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由管排溫度控制空調機能量的控制方法及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有關于一種可由管排溫度控制空調機能量的控制方法及其裝置。
目前,現(xiàn)有空調機1如第一圖所示,主要于室外側配置有一壓縮機11、一室外側熱交換器12(為一冷凝器)、一風扇馬達13、一干燥過濾器14,及一冷媒流量控制器15等元件,而在室內側則配置有一室內側熱交換器16(是為蒸發(fā)器)及一風扇馬達17,利用以上元件的組合,對空調區(qū)間(A0)進行冷氣供應,惟此種空調機在使用上則有以下的缺失1.現(xiàn)有的空調機采用定能量運轉,即配置于室內、外側熱交換的風扇馬達,其運轉方式為一種固定的轉速,不能隨著室內外側環(huán)境溫度值(或管排溫度值)調節(jié)其運轉能力,(由于熱交換能力與風速成正比例關系,而風速是與馬達轉速成正比,故而熱交換能力是與風扇轉速成正比例),因此,現(xiàn)有風扇馬達固定轉速的運轉方法,其熱交換能力不易與需求相符合,導致運轉效率低落,造成能源不必要浪費。
2.由于在冷凍空調系統(tǒng)中其冷凝器排熱能力需大于蒸發(fā)器其吸熱能力的特性下,現(xiàn)有空調機如欲同時兼具有冷、暖供應,在結構上因不易克服此一特性,即使勉強使用其運轉效率亦低,故而迄今仍無法獲得一良好的解決之道。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種可由管排溫度控制空調機能量的控制方法及其裝置,借以無論在何種運轉條件下,均能使系統(tǒng)維持趨近于平衡的最佳運轉效率,而達到節(jié)能減廢目標。
根據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可由管排溫度控制空調機能量的控制方法及其裝置,主要根據室內、外側熱交換管排溫度值,控制其風扇馬達的轉速變化,借以使室內、外側熱交換能力與實際需求相符合,使系統(tǒng)于運轉中自動趨近于平衡的最佳運轉狀態(tài),有效解決現(xiàn)有空調機運轉控制的缺失。
本發(fā)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達到一種可由管排溫度控制空調機能量的控制方法,其中(1)于冷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空調區(qū)間其環(huán)境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環(huán)境溫度值大于設定值,但小于設定值加設定差值時,則控制該室內側風扇馬達的轉速與該環(huán)境溫度值成正比例關系運轉;(2)于冷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大于設定值減設定差值,但小于設定值時,則控制該室外側風扇馬達轉速與室外側管排溫度成正比例關系運轉;(3)于暖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室內側管排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室內側管排溫度值大于設定值減設定差值,但小于設定值時,則控制該室內側風扇馬達轉速與室內側管排溫度值成正比例關系運轉;(4)于暖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大于設定值減設定差值,但小于設定值時,則控制該室外側風扇馬達轉速與室外側管排溫度值成反比例關系運轉。
其中在冷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空調區(qū)間其環(huán)境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環(huán)境溫度值大于設定值加設定差值時,則控制該室內側風扇馬達為全速運轉。
其中在冷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空調區(qū)間其環(huán)境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環(huán)境溫度值小于設定值時,則控制該室內側風扇馬達以最低轉速運轉。
其中于冷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大于設定值時,則控制該室外側風扇馬達為全速運轉。
其中于冷氣供應模態(tài),偵側元件將所測得的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小于設定值減設定差值時,則控制該室外側風扇馬達以最低轉速運轉。
其中于暖氣供應模態(tài),偵側元件將所測得的室內側管排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室內側管排溫度值大于設定值時,則控制該室內側風扇馬達以全速運轉。
其中于暖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室內側管排溫度值小于設定值減設定差值時,則控制該室內側風扇馬達以最低轉速運轉。
其中于暖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小于設定值減設定差值時,則控制該室外側風扇馬達全速運轉。
其中于暖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大于設定值時,則控制該室外側風扇馬達以最低轉速運轉。
其中于暖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小于設定值減設定第二差值時,除霜旁路電磁止閥打開進行除霜循環(huán),直至該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大于設定值加設定第二差值時,除霜旁路電磁止閥關閉停止除霜循環(huán)。
一種可由管排溫度控制空調機能量的裝置,主要于室外側設有一壓縮機、一室外側熱交換器、一風扇馬達、一干燥過濾器及一冷媒流量控制器,而在室內側則設有一室內側熱交換器及一風扇馬達等元件所構成的冷媒循環(huán)系統(tǒng),該循環(huán)系統(tǒng)是由一中央微處理器、一切換閥、一除霜旁路電磁止閥、偵測元件及一操作面板等元件所構成的控制系統(tǒng),來調控制系統(tǒng)的運轉能力及空調區(qū)間的冷氣或暖氣的供應,一中央微處理器,是根據各偵測元件所測得的各項偵測值與各設定值進行比對時,按預設控制流程,分別對壓縮機的開、停機控制、切換閥的冷暖氣選擇切換、風扇馬達的轉速變化及除霜旁路電磁止閥開、關作動等的控制;一切換閥,是受冷、暖氣使用模態(tài)的選擇控制,而切換為對應冷媒循環(huán)的流向;各偵測元件,是分別裝設于室外側熱交換器、室內側熱交換器及空調房等受測目標的適當位置上,用以偵測該等受測目標的各項偵測值,并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一操作面板,是為室內溫度值設定與功能選擇的操作控制面板;一除霜旁路電磁止閥,除霜循環(huán)時冷媒旁路的控制閥,是受中央微處理器的控制指令驅動。
其中此空調機其裝置是于室外側設有一壓縮機、一室外側熱交換器、一風扇馬達、一干燥過濾器及至少一個以上的冷媒流量控制器…所形成的分支管路,令每一分支管路所對應之,室內側的每一空調區(qū)間…分別配置有一室內側熱交換器…一室內側風扇馬達…等元件所構成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并受一與中央微處理器連線的控制器所控制。
本發(fā)明相比現(xiàn)有技術具有如下優(yōu)點利用室內、室外側熱交換能力自動調節(jié)使系統(tǒng)趨于平衡,以使系統(tǒng)的運轉維持于最佳狀態(tài),并可達節(jié)能又減廢的目標。
以下茲配合圖示說明,詳細介紹本發(fā)明其控制方法及各實施例如后圖示說明
圖1.是現(xiàn)有空調機的系統(tǒng)圖。
圖2.是本發(fā)明其實施例一的系統(tǒng)圖(一)。
圖3.是本發(fā)明其實施例一的系統(tǒng)圖(二)。
圖4.是本發(fā)明其實施例二的系統(tǒng)圖(一)。
圖5.是本發(fā)明其實施例二的系統(tǒng)圖(二)。
圖6.是本發(fā)明其控制流程圖(一)。
圖7.是本發(fā)明其控制流程圖(二)。
圖8.是本發(fā)明其控制流程圖(三)。
圖9.是本發(fā)明其控制流程圖(四)。
圖10.是本發(fā)明其控制流程圖(五)。
圖11.是本發(fā)明其室內側風扇馬達轉速與溫度值的變化曲線特性圖(一)。
圖12.是本發(fā)明其室外側風扇馬達轉速與溫度值的變化曲線特性圖(一)。
圖13.是本發(fā)明其室內側風扇馬達轉速與溫度值的變化曲線特性圖(二)。
圖14.是本發(fā)明其室外側風扇馬達轉速與溫度置的變化曲線特性圖(二)。
圖15.是本發(fā)明其壓縮機作動示意圖(一)。
圖16.是本發(fā)明其壓縮機作動示意圖(二)。
圖17.是本發(fā)明其壓縮機作動示意圖(三)。
圖18.是本發(fā)明其壓縮機作動示意圖(四)。
圖19.是本發(fā)明其壓縮機作動示意圖(五)。
圖20.是本發(fā)明其壓縮機作動示意圖(六)。
首先請參閱圖2、3所示,是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系統(tǒng)圖,此空調機2為一對一運轉型態(tài)的冷、暖氣供應的配置,其中于室外側設有一壓縮機21、一室外側熱交換器23、一室外側風扇馬達24、一干燥過濾器25及一冷媒流量控制器26,而在室內側則設有一室內側熱交換器27及一室內側風扇馬達28等元件所構成的冷媒循環(huán)系統(tǒng),該循環(huán)系統(tǒng)是由一中央微處理器20(即CPU)、一切換閥22、一除霜旁路電磁閥(SV-a)、偵測元件(B1)、(C1)、(D1)及一操作面板(F1)等元件所構成的控制系統(tǒng),來調控此系統(tǒng)的運轉能力及對空調區(qū)間(A1)的冷氣或暖氣的供應,其中一中央微處理器20(CPU),是根據各偵測元伴(B1)、(C1)、(D1)所測得的各項偵測值(Tie)、(Tic)、(Toe)、(Toc)、(Ta)與各設定值(Ties)、(Tics)、(Toes)、(Tocs)、(Tas)進行比對后,按預設控制流程,分別對壓縮機21的開、停機控制、切換閥22的冷暖氣選擇切換、風扇馬達24、28的轉速變化及除霜旁路電磁閥(SV-a)開、關作動等的控制;一切換閥22,是受冷、暖氣使用模態(tài)的選擇控制,而切換為對應冷媒循環(huán)的流向;偵測元件(B1)、(C1)、(D1),是分別裝設于室外側熱交換器23、室內側熱交換器27及空調區(qū)間(A1)等受測目標的適當位置上,用以偵測該等受測目標的各項偵測值(Tie)、(Tic)、(Toe)、(Toc)、(Ta),并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20(CPU);一操作面板(F1),是為室內溫度設定(Tas)與功能選擇的操作控制面板;一除霜旁路電磁閥(SV1),除霜循環(huán)時冷媒旁路的控制閥,是受CPU 20的控制指令所驅動;一除霜旁路電磁止閥(SV1),除霜循環(huán)時冷媒旁路的控制閥,是受中央微處理器20(即CPU)的控制指令所驅動;其中,偵測元件(B1)是用以偵測室外側熱交換器23的管排溫度值(即偵測值Toe、Toc,其中Toe為暖氣循環(huán)時的蒸發(fā)溫度值,Toc為冷氣循環(huán)時的冷凝溫度值);偵測元件(C1)是用以偵測室內側熱交換器27的管排溫度值(即偵測值Tie、Tic,其中Tie為冷氣循環(huán)時的蒸發(fā)溫度值,Tic為暖氣循環(huán)時的冷凝溫度值);偵測元件(D1)是用以偵測空調區(qū)間(A1)的環(huán)境溫度值(即偵測值Ta);而各偵測元件(B1)、(C1)、(D1)其偵測值(Toe、Toc、Tie、Tic、Ta)及設定值(Toes、Tocs、Ties、Tics、Tas)間的此對關系為(1)冷氣循環(huán)時Ta對Tas,Tie對Ties,Toc對Tocs;(2)暖氣循環(huán)時Ta對Tas,Tic對Tics,Toc對Tocs。
圖4、5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是第一實施例的延伸,由一對一的配置,延伸為一對多的運轉型態(tài),此空調機3其裝置是于室外側設有一壓縮機31、一室外側熱交換器33、一室外側風扇馬達34、一干燥過濾器35及至少一個以上的冷媒流量控制器362、363…所形成的分支管路,令每一支分支管路所對應之,室內側每一空調區(qū)間(A2)、(A3)…分別配置有一室內側熱交換器372、373…、一室內側風扇馬達382、383…等元件構成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同第一實施例一般,是受CPU30、切換閱32及偵測元件(B2)、(C2)、(C3)、(D2)(D3)…的控制;惟所不同者,空調區(qū)間A由一空調區(qū)間延伸為多空調區(qū)間即為A2、A3、…An,其中每一空調區(qū)間A2、A3…An的各冷媒循環(huán)管路上,分別設有一冷媒流量控制閥362、363…及一電磁止閥(SV2)、(SV3)…,且對應于每一單一空調區(qū)間(A2)、(A3)…則分別設有一控制器(M2)、(M3)…,該各控制器(M2)、(M3)…是與一中央微處理器20(即CPU),連線為控制各單一空調區(qū)間(A2)、(A3)…其偵測元件(C2)、(D2)、(C3)、(D3)…的偵測與各電磁止閥(SV2)、(SV3)…的開關及各室內側風扇馬達382、383…的運轉;另中央微處理器20(CPU)除與各控制器(M2)、(M3)…做連線控制外,壓縮機31、除霜旁路電磁止閥(SV-b)亦受其控制作動,而各空調區(qū)間(A2)、(A3)…中各配置有一操作面板(F2)、(F3)…對各空調區(qū)間(A2)、(A3)…進行溫度設定與功能選擇的操作,各電磁止閥(SV2)、(SV3)…是在控制冷媒進入各空調區(qū)間的開關,而各空調區(qū)間、控制器與電磁止閥間的對應關系分別為控制器M2、電磁止閥SV2配置于A2;控制器M3、電磁止閥SV3配置于A3;···控制器Mn、電磁止閥SVn配置于An。
其中各空調區(qū)間(A2、…An)其環(huán)境溫度值(Ta)即偵測值依序分別為Ta2、Ta3、…、Tan,而其偵測值是為Tas(即Tas2、Tas3…、Tasn);而各空調區(qū)間其室內側的管排溫度(Tie、Tic),于冷氣供應循環(huán)時,依序為Tie2、Tie3、…、Tien,其設定值為Ties;于暖氣循環(huán)時依序為Tic2、Tic3、…、Ticn,其設定值為Tics;而室外側的管排溫度(Toe、Toc),其設定值為(Toes、Tocs),其中各空調區(qū)間其偵測值及設定值間的比對關系,分別為A Ta對TaS,Tie對TiesTic對Tis;A2Ta2對Tas,Tie2對TiesTic2對Tics;A3Ta3對Tas,Tie3對TiesTic3對Tics;···AnTan對Tas,Tien對Ties,Ticn對Tics;Toe對Toes;Toc對Tocs。
以上第一、二實施例其控制方法的流程依序如圖6~10所示,其流程如下一、各偵測元件(B1、B2、B3、…、C1、C2、C3…、D1、D2、D3…),將所偵側到的各項偵測值(Ta、Tie、Tic、Toe、Toc…)輸入CPU20或30…分別與各設定值(Tas)、(Tics)、(Toes)、(Tocs)…進行比對;二、選擇冷氣或暖氣供應模態(tài)1、選擇冷氣供應模態(tài)一切換閥22、32切換為冷氣供應模態(tài),運轉型態(tài)分別有一對一運轉型態(tài)及一對多運轉型態(tài),其中(1)一對一運轉型態(tài)(如圖2、7所示)(A)當空調區(qū)間(A1)的環(huán)境溫度值即偵測值(Ta),為Ta>Tas時,且室內側熱交換器27,(此時為一蒸發(fā)器的功能),其管排溫度值(即偵測值Tie)大于設定值(Ties)加上設定差值(X),即Tie>Ties+X,且室外側熱交換器23.(此時為一冷凝器的功能),其管排溫度值(即偵測值Toc)小于設定值(Tocs)減設定差值(X),即Toc<Tocs-X時a、室內側風扇馬達28運轉,當Ta>Tas+X時,室內側風扇馬達28全速運轉;當Tas<Ta<Tas+X時,室內側風扇馬達28其轉速與Ta值成正比例關系運轉(如圖11中的L1~L2段所示);Ta<TaS時,室內側風扇(28)以最低轉速運轉;b、室外側風扇馬達24運轉,當Toc>Tocs時,室外側風扇馬達24全速運轉;當Tocs-X<Toc<Tocs時,室外側風扇馬達24轉速與Toc值成正比關系運轉(如圖12中的L3~L4段所示);當Toc<Tocs-X時,室外側風扇馬達24以最低轉速運轉(最低轉速可為零);(B)室內、外側風扇馬達28、24運轉時,壓縮機21開機運轉(ON)如圖15~17所示。
(C)Ta<Tas-X,或者是Tie<Ties-X,或者是Toc>Tocs+X時,室內側風扇馬達28以最低轉速運轉(轉速可為零),室外側風扇馬達24及壓縮機21停機運轉(OFF)。
(2)一對多運轉型態(tài)(如圖4、8所示)(A)各空調區(qū)間(A2、A3、…An)中有一空調區(qū)間,其環(huán)境溫度值Ta即偵測值Ta2(或Ta3、…、Tan)中,有一為Ta>Tas(即Ta2>Tas2或Ta3>Tas3…,或Tan>Tasn時),而其對應的室內側管排溫度值(Tie)即偵測值(Tie2或Tie3、…、Tien),為Tie>Ties+X,且Toc<Tocs-X時a、該空調區(qū)間A2(或A3、…、An)所對應(即指符合前述條件)的空調區(qū)間其室內側風扇馬達382或383…運轉作動;當Ta>Tas+X時,對應的室內側風扇馬達382或383…全速運轉;當Tas<Ta<Tas+X時,對應的室內側風扇馬達382或383…轉速與Ta值成正比例關系運轉(如圖11中的L1~L2段所示);Ta<Tas時,對應的室內側風扇馬達382或383…以最低轉速運轉;b、室外側風扇馬達34運轉,當Toc>Tocs時,室外側風扇馬達34全速運轉;當Tocs-X<Toc<Tocs時,室外側風扇馬達34轉速與Toc值成正比例關系運轉(如圖12中的L3~L4段所示);當Toc<Tocs-X時,室外側風扇馬達34以最低轉速運轉(轉速可為零);
(B)各室內側風扇馬達382或383…中有一運轉,且室外側風扇馬達34也運轉時,壓縮機31開機運轉(ON)如圖15~17所示;(C)Ta<Tas-X,或者是Tie<Ties-X,對應的室內側電磁止閥(SV2或SV3…)關閉;(D)Toc>Tocs+X,或者是所有室內側電磁止閥(SV2、SV3…)全部關閉時,室外側風扇馬達34、壓縮機31停止運轉(OFF)。
2、選擇暖氣供應模態(tài)一切換閥22、32切換為冷氣供應模態(tài),其運轉型態(tài)分別有一對一運轉型態(tài)及一對多運轉型態(tài),其中(1)一對一運轉型態(tài)(如圖3、9所示)(A)空調區(qū)間(A1)的環(huán)境溫度值即偵測值(Ta)小于設定值(Tas),即Ta<Tas時,且室內側熱交換器27(此時為一冷凝器的功能),管排溫度值(即偵測值Tic)小于設定值(Tics)減去設定差值(X),即Tic<Tics-X時,而室外側熱交換器23(此時為一蒸發(fā)器的功能),其管排溫度值(即偵測值Toe)大于設定值(Toes)加設定第一差值(X1)時,即Toe大于Toes+X1時a、室內側風扇馬達28運轉作動,當Tic<Tics-X時,室內側風扇馬達28以最低轉速運轉(最低轉速可為零);在Tics-X<Tic<Tics時,室內側風扇馬達28轉速與Tic值成正比關系運轉(如圖13中的L5~L6段所示)在Tic>Tics時,室內側風扇馬達28全速運轉;b、室外側風扇馬達24運轉作動,當Toe大于Toes時,室外側風扇馬達24以最低速運轉;當Toes-X<Toe<Toes時,室外側風扇馬達24轉速與Toe值成反比例關系運轉(如圖14中的L7~L8段所示);當Toe<Toes-X時,室外側風扇馬達24全速運轉;(B)室內、外側風扇馬達24、28皆運轉,壓縮機21開機運轉如圖18~20所示,而除霜旁路電磁止閥(SV-a)為關閉狀態(tài);(C)Toe<Toes-X2時(X2代表設定第二差值),除霜旁路電磁止閥SV-a打開(ON)進行除霜循環(huán)(如圖20中的X2-X2段虛線的示意);(D)Toe大于Toes+X2時,除霜旁路電磁止閥(SV-a)關閉(OFF);(E)Ta大于Tas+X,或者是Tic大于Tics+X,或者是Toe小于Toes-X1時,室內側風扇馬達28以最低轉速運轉(轉速可為零),室外風扇馬達24、壓縮機21則停止運轉(OFF)。
(2)一對多運轉型態(tài)(如圖5、10所示)(A)各空調區(qū)間(A2、A3、…、An)中有一空調區(qū)間,其環(huán)境溫度值Ta即偵測值Ta2(或Ta3、…、Tan),為Ta<Tas,室內側管排溫度值(Tic)即偵測值(Tic2、Tic3、…、Ticn),為Tic<Tics-X,且Toe大于Toes+X1時a、所對應的室內側風扇馬達382或383…運轉作動,當Tic<Tics-X時,對應的室內側風扇馬達382,或383…以最低轉速運轉(轉速可為零);當Tics-X<Tic<Tics時,所對應的室內側風扇馬達382或383…轉速與Tic值成正比例關系運轉(如圖13中的L5~L6段所示);當Tic大于Tics時,所對應的室內側風扇馬達382或383…全速運轉;b、室外側風扇馬達34運轉作動,當Toe大于Toes時,室外側風扇馬達34以最低轉速運轉;Toes-X<Toe<Toes時,室外側風扇馬達34轉速與Toe值成反比例關系運轉(如圖14中的L7~L8段所示);當Toe<Toes-X時,室外倒風扇馬達34全速運轉;(B)室內、外側風扇馬達382、383…中有一運轉,以及室外側風扇馬達34運轉,壓縮機31開機運轉如圖18~20所示,而除霜旁路電磁止閥(SV-b)為關閉狀態(tài);(C)Toe<Toes-X2時(X2代表設定第二差值),除霜旁路電磁止閥(SV-b)打開(ON)進行除霜循環(huán)(如圖20中的X2-X2段虛線的示意);(D)Toe>Toes+X2時,除霜旁路電磁止閥(SV-b)關閉(OFF);(E)Ta>Tas+X,或者是Tic>Tics+X時,對應的電磁止閥(SV2或SV3…)關閉;(F)Toe<Toes-X1,或者是所有室內側電磁止閥(SV2、SV3…)全部關閉,室外側風扇馬達34、壓縮機31停止運轉(OFF)。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最大優(yōu)點,乃在于可根據室內、外側熱交換器管排溫度值的變化,使在設定的溫度條件下于冷氣供應模態(tài)下,室內側風扇馬達的轉速與空調區(qū)間的環(huán)境溫度值成正比例關系運轉,而室外側風扇馬達的轉速是與室外側熱交換器管排溫度值成正比例關系運轉;于暖氣供應模態(tài)下,室內側風扇馬達的轉速與室內側交換器管排溫度值成正比例關系運轉,而室外側風扇馬達的轉速與室外側熱交換器的管排溫度值成反比例關系運轉,并借以自動調節(jié)室內、外側的熱交換能力,使無論在何種運轉條件下,冷凝器排熱能力恒大于蒸發(fā)器吸熱能力,使系統(tǒng)的運轉皆自動能趨近于最佳平衡狀態(tài),使系統(tǒng)的運轉效率,自動穩(wěn)定于最佳狀態(tài),進而達到節(jié)能減廢的目標。
權利要求
1.一種可由管排溫度控制空調機能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其中(1)于冷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空調區(qū)間其環(huán)境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環(huán)境溫度值大于設定值,但小于設定值加設定差值時,則控制該室內側風扇馬達的轉速與該環(huán)境溫度值成正比例關系運轉;(2)于冷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大于設定值減設定差值,但小于設定值時,則控制該室外側風扇馬達轉速與室外側管排溫度成正比例關系運轉;(3)于暖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室內側管排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室內側管排溫度值大于設定值減設定差值,但小于設定值時,則控制該室內側風扇馬達轉速與室內側管排溫度值成正比例關系運轉;(4)于暖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大于設定值減設定差值,但小于設定值時,則控制該室外側風扇馬達轉速與室外側管排溫度值成反比例關系運轉。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由管排溫度控制空調機能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其中在冷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空調區(qū)間其環(huán)境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環(huán)境溫度值大于設定值加設定差值時,則控制該室內側風扇馬達為全速運轉。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由管排溫度控制空調機能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其中在冷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空調區(qū)間其環(huán)境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環(huán)境溫度值小于設定值時,則控制該室內側風扇馬達以最低轉速運轉。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由管排溫度控制空調機能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其中于冷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大于設定值時,則控制該室外側風扇馬達為全速運轉。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由管排溫度控制空調機能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其中于冷氣供應模態(tài),偵側元件將所測得的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小于設定值減設定差值時,則控制該室外側風扇馬達以最低轉速運轉。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由管排溫度控制空調機能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其中于暖氣供應模態(tài),偵側元件將所測得的室內側管排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室內側管排溫度值大于設定值時,則控制該室內側風扇馬達以全速運轉。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由管排溫度控制空調機能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其中于暖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室內側管排溫度值小于設定值減設定差值時,則控制該室內側風扇馬達以最低轉速運轉。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由管排溫度控制空調機能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其中于暖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小于設定值減設定差值時,則控制該室外側風扇馬達全速運轉。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由管排溫度控制空調機能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其中于暖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大于設定值時,則控制該室外側風扇馬達以最低轉速運轉。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由管排溫度控空調機能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其中于暖氣供應模態(tài),偵測元件將所測得的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與設定值比對,當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小于設定值減設定第二差值時,除霜旁路電磁止閥打開進行除霜循環(huán),直至該室外側管排溫度值大于設定值加設定第二差值時,除霜旁路電磁止閥關閉停止除霜循環(huán)。
11.一種可由管排溫度控制空調機能量的裝置,主要于室外側設有一壓縮機、一室外側熱交換器、一風扇馬達、一干燥過濾器及一冷媒流量控制器,而在室內側則設有一室內側熱交換器及一風扇馬達等元件所構成的冷媒循環(huán)系統(tǒng),其特征是該循環(huán)系統(tǒng)是由一中央微處理器、一切換閥、一除霜旁路電磁止閥、偵測元件及一操作面板等元件所構成的控制系統(tǒng),來調控制系統(tǒng)的運轉能力及空調區(qū)間的冷氣或暖氣的供應,一中央微處理器,是根據各偵測元件所測得的各項偵測值與各設定值進行比對時,按預設控制流程,分別對壓縮機的開、停機控制、切換閥的冷暖氣選擇切換、風扇馬達的轉速變化及除霜旁路電磁止閥開、關作動的控制;一切換閥,是受冷、暖氣使用模態(tài)的選擇控制,而切換為對應冷媒循環(huán)的流向;各偵測元件,是分別裝設于室外側熱交換器、室內側熱交換器及空調房等受測目標的適當位置上,用以偵測該等受測目標的各項偵測值,并傳輸至中央微處理器;一操作面板,是為室內溫度值設定與功能選擇的操作控制面板;一除霜旁路電磁止閥,除霜循環(huán)時冷媒旁路的控制閥,是受中央微處理器的控制指令驅動。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可由管排溫度控制空調機能量的裝置,其特征是其中此空調機其裝置是于室外側設有一壓縮機、一室外側熱交換器、一風扇馬達、一干燥過濾器及至少一個以上的冷媒流量控制器所形成的分支管路,令每一分支管路所對應之,室內側的每一空調區(qū)間分別配置有一室內側熱交換器、一室內側風扇馬達所構成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并受一與中央微處理器連線的控制器所控制。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有關一種可由管排溫度控制空調機能量的控制方法及其裝置,在設定的溫度條件下,冷氣供應時,室內側風扇馬達的轉速與空調區(qū)間的環(huán)境溫度值成正比例關系運轉,而室外側風扇馬達的轉速與室外側熱交換器管排溫度值成正比例關系運轉;暖氣供應時,室內側風扇馬達的轉速與室內側熱交換器管排溫度值成正比例關系運轉,而室外側風扇馬達的轉速是與室外側熱交換器的管排溫度值成反比例關系運轉,系統(tǒng)的運轉效率自動調節(jié)至最佳狀態(tài),達到節(jié)能減廢的目標。
文檔編號F24F11/02GK1341830SQ0012431
公開日2002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00年9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9月4日
發(fā)明者翁國亮 申請人:煜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