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加熱烹調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裝在洗菜池或烹調臺上的加熱烹調器。
背景技術:
在這種加熱烹調器中,這種嵌入在烹調臺上面開口部的加熱烹調器,將上面頂面載置通過頂板框固定周圍,且由非磁性材料而成的頂板,下部主體箱體內部設置有加熱線圈、加熱線圈的驅動電路、冷卻風扇等,在下部主體箱體的后面下方設置有前端部帶插頭的電源線。
這樣,在安裝時,將加熱烹調器載置在烹調臺上,把電源線的插頭與設置在烹調臺內部的插座連接,隨后,端起加熱烹調器將前面一側放下,把下部主體箱體的前面一側插入開口部以后再將后面一側插入開口部而安裝完成的(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
另外,還有感應加熱烹調器,其由下部主體箱體和頂板構成,該下部主體箱體在內部設置有感應加熱線圈、感應加熱線圈的驅動部、冷卻風扇等,在后部設置有前端部帶插頭的電源線;該頂板安裝在下部主體箱的上面開口部,頂板的周圍被固定在頂板框上,在將電源線的插頭連接到設置在烹調臺的插座后,從上方將下部主體箱體插入烹調臺的開口部,使頂板框與烹調臺的上面接觸進行安裝。
特開2004-127577號公報[專利文獻2]特開2000-223250號公報專利文獻1的加熱烹調器在設置于烹調臺的開口部時,由于設置者看不到電源線,存在電源線被夾在烹調臺的開口部后方的角部和下部主體箱體之間,損傷電源線的可能。另外,由于是從加熱烹調器的前面一側插入開口部,所以存在作業(yè)性不良的問題。
另外,專利文獻2的感應加熱烹調器在從烹調臺的上部插入開口部進行設置時,由于頂板框比下部主體箱體的外形大,很難把握開口部的位置,存在下部主體箱體的前面一側的角部劃傷烹調臺的可能。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產生,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加熱烹調器,該加熱烹調器向洗菜池或烹調臺(以下稱烹調臺)安裝時,不會損傷電源線、也不會給烹調臺造成劃痕。
涉及本發(fā)明的加熱烹調器是,由箱狀的主體箱體和頂板組成,該主體箱體的內部設置有加熱部、該加熱部的驅動部、冷卻風扇等,后部側設置有電源線,上面開口;該頂板覆蓋上述主體箱體的上面開口部,在前面?zhèn)染哂胁僮鞑康捻敯蹇虬惭b在外周,在上述主體箱體的前壁的下部,設置向下方側后部傾斜的傾斜部。
根據(jù)本發(fā)明,可以獲得向烹調臺的開口部安裝時,不會損傷電源線、也不會給烹調臺造成劃痕,組裝作業(yè)性優(yōu)良的加熱烹調器。
圖1是有關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加熱烹調器及烹調臺的一部分的立體圖。
圖2是圖1的加熱烹調器的俯視圖。
圖3是圖2的側視圖。
圖4是表示將加熱烹調器裝入烹調臺后的狀態(tài)的模式的剖視圖。
圖5是將加熱烹調器裝入烹調臺的步驟的說明圖。
圖6是將加熱烹調器裝入烹調臺的步驟的說明圖。
圖7是表示將有關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加熱烹調器裝入烹調臺后的狀態(tài)的模式剖視圖。
圖8是表示將有關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加熱烹調器裝入不同構造的烹調臺后的狀態(tài)的模式剖視圖。
圖9是表示將有關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加熱烹調器裝入構造不同的烹調臺后的狀態(tài)的模式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方式1圖1是表示有關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加熱烹調器及烹調臺的一部分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加熱烹調器的俯視圖、圖3是圖2的側視圖、圖4是表示將加熱烹調器裝入烹調臺后的狀態(tài)的模式的剖視圖。
構成加熱烹調器1的主體箱體2被形成為有底且上面是開口的箱狀,在周壁的上部外周設有凸緣3。而且,前壁是由作為垂直平面的前面上部4和從該前面上部4向斜后方下方傾斜的前面下部傾斜部5形成,在前面下部傾斜部5設有進氣口6。7是設在后壁的排氣口。
該主體箱體2的內部容納以下部件,例如有由感應加熱線圈11組成的1個或者數(shù)個加熱部10、驅動加熱部10的驅動部(控制部)12、測量烹調鍋(沒有圖示)的溫度的溫度檢測裝置13、冷卻加熱部10和驅動部12的冷卻風扇14等。15是電源線,一端與驅動部12等連接,另一端設置有插頭16。
20是頂板,該頂板由例如玻璃板那樣的非磁性材料構成,周圍組裝有比主體箱體2的外形大的頂板框21,以覆蓋主體箱體2的開口部的方式被安裝頂板,頂板框21的前面一側設置具有多個的操作開關23a、23b、23c的操作部22,后面一側設置排氣罩25,該排氣罩25覆蓋與主體箱體2的排氣口7相通的排氣口24。26a、26b是對應在主體箱體2上設置的加熱部10、在頂板20的上面印刷的烹調鍋的載置部。
30是裝入加熱烹調器1的烹調臺,由頂面部31、前面縱壁32、在其下設置拉門33、后部上壁34、后部下壁35組成,頂面部31設有與加熱烹調器1的主體箱體2的外形的尺寸大致相等的、裝入加熱烹調器1的開口部36。37是設在后部下壁35上的、與加熱烹調器1的電源線15連接的電源插座。
下面,對于將加熱烹調器1裝入上述烹調臺30的步驟的一個例子進行說明。
首先,將加熱烹調器1載置在烹調臺30的頂面部31上,將電源線15的插頭16接在設置在烹調臺30的后部下壁35的電源插座37上。然后,如圖5所示,保持將加熱烹調器1的后部側向下方傾斜、前部側向上方傾斜,從加熱烹調器1的底部和烹調臺30的開口部36之間,確認已將插頭16和電源插座37連接的電源線15是否位于烹調臺30之內。
在確認電源線15已位于烹調臺30之內時,如圖6所示,將加熱烹調器1的主體箱體2的后部側插入開口部36內,然后,將前部側也插入開口部36內,使頂板框21與開口部36的周緣的頂面部31的上面接觸。
這時,由于主體箱體2的前面一側設有前面下部傾斜部5,所以不會妨礙開口部36的前緣部,主體箱體2能很輕易地插入開口部36內。
據(jù)此,向烹調臺30裝入加熱烹調器1的工作結束。
如上所述,在用裝入烹調臺30的加熱烹調器1烹調被烹調物時,將裝有被烹調物的烹調鍋載置在設于頂板20的載置部(如26a)上。然后,將操作部22的電源開關23a放到ON,隨后將ON/OFF開關23b放到ON的位置,通過驅動部12給電磁感應線圈11通電,同時給冷卻風扇14通電。
據(jù)此,烹調鍋根據(jù)電磁感應線圈11的磁氣作用發(fā)熱,被烹調物被加熱、烹調。在烹調的時候,通過操作部22的火力調整開關23c,能夠調整火力的強弱。此時,通過冷卻風扇14的驅動而產生的外部氣流被吸引,從設置在主體箱體2的前面下部傾斜部5上的進氣口6流入到主體箱體2內,在冷卻加熱部10和驅動部12之后,從排氣口7、24經過排氣罩25排到外部。
本實施方式是在裝入烹調臺30時,因為是保持加熱烹調器1傾斜以其前面一側為上方,接著,將主體箱體2從后部側插入開口部36內,所以,能夠容易且確實地確認與電源插座37連接的電源線15的位置,因此,不會損傷電源線15。另外,因為在主體箱體2的前壁設有前面下部傾斜部5,所以,將前面一側插入開口部36內時不會妨礙其邊緣部能很容易地插入,也不會劃傷頂板部31和開口部36的邊緣。為此,能夠獲得裝入作業(yè)性優(yōu)良的加熱烹調器1。
實施的方式2
圖7是表示有關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將加熱烹調器裝入烹調臺后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另外,對與實施的方式1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省略說明。
本實施方式是代替實施方式1的設置在主體箱體2前面下部傾斜部5,由從主體箱體2的前面上部4的下端部向后部側水平地延伸設置的水平部8a和從該水平部8a后端部向下方垂下并與底部連續(xù)的垂直部8b形成大致L字的分段的凹部8(以下稱前面下部凹部),在該前面下部凹部8設置有進氣口6。
涉及本實施方式的加熱烹調器1向烹調臺30的裝入步驟、烹調步驟、效果等與實施方式1的情況相同。
實施的方式3本實施方式是在與實施方式1或者2說明的烹調臺30構造不同的烹調臺30裝入涉及實施方式1或者2的加熱烹調器1的方式。
圖8是在烹調臺30的開口部36的前緣部,設置縱壁38,該縱壁38一直達到加熱烹調器1的主體箱體2的底部附近,圖9是在開口部36的下部與頂板31平行地設置隔板39,該隔板39一直達到主體箱體2的前面上部4的附近。
在將加熱烹調器1裝入這樣地設置著縱壁38或者隔板39的烹調臺30的情況下,由于涉及本發(fā)明的加熱烹調器1在主體箱體1的前面下部傾斜部5或前面下部凹部8設置了進氣口6,所以不會由于縱壁38或者隔板39而堵塞進氣口6,能吸引外部氣體冷卻加熱部10和驅動部12。為此,不會由于主體箱體2內的溫度上升而引起的火力低下和運轉障礙。
權利要求
1.一種加熱烹調器,其特征在于,由箱狀的主體箱體和頂板組成,該主體箱體的內部設置有加熱部、該加熱部的驅動部、冷卻風扇等,后部側設置有電源線,上面開口;該頂板覆蓋上述主體箱體的上面開口部,在前面?zhèn)染哂胁僮鞑康捻敯蹇虬惭b在外周,在上述主體箱體的前壁的下部,設置向下方側后部傾斜的傾斜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熱烹調器,其特征在于,代替上述傾斜部,在主體箱體的前壁的下部設置大致L字形狀的凹部。
3.如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加熱烹調器,其特征在于,在設置于上述主體箱體的前壁下部的傾斜部或凹部設置進氣口。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課題在于,提供在裝入洗菜池或烹調臺的開口部時,不會損傷電源線、也不會給洗菜池或烹調臺造成劃痕的加熱烹調器。由箱狀的主體箱體(2)和頂板(20)組成,該主體箱體的內部設置有加熱部、該加熱部的驅動部、冷卻風扇等,后部側設置有電源線(15),上面開口;該頂板覆蓋上述主體箱體(2)的上面開口部,在前面?zhèn)染哂胁僮鞑?22)的頂板框(21)安裝在外周,在上述主體箱體(2)的前壁的下部,設置向下方側后部傾斜的傾斜部(5)。
文檔編號F24C15/00GK1809228SQ200510068498
公開日2006年7月26日 申請日期2005年4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月21日
發(fā)明者須永隆司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 三菱電機家用機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