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除濕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吸入室內空氣而進行除濕后再排放到室內的除濕機, 尤其是在接水桶上設置有兼?zhèn)浣铀鞍咽趾蜋C殼把手功能的兼用把手的除 濕機。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的除濕機包括構成左右兩側面及上面的外觀,且前面、后 面和底面開放的機殼l;由設置在機殼1內部的蒸發(fā)器2和冷凝器3構成的進 行除濕作用的熱交換器4;對循環(huán)于蒸發(fā)器2和冷凝器3的冷媒進行壓縮的壓
縮機10;設置在熱交換器4的前方或后方并產生送風力,將室內的空氣吸入
到機殼l的內部之后再排放到室內的送風扇5a和電機5b;設置在機殼l的前
面,使流經熱交換器4被除濕的空氣排放到外部的形成有格柵的前面板7; 設置在機殼l的底面,且安裝有壓縮機10以及接水桶11的底座8;支撐電機
5b的同時,為了將送風扇5a的旋轉而被吸入到機殼l內部的空氣引向前面板 7的的格柵的方向,在中央形成有孔部的機架6;對除濕過程中產生于熱交
換器的冷凝水進行儲藏的接水桶l(fā)l。
在底座8的上側設置有劃分安裝壓縮機10的區(qū)域和容納接水桶11的區(qū) 域的隔板9;在隔板9的上側設置有接收從熱交換器4下落的冷凝水并引向接 水桶l(fā)l的同時,支撐機架6的排水盤13。
在除濕機機殼l的后面上部設置有過濾被吸入到除濕機內部的空氣中 含有的異物的過濾器19。
接水桶,在其上面的后部凹陷形成有凹陷部lla,在凹陷部lla的兩側 面之間形成有為了容易握住接水桶11以棒狀構成的把手12。
對如上現有技術的除濕機來講,當驅動電機5b時,送風扇5a開始轉動, 室內的空氣從除濕機的后方流經過濾器19而被吸入到機殼1的內部,在流經 熱交換器4的同時進行除濕,之后依次經過機架6的孔部和前面板7的格柵而 從前方被排出。
冷凝水盛滿于接水桶l(fā)l時,用戶握住接水桶11的把手12向除濕機的后
方抽取接水桶l(fā)l。之后,倒除接水桶l(fā)l里的冷凝水,再將接水桶l(fā)l從除濕 機的后方向前插入安裝。
但是,現有技術的除濕機,在其前面設置著形成有格柵的前面板7,產 品的前方不美觀,并且由于接水桶l(fā)l安裝在后方的下部,對接水桶l(fā)l的抽 取不是很容易,再者當搬運除濕機時,用戶需要握住機殼l的兩側面,或者 向底座8的左右下方放入手而抬動整個除濕機,因此對產品的搬運不是很容 易。如果在機殼l的兩側面上部等地方安裝為了搬運除濕機的單獨的把手, 雖然有益于產品的搬運,但是由于增加了部件數量,產品的成本會隨之增 加,同時還需要安排將把手安裝到機殼的兩側面上部等地方的單獨的工序, 存在需要增加作業(yè)工序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形成于接水桶的把手兼?zhèn)浣?水桶把手和除濕機把手的功能,能夠減少部件數量以及降低費用的除濕機。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接水桶的前面部與前面板具有整體感, 能夠提高產品檔次的除濕機。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除濕機,包 括形成有吸入室內空氣的空氣吸入口和排出除濕后空氣的空氣排出口, 且在前方的下部形成有接水桶容納空間的機殼;為了使通過空氣吸入口流 入的空氣依次進行熱交換而設置的由蒸發(fā)器和冷凝器構成的熱交換器;只 能沿著前后方向滑動出入于接水桶容納空間,且對形成于蒸發(fā)器的表面而 下落的冷凝水進行儲藏的接水桶;在接水桶的前面上部,向前方凸出形成 有兼?zhèn)浣铀鞍咽趾蜋C殼把手的兼用把手。
所述機殼包括底座;設置在底座的左側上部的左側機殼;設置在底 座的右側上部的右側機殼;與底座相間隔地設置在左側機殼與右側機殼的 前端上部的前面板;設置在左側機殼和右側機殼的上側的頂蓋。
所述機殼還包括遮蓋左側機殼與右側機殼之間的同時,設置在底座 的后方上部的后方機殼。
所述接水桶的前面左右寬度相等于前面板的左右寬度。
所述接水桶當安裝在接水桶容納空間里時,其前面與前面板的前面同 處一個垂直平面上。
所述接水桶的前面部與前面板的材料相同。
在右側機殼與左側機殼中的至少一個上,左右開口形成有空氣吸入口。 所述前面板的上部前后開口形成有前方空氣排出口。 所述除濕機還包括設置于前方空氣排出口的前面葉片。 所述上面板,上下開口形成有上側空氣排出口。 所述除濕機還包括設置于上側空氣排出口的上面葉片。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除濕機,包括在前方的下部形成有接 水桶容納空間的機殼;只能沿著前后方向滑動插入/拔出于接水桶容納空間, 且在除了前后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上被固定住的接水桶;在接水桶前面的 上部,向前方凸出而形成的兼用把手;當用戶握住兼用把手向前方拉動時, 接水桶會被抽拉到機殼的前方,而當用戶握住兼用把手向上提拿時,能夠 將機殼和接水桶同時拿取,因此一個兼用把手兼?zhèn)淞私铀鞍咽趾统凉駲C 把手的功能,能夠減少把手的數量,并且可以降低費用。
本發(fā)明的除濕機,當接水桶容納在接水桶容納空間里時,接水桶的前 面和前面板的前面會同處一個垂直平面上,在提拿兼用把手時能夠一起抬 動除濕機,因此對除濕機的搬運變得簡單。
本發(fā)明的除濕機,接水桶的前面左右寬度相等于前面板的左右寬度, 或者接水桶與前面板以相同材料構成,因此接水桶和前面板給人以整體感, 提高產品的檔次。
本發(fā)明的除濕機,分別在左側機殼和右側機殼上形成有空氣吸入口, 分別在前面板的上部和頂蓋上形成有空氣排出口,室內空氣被吸入于除濕 機的左右兩側面之后進行除濕再通過除濕機的前方和上部排出,因此能夠 對室內空氣迅速進行吸入/除濕/排出,提高了除濕效率。 附圉說明
圖l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除濕機工作時的立體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除濕機當停止運轉時向前方取出接水桶的立體
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除濕機分解立體圖,
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除濕機縱剖視圖,
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除濕機部分剖視正面圖,
圖6是現有技術除濕機的分解立體圖, 圖7是現有技術除濕機的簡易內部構成圖。 圖中
50:機殼51:左側空氣吸入口
52:右側空氣吸入口53:前方空氣排出口
54:上側空氣排出口56:接水桶容納空間
60:底座62:左側機殼
64:右側機殼66:前面板
67:前面葉片68:后方機殼
70:頂蓋71:上面葉片
72:葉片電機90:接水桶
91:接水桶前面部92:兼用把手
93:壓縮機100:熱交換器
102:蒸發(fā)器104:冷凝器
110:送風機115:送風電機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
圖1及圖2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除濕機,在構成外觀的機殼50上形 成有吸入室內空氣的空氣吸入口51、 52和排出除濕后空氣的空氣排出口53、 54。
機殼50,在前方下部形成有插入容納接水桶90的接水桶容納空間56。 接水桶90,在其前面上部向前方凸出設置有兼?zhèn)浣铀?0的把手和機 殼50的把手功能的兼用把手92。
如圖3至圖5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除濕機的機殼50包括底座60;設 置在底座60的左側上部的左側機殼62;設置在底座60的右側上部的右側機 殼64;與底座60相間隔地設置在左側機殼62和右側機殼64的前端上部的前 面板66;遮蓋左側機殼62與右側機殼64的后方部之間的同時,設置在底座 60的后方上部的后方機殼68;設置在左側機殼62和右側機殼64的上側,遮 蓋左側機殼62、右側機殼64、前面板66以及后方機殼68所形成的空間之上 面的頂蓋70。在底座60上安裝有滾輪61。
左側機殼62,為使機殼50左側的空氣被吸入到機殼50的內部,沿左右 方向開口形成有空氣吸入口51 (以下稱"左側空氣吸入口")。
左側空氣吸入口51,可以由沿前后方向較長地形成的多個狹縫構成, 也可以由一個四方形的開口孔構成。
右側機殼64,為使機殼50右側的空氣被吸入到機殼50的內部,沿左右 方向開口形成有空氣吸入口52 (以下稱"右側空氣吸入口")。
右側空氣吸入口52如同左側空氣吸入口,可以由沿前后方向較長地形 成的多個狹縫構成,也可以由一個四方形的開口孔構成。
前面板66能夠使接水桶90向接水桶容納空間56里前后滑動出入,同時 如圖4所示,當接水桶90容納在接水桶容納空間56里時,為了使接水桶90的 前面部91向上固定住,以略大于接水桶90之前面部91的高度H1的尺寸H2與 底座60相間隔。
前面板66,在上部沿前后開口形成有空氣排出口53 (以下稱"前方空 氣排出口")。
前面板66,在前方空氣排出口53上設置有前面葉片67。 前面葉片67,為了控制通過前方空氣排出口53排出的除濕空氣的風向, 可轉動地設置在前方空氣排出口53上。
對后方機殼68來講,可以由左側機殼62在其后端向右側彎折而與左側 機殼62—體構成,也可以由右側機殼64在其后端向左側彎折而與右側機殼 63—體構成,以下,如圖3所示,只限單獨構成于左側機殼62和右側機殼64 的情況來進行說明。
頂蓋70,沿上下開口形成有空氣排出口54(以下稱"上側空氣排出口 ")。 頂蓋70,在上側空氣排出口54上可轉動地設置有上面葉片71。 在頂蓋70上設置有,能夠使上面葉片71開/閉上側空氣排出口54,或者 在除濕機的運轉過程中使上面葉片71上下擺動的葉片電機72。
對除濕機來講,如圖3至圖5所示,可以包括在上側空氣排出口54上 沿前后或左右設置的多個上面葉片71,和為了獨立地轉動各自的上面葉片 而設置的多個葉片電機72;也可以包括多個上面葉片71,和能夠轉動多 個葉片71中某一個葉片的一個葉片電機,和能夠使多個上面葉片71—體轉
動且設置于多個上面葉片71上的聯(lián)動部件。
當除濕機運轉時,葉片電機72以打開上側空氣排出口54的開放模式驅 動;當除濕機停止運轉時,葉片電機72可以以關閉上側空氣排出口54的關 閉模式驅動;當除濕機為強除濕模式時,以打開上側空氣排出口54的開放 模式驅動;當除濕機為弱除濕模式時,可以以關閉上側空氣排出口54的關 閉模式驅動;而以下,只限根據除濕機的運轉/停止對上側空氣排出口54進
行開/閉的情況來進行說明。
在頂蓋70上,設置有由輸入除濕機的運轉/停止等命令的按鈕輸入部和 顯示除濕機的各種運轉信息的顯示部等構成的操作部73。
接水桶90具有當容納在接水桶容納空間56里時,能夠使之向上固定于 前面板66之下端的高度H1。
如圖3所示,接水桶90的前面左右寬度L1相等于前面板66的左右寬度L2。
如圖4所示,接水桶90當安裝在接水桶容納空間56里時,其前面與前面 板60的前面同處一個垂直平面上。
接水桶90,其前面部91與前面板60以相同材料構成。
另外,在底座60的上面,設置有將機殼50的下側空間劃分為容納接水 桶90的接水桶容納空間56和容納壓縮機93的壓縮機容納空間94的隔板95。
如圖3所示,隔板95為了抱住接水桶90的左右兩側面和背面,由左、右 側面部95a、 95b和背面部95c構成。
隔板95,為了使接水桶90能夠沿前后方向滑動而沿左右方向被固定住, 其左側面部95a與右側面部95b之間的距離L3略大于接水桶90的左右寬度
在隔板95上設置有熱交換器100,同時形成有接收滴落于熱交換器IOO 的冷凝水而使之引向接水桶90的排水盤96和安裝著送風機110的送風機安 裝部97。
熱交換器IOO,由使通過空氣吸入口51、 52被吸入的室內空氣依次流經 并進行熱交換的蒸發(fā)器102和冷凝器104構成。
蒸發(fā)器102和冷凝器104以一定間距前后相隔后一體結合,并設置在排 水盤96的上面。
蒸發(fā)器102和冷凝器104,通過冷媒管連接有能夠使冷凝于冷凝器104的 冷媒流入到蒸發(fā)器102之前膨脹成為低溫低壓冷媒的毛細管等膨脹器106。
送風機100使室內空氣通過空氣吸入口51、 52被吸入,并使之依次流經 蒸發(fā)器102和冷凝器104,之后再通過空氣排出口53、 54排放到外部,它包 括安裝在送風機安裝部97里的風扇機架111;與風扇機架lll相結合的機
架蓋113;位于風扇機架111與機架蓋113之間的離心風扇114;為了轉動離
心風扇114,設置在風扇機架111或者機架蓋113上的送風電機115。
風扇機架111在中央形成有吸入空氣的吸入口112,流經吸入口112在離 心風扇114被加速的空氣向風扇機架111和機架蓋113所引導的上側方向流動。
為使從室內吸入的空氣只通過吸入口112流動到離心風扇114,風扇機 架lll以前/后方向劃分機殼50的內側上部。
120是為了防止被輸送到送風機110之上側的空氣逆流到熱交換器100 而形成在風扇機架lll上的屏蔽部。
對如上本發(fā)明的工作過程進行說明如下
首先,通過操作部73輸入除濕命令,那么除濕機以開放模式驅動葉片 電機72,并驅動壓縮機93和送風電機115。
當葉片電機72的開放模式時,'葉片電機72將上面葉片71轉動到與上側 空氣排出口54呈一定夾角的位置上,開放上側空氣排出口54。
當壓縮機93驅動時,在壓縮機93被壓縮的高溫高壓的氣態(tài)冷媒流經冷 凝器104的同時向周圍釋放熱量而被冷凝,之后流經膨脹器106的過程中膨 脹成為液態(tài)和氣態(tài)的雙態(tài)冷媒。膨脹的冷媒流經蒸發(fā)器102的過程中吸收周 圍的熱量而蒸發(fā)成為氣態(tài)的冷媒,之后再流入到壓縮機93,由此反復執(zhí)行 上述的循環(huán)。
當送風電機115驅動時,離心風扇114開始轉動,且室內的空氣由于機 殼50的內部及左側空氣吸入口51和右側空氣吸入口52周圍之負壓的作用, 如圖1及圖5所示,會分別聚集到左側空氣吸入口51的左側和右側空氣吸入
口52的右側。
如圖1及圖5所示,聚集到左側空氣吸入口51之左側的室內空氣,通過 左側空氣吸入口51被吸入到機殼50的內部;而如圖1及圖6所示,聚集到右側空氣吸入口52之右側的室內空氣,通過右側空氣吸入口52被吸入到機殼 50的內部。
如上被吸入的空氣在蒸發(fā)器102的前方匯聚后,與蒸發(fā)器102進行熱交 換,被冷卻。
同時,在冷卻過程中,蒸發(fā)器102的表面上會凝結空氣中的水分,而凝 結在蒸發(fā)器102的冷凝水會下落到排水盤96,之后被排水盤96引向接水桶 90,蓄積到接水桶90里。
被蒸發(fā)器102除濕的空氣再與冷凝器104進行熱交換而溫度上升,之后 通過離心風扇114、風扇機架l 11以及機架蓋l 13被輸送到上側。
而被輸送到上側的除濕后空氣將移動分散到前方空氣排出口53和上側 空氣排出口54,并通過前方空氣排出口53排出到除濕機的前方,通過上側 空氣排出口54排出到除濕機的上側。
相反,通過操作部73輸入停止除濕的命令,除濕機以關閉模式驅動葉 片電機72,并停止壓縮機93和送風電機115的驅動。
當葉片電機72的關閉模式時,葉片電機72將水平轉動上面葉片71,使 上面葉片71遮蓋上側空氣排出口54。
當冷凝水盛滿于接水桶90而需要騰空接水桶90的內部時,在接水桶90 的前方用手握住兼用把手92而向前方拉動,那么接水桶90從接水桶容納空 間56向前方滑動移動,之后用戶握住兼用把手92搬動接水桶90,可方便騰 空接水桶90。
騰空接水桶90之后,將接水桶90從接水桶容納空間56的前方滑動推入 到接水桶容納空間56里,那么接水桶90會被插入放置到接水桶容納空間56, 此時,如圖5所示,接水桶90的前面部不會與前面板66的前面構成階梯狀。
同時,需要搬運除濕機時,在接水桶90的前方握住兼用把手92而向上 提拿,那么除濕機會一同接水桶90被抬動。需要向左側或右側方向變更除 濕空氣的排出方向,或者需要對除濕機進行搬運時,只要將兼用把手92向 左側或右側推動,那么除濕機會一同接水桶90向左側或右側轉動。
權利要求
1、一種除濕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形成有吸入室內空氣的空氣吸入口和排出除濕后空氣的空氣排出口,且在前方的下部形成有接水桶容納空間的機殼;為了使通過空氣吸入口流入的空氣依次進行熱交換而設置的由蒸發(fā)器和冷凝器構成的熱交換器;只能沿著前后方向滑動出入于接水桶容納空間,且對形成于蒸發(fā)器的表面而下落的冷凝水進行儲藏的接水桶;在接水桶的前面上部,向前方凸出形成有兼?zhèn)浣铀鞍咽趾蜋C殼把手的兼用把手。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除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殼包括底座; 設置在底座的左側上部的左側機殼;設置在底座的右側上部的右側機殼; 與底座相間隔地設置在左側機殼與右側機殼的前端上部的前面板;設置在 左側機殼和右側機殼的上側的頂蓋。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除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殼還包括遮 蓋左側機殼與右側機殼之間的同時,設置在底座的后方上部的后方機殼。
4、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除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桶的前面左 右寬度相等于前面板的左右寬度。
5、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除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桶當安裝在 接水桶容納空間里時,其前面與前面板的前面同處一個垂直平面上。
6、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除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桶的前面部 與前面板的材料相同。
7、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除濕機,其特征在于,在右側機殼與左側機 殼中的至少一個上,左右開口形成有空氣吸入口。
8、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除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板的上部前 后開口形成有前方空氣排出口。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除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濕機還包括 設置于前方空氣排出口的前面葉片。
10、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除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面板,上下開 口形成有上側空氣排出口。
11、 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除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濕機還包括-設置于上側空氣排出口的上面葉片。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除濕機,包括在前方的下部形成有接水桶容納空間的機殼;只能沿著前后方向滑動插入/拔出于接水桶容納空間,且在除了前后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上被固定住的接水桶;在接水桶前面的上部,向前方凸出而形成的兼用把手;當用戶握住兼用把手向前方拉動時,接水桶會被抽拉到機殼的前方,而當用戶握住兼用把手向上提拿時,能夠將機殼和接水桶同時拿取,因此一個兼用把手兼?zhèn)淞私铀鞍咽趾统凉駲C把手的功能,能夠減少把手的數量,并且可以降低費用。
文檔編號F24F1/02GK101178213SQ20061012928
公開日2008年5月14日 申請日期2006年11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11月8日
發(fā)明者張原碩 申請人:樂金電子(天津)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