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一種熱交換器、熱交換器的散熱方法以及通信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499631閱讀:23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熱交換器、熱交換器的散熱方法以及通信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散熱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熱交換器、熱交換器的散熱方法以及通 信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通信技術的發(fā)展,通信設備的集成度越來越高,單位空間內的熱耗也越來越 大。與此同時,為了覆蓋通信領域市場的需求,通信設備的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闊。對于戶 外通信設備來講,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通信設備能夠適應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同時也能夠適應 不同地域環(huán)境的溫度。因此,戶外通信設備應該能夠解決通信設備在不同地域不同環(huán)境的 散熱問題。請參閱圖1和圖2,為現有技術中戶外通信設備采用熱交換器散熱的一種方式。如 圖1所示,熱交換器10包括板式熱交換芯11,該板式熱交換芯11形成兩個獨立的風道,即 第一風道15和第二風道13,其中,在該第二風道13進風口設一第二循環(huán)離心風扇17,用于 將通信設備外空氣導入該第二風道13中;在該第一風道15進風口設一第一循環(huán)離心風扇 19。用于將通信設備內的空氣導入該第一風道15中。其中,請參閱圖2,該板式熱交換芯 11由一隔板構成,通過該隔板彎折,形成一第一風道15和一第二風道13。在給通信設備散熱時,在該第一循環(huán)離心風扇19的作用下,通信設備內的空氣經 過板式熱交換芯11的第一風道15,在該第二循環(huán)離心風扇17的作用下,通信設備外部的空 氣流經該板式熱交換芯11的第二風道13。這樣,該第一風道15中的空氣在通過該板式熱 交換芯11時,該通信設備外部的空氣流經該第二風道13,第一風道15中的空氣與第二風道 13中的空氣在該板式熱交換芯11中進行熱交換,從而降低了該通信設備內空氣的溫度,實 現了通信設備內的空氣與通信設備外部空氣的熱交換。發(fā)明人在實現本發(fā)明的過程中,發(fā)現現有技術中至少存在如下缺點現有技術中的板式熱交換芯11由隔板構成,通信設備外的空氣流經該板式熱交 換芯11的第二風道13和通信設備內的空氣流經該板式熱交換芯11的第一風道15時,流 阻比較大,這樣,隨著通信設備功率的增加,采用該板式熱交換芯可能難以滿足通信設備的 散熱要求。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熱交換器、熱交換器的散熱方法以及通信設備,可以滿 足通信設備的散熱要求。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熱交換器,包括第一風道和第二風道,該第一風道和該 第二風道相互隔離,該第一風道設有第一風扇單元和第一組散熱細管;該第二風道設有第 二風扇單元和第二組散熱細管;該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通過蒸汽匯流管與該 第二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連通,該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通過液體匯 流管與該第二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連通;該第一組散熱細管、該蒸汽匯流管、該第二組散熱細管和該液體匯流管形成封閉管路;該封閉管路內充有遇熱汽化的液體,該第一 組散熱細管之間設有散熱片,該第二組散熱細管之間設有散熱片。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熱交換器的散熱方法,包括通信設備內的空氣在第 一風扇單元的作用下流經第一風道,通信設備外的空氣在第二風扇單元的作用下流經第二 風道,其中,該第一風道和該第二風道相互隔離;流經該第一風道的通信設備內的空氣與該第一組散熱細管中的液體熱交換,使該 第一組散熱細管中的液體吸熱蒸發(fā)成蒸汽,該蒸汽沿蒸汽匯流管流經到第二組散熱細管;
流經該第二風道的通信設備外的空氣與流經該第二組散熱細管的蒸汽熱交換,使 流經該第二組散熱細管的蒸汽變?yōu)橐后w,通過液體匯流管流入該第一組散熱細管。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通信設備,包括機柜和熱交換器,該機柜內設有單板, 該熱交換器設于該機柜,該熱交換器包括第一風道和第二風道,該第一風道和該第二風道 相互隔離,該第一風道與該機柜內的空氣流通,該第二風道與該機柜外的空氣流通,該第一 風道設有第一風扇單元和第一組散熱細管;該第二風道設有第二風扇單元和第二組散熱細 管;該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通過蒸汽匯流管與該第二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 的上端連通,該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通過液體匯流管與該第二組散熱細管沿 重力方向的下端連通;該第一組散熱細管、該蒸汽匯流管、該第二組散熱細管和該液體匯流 管形成封閉管路;該封閉管路內充有遇熱汽化的液體,該第一組散熱細管之間設有散熱片, 該第二組散熱細管之間設有散熱片。由上可以看出,第一組散熱細管內部充有遇熱汽化的液體,通過該遇熱汽化的液 體在該第一組散熱細管和第二組散熱細管內流動。通信設備內的空氣和通信設備外的空氣 流經該散熱細管的流阻較小,因此,隨著通信設備內功率增加,可以較好的滿足通信設備的 散熱要求。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 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 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 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現有技術中熱交換器的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中熱交換器的板式熱交換芯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種熱交換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種熱交換器的第二循環(huán)側的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種熱交換器的第一循環(huán)側的示意圖;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種熱交換器的第一組散熱細管之間設有散熱片的示意圖;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圖6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熱交換器的第一風道和第二風道前后方向設置的示意圖;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熱交換器的第一風道和第二風道上下方向設置的示意圖;圖10為圖9中熱交換器的散熱方式示意圖;圖1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種熱交換器的散熱方法示意圖。
圖1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種熱交換器的第二風道不設置風扇單元的示意圖;圖1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種熱交換器的第一風道位于機柜內的示意圖;圖1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種電子設備組合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 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實施例一請參閱圖3、圖6和圖7,其中,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種熱交換器的立體結構示意 圖,圖6為第一組散熱細管的示意圖,圖7為圖6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圖。該熱交換器100 包括第一風道20和第二風道40,該第一風道20和該第二風道40相互隔離,其中,該第一 風道20設有第一風扇單元22和第一組散熱細管24 ;該第二風道40設有第二風扇單元42 和第二組散熱細管44 ;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的沿重力方向上端247通過蒸汽匯流管80與 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沿重力方向的上端447連通,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沿重力方向的下 端249通過液體匯流管60與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沿重力方向的下端449連通,該第一組 散熱細管24、該蒸汽匯流管80、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和該液體匯流管60形成封閉管路,該 封閉管路內充有遇熱汽化的液體,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之間設有散熱片2411,該第二組散 熱細管44之間設有散熱片2411。由上可以看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種熱交換器100的第一組散熱細管24和第二組散 熱細管44分開設置,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采用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1,該第二組散熱細管 44采用第二組散熱細管441,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1內部充有遇熱汽化的液體,遇熱汽化的 液體以液體一蒸汽一液體單向循環(huán)流動,同時,氣流(通信設備內的空氣和通信設備外的 空氣)流經散熱細管的流阻較小,因此,隨著通信設備內功率增加,可以較好的滿足通信設 備的散熱要求。同時,該氣流(通信設備內的空氣和通信設備外的空氣)流經該散熱片的流阻也 比較小,通過散熱片可以增加散熱細管(第一散熱細管24和第二散熱細管44)外表面與氣 流的換熱面積。其中,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沿重力方向的上端447不低于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 的上端247,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的下端449不低于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的下端249。其中,該蒸汽匯流管80包括第一上匯流管243和第二上匯流管443,該第一上匯流 管243通過管路82與該第二上匯流管443連通;該液體匯流管60包括第二下匯流管445 和第一下匯流管245,該第二下匯流管445通過管路62與該第一下匯流管245連通。更進一步,請參閱圖3和圖6,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沿重力方向的上端247與該第 一上匯流管243連通,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沿重力方向的下端249與該第一下匯流管245 連通;同理,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沿重力方向的下端449與該第二下匯流管445連通,該第 二組散熱細管44沿重力方向的上端447與該第二上匯流管443連通。請參閱圖6,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為多條并行,同理,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也可以為多條并行。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和第二組散熱細管44為多條扁平狀的散熱細管,并沿 重力方向上下設置,如圖3所示。更進一步,請參閱圖6和圖7,其中,圖6為第一組散熱細管24的示意圖。圖7為 圖6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圖。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之間設有散熱片2411可以為該第一 組散熱細管24之間通過真空釬焊該散熱片2411??梢岳斫獾氖?,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之間也可以通過真空釬焊散熱片2411。在第 一組散熱細管24之間設有散熱片2411以及在第二組散熱細管44之間設有散熱片2411可 以大幅度增加散熱細管(第一組散熱細管24和第二組散熱細管44)外表面與氣流的換熱 面積。需要說明的是,如圖7所示,該散熱片2411的形狀為波紋狀散熱片。當然,該散熱 片2411的形狀也可以為鋸齒狀,第一組散熱細管241之間的散熱片2411可以為波紋狀散 熱片,第二組散熱細管441之間的散熱片可以為鋸齒狀。本發(fā)明實施例并不局限于此。下面對該熱交換器100的散熱方式進行闡述 請參閱圖3、圖4和圖6,該熱交換器100裝設在通信設備,為該通信設備散熱時, 通信設備內的熱空氣(如圖3中的黑色箭頭所示)在第一風扇單元22的作用下流經第一風 道20 (即內循環(huán)風道),并流經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同時,通信設備外的空氣(如圖3中的 白色箭頭所示)在該第二風扇單元42的作用下流經第二風道40 (外循環(huán)風道);這樣,填充 在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1中的液體與流經該第一風道20中的通信設備內空氣熱交換,使第 一組散熱細管241中的液體吸熱蒸發(fā)成蒸汽,此蒸汽沿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沿重力方向的 上端247流入該蒸汽匯流管80 (即蒸汽沿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沿重力方向的上端247流 入第一上匯流管243,然后通過管路82流入第二上匯流管443),然后流入第二組散熱細管 44 ;流經第二風道40的通信設備外的空氣與流入第二組散熱細管44蒸汽熱交換,使第二組 散熱細管44中的蒸汽冷卻變?yōu)橐后w,通過該液體匯流管60流入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 (即 液體沿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流入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沿重力方向的下端449,然后通過管 路62流入該第一下匯流管245,最后流入第一組散熱細管24)。按照上述過程,液體在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和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以液體一蒸 汽一液體在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該蒸汽匯流管80、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和該液體匯流管 60形成封閉管路內單向循環(huán)流動,從而為該通信設備散熱。由上可以看出,在該第一風扇單元24的作用下,通信設備內的熱空氣流經該第一 風道20;在該第二風扇單元42的作用下,通信設備外的空氣流經該第二風道40,同時,液體 在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和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以液體一蒸汽一液體單向循環(huán)流動;氣流 (通信設備內的空氣和通信設備外的空氣)流經散熱細管及散熱片的流阻較小,從而可以 滿足通信設備的散熱要求。其中,續(xù)請參閱圖3,沿該熱交換器100的重力方向,第二上匯流管443高于該第一 上匯流管243,第二下匯流管445高于該第一下匯流管245。這樣,在該液體循環(huán)流動的過 程中,能夠更好的使該液體沿該第一下匯流管245、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該第一上匯流管 243、該第二上匯流管443、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和該第二下匯流管445循環(huán)流動??梢岳斫獾氖牵诙蠀R流管443可以與該第一上匯流管243處于同一高度(即 平齊),第二下匯流管445也可以與該第一下匯流管245處于同一高度(即平齊)。
其中,在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1和/或第二組散熱細管441可以為扁平管。其中,遇熱汽化的液體可以為氨或丙酮或R134A制冷劑等。其中,上述實施例中的第一風扇單元22和第二風扇單元42可以為軸流風扇,也可 以為離心風扇,本發(fā)明實施例并不局限于此。其中,續(xù)請參閱圖3和圖4,其中,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熱交換器的第二循環(huán)側 (即外循環(huán)風道側)的示意圖。該第二風道40包括第二進風口 45和第二出風口 47,該第 二風扇單元42設于該第二進風口 45,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設于該第二出風口 47。同理,請參閱圖5,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熱交換器的第一循環(huán)側(即內循環(huán)風道 側)的示意圖。該第一風道20包括第一進風口 25和第一出風口 27,該第一風扇單元22設 于該第一進風口 25,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設于該第一出風口 27。具體的,請參閱圖3至圖5,該熱交換器100包括一殼體101,在殼體101的第一側 面102開設第一進風口 25和第一出風口 27,在殼體101的第二側面103開設第二進風口 45和第二出風口 47,該第一側面102與該第二側面103為相對的兩個側面,該第一進風口 25和第一出風口 27通過隔板104與第二進風口 45和第二出風口 47隔開。該第二風扇單 元42設在該第二進風口 45,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設在該第二出風口 47 ;該第一風扇單元 22設在該第一進風口 25,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設在該第一出風口 27。其中,第一組散熱細管24和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以及第一組散熱細管24和該第 二組散熱細管44的連接關系,請參閱上述對圖3的闡述,在此不再重述。需要說明的是,請參閱圖3,該第一風道20和該第二風道40為左右方向設置???以理解的是,請參閱圖8,該第一風道20和該第二風道40也可以前后方向設置。請參閱圖 10,該第一風道20和該第二風道40也可以上下方向設置。本發(fā)明實施例并不局限于此。其中,對于圖8中的第一風道20和第二風道40前后方向設置,可以參考圖3至圖 8的闡述,在此不再重述。具體的,請參閱圖9,第一風道20、第二風道40以及第一組散熱細管24和該第二 組散熱細管44具體的位置關系不同于圖3至圖5中第一風道20、第二風道40,以及第一組 散熱細管24和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的位置關系。續(xù)請參閱圖9,該熱交換器100包括一殼體101,在殼體101的第一側面102開設 第一進風口 25、第一出風口 27和第二出風口 47,在殼體101的第二側面103開設第二進風 口 45,該第一側面102和該第二側面103為相對的兩個側面,該第一進風口 25和第一出風 口 27通過隔板104與第二進風口 45和第二出風口 47隔開。該第二風扇單元42設在該第 二進風口 45,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設在該第二出風口 47 ;該第一風扇單元22設在該第一 進風口 25,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設在該第二側面103內側,并與該第一風扇單元22相對。 該第一進風口 25和該第一出風口 27通過一擋板105隔離,從而使該通信設備內的空氣從 該第一進風口 25流入,流經第一組散熱細管241,然后從該第一出風口 27流入通信設備內 部。其中,第一組散熱細管24和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以及第一組散熱細管24和該第 二組散熱細管44的連接關系,請參閱上述對圖3的闡述,在此不再重述。請參閱圖3、圖9和圖10,其中,圖10為圖9中熱交換器100的散熱方式。該熱交 換器100裝設在通信設備,具體的,沿虛線200,將虛線200以下的裝設在通信設備內,虛線200以上的與通信設備外空氣接觸。當該熱交換器100為該通信設備散熱時,通信設備內 的熱空氣(如圖10中的黑色箭頭所示)在第一風扇單元22的作用下流經第一風道20 (即 內循環(huán)風道),并流經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同時,通信設備外的空氣(如圖10中的白色箭 頭所示)在該第二風扇單元42的作用下流經第二風道40 (即外循環(huán)風道);這樣,填充在 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1中的液體與流經該第一風道20中的通信設備內空氣熱交換,使第一 組散熱細管241中的液體吸熱蒸發(fā)成蒸汽,此蒸汽沿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沿重力方向的上 端247流入該蒸汽匯流管80 (即蒸汽沿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沿重力方向的上端247流入 第一上匯流管243,然后通過管路82流入第二上匯流管443),然后流入第二組散熱細管44 ; 流經第二風道40的通信設備外的空氣與流入第二組散熱細管44蒸汽熱交換,使第二組散 熱細管44中的蒸汽冷卻變?yōu)橐后w,通過該液體匯流管60流入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 (即液 體沿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流入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沿重力方向的下端449,然后通過管路 62流入該第一下匯流管245,最后流入第一組散熱細管24)。按照上述過程,液體在該第一 組散熱細管24和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以液體一蒸汽一液體單向循環(huán)流動,從而為該通信 設備散熱。 由上可以看出,在該第一風扇單元24的作用下,通信設備內的熱空氣流經該第一 風道20;在該第二風扇單元42的作用下,通信設備外的空氣流經該第二風道40,同時,液體 在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和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以液體一蒸汽一液體單向循環(huán)流動,氣流 流經散熱細管(第一組散熱細管24和第二組散熱細管44)及散熱片的流阻較小,從而可以 滿足通信設備的散熱要求。作為圖9的一種變型,第一風扇單元22可以安裝在第一出風口 27,第一組散熱細 管24可以安裝在第一進風口 25,這樣,可以無需圖9中的擋板105。可以理解的是,作為圖9的另一種變型,該第一風扇單元22可以安裝在第一進風 口 25,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可以安裝在第一出風口 27。同理,作為圖9的另一種變型,該第二風扇單元42可以安裝在第二出風口 47,該第 二組散熱細管44可以安裝在第二進風口 45。其中,圖9中的熱交換器可以為頂式熱交器。對于上述實施例的變型,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與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的連接關 系,請參閱圖3的闡述,在此不再重述??梢岳斫獾氖?,對于上述實施例中提到的熱交換器100設于通信設備時,該第一 風道20可以為內循環(huán)風道,該第二風道40可以為外循環(huán)風道。請參閱圖12及13,所述第二風道40,可以不設置風扇單元。所述第二風道40的 側壁可以開設孔洞,便于第二風道40內的空氣與外界空氣進行流通,以實現所述第二組散 熱細管44與外界空氣進行熱交換。另外,請參閱圖13,所述第二風道40還可以不設置側壁,所述第二風道40與外界 空氣之間沒有隔斷,將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44暴露于外界空氣中,以實現所述第二組散熱 細管44與外界空氣進行充分的熱交換。請參閱圖12及13,所述第一風道20可以設置于機柜900內。在所述機柜900內 還設置有通信設備901,所述第一風道20可以位于所述通信設備901的一側。請參閱圖14,所述第一風道20可以不設置于機柜900內。所述第一風道20可以設置于任意一個需要散熱的電子設備的一側,為所述電子設備進行散熱。實施例二請參閱圖1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一種熱交換器的散熱方法示意圖。該熱交換器的散熱方法包括步驟201 通信設備內的空氣在第一風扇單元的作用下流經第一風道,通信設備外的空氣在第二風扇單元的作用下流經第二風道,其中,該第一風道和該第二風道相互隔 罔;步驟202 流經該第一風道的通信設備內的空氣與該第一組散熱細管中的液體熱 交換,使該第一組散熱細管中的液體吸熱蒸發(fā)成蒸汽,該蒸汽沿蒸汽匯流管流經到第二組 散熱細管;步驟203 流經該第二風道的通信設備外的空氣與流經該第二組散熱細管的蒸汽 熱交換,使流經該第二組散熱細管的蒸汽變?yōu)橐后w,通過液體匯流管流入該第一組散熱細管。其中,該第一組散熱細管之間設有散熱片,該第二組散熱細管之間設有散熱片。由上可以看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種熱交換器的散熱方法,遇熱汽化的液體以液體 —蒸汽一液體單向循環(huán)流動,同時,氣流(通信設備內的空氣和通信設備外的空氣)流經散 熱細管及散熱片的流阻較小,因此,隨著通信設備內功率增加,可以較好的滿足通信設備的 散熱要求。實施例三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通信設備,該通信設備包括熱交換器100和機柜,該 機柜內設有單板,該熱交換器100設于該機柜,其中,請參閱圖3,該熱交換器100包括第一 風道20和第二風道40,該第一風道20和該第二風道40相互隔離,該第一風道20與該機柜 內的空氣流通(可以形成內循環(huán)風道),該第二風道40與該機柜外的空氣流通(可以形成 外循環(huán)風道),其中,該第一風道20設有第一風扇單元22和第一組散熱細管24 ;該第二風 道40設有第二風扇單元42和第二組散熱細管44 ;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沿重力方向的上 端247通過蒸汽匯流管80與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沿重力方向的上端447連通,該第一組 散熱細管24沿重力方向的下端249通過液體匯流管60與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沿重力方 向的下端449連通,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該蒸汽匯流管80、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和該液 體匯流管60形成封閉管路,該封閉管路內內充有遇熱汽化的液體,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之 間設有散熱片2411,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之間設有散熱片2411。由上可以看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種通信設備的熱交換器100的第一組散熱細管24 和第二組散熱細管44分開設置,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采用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1,該第二 組散熱細管44采用第二組散熱細管441,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1內部充有遇熱汽化的液體, 遇熱汽化的液體以液體一蒸汽一液體單向循環(huán)流動,同時,氣流(通信設備內的空氣和通 信設備外的空氣)流經散熱細管的流阻較小,因此,隨著通信設備內功率增加,可以較好的 滿足通信設備的散熱要求。更進一步,該氣流流經該散熱片的流阻也比較小,通過散熱片可以增加散熱細管 外表面與氣流的換熱面積。該通信設備可以為接入網戶外通信設備或室外基站等。該封閉管路為真空,并且,該封閉管路內充有遇熱汽化的液體。其中,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沿重力方向的上端447不低于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 的上端247,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的下端449不低于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的下端249。其中,該蒸汽匯流管80包括第一上匯流管243和第二上匯流管443,該第一上匯流 管243通過管路82與該第二上匯流管443連通;該液體匯流管60包括第二下匯流管445 和第一下匯流管245,該第二下匯流管445通過管路62與該第一下匯流管245連通。更進一步,請參閱圖3和圖6,該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247與該第一 上匯流管243連通,該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249與該第一下匯流管245連通; 同理,該第二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449與該第二下匯流管445連通,該第二組散熱 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447與該第二上匯流管443連通。其中,請參閱圖3,沿重力方向,該第二上匯流管443不低于該第一上匯流管243, 該第二下匯流管445不低于該第一下匯流管245。其中,請參閱圖3至圖5,該熱交換器100包括一殼體101,在該殼體101的第一側 面102開設有第一進風口 25和第一出風口 27,在該殼體的第二側面103開設有第二進風 口 45和第二出風口 47,該第一側面102與該第二側面103為相對的兩個側面,該第一進風 口 25和該第一出風口 27通過隔板104與該第二進風口 45和該第二出風口 47隔開,該第 二風扇單元42設在該第二進風口 45,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設在該第二出風口 47,該第一 風扇單元22設在該第一進風口 25,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設在該第一出風口 27。其中,請參閱實施例一,該熱交換器100包括一殼體101,在該殼體101的第一側面 102開設有第一進風口 25、第一出風口 27和第二出風口 47,在該殼體101的第二側面103 開設有第二進風口 45,該第一側面102與該第二側面103為相對的兩個側面,該第一進風 口 22和該第一出風口 27通過隔板104與該第二進風口 45和該第二出風口 47隔開,該第 二風扇單元42設在該第二進風口 45,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設在該第二出風口 47,該第一 風扇單元22設在該第一進風口 25,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設在該第一出風口 27。其中,請參閱實施例一,該熱交換器100包括一殼體101,在該殼體101的第一側面 102開設有第一進風口 25、第一出風口 27和第二出風口 47,在該殼體101的第二側面103 開設有第二進風口 45,該第一側面101與該第二側面103為相對的兩個側面,該第一進風 口 25和該第一出風口 27通過隔板104與該第二進風口 45和該第二出風口 47隔開,該第 二風扇單元42設在該第二進風口 45,該第二組散熱細管44設在該第二出風口 47,該第一 風扇單元22設在該第一出風口 27,該第一組散熱細管24設在該第一進風口 25。需要說明的是,對于實施例三中提到的熱交換器可以參考實施一中對該熱交換器 的詳述,在此,不再重述。請參閱圖12及13,所述第二風道40,可以不設置風扇單元。所述第二風道40的 側壁可以開設孔洞,便于第二風道40內的空氣與外界空氣進行流通,以實現所述第二組散 熱細管44與外界空氣進行熱交換。另外,請參閱圖13,所述第二風道40還可以不設置側壁,所述第二風道40與外界 空氣之間沒有隔斷,將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44暴露于外界空氣中,以實現所述第二組散熱 細管44與外界空氣進行充分的熱交換。請參閱圖12及13,所述第一風道20可以設置于機柜900內。在所述機柜900內還設置有通信設備901,所述第一風道20可以位于所述通信設備901的一側。請參閱圖14,所述第一風道20可以不設置于機柜900內。所述第一風道20可以 設置于任意一個需要散熱的電子設備的一側,為所述電子設備進行散熱。實施例如下
—種電子設備組合,包括電子設備和熱交換器,所述熱交換器包括第一風道和第 二風道,所述第一風道和所述第二風道相互隔離,所述第一風道位于所述電子設備的一側, 所述第一風道與所述電子設備周側的空氣進行流通,所述第二風道與所述機柜外的空氣流 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風道設有第一風扇單元和第一組散熱細管;所述第二風道設有第 二組散熱細管;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通過蒸汽匯流管與所述第二組散熱 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連通,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通過液體匯流管與所 述第二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連通;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所述蒸汽匯流管、所述第 二組散熱細管和所述液體匯流管形成封閉管路;所述封閉管路內充有遇熱汽化的液體。需要說明的是,對于上述實施例中提到的“第一”、“第二”……,是為了便于參考附 圖對上述實施例闡述進行的編號,上述提到的“第一”、“第二”……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實施 例的限制。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 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 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一種熱交換器,包括第一風道和第二風道,所述第一風道和所述第二風道相互隔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風道設有第一風扇單元和第一組散熱細管;所述第二風道設有第二風扇單元和第二組散熱細管;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通過蒸汽匯流管與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連通,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通過液體匯流管與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連通;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所述蒸汽匯流管、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和所述液體匯流管形成封閉管路;所述封閉管路內充有遇熱汽化的液體,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之間設有散熱片,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之間設有散熱片。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匯流管包括第一上匯流管和 第二上匯流管,所述第一上匯流管通過管路與所述第二上匯流管連通;所述液體匯流管包括第一下匯流管和第二下匯流管,所述第一下匯流管通過管路與所 述第二下匯流管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 端與所述第一上匯流管連通,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與所述第一下匯流管 連通;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與所述第二上匯流管連通,所述第二組散熱 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與所述第二下匯流管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沿重力方向,所述第二上匯流管不低于 所述第一上匯流管,所述第二下匯流管不低于所述第一下匯流管。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之間的散熱片和 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之間的散熱片為波紋狀散熱片或鋸齒狀散熱片。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和/或所述第二組 散熱細管為扁平狀的散熱細管。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遇熱汽化的液體為氨或丙酮或 R134A制冷劑。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風扇單元為軸流風扇或離心 風扇;所述第二風扇單元為軸流風扇或離心風扇。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風道包括第一進風口和第一 出風口,所述第一風扇單元設于所述第一進風口或所述第一出風口,并且反之,所述第一組 散熱細管設于所述第一出風口或所述第一進風口。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風道包括第二進風口和第二 出風口,所述第二風扇單元設于所述第二進風口或所述第二出風口,并且反之,所述第二組 散熱細管設于所述第二出風口或所述第二進風口。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 端不低于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 不低于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
12.一種熱交換器的散熱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通信設備內的空氣在第一風扇單元的作用下流經第一風道,通信設備外的空氣在第二 風扇單元的作用下流經第二風道,其中,所述第一風道和所述第二風道相互隔離;流經所述第一風道的通信設備內的空氣與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中的液體熱交換,使所 述第一組散熱細管中的液體吸熱蒸發(fā)成蒸汽,所述蒸汽沿蒸汽匯流管流經到第二組散熱細管;流經所述第二風道的通信設備外的空氣與流經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的蒸汽熱交換,使 流經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的蒸汽變?yōu)橐后w,通過液體匯流管流入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
13.—種通信設備,包括機柜和熱交換器,所述機柜內設有單板,所述熱交換器設于所 述機柜,所述熱交換器包括第一風道和第二風道,所述第一風道和所述第二風道相互隔離, 所述第一風道與所述機柜內的空氣流通,所述第二風道與所述機柜外的空氣流通,其特征 在于,所述第一風道設有第一風扇單元和第一組散熱細管;所述第二風道設有第二風扇單 元和第二組散熱細管;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通過蒸汽匯流管與所述第二 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連通,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通過液體匯流 管與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連通;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所述蒸汽匯流管、 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和所述液體匯流管形成封閉管路;所述封閉管路內充有遇熱汽化的液 體,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之間設有散熱片,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之間設有散熱片。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通信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匯流管包括第一上匯流管 和第二上匯流管,所述第一上匯流管通過管路與所述第二上匯流管連通;所述液體匯流管包括第一下匯流管和第二下匯流管,所述第一下匯流管通過管路與所 述第二下匯流管連通。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通信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 上端與所述第一上匯流管連通,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與所述第一下匯流 管連通;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與所述第二上匯流管連通,所述第二組散 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與所述第二下匯流管連通。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通信設備,其特征在于,沿重力方向,所述第二上匯流管不低 于所述第一上匯流管,所述第二下匯流管不低于所述第一下匯流管。
17.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通信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之間的散熱片 和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之間的散熱片為波紋狀散熱片或鋸齒狀散熱片。
18.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通信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 上端不低于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 端不低于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
19.一種熱交換器,包括第一風道和第二風道,所述第一風道和所述第二風道相互隔 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風道設有第一風扇單元和第一組散熱細管;所述第二風道設有第 二組散熱細管;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通過蒸汽匯流管與所述第二組散熱 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連通,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通過液體匯流管與所 述第二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連通;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所述蒸汽匯流管、所述第 二組散熱細管和所述液體匯流管形成封閉管路;所述封閉管路內充有遇熱汽化的液體。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風道的側壁開設有孔洞。
21.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暴露于外界空 氣中。
22.一種通信設備,包括機柜和熱交換器,所述機柜內設有通信設備,所述熱交換器包 括第一風道和第二風道,所述第一風道和所述第二風道相互隔離,所述第一風道與所述機 柜內的空氣流通,所述第二風道與所述機柜外的空氣流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風道設有第一風扇單元和第一組散熱細管;所述第二風道設有第二組散熱細管;所述第一組散熱細 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通過蒸汽匯流管與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連通,所述 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通過液體匯流管與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 下端連通;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所述蒸汽匯流管、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和所述液體匯流管 形成封閉管路;所述封閉管路內充有遇熱汽化的液體。
23.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風道的側壁開設有孔洞。
24.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組散熱細管暴露于外界空 氣中。
25.一種電子設備組合,包括電子設備和熱交換器,所述熱交換器包括第一風道和第 二風道,所述第一風道和所述第二風道相互隔離,所述第一風道位于所述電子設備的一側, 所述第一風道與所述電子設備周側的空氣進行流通,所述第二風道與所述機柜外的空氣流 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風道設有第一風扇單元和第一組散熱細管;所述第二風道設有第 二組散熱細管;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通過蒸汽匯流管與所述第二組散熱 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連通,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通過液體匯流管與所 述第二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連通;所述第一組散熱細管、所述蒸汽匯流管、所述第 二組散熱細管和所述液體匯流管形成封閉管路;所述封閉管路內充有遇熱汽化的液體。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熱交換器、熱交換器的散熱方法和通信設備。熱交換器包括第一風道和第二風道,第一風道和第二風道相互隔離,第一風道設有第一風扇單元和第一組散熱細管;第二風道設有第二風扇單元和第二組散熱細管;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通過蒸汽匯流管與第二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上端連通,第一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通過液體匯流管與第二組散熱細管沿重力方向的下端連通;第一組散熱細管、蒸汽匯流管、第二組散熱細管和液體匯流管形成封閉管路;封閉管路內充有遇熱汽化的液體,第一組散熱細管之間設有散熱片,第二組散熱細管之間設有散熱片。氣流流經散熱細管的流阻較小,因此可以較好的滿足通信設備的散熱要求。
文檔編號F28D15/04GK101871740SQ201010204609
公開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6月15日
發(fā)明者馮踏青, 吳瓊, 張運輝, 彭鋒, 林輝, 洪宇平 申請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太仆寺旗| 开江县| 邛崃市| 布拖县| 赣州市| 甘洛县| 高安市| 固阳县| 绍兴市| 颍上县| 孝昌县| 阳江市| 鄱阳县| 周宁县| 靖江市| 鹤庆县| 和田市| 安徽省| 新蔡县| 湘阴县| 广灵县| 嘉善县| 罗山县| 章丘市| 吴桥县| 阳城县| 依兰县| 克什克腾旗| 利津县| 高唐县| 黄浦区| 河间市| 龙胜| 建瓯市| 比如县| 兴宁市| 平果县| 大关县| 桂平市| 赤峰市| 雷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