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液體加熱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加熱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加熱效率較高的液體加熱裝置。
背景技術:
加熱液體即改變液體的內能,而液體內能的變化又與液體內的分子動能息息相關,通過增大液體內的分子動能即可増大液體的內能。改變液體內能的方式通常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熱傳遞將溫度從高溫物體傳遞至待加熱液體,使得液體的溫度升高;做功將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為待加熱液體的內能,例如電能。目前較為常用的液體加熱方式有燃燒燃料加熱液體,此種方式將燃料的化學能轉化為液體的內能,其消耗燃料,且常伴有污染物生成;通過電器加熱液體,此種方式將電能轉化為液體的內能,無污染物產(chǎn)生;通過太陽能組件加熱液體,此種方式將太陽能轉化為液體的內能,亦無污染物產(chǎn)生,其所消耗的太陽能為可再生資源,但太陽能在使用過程中存 在獲取不穩(wěn)定的缺陷;通過水源熱泵或空氣源熱泵加熱液體,此種方式通過流動媒介在蒸發(fā)器、壓縮機,冷凝器或膨脹閥等裝置中的氣相變化(沸騰和凝結)的循環(huán)將高溫物體的熱量傳遞至低溫物體,以此提高待加熱液體的溫度。在上述各方式中,通過電器加熱液體的方式以其能源穩(wěn)定以及無污染物產(chǎn)生而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一般,可采用電水壺、微波爐、電熱水器或電熱水鍋爐等電器實現(xiàn)加熱液體的目的,而這些電器在使用過程中均存在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待加熱的液體需要存儲在特定的容器中,加熱完成后亦需要轉移至容器內,導致上述電器無法實現(xiàn)液體的連續(xù)加熱,致使液體的加熱效率較低。綜上所述,如何提高液體的加熱效率,已成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ー種液體加熱裝置,該裝置的加熱效率較高。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ー種液體加熱裝置,包括動カ源以及與所述動カ源連接的加熱機構,所述加熱機構包括定子、轉子、進液口和出液ロ,所述定子兩端分別連接有左端蓋和右端蓋,所述轉子與所述動カ源連接,其橫截面外緣為齒狀結構,且其與所述定子密封連接并形成加熱腔,所述進液ロ和所述出液ロ均與所述加熱腔連通。優(yōu)選地,所述定子的橫截面內緣為齒狀結構。優(yōu)選地,所述定子內緣具有矩形紊流槽。優(yōu)選地,所述進液ロ設置于所述左端蓋或所述右端蓋上,所述出液ロ設置于所述定子上。優(yōu)選地,所述進液ロ位于所述左端蓋底部或所述右端蓋底部,所述出液ロ位于所述定子頂部。
優(yōu)選地,還包括固定于所述加熱機構上的軸承座。優(yōu)選地,所述軸承座為兩個,兩個所述軸承座分別連接于所述左端蓋和所述右端蓋上。優(yōu)選地,所述轉子的外緣具有V形渦流槽。優(yōu)選地,所述V形渦流槽沿所述轉子的軸線方向間斷設置。優(yōu)選地,所述動カ源的輸出端與所述轉子通過聯(lián)軸器連接。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發(fā)明提供的液體加熱裝置包括動カ源以及與該動カ源連接的加熱機構,該加熱機構包括定子、轉子、進液口和出液ロ,定子兩端分別連接有左端蓋和右端蓋,轉子與動カ源連接,其橫截面外緣為齒狀結構,且其與定子密封連接并形成加熱腔,進液口和出液ロ均與加熱腔連通。該裝置工作時,動カ源帶動轉子轉動,而待加熱液體由進液ロ流入加熱腔,由于轉子的橫截面外緣為齒狀結構,待加熱液體在轉子的攪動作用下形成渦流,促使液體內分子劇烈運動,其內能増加,進而達到加熱液體的目的。通過上述描述可知,本發(fā)明提供的液體加熱裝置通過設置具有進液口和出液ロ的加熱機構,并通過動カ源帶動轉子轉動,使得待加熱液體不斷地從進液ロ流入該裝置,經(jīng)過加熱后從出液ロ流出該裝置。相比于背景技術中所介紹的內容,本發(fā)明提供的液體加熱裝置實現(xiàn)了液體的連續(xù)加熱,從而提高了液體的加熱效率。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液體加熱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的A-A向剖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I的俯視結構示意圖。上圖1-3 中動カ源I、定子21、矩形紊流槽211、轉子22、V形渦流槽221、進液ロ 23、出液ロ 24、左端蓋25、右端蓋26、軸承座27、旋轉密封件28,聯(lián)軸器3、支撐座4。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ー種液體加熱裝置,該裝置的加熱效率較高。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ー步的詳細說明。如圖1-3所示,本發(fā)明提供的液體加熱裝置包括動カ源I以及與該動カ源I連接的加熱機構,該加熱機構包括定子21、轉子22、進液ロ 23和出液ロ 24。定子21的內表面為圓柱面,且其兩端分別固定連接有左端蓋25和右端蓋26,以此保證位于其內部的轉子22能夠順利拆裝,左端蓋25和右端蓋26均通過O型密封圈與定子21密封;轉子22與動カ源 I連接,其通過軸承安裝于左端蓋25和右端蓋26上,轉子22的橫截面外緣為齒狀結構,且其與定子21通過旋轉密封件28密封連接,兩者之間形成加熱腔;進液ロ 23和出液ロ 24可均設置于定子21上,兩者可位于轉子22的同一側,即兩者可均位于定子21的頂部或底部,且兩者均與上述加熱腔連通。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動カ源I可為液壓馬達或電機,鑒于液壓馬達工作時需設置液壓站,且會產(chǎn)生污染物,所以該動カ源I優(yōu)選為電機。另外,上述各部件均固定于支撐座4上。該裝置工作時,動カ源I帶動轉子22轉動,而待加熱液體由進液ロ 23流入加熱腔,由于轉子22的橫截面外緣為齒狀結構,待加熱液體在轉子22的攪動作用下形成渦流,促使液體內分子劇烈運動,其內能增加,進而達到加熱液體的目的。通過上述描述可知,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液體加熱裝置通過設置具有進液ロ 23和出液ロ 24的加熱機構,并通過動カ源I帶動轉子22轉動,使得待加熱液體不斷地從進液ロ 23流入該裝置,經(jīng)過加熱后從出液ロ 24流出該裝置。相比于背景技術中所介紹的內容,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液體加熱裝置實現(xiàn)了液體的連續(xù)加熱,從而提高了液體的加熱效率。另外,該液體加熱裝置中的動カ源I可保證能源的穩(wěn)定性,同時使得該裝置在エ 作過程中無污染物產(chǎn)生,使得該裝置具有較高的環(huán)保性。進ー步的技術方案中,定子21的橫截面內緣為齒狀結構,此時,待加熱液體流入加熱腔內后,其在轉子22的攪動下沖擊定子21的齒狀結構,以此形成較強烈的紊流。顯然,在定子21和轉子22的共同作用下,待加熱液體在加熱腔內將產(chǎn)生更劇烈的渦流運動,其內部的分子動能增量更大,即進一步提高了液體的加熱效率。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更具體地,定子21內緣具有矩形紊流槽211,通過加工該矩形紊流槽211在定子21的內緣形成齒狀結構。相比于其他形式如半圓形的槽,該矩形紊流槽211的內部空間較大,使得待加熱液體的紊流效果更顯著,從而更大幅度地提高了該液體加熱裝置的加熱效率。上述矩形紊流槽211可沿定子21的軸向貫通設置,以便于加エ該矩形紊流槽211。為了延長待加熱液體在加熱腔內的流程,本發(fā)明實施例將進液ロ 23設置于左端蓋25或右端蓋26上,出液ロ 24則設置于定子21上。相對于進液ロ 23和出液ロ 24均設置于定子21上,這一方案可根據(jù)出液ロ 24的具體位置,將進液ロ 23的位置改進至左端蓋25或右端蓋26上,以增加進液ロ 23和出液ロ 24之間的距離,從而延長待加熱液體在加熱腔內的流程,増加其加熱時間,使其溫升更大。更進ー步的技術方案中,進液ロ 23位于左端蓋25底部或右端蓋26底部,出液ロ24則位于定子頂部。在這一具體實施例中,待加熱液體由進液ロ 23流至出液ロ 24的過程中,由于其流動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反,受到重力作用后,待加熱液體在加熱腔內的流動速度減緩,其加熱過程更為充分。上述軸承的安裝位置可由左端蓋25或右端蓋26替換為軸承座27,該軸承座27固定于加熱機構上。具體地,軸承座27可固定于左端蓋25外側或右端蓋26外側,以此増大旋轉密封件28與軸承之間的距離,緩解軸承工作時的振動對該液體加熱裝置的密封性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更具體地,軸承座27可設置為兩個,且兩個軸承座27分別連接于左端蓋25和右端蓋26上,以使上述技術效果更為顯著。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中,上述轉子22的外緣具有V形渦流槽221,由于該液體加熱裝置對轉子22的強度要求較高,因此為了避免轉子22外緣的齒狀結構削弱轉子22的強度,本發(fā)明實施例在轉子22的外緣加工V形渦流槽221以形成齒狀結構。相比于矩形渦流槽或梯形渦流槽,V形渦流槽221所占轉子22的比例較小,同時可緩解轉子22上存在的應カ集中現(xiàn)象,保證了轉子22的工作可靠性。更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中,上述V形渦流槽221沿轉子22的軸線方向間斷設置,此時,沿轉子22軸向相鄰的兩個V形渦流槽221之間具有隔斷部,從而進一歩降低了液體在V形渦流槽221中的流速,并使得液體在轉子22的作用下形成更強烈的紊流,從而更大幅度地提升了該裝置的加熱效率。上述各技術方案中的動カ源I的輸出端與轉子22可直接相連,然而,鑒于動カ源I的輸出軸通常具有特定尺寸,而轉子22的位置則因應用場合不同而有所變化,因此,本發(fā) 明實施例通過聯(lián)軸器3將動カ源I的輸出端與轉子22連接,而轉子22與聯(lián)軸器3則通過一定尺寸的連接軸相連,以此擴大該液體加熱裝置內零部件的相對位置的變動范圍,從而提高該裝置的實用性。以上對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液體加熱裝置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fā)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液體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動力源(I)以及與所述動力源(I)連接的加熱機構,所述加熱機構包括定子(21)、轉子(22)、進液口(23)和出液口(24),所述定子(21)兩端分別連接有左端蓋(25)和右端蓋(26),所述轉子(22)與所述動力源(I)連接,其橫截面外緣為齒狀結構,且其與所述定子(21)密封連接并形成加熱腔,所述進液口(23)和所述出液口(24)均與所述加熱腔連通。
2.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液體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21)的橫截面內緣為齒狀結構。
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體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21)內緣具有矩形紊流槽(211)。
4.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液體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液口(23)設置于所述左端蓋(25)或所述右端蓋(26)上,所述出液口(24)設置于所述定子(21)上。
5.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液體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液口(23)位于所述左端蓋(25)底部或所述右端蓋(26)底部,所述出液口(24)位于所述定子(21)頂部。
6.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液體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固定于所述加熱機構上的軸承座(27)。
7.按照權利要求6所述的液體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座(27)為兩個,兩個所述軸承座(27)分別連接于所述左端蓋(25)和所述右端蓋(26)上。
8.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液體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子(22)的外緣具有V形渦流槽(221)。
9.按照權利要求8所述的液體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渦流槽(221)沿所述轉子(22)的軸線方向間斷設置。
10.按照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的液體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源(I)的輸出端與所述轉子(22)通過聯(lián)軸器(3)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液體加熱裝置,包括動力源以及與動力源連接的加熱機構,加熱機構包括定子、轉子、進液口和出液口,定子兩端分別連接有左端蓋和右端蓋,轉子與動力源連接,其橫截面外緣為齒狀結構,且其與定子密封連接并形成加熱腔,進液口和出液口均與加熱腔連通。該裝置工作時,動力源帶動轉子轉動,而待加熱液體由進液口流入加熱腔,由于轉子的橫截面外緣為齒狀結構,待加熱液體在轉子的攪動作用下形成渦流,促使液體內分子劇烈運動,其內能增加,進而達到加熱液體的目的。本發(fā)明提供的液體加熱裝置實現(xiàn)了液體的連續(xù)加熱,從而提高了液體的加熱效率。
文檔編號F24H1/00GK102679527SQ201210181080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6月4日
發(fā)明者姜麗京 申請人:姜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