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燃氣熱水器的熱交換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流體加熱器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燃氣熱水器的熱交換器。
背景技術:
燃氣熱水器的工作原理在于通過燃燒器燃燒產生熱空氣,再由熱交換器將熱能從空氣中傳動到水中,最后產生熱水。因此,燃氣熱水器的熱交換效率是其重要的技術指標 之一 O為提高燃氣熱水器的熱交換效率,現有最常用的技術手段就是在燃燒器上方設置吸熱片和水管;特別地,為防止熱量從吸熱片和水管間流失,燃氣熱水器的制造業(yè)者們往往將水管設置為至少兩層,并在層與層之間設置紊流片,進一步減少熱氣的流失速度。如一篇公開號為CN101949661A的中國專利披露一種燃氣熱水器用熱交換器,包括熱交換器外殼,吸熱片01和換熱水管02,所述吸熱片01上開設有呈上、下分布的至少兩排水管孔,所述吸熱片01上還設有若干紊流凸部03,所述紊流凸部03位于吸熱片01下排水管孔的上面,如圖I所示。該專利提供的一種燃氣熱水器用熱交換器,通過增設紊流部雖能提高熱交換器的換熱效率,但仍存在下面一些缺陷1)水管進行多排設計,管徑相對較大,一般在15mm以上,為此,價高的銅材耗費量大,造價不菲,阻礙了其推廣應用;2)水管多排設計不可避免地導致不同排上的不同水管存在溫度差異,換熱不均勻,制約了換熱能力的提高。如圖2所示,其提供了一種不同換熱水管上的換熱能力模擬圖。針對不同水管受熱不均制約換熱能力的問題,業(yè)界內也有人提出在吸熱片上設置煙氣通道,加大煙氣流通速度,縮短吸熱片上下端的溫差。如一篇文獻號為CN201126330Y的中國專利披露一種熱交換器用吸熱片包括吸熱片01,設置在吸熱片01上呈上、下分布的至少兩排水管孔04,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熱片01上開設有管狀凸孔05,所述管狀凸孔05的內部上下貫通形成煙氣通道。該專利通過在吸熱片上設置煙氣通道雖能緩解吸熱不均的問題,但其仍是基于多排水管設計的,也存在銅材用量多,造價高的問題;同時,在吸熱片上開設煙氣通道無疑增加了換熱器的制作工序,結構相對復雜。有鑒于此,極為有必要開發(fā)一種結構簡單,吸熱均勻,換熱效率高的適用于燃氣熱水器的熱交換器。
發(fā)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簡化現有熱交換器結構的同時提高熱交換器的換熱效率。為達到以上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種燃氣熱水器的熱交換器,包括外殼(I),設置在外殼頂部的集熱片(2)、對流換熱水管(3),以及盤繞在外殼四周的輻射換熱水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流換熱水管
(3)為單排式設置,該對流換熱水管(3)的直徑在9mm-13mm之間。作為改進地,所述對流換熱水管(3)的數量為四根或五根,平均排布在外殼頂部。
作為改進地,所述輻射換熱水管的管徑在9mm-13mm之間。該管徑范圍的設置,在提高水管與水流間的換熱系數同時;不會導致整機水流量偏小,停水溫升和水溫超調上升;有效避免干燒,用水舒適性好。作為改進地,所述集熱片的高度為15mm-30mm之間;所述集熱片間的間距為I. 5mm-2. 0mm。與傳統的熱交換器相比,集熱片高度和密度都稍微增加,保證熱交換器的換熱效率。作為改進地,所述對流換熱水管(3)和/或輻射換熱水管(4)內設有水流紊流片。進一步改進地,所述紊流片的形狀為麻花狀,提高紊流效果。作為改進地,所述對流換熱水管(3)的的兩端一體延伸出盤繞在外殼I四周側壁上的輻射換熱水管(4),所述對流換熱水管(3)和所述輻射換熱水管(4)的管徑相同。另一種改進地,所述對流換熱水管(3)的孔徑小于所述輻射換熱水管(4)的孔徑。 以加快水流在對流換熱水管(3)中的流動速度,進一步熱交換器的換熱效率。本發(fā)明一反常規(guī)熱交換器設計思路,將對流換熱水管的雙排乃至多排結構轉變?yōu)閱闻旁O置,并通過適當縮小對流換熱水管管徑,增多集熱片,其有益效果是有效縮小煙氣邊界層厚度,使得熱交換器的換熱能力提高25%左右,進而為獲取相同的換熱量,單排管的對流有效換熱面積可減小25%,節(jié)約銅材用量,降低制造成本。
圖I所示為現有熱交換器結構示意 圖2所示為現有熱交換器水管吸熱能力模擬 圖3所示為現有熱交換器吸熱片結構示意 圖4所示為本發(fā)明提供的熱交換器前視;
圖5所示為本發(fā)明提供的熱交換器局部剖視 圖6所示為本發(fā)明提供的熱交換器后視 圖7所示為本發(fā)明提供的熱交換器水管吸熱能力模擬圖。附圖標記說明
01、吸熱片 02、換熱水管 03、紊流凸部 04、水管孔 05、管狀凸孔 I、外殼 2、集熱片 3、對流換熱水管 4、輻射換熱水管。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的實質,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說明如下。如圖4-圖6所不,一種燃氣熱水器的熱交換器,包括夕卜殼I,設置在外殼I頂部的集熱片2、對流換熱水管3,以及盤繞在外殼I四周的輻射換熱水管4 ;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流換熱水管3為單排式設置,該對流換熱水管3的直徑在9mm-13mm之間。其中,所述外殼I優(yōu)選為橫切面為矩形的直筒狀;該外殼I的頂部固定有集熱片2,外殼2的底部的燃燒器;優(yōu)選地,所述集熱片2的數量為90片,各集熱片之間的間距為I. 5mm-2. 0mm。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外殼的橫切面為圓形或三角形,不限于本實施例。如圖5所示,所述對流換熱水管3的數量優(yōu)選為4根,每根對流換熱水管3的直徑在11mm,其平行穿插在集熱片2上,使每根對流換熱水管3間的間距相等。所述對流換熱水管3的兩端一體延伸出盤繞在外殼I四周側壁上的輻射換熱水管4。優(yōu)選地,所述集熱片2上還設置有熱氣紊流通道。進一步地,為提高熱交換器的換熱效率,所述對流換熱水管3的孔徑小于所述輻射換熱水管的孔徑。以加快水流在對流換熱水管3中的流動速度。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對流換熱水管的數量為5根,在對流換熱水管和輻射換熱水管之間通過連接頭連接,該對流換熱水管和輻射換熱水管的管徑大小相同,不限于本實施例。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燃氣熱水器的熱交換器,由于將多排對流換熱水管設置成單排結構,使得煙氣邊界層降為原來的一半左右,提高煙氣與對流換熱水管間的換熱系數;同時,通過將對流換熱水管的孔徑改為11mm,在提高水管與水流間的換熱系數同時,不會導致整機水流量偏??;停水溫升和水溫超調上升,影響舒適性和出現關機干燒的問題。通過理論計算,本實施例提供的熱交換器與傳統的熱交換器相比,平均換熱系數提高了 17%以上;取煙氣邊界層變薄后溫差上升50K的話,初步估算其換熱能力
/2)提升26%以上。根據換熱公式Q=khf2)F為獲取相同的換熱量,·單排管的對流有效換熱面積F可減小26%,從而可以減輕水箱的重量。為進一步說明本實施例所帶來的有益效果,我們對改進后的熱交換器進行換熱能力模擬,如圖7所示。從該圖我們可以看到,在總吸熱能力一定的情況下,輻射換熱水管的換熱能力提高到了 14%,對流換熱水管間的最大差距降為5%,換熱均勻,吸熱效果好。以上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的實質進行了詳細說明,但并不能以此來對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進行限制。顯而易見地,在本發(fā)明實質的啟示下,本技術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還可進行許多改進和修飾,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改進和修飾都落在權利要求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燃氣熱水器的熱交換器,包括外殼(1),設置在外殼頂部的集熱片(2)、對流換熱水管(3),以及盤繞在外殼四周的輻射換熱水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流換熱水管(3)為平均排布在外殼頂部的單排式設置,該對流換熱水管(3)的的材質為無氧銅,其直徑在9mm-13mm之間;所述集熱片的高度為15mm-30mm之間,所述集熱片間的間距為I. 5mm-2. Omnin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燃氣熱水器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流換熱水管(3)的數量為四根或五根。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燃氣熱水器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輻射換熱水管(4)的管徑在9mm_13mm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燃氣熱水器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流換熱水管(3)和/或輻射換熱水管(4)內設有水流紊流片;所述紊流片的形狀為麻花狀。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燃氣熱水器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流換熱水管(3)的的兩端一體延伸出盤繞在外殼I四周側壁上的輻射換熱水管(4)。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燃氣熱水器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流換熱水管(3)的孔徑小于所述輻射換熱水管(4)的孔徑。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流體加熱器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燃氣熱水器的熱交換器,包括外殼(1),設置在外殼頂部的集熱片(2)、對流換熱水管(3),以及盤繞在外殼四周的輻射換熱水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流換熱水管(3)為單排式設置,該對流換熱水管(3)的直徑在9mm-13mm之間。本發(fā)明一反常規(guī)熱交換器設計思路,將對流換熱水管的雙排乃至多排結構轉變?yōu)閱闻旁O置,并通過適當縮小對流換熱水管管徑,增多集熱片,其有益效果是使得熱交換器的換熱能力提高25%左右,進而為獲取相同的換熱量,單排管的對流有效換熱面積可減小25%,節(jié)約銅材用量,降低制造成本。
文檔編號F24H9/00GK102901226SQ20121033918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9月14日
發(fā)明者余少言, 仇明貴, 劉兵 申請人:廣東萬家樂燃氣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