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外墻末端換氣口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關于一種為實現建筑物換氣而安裝于換氣口室外側的外墻末端換氣口。
背景技術:
現有的外墻末端換氣口是一種如圖36所示的安裝于建筑物外墻且形成有換氣口的外墻末端換氣口,其由插入貫穿外墻的通氣孔內的通氣孔插入本體1101以及被設置成覆蓋該通氣孔插入本體1101的正面部、頂面部和側面部的且突出于外墻的外罩1102構成, 外罩1102內以插入的形式配置有百葉窗1103(如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 (日本)特許第3923610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現有的外墻末端換氣口中,經過所述通氣孔插入本體1101的排氣碰到外罩1102 的正面板后,流向下方從而進入百葉窗1103。然后,在百葉窗1103的導向板1103a的控制下排氣向下斜前方排出,但由于沿著正面板排出的向下的排氣流風速比來自其它導向板的排氣流風速大,所以作為排氣流整體,由該氣流引導成為沿著壁面的氣流。從而與外墻接觸的部分產生外墻污漬,損害住宅外觀。此外,由于建筑基準法修改后,M小時換氣的普及以及白色系和米色系外墻的增加,來自外墻末端換氣口的排氣流導致外墻與排氣流接觸的部分產生外墻污漬,損害住宅外觀的事例劇增。本發(fā)明為解決上述現有問題,提供一種能夠防止由于排氣流引起的外墻污漬的外墻末端換氣口。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外墻末端換氣口,設有安裝在外墻上且在大致中央處具有開口部的本體;正面部、頂面部和側部閉口形成的外罩;以及設在外罩下方的多個風向板。多個風向板中,將離外墻面最遠的風向板設置成比作為其它風向板的多個風向板更往下方延長的風向調整板。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外墻末端換氣口,設有安裝在外墻上且在大致中央處具有開口部的本體;正面部、頂面部和側部閉口且下方開口的形成有外罩下方開口部的外罩;以及設在外罩下方的多個風向板。多個風向板突出于外罩下方開口部的下端。通過以上結構,可以防止由于排氣流引起的外墻污漬。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第1實施方式的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剖面圖;圖2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斜視圖;圖3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的風向板結構的剖面圖;圖4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剖面圖;圖5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的風向板結構的剖面圖6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剖面圖7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的風向板結構的剖面圖8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剖面圖9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剖面圖10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的風向板結構的剖面圖11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剖面圖
圖12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斜視圖
圖13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剖面圖
圖14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剖面圖
圖15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剖面圖
圖16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斜視圖
圖17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斜視圖
圖18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剖面圖
圖19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斜視圖
圖20是表示本發(fā)明第2實施方式的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剖面圖21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斜視圖
圖22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剖面圖
圖23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剖面圖
圖24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斜視圖
圖25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的風向板結構的剖面圖26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剖面圖
圖27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的風向板結構的剖面圖28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剖面圖
圖29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的風向板結構的剖面圖30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剖面圖
圖31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的風向板結構的剖面圖32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剖面圖
圖33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剖面圖
圖34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的風向板結構的剖面圖35是表示該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剖面圖
圖36是表示現有外墻末端換氣口結構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外墻末端換氣口,設有安裝在外墻上且在大致中央處具有開口部的本體;正面部、頂面部和側部閉口形成的外罩;設置在外罩下方的多個風向板。多個風向板中,將離外墻面最遠的風向板設置成比作為其它風向板的多個風向板更往下方延長的風向調整板。由此,離外墻面最遠的風向板比其它多個風向板更往下方延長而形成的風向調整板,比其它風向板承受更多的空氣,因此產生在來自各風向板的排氣流中風速最大的、 遠離墻面的氣流。此外,由于來自其它風向板的排氣流被該風速最大的氣流引導,使排氣流整體遠離外墻面,所以可以防止由于排氣流弓I起的外墻污漬。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外墻末端換氣口,設有安裝在外墻上且在大致中央處具有開口部的本體;正面部、頂面部和側部閉口且下方開口的形成有外罩下方開口部的外罩;以及設置在外罩下方的多個風向板。多個風向板突出于外罩下方開口部的下端。由此,排氣通過外罩開口部后氣流的方向發(fā)生變化。即使在由于外罩形狀不同而使排氣流的分布不同的情況下,也不受其影響而產生遠離墻面的排氣流,因此可以防止由于排氣流引起的外墻污漬。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第1實施方式)如圖1和圖2所示,設有安裝在外墻101上且在大致中央處具有開口部102的本體103 ;正面部104、頂面部105和側部106閉口形成的外罩107 ;以及設置在外罩107下方的多個風向板108。多個風向板108中,離外墻面109最遠的風向板108作為風向調整板 110被設置成比其它多個風向板108更往下方延長。通過上述結構,離外墻面109最遠的風向板108作為風向調整板110被設置成比作為其它風向板108的多個風向板108更往下方延長,從而,比其它風向板108承受更多的空氣。由此產生在風向板108的排氣流中風速最大的、遠離外墻面109的氣流。由于來自其它風向板108的排氣流被該風速最大的氣流引導,能夠使排氣流整體遠離外墻面109。因此,可以防止由于排氣流引起的外墻101的污漬。此外,如圖3和圖4所示,還可以采取以使排氣流遠離外墻101的角度設置風向板 108A的結構。通過上述結構,能夠使來自外罩107下方的開口部111的排氣流整體遠離外墻面 109。所以可以進一步防止外墻101的污漬。如圖5和圖6所示,還可以采取離外墻101越遠風向板108B的角度越小的結構。通過上述結構,多個風向板108B的角度比離外墻面109最遠的風向板還大,因此, 來自多個風向板108B的排氣流朝向風速最大的遠離外墻面109的氣流而產生,從而提高引導效果,可以使排氣流整體遠離外墻面109。因此可以進一步防止外墻101的污漬。如圖7和圖8所示,也可以采取離外墻101越遠,風向板108C彼此的間隔越窄的結構。通過上述結構,來自室內的排氣從安裝于外墻101且在大致中央處的開口部102 流向正面部104、頂面部105和側部106閉口形成的外罩107的下方,所以,風量集中在正面部104近旁的風向板108C。因此,通過使在遠離外墻101的位置的多個風向板108C彼此的間隔變窄,來提高來自正面部104近旁的多個風向板108C的風速,從而有效地產生遠離外墻101的引導氣流。此外,在風量較小的開口部分,多個風向板108C彼此的間隔變寬,因此相對等間隔的多個風向板108C,通風阻力降低。因此,在降低通風阻力的同時防止外墻101 的污漬。如圖9所示,還可以采取使風向調整板IlOA和外罩107的正面部104之間的間隔 (1)比其它多個間隔彼此的間隔(m)窄的結構。通過上述結構,來自室內的排氣從安裝于外墻101且在大致中央處的開口部102 流向正面部104、頂面部105和側部106閉口形成的外罩107下方,所以,風量集中在正面部104近旁的多個風向板108D。而且,通過使與在離外墻101最遠的位置的風向調整板IlOA 之間的間隔變窄,可以提高來自正面部104近旁的風向板108D的風速,有效地產生遠離外墻101的引導氣流。此外,通過僅使在最遠位置的風向調整板IlOA與外罩107的正面部 104之間的間隔變窄,可以把通風阻力的增加抑制在最低限度。因此,可以把通風阻力的增加抑制在最低限度的同時防止外墻101的污漬。另外,如圖10和圖11所示,還可以采取使多個風向板108E的形狀形成曲面狀的曲面部112的結構。通過上述結構,可以使流向正面部104、頂面部105和側部106閉口形成的外罩 107下方的排氣流平緩變化,把通風阻力的增加抑制在最低限度。因此可以把通風阻力的增加抑制在最低限度的同時防止外墻101的污漬。此外,還可以采取使多個風向板108E的曲面部112在外墻101側形成凹部113的結構。通過上述結構,可以使流向正面部104、頂面部105和側部106閉口形成的外罩 107下方的排氣流沿著凹部113平緩地變化成遠離外墻面109的氣流,把通風阻力的增加抑制在最低限度。因此,可以進一步把通風阻力的增加抑制在最低限度的同時防止外墻101 的污漬。此外,如圖12 圖14所示,還可以構成為在外罩107A的正面部104A和側部106A 之間設置傾斜面114,傾斜面114上設有空氣流通的開口部115。通過上述結構,來自室內116的排氣從本體103上設置的開口部102被送入外罩 107A內,再從傾斜面114上設置的開口部115向遠離外墻面109的方向的室外117排出。 由此,可以防止由于排氣流引起的外墻101污漬。此外,如圖15 圖17所示,還可以構成為由設于外墻101上的、插入在將室內 116和室外117連通的管道118內的筒部119,和安裝于外墻101且在大致中央處具有開口部102的法蘭部120構成的本體103,和固定于該本體103且正面部104B和頂面部105B閉口、下部121和側部106B開口的外罩形成空氣流通路。通過上述結構,通過向上吹的風而侵入筒部119的雨滴122沿著筒部119的內周面123落入下方,聚集在筒部119內周面123的下端。此時,當筒部119的內部產生由室外 117吹向室內116方向的風時,聚集在筒部119內周面123的下端的雨滴122流向室內116 的方向。當雨滴122到達筒部119的室內側下端時,被擋水板124阻擋,可以防止雨滴122 進一步向室內116方向流動。因此,可以減少雨水隨風進入室內116的現象,防止損害住宅材料的耐久性。此外,如圖18和圖19所示,還可以構成為使法蘭部120A的開口部102A的開口的內徑尺寸(ο)大于筒部119的內徑尺寸(η),在該開口外周形成向外罩107側突出的筒壁 125,且筒壁125的下部設有漏水孔126。通過上述結構,由于從下往上吹的風而附著在法蘭部120Α的開口部102Α近旁的雨滴122,沿著筒壁125的內周面127流向下側,通過筒壁125下部的漏水孔1 排出。此外,因為筒壁125的內徑尺寸(η)比筒部119的內徑尺寸(ο)大,所以滴在筒壁125的內周面127的雨滴122不會回流到筒部的內周面127,因此能夠防止雨水進入室內。因此,可以減少雨水隨風進入室內116的現象,防止損害住宅材料的耐久性。
(第2實施方式)如圖20和圖21所示,設有安裝在外墻201上且在大致中央處具有開口部202的本體203 ;正面部204、頂面部205和側部206閉口,且下方開口的形成有外罩下方開口部 207的外罩208 ;以及設置在外罩208的下方的多個風向板209,使多個風向板的前端突出于開口部207的下端。通過上述結構,排氣通過外罩208的外罩下方開口部207后,氣流方向發(fā)生改變, 即使在由于外罩208形狀不同而導致排氣流的分布不同的情況下,也不受其影響地產生遠離外墻面210的排氣流。因此,可以防止由于排氣流引起的外墻污漬。此外,如圖22所示,還可以構成為使多個風向板209的前端與外罩下方開口部207 的下端對準。通過上述結構,多個風向板209的一部分突出部沒有了。因此,外觀變得整潔,能夠提高外觀性。此外,如圖23和圖M所示,還可以構成為在外罩下方開口部207下方設有沿外墻面210的外墻風向板211,該外墻風向板211的兩端設置直立部212。通過上述結構,相對于沿外墻面210產生的氣流,通過外墻風向板211產生遠離外墻面210的氣流,并且通過外墻風向板211兩端的直立部212抑制繞回到外墻風向板211 的氣流,從而抑制沿外墻面210流動的氣流。因此,可以進一步防止由于排氣流引起的外墻污漬。此外,如圖25和圖沈所示,多個風向板209A中設有離外墻面210最遠的風向調整板213,其形成為比其它多個風向板209A更往下方延長。通過上述結構,比其它風向板209A承受更多的空氣,由此,產生在來自風向板的排氣流中風速最大的遠離外墻面210的氣流。此外,由于來自其它風向板209A的排氣流被該風速最大的氣流引導,因而能夠使排氣流整體遠離外墻面210。因此,可以防止由于排氣流引起的外墻污漬。此外,如圖27和圖觀所示,還可以采取將風向板209B以遠離外墻201的角度設
置的結構。通過上述結構,能夠使來自外罩下方的外罩下方開口部207的排氣流整體遠離外墻面210。因此,可以更好地防止外墻的污漬。此外,如圖四和圖30所示,還可以構成為離外墻面210越遠,角度越小。通過上述結構,多個風向板209C的角度比離外墻面210最遠的風向調整板213 大,因此來自多個風向板209D的排氣流向著風速最大的遠離外墻面210的氣流產生,從而提高引導效果,可以使排氣流整體遠離外墻面210。因此,可以進一步防止外墻的污漬。此外,如圖31和圖32所示,還可以構成為離外墻面210越遠,風向板209D彼此的間隔越窄。通過上述結構,來自室內的排氣從安裝于外墻201且在大致中央處的開口部202 流向正面部204、頂面部205和側部206閉口形成的外罩208下方,所以,風量集中在正面部204近旁的風向板209D。因此,通過使遠離外墻面210的多個風向板209D彼此的間隔變窄,來提高來自正面部204近旁的多個風向板209D的風速,從而有效地產生遠離外墻面 210的引導氣流。此外,在風量較少的開口部分,多個風向板209D彼此的間隔變寬,因此相對于等間隔的多個風向板,其通風阻力降低。因此,能夠在降低通風阻力的同時防止外墻的污漬。此外,如圖33所示,還可以構成為將風向調整板213A和外罩208的正面部204之間的間隔(1)設置成比其它多個風向板彼此的間隔(m)窄。通過上述結構,來自室內214的排氣從安裝于外墻201且在大致中央處的開口部 202流向正面部204、頂面部205和側部206閉口形成的外罩208下方,因此,風量集中在正面部204近旁的多個風向板209E。通過使離外墻面210最遠的風向調整板213A和外罩208 的正面部204之間的間隔變窄,可以提高來自正面部204近旁的風向板209E的風速,從而有效地產生遠離外墻面210的引導氣流。此外,通過僅使在最遠位置的風向調整板213A與外罩208的正面部204之間的間隔變窄,可以把通風阻力的增加抑制在最低限度。因此,可以在把通風阻力的增加抑制在最低限度的同時防止外墻的污漬。此外,如圖34和圖35所示,還可以構成為使多個風向板209F的形狀形成曲面狀的曲面部215。通過上述結構,可以使流向正面部204、頂面部205和側部206閉口形成的外罩 208下方的排氣流平緩變化,把通風阻力的增加抑制在最低限度。因此,可以把通風阻力的增加抑制在最低限度。此外,還可以構成為使曲面部215在外墻側形成凹部216。通過上述結構,可以使流向正面部204、頂面部205和側部206閉口形成的外罩 208下方的排氣流沿著凹部216平緩地變化成遠離墻面的氣流,把通風阻力的增加抑制在最低限度。因此,可以在把通風阻力的增加抑制在最低限度的同時防止外墻的污漬。工業(yè)利用可能性本發(fā)明的外墻末端換氣口,可以防止由于排氣流引起的外墻污漬,所以也可以用于設置在室內的供氣口等。附圖標記說明101 外墻102U02A 開口部103 本體104、104A、104B 正面部105U05B 頂面部106、106A、106B 側部107U07A 外罩108、108A、108B、108C、108D、108E 風向板109夕卜墻面110、IlOA風向調整板111 開口部112曲面部113 凹部114傾斜面115 開口部
116室內117室外118管道119筒部120U20A 法蘭部121下部122雨滴123內周面124擋水板125筒壁126漏水孔127內周面201夕卜墻202開口部203本體204正面部205頂面部206側部207外罩下方開口部208外罩209、209A、209B、209C、209D、209E、209F 風向板210外墻面211外墻風向板212直立部213、213A風向調整板214室內215曲面部216凹部
9
權利要求
1.一種外墻末端換氣口,包括安裝在外墻上且在大致中央處具有開口部的本體;正面部、頂面部和側部閉口,且下方開口并形成有外罩下方開口部的外罩;和設置在所述外罩下方的多個風向板;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風向板中,將離外墻面最遠的風向板設置成比其它多個風向板更往下方延長的風向調整板。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墻末端換氣口,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風向板的前端突出于所述外罩下方開口部的下端。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墻末端換氣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風向板的前端與所述外罩下方開口部的下端對準。
4.根據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外墻末端換氣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下方開口部的下方設有沿外墻的外墻風向板,所述外墻風向板的兩端設有直立部。
5.根據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外墻末端換氣口,其特征在于,以排氣流遠離所述外墻的角度設置所述風向板。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外墻末端換氣口,其特征在于,離所述外墻越遠所述角度越
7.根據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外墻末端換氣口,其特征在于,離所述外墻越遠,多個所述風向板彼此的間隔越窄。
8.根據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外墻末端換氣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風向調整板和所述外罩的正面部之間的間隔設置成比其它多個風向板彼此的間隔窄。
9.根據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外墻末端換氣口,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風向板的形狀具有曲面狀的曲面部。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外墻末端換氣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部在外墻側形成凹部。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外墻末端換氣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的正面部和兩側部之間設有傾斜面,所述傾斜面上設有空氣流通的開口部。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外墻末端換氣口,其特征在于,通過由設于所述外墻上的、 插入于將室內和室外連通的管路內的筒部和安裝于所述外墻面且在大致中央處具有開口部的法蘭部組成的本體,以及固定于該本體的所述外罩,形成空氣流通路。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外墻末端換氣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法蘭部的開口部開口的內徑尺寸設置成大于所述筒部的內徑尺寸,在該開口的外周形成向外罩側突出的筒壁, 且在所述筒壁的下部設有漏水孔。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外墻末端換氣口,設有安裝在外墻(101)上且在大致中央處具有開口部(102)的本體(103);正面部(104)、頂面部(105)和側部(106)閉口形成的外罩(107);以及外罩(107)下方的多個風向板(108)。多個風向板(108)中,將離外墻面(109)最遠的風向板(108)設置成比其它多個風向板(108)更往下方延長的風向調整板(110)。由此,可以防止由于排氣流引起的外墻(101)的污漬。
文檔編號F24F7/04GK102597638SQ20118000441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2月2日
發(fā)明者水口保, 荒井洋志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