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流化床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用于流化床布風板的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
背景技術:
布風裝置是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的關鍵部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影響到流化床的流化質量以及流化床內的流動、反應及傳熱傳質,進而影響到整個爐內過程。風帽是流化床布風裝置的核心部件,其主要作用是將燃燒所需要的風進行二次分流,并在風帽上部產生強烈擾動,使流化風與床中的固體顆粒有良好的混合,使燃燒更充分。通常情況下,對風帽的設計要求滿足(1)能均勻密集地分配氣流,避免在布風板上面形成停滯區(qū);( 能使布風板上的床料與空氣產生強烈的擾動和混合,要求風帽小孔出口氣流具有較大的動能;(3)空氣通過風帽的阻力損失要適中,風帽阻力越大,抑制床層波動的能力越強,但風機的電耗也越高。風帽阻力過小,氣流分布不均,使床層局部區(qū)域出現(xiàn)溝流或死區(qū),從而使流化惡化。因此,風帽形式的選擇、關鍵尺寸的設計及布置對布風板流化質量的好壞影響至關重要。目前的風帽形式多樣,主要有柱狀形風帽、蘑菇形風帽、Γ形定向風帽、箭形風帽、 S形豬尾巴風帽和鐘罩式風帽等幾種。柱狀風帽結構簡單,阻力較小,但流化性能不佳,容易發(fā)生排渣不暢與漏渣現(xiàn)象。蘑菇形風帽較柱狀形風帽阻力大,氣流的分布均勻性與流化性能較好,但在運行過程中存在較為嚴重的漏渣和磨損問題。Γ形定向風帽很好的解決了排渣不暢的問題,使床內的物料橫向混合強度大大增強,為了保證流化質量,Γ形定向風帽采用較大噴口面積,阻力較小,隨之帶來漏渣問題,此外,風帽密布導致因臨近風帽的高速氣流吹掃產生風帽的嚴重磨損問題。箭形風帽解決了 Γ形風帽射流前后相吹造成的風帽磨損問題,風帽噴口斜向布風板,漏渣傾向較Γ形風帽有所減弱,但排渣能力相對定向風帽較弱。S形豬尾巴風帽磨損量較小,且沒有漏渣問題,但在水平段和垂直向上出風管中,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部分被床料堵死的問題,清理非常困難。鐘罩式風帽具有較好的防漏渣性能, 但小孔射流夾帶的物料對相鄰風帽造成的磨損問題不容忽視,長期運行后的鐘罩式風帽根部外套管容易發(fā)生磨損,細小灰渣由磨損處漏至水冷風室,影響鍋爐的正常運行。由以上分析可知,存在嚴重磨損問題的傳統(tǒng)風帽外套管小孔開孔方向均采用徑向設計,由于小孔射流具有明顯的水平方向射流速度,射流卷吸的固體顆粒具有較大的水平動量,使相鄰風帽之間、以及風帽與爐膛邊壁之間相互沖刷,從而使相鄰風帽及流化床邊壁區(qū)域產生嚴重的局部磨損問題,嚴重影響到鍋爐的長期穩(wěn)定運行。對于小孔采用非徑向設計的箭形風帽與 S形豬尾巴風帽,則很好地解決了風帽的磨損問題,但由于結構設計問題而導致的漏渣及維護問題也很難適應市場的需求。隨著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的大型化發(fā)展,鍋爐床面積越來越大,循環(huán)的物料量也越來越多,物料顆料流化的均勻性要求也越來越高,風帽若仍采用外套管小孔徑向布置的傳統(tǒng)結構設計,同時不對內嵌管的結構進行改進與優(yōu)化,則大尺度布風板上局部顆粒在流化時容易出現(xiàn)“死區(qū)”,氣固混合不均勻,導致燃燒不充分,甚至出現(xiàn)局部高溫結焦現(xiàn)象,同時,床內大量高溫物料將加劇風帽之間的相互沖刷磨損,低阻力的風帽結構將使漏渣問題進一步惡化,漏渣嚴重時,風室被漏渣填滿而迫使流化床停止運行,嚴重影響到鍋爐運行的高效性與經(jīng)濟性。中國發(fā)明專利200810023830. 0公開了一種旋轉氣流防脫落風帽,在風帽頭上設有漩渦形孔,以減少風帽之間的相互沖刷,同時通過風帽頭上的缺口與擋塊來防止風帽脫落,但漩渦形孔不容易加工,大顆粒容易在漩渦孔轉彎處堵塞,且低阻力的結構設計不能滿足大型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技術的發(fā)展需求。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已有技術中布風板風帽流化均勻性不佳,在床層底部容易出現(xiàn)流化“死區(qū)”,同時在風帽之間存在相互沖刷磨損嚴重,風帽阻力偏低且制造工藝復雜的通用缺點,通過風帽結構的特殊設計,從而提供一種結構非常簡單、流化性能好,可改善流化床內的氣固混合強度,提高燃燒效率,同時可減少風帽之間相互沖刷,延長風帽使用壽命的防漏渣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為—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其包括一內嵌管1與一外套管3,內嵌管1同軸的嵌套于外套管3內,二管之間限定一環(huán)縫13 ;內嵌管1穿過并固定于布風板中;內嵌管1為二端開口的直管段,其側壁上部設有至少一層沿周向均布的多個通孔11、12,側壁中部外側設有一同軸的限位環(huán)10 ;外套管3為下端開口、上端封閉的盲管,其側壁下部設有沿周向均布的多個通孔31 ;內嵌管1外徑與外套管3下端開口的內徑相適配,外套管3下端與限位環(huán)10 固接;內嵌管1上的通孔11、12的中心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與內嵌管1側壁徑向成一水平偏轉角α,外套管3上的通孔31的中心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與外套管3側壁徑向成水平偏轉角Y,水平偏轉角α與水平偏轉角Y角度相同,且內嵌管1通孔11、12的水平偏轉方向與外套管3通孔31的水平偏轉方向相反。所述的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其所述外套管3通孔31上緣與內嵌管1最下層通孔 12下緣之間的距離為0. 5d 5d,其中d為內嵌管1內徑。所述的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其所述水平偏轉角度α和水平偏轉角Y的范圍為 15° 60°。所述的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其所述外套管3通孔31和內嵌管1通孔11、12為水平孔。所述的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其所述外套管3通孔31由內向外下傾,下傾角度β 范圍為10° 30°。所述的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其所述內嵌管1通孔11、12由內向外下斜,下傾斜角度δ與外套管3通孔31下傾角度β相同。所述的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其所述內嵌管1上端設有一封閉盲板2',封閉盲板 2'覆蓋并固定于內嵌管1上端開口處,封閉盲板2'上表面與外套管3上端內壁之間有一縫隙,為折流區(qū)23,折流區(qū)23與環(huán)縫13相通。所述的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其所述內嵌管1上端設有一節(jié)流塊2,節(jié)流塊2覆蓋并固定于內嵌管1上端開口處,節(jié)流塊2上表面與外套管3上端內壁之間有一縫隙,為折流區(qū)23,折流區(qū)23與環(huán)縫13相通;節(jié)流塊2上設有至少一個上下貫通的通孔21,通孔21使折流區(qū)23與內嵌管1內腔相通。所述的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其所述外套管3的多個通孔31通流面積之和、折流區(qū)23通流面積、內嵌管1內腔通流面積、內嵌管1多個通孔11、12通流面積之和、或內嵌管多個通孔11、12及節(jié)流孔21通流面積之和均大于外套管3與內嵌管1之間的環(huán)縫13通流面積。本發(fā)明的特點在于與已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提供的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優(yōu)化了布風方式,使爐內的氣固摻混更加強烈,使布風更均勻,強化了燃燒過程,提高了燃燒效率;有效減輕了因徑向氣流風帽之間的相互沖刷而造成的局部磨損問題,延長了風帽的使用壽命;具有防堵防漏防磨功能,改善了布風板底部物料的流化質量,避免床底部與墻角出現(xiàn)流化“死區(qū)”;具有較寬的風帽阻力設計范圍,制造簡單,安裝維護方便。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示意圖;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的外套管3示意圖;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的外套管3的C-C剖面圖;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的內嵌管1示意圖;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內嵌管1的A-A剖面圖;圖6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內嵌管1的B-B剖面圖;圖7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的節(jié)流塊2示意圖;圖8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節(jié)流塊2的D-D俯視圖;圖9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示意圖;圖10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的外套管3示意圖;圖1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的外套管3的C-C剖面圖;圖1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的內嵌管1示意圖;圖1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內嵌管1的A-A剖面圖;圖1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內嵌管1的B-B剖面圖;圖1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的盲板2'示意圖;圖16是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示意圖;圖17是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的內嵌管1示意圖;圖18是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內嵌管1的A-A剖面圖;圖19是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內嵌管1的B-B剖面圖;圖20是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的外套管3示意圖;圖2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的外套管3的C-C剖面圖;圖2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4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示意圖;圖2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4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的外套管3示意圖;圖M是本發(fā)明實施例4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的外套管3的C-C剖面圖;圖2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4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的內嵌管1示意圖沈是本發(fā)明實施例4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內嵌管1的A-A剖面圖;圖27是本發(fā)明實施例4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內嵌管1的B-B剖面圖;圖觀是本發(fā)明實施例4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的節(jié)流塊2示意圖;圖四是本發(fā)明實施例4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節(jié)流塊2的D-D俯視圖;圖30是本發(fā)明實施例5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示意圖;圖3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5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的內嵌管1示意圖;圖3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5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內嵌管1的A-A剖面圖;圖3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5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內嵌管1的B-B剖面圖;圖3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5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的外套管3示意圖;圖3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5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的外套管3的C-C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的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技術原理為通過改變風帽外套管下段側壁通風孔的傳統(tǒng)徑向出風方向,將通風孔沿外套管內壁水平方向偏轉一定角度并沿圓周方向均勻布置,由于改變了風的導出方向,使風沿外套管內壁切向方向導出,而不是沿外套管內壁徑向方向導出,從而使氣流通過外套管側壁通孔后在風帽周圍形成一股旋轉氣流,不僅使爐內的氣固摻混更加強烈,達到均勻流化的目的,強化了燃燒過程,提高了燃燒效率;而且有效減輕了因徑向氣流引起風帽相互之間的沖刷磨損,延長了風帽的使用壽命。內嵌管上段側壁通孔同樣沿內壁水平方向偏轉一定角度并沿圓周方向均勻布置,同時滿足內嵌管上段側壁通孔的水平偏轉方向與外套管下段側壁通孔的偏轉方向相反且偏轉角度大小一致,這樣可以消除外套管側壁通孔旋轉氣流對風帽產生的旋轉動量,解決了風帽在運行過程中因外套管旋轉氣流而產生的風帽脫落問題,通過特殊的結構設計,使風帽具有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自平衡功能,自動修正風帽的傾斜與脫落問題。通孔水平偏轉角度范圍一般為15° 60°為宜,偏轉角度小于15°,則產生的旋轉氣流對氣固擾動程度較弱,偏轉角度大于60°,則使通孔的數(shù)量及布置受限。在風帽外套管下段側壁沿圓周方向均布由內向外向下傾斜的通孔,可有效增加床內物料的橫向摻混強度及風帽外套管通風孔以下部分物料的摻混強度,改善了整個床內物料的流化均勻性,防止床底部及墻角局部出現(xiàn)流化“死區(qū)”,避免因爐內流化“死區(qū)”而導致鍋爐送風機的負荷增大,提高了鍋爐運行的經(jīng)濟性。同時,采用由內向外向下傾斜通風孔的設計,可有效防止停爐時通風孔的堵塞問題,從而保證送風量的有效控制,使給煤燃燒更充分。向下傾斜角度范圍一般為10° 30°,角度太小,防堵塞效果較差;角度太大,則影響送風性能。防止漏渣的功能主要由外套管和內嵌管之間的特殊結構來完成,設計時滿足外套管與內嵌管之間的環(huán)縫區(qū)域通流面積在風帽所有通風道通流面積中最大,這樣可以使氣流通過環(huán)縫區(qū)時氣流速度最低,當壓力波動較大時,通過外套管通風孔進入環(huán)縫區(qū)的顆粒僅停留在外套管與內嵌管之間的環(huán)縫區(qū)域而不會倒流進入風室。改變內嵌管側壁節(jié)流孔與頂部節(jié)流塊節(jié)流孔的大小與數(shù)量可以調節(jié)風帽阻力,通過節(jié)流孔的調節(jié),可以實現(xiàn)寬范圍的風帽阻力選擇。對于小容量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可以采用流速較小的節(jié)流孔,而對于大容量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可以采用流速較大的節(jié)流孔。
內嵌管可以直接采用鋼管,只須對鋼管進行簡單加工,即可達到所需風帽內嵌管的制造要求,大大簡化了內嵌管的制造工藝,節(jié)約了風帽的制造成本。外套管底端與內嵌管限位環(huán)之間可以通過點焊方式連接,當外套管需要更換時, 只需直接卸下外套管即可完成更換,而不需要先清理耐火材料再更換,減輕了風帽的維護
工作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描述實施例1參考圖1、2、3、4、5、6、7與8,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由一內嵌管 1、節(jié)流塊2和外套管3組成。內嵌管1為二端開口的直管段,內嵌管1上端側壁由內向外水平方向布置二層通孔11與通孔12,通孔11與通孔12沿內嵌管內壁逆時針方向水平偏轉角度α為45° ;外套管3下端開口,上端封閉,外套管3下段側壁設有由內向外水平布置的通孔31,通孔31沿外套管內壁順時針方向水平偏轉角度γ為45°,外套管3同軸的扣于內嵌管1外,外套管3下段內徑與內嵌管1外徑緊密配合,二者之間限定一環(huán)縫13,外套管頂板32與節(jié)流塊2上表面形成一與環(huán)縫13相通的折流區(qū)23,節(jié)流塊2帶有4個貫通上下表面的節(jié)流孔,使內嵌管1內腔與折流區(qū)23相通。節(jié)流塊2焊于內嵌管1上端開口處, 外套管3側壁各通孔31通流面積之和、折流區(qū)23通流面積、內嵌管側壁通孔11及頂部節(jié)流孔21通流面積之和、內嵌管1內腔通流面積均小于外套管3與內嵌管1之間的環(huán)縫區(qū)13 通流面積。外套管3側壁通孔31距布風板耐火材料4上表面30mm。風帽安裝時,先將焊有節(jié)流塊2的內嵌管1底部焊接在布風板5上,然后澆注布風板耐火材料4,使內嵌管1外壁上的限位環(huán)10上表面與耐火材料4上表面平齊,然后再扣上外套管3,使外套管3下段內壁與內嵌管1外壁之間緊密接觸,最后將外套管3底部與內嵌管1限位環(huán)10上表面之間進行點焊,以完成外套管3與內嵌管1之間的位置固定。實施例2參考圖9、10、11、12、13、14與15,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由一內嵌管1、盲板2'和外套管3組成。內嵌管1為二端開口的直管段,內嵌管1上端側壁由內向外水平方向布置二層通孔11與通孔12,通孔11與通孔12沿內嵌管內壁順時針方向水平偏轉角度α為30° ;外套管3下端開口,上端封閉,外套管3下段側壁設有由內向外水平布置的通孔31,通孔31沿外套管內壁逆時針方向水平偏轉角度γ為30°,外套管3同軸的扣于內嵌管1外,外套管3下段內徑與內嵌管1外徑緊密配合,二者之間限定一環(huán)縫13, 外套管頂板32與盲板2'上表面形成一與環(huán)縫13相通的折流區(qū)23,盲板2'焊于內嵌管1 上端開口處,外套管3側壁各通孔31通流面積之和、折流區(qū)23通流面積、內嵌管側壁通孔 11面積之和、內嵌管1內腔通流面積均小于外套管3與內嵌管1之間的環(huán)縫區(qū)13通流面積。外套管3側壁通孔31距布風板耐火材料4上表面40mm。實施例3參考圖16、17、18、19、20與21,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由一內嵌管1和外套管3組成。內嵌管1為二端開口的直管段,內嵌管1上端側壁由內向外向下傾斜布置二層通孔11與通孔12,向下傾斜角度δ為15°,通孔11與通孔12沿內嵌管內壁逆時針方向水平偏轉角度α為60° ;外套管3下端開口,上端封閉,外套管3下段側壁設有由內向外水平布置的通孔31,通孔31沿外套管內壁順時針方向水平偏轉角度α為60°,外套管3同軸的扣于內嵌管1外,外套管3下段內徑與內嵌管1外徑緊密配合,二者之間限定一環(huán)縫13,內嵌管頂部環(huán)形端面與外套管頂面32內壁緊密接觸,外套管3側壁各通孔31 通流面積之和、內嵌管側壁通孔11通流面積之和、內嵌管1內腔通流面積均小于外套管3 與內嵌管1之間的環(huán)縫區(qū)13通流面積。外套管3側壁通孔31距布風板耐火材料4上表面 30mmo風帽安裝時,先將內嵌管1底部焊接在布風板5上,然后澆注布風板耐火材料4,使內嵌管1外壁上的限位環(huán)10上表面與耐火材料4上表面平齊,然后再扣上外套管3,使外套管3下段內壁與內嵌管1外壁之間緊密接觸,最后將外套管3底部與內嵌管1限位環(huán)10上表面之間進行點焊,以完成外套管3與內嵌管1之間的位置固定。實施例4參考圖22、23M、25J6、27J8與29,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由一內嵌管1、節(jié)流塊2和外套管3組成。內嵌管1為二端開口的直管段,內嵌管1上端側壁由內向外水平方向布置二層通孔11與通孔12,通孔11與通孔12沿內嵌管內壁逆時針方向水平偏轉角度α為45° ;外套管3下端開口,上端封閉,外套管3下段側壁設有由內向外向下傾斜布置的通孔31,向下傾斜角度β為20°,通孔31沿外套管通孔內壁順時針方向水平偏轉角度Y為45°,外套管3同軸的扣于內嵌管1外,外套管3下段內徑與內嵌管1 外徑緊密配合,二者之間限定一環(huán)縫13,外套管頂板32與節(jié)流塊2上表面形成一與環(huán)縫13 相通的折流區(qū)23,節(jié)流塊2帶有3個貫通上下表面的節(jié)流孔21,使內嵌管1內腔與折流區(qū) 23相通。節(jié)流塊2焊于內嵌管1上端開口處,外套管3側壁各通孔31通流面積之和、折流區(qū)23通流面積、內嵌管側壁通孔11及頂部節(jié)流孔21通流面積之和、內嵌管1內腔通流面積均小于外套管3與內嵌管1之間的環(huán)縫區(qū)13通流面積,外套管3側壁通孔31距布風板耐火材料4上表面30mm。實施例5參考圖30、31、32、33、34與35,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由一內嵌管1和外套管3組成。內嵌管1為二端開口的直管段,內嵌管1上端側壁由內向外向下傾斜布置二層通孔11與通孔12,向下傾斜角度δ為20°,通孔11與通孔12沿內嵌管內壁逆時針方向水平偏轉角度α為45° ;外套管3下段側壁設有由內向外向下傾斜布置的通孔 31,向下傾斜角度β為20°,通孔31沿外套管內壁順時針方向水平偏轉角度γ為45°, 外套管3下端開口,上端封閉,外套管3同軸的扣于內嵌管1外,外套管3下段內徑與內嵌管1外徑緊密配合,二者之間限定一環(huán)縫13,外套管3側壁各通孔31通流面積之和、內嵌管側壁通孔11通流面積之和、內嵌管1內腔通流面積均小于外套管3與內嵌管1之間的環(huán)縫區(qū)13通流面積。外套管3側壁通孔31距布風板耐火材料4上表面30mm。
權利要求
1.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內嵌管(1)與一外套管(3),內嵌管 (1)同軸的嵌套于外套管(3)內,二管之間限定一環(huán)縫(13);內嵌管(1)穿過并固定于布風板中;內嵌管(1)為二端開口的直管段,其側壁上部設有至少一層沿周向均布的多個通孔 (11、12),側壁中部外側設有一同軸的限位環(huán)(10);外套管(3)為下端開口、上端封閉的盲管,其側壁下部設有沿周向均布的多個通孔(31);內嵌管(1)外徑與外套管C3)下端開口的內徑相適配,外套管C3)下端與限位環(huán)(10)固接;其特征在于,內嵌管⑴上的通孔(11、12)的中心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與內嵌管⑴側壁徑向成一水平偏轉角(α ),所述外套管C3)上的通孔(31)的中心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與外套管(3) 側壁徑向成水平偏轉角(Y),水平偏轉角(α)與水平偏轉角(γ)角度相同,且內嵌管(1) 通孔(11、12)的水平偏轉方向與外套管(3)通孔(31)的水平偏轉方向相反。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C3)通孔 (31)上緣與內嵌管(1)最下層通孔(12)下緣之間的距離為0. 5d 5d,其中d為內嵌管 (1)內徑。
3.根據(jù)權利要求1與2所述的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偏轉角度 (α )和水平偏轉角(Y )的范圍為15° 60°。
4.根據(jù)權利要求1 3所述的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3)通孔 (31)和內嵌管(1)通孔(11,12)為水平孔。
5.根據(jù)權利要求1 3所述的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3)通孔 (31)由內向外下傾,下傾角度β范圍為10° 30°。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嵌管(1)通孔 (11、12)由內向外下斜,下傾斜角度δ與外套管(3)通孔(31)下傾角度β相同。
7.根據(jù)權利要求1 6所述的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嵌管(1)上端設有一封閉盲板O'),封閉盲板0')覆蓋并固定于內嵌管(1)上端開口處,封閉盲板議)上表面與外套管(3)上端內壁之間有一縫隙,為折流區(qū)(23),折流區(qū)(2 與環(huán)縫 (13)相通。
8.根據(jù)權利要求1 5所述的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嵌管(1)上端設有一節(jié)流塊0),節(jié)流塊( 覆蓋并固定于內嵌管(1)上端開口處,節(jié)流塊( 上表面與外套管C3)上端內壁之間有一縫隙,為折流區(qū)(23),折流區(qū)與環(huán)縫(1 相通;節(jié)流塊⑵上設有至少一個上下貫通的通孔01),通孔使折流區(qū)03)與內嵌管⑴內腔相通。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8所述的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3)的多個通孔(31)通流面積之和、折流區(qū)03)通流面積、內嵌管(1)內腔通流面積、內嵌管(1) 多個通孔(11、1幻通流面積之和、或內嵌管(1)多個通孔(11、1幻及節(jié)流孔通流面積之和均大于外套管(3)與內嵌管(1)之間的環(huán)縫(1 通流面積。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涉及流化床技術,包括一內嵌管與一外套管,內嵌管同軸嵌套于外套管內,二管間限定一環(huán)縫,內嵌管穿過并固定于布風板中。內嵌管為兩端開口的直管段,外套管下端內徑與內嵌管外徑緊密配合,外套管下部與內嵌管上部側壁設有通孔,外套管通孔與內嵌管通孔中心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與側壁徑向的水平偏轉角大小一致,且水平偏轉方向相反,外套管通孔與內嵌管通孔水平或向下傾斜布置。本發(fā)明的旋流式內嵌柱形風帽,改善了流化床內物料的流化均勻性,避免了床底部及墻角局部流化“死區(qū)”,減輕了風帽之間的相互沖刷磨損,延長了風帽使用壽命,風帽阻力具有寬調節(jié)范圍,結構簡單,維護方便。
文檔編號F23C10/20GK102563629SQ20101060586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2月15日
發(fā)明者呂清剛, 孫運凱, 宋國良, 王東宇, 高鳴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