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太陽能建筑的空氣集熱蓄熱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種節(jié)能環(huán)保技術領域的裝置,具體是一種用于太陽能建筑 的空氣集熱蓄熱床。
背景技術:
目前,世界上用于蓄熱的建筑構造和構件,種類繁多,形式各異,絕大多數采用建 筑構造和構件本身的吸熱、蓄熱來完成。它們難以較為持久地、有控制地滿足建筑相鄰室內 的采暖需求。經過對現有技術的檢索,未發(fā)現相近似技術的現有文獻。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用于太陽能建筑的空氣集熱 蓄熱床,滿足建筑相鄰室內采暖需求的功用。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本實用新型包括蓄熱床壁和蓄熱床體, 其中蓄熱床壁上設有熱空氣管道入口和通風口,蓄熱床體內設有蓄熱載體以及與熱空氣 管道入口相連接的地籠,所述蓄熱載體包裹于地籠外部且與通風口不相接觸。所述的蓄熱床體為立方體、矩形體、球形或橢球形的空腔。所述的地籠為L字形結構的矩形管或圓形管。本實用新型通過蓄熱床體內裝入熱惰性較大的蓄熱載體,通過熱空氣在蓄熱床體 內的流動,使得熱空氣和蓄熱載體之間進行相互之間的熱量交換,并對熱量在蓄熱床中的 蓄存或輸出進行控制。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中1熱空氣管道、2蓄熱床壁、3蓄熱床體、4蓄熱載體、5排出風、6通風口、7通 風口、8地籠。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在以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為前 提下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限 于下述的實施例。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包括蓄熱床壁2和蓄熱床體3,其中蓄熱床壁2上設有熱 空氣管道入口 1和通風口 7,蓄熱床體3內設有蓄熱載體4以及與熱空氣管道入口 1相連接 的地籠8,所述蓄熱載體4包裹于地籠8外部且與通風口 6、7不相接觸。所述的蓄熱床體3為立方體、矩形體、球形或橢球形的空腔。所述的地籠8為L字形結構的矩形管或圓形管。蓄熱床主要發(fā)揮其控制性地通入原來已經引入和儲藏在太陽能建筑系統采集的
3熱空氣,提供太陽能建筑使用房間采暖的功用,提高人居生活質量。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太陽能建筑的空氣集熱蓄熱床,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熱床壁和蓄熱床體, 其中蓄熱床壁上設有熱空氣管道入口和通風口,蓄熱床體內設有蓄熱載體以及與熱空氣 管道入口相連接的地籠,所述蓄熱載體包裹于地籠外部且與通風口不相接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太陽能建筑的空氣集熱蓄熱床,其特征是,所述的蓄熱 床體為立方體、矩形體、球形或橢球形的空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太陽能建筑的空氣集熱蓄熱床,其特征是,所述的地籠 為L字形結構的矩形管或圓形管。
專利摘要一種節(jié)能環(huán)保技術領域的用于太陽能建筑的空氣集熱蓄熱床,包括蓄熱床壁和蓄熱床體,蓄熱床壁上設有熱空氣管道入口和通風口,蓄熱床體內設有蓄熱載體以及與熱空氣管道入口相連接的地籠,所述蓄熱載體包裹于地籠外部且與通風口不相接觸。本實用新型通過蓄熱床體內裝入熱惰性較大的蓄熱載體,通過熱空氣在蓄熱床體內的流動,使得熱空氣和蓄熱載體之間進行相互之間的熱量交換,并對熱量在蓄熱床中的蓄存或輸出進行控制。
文檔編號F24D15/02GK201909386SQ20102064460
公開日2011年7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2月7日
發(fā)明者代彥軍, 劉彬彬, 劉策, 張念勝, 李勇, 潘強, 趙東亮 申請人:上海環(huán)科建筑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