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加濕裝置以及帶加濕功能的空氣清潔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加濕裝置以及帶加濕功能的空氣清潔機。
背景技術:
已知有取入空氣且將該空氣加濕而向機外噴出的加濕裝置(參照專利文獻1)。在專利文獻l記載的加濕裝置中,在具有吸入口以及排出口的主體(相當于箱體)內(nèi)形成連通吸入口以及排出口的空氣流路,在空氣流路中設有鼓風機以及加熱器。而且,在主體的下方部設置水槽(相當于儲水槽),加濕過濾器(相當于盤層部)在將其下部浸漬在水槽的水中的狀態(tài)下旋轉(zhuǎn)自如地設置在水槽中。 專利文獻1所述的加濕裝置處于運轉(zhuǎn)狀態(tài)時,機外的空氣在鼓風機的作用下從吸入口向空氣流路吸入后向加熱器輸送,由加熱器加熱變成熱風。然后,將該熱風浸在水槽的水中同時與旋轉(zhuǎn)的加濕過濾器接觸,由附著在加濕過濾器上的水加濕,從排出口向機外噴出。[專利文獻l]日本特開2006-200762號公報 在專利文獻1所述的加濕裝置中,對于將加濕過濾器潤濕的結構,在加濕過濾器中由于未對加濕作出貢獻的水分留在加濕過濾器中,因此從該水分析出的石灰成分或水垢變?yōu)槲酃付子诟街诩訚襁^濾器上。由于加濕過濾器變臟,因此需要頻繁地對加濕過濾器進行維護,使用不方便。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鑒于所述情況而產(chǎn)生,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使用方便性的加濕裝置以及帶加濕功能的空氣清潔機。 第一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箱體,其形成有用于取入空氣的入口 、從所述入口取入的空氣流動的空氣流路以及用于將在所述空氣流路中流動的空氣排出的出口 ;鼓風機構,其設置于所述箱體,將空氣從所述入口取入到所述空氣流路并向所述出口輸送;儲水槽,其配置在所述箱體內(nèi),儲存水;加濕組件,其旋轉(zhuǎn)自如地配置在所述空氣流路中,用所述儲水槽的水對所述空氣流路的空氣進行加濕,所述加濕組件包括盤層部,其通過具有外周緣和內(nèi)周緣的多片環(huán)狀盤相互空出規(guī)定間隔并重疊而構成,具有由各所述環(huán)狀盤的外周緣劃分的外周面以及由各所述環(huán)狀盤的內(nèi)周緣劃分的內(nèi)空間,下部浸在所述儲水槽的水中,隨著旋轉(zhuǎn),由所述儲水槽的水潤濕的部分暴露在所述空氣流路的空氣中;供水部,其包括在所述盤層部的外周面的周向形成等間隔而沿所述外周面配置、且分別在所述環(huán)狀盤的重疊方向延伸的多個汲水容器,隨著所述盤層部的旋轉(zhuǎn),用所述汲水容器將所述儲水槽的水汲起,在到達上方位置時,將由所述汲水容器汲起的水向所述盤層部溢出,在所述盤層部上形成有用于使從所述供水部溢出的水通過所述盤層部內(nèi)向所述內(nèi)空間落下的水引導孔。 第二發(fā)明是根據(jù)第一發(fā)明的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環(huán)狀盤具有第1以及第2兩種,第1環(huán)狀盤具有從外周緣切除到規(guī)定深度的外側凹口 ,第2環(huán)狀盤具有從內(nèi)周緣切除 到規(guī)定深度的內(nèi)側凹口,所述第1環(huán)狀盤和所述第2環(huán)狀盤以規(guī)定的方式重疊,由此,在所 述盤層部,由所述外側凹口形成外側孔,由所述內(nèi)側凹口形成內(nèi)側孔,且所述外側孔和所述 內(nèi)側孔處于連通狀態(tài)而形成所述水引導孔。 第三發(fā)明是根據(jù)第二發(fā)明的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盤層部中,至少2片所 述第1環(huán)狀盤相鄰,至少2片所述第2環(huán)狀盤相鄰。 第四發(fā)明是根據(jù)第二發(fā)明或第三發(fā)明的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l環(huán)狀盤 具有所述內(nèi)側凹口 ,所述第2環(huán)狀盤具有所述外側凹口 ,所述第1環(huán)狀盤以及所述第2環(huán)狀 盤中,若任意一方在周向錯開,則形狀與另一方一致。 第五發(fā)明是一種帶加濕功能的空氣清潔機,其特征在于,包括使從所述入口取入 的空氣清潔化而向所述空氣流路下游側流動的空氣清潔化機構;第一至第四發(fā)明中任意一 項所述的加濕裝置。 根據(jù)第一發(fā)明,在該加濕裝置中,空氣在鼓風機構的作用下從入口取入到空氣流 路,在空氣流路中流動后從出口排出。 在空氣流路中旋轉(zhuǎn)自如地配置加濕組件,加濕組件用配置在加濕裝置的箱體內(nèi)的 儲水槽的水對空氣流路的空氣進行加濕。 具體而言,加濕組件包括盤層部,所述盤層部通過具有外周緣和內(nèi)周緣的多片環(huán) 狀盤相互空出規(guī)定間隔并重疊而構成,且下部浸在儲水槽的水中。盤層部具有由各環(huán)狀盤 的外周緣劃分的外周面以及由各環(huán)狀盤的內(nèi)周緣劃分的內(nèi)空間。該盤層部隨著旋轉(zhuǎn),將由 儲水槽的水潤濕的部分暴露在空氣流路的空氣中,由此加濕該空氣。 而且,加濕組件也包括供水部。供水部具備在盤層部的外周面的周向形成等間隔 而沿該外周面配置的多個汲水容器,隨著盤層部的旋轉(zhuǎn),用汲水容器將儲水槽的水汲起,在 到達上方位置時,將由汲水容器汲起的水向盤層部溢出。 溢出的水從盤層部的外周面(環(huán)狀盤的外周緣)側通過盤層部內(nèi)(相鄰的環(huán)狀盤 的間隙)落下,在接近盤層部的內(nèi)空間(環(huán)狀盤的內(nèi)周緣)的途中潤濕各環(huán)狀盤。由此,能 夠長期保持各環(huán)狀盤潤濕的狀態(tài),因此盤層部能夠?qū)⒂伤疂櫇竦牟糠州^長時間地暴露在空 氣流路的空氣中,能夠?qū)崿F(xiàn)空氣的加濕效率的提高。 這樣從供水部溢出而通過盤層部內(nèi)的水中未對加濕作出貢獻的水向盤層部的內(nèi) 空間落下,由此從盤層部內(nèi)排出。 這里,隨著加濕裝置的繼續(xù)使用,擔心從供水部溢出的水留在盤層部內(nèi)而附著于 環(huán)狀盤,從該水析出的石灰成分或水垢變?yōu)槲酃父街诃h(huán)狀盤。若由于該污垢將盤層部中 相鄰的環(huán)狀盤的間隙堵塞,則這之后從供水部溢出而通過盤層部內(nèi)的水中未對加濕作出貢 獻的水,不能向盤層部的內(nèi)空間落下而是留在盤層部內(nèi)。而且,由于從該水析出石灰成分或 水垢,從而環(huán)狀盤的污垢可能惡化到需要對加濕組件進行維護的程度。 然而,在盤層部上形成有水引導孔。該水引導孔能夠使從供水部溢出的水通過盤 層部內(nèi)向內(nèi)空間強制地落下,因此能夠抑制未對加濕作出貢獻的水繼續(xù)留在盤層部內(nèi)。由 此,能夠防止從留在盤層部內(nèi)的水中產(chǎn)生的污垢附著于環(huán)狀盤。而且,假如由于污垢將盤層 部中相鄰的環(huán)狀盤的間隙堵塞,通過盤層部內(nèi)的水中未對加濕作出貢獻的水也能通過水引 導孔向內(nèi)空間可靠地落下,因此該水基本不留在盤層部內(nèi),能夠抑制環(huán)狀盤的污垢惡化到
4需要對加濕組件進行維護的程度。 其結果是,由于能夠延遲加濕組件的維護的時間,因此不需要頻繁地維護加濕組 件,能夠提高使用方便性。 根據(jù)第二發(fā)明,環(huán)狀盤具有第1環(huán)狀盤以及第2環(huán)狀盤兩種,第1環(huán)狀盤具有從外 周緣切除到規(guī)定深度的外側凹口 ,第2環(huán)狀盤具有從內(nèi)周緣切除到規(guī)定深度的內(nèi)側凹口 。
而且,第l環(huán)狀盤和第2環(huán)狀盤以規(guī)定的方式重疊,由此,在盤層部,由外側凹口形 成外側?L由內(nèi)側凹口形成內(nèi)側?L且外側孔和內(nèi)側孔處于連通狀態(tài)而形成水引導孔。
因此,在加濕組件的維護時,通過僅將第1環(huán)狀盤和第2環(huán)狀盤以規(guī)定的方式重疊 的簡單作業(yè),就能夠在盤層部上簡單地形成水引導孔,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使用方便性。
根據(jù)第三發(fā)明,在盤層部中,至少2片第1環(huán)狀盤相鄰,至少2片第2環(huán)狀盤相鄰。
由此,相鄰的第1環(huán)狀盤的外側凹口彼此連續(xù),由此能夠在環(huán)狀盤的重疊方向擴 大外側孔。同樣地,相鄰的第2環(huán)狀盤的內(nèi)側凹口彼此連續(xù),由此能夠在環(huán)狀盤的重疊方向 擴大內(nèi)側孔。其結果是,通過這些外側孔和內(nèi)側孔處于連通狀態(tài)而形成的水引導孔在環(huán)狀 盤的重疊方向擴大,因此,能夠使從供水部溢出的水通過盤層部內(nèi)向內(nèi)空間可靠且順利地 落下。 根據(jù)第四發(fā)明,第l以及第2環(huán)狀盤分別具有外側凹口以及內(nèi)側凹口,第1環(huán)狀盤 以及第2環(huán)狀盤中,若將任意一方在周向錯開,則形狀與另一方一致。S卩,第1以及第2環(huán) 狀盤相同,因此,在加濕組件的維護中組裝盤層部時,不需要在意環(huán)狀盤的種類,能夠進一 步提高使用方便性。 根據(jù)第五發(fā)明,通過具有第一至第四發(fā)明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加濕裝置,能夠提供 一種附加價值高的帶加濕功能的空氣清潔機。
圖1 (a)是空氣清潔機1的俯視圖,圖1 (b)是空氣清潔機1的主視圖。
圖2是空氣清潔機1的右側視圖,局部用截面表示。 圖3(a)是從背面看到的加濕組件20的分解立體圖。圖3 (b)是放大圖3(a)的要 部而從前后方向看到的圖。 圖4是從背面看到的加濕組件20的立體圖,表示將后板31取下的狀態(tài)。 圖5(a)是從正面右側看到的加濕組件20的大致左邊一半的立體圖,局部用截面
表示。圖5(b)是圖5(a)的要部放大圖。 圖6是加濕組件20周邊的右側視圖,局部用截面表示。 圖7(a)是圖6的A_A向視圖。圖7 (b)是圖7(a)的要部放大圖。 圖8 (a)是從正面右下側看到的加濕組件20的立體圖,圖8 (b)是圖8 (a)的要部
剖視圖。 符號說明l-空氣清潔機(加濕裝置),2-主體殼(箱體),8-入口,9-出口,ll-過 濾器(空氣清潔化機構),12-風扇(鼓風機構),15-流路(空氣流路),20-加濕組件,22-托 盤(儲水槽),32-加濕盤(環(huán)狀盤),34-盤層部,45B-凹口 (外側凹口 ) , 46B-切口 (內(nèi)側 凹口 ) , 57-內(nèi)空間,85-供水桶(汲水容器),88-外側孔,89-內(nèi)偵U孔,90-供水部,X-間隙 (規(guī)定間隔),Y-水引導孔。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作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空氣清潔機1具體地進行說明。該空 氣清潔機1如后所述具有加濕功能,因此也能作為加濕裝置發(fā)揮作用。 [OO38][空氣清潔機的整體結構] 圖1 (a)是空氣清潔機1的俯視圖,圖1 (b)是空氣清潔機1的主視圖。 如圖1所示,作為空氣清潔機1的箱體的主體殼2是縱長且前后方向薄的中空的
大致長方體形狀。主體殼2由形成大致前半部分的前殼3和形成大致后半部分的后殼4形
成其外廓(參照圖l(a))。還有,前側和正面?zhèn)仁窍嗤囊馑?,后側和背面?zhèn)仁窍嗤囊馑迹?br>
前后方向和大致水平方向是相同的意思。 在前殼3的頂面設有操作板5 (參照圖1 (a))。通過操作設置在操作板5上的操作 鍵6能夠?qū)諝馇鍧崣C1的運轉(zhuǎn)進行控制,空氣清潔機1的運轉(zhuǎn)條件以及狀態(tài)用設置在操 作板5上的顯示部7表示。 在前殼3的前面的寬度方向兩端大致偏上的位置形成有入口 8(參照圖1(b))。入 口 8與前殼3的內(nèi)部連通。分別在后殼4的頂面、左側面以及右側面形成有出口 9 (參照圖 1 (a))。這些出口 9與后殼4的內(nèi)部連通。在各出口 9上設有格子10??諝馇鍧崣C1從入 口8取入空氣并清潔化,將清潔化后的空氣從出口9排出(參照圖l(a)的雙點劃線的箭 頭)。 另外,在主體殼2 (前殼3)的正面,在比入口 8靠下側設有可拆裝的前罩23 (參照 圖l(b))。從正面?zhèn)炔鹣虑罢?3,由此能夠進入主體殼2內(nèi)。
圖2是空氣清潔機1的右側視圖,局部用截面表示。 如圖2所示,在前殼3和后殼4之間設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隔壁13,通過隔壁13, 將前殼3的內(nèi)部和后殼4的內(nèi)部劃分。在該隔壁13的下側形成有連通孔14,經(jīng)由連通孔14 將前殼3的內(nèi)部和后殼4的內(nèi)部相互連通。具體而言,前殼3的內(nèi)部由隔墻25隔開為與入 口 8連通的上側的第1空間65和未與入口 8連通的下側的第2空間66。隔墻25與在隔壁 13中將連通孔14的下端修邊的部分連續(xù)且向斜前側上方(圖2中斜左側上方)延伸,連接 于前殼3的前壁,而將第1空間65和第2空間66之間遮斷。而且,連通孔14使第1空間 65和后殼4的內(nèi)部(第3空間74)連通,另一方面,使第2空間66和第3空間74不連通。
在主體殼2的內(nèi)部形成有作為使入口 8和出口 9連通的空氣流路的流路15(參照 圖2的粗實線箭頭)。所述連通孔14位于流路15的途中。 在主體殼2中,在前殼3內(nèi)部的第1空間65,具體而言在流路15的途中,在從后側 (圖2中右側)面對入口 8的位置上具有作為空氣清潔化機構的過濾器ll,在第1空間65 的風扇11的后側具有作為鼓風機構的風扇12。 過濾器11是上下方向長前后方向(圖2中左右方向)薄的長方形,通過層疊多種 過濾膜而構成,不僅對空氣中含有的比較大的塵埃,連非常細小的塵埃、例如花粉或香煙的 粒子等都能俘獲。 風扇12例如是西洛克風扇,由未圖示的電動機旋轉(zhuǎn)驅(qū)動而產(chǎn)生吸引力,將前側的 空氣從內(nèi)側吸入向外側(這里指外側下方)噴出。 在該空氣清潔機1中,若驅(qū)動風扇12,則空氣清潔機1的外部的空氣在風扇12產(chǎn)
6生的吸引力的作用下,從入口 8取入到前殼3的第1空間65內(nèi)而成為空氣流。然后,該空 氣(空氣流),如圖2的粗實線箭頭所示,在流路15中流動,在其途中通過過濾器11,由此 將塵?;虺舻某煞秩コ鍧嵒Q言之,過濾器11使從入口 8取入的空氣清潔化并向流 路15的下游側流動。清潔化后的空氣(以下有時簡稱為"空氣")通過風扇12向下方噴 出,繼續(xù)在流路15中流動,從隔壁13的連通孔14向后殼4的內(nèi)部(第3空間74)送入。
這樣在流路15中流動的空氣從各出口 9向空氣清潔機1的外部排出。向機外排 出的(清潔化的)空氣,遍及到空氣清潔機l的外部(例如室內(nèi))的各個角落,將室內(nèi)整體 全部凈化。 而且,該空氣清潔機l,為了對在流路15中流動的空氣進行加濕,在后殼4的第3 空間74具備加濕組件20。 S卩,該空氣清潔機1是帶加濕功能的空氣清潔機。 [OOM][加濕組件的整體結構] 加濕組件20對通過過濾器11清潔化后的空氣進行加濕。由此,含有水分的空氣 從出口 9向室內(nèi)噴出,補充室內(nèi)的濕氣。 與加濕組件20相關,在主體殼2內(nèi)設有供水罐21、回收罐26、作為儲水槽的托盤 22。 供水罐21是能夠在內(nèi)部儲存水的寬度方向長的中空體,配置于前殼3內(nèi)的第2空 間66。 在供水罐21的底部形成有由未圖示的閥體開閉的排水口 (未圖示)。供水罐21 由螺釘?shù)裙潭ㄔ谇罢?3上。因此,供水罐21和前罩23形成為一體,相對于前殼3 (主體殼 2)可從正面?zhèn)炔鹧b。 回收罐26是上下方向扁平的中空的箱形狀。回收罐26,在第2空間66中,配置 在供水罐21的右側部分(圖2中面前側部分)的下方。因此,在進行維護時,能夠先將供 水罐21取下,然后將回收罐26取下。在回收罐26的底部形成有由閥體27開閉的流入口 28。 托盤22收容在主體殼2內(nèi)的底部,具有能夠收容加濕組件20的下部、供水罐21的 下部以及回收罐26的下部的尺寸(深度)。具體而言,在托盤22的底部立設隔板67,由隔 板67將托盤22的內(nèi)部前后分為兩部分。在托盤22的內(nèi)部,在由隔板67形成的前側(圖 2中左側)的區(qū)域(前側區(qū)域22A)配置供水罐21的下部以及回收罐26的下部,在由隔板 67形成的后側(圖2中右側)的區(qū)域(后側區(qū)域22B)配置加濕組件20的下部。S卩,在托 盤22中,收容供水罐21的下部以及回收罐26的下部的前側區(qū)域22A配置在前殼3的第2 空間66中,收容加濕組件20的下部的后側區(qū)域22B配置在后殼4的第3空間74中。
這里,在隔壁13中,在連通孔14的下方形成有由隔板67恰好堵塞的尺寸的貫通 孔80。貫通孔80使前殼3的第2空間66和后殼4的第3空間74連通。在正常狀態(tài)下,貫 通孔80在前后方向與隔板67 —致,由隔板67從背面?zhèn)葻o間隙地堵塞。
在隔板67的下端部形成有流入孔68和流出孔69這兩個貫通孔,經(jīng)由流入孔68 以及流出孔69,前側區(qū)域22A和后側區(qū)域22B連通。還有,流入孔68以及流出孔69,在圖 2中看是重疊的,但實際上在寬度方向(與圖2的紙面垂直的方向)互相分離。
若將供水罐21收容在托盤22的前側區(qū)域22A中,則將供水罐21的底部的閥體 (未圖示)由從托盤22的底部向上突設的突起(未圖示)上壓,將供水罐21的排水口 (未圖示)打開。由此,將供水罐21內(nèi)的水排出,從流入孔68流入到托盤22的后側區(qū)域22B, 在后側區(qū)域22B中儲存。 若將回收罐26收容在托盤22的前側區(qū)域22A中,則將回收罐26的底部的閥體27 由從托盤22的底部向上突設的突起29上壓,將回收罐26的流入口 28打開。這里,儲存于 后側區(qū)域22B的水中,在后側區(qū)域22B長時間儲存而變舊的水從流出孔69向前側區(qū)域22A 壓出后,從流入口 28向回收罐26內(nèi)回收。 需要說明的是,若在后側區(qū)域22B中水儲存到規(guī)定水位,則在其途中經(jīng)由流入孔 68以及流出孔69,水在前側區(qū)域22A和后側區(qū)域22B之間來回流動,由此前側區(qū)域22A以 及后側區(qū)域22B的水位結果上以等水位連通(參照圖示的水面S)。此時,流入孔68以及流 出孔69位于水面S的下方,完全浸在水中。另外,如上所述隔壁13的貫通孔80由托盤22 的隔板67堵塞。因此,空氣不會經(jīng)由流入孔68以及流出孔69在前側區(qū)域22A和后側區(qū)域 22B之間來回流動。由此,前殼3的第1空間65以及后殼4的內(nèi)部(第3空間74)的空氣 不會泄露到第2空間66中,因此在流路15中流動的空氣也不會泄露到第2空間66中。
而且,加濕組件20配置在通過過濾器11以及風扇12并朝向各出口 9的空氣的流 路15(參照粗實線箭頭)的途中。因此,在過濾器ll中清潔化后的空氣的流動(空氣流) 必然通過加濕組件20。 加濕組件20是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軸的大致圓盤形狀。加濕組件20包括 在前后方向重疊的多片(這里是17片)加濕盤32(環(huán)狀盤)、在這樣重疊的狀態(tài)下將這些 加濕盤32從前后夾持(保持)的前板30(保持部件)以及后板31(保持部件)。加濕盤 32、前板30以及后板31是具有大致相同的外徑的圓板形狀,各自的中心軸在前后方向上延 伸。加濕盤32以及前板30形成具有外周緣以及內(nèi)周緣的環(huán)狀。 這里,將處于重疊狀態(tài)的17片加濕盤32統(tǒng)稱為盤層部34。在盤層部34中,相鄰 的加濕盤32相互空出規(guī)定間隔(后述的間隙X)而重疊。因此,盤層部34形成前后方向厚 的環(huán)狀,具有由各加濕盤32的外周緣劃分的外周面以及由各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劃分的內(nèi) 空間57。 而且,加濕組件20在從后殼4的后壁的局部(稱為后罩120)沿大致水平方向向 前方延伸且通過加濕盤32 (盤層部34)、前板30以及后板31的圓中心的軸51 (旋轉(zhuǎn)軸)的 作用下,以該軸51為中心被旋轉(zhuǎn)自如地保持。在該狀態(tài)下,盤層部34的下部浸在托盤22 的后側區(qū)域22B中儲存到規(guī)定水位的水(參照水面S)中。 而且,如上所述在過濾器11中清潔化后的空氣繼續(xù)在流路15中流動,在通過加濕 組件20時加濕組件20旋轉(zhuǎn)。通過加濕組件20旋轉(zhuǎn),盤層部34與前板30以及后板31 — 起旋轉(zhuǎn),隨著旋轉(zhuǎn),在浸于后側區(qū)域22B的水中的狀態(tài)和從該水上升的狀態(tài)之間轉(zhuǎn)換。然 后,盤層部34在從水上升的狀態(tài)時暴露在清潔化后的空氣的流動(參照圖2的粗實線箭 頭)中。具體而言,在盤層部34中由后側區(qū)域22B的水潤濕的部分,在加濕組件20結束一 個旋轉(zhuǎn)之前的期間,暴露在流路15的清潔化后的空氣的流動中。其結果是,在盤層部34的 各加濕盤32上附著的水分將清潔化后的空氣加濕,并與該空氣一起從出口 9向規(guī)定的方向 噴出,對室內(nèi)的加濕作出貢獻。 還有,為了進行盤層部34的加濕盤32的清洗以及更換等維護,加濕組件20與將 加濕組件20旋轉(zhuǎn)自如地保持的軸51、后罩120以及托盤22形成為一體,相對于主體殼2可從背面?zhèn)炔鹧b。[加濕組件的組裝] 圖3(a)是從背面看到的加濕組件20的分解立體圖。圖3 (b)是放大圖3(a)的要 部從前后方向看到的圖。圖4是從背面看到的加濕組件20的立體圖,表示將后板31取下 的狀態(tài)。圖5(a)是從正面右側看到的加濕組件20的大致左邊一半的立體圖,局部用截面 表示。圖5(b)是圖5(a)的要部放大圖。圖6是加濕組件20周邊的右側視圖,局部用截面表示。 接下來,參照圖3(a)對加濕組件20的組裝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在圖3 (a) 中,紙面面前側是后側,紙面里側是前側(圖4也同樣)。另外,在圖3(a)中,前板30、17片 加濕盤32以及后板31,從前開始按照該順序以分離排列的狀態(tài)表示。另外,17片加濕盤32 中,前側15片加濕盤32從前開始按順序以3片一組重疊的狀態(tài)表示,剩下的2片加濕盤32 在最后側以重疊的狀態(tài)表示。
首先,對前板30進行說明。 在前板30的內(nèi)周緣,多個切口 58在前板30的周向空出相等的間隔而形成。各切 口 58在后視圖中形成為大致長方形,將前板30的內(nèi)周緣切口。 在前板30的前面一體地設有與前板30同心的環(huán)狀的第1肋37。第1肋37從前 板30向前側突出,第1肋37的后端的周緣相對于前板30的內(nèi)周緣,在其整周連接(也參 照圖2)。在第1肋37的外周面,以在其圓周方向的整周排列的方式形成有齒輪齒52 (參照 圖2以及圖5)。 在前板30的后面一體地設有多個(這里是8個)凸臺。將這些凸臺稱為前凸臺 33 (第一部分)。8個前凸臺33沿前板30的外周緣,在前板30的周向上空出相等的間隔而 配置。前凸臺33是中空體,從前板30的后面向后方突出。前凸臺33的前后方向的尺寸是 重疊的17片加濕盤32整體(盤層部34)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的大致三分之一左右(參照圖 2)。前凸臺33從背面看,向前板30的徑向的內(nèi)側鼓起為圓弧狀。 前凸臺33的后端面沿垂直方向平坦,在該后端面形成有插通孔35。插通孔35從 背面看是向前板30的徑向內(nèi)側鼓起的半圓形狀。插通孔35在前后方向貫通前凸臺33以 及前板30。插通孔35在前板30的前面形成圓形狀(參考圖5(a))。另外,在前凸臺33的 后端面形成有將插通孔35修邊且稍向后側突出的插通肋59。插通肋59從背面看,形成將 順時針方向的下游側切口的大致C字形狀。 在前凸臺33中,從背面看在順時針方向的下游側的側面形成有排水口 36(參照圖 3(a)中前板30的下側的前凸臺33)。在前后方向與排水口 36—致的位置上用垂直面切斷 時的前凸臺33的截面形狀,從正面看形成將逆時針方向(從背面看為順時針方向)的下游 側切口的大致C字形狀(參照后述的圖7 (a))。
通過插通孔35以及排水口 36將前凸臺33的內(nèi)部露出。 在前板30的后面、連接各前凸臺33的位置上,沿前板30的周向排列形成有向后 側突出且大致沿前板30的徑向呈直線狀延伸的第1突條62以及第2突條63。在從背面看 前板30時,在前板30的后面連接各前凸臺33的位置上,第1突條62相對于對應的第2突 條63,位于順時針方向的下游側。在從背面看前板30時,第1突條62相對于對應的前凸臺 33,在順時針方向的下游側將前板30的內(nèi)周緣和外周緣相連。第2突條63將前板30的內(nèi)周緣和在對應的前凸臺33中向徑向內(nèi)側圓弧狀鼓起的部分相連。 在前板30的后面一體地設有與前板30同心的環(huán)狀的第2肋38。具體而言,第2 肋38從前板30向后側突出,第2肋38的前端的周緣相對于前板30的內(nèi)周緣,在其整周連 接。在第2肋38的后端的內(nèi)側周緣部,以在其圓周方向的整周排列的方式形成有齒輪齒 55(也參照圖2)。 在第2肋38上沿其周向形成有多個通過孔56,這些通過孔56使第2肋38的徑向 的內(nèi)側和外側連通。所述的8個前凸臺33在前板30的周向上與任意一個通過孔56 —致, 與各前凸臺33對應的第1突條62以及第2突條63從前板30的徑向的外側面對對應的通 過孔56。 在前板30的內(nèi)周緣、在前板30的周向與各前凸臺33(具體而言,圖5中構成后述 的供水部90的各供水桶85) —致的部分一體地設有向后方突出的儲水部75。因此,儲水部 75與前凸臺33相同設置為8個。各儲水部75在周向?qū)耐ㄟ^孔56內(nèi)配置。各儲水部 75 —體地包括在前板30的周向空出間隔排列的多個(這里是3個)突起76(肋)和連結 部件77 (參照圖3 (a)的紙面中最右側的儲水部75)。 各突起76是在前板30的徑向薄在前后方向細長的棒狀。在各儲水部75的3個 突起76中,前端部連接于前板30的內(nèi)周緣,后端部通過在前板30的周向延伸的棒狀的連 結部件77連結。因此,儲水部75整體從前板30的徑向看,形成前側開放的大致E字形狀。 另外,將各儲水部75從前板30的徑向看,各突起76和連結部件77的連接部分沒有尖狀部 分而是形成圓角。 這里,各儲水部75與設于對應的前凸臺33的周圍的第1突條62以及第2突條63 在前凸臺30的周向上一致。具體而言,在前板30的周向,對應的第1突條62以及第2突 條63位于由各儲水部75中位于兩外側的2個突起76包圍的范圍的內(nèi)側。
另外,在第2肋38的圓周面(除通過孔56以外的部分) 一體地設有向第2肋38 的徑向外側突出,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導軌狀的定位肋107。定位肋107在第2肋38的周 向空出相等的間隔設置多個(這里是2個)。定位肋107向第2肋38的徑向的外側變細。
接下來,對后板31進行說明。 在后板31的圓中心形成有劃分為向前方延伸的筒狀的貫通孔39。
在后板31的前面一體地設有多個(這里是8個)凸臺。將這些凸臺稱為后凸臺 44(第2部分)。8個后凸臺44沿后板31的外周緣,在后板31的周向上空出相等的間隔而 配置。后凸臺44是中空體,從后板31的前面向前方突出。后凸臺44的前后方向的尺寸是 重疊的17片加濕盤32整體(盤層部34)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的大致三分之二左右(參照圖 2)。后凸臺44從正面看,向后板31的徑向的內(nèi)側鼓起為圓弧狀。 后凸臺44的前端面沿垂直方向平坦(未圖示),在該前端面形成有插通孔40。插 通孔40在前后方向貫通后凸臺44以及后板31。后凸臺44的前端面的插通孔40的形狀與 前板30的前凸臺33的后端面的插通孔35的形狀大致相同(未圖示)。插通孔40在后板 31的后面形成圓形狀。 在后板31的后面、各插通孔40的周圍形成有將插通孔40包圍而稍向后側突出的
環(huán)狀的肋41,在該肋41的內(nèi)側形成有與對應的插通孔40連續(xù)的凹部42。 接下來,對加濕盤32進行說明。這里,在加濕組件20中使用如上所述的17片加
10濕盤32,任意一片加濕盤32都由同一模具形成,且形狀相同。還有,在圖3(a)中,對最后側 的加濕盤32整體圖示,但比該加濕盤32靠前側的加濕盤32局部未圖示。因此,參照最后 側的加濕盤32同時對加濕盤32進行說明。 加濕盤32如上所述為環(huán)狀,其內(nèi)徑(內(nèi)周緣的直徑)比前板30的環(huán)狀的第2肋 38的外徑大。 在加濕盤32的外周緣形成有與上述的前凸臺33以及后凸臺44對應的個數(shù)(8個) 的凹口 45 (參照在圖3 (a)中標注45A或45B的符號的部分)。這些凹口 45在加濕盤32的 周向上空出相等的間隔形成。各凹口 45從加濕盤32的外周緣向加濕盤32的徑向的內(nèi)側 切口到規(guī)定的深度,同時將加濕盤32在其壁厚方向(前后方向)貫通。
具體而言,在8個凹口45中,在加濕盤32的周向相鄰的凹口彼此的形狀不同。艮卩, 8個凹口 45由4個凹口 45A和與凹口 45A形狀不同的凹口 45B(外側凹口 )構成,凹口 45A 和凹口 45B在加濕盤32的周向交替配置。凹口 45A是向加濕盤32的徑向的內(nèi)側鼓起的大 致半圓形狀。凹口45B是向加濕盤32的徑向的內(nèi)側變細的大致等腰梯形狀,比凹口45A深。
在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多個切口 46在加濕盤32的周向空出間隔形成。各切口 46 從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向加濕盤32的徑向的外側切口到規(guī)定的深度,同時將加濕盤32在其 壁厚方向(前后方向)貫通。這些切口46包括向加濕盤32的徑向的外側形成為變細的大 致三角形的切口 46A和大致長方形的切口 46B(內(nèi)側凹口 )。切口 46B形成于在加濕盤32 的周向與凹口 45A —致的位置上,切入到對應的凹口 45A的最深部的面前。
分別在加濕盤32的前面以及后面各凹口 45(凹口 45A、45B)的附近,設置有向前 后方向的外側突出的導向肋47。 加濕盤32后面的導向肋47,在從背面看的情況下,在相對于對應的凹口 45在順時 針方向的下游側相鄰的位置上,以將加濕盤32的外周緣和內(nèi)周緣相連的方式呈直線狀延 伸。加濕盤32前面的導向肋47 (在最后側的加濕盤32中用虛線表示),在從正面看的情況 下,在相對于對應的凹口 45在順時針方向的下游側相鄰的位置上,以將加濕盤32的外周緣 和內(nèi)周緣相連的方式呈直線狀延伸。 另外,在從背面看的情況下,相對于凹口 45A在順時針方向的下游側相鄰的加濕 盤32后面的導向肋47,相對于在加濕盤32的周向位于與該凹口 45A相同的位置的切口 46B,位于順時針方向的下游側。同樣地,在從正面看的情況下,相對于凹口 45A在順時針方 向的下游側相鄰的加濕盤32前面的導向肋47(參照最后側的加濕盤32的虛線部分),相 對于在加濕盤32的周向位于與該凹口 45A相同的位置的切口 46B,位于順時針方向的下游 而且,在從正面或背面看加濕盤32的情況下,與各凹口 45對應的加濕盤32后面 的導向肋47和加濕盤32前面的導向肋47(參照最后側的加濕盤32的虛線部分)之間的 間隔,向加濕盤32的徑向內(nèi)側逐漸變窄。 另外,在從背面看的情況下相對于加濕盤32后面的各導向肋47在順時針方向的 下游側相鄰的切口 46A,以及在從正面看的情況下相對于加濕盤32前面的各導向肋47在順 時針方向的下游側相鄰的切口 46A,比其他的切口 46A大(參照位于最后側的加濕盤32的 上端位置的切口46A)。 分別在加濕盤32的前面以及后面,在加濕盤32的周向相鄰的凹口 45之間形成有向前后方向的外側突出的凸部49。 為了用以上說明的前板30、后板31以及加濕盤32組裝加濕組件20,首先,前板 30、17片加濕盤32以及后板31,從前側開始按照該順序呈同心狀排列。由此,前板30、后板 31以及各加濕盤32的徑向相同,因此,以下將各徑向簡稱為"徑向"。同樣地,前板30、后板 31以及各加濕盤32的周向也相同,以下將各周向簡稱為"周向"。 在僅這樣排列的狀態(tài)下的17片加濕盤32中,前15片加濕盤32從前開始按順序, 3片成為一組重疊,剩下的2片加濕盤32在最后側成為一組重疊。即,在該狀態(tài)下,17片加 濕盤32從前開始按順序分組為3片重疊的A組、B組、C組、D組、E組和2片重疊的F組。 圖3(a)中,在表示各加濕盤32的符號32后將各加濕盤32所屬的組的字母用括弧書寫表 示。 各組中,在相鄰的加濕盤32間,夾有分別在各加濕盤32的前面以及后面設置的導 向肋47和凸部49。相鄰的加濕盤32中, 一方的加濕盤32的導向肋47以及凸部49和另一 方的加濕盤32的前面或后面抵接,由此將相鄰的加濕盤32的間隔維持為規(guī)定間隔(例如 1. 4mm)。具體而言,在相鄰的加濕盤32之間形成有相當于所述規(guī)定間隔的間隙X(參照圖 5(b)以及圖6)。 而且,在各組的相鄰的加濕盤32中,凹口 45A彼此、凹口 45B彼此、切口 46A彼此 以及切口 46B彼此分別在周向一致。S卩,各組中各加濕盤32的形狀從正面以及背面任意一 個面看都是相同的。 然而,在相鄰的組(例如參照A組以及B組)中,周向上一組(例如A組)的加濕 盤32和另一組(例如B組)的加濕盤32在周向偏離45。, 一組的凹口 45A和另一組的凹 口 45B在周向一致。換言之,在A組、C組、E組中,凹口 45A彼此、凹口 45B彼此、切口 46A 彼此以及切口 46B彼此分別在周向一致,在B組、D組、F組中,凹口 45A彼此、凹口 45B彼 此、切口 46A彼此以及切口 46B彼此分別在周向一致。 因此,以下在17片加濕盤32中,將A組、C組、E組所屬的加濕盤32作為第1加濕 盤32,將B組、D組、F組所屬的加濕盤32作為第2加濕盤32,使加濕盤32有2種。但是, 由于17片加濕盤32各自的形狀最初是相同的,因此第1加濕盤32以及第2加濕盤32中, 若將任意一方在周向錯開45。,則形狀與另一方一致。另外,在對應的各組中,可知至少2 片第1加濕盤32相鄰(參照A組、C組、E組),至少2片第2加濕盤32相鄰(參照B組、 D組、F組)。 然后,在該狀態(tài)(相鄰組的加濕盤32彼此在周向偏離45。的狀態(tài))下,將A F 組前后重疊,則如圖3(b)所示,在相鄰的組中,一組的各加濕盤32的凹口 45A的徑向內(nèi)側 的切口 46B的最深部(徑向外側端部)和另一組的各加濕盤32的對應的凹口 45B (參照虛 線部分)的最深部(徑向內(nèi)側端部),在前后方向連續(xù)。 這里,各組中,將在周向一致前后連續(xù)的多個(A E組為3個,F(xiàn)組為2個)凹口 45B統(tǒng)稱為外側孔88,將在周向一致前后連續(xù)的多個(A E組為3個,F(xiàn)組為2個)切口 46B統(tǒng)稱為內(nèi)側孔89 (參照圖3 (a))。將A F組前后重疊完成盤層部34 (參照圖4),在相 鄰的組中,一組的外側孔88和另一組的對應的內(nèi)側孔89經(jīng)由彼此的最深部(稱為連續(xù)部 分64)連通。還有,在盤層部34(參照圖4)中,與所述的各組無關,在相鄰的加濕盤32之 間形成有所述間隙X(參照圖5(a)以及圖6)。
如圖4所示在完成盤層部34的狀態(tài)下,各外側孔88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當 于各組(參照圖3(a))的全部片數(shù)的量(B組中為3片的量)的加濕盤32的前后方向的厚 度、這些加濕盤32的間隙X(B組中為2個量的間隙X)、這些加濕盤32和從前后兩側相鄰的 其他組的加濕盤32的間隙X(例如A組和B組的相鄰的加濕盤32彼此的間隙X,以及B組 和C組的相鄰的加濕盤32彼此的間隙X)的總和。具體而言,將各外側孔88的前后方向尺 寸設為例如6 8mm。各內(nèi)側孔89的前后方向尺寸與外側孔88的前后方向尺寸相同。
由此,在重疊的17片加濕盤32整體(盤層部34)中,分別在周向上空出相等的間 隔的8個部位,外側孔88和內(nèi)側孔89以前后交替配置的方式形成,而且,通過前后相鄰連 通的外側孔88和內(nèi)側孔89,形成有將加濕盤32的外周緣和內(nèi)周緣相連的立體的孔(稱為 水引導孔Y)。 水引導孔Y經(jīng)由外側孔88從加濕盤32的外周緣向徑向內(nèi)側延伸,其后,經(jīng)由所述 的連續(xù)部分64(參照圖3(b))在前后方向延伸,相對于外側孔88經(jīng)由前后相鄰的內(nèi)側孔89 向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進而徑向內(nèi)側延伸而與盤層部34的內(nèi)空間57連通。水引導孔Y的各 部分的前后方向尺寸與構成水引導孔Y的外側孔88以及內(nèi)側孔89的前后方向尺寸相同, 設定為6 8mm。 這樣,A組、C組、E組所屬的第1加濕盤32和B組、D組、F組所屬的第2加濕盤 32以規(guī)定的方式重疊(參照圖3(a)),由此在盤層部34中,通過各組的連續(xù)的凹口 45B形 成外側孔88,通過各組的連續(xù)的切口 46B形成內(nèi)側孔89,且外側孔88和內(nèi)側孔89處于連 通的狀態(tài)而形成有水引導孔Y。 然后,將形成有水引導孔Y的盤層部34,如圖4所示,相對于前板30從后側安裝。 此時,盤層部34外嵌于前板30的第2肋38,在盤層部34的各加濕盤32的凹口 45 (凹口 45A、B)中,前板30中對應的前凸臺33從前側嵌入。這里,如上所述,前凸臺33的前后方 向尺寸是盤層部34的前后方向尺寸的大致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前凸臺33嵌入構成盤層部 34的前側大致三分之一的加濕盤32的凹口 45中。 此時,第2肋38以及各儲水部75收容在盤層部34的內(nèi)空間57中。在各儲水部 75中,各突起76在前后方向(加濕盤32的重疊方向)延伸,并沿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在周 向隔開間隔配置。另外,第2肋38的2個定位肋107相對于全部的加濕盤32的最靠近的 切口 46A從徑向內(nèi)側嵌合。由此,全部的加濕盤32(盤層部34)在相對于全部的前凸臺33 不接觸而在周向以及徑向定位的狀態(tài)下,由前板30保持。還有,在第2肋38中,定位肋107 以外的部分不與盤層部34接觸。另外,各儲水部75相對于盤層部34的全部的加濕盤32 的內(nèi)周緣稍(例如lmm左右)位于周向內(nèi)側,不與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接觸。
而且,在該狀態(tài)下,各前凸臺33的排水口 36 (參照圖3 (a))與構成盤層部34的前 側大致三分之一的加濕盤32的各間隙X以及在盤層部34的前側大致三分之一的部分形成 的各水引導孔Y連通(參照圖5(b))。另外,分別在周向上空出相等的間隔的8個部位,前 凸臺33、盤層部34的前側大致三分之一的部分、儲水部75,按照該順序向徑向內(nèi)側排列。因 此,可知儲水部75沿構成盤層部34的前側大致三分之一的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隔開間隔配 置為8個。另外,在盤層部34(至少前側大致三分之一的部分)中,在周向各前凸臺33以 及儲水部75 —致的位置上形成有水引導孔Y。 還有,在A組(參照圖3(a))最前側的加濕盤32和前板30的后面之間,該加濕盤
1332的前面的導向肋47以及凸部49與前板30的后面抵接,且前板30的第1突條62以及第 2突條63與該加濕盤32前面抵接,由此形成所述間隙X(也參照圖3(a))。
接下來,將后板31相對于在組裝盤層部34的狀態(tài)下的前板30,從后側組裝。此 時,如圖5所示,在盤層部34的各加濕盤32的凹口 45 (凹口 45A、 B)中,后板31中對應的 后凸臺44從后側(圖5中為右側)嵌入。這里,如上所述,后凸臺44的前后方向尺寸是盤 層部34的前后方向尺寸的大至三分之二左右,因此后凸臺44嵌入構成盤層部34的后側大 致三分之二的加濕盤32的凹口 45中。然后,各后凸臺44的前端面相對于對應的前凸臺33 的后端面從后側對置,各前凸臺33的后端面的插通肋59從前側插通到對應的后凸臺44的 插通孔40中,沿后凸臺44的內(nèi)周面配置 在該狀態(tài)下,在前后方向互相對置的前凸臺33的后端面和后凸臺44的前端面之 間(換言之,前凸臺33和后凸臺44的接縫),如圖5(b)所示,夾有密封件79(參照用點涂 滿的部分)。 密封件79是形成與前凸臺33的后端面以及后凸臺44的前端面的各自輪廓(參 照圖3(a))大致相同的形狀的大致D字環(huán)狀,前后方向薄。密封件79的內(nèi)周緣79A在整周 向前側突出。與此對應,在前凸臺33的后端面形成有包圍插通肋59而向前側凹陷的環(huán)狀 漕83,密封件79的內(nèi)周緣79A從后側嵌入漕83中。由此,密封件79在相對于插通肋59外 嵌的狀態(tài)下定位,將前凸臺33的后端面和后凸臺44的前端面的前后方向的間隙堵塞。在 該狀態(tài)下,密封件79的外周緣中前板30以及后板31的徑向的內(nèi)側部分比前凸臺33的外 表面靠徑向內(nèi)側突出,形成導向部79B。 還有,在后凸臺44的周面(前端面以及后端面以外的面)、與后凸臺44的前端面 相鄰的位置上形成有使后凸臺44的內(nèi)外連通的大致三角形的排氣口 84。
這樣前凸臺33的后端面和后凸臺44的前端面在前后方向相互對置,由此前凸臺 33的內(nèi)部空間(插通孔35)和后凸臺44的內(nèi)部空間(插通孔40)在前后方向排列互相連 通。這里,將插通孔35和插通孔40連通狀態(tài)下的前凸臺33以及后凸臺44統(tǒng)稱為供水桶 85 (汲水容器)。 如上所述,前凸臺33以及后凸臺44分別在周向隔開相等的間隔設置為8個,嵌入 到各加濕盤32的外周緣的對應的凹口 45中,因此供水桶85以在由加濕盤32構成的盤層 部34的外周面的周向形成為等間隔的方式沿該外周面配置為8個。另外,前凸臺33向后 方突出,后凸臺44向前方突出,因此各供水桶85在前后方向(加濕盤32重疊的方向)延 伸。而且,將供水桶85的內(nèi)部空間(即,連通狀態(tài)的插通孔35以及插通孔40)稱為供水室 86。供水室86相對于前凸臺33的排水口36以及后凸臺44的排氣口84連通。另外,將8 個供水桶85統(tǒng)稱為供水部90。供水部90包括在加濕組件20中。 在這樣將后板31組裝于前板30后,如圖2所示,將螺釘形狀的銷50從后板31的 后面?zhèn)冉?jīng)由對應的插通孔40插入到供水桶85的供水室86中。插入后若將銷50扭轉(zhuǎn)則銷 50的前端50A(前端)卡在前板30上,因此在盤層部34夾在前板30和后板31之間而保持 在這些板上的狀態(tài)下,將前板30和后板31—體化。另外,維持在完成供水桶85的狀態(tài)。此 時,銷50的頭部50B收納在后板31中對應的凹部42 (參照圖4)內(nèi),沒有從后板31露出。
另外,在供水桶85的供水室86中,從前板30的前面露出的插通孔35由銷50的 前端50A堵塞,進而,從后板31的后面露出的插通孔40由銷50的頭部50B堵塞。由此,供
14水室86在前后方向的兩端被堵塞,僅在前凸臺33的排水口 36以及后凸臺44的排氣口 84 與外部連通(參照圖5(b))。 根據(jù)上述,加濕組件20的組裝完成。這里,在加濕組件20中,供水部90(8個供水 桶85)以及儲水部75設置在前板30 (嚴格來說,供水部90設置于前板30以及后板31)上, 因此不需要另行設置支承供水部90以及儲水部75各自的部件,能夠?qū)崿F(xiàn)部件件數(shù)的減少 (參照圖5(a))。 最后,將所述軸51從后側插通到后板31的貫通孔39中。在貫通孔39中插通的 軸51的前端部從貫通孔39向前側露出。而且,相對于該露出的軸51的前端部,將圓筒狀 的軸環(huán)53從前外嵌而與軸51 —體化,由此,軸51不能從貫通孔39脫落而安裝在后板31 上。由此,加濕組件20在軸51的作用下保持為旋轉(zhuǎn)自如。還有,軸51的前側支承在隔壁 13上。 這里,如圖6所示,在所述隔壁13上安裝電動機60,在電動機60的輸出軸上安裝 的齒輪61與加濕組件20的前板30的第1肋37的外周面的齒輪齒52嚙合。因此,若驅(qū)動 電動機60,則齒輪61向規(guī)定的方向旋轉(zhuǎn),隨之,加濕組件20的整體向規(guī)定的一個方向,具體 而言從正面看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 圖7(a)是圖6的A-A向視圖。圖7 (b)是圖7 (a)的要部放大圖。圖8 (a)是從正 面右下側看到的加濕組件20的立體圖,圖8(b)是圖8(a)的要部剖視圖。
這樣若加濕組件20旋轉(zhuǎn)(參照圖7 (a)的粗虛線箭頭),則8個供水桶85也和加 濕組件20(盤層部34) —起旋轉(zhuǎn)。以下,參照圖7(a),對加濕組件20 —個旋轉(zhuǎn)中的1個供 水桶85的情況進行說明。 首先,若供水桶85浸在托盤22(具體而言,所述后側區(qū)域22B)的水中,則在該供 水桶85的內(nèi)部(供水室86)經(jīng)由排水口 36將水儲存到滿為止(參照供水桶85A)。此時, 在盤層部34的各加濕盤32中供水桶85A周邊的部分也浸在托盤22的水中潤濕。將此時 作為加濕組件20的旋轉(zhuǎn)開始時。還有,在將水儲存于供水室86時,供水室86內(nèi)的空氣從 排氣口84(參照圖5(b))排出。 然后,隨著加濕組件20旋轉(zhuǎn),浸在托盤22的供水桶85從托盤22的水面S離開上 升,由此,將托盤22的水由供水桶85汲起(參照供水桶85B、供水桶85C以及供水桶85D)。 然后,加濕盤32中浸在托盤22的水中潤濕的部分,在加濕組件20旋轉(zhuǎn)1/2之前的時間內(nèi), 在加濕組件20中向上側移動,暴露于在流路15中流動的空氣(參照圖2的粗實線箭頭) 中。由此,附著在加濕盤32上的水變成微細的粒子,摻入清潔化后的空氣(換言之,將該空 氣加濕),從各出口9(參照圖2)向外部噴出。其結果是,如上所述,對室內(nèi)進行加濕。
隨之,在加濕組件20旋轉(zhuǎn)1/2之前的時間內(nèi),水分幾乎從加濕盤32消失,在加濕 組件20旋轉(zhuǎn)1/2的時刻,最上位的供水桶85的供水室86的水W(從托盤22汲出的水)從 排水口 36溢出向加濕盤32供給(參照供水桶85E)。 具體而言,在加濕組件20旋轉(zhuǎn)1/2之前,如供水桶85D所示,水W殘留在供水桶85 的供水室86中。這里,參照供水桶85C以及供水桶85D,供水桶85C中的排水口 36朝上,與 此相對,供水桶85D中的排水口 36朝向相對于上下方向傾斜的方向。因此,隨著加濕組件 20的旋轉(zhuǎn),若供水桶85從供水桶85C向供水桶85D的狀態(tài)移動,則供水室86中殘留的水W 從排水口 36灑落而向排水口 36移動。這里,該水W的水面中排水口 36附近的部分V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稍向上側鼓起,將向排水口 36移動的水W堵住(參照供水桶85D),然而,如 果加濕組件20旋轉(zhuǎn)1/2,由此供水桶85從供水桶85D的狀態(tài)向供水桶85E的狀態(tài)移動,則 排水口 36附近的水W的水面不能將向排水口 36移動的水W堵住,供水室86的水W從排水 口 36灑落。灑落的水W在毛細管現(xiàn)象的作用下浸透到盤層部34中相鄰的加濕盤32的各 間隙X(參照圖6)而向加濕盤32供給,將加濕盤32再次潤濕。 這樣加濕盤32中由供水桶85的供水室86的水W潤濕的部分,在加濕組件20結 束1個旋轉(zhuǎn)之前的時間內(nèi)(參照供水桶85E H),暴露于清潔化后的空氣的流動(參照圖 2的粗實線箭頭)中。由此,附著在加濕盤32上的水,與在加濕組件20旋轉(zhuǎn)l/2之前相同, 和清潔化后的空氣一起向室內(nèi)噴出,進行室內(nèi)的加濕。 這樣,8個供水桶85(供水部90)隨著加濕組件20(盤層部34)的旋轉(zhuǎn)與盤層部 34 —起旋轉(zhuǎn),經(jīng)由下方位置即下方的供水桶85 (參照供水桶85A)將托盤22的水汲起,在到 達上方位置時(參照供水桶85E),將汲起的水從排水口 36溢出到盤層部34。溢出的水從 盤層部34的外周面(加濕盤32的外周緣)側通過盤層部34內(nèi)(相鄰的加濕盤32的間隙 X)落下,在接近盤層部34的內(nèi)空間57(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的途中將各加濕盤32潤濕。
因此,在盤層部34進行1次旋轉(zhuǎn)時,在盤層部34的各加濕盤32中,即使水潤濕的 部分由于加濕空氣而在早期階段干燥,但供水桶85對該部分再次潤濕,因此該部分能夠繼 續(xù)進行加濕。即,能夠?qū)⒏骷訚癖P32長期保持在潤濕的狀態(tài),因此盤層部34能夠?qū)⒂伤疂?濕的部分比較長時間地暴露于流路15(參照圖2)的空氣中,能夠提高空氣的加濕效率。另 外,通過將供水桶85配置在加濕盤32的外周緣側,使供水桶85的水向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 溢出,能夠?qū)⒓訚癖P32在徑向高效率地潤濕,由此也能夠提高加濕效率。
這里,如上所述,全部的加濕盤32(盤層部34)以相對于全部的前凸臺33(詳細地 說,供水桶85)不接觸的方式定位。假如哪部分接觸,則圖7(a)的供水桶85D所示的在表 面張力的作用下水的上升(V)無效,在早前階段就會灑落,由于全部非接觸,因此在加濕組 件20旋轉(zhuǎn)1/2之前的早期階段,能夠防止供水桶85的供水室86的水W順著仍潤濕的加濕 盤32傳遞而不必要地灑落的情況。 另外,如上所述,在盤層部34上,如圖5(a)所示,形成有將加濕盤32的外周緣 和內(nèi)周緣相連,并與盤層部34的內(nèi)空間57連通的立體的水引導孔Y(也參照圖4以及圖 5 (b))。從供水桶85的排水口 36溢出的水,如上所述,浸透到盤層部34中相鄰的加濕盤32 的各間隙X(參照圖5(b)以及圖4以及圖6),不過經(jīng)由水引導孔Y,由此也能夠通過盤層部 34內(nèi)向盤層部34的內(nèi)空間57落下(參照圖5(a)的粗虛線箭頭)。 隨著空氣清潔劑1的繼續(xù)使用,擔心從供水桶85溢出的水留在盤層部34內(nèi)而附 著于加濕盤32,從該水析出的石灰成分或水垢變?yōu)槲酃父街诩訚癖P32上。若由于該污 垢將盤層部34中相鄰的加濕盤32的間隙X堵塞,則這之后,從供水桶85溢出通過盤層部 34內(nèi)的水中未對加濕作出貢獻的水不能向盤層部34的內(nèi)空間57落下而留在盤層部34內(nèi)。 而且,由于從該水析出石灰成分或水垢,水更加難以落下,加濕盤32的污垢可能惡化到需 要對加濕組件20進行維護的程度。 然而,形成于盤層部34的水引導孔Y使從供水桶85溢出的水通過盤層部34內(nèi)向 內(nèi)空間57強制地落下(參照圖5(a)的粗虛線箭頭),因此能夠抑制未對加濕作出貢獻的水 繼續(xù)留在盤層部34內(nèi)。由此,能夠防止從留在盤層部34內(nèi)的水中產(chǎn)生的污垢附著于加濕盤32。而且,假如由于污垢將盤層部34中相鄰的加濕盤32的間隙X堵塞,通過盤層部34 內(nèi)的水中未對加濕作出貢獻的水也能通過水引導孔Y向內(nèi)空間57可靠地落下,因此該水基 本不留在盤層部34內(nèi),能夠抑制加濕盤32的污垢惡化到需要對加濕組件20進行維護的程度。 其結果是,由于能夠延遲加濕組件20的維護(加濕盤32上污垢去除)的時間,因 此不需要頻繁地維護加濕組件20,能夠提高使用方便性。 另外,在加濕組件20的維護時(盤層部34的組裝時),通過僅將A組、C組、E組 所屬的第1加濕盤32和B組、D組、F組所屬的第2加濕盤32以規(guī)定的方式重疊的簡單作 業(yè)(參照圖3(a)),能夠在盤層部34上簡單地形成水引導孔Y(參照圖4)。由此,能夠進一 步提高使用方便性。還有,如圖3(a)所示,與將加濕盤32以規(guī)定的方式重疊而形成水引導 孔Y的方式不同,在各加濕盤32中,通過使周向一致的凹口 45A和切口 46B連續(xù),也能夠形 成水引導孔Y。然而,這種情況下,各加濕盤32在周向雜亂。 另外,在構成盤層部34的各組中,至少兩片第l加濕盤32相鄰(A組、C組、E組), 至少兩片第2加濕盤32相鄰(B組、D組、F組)。 由此,在A組、C組、E組中,相鄰的第l加濕盤32的凹口 45B彼此連續(xù),由此能夠 在前后方向(加濕盤32的重疊方向)擴大外側孔88。同樣地,在B組、D組、F組中,相鄰 的第2加濕盤32的切口 46B彼此連續(xù),由此能夠在前后方向擴大內(nèi)側孔89。其結果是,如 圖4以及圖5所示,通過這些外側孔88和內(nèi)側孔89處于連通狀態(tài)而形成的水引導孔Y中, 各部分在前后方向擴大。因此,水引導孔Y能夠使從供水部90的供水桶85溢出的水通過 盤層部34內(nèi)向內(nèi)空間57可靠且順利地落下(參照圖5 (a)的粗虛線箭頭)。
還有,如圖3 (a)所示,A組、C組、E組所屬的第1加濕盤32和B組、D組、F組所 屬的第2加濕盤32形狀本身相同。因此,在加濕組件20的維護中組裝盤層部34時,不需 要在意加濕盤32的種類,能夠提高使用方便性。以上,為了說明的方便,將A組、C組、E組 所屬的加濕盤32定義為第1加濕盤32,將B組、D組、F組所屬的加濕盤32定義為第2加 濕盤32,也可以反過來定義。 [OH9][電解水組件] 在該空氣清潔機1中,如圖6以及圖7所示,在加濕組件20中、盤層部34的內(nèi)空
間57(嚴格來說由前板30的第2肋38以及各儲水部75包圍的空間)內(nèi)設有電解水組件
70。電解水組件70在通過過濾器11清潔化后在流路15 (參照圖2)中流動的空氣中摻入
電解水。因此該空氣清潔機1不僅如上所述將取入的外氣在過濾器11中清潔化,而且能夠
在電解水組件70中放散電解水,在該電解水的作用下對外部的空氣殺菌、除臭。 具體而言,如圖6所示,電解水組件70具備開放上面的盛水容器71、放散板72、齒
輪73、電極組件98。 盛水容器71的內(nèi)部由隔墻IIO左右劃分為溢水室lll和儲存室121(參照圖 7(a))。 放散板72是形成有多個貫通孔的圓板形狀。放散板72在儲存室121中以向斜前 側下方(圖6中為斜左側下方)傾斜的狀態(tài)保持于盛水容器71。 齒輪73是具有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軸的圓盤形狀,在其外周部分形成有齒輪齒 92。另外,在齒輪73的底面的圓中心位置連接有上下延伸的齒輪軸93的上端部。齒輪軸93的下端部從上連接如上所述傾斜狀態(tài)的放散板72的圓中心部分,由此,放散板72和齒輪 73 —體化。在該狀態(tài)下,放散板72以及齒輪73與齒輪軸93 —起自如旋轉(zhuǎn)。還有,放散板 72即使在旋轉(zhuǎn)中也始終維持向斜前側下方傾斜的狀態(tài)。 電極組件98收容在盛水容器71的儲存室121中,包括一對電極100。 一對電極 100朝向儲存室121的底部在下方延伸。 一對電極100的導線(未圖示)與電解水組件70 的外部的主體電源(未圖示)連接。如后所述,在電解水組件70中,將儲存于在儲存室121 中的水在電極組件98的作用下電解,由此產(chǎn)生電解水。 該電解水組件70支承在主體殼2的隔壁13上。在該狀態(tài)下,電解水組件70在加 濕組件20中由前板30的第2肋38包圍,且配置在比軸51靠上側的空間。這里,在電解水 組件70中,齒輪73的齒輪齒92與第2肋38的上端部的齒輪齒55嚙合,這以外的部分不 與加濕組件20接觸。 而且,對于電解水組件70和加濕組件20的相對位置,電解水組件70的盛水容器 71 (嚴格來說儲存室121)和加濕組件20的盤層部34的前側大致三分之一的部分(換言 之,各供水桶85的前凸臺33)在前后方向(圖6中為左右方向) 一致。換言之,各供水桶 85在前后方向(加濕盤32的重疊方向)與電解水組件70(盛水容器71的儲存室121)對 置的位置,包括靠近電解水組件70的前凸臺33和與前凸臺33相比從電解水組件70向后 側離開的后凸臺44。而且,在前凸臺33和后凸臺44的接縫夾著的密封件79的所述導向 部79B (參照圖5 (b)),朝電解水組件70向徑向內(nèi)側突出。另外,加濕組件20的各儲水部 75(參照圖5)配置在前后方向與電解水組件70(盛水容器71的儲存室121) —致的范圍 內(nèi)。 通過電解水組件70和加濕組件20這樣的相對位置,隨著加濕組件20的旋轉(zhuǎn),盤
層部34、供水部90的各供水桶85以及各儲水部75繞電解水組件70旋轉(zhuǎn)。 這里,如上所述,在加濕組件20中,相對于各供水桶85的前凸臺33,盤層部34的
前側大致三分之一的部分、儲水部75向徑向內(nèi)側按該順序排列(參照圖5)。而且,前凸臺
33的排水口 36與構成盤層部34的前側大致三分之一的加濕盤32的各間隙X連通(參照
圖5(b))。 因此,如圖7(a)所示,在加濕組件20旋轉(zhuǎn)了 1/2的時刻,最上位的供水桶85 (供 水桶85E)的供水室86的水從供水桶85E的排水口 36向構成盤層部34的前側大致三分之 一的加濕盤32落下。然后,該水浸透到構成盤層部34的前側大致三分之一的加濕盤32的 各間隙X(參照圖5(b))并接近徑向內(nèi)側,同時將構成盤層部34的前側大致三分之一的加 濕盤32潤濕。具體而言,該水順著在各間隙X中加濕盤32的前面的導向肋47和后面的導 向肋47夾著的部分(參照圖3(a))傳遞,下降到構成盤層部34的前側大致三分之一的加 濕盤32的內(nèi)周緣。在最前側的加濕盤32和前板30的后面的間隙X(參照圖5)中,水順著 在前板30的后面設置于對應的供水桶85的前凸臺33的第1突條62和第2突條63 (參照 圖3(a))夾著的部分傳遞,下降到該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 另外,如圖5(b)所示,即使從排水口 36溢出的水沒有落下,順著供水桶85(供水 桶85E)的前凸臺33的下側外表面?zhèn)鬟f而向后側移動,該水也由密封件79的導向部79B堵 住而在導向部79B變成大水滴(參照圖5(b)的粗虛線箭頭)。然后,該水最終浸透到構成 盤層部34的前側大致三分之一的加濕盤32的各間隙X。如上所述,由于電解水組件70 (盛水容器71的儲存室121)和盤層部34的前側大致三分之一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一致(參照 圖6),因此可以說密封件79的導向部79B將從排水口 36溢出的水向電解水組件70引導。
這里,如上所述,供水部90的各供水桶85在加濕盤32的重疊方向(前后方向)與 電解水組件70對置的位置,包括靠近電解水組件70形成有排水口 36的前凸臺33和與前 凸臺33相比遠離電解水組件70的后凸臺44(參照圖6)。由此,各供水桶85的排水口 36 始終配置于在前后方向與電解水組件70—致的位置。因此,如圖7(a)所示,各供水桶85 的排水口 36隨著盤層部34的旋轉(zhuǎn),必然通過電解水組件70的正上方(參照供水桶85E)。
參照圖5 (a),在排水口 36通過電解水組件70的正上方時,供水桶85內(nèi)的水從后 凸臺44側向前凸臺33側流動而到達排水口 36。然后,該水從排水口 36向在盤層部34的 前側大致三分之一的部分中位于電解水組件70的正上方的部分(參照圖6)溢出(參照圖 5(a)的粗虛線箭頭)。因此,在盤層部34(具體而言,前側大致三分之一的部分)中,能夠 使溢出的水中未對加濕作出貢獻而到達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的水在電解水組件70的正上方 溢出,可靠地落下到電解水組件70中。 另外,如上所述,各供水桶85在前后方向與電解水組件70對置的位置包括前凸臺 33和后凸臺44。由此,各供水桶85的前凸臺33和后凸臺44的接縫,與排水口 36相同,也 始終配置于在前后方向與電解水組件70 —致的位置,因此,隨著盤層部34的旋轉(zhuǎn),必然通 過電解水組件70的正上方(參照圖6)。 而且,如圖5(b)所示,在該接縫中夾著密封件79。因此,在各供水桶85中,在排 水口 36通過電解水組件70的正上方時,即使從排水口 36溢出的水順著前凸臺33的下側 外表面的污垢(所述石灰成分或水垢)等傳遞而朝后凸臺44向后方移動,該水也由密封件 79(具體而言導向部79B)堵住(參照圖5(b)的粗虛線箭頭)。然后,被堵住的水從密封件 79向在盤層部34的前側大致三分之一的部分中位于電解水組件70的正上方的部分溢出 (參照圖5(b)的粗虛線箭頭)??諝馇鍧崣C1(參照圖2)向后側傾斜配置,由此從排水口 36溢出的水朝后凸臺44向后方移動的情況也能夠得到同樣的結果。 由此,在盤層部34(具體而言,前側大致三分之一的部分)中,能夠使溢出的水中 未對加濕作出貢獻而到達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的水在電解水組件70的正上方溢出,可靠地 落下到電解水組件70中。特別地,設置于密封件79的導向部79B,如上所述,向電解水組件 70(參照圖6)突出,將從排水口 36溢出的水向電解水組件70引導。因此,從排水口 36溢 出由密封件79堵住的水由密封件79的導向部79B引導,由此可靠地溢出到盤層部34中位 于電解水組件70的正上方的部分。 如上所述,該空氣清潔機1構成為使從各供水桶85的排水口 36溢出的水必然溢 出到盤層部34的前側大致三分之一的部分(與電解水組件70在前后方向一致的部分)中 位于電解水組件70的正上方的部分。由此,能夠使盤層部34中未對加濕作出貢獻的水在 盤層部34的規(guī)定位置(電解水組件70的正上方)穩(wěn)定溢出。 然后,浸透到盤層部34中位于電解水組件70的正上方的部分的加濕盤32的各間 隙X而到達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的水,從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經(jīng)由第2肋38的通過孔56 (參 照圖5)落下。該水W,如圖7(a)所示,由位于供水桶85(供水桶85E)的前凸臺33的正下 方的電解水組件70的盛水容器71的儲存室121接住,儲存在該儲存室121中。
另外,如上所述,在盤層部34 (至少前側大致三分之一的部分)中,如圖5所示,在周向與各前凸臺33(供水桶85) —致的各位置形成有水引導孔Y。即使污垢將盤層部34中 相鄰的加濕盤32的間隙X(參照圖5(b))堵塞,通過盤層部34內(nèi)的水中未對加濕作出貢獻 的水也能夠通過水引導孔Y,向內(nèi)空間57可靠地落下,因此能夠使該水在電解水組件70的 正上方可靠地溢出。 這里,盤層部34中未對加濕作出貢獻而到達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的水,沒有從加濕 盤32的內(nèi)周緣向電解水組件70 (參照圖6)落下,而是順著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在周向傳遞 流下,或者穿過層疊的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向后方(后板31側)移動。特別地,若所述污垢 (石灰成分或水垢)附著在加濕盤32(特別是內(nèi)周緣)上,則由于水順著該污垢傳遞而改變 流向,因此只要不去除污垢,就不會向電解水組件70落下,往往向非所述預想的方向(周向 或后方)偏離流動。另外,與載置空氣清潔機l的載置面的狀態(tài)對應,空氣清潔機l(參照 圖1)有時向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傾斜,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的水可能向非預想的方向偏離 流動。 然而,該水(未對加濕作出貢獻的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的水)中大部分如圖7(b) 所示,由與供水桶85(供水桶85E)周向一致的儲水部75的突起76俘獲(參照圖7(b)的 粗實線箭頭)。被俘獲的水W形成水膜,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儲存在相鄰的突起76之間 (參照涂滿黑色的部分)。而且,某一程度的量的水W由突起76俘獲,若該水W的水膜擴大 到表面張力無法支撐的程度,則形成水滴,從相鄰的突起76間灑落,儲存在位于正下方的 電解水組件70的盛水容器71的儲存室121中(參照圖7(a))。 另外,在空氣清潔機1(參照圖2)向里側(后側)傾斜的情況下,由突起76俘獲 的水,如圖8(a)的粗虛線箭頭所示,順著突起76傳遞而向后方流動。該水其后從突起76 的后端灑落,在位于正下方的電解水組件70的儲存室121(參照圖7(a))中儲存(參照圖 8(a)的粗虛線箭頭以及圖8(b)的水W)。 S卩,通過設置儲水部75(至少突起76),在周向以及前后方向能夠?qū)⑺囊绯鑫恢?維持在電解水組件70的正上方,能夠使該水不泄漏而向電解水組件70落下。其結果是,在 如圖7(a)所示的電解水組件70中,由于穩(wěn)定供給水,因此能夠提高電解水的生成效率。還 有,儲水部75雖然如上所述配置在前板30的第2肋38的通過孔56內(nèi),但與第2肋38不 接觸,因此能夠防止儲水部75的突起76俘獲的水轉(zhuǎn)移到第2肋38上并從第2肋38向未 預想的方向流動(參照圖7(a)以及圖8(a))。 這里,在各儲水部75中,將周向相鄰的突起76的間隔設定為比作為存在于加濕盤 32的內(nèi)周緣的水滴能設想到的規(guī)定尺寸(最小限度)的水滴小。因此,能夠防止有損儲水 部75的突起76將順著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傳遞而將要流下的水俘獲的情況。
另外,如上所述,儲水部75配置在前后方向(垂直于圖7(a)的紙面的方向)與電 解水組件70—致的范圍內(nèi)(也參照圖6)。因此,在將順著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傳遞而將要 流下的水俘獲的儲水部75的突起76位于電解水組件70的正上方時,由于該儲水部75中 突起76的任意部分都在前后方向位于電解水組件70的正上方,因此能夠使從突起76溢出 的水不泄漏而向電解水組件70落下。由此,能夠防止突起76俘獲的水流到例如后方的后 板31 (不在電解水組件70的正上方的位置)的情況(參照圖8)。 進而,如上所述,由于各儲水部75配置于在盤層部34的周向與供水部90的供水 桶85 —致的位置,因此靠近對應的供水桶85,能夠?qū)脑摴┧?5溢出的水中順著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傳遞而將要流下的水可靠地俘獲。 參照圖5,在所述結構(在各供水桶85中使前凸臺33和后凸臺44的接縫以及排 水口 36在前后方向與電解水組件70 —致,進而使密封件79夾在前凸臺33和后凸臺44的 接縫間的結構)的基礎上,通過設置儲水部75,能夠使盤層部34中未對加濕作出貢獻的水 在電解水組件70的正上方更加穩(wěn)定溢出。 因此,即使由于空氣清潔機1的繼續(xù)使用而導致所述污垢(石灰成分或水垢)附 著在加濕組件20的各部件上,在供水桶85以及盤層部34中,也不會使水順著污垢向未預 想的方向(例如后方的后板31)流動,能夠在偏向電解水組件70側(參照圖6)的位置(電 解水組件70的正上方)溢出。由此,在電解水組件70中,能夠?qū)⒃撍煽康貎Υ嬖趦Υ媸?121(參照圖7(a))中而高效率地生成電解水。而且,即使加濕組件20有些臟,由于能夠繼 續(xù)使用空氣清潔機1,因此不需要對加濕組件20頻繁地進行維護。 特別地,在該空氣清潔機1中,由供水桶85將較少量的水汲起而溢出到加濕盤32 上,因此溢出的水中未對加濕作出貢獻而殘留的水僅有一點。雖然可以將這些僅有的水由 電解水組件70高效率地回收而生成電解水,但會影響電解水組件70的性能。因此,使這些 僅有的水在很好地控制其表面張力的作用下不順著附著在加濕組件20的污垢向未預想的 方向流動,或者在儲水部75形成為規(guī)定尺寸的水滴(參照圖8(b)),由此,能夠從正上方向 電解水組件70可靠地落下。由此,向電解水組件70的儲存室121 (參照圖6)穩(wěn)定地供給 水,能夠穩(wěn)定地發(fā)揮電解水組件70的性能。 還有,儲水部75如上所述不與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接觸,因此能夠防止連從加濕盤 32的內(nèi)周緣將要向電解水組件70落下的水都俘獲的情況。 另外,參照圖7(a)可知,沒有從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向電解水組件70落下而順著 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傳遞將要流下的水中,一部分沿著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在周向流動。然 而,該水由在加濕盤32的內(nèi)周緣形成的最近的切口 46堵住,因此不會繼續(xù)沿著內(nèi)周緣流 動,在切口 46中形成規(guī)定尺寸的水滴,儲存在位于正下方的電解水組件70的盛水容器71 的儲存室121中。同樣地,順著前板30的內(nèi)周緣傳遞流動的水由前板30的內(nèi)周緣的最近 的切口 58堵住,因此不會繼續(xù)順著內(nèi)周緣流動,該水也儲存在儲存室121中(參照圖8)。
進而,在加濕組件20旋轉(zhuǎn)1/2之前,如供水桶85D所示,有時供水室86的水W的 一部分從排水口 36溢出,沒有轉(zhuǎn)移到與具有該排水口 36的前凸臺33(供水桶85D)在周 向一致的儲水部75中,而是浸透到加濕盤32的各間隙X,在該狀態(tài)下向下方流動(參照圖 7(a)的粗實線箭頭)。另外,在加濕盤32中,始終從供水桶85供給水,因此有時一部分的 水浸透到加濕盤32的各間隙X,在該狀態(tài)下向下方流動(參照圖7(a)的粗實線箭頭)。
在這種情況下,該水灑落的地點存在其他的儲水部75 (與供水桶85C在周向一致 的儲水部75),該水轉(zhuǎn)移到其他的儲水部75中(嚴格來說,儲存在該儲水部75和最近的加 濕盤32的內(nèi)周緣之間)。然后,加濕組件20旋轉(zhuǎn)1/2,由此供水桶85從供水桶85C向供水 桶85E的狀態(tài)移動,終于到達電解水組件70的正上方時,轉(zhuǎn)移到其他儲水部75中的水與供 水桶85內(nèi)的水一起形成規(guī)定尺寸的水滴(水塊)而灑落。該水塊儲存在位于正下方的電 解水組件70的盛水容器71的儲存室121中。 另外,由于某些理由,有時即使在供水桶85從供水桶85E向供水桶85F的狀態(tài)進 行移動中,水還是會殘留在供水桶85中,經(jīng)過頂點后從排水口 36溢出。在這種情況下,與
21任意一個儲水部75 (與供水桶85E對應的儲水部75)的水一起形成水塊,在該儲水部75位 于電解水組件70的正上方時落下儲存在儲存室121中。 還有,供給到盤層部34未對加濕作出貢獻的水中,始終沒有到達電解水組件70的 水可能僅存在一點,但該水由托盤22接住,再次由供水桶85汲起。 而且,這樣在盛水容器71的儲存室121中儲存的水的水位,若上升到預定的水位 (規(guī)定水位T),則電極組件98的一對電極100浸在儲存于儲存室121的水中。若水在儲存 室121中接收至儲存室121的水位超過規(guī)定水位T,則超過規(guī)定水位的量的水越過隔墻110 向溢水室111流入。 然后,在電極組件98中,在一對電極100上通過導線(未圖示)施加電壓,由此將 儲存室121內(nèi)的水電解,成為電解水。水通常使用自來水,由于自來水中含有氯,因此電解 水組件70通過在電極組件98中的電解,能夠產(chǎn)生含有具有殺菌作用和除臭作用的次氯酸 (HCIO)和活性氧的電解水。 這里,在水在儲存室121中儲存到所述規(guī)定水位T的情況下,如圖6所示,放散板 72相對于儲存室121的水面向斜前側下方傾斜,放散板72的前側部分(大致前一半部分) 浸在儲存于儲存室121的水(電解水)中。然后,如上所述,在電解水組件70中,由于齒輪 73的齒輪齒92與加濕組件20的第2肋38的齒輪齒55嚙合,因此若加濕組件20旋轉(zhuǎn),則 齒輪73受到加濕組件20的回轉(zhuǎn)力而旋轉(zhuǎn)。 然后,隨著齒輪73的旋轉(zhuǎn),經(jīng)由齒輪軸93與齒輪73 —體化的放散板72在齒輪 軸93的作用下,維持如上所述地向斜前側下方傾斜且前側部分浸在儲存室121的水中的狀 態(tài),并與加濕組件20同步旋轉(zhuǎn)。 浸在儲存于儲存室121的水(電解水)中的放散板72的前側部分,在表面張力的 作用下在放散板72的所述貫通孔(未圖示)中形成電解水的膜,在該狀態(tài)下放散板72旋 轉(zhuǎn),由此電解水的膜所覆蓋的貫通孔(未圖示)向放散板72的后側移動,將盛水容器71(儲 存室121)的電解水連續(xù)地取出。這樣,電解水的膜所覆蓋的貫通孔(未圖示),在放散板72 的后側部分,按順序暴露于在流路15中流動的空氣(參照圖2的粗實線箭頭)中,將電解 水的膜破壞為霧狀并從放散板72的貫通孔(未圖示)剝下,將電解水連續(xù)地放散。之后, 該霧狀的電解水(電解水霧)摻著空氣上升,通過重疊的加濕盤32的間隙X后,與清潔化 后的空氣一起向室內(nèi)噴出(參照圖2的粗實線箭頭以及雙點劃線的箭頭)。這樣,放散板 72將生成的電解水摻入在流路15中流動的空氣中。由此,將電解水從出口9(參照圖2)向 機外(例如室內(nèi))放散,對室內(nèi)的空氣進行殺菌除臭。 這里,如圖7(a)所示,在電解水組件70的盛水容器71的儲存室121中,在生成 需要以上的電解水的情況或者接收了超過規(guī)定水位T的量的水的情況下,不需要的量的水 (超過規(guī)定水位T的量的水),如上所述,流入溢水室111中。然后,流入溢水室111中的水 通過連接在溢水室111的底面的溢水管112溢出。在溢水管112的下端的溢水口 113開閉 自如地安裝有排水閥114。若排水閥114打開溢水口 113,則通過溢水管112溢出的水在溢 水管112中流下,從打開的溢水口 113朝托盤22(后側區(qū)域22B)向下方落下。
本發(fā)明不局限于以上說明的實施方式,在權利要求記載的范圍內(nèi)可以進行各種變 化。 另外,根據(jù)上述,本發(fā)明能夠提供附加價值高的帶加濕功能的空氣清潔機l。
2權利要求
一種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箱體,其形成有用于取入空氣的入口、從所述入口取入的空氣流動的空氣流路以及用于將在所述空氣流路中流動的空氣排出的出口;鼓風機構,其設置于所述箱體,將空氣從所述入口取入到所述空氣流路并向所述出口輸送;儲水槽,其配置在所述箱體內(nèi),儲存水;加濕組件,其旋轉(zhuǎn)自如地配置在所述空氣流路中,用所述儲水槽的水對所述空氣流路的空氣進行加濕,所述加濕組件包括盤層部,其通過具有外周緣和內(nèi)周緣的多片環(huán)狀盤相互空出規(guī)定間隔并重疊而構成,具有由各所述環(huán)狀盤的外周緣劃分的外周面以及由各所述環(huán)狀盤的內(nèi)周緣劃分的內(nèi)空間,下部浸在所述儲水槽的水中,隨著旋轉(zhuǎn),由所述儲水槽的水潤濕的部分暴露在所述空氣流路的空氣中;供水部,其包括在所述盤層部的外周面的周向形成等間隔而沿所述外周面配置、且分別在所述環(huán)狀盤的重疊方向延伸的多個汲水容器,隨著所述盤層部的旋轉(zhuǎn),用所述汲水容器將所述儲水槽的水汲起,在到達上方位置時,將由所述汲水容器汲起的水向所述盤層部溢出,在所述盤層部上形成有用于使從所述供水部溢出的水通過所述盤層部內(nèi)向所述內(nèi)空間落下的水引導孔。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環(huán)狀盤具有第1以及第2兩種,第1環(huán)狀盤具有從外周緣切除到規(guī)定深度的外側凹口, 第2環(huán)狀盤具有從內(nèi)周緣切除到規(guī)定深度的內(nèi)側凹口,所述第1環(huán)狀盤和所述第2環(huán)狀盤以規(guī)定的方式重疊,由此,在所述盤層部,由所述外 側凹口形成外側孔,由所述內(nèi)側凹口形成內(nèi)側孔,且所述外側孔和所述內(nèi)側孔處于連通狀 態(tài)而形成所述水引導孔。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盤層部中,至少2片所述第1環(huán)狀盤相鄰,至少2片所述第2環(huán)狀盤相鄰。
4. 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加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環(huán)狀盤具有所述內(nèi)側凹口,所述第2環(huán)狀盤具有所述外側凹口 ,所述第1環(huán)狀盤以及所述第2環(huán)狀盤中,若任意一方在周向錯開,則形狀與另一方一致。
5. —種帶加濕功能的空氣清潔機,其特征在于,包括使從所述入口取入的空氣清潔化而向所述空氣流路下游側流動的空氣清潔化機構; 權利要求1 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加濕裝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使用方便性的加濕裝置以及帶加濕功能的空氣清潔機。在空氣清潔機(1)中,多片加濕盤(32)相互空出規(guī)定間隔重疊而構成的盤層部(34),隨著旋轉(zhuǎn),將由托盤(22)的水潤濕的部分在空氣中暴露進行加濕。供水部(90)隨著盤層部(34)的旋轉(zhuǎn),用供水桶(85)將托盤(22)的水汲起,在到達上方位置時,將水溢出到盤層部(34)。在盤層部(34)上形成水引導孔(Y),使從供水部(90)溢出的水通過盤層部(34)內(nèi)向內(nèi)空間(57)強制地落下。由此,能夠防止從留在盤層部(34)內(nèi)的水中產(chǎn)生的污垢附著于加濕盤(32),能夠抑制加濕盤(32)的污垢惡化到需要維護的程度。
文檔編號F24F6/02GK101726069SQ200910203869
公開日2010年6月9日 申請日期2009年5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0月20日
發(fā)明者安田正幸, 高見博之 申請人:三洋電機株式會社;三洋電機民生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