桿(3)能通過凸臺(32)推出所述的工件(4)。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自動化模具卸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動模(2)包括動模座板(22)和動模板(26),所述的定模(I)上設有定位桿(12),所述的動模板(26)上設有與定位桿(12)匹配的定位孔(27),所述的動模板(26)與氣缸二(28)連接,且能通過伸縮氣缸二(28)使所述的動模板(26)和定模(I)通過定位桿(12)和定位孔(27)的配合抵靠或分離。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自動化模具卸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動模座板(22)與氣缸三(23)連接,所述的動模座板(22)上設有凸起(24),所述的動模板(26) —端具有通孔(29),所述的凸起(24)穿過通孔(29)伸入到所述的型腔(21)內(nèi),且能通過氣缸三(23)伸縮使動模座板(22)與動模板(26)抵靠或分離。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自動化模具卸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動模座板(22)—側設有擋沿(25),所述的動模板(26)通過連接板與氣缸二(28)連接,且當連接板與擋沿(25)抵靠時,所述的凸起(24)能置于型腔(21)內(nèi)用于工件⑷成型。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自動化模具卸料機構,屬于自動化機電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xiàn)有模具成型工件后脫模不便的問題。本自動化模具卸料機構,包括定模和動模,動模與定模相連形成型腔,定模上設有澆注孔,澆注孔貫穿定模并與型腔相通,還包括設置在動模內(nèi)的推出機構,推出機構包括助力桿和與助力桿連接的氣缸一,且助力桿能通過氣缸一伸入到型腔內(nèi),并推出在型腔內(nèi)成型的工件。將原料通過澆注孔注入動模與定模相連形成型腔內(nèi),之后進行成型,成型完畢后移動動模從而打開型腔,之后將助力桿通過氣缸一伸入到型腔內(nèi),并推出在型腔內(nèi)成型的工件,因此整個過程能實現(xiàn)自動機械化生產(chǎn),避免用手拿取工件產(chǎn)生意外。
【IPC分類】B29C45-26, B29C45-40
【公開號】CN104786432
【申請?zhí)枴緾N201510181903
【發(fā)明人】陳樹麗
【申請人】上海昌余通訊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7月22日
【申請日】2015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