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燃氣灶用燃燒器火蓋及應用了該燃燒器火蓋的燃氣灶燃燒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燃氣灶零部件,具體涉及燃氣灶用燃燒器火蓋及應用了該燃燒器 火蓋的燃氣灶燃燒器。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燃氣灶燃燒器,一般地,燃燒器的頂面上設置有外環(huán)出火孔與內環(huán)出火孔, 為了提高燃燒器的加熱效率及改善加熱效果,有的燃燒器的外環(huán)蓋上在其靠近內環(huán)火蓋的 邊緣處加設了一圈出火孔,但仍然因為燃燒器上的出火孔分布的區(qū)域有限,使火環(huán)之間存 在較大區(qū)域沒有出火孔分布,從而,導致在燃燒器工作期間,沒有出火孔分布的地方沒有火 焰而形成加熱的低溫區(qū),出現(xiàn)被加熱的器皿的底面受熱不均勻,一旦用戶放上炊具進行加 熱或蒸煮,該無出火孔分布的空間對應的面積較大且火焰直接接觸不到的地方溫度會較 低,而外環(huán)出火孔及內環(huán)出火孔直接接觸加熱的鍋底表面溫度會很高,這樣,不但需要用戶 耗費較長的時間進行烹調,而且相對地也會耗費更多的燃氣,導致熱效率低下,并且對食物 的味道造成一定不利的影響。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第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改善出火孔分布、既使之分布更均勻 的燃氣灶火蓋。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另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配備了改善出火孔分布的火蓋的燃 氣灶用燃燒器。本發(fā)明用來解決以上第一個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燃氣灶用燃燒器火蓋, 包括,外形大致呈圓形的且?guī)в幸粋€蓋體基面的蓋體,該蓋體下側內凹形成蓋體容氣腔,所 述蓋體上設置有穿透蓋體的出火孔,其特征是,至少一個與所述蓋體同心的峰狀起伏形成 于所述的蓋體基面上,所述峰狀起伏包括至少兩個間斷分布的峰狀起伏段,每個所述峰狀 起伏段上形成有朝向背離蓋體圓心的外坡面,在所述的外坡面上設置有所述出火孔。本發(fā) 明的該技術方案,通過在燃燒器的火蓋的蓋體基面上設置至少一個與所述蓋體同心的由至 少兩個峰狀起伏段構成的峰狀起伏,同時,在峰狀起伏片斷的背離蓋體圓心的外坡面上設 置出火孔,實現(xiàn)了使燃燒器火蓋上的出火孔分布更均勻,以達到燃燒器工作時,火焰分布更 均勻,提高加熱效率的技術效果。進一步地,為了使整個火蓋的蓋體基面在自靠近圓心的區(qū)域向外形成均勻的出火 孔分布,本發(fā)明的燃燒器火蓋,其特征是,在所述蓋體上,自靠近圓心區(qū)域向外大致均勻分 布有m個所述峰狀起伏,1取自然整數(shù))。再進一步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的燃燒器火蓋,其特征是,Nl = 3,從而在所述蓋體上自圓心向外至少形成了 3個出火孔環(huán)。以在整個火蓋的蓋體基面上形 成較佳的出火孔的布局,包括考慮到比較方便火蓋的加工制造,以及為火蓋上其他結構設置留有余地。進一步地,為了使整個火蓋的蓋體基面上在圓周方向上實現(xiàn)出火孔的均勻分布, 本發(fā)明的燃燒器火蓋,其特征是,每個所述峰狀起伏包括在圓周方向上均勻分布的N2個峰 狀起伏段,15(N2取自然整數(shù))。再進一步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的燃燒器火蓋,其特征是,N2 = 3,每個所述峰狀起伏段跨越的圓心角大致為80°,圓周方向上相臨的兩個所述峰狀起伏段 之間形成二次空氣疏通凹槽。此技術方案,在實現(xiàn)周向出火孔分布盡量均勻的同時也為燃 燒時的二次空氣補充設置了相應的結構,使整個火蓋的燃燒性能得以提升。更進一步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給燃燒器在工作時進一步充分的 二次空氣補充,使燃燒效率得以提高,并減少因為燃燒不充分而產生的CO、NOx的排放量, 本發(fā)明的燃燒器火蓋,其特征是,在所述二次空氣疏通凹槽上設置有鏤空孔。這樣,在燃燒 起工作時,二次空氣同時可以從整個燃燒器與支撐其的灶具面板之間存在的間隙處進入鏤 空孔,進而補充至燃燒的出火孔的根部。 優(yōu)選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的燃燒器火蓋,其特征是,所述峰狀 起伏的頂部大致位于同一平面內。本技術方案的燃燒器火蓋由于整個火蓋的頂部大致位于 同一平面內,無凸出部分,從而避免了在工作時火蓋頂部與被加熱的容器的底部的干涉。優(yōu)選地,考慮到方便出火孔的加工制造,本發(fā)明的燃燒器火蓋,其特征是,所述峰 狀起伏的所述外坡面為斜面或弧面,所述出火孔均勻地分布在所述外坡面上。進一步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同時考慮到燃燒器火蓋的具體結構,為了 進一步減少燃燒器工作過程中CO、NOx等廢氣的排放量,本發(fā)明的燃燒器火蓋,其特征是, 各所述外坡面上分布的出火孔的孔徑以及數(shù)量不盡相同。比如,因為越是靠近火蓋圓心區(qū) 域,在二次補充空氣的獲得上的難度越大,可以通過減小靠近圓心區(qū)域的內環(huán)火的出火孔 的孔徑來減少混合燃氣的流出量,以盡量避免混合燃氣流出量大卻空氣補充不足而導致的 CO、NOx等廢氣的排放量增加。為了進一步地使加熱更均勻、燃燒更充分,本發(fā)明的燃燒器火蓋,其特征是,蓋體 上所述蓋體基面的下側外周形成有圓周面,該圓周面上均勻分布有周向出火孔。再進一步地,從加工制造,同時考慮到與燃燒器基座組裝以后的工作性能的需要, 本發(fā)明的燃燒器火蓋,其特征是,在所述圓周面上形成有徑向內凹的第一周向凹槽,所述周 向出火孔設置于該第一周向凹槽的底面上。本發(fā)明用來解決以上另外一個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燃氣灶用燃燒器,包 括,帶有混氣腔的燃燒器座,與所述燃燒器座相連接的本發(fā)明用來解決第一個技術問題的 任一燃燒器火蓋以及周向設有內環(huán)火出火孔的內環(huán)火蓋。本發(fā)明的此技術方案的燃燒器, 實現(xiàn)了更多的火環(huán),從而使整個燃燒器的工作性能在提高燃燒效率、減少CO、NOx等廢氣的 排放量方面得以改善。進一步地,為了方便燃燒器基座的加工制造,比如分體設計,本發(fā)明的燃燒器,其 特征是,所述燃燒器座由混氣室底座以及與其連接的混氣室蓋組成。進一步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的燃燒器,其特征是,所述燃燒器 座與所述燃燒器火蓋結合處在周向形成有外圓周傳火環(huán)。此技術方案的燃燒器,因為火蓋 和燃燒器結合處形成了外圓周傳火環(huán),所以,在燃燒器在點火開始工作時,在燃燒器外周向上的傳火速度得以提升,整個燃燒器的工作性能也因此有了相應的改善。進一步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的燃燒器,其特征是,所述燃燒器 座與所述內環(huán)火蓋之間形成有內圓周傳火環(huán)。此技術方案的燃燒器,因為火蓋和燃燒器結 合處形成了內圓周傳火環(huán),所以,在燃燒器在點火開始工作時,在燃燒器內周向上的傳火速 度得以提升。更進一步地,為了進一步改善燃燒器內內環(huán)火蓋處的燃燒性能以及火焰分布,本 發(fā)明的燃燒器,其特征是,所述內環(huán)火蓋的周向設置有上、下兩排出火孔,與所述下排出火 孔對應的外周面徑向內凹形成第二周向凹槽,所述下排出火孔設置于該第二周向凹槽的底 面上以形成所述內圓周傳火環(huán)。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圖1所示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燃燒器火蓋的俯視圖。圖2所示為本發(fā)明燃燒器火蓋沿圖1中的A-A轉折剖的剖視圖。圖3所示為圖2中的局部放大視圖。圖4所示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燃燒器火蓋的立體圖。圖5所示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燃燒器的立體圖。圖6所示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燃燒器的爆炸立體圖。圖7所示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燃燒器的沿與圖1中A-A所進行的轉折剖獲得的剖視 圖。圖中1.火蓋;2.蓋體容氣腔;3.出火孔;4.峰狀起伏;5.外坡面;6.中心圓環(huán); 7. 二次空氣疏通凹槽;8.鏤空孔;9.蓋體基面;10.圓周面;11.周向出火孔;12.第一周向 凹槽;20.燃燒器;21.混氣室蓋;22.混氣室底座;23.內環(huán)火蓋;24.外圓周傳火環(huán);25.內 圓周傳火環(huán);26.上排出火孔;27.下排出火孔;28.第二周向凹槽。實施方式參見附圖1至圖4,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燃氣灶用燃燒器火蓋1,包括,外形大致呈圓形 的且?guī)в幸粋€蓋體基面9的蓋體1。該蓋體下側內凹形成蓋體容氣腔2。蓋體上設置有穿 透蓋體的出火孔3。至少一個與蓋體同心的峰狀起伏4形成于蓋體基面上。峰狀起伏4包 括至少兩個間斷分布的峰狀起伏段。每個所述峰狀起伏段上形成有朝向背離蓋體圓心的外 坡面5。在外坡面5上設置有出火孔3。通過在燃燒器的火蓋的蓋體基面上設置至少一個 與蓋體同心的由至少兩個峰狀起伏段構成的峰狀起伏4,同時,在峰狀起伏片斷的背離蓋體 圓心的外坡面上設置出火孔,實現(xiàn)了使燃燒器火蓋上的出火孔分布更均勻,以達到燃燒器 工作時,火焰分布更均勻,提高加熱效率的技術效果。為了使整個火蓋的蓋體基面在自靠近圓心的區(qū)域向外形成均勻的出火孔分布,在 燃燒器火蓋1的蓋體上,自靠近圓心區(qū)域向外大致均勻分布有m個所述峰狀起伏4,Nl取 自然整數(shù),較佳的,Ni的取值范圍可以是,Nl ^eo參見附圖1至附圖4,在本發(fā)明的 火蓋的最佳實施方式中,Nl = 3,從而在所述蓋體上自圓心向外至少形成了 3個出火孔環(huán)。 以在整個火蓋的蓋體基面上形成較佳的出火孔的布局,包括考慮到比較方便火蓋的加工制 造,以及為火蓋上其他結構設置留有余地。
為了使整個火蓋的蓋體基面上在圓周方向上實現(xiàn)出火孔的均勻分布,燃燒器火蓋 1的每個峰狀起伏4包括在圓周方向上均勻分布的N2個峰狀起伏段,N2取自然整數(shù),較佳 的,N2的取值范圍可以是,2 < N2 ^ 15。參見附圖1至附圖4,本發(fā)明的最佳實施方式中, 燃燒器火蓋1,N2 = 3,每個峰狀起伏段跨越的圓心角大致為80°,圓周方向上相臨的兩個 所述峰狀起伏段之間形成二次空氣疏通凹槽7。如此,在實現(xiàn)周向出火孔分布盡量均勻的同 時也為燃燒時的二次空氣補充設置了相應的結構,使整個火蓋的燃燒性能得以提升。為了給燃燒器在工作時進一步充分的二次空氣補充,使燃燒效率得以提高,并減 少因為燃燒不充分而產生的C0、N0x的排放量,火蓋上可以設置二次空氣補充。NOx指燃氣 灶工作時由于燃燒不充分等原因而產生的氮氧化物,常見包括對人身體有害的NO、NO2等。 參見附圖1至附圖4,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燃燒器火蓋1,在所述二次空氣疏通凹槽7上 設置有鏤空孔8。這樣,在燃燒起工作時,二次空氣同時可以從整個燃燒器與支撐其的灶具 面板之間存在的間隙處進入鏤空孔,進而補充至燃燒的出火孔的根部。參見附圖2和附圖3,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燃燒器火蓋1,峰狀起伏的頂部大致 位于同一平面內。本技術方案的燃燒器火蓋由于整個火蓋的頂部大致位于同一平面內,無 凸出部分,從而避免了在工作時火蓋頂部與被加熱的容器的底部的干涉。參見附圖2至附圖4,考慮到方便出火孔的加工制造,本發(fā)明的燃燒器火蓋1,峰狀 起伏4的外坡面5為斜面或弧面,出火孔3均勻地分布在所述外坡面5上。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同時考慮到燃燒器火蓋的具體結構,為了進一步減 少燃燒器工作過程中⑶、NOx等廢氣的排放量,燃燒器火蓋1,各所述外坡面5上分布的出 火孔3的孔徑以及數(shù)量可以根據(jù)具體設計情況予以確定,可以相同,亦可以如參見附圖1和 附圖4中的實施方式,各所述外坡面5上分布的出火孔3的孔徑以及數(shù)量是不相同的。比 如,因為越是靠近火蓋圓心區(qū)域,在二次補充空氣的獲得上的難度越大,可以通過減小靠近 圓心區(qū)域的內環(huán)火的出火孔的孔徑來減少混合燃氣的流出量,以盡量避免混合燃氣流出量 大卻空氣補充不足而導致的CO、NOx等廢氣的排放量增加。從使燃燒器的加熱效果更均勻、燃燒更充分,參見附圖3,本發(fā)明的燃燒器火蓋1, 蓋體上所述蓋體基面9的下側外周形成有圓周面10,該圓周面10上均勻分布有周向出火孔 11。進一步參見附圖3,從加工制造,同時考慮到與燃燒器基座組裝以后的工作性能的 需要,本發(fā)明的燃燒器火蓋1,在圓周面10上形成有徑向內凹的第一周向凹槽12,周向出火 孔11設置于該第一周向凹槽12的底面上。參見附圖5至附圖7,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燃氣灶用燃燒器20,其至少包括,帶有混 氣腔的燃燒器座21、22,之前描述的本發(fā)明所提供的燃燒器火蓋1,以及周向設有內環(huán)火出 火孔26、27的內環(huán)火蓋23。本發(fā)明的此技術方案的燃燒器,實現(xiàn)了更多的火環(huán),從而使整個 燃燒器的工作性能在提高燃燒效率、減少CO、NOx等廢氣的排放量方面得以改善。進一步地,為了方便燃燒器基座的加工制造,比如分體設計,本發(fā)明的燃燒器20, 如附圖6所示,燃燒器座可以是由混氣室底座22以及與其連接的混氣室蓋組成21。參見附圖7,本發(fā)明燃燒器20的具體實施方式
,燃燒器座21、22與燃燒器火蓋1 結合處在周向形成有外圓周傳火環(huán)24。這樣的燃燒器,因為火蓋和燃燒器結合處形成了外 圓周傳火環(huán),所以,在燃燒器最初點火開始工作的瞬間,燃燒器外周向上的傳火速度得以提升,整個燃燒器的工作性能也因此有了相應的改善。進一步參見附圖7,根據(jù)本發(fā)明燃燒器20的具體實施方式
,燃燒器座21、22與內環(huán) 火蓋23之間形成有內圓周傳火環(huán)25。這樣的燃燒器,因為火蓋和燃燒器結合處形成了內圓 周傳火環(huán),所以,在燃燒器在點火開始工作時,在燃燒器內周向上的傳火速度得以提升。再次參見附圖7,為了進一步改善燃燒器內內環(huán)火蓋處的燃燒性能以及火焰分布, 本發(fā)明的燃燒器20,內環(huán)火蓋23的周向設置有上、下兩排出火孔26、27,與下排出火孔27 對應的外周面徑向內凹形成第二周向凹槽28,下排出火孔27設置于該第二周向凹槽28的 底面上以形成所述內圓周傳火環(huán)25。需要附加說明的是,本發(fā)明不應該被理解僅限于以上所描述的某個或者這些實施 方式,而是應該被理解為覆蓋了本專利申請權利要求所結合說明書揭示內容而定義的所有 可能的實施情況。
權利要求
一種燃氣灶用燃燒器火蓋(1),包括,外形大致呈圓形的且?guī)в幸粋€蓋體基面(9)的蓋體(1),該蓋體下側內凹形成蓋體容氣腔(2),所述蓋體上設置有穿透蓋體的出火孔(3),其特征是,至少一個與所述蓋體同心的峰狀起伏(4)形成于所述的蓋體基面上,所述峰狀起伏(4)包括至少兩個間斷分布的峰狀起伏段,每個所述峰狀起伏段上形成有朝向背離蓋體圓心的外坡面(5),在所述的外坡面(5)上設置有所述出火孔(3)。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燒器火蓋(1),其特征是,在所述蓋體上,自圓心區(qū)域向外 大致均勻分布有附個所述峰狀起伏(4),1 <附< 6 (Ni取自然整數(shù))。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燃燒器火蓋(1),其特征是,Nl= 3,從而在所述蓋體上自圓 心向外至少形成了 3個出火孔環(huán)。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燒器火蓋(1),其特征是,每個所述峰狀起伏(4)包括在圓 周方向上均勻分布的N2個峰狀起伏段,2 ^ N2 ^ 15 (N2取自然整數(shù))。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燃燒器火蓋(1),其特征是,N2= 3,每個所述峰狀起伏段跨 越的圓心角大致為80°,圓周方向上相臨的兩個所述峰狀起伏段之間形成二次空氣疏通凹 槽⑵。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燃燒器火蓋(1),其特征是,在所述二次空氣疏通凹槽(7)上 設置有鏤空孔(8)。
7.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燃燒器火蓋(1),其特征是,所述峰狀起伏的頂部 大致位于同一平面內。
8.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燃燒器火蓋(1),其特征是,所述峰狀起伏(4)的 所述外坡面(5)為斜面或弧面,所述出火孔(3)均勻地分布在所述外坡面(5)上。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燃燒器火蓋(1),其特征是,各所述外坡面(5)上分布的出火 孔(3)的孔徑以及數(shù)量不盡相同。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燃燒器火蓋(1),其特征是,蓋體上所述蓋體基 面(9)的下側外周形成有圓周面(10),該圓周面(10)上均勻分布有周向出火孔(11)。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燃燒器火蓋(1),其特征是,在所述圓周面(10)上形成有 徑向內凹的第一周向凹槽(12),所述周向出火孔(11)設置于該第一周向凹槽(12)的底面 上。
12.一種燃氣灶用燃燒器(20),包括,帶有混氣腔的燃燒器座(21,22),與所述燃燒器 座相連接的權利要求1至11中所述的任一燃燒器火蓋(1)以及周向設有內環(huán)火出火孔 (26,27)的內環(huán)火蓋(23)。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燃燒器(20),其特征是,所述燃燒器座由混氣室底座(22) 以及與其連接的混氣室蓋組成(21)。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燃燒器(20),其特征是,所述燃燒器座(21,22)與所述燃 燒器火蓋(1)之間在周向形成有外圓周傳火環(huán)(24)。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燃燒器(20),其特征是,所述燃燒器座(21,22)與所述內 環(huán)火蓋(23)結合處形成有內圓周傳火環(huán)(25)。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燃燒器(20),其特征是,所述內環(huán)火蓋(23)的周向設置有 上、下兩排出火孔(26,27),與所述下排出火孔(27)對應的外周面徑向內凹形成第二周向 凹槽(28),所述下排出火孔(27)設置于該第二周向凹槽(28)的底面上以形成所述內圓周傳火環(huán)(25)。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燃氣灶用燃燒器火蓋及應用了該燃燒器火蓋的燃氣灶燃燒器。本發(fā)明的燃氣灶用燃燒器火蓋(1),包括,外形大致呈圓形的且?guī)в幸粋€蓋體基面(9)的蓋體(1),該蓋體下側內凹形成蓋體容氣腔(2),所述蓋體上設置有穿透蓋體的出火孔(3),其特征是,至少一個與所述蓋體同心的峰狀起伏(4)形成于所述的蓋體基面上,所述峰狀起伏(4)包括至少兩個間斷分布的峰狀起伏段,每個所述峰狀起伏段上形成有朝向背離蓋體圓心的外坡面(5),在所述的外坡面(5)上設置有所述出火孔(3)。該火蓋實現(xiàn)了使燃燒器火蓋上的出火孔分布更均勻,以達到燃燒器工作時,火焰分布更均勻,提高加熱效率的技術效果。
文檔編號F23D14/58GK101995020SQ20091003439
公開日2011年3月30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8月27日
發(fā)明者張新, 張神洲, 苗偉偉, 駱海濤 申請人:博西華電器(江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