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垃圾和污泥混燒爐的前級送料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領域,尤其涉及垃圾與污泥處理裝置,特別是一 種用于垃圾和污泥混燒爐的前級送料裝置。
技術背景-污泥通常是指由各種微生物以及有機、無機顆粒組成的絮狀物,是城 市污水(自來水處理、下水處理、河道疏浚等)或工業(yè)污水處理后的副產 品,是由有機殘片、細菌菌體、無機顆粒、膠體等組成的極其復雜的非均 質體?,F有技術中,污泥的處理方法有土地利用、衛(wèi)生填埋、焚燒處理和 海洋傾倒等。首先對污泥進行濃縮、消化、脫水處理,最終以填埋、農用 為主處置。使用的污泥焚燒裝置均采用單獨焚燒污泥處理工藝。由于通常脫水后污泥的含水率仍然高達80-85%,熱值極低,需要借助輔助燃料焚燒,因此,通常在焚燒前增加脫水干化工藝,但脫水干化需要大量的熱能,并 且脫水干化工藝較難控制,脫水干化后污泥的熱值不穩(wěn)定,極大地影響了 焚燒的穩(wěn)定性。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垃圾和污泥混燒爐的前級送料裝 置,所述的這種用于垃圾和污泥混燒爐的前級送料裝置要解決現有技術中 污泥焚燒處理過程中污泥熱值不穩(wěn)定、焚燒不穩(wěn)定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這種用于垃圾和污泥混燒爐的前級送料裝置由污泥接 收槽、污泥輸送機、污泥輸送泵和污泥輸送管道構成,所述的污泥接收槽 設置在污泥輸送機的輸入端,污泥輸送機的輸出端與所述的污泥輸送管道 的入口連接,所述的污泥輸送泵設置在污泥輸送管道中,污泥輸送管道至 少具有一個出口,其中,任意一個所述的污泥輸送管道的出口上均各自連 接有一個供料管組,任意一個所述的供料管組均由兩個以上數目的供料管并列構成,所述的供料管的直徑相等,供料管的中心軸線相互平行并位于 同一平面中,任意相鄰的兩個供料管的中心軸線之間的距離均相等。進一步的,任意一個所述的供料管組均由四個供料管并列構成。進一步的,所述的污泥輸送管道具有兩個出口。進一步的,任意一個所述的出口之前的污泥輸送管道上均各自設置有 一個閥門。進一步的,所述的污泥輸送管道上連接有一個旁路管道,所述的旁路 管道中設置有旁路控制閥門,旁路管道的出口端有一個垃圾槽。進一步的,所述的污泥輸送管道上連接有一個循環(huán)管道,所述的循環(huán) 管道中設置有一個循環(huán)控制閥門,循環(huán)管道的出口端與所述的污泥接收槽 連通。進一步的,任意一個所述的供料管組的出口端均各自設置在一個垃圾 料斗的送料口上。進一步的,任意一個所述的垃圾料斗中均設置有一個料斗門。具體的,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污泥接收槽、污泥輸送機、污泥輸送泵 和垃圾料斗均可采用現有技術中的公知技術,有關污泥接收槽、污泥輸送 機、污泥輸送泵和垃圾料斗的公知技術方案,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均已經了 解,在此不再贅述。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污泥收集運輸車將污泥送到污泥接收槽 中,定時進行攪拌可以防止污泥結塊,污泥通過污泥接收槽后由污泥輸送 機均勻分配,污泥進入污泥輸送管道后由污泥輸送泵向垃圾料斗方向壓 送。污泥在污泥輸送管道的出口處被分配到供料管組中的多根供料管中, 再通過供料管落入垃圾料斗。供料管組使污泥與垃圾均勻混合,有利于充 分燃燒。進一步的,通過調節(jié)設置在污泥輸送管道中的閥門,可以控制污 泥與垃圾的比例,使垃圾與污泥可獲得更加充分穩(wěn)定的混合燃燒效果。當 焚燒爐進行停爐檢修或緊急事故停止使用時,由于污泥接收槽的容量有限,可以關閉污泥輸送管道上的閥門,開啟旁路管道上的旁路控制閥門, 直接將污泥送入垃圾槽內。為防止污泥在管道內結塊,還可以開啟循環(huán)管 道上的循環(huán)控制閥門,使管道內的污泥能夠回流到污泥接收槽內,避免管 道堵塞。
本實用新型與已有技術相對照,其效果是積極和明顯的。本實用新型 將污泥接收槽和污泥輸送管道合理設置在垃圾和污泥混燒爐的供料前端, 通過復數根供料管將污泥均勻分布在料斗的垃圾層上,還可以通過污泥輸 送管道上的閥門控制污泥與垃圾的比例,使得垃圾與污泥在混合燃燒時可 以得到充分而穩(wěn)定的燃燒,設備簡單,費用低廉。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用于垃圾和污泥混燒爐的前級送料裝置的結構示 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用于垃圾和污泥混燒爐的前級送料裝置中的供料 管組與垃圾料斗的連接結構的側視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用于垃圾和污泥混燒爐的前級送料裝置中的的供 料管組與垃圾料斗的連接結構的正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用于垃圾和污泥混燒爐的前
級送料裝置,由污泥接收槽2、污泥輸送機3、污泥輸送泵4和污泥輸送 管道6構成,所述的污泥接收槽2設置在污泥輸送機3的輸入端,污泥輸 送機3的輸出端與所述的污泥輸送管道6的入口連接,所述的污泥輸送泵 4設置在污泥輸送管道6中,污泥輸送管道6至少具有一個出口,其中, 任意一個所述的污泥輸送管道6的出口上均各自連接有一個供料管組,任 意一個所述的供料管組均由兩個以上數目的供料管16并列構成,所述的 供料管16的直徑相等,供料管16的中心軸線相互平行并位于同一平面中, 任意相鄰的兩個供料管16的中心軸線之間的距離均相等。具體的,污泥輸送泵4設置在污泥輸送管道6的開始段15中。
進一步的,任意一個所述的供料管組均由四個供料管16并列構成。
進一步的,所述的污泥輸送管道6具有兩個出口。
進一步的,在污泥輸送管道6上、所述的出口之前的管道段7上均各 自設置有一個閥門13。
進一步的,所述的污泥輸送管道6上連接有一個旁路管道8,所述的 旁路管道8中設置有旁路控制閥門14,旁路管道8的出口端設置有一個垃 圾槽9。
進一步的,所述的污泥輸送管道6上連接有一個循環(huán)管道5,所述的 循環(huán)管道5中設置有一個循環(huán)控制閥門12,循環(huán)管道5的出口端與所述的 污泥接收槽2連通。
進一步的,任意一個所述的供料管組的出口端均各自設置在一個垃圾 料斗10的送料口上。
進一步的,任意一個所述的垃圾料斗10中均設置有一個料斗門11。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是污泥收集運輸車1將污泥送到污泥接收槽 2中,定時進行攪拌可以防止污泥結塊,污泥通過污泥接收槽2后由污泥 輸送機3均勻分配,污泥進入污泥輸送管道6后由污泥輸送泵4向垃圾料 斗IO方向壓送。污泥在污泥輸送管道6的出口處被分配到供料管組中的 多根供料管16中,再通過供料管16落入垃圾料斗10。供料管組使污泥與 垃圾均勻混合,有利于充分燃燒。進一步的,通過調節(jié)設置在污泥輸送管 道6中的閥門,可以控制污泥與垃圾的比例,使垃圾與污泥可獲得更加充
分穩(wěn)定的混合燃燒效果。當焚燒爐進行停爐檢修或緊急事故停止使用時, 由于污泥接收槽2的容量有限,可以關閉污泥輸送管道6上的閥門13,開
啟旁路管道8上的旁路控制閥門14,直接將污泥送入垃圾槽9內。為防止 污泥在管道內結塊,還可以開啟循環(huán)管道5上的循環(huán)控制閥門12,使管道 內的污泥能夠回流到污泥接收槽2內,避免管道堵塞。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垃圾和污泥混燒爐的前級送料裝置,由污泥接收槽、污泥輸送機、污泥輸送泵和污泥輸送管道構成,所述的污泥接收槽設置在污泥輸送機的輸入端,污泥輸送機的輸出端與所述的污泥輸送管道的入口連接,所述的污泥輸送泵設置在污泥輸送管道中,污泥輸送管道至少具有一個出口,其特征在于任意一個所述的污泥輸送管道的出口上均各自連接有一個供料管組,任意一個所述的供料管組均由兩個以上數目的供料管并列構成,所述的供料管的直徑相等,供料管的中心軸線相互平行并位于同一平面中,任意相鄰的兩個供料管的中心軸線之間的距離均相等。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垃圾和污泥混燒爐的前級送料裝置,其特征在 于任意一個所述的供料管組均由四個供料管并列構成。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垃圾和污泥混燒爐的前級送料裝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污泥輸送管道具有兩個出口。
4.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垃圾和污泥混燒爐的前級送料裝置,其特征在于任意一個所述的出口之前的污泥輸送管道上均各自設置有一個閥門。
5.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垃圾和污泥混燒爐的前級送料裝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污泥輸送管道上連接有一個旁路管道,所述的旁路管道中設置 有旁路控制閥門,旁路管道的出口端設置有一個垃圾槽。
6.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垃圾和污泥混燒爐的前級送料裝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污泥輸送管道上連接有一個循環(huán)管道,所述的循環(huán)管道中設置 有一個循環(huán)控制閥門,循環(huán)管道的出口端與所述的污泥接收槽連通。
7.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垃圾和污泥混燒爐的前級送料裝置,其特征在 于任意一個所述的供料管組的出口端均各自設置在一個垃圾料斗的送料 口上。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垃圾和污泥混燒爐的前級送料裝置,其特征在 于任意一個所述的垃圾料斗中均設置有一個料斗門。
專利摘要一種用于垃圾和污泥混燒爐的前級送料裝置,由污泥接收槽、污泥輸送機、污泥輸送泵和污泥輸送管道構成,污泥輸送管道至少具有一個出口,任意一個出口上均各自連接有一個供料管組,任意一個供料管組均由兩個以上數目的供料管并列構成,供料管的直徑相等,供料管的中心軸線相互平行并位于同一平面中,任意相鄰的兩個供料管的中心軸線之間的距離均相等。任意一個出口之前的污泥輸送管道上均各自設置有一個閥門。本實用新型在垃圾和污泥混燒爐的供料前端設置供料管組,通過復數根供料管將污泥均勻分布在料斗的垃圾層上,還可以通過污泥輸送管道上的閥門控制污泥與垃圾的比例,使得垃圾與污泥在混合燃燒時可以得到充分而穩(wěn)定的燃燒。
文檔編號F23K5/00GK201141603SQ200720075029
公開日2008年10月29日 申請日期2007年9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9月26日
發(fā)明者孫建平, 岳優(yōu)敏, 橫山睦正, 萍 趙, 龍吉生 申請人:龍吉生;趙 萍;橫山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