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熱器的翅片及換熱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換熱器及其翅片,所述翅片包括并排且交替設置的若干第一翅片單元及若干第二翅片單元,其中每一個第一翅片單元包括面向流體流入方向的第一窗翅,每一個第二翅片單元包括面向流體流入方向的第二窗翅,所述第一窗翅與所述第二窗翅并排設置,所述第一窗翅與所述第二窗翅在所述流體流入方向上錯開以在所述第一窗翅與所述第二窗翅之間形成第一間隙,所述第一窗翅與所述第二窗翅中的至少一個具有不相等的上半部分面積與下半部分面積。由于上、下半部分面積不同,對流體的阻礙就不同,由此便會產(chǎn)生豎直方向上的壓力差進而在豎直方向上產(chǎn)生較佳的擾流效果。
【專利說明】換熱器的翅片及換熱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換熱器的翅片及換熱器,尤其涉及一種具有較強流體擾動的翅片及具有該翅片的板翅式換熱器。
【背景技術】
[0002]板翅式換熱器通常是由隔板、翅片、封條和導流片組成。在相鄰兩隔板間放置翅片、導流片和封條從而組成一個夾層,這就是通道。將這樣的夾層根據(jù)實際需要以不同的方式疊置起來,釬焊成為一個整體便組成了板束。將板束和對應的封頭、接管、支撐等零件裝配起來,就組成了板翅式換熱器。
[0003]板翅式換熱器被定義為由流通板和翅片組成的傳熱元件,翅片是其核心部件,常見的翅片類型有:平直形、鋸齒形、波紋形、多孔形和百葉窗形等。為了增強板翅式換熱器的換熱效果,人們對其翅片結構進行了不斷的研發(fā)和改進。
[0004]相比于傳統(tǒng)的換熱器,板翅式換熱器具有強化換熱表面,結構十分緊湊;多用鋁合金材料制造,十分輕巧;翅片對流體的擾動使流體的邊界層不斷破壞,同時由于隔板和翅片的高導熱性,使得板翅式換熱器具有很高的效率。因此,板翅式換熱器的適應性很強,可以用于各種流體之間的換熱以及發(fā)生集態(tài)變化的相變換熱;通過流道的布置和組合能夠適應逆流、錯流、多股流和多層流等不同的換熱工況;通過單元間串聯(lián)、并聯(lián)、串并聯(lián)的組合可以滿足大型設備的換熱需要。目前,板翅式換熱器被廣泛應用于空分設備、石油化工、制冷及低溫領域、汽車和航空工業(yè)等領域。
[0005]由于板翅式換熱器的結構緊湊輕巧,安裝空間有限,其流道結構改進和優(yōu)化的空間相對較小,而板翅式換熱器翅片的結構設計卻可以靈活多樣,具有進一步改進和優(yōu)化的空間和條件。隨著設備散熱量的增大,板翅式換熱器的換熱效率也需要加強,在這種大環(huán)境的要求之下,改進和優(yōu)化板翅式換熱器的翅片結構,強化翅片與流過的高、低溫媒介之間的換熱效率成為了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0006]請參考圖1所示,圖1為現(xiàn)有油冷卻器的結構示意圖,其包括若干板片I’及位于相鄰兩個板片’中間的開窗翅片2’。通過所述開窗翅片2’使冷、熱媒介改變流動方向,并且使其流動邊界層被破壞進而產(chǎn)生紊流作用。
[0007]圖2所示的是開窗翅片2’的局部結構。所述開窗翅片2’由多個翅片單元3’組成,其中每一個翅片單元3’包括頂部4’、底部5’及對稱布置的兩個窗翅6’、7’。相鄰的翅片單元3’是平行交錯布置,即左右相鄰的窗翅之間留有間隙8’。當冷、熱媒介沿箭頭方向流向翅片窗翅6’、7’時,就會受到窗翅6’、7’的阻礙而不斷產(chǎn)生橫向平面上的分流。冷、熱媒介在分流的過程中,其邊界層不斷被開窗翅片2’破裂,就會在產(chǎn)生局部平面上的擾動,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強化板翅式換熱器的換熱能力。但是,由于翅片窗翅6’、7’結構形狀的限制,冷、熱媒介在分流的過程中主要產(chǎn)生的是橫向上的擾動,而縱向(豎直方向)上的擾動相對較少。
[0008]因此,有必要對現(xiàn)有的技術進行改進,以解決以上技術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0009]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換熱效率較高的換熱器的翅片及其換熱器。
[0010]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換熱器的翅片,所述翅片包括并排且交替設置的若干第一翅片單元及若干第二翅片單元,其中每一個第一翅片單元包括面向流體流入方向的第一窗翅,每一個第二翅片單元包括面向流體流入方向的第二窗翅,所述第一窗翅與所述第二窗翅并排設置,所述第一窗翅與所述第二窗翅在所述流體流入方向上錯開以在所述第一窗翅與所述第二窗翅之間形成第一間隙,所述第一窗翅與所述第二窗翅中的至少一個具有不相等的上半部分面積與下半部分面積。
[0011]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窗翅與所述第二窗翅中的任何一個均具有不相等的上半部分面積與下半部分面積。
[0012]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窗翅與所述第二窗翅相互平行,并且所述第一窗翅的上半部分面積大于下半部分面積,所述第二窗翅的上半部分面積小于下半部分面積。
[0013]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沿所述流體流入方向觀察,所述第一窗翅的上端比下端寬,所述第二窗翅的上端比下端窄。
[0014]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窗翅呈梯形、或者三角形、或者半圓形、或者階梯形;所述第二窗翅呈梯形、或者三角形、或者半圓形、或者階梯形。
[0015]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翅片單元包括自第一窗翅的頂部水平延伸的第一頂部及自第一窗翅的底部水平延伸的第一底部,所述第二翅片單元包括自第二窗翅的頂部水平延伸的第二頂部及自第二窗翅的底部水平延伸的第二底部,所述第一頂部與所述第二頂部相互貼合,所述第一底部與所述第二底部相互貼合,所述第一頂部沿所述流體流入方向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頂部沿所述流體流入方向的長度,所述第一底部沿所述流體流入方向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二底部沿所述流體流入方向的長度。
[0016]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翅片單元包括自第一頂部向下傾斜延伸的第三窗翅,所述第一窗翅與所述第三窗翅對稱設置;所述第二翅片單元包括自第二頂部向下傾斜延伸的第四窗翅,所述第二窗翅與所述第四窗翅對稱設置;所述第三窗翅與所述第四窗翅在所述流體流入方向上錯開以在所述第三窗翅與所述第四窗翅之間形成第二間隙。
[0017]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換熱器,其包括支座、安裝于支座上且交叉堆疊設置的若干第一流通板與若干第二流通板、以及收容于第一流通板及第二流通板內(nèi)的若干翅片,所述第一流通板包括用以收容對應翅片的第一收容空間,所述第二流通板包括用以收容對應翅片的第二收容空間,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為上述的換熱器的翅片。
[0018]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流通板包括第一底座及圍繞在所述第一底座外圍的第一框體,所述第一收容空間由所述第一底座及所述第一框體圍成,所述翅片貼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二流通板包括第二底座及圍繞在所述第二底座外圍的第二框體,所述第二收容空間由所述第二底座及所述第二框體圍成,所述翅片貼置于所述第二底座上;所述第一框體與所述第二框體具有相互配合的凸起與凹槽。
[0019]作為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底座設有第一平面孔及第一凸面孔,所述翅片設有對應于所述第一平面孔與所述第一凸面孔的第一缺口 ;所述第二底座設有第二平面孔及第二凸面孔,所述翅片設有對應于所述第二平面孔與所述第二凸面孔的第二缺口 ;所述翅片的高度與所述第一凸面孔及第二凸面孔平齊。
[0020]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由于所述第一窗翅與所述第二窗翅中的至少一個具有不相等的上半部分面積與下半部分面積,因而對流體的阻礙就不同,由此便會產(chǎn)生豎直方向上的壓力差進而在豎直方向上產(chǎn)生較佳的擾流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圖1是現(xiàn)有技術中的換熱器的側(cè)視圖;
圖2是現(xiàn)有技術中的換熱器的翅片的立體圖;
圖3是本發(fā)明換熱器的立體圖;
圖4是本發(fā)明換熱器沿圖3中A-A線的剖視圖,其中所述頂板及支座未被顯示出來; 圖5是圖4中第一流通板的立體圖;
圖6是沿圖5中B-B線的剖視圖;
圖7是沿圖5中C-C線的剖視圖;
圖8是圖4中第二流通板的立體圖;
圖9是圖4中第一流通板與翅片組裝后的立體圖;
圖10是圖9的俯視圖,并且標明了流體的大致流動方向;
圖11是圖9中翅片的立體圖,其中第一翅片單元與第二翅片單元交替并排布置;
圖12是圖11中第二翅片單元的立體圖;
圖13是圖11中標明流體流動反向的立體示意圖;
圖14是圖13中流體在通過第一翅片單元的第一窗翅時而發(fā)生擾動的示意圖;
圖15是圖13中流體在通過第二翅片單元的第二窗翅時而發(fā)生擾動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請參圖3至圖10所示,本發(fā)明揭示了一種換熱器100,其包括支座1、安裝于支座I上且交叉堆疊設置的若干第一流通板2與若干第二流通板3、收容于第一流通板2及第二流通板3內(nèi)的若干翅片4、以及安裝于頂端的頂板7。在本發(fā)明圖示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換熱器100為板翅式換熱器。為了便于以下描述以及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第一流通板2與第二流通板3相互堆疊的方向被定義為“豎直方向”或者“上下方向”。
[0023]所述支座I設有周向凸出于所述第一流通板2與第二流通板3的安裝板11。所述安裝板11設有若干供螺絲穿過的安裝孔12,以實現(xiàn)對所述換熱器100的固定。
[0024]所述頂板7包括平板狀的頂面71及凸出頂面71的若干圓柱形的法蘭。所述法蘭包括分別位于對角線的兩個第一法蘭72及分別位于另一對角線的兩個第二法蘭73。所述兩個第一法蘭72中其中一個為第一流體的進口,另一個為第一流體的出口。所述兩個第二法蘭73中其中一個為第二流體的進口,另一個為第二流體的出口。所述第一法蘭72及第二法蘭73均用以與管道(未圖示)相連接。在以下描述中,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統(tǒng)稱為流體。
[0025]請參圖5所示,所述第一流通板2包括第一底座21及圍繞在所述第一底座21外圍的第一框體22。所述第一框體22向上凸出于所述第一底座21,并且所述第一框體22與所述第一底座21共同形成收容對應翅片4的第一收容空間23。所述第一底座21設有若干第一平面孔211及若干第一凸面孔212。請參圖6所示,所述第一凸面孔212是沖壓形成的并且包括位于頂端的第一凸臺面213。在本發(fā)明圖示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平面孔211為兩個且分布于所述第一底座21的一個對角,所述第一凸面孔212為兩個且分布于所述第一底座21的另一個對角。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平面孔211也可以設置在同一側(cè)且對齊排列,相應地,所述第一凸面孔212可以設置在另一側(cè)且對齊排列,即圖5中的其中一個第一平面孔211與其中一個第一凸面孔212調(diào)換位置。
[0026]請參圖8所示,所述第二流通板3包括第二底座31及圍繞在所述第二底座31外圍的第二框體32。所述第二框體32向上凸出于所述第二底座31,并且所述第二框體32與所述第二底座31共同形成收容對應翅片4的第二收容空間33。所述第二底座31設有若干第二平面孔311及若干第二凸面孔312。所述第二凸面孔312是沖壓形成的并且包括位于頂端的第二凸臺面313。在本發(fā)明圖示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平面孔311為兩個且分布于所述第二底座31的一個對角,所述第二凸面孔312為兩個且分布于所述第二底座31的另一個對角。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平面孔311也可以設置在同一側(cè)且對齊排列,相應地,所述第二凸面孔312可以設置在另一側(cè)且對齊排列,即圖8中的其中一個第二平面孔311與其中一個第二凸面孔312調(diào)換位置。
[0027]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發(fā)明圖示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流通板2的第一平面孔211與第二流通板3的第二平面孔311相互錯位;第一流通板2的第一凸面孔212與第二流通板3的第二凸面孔312也相互錯位。所述第一流通板2的第一平面孔211對應于所述第一法蘭72,所述第二流通板3的第二平面孔311對應于所述第二法蘭73。
[0028]請參圖3所示,所述第一流通板2的第一框體22與所述第二流通板3的第二框體32具有相互配合的凸起23與凹槽33。通過所述凸起23與凹槽33的配合能夠起到防止誤裝配的作用,并且一旦發(fā)生誤裝配(例如兩塊第一流通板2不小心疊在一起了),因為會產(chǎn)生縫隙,所以很容易被發(fā)現(xiàn)。在本發(fā)明圖示的實施方式中,所述凸起23設置于第一框體22上,所述凹槽33設置于第二框體32上。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凸起23也可以設置于第二框體32上,所述凹槽33設置于第一框體22上,同樣能夠?qū)崿F(xiàn)防止誤裝配的作用。
[0029]請參圖5及圖8所示,因為第一流通板2與第二流通板3結構類似,以下僅以第一流通板2為例,詳細介紹第一流通板2與對應翅片4的組裝關系。
[0030]請參圖9及圖10所示,收容于第一收容空間23內(nèi)的翅片4設有對應于所述第一平面孔211與所述第一凸面孔212的若干第一缺口(未標號),并且所述翅片4的高度與所述第一凸面孔212的第一凸臺面213平齊。可以理解的是:收容于第二收容空間33內(nèi)的翅片4設有對應于所述第二平面孔311與所述第二凸面孔312的若干第二缺口(未圖示),并且所述翅片4的高度與所述第二凸面孔312的第二凸臺面313平齊。所述第一凸臺面213及所述第二凸臺面313均與其相貼合的部分(分別對應于第二平面孔311及第一平面孔211)焊接在一起,從而保證流體在翅片4中流通時不會流入第一凸面孔212或者第二凸面孔312內(nèi)。
[0031]請參圖10所示,左下角的第一平面孔211為進口,右上角的第一平面孔211為出口,圖中的箭頭方向表示的是第一流體從進口流向出口的示意路線。[0032]類似地,請參圖8所示,可以理解,第二流體從左上角的第二平面孔311流進,從右下角的第二平面孔311流出。
[0033]本發(fā)明第一流通板2與第二流通板3分別流通的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是兩種不同的媒介,并且在換熱器100內(nèi)相互不會混合,本發(fā)明的換熱器100也就是為這兩種不同的媒介提供熱交換的場所。
[0034]請參圖11至圖15所示,以下對翅片4的結構進行詳細介紹。所述翅片4包括并排且交替設置的若干第一翅片單元5及若干第二翅片單元6。每一個第一翅片單元5包括面向流體流入方向(在本發(fā)明圖不的實施方式中為前后方向)的第一窗翅51、自第一窗翅51的頂部水平延伸的第一頂部52、自第一窗翅51的底部水平延伸的第一底部53及自第一頂部52向下傾斜延伸的第三窗翅54。所述第一窗翅51與所述第三窗翅54對稱設置。
[0035]類似地,所述每一個第二翅片單元6包括面向流體流入方向的第二窗翅61、自第二窗翅61的頂部水平延伸的第二頂部62、自第二窗翅61的底部水平延伸的第二底部63及自第二頂部62向下傾斜延伸的第四窗翅64。所述第二窗翅61與所述第四窗翅64對稱設置。在本發(fā)明圖示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窗翅51與所述第二窗翅61在左右方向上并排設置。所述第一底部53沿所述流體流入方向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二底部63沿所述流體流入方向的長度。所述第一窗翅51與所述第二窗翅61在所述流體流入方向上錯開以在所述第一窗翅51與所述第二窗翅61之間形成第一間隙50。在本發(fā)明圖不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窗翅51先于所述第二窗翅61與所述流體接觸。另外,所述第一頂部52沿所述流體流入方向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頂部62沿所述流體流入方向的長度。所述第三窗翅54與所述第四窗翅64同樣在所述流體流入方向上錯開以在所述第三窗翅54與所述第四窗翅64之間形成第二間隙60。在本發(fā)明圖示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四窗翅64先于所述第三窗翅54與所述流體接觸。
[0036]所述第一翅片單元5與所述第二翅片單元6相互貼合在一起(例如焊接),以形成一個整體,提高換熱性能。具體地,所述第一頂部52與所述第二頂部62相互貼合,所述第一底部53與所述第二底部63相互貼合。另外,所述第一底部53及所述第二底部63均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流通板2的第一底座21上及所述第二流通板3的第二底座31上。
[0037]本發(fā)明的換熱器100及其翅片4為了增強在豎直方向的擾動,將所述第一窗翅51、第二窗翅61、第三窗翅54及第四窗翅64中的至少一個設置成具有不相等的上半部分面積SI與下半部分面積S2。所述上半部分面積SI與下半部分面積S2以中心線(參圖13中的虛線)作為區(qū)分,下同。
[0038]具體地,在本發(fā)明圖示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窗翅51與所述第二窗翅61中的任何一個均具有不相等的上半部分面積SI與下半部分面積S2。同時,所述第三窗翅54與所述第四窗翅64中的任何一個均具有不相等的上半部分面積SI與下半部分面積S2。
[0039]請參圖11所示,在本發(fā)明圖示的實施方式中,沿所述流體流入方向觀察,所述第一窗翅51呈上端寬、下端窄的梯形,其上半部分面積SI大于下半部分面積S2 ;所述第二窗翅61呈上端窄、下端寬的梯形,其上半部分面積SI小于下半部分面積S2。所述第一窗翅51與所述第二窗翅61相互平行,并且所述第一窗翅51旋轉(zhuǎn)180度后與所述第二窗翅61完全相同,以實現(xiàn)模具共用。
[0040]請參圖13至圖15所示,以下就本發(fā)明的換熱器100及其翅片4為何能夠增強豎直方向上的擾動進行詳細說明。
[0041]因為所述第一窗翅51比所述第二窗翅61更靠近流體,所以第一窗翅51先于第二窗翅61與流體接觸。當流體觸碰到第一窗翅51時,受到第一窗翅51的阻礙,一方面,流體會向兩側(cè)橫向擴散并穿越所述第一間隙50后繼續(xù)向后流動;另一方面,由于所述第一窗翅51的上半部分面積SI大于下半部分面積S2,流體在第一窗翅51的上半部分受到的阻力要大于在下半部分受到的阻力,因此流體在第一窗翅51的上半部分的流量要小于流體在第一窗翅51的下半部分的流量,換句話說,即第一窗翅51的上半部分的后方會產(chǎn)生流體缺失。請參圖14所示,無論是從流量的角度還是從流體缺失的角度分析,由于壓力差的存在,第一窗翅51的下半部分的流體會順著第一間隙50流向第一窗翅51的上半部分,從而由下向上產(chǎn)生較佳的擾流效果。
[0042]當流體流過第一窗翅51后,剩下的流體就會與第二窗翅61相互作用,這時候的流體還應當包括流過第一窗翅51時分流而來的那部分。類似地,流體受到第二窗翅61的阻礙,一方面,流體會向兩側(cè)橫向擴散并穿越所述第一間隙50繼續(xù)向后流動;另一方面,由于所述第二窗翅61的上半部分面積SI小于下半部分面積S2,流體在第二窗翅61的上半部分受到的阻力小于在下半部分受到的阻力,因此流體在第二窗翅61的下半部分的流量要小于流體在第二窗翅61的上半部分的流量,換句話說,即第二窗翅61的下半部分的后方會產(chǎn)生流體缺失。無論是從流量的角度還是從流體缺失的角度分析,由于壓力差的存在,第二窗翅61的上半部分的流體會順著第一間隙50流向第二窗翅61的下半部分,從而由上向下產(chǎn)生較佳的擾流效果。
[0043]流體流過第三窗翅54與所述第四窗翅64的方式及效果與第二窗翅61及第一窗翅51分別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0044]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本發(fā)明圖示的實施方式中所顯示的第一窗翅51與第二窗翅61均為梯形,但是,可以理解,其它形狀(例如三角形、半圓形、階梯型等)只要滿足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面積不同也都是可以的。
[0045]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換熱器100及其翅片4在保留橫向擾動的同時,增強了在豎直方向上的擾動,并且豎直方向上的擾動是變化的(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因此具有明顯的擾流效果。這種擾流效果使換熱器100內(nèi)的流體在各個位置處的溫度能夠保持比較小的差另IJ,從而提升了換熱器100整體的換熱效率。
[0046]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并非限制本發(fā)明所描述的技術方案,盡管本說明書參照上述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已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是,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仍然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一切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技術方案及其改進,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
1.一種換熱器的翅片,所述翅片包括并排且交替設置的若干第一翅片單元及若干第二翅片單元,其中每一個第一翅片單元包括面向流體流入方向的第一窗翅,每一個第二翅片單元包括面向流體流入方向的第二窗翅,所述第一窗翅與所述第二窗翅并排設置,所述第一窗翅與所述第二窗翅在所述流體流入方向上錯開以在所述第一窗翅與所述第二窗翅之間形成第一間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窗翅與所述第二窗翅中的至少一個具有不相等的上半部分面積與下半部分面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窗翅與所述第二窗翅中的任何一個均具有不相等的上半部分面積與下半部分面積。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換熱器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窗翅與所述第二窗翅相互平行,并且所述第一窗翅的上半部分面積大于下半部分面積,所述第二窗翅的上半部分面積小于下半部分面積。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換熱器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流體流入方向觀察,所述第一窗翅的上端比下端寬,所述第二窗翅的上端比下端窄。
5.如權利要求1至4項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換熱器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窗翅呈梯形、或者三角形、或者半圓形、或者階梯形;所述第二窗翅呈梯形、或者三角形、或者半圓形、或者階梯形。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換熱器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翅片單元包括自第一窗翅的頂部水平延伸的第一頂部及自第一窗翅的底部水平延伸的第一底部,所述第二翅片單元包括自第二窗翅的頂部水平延伸的第二頂部及自第二窗翅的底部水平延伸的第二底部,所述第一頂部與所述第二頂部相互貼合,所述第一底部與所述第二底部相互貼合,所述第一頂部沿所述流體流入方向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頂部沿所述流體流入方向的長度,所述第一底部沿所述流體流入方向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二底部沿所述流體流入方向的長度。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換熱器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翅片單元包括自第一頂部向下傾斜延伸的第三窗翅,所述第一窗翅與所述第三窗翅對稱設置;所述第二翅片單元包括自第二頂部向下傾斜延伸的第四窗翅,所述第二窗翅與所述第四窗翅對稱設置;所述第三窗翅與所述第四窗翅在所述流體流入方向上錯開以在所述第三窗翅與所述第四窗翅之間形成第二間隙。
8.一種換熱器,其包括支座、安裝于支座上且交叉堆疊設置的若干第一流通板與若干第二流通板、以及收容于第一流通板及第二流通板內(nèi)的若干翅片,所述第一流通板包括用以收容對應翅片的第一收容空間,所述第二流通板包括用以收容對應翅片的第二收容空間,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為權利要求1至7項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換熱器的翅片。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板包括第一底座及圍繞在所述第一底座外圍的第一框體,所述第一收容空間由所述第一底座及所述第一框體圍成,所述翅片貼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二流通板包括第二底座及圍繞在所述第二底座外圍的第二框體,所述第二收容空間由所述第二底座及所述第二框體圍成,所述翅片貼置于所述第二底座上;所述第一框體與所述第二框體具有相互配合的凸起與凹槽。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設有第一平面孔及第一凸面孔,所述翅片設有對應于所述第一平面孔與所述第一凸面孔的第一缺口 ;所述第二底座設有第二平面孔及第二凸面孔,所述翅片設有對應于所述第二平面孔與所述第二凸面孔的第二缺口 ;所述翅片的高度與所述第一凸面孔及第二凸面孔平齊。
【文檔編號】F28D9/00GK103673718SQ201210364693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9月26日
【發(fā)明者】崔凱, 黃寧杰, 許曉陽, 呂宙 申請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