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利用對操作鈕的操作來對裝載在車輛上的空調裝置進行控制的空調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在車輛上設置有用于對空調裝置的溫度調節(jié)及送風模式進行切換的空調控制裝置。在該空調控制裝置上設置有能轉動操作地軸支承于底座的杠桿,在該杠桿的一端設置有手動操作用的操作鈕,在另一端連接有用于對空調裝置進行聯(lián)動操作的線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上述線材由圓筒狀的外線材和內線材構成,其中,上述圓筒狀的外線材的端部分別固定在底座和空調裝置上,上述內線材可滑動地插通至該外線材的內部。此外,當使用者對操作鈕進行操作來使杠桿轉動時,使一端與該杠桿連接的內線材在外線材內進退運動,并使與該內線材的另一端連接的空調裝置的、例如溫度調節(jié)用門動作,來進行所希望的溫度調節(jié)。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8-320731號公報但是,在現(xiàn)有的空調控制裝置中,為了確保使空調裝置的溫度調節(jié)用門動作所需要的內線材的移動量,若不增長杠桿,就無法辦到,在這種情況下,就存在空調控制裝置的縱深變長而使該空調控制裝置大型化這樣的問題。此外,一般來說,在避免線材與其它部件發(fā)生干擾的同時,將線材配置在設于車輛的中心面板的空調控制裝置與設于手套式操作箱(日文:グロ一ブボツクス)里側的空調裝置之間,但是,若該線材彎曲,則對杠桿的操作力帶來影響,因此,需要盡可能不彎曲地配置線材。因此,為了使線材盡可能不彎曲,有時需要進行使手套式操作箱發(fā)生變形等措施,在這種情況下,也會發(fā)生手套式操作箱的容量減少這樣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實現(xiàn)小型化和線纜配置簡化的空調控制裝置。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技術方案1記載的發(fā)明是對能移動地保持在底座上的操作構件的操作鈕進行操作,來對空調裝置進行控制的空調控制裝置,其特征是,將上述操作構件能滑動地保持在上述底座上,并且在該操作構件的前表面上設置上述操作鈕,并在后表面上設置第一齒輪部,將帶輪能旋轉地軸支承在上述底座上,在該帶輪上形成與上述操作構件的第一齒輪部嚙合的第二齒輪部,將與空調裝置相連的內線纜卷裝到上述帶輪上。技術方案2記載的發(fā)明是在技術方案1記載的發(fā)明的基礎上,其特征是,在上述操作構件的操作鈕上設置照明部,并且將該操作鈕與上述第一齒輪部在上下方向上分開配置,在上述底座上配置有對上述操作鈕的照明部進行照明的光源,并且形成有允許上述第一齒輪部與上述第二齒輪部嚙合的通孔。技術方案3記載的發(fā)明是在技術方案1或技術方案2記載的發(fā)明的基礎上,其特征是,在上述底座和上述操作構件中的一方形成有在橫向上延伸的軌道狀凹部,在上述底座和上述操作構件中的另一方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與上述軌道狀凹部卡合的軌道狀凸部,在上述底座上設置有定位部,該定位部在橫向上與上述操作構件卡合來將該操作構件定位在規(guī)定的組裝位置處,其中,在上述規(guī)定的組裝位置上,上述軌道狀凹部和上述軌道狀凸部在橫向上錯開。技術方案4記載的發(fā)明是在技術方案3記載的發(fā)明的基礎上,其特征是,將上述定位部構成為對上述操作構件進行定位,以使上述軌道狀凹部與上述軌道狀凸部的相對一側的各端面位于在橫向上錯開以下范圍內的量的位置處,其中,上述范圍是指上述第一齒輪部及上述第二齒輪部的齒輪的一個節(jié)距以內的長度范圍。技術方案5記載的發(fā)明是在技術方案1或技術方案2記載的發(fā)明的基礎上,其特征是,在上述底座和上述操作構件中的一方形成有在橫向上延伸的軌道狀凹部,在上述底座和上述操作構件中的另一方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與上述軌道狀凹部卡合的軌道狀凸部,在上述底座上一體地設置有能彈性變形的限位部,該限位部具有限制面,該限制面對能維持上述軌道狀凹部與上述軌道狀凸部的卡合狀態(tài)的上述操作構件的操作范圍進行限制,通過利用上述操作構件相對于上述底座朝安裝方向的移動操作,來使上述限位部與上述操作構件抵接來發(fā)生彈性變形,藉此,允許上述操作構件朝上述操作范圍內移動,并且通過在解除上述限位部與上述操作構件的卡合之后,該限位部發(fā)生彈性復原來使上述底座的上述限制面與上述操作構件抵接,藉此,阻止該操作構件朝上述操作范圍外移動。根據(jù)技術方案1記載的發(fā)明,由于只要使用者對操作鈕進行操作來使操作構件相對于底座滑動,操作鈕的滑動操作力便會經(jīng)由操作構件的第一齒輪部和帶輪的第二齒輪部而作為旋轉力傳遞至帶輪上,因此,該帶輪轉動而對卷裝在其上的線纜進行推拉操作,藉此來對與該線纜相連的空調裝置進行控制。此外,在這種結構中,由于沒有使用杠桿,因此,不用像現(xiàn)有這樣增長杠桿的長度,就能確保為了使空調裝置的溫度調節(jié)用門等動作所需的線纜的移動量,藉此,就能縮小空調控制裝置的縱深尺寸來實現(xiàn)該空調控制裝置的小型化。此外,由于即便使卷裝在帶輪上的線纜稍許彎曲地配置,操作鈕的操作力所受的影響也很小,因此,不需要為了避免與線纜發(fā)生干涉而使手套式操作箱變形等措施,并能防止發(fā)生手套式操作箱的容量減少等不良情況。根據(jù)技術方案2記載的發(fā)明,由于在操作構件中將操作鈕與第一齒輪部在上下方向上分開配置,因此,能將照明用的光源配置在操作鈕的背面?zhèn)龋恍枰褂脤Ч庥玫耐哥R等,能以簡單的結構來對操作鈕進行照明。此外,能使操作構件的第一齒輪部與帶輪的第二齒輪部經(jīng)由形成于底座的通孔而可靠地嚙合。根據(jù)技術方案3記載的發(fā)明,由于將定位部設置在底座上,該定位部將設有第一齒輪部的操作構件定位在規(guī)定的組裝位置上,因此,能使第一齒輪部與第二齒輪部在規(guī)定的嚙合位置處容易地嚙合,并能提高該空調控制裝置的組裝性。根據(jù)技術方案4記載的發(fā)明,在軌道狀凹部與軌道狀凸部在前后方向上重疊的位置處,無法進行底座與操作構件的組裝,在以使軌道狀凹部與軌道狀凸部在前后方向上不重疊的方式使兩者錯開的橫向上,錯開量被底座的定位部限制在規(guī)定值(第一齒輪部及第二齒輪部的齒輪的一個節(jié)距以內的長度范圍)。因此,若操作構件沒有處于被底座的定位部所定位的規(guī)定的組裝位置,則無法將操作構件組裝到底座上,從而能使第一齒輪部與第二齒輪部在規(guī)定的嚙合位置處可靠地嚙合來進行組裝。根據(jù)技術方案5記載的發(fā)明,設于底座的限位部因彈性變形而允許操作構件朝操作范圍內移動,并且一旦將操作構件插入操作范圍內后,便彈性復原而阻止操作構件朝操作范圍外移動,因此,不需要在將操作構件安裝到底座之后,從后方將其它構件的限位部固定到底座上等操作,從而可實現(xiàn)該空調控制裝置的結構的簡單化和組裝性的提高。附圖說明圖1是本發(fā)明的空調控制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空調控制裝置的主視圖。圖3是將本發(fā)明的空調控制裝置的前表面面板取下來進行表示的側視圖。圖4是將本發(fā)明的空調控制裝置的前表面面板取下來進行表示的俯視圖。圖5是沿圖2的A-A線的剖視圖。圖6是沿圖2的B-B線的剖視圖。圖7是本發(fā)明的空調控制裝置的操作構件的后視圖。圖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空調控制裝置的組裝順序(將操作構件組裝至底座前的狀態(tài))的俯視剖視圖。圖9(a)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空調控制裝置的組裝步驟(將操作構件組裝至底座過程中的狀態(tài))的俯視剖視圖,圖9(b)是表示處于上述狀態(tài)下的操作構件與底座的卡合狀態(tài)的主視圖。圖10(a)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空調控制裝置的組裝步驟(將操作構件組裝至底座并使其朝右端移動的狀態(tài))的俯視剖視圖,圖10(b)是表示處于上述狀態(tài)下的操作構件與底座的卡合狀態(tài)的主視圖。圖11(a)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空調控制裝置的組裝步驟(將操作構件組裝至底座并使其朝左端移動的狀態(tài))的俯視剖視圖,圖11(b)是表示處于上述狀態(tài)下的操作構件與底座的卡合狀態(tài)的主視圖。(符號說明)1空調控制裝置2前表面面板2A前表面面板的矩形部2B前表面面板的圓環(huán)部2a前表面面板的鈕插通孔2b前表面面板的刻度盤安裝孔3操作鈕3a操作鈕的照明窗4刻度盤鈕5顯示部6底座6A底座的帶輪收納部6B底座的外線纜固定部6a底座的螺釘孔6b底座的軌道狀凸部6c底座的上下限制用軌道部6d底座的照明用孔6e底座的通孔6f、6g底座的限位部6g1限位部的限制面6h底座的扣搭(日文:クリツク)用凹部6i底座的定位部6j底座的支軸部6j1支軸部的卡合爪6k底座的周向壁7操作構件7A操作構件的扣搭機構收容部7a操作構件的第一齒輪部7b操作構件的凹部7c操作構件的抵接部7d操作構件的軌道狀凹部7e操作構件的上下限制用軌道槽7f操作構件的操作部8透鏡8a透鏡的凸部9球體10彈簧11印刷基板12、13LED(光源)14連接器15帶輪15A帶輪的內筒15B帶輪的外筒15a帶輪的凸緣狀凸部15b帶輪的定位銷插通孔15c帶輪的線纜導向槽15d帶輪的內線纜固定部15e帶輪的第二齒輪部16線纜16a內線纜16b外線纜17螺釘18內線纜固定件18a內線纜固定件的V字形突起19螺釘20外線纜固定件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首先,基于圖1~圖7對本發(fā)明的空調控制裝置的結構進行說明。其中,圖1是本發(fā)明的空調控制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上述空調控制裝置的主視圖,圖3是將上述空調控制裝置的前表面面板取下來進行表示的側視圖,圖4是將上述空調控制裝置的前表面面板取下來進行表示的俯視圖,圖5是沿圖2的A-A線的剖視圖,圖6是沿圖2的B-B線的剖視圖,圖7是操作構件的后視圖。如圖2所示,在本發(fā)明的空調控制裝置中,使用者通過將在安裝于車輛的未圖示的中心面板的前表面面板2上露出的操作鈕3朝橫向進行滑動操作,來進行未圖示的空調裝置的溫度調節(jié),通過對在上述前表面面板2的右端部突出的圓形刻度盤鈕4進行轉動操作,來切換送風模式。上述前表面面板2由樹脂一體成型,如圖1及圖2所示,其一體地設置有在橫向上細長的矩形部2A和位于其右端的圓環(huán)部2B。此外,在上述前表面面板2的矩形部2A的中央部形成有橫向細長的矩形的鈕插通孔2a,在該鈕插通孔2a中露出有溫度調節(jié)用的上述操作鈕3(參照圖2及圖6)。此外,在前表面面板2的圓環(huán)部2B上開設有圓孔狀的刻度盤安裝孔2b(參照圖1),在該刻度盤安裝孔2b中,安裝有可旋轉的、送風模式切換用的上述刻度盤鈕4。另外,如圖1及圖2所示,在前表面面板2的前表面的鈕插通孔2a上方設置有用于顯示調節(jié)溫度的顯示部5。在上述前表面面板2的里側安裝有由樹脂一體成型的底座6。即,如圖1所示,在底座6前表面?zhèn)鹊纳舷伦笥业乃膫€部位上分別形成有圓孔狀的螺釘孔6a,通過將插通至各螺釘孔6a的未圖示的螺釘從里側旋入前表面面板2,將底座6安裝在前表面面板2的背面。此外,如圖1、圖3及圖6所示,在底座6的前表面?zhèn)鹊纳舷伦笥业乃膫€部位上垂直地形成了具有規(guī)定的左右寬度的縱肋狀的軌道狀凸部6b,在左側的上下方和右側的上下方形成的軌道狀凸部6b的中間高度位置上,一體地突出設置有在左右方向較長的橫肋狀的上下限制用軌道部6c。此外,如圖1所示,夾著底座6的前表面的上述上下限制用軌道部6c,在其上下方分別形成有在橫向上細長的矩形的照明用孔6d和通孔6e,在照明用孔6d的左右方分別設置有用于限制操作鈕3的左右移動的限位部6f、6g。在此,右側的限位部6g如圖8所示構成為可彈性變形的卡定爪,在該限位部6g的一部分上形成有限制面6g1。此外,如圖1所示,在底座6的前表面的上述通孔6e的左右方(操作鈕3的左右的移動極限)分別形成有V槽狀的扣搭用凹部6h,在上述扣搭用凹部6h的旁邊分別形成有用于確定后述的操作構件7的組裝位置的定位部6i。然而,在底座6上能滑動地保持有在橫向上細長的矩形板狀的操作構件7,在該操作構件7的前表面的中央部,如圖1所示朝前方一體地突出設置有中空狀的上述操作鈕3,在操作構件7的后表面的操作鈕3下方,如圖7所示一體地形成有在橫向上較長的齒條狀的第一齒輪部7a。在此,在操作構件7中,在上下方向上分開配置有操作鈕3和第一齒輪部7a。另外,在操作鈕3的前表面上形成有縱狹縫狀的照明窗3a(參照圖1),如圖6所示,在操作鈕3的內部嵌入中空狀的透明的透鏡8,突出設置在上述透鏡8的前表面上的縱肋狀的突部8a與操作鈕3的照明窗3a嵌合而在操作鈕3的前表面上露出。此外,如圖7所示,在操作構件7的后表面的第一齒輪部7a下方的寬度方向中央下部,一體地突出設置有塊狀的扣搭機構收納部7A,在形成于該扣搭機構收納部7A的圓孔狀的凹部7b中,如圖6所示收容有球體9和彈簧10,該彈簧10將上述球體9朝底座6側(后方)施力。在此,通過使球體9選擇性地與形成于底座6的前表面?zhèn)鹊淖笥业纳鲜隹鄞钣冒疾?h(參照圖1)卡合,可在操作鈕3的左右的移動極限處使該操作鈕3的移動具有咔嗒感。另外,扣搭機構收納部7A的左右端面構成抵接部7c(參照圖7),通過使該抵接部7c與形成于底座6的左右的上述定位部6i抵接,可在組裝時使操作構件7與底座6在左右方向上進行定位。此外,如圖7所示,在操作構件7的后表面的上下左右,沿橫向形成了具有規(guī)定長度(比形成于底座6的上述軌道狀凸部6b的長度長)的軌道狀凹部7d,在操作鈕3的左右,在上下方向上的上下的軌道狀凹部7d之間形成有上下限制用軌道槽7e。此外,如圖3所示,通過使底座6的上述軌道狀凸部6b與形成于操作構件7后表面的上述軌道狀凹部7d嵌合,并使底座6的上述上下限制用軌道部6c與形成于操作構件7后表面的上下限制用軌道槽7e嵌合,操作構件7可在限制上下方向的松動的同時能橫向滑動地保持在底座6上。另外,如圖7所示,在操作構件7的后表面的操作鈕3的左右方分別形成有操作部7f,通過使上述操作部7f與底座6的左右的限位部6f、6g(參照圖1)抵接,可限制操作鈕3的左右移動。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底座6上形成軌道狀凸部6b,在操作構件7上形成軌道狀凹部7d,但也可以在底座6上形成軌道狀凹部,在操作構件7上形成軌道狀凸部。此外,如圖6所示,在底座6的前表面?zhèn)却怪钡匕惭b有印刷基板11。上述印刷基板11如圖1所示成型為矩形板狀,在其前表面的上部左右方安裝有顯示部照明用的LED12,在下部左右方安裝有操作鈕照明用的LED13。此外,在印刷基板11如圖6所示垂直地安裝于底座6的狀態(tài)下,安裝在該印刷基板11的上部左右方的顯示部照明用的LED12位于設于前表面面板2的前表面上部的顯示部5的后方,以從背面?zhèn)葘υ擄@示部5進行照明。此外,安裝于印刷基板11的下部左右方的操作鈕照明用的LED13收納在形成于底座6的照明用孔6d內,來自上述LED13的光經(jīng)由透鏡8而從操作鈕3的照明窗3a射出至外部。另外,如圖3及圖4所示,在印刷基板11背面的上部安裝有供電用的連接器14。然而,如圖1及圖4所示,在底座6的后部側一體地形成有帶輪收納部6A和外線纜固定部6B,如圖6所示,在帶輪收納部6A的底面中央立起設置有圓柱狀的支軸部6j,在其周圍立起設置有圓環(huán)狀的周向壁6k(參照圖6)。另外,如圖4及圖6所示,在上述支軸部6j的外周的三個部位上,一體地形成有可彈性變形的卡合爪6j1。此外,在底座6的帶輪收納部6A收容有可旋轉的帶輪15。在此,帶輪15如圖6所示一體成型為內外兩重筒狀,通過將其內筒15A嵌入底座6的上述支軸部6j,并將外筒15B嵌入底座6的周向壁6k的外周,就能可旋轉地支承在底座6上,通過使形成于內筒15A的下端內周的凸緣狀突部15a與形成于支軸部6j外周的三個上述卡合爪6j1卡合,可防止該帶輪15脫離支軸部6j。另外,如圖4及圖5所示,在帶輪15上形成有定位銷插通孔15b。此外,如圖1所示,在帶輪15的內筒15A的上端外周形成有線纜導向槽15c,在該線纜導向槽15c中卷裝有線纜16的內線纜16a。在此,線纜16由外線纜16b和可滑動地穿通該外線纜16b內部的上述內線纜16a構成,內線纜16a的一部分嵌入形成于帶輪15上部的V字形的內線纜固定部15d,并利用內線纜固定件18的V字形突起18a進行按壓,來將內線纜16a固定在帶輪15上,其中,上述內線纜固定件18通過螺釘17(參照圖4及圖5)而被固定在帶輪15上。此外,將內線纜16a卷繞在設于未圖示的空調裝置側的帶輪上,帶輪15的旋轉可傳遞至溫度調節(jié)用門上,來打開、關閉該溫度調節(jié)用門,以進行所希望的溫度調節(jié)。如圖4及圖5所示,將外線纜16b嵌入沿橫向形成于底座6的上述外線纜固定部6B,并利用外線纜固定件20進行按壓,來將外線纜16b固定在底座6的外線纜固定部6B上,其中,上述外線纜固定件20通過螺釘19而被安裝在外線纜固定部6B上。另外,如圖1、圖4及圖5所示,在帶輪15的外周下部形成有扇形齒輪狀的第二齒輪部15e,該第二齒輪部15e和形成于操作構件7后表面的上述第一齒輪部7a如圖5所示經(jīng)由形成于底座6的通孔6e而相互嚙合。在如上所述構成的空調控制裝置1中,在使用者對操作鈕3進行操作來使操作構件7左右滑動時,其左右移動便經(jīng)由該操作構件7的第一齒輪部7a和帶輪15的第二齒輪部15e轉換為帶輪15的旋轉,以使該帶輪15旋轉,并對卷裝在帶輪15的線纜導向槽15c中的內線纜16a進行推拉,來打開、關閉空調裝置的溫度調節(jié)用門,藉此,來進行所希望的溫度調節(jié)。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將開關構件7成型為橫向較長的矩形板狀,因此,即便使其左右滑動,前表面面板2的鈕插通孔2a也會被操作構件7所堵塞,而使外觀性得以提高,并能防止照明光從鈕插通孔2a漏出。接著,基于圖8~圖11,對本發(fā)明的空調控制裝置1的組裝順序進行說明。圖8是表示將操作構件組裝到底座前的狀態(tài)的俯視剖視圖,圖9(a)是表示將操作構件組裝到底座過程中的狀態(tài)的俯視剖視圖,圖9(b)是表示處于上述狀態(tài)下的操作構件與底座的卡合狀態(tài)的主視圖,圖10(a)是表示將操作構件組裝到底座并使其朝右端移動的狀態(tài)的俯視剖視圖,圖10(b)是表示處于上述狀態(tài)下的操作構件與底座的卡合狀態(tài)的主視圖,圖11(a)是表示將操作構件組裝到底座并使其朝左端移動的狀態(tài)的俯視剖視圖,圖11(b)是表示處于上述狀態(tài)下的操作構件與底座的卡合狀態(tài)的主視圖。首先,如圖8所示,將帶輪15安裝于底座6的支軸部6j,并將夾具銷插入形成于該帶輪15的定位銷插通孔15b和形成于底座6的未圖示的定位銷插通孔,來將帶輪15相對于底座6定位在規(guī)定位置上。接著,利用螺釘?shù)葘⒂∷⒒?1垂直安裝在底座6上。接著,按照以下要領,將操作構件7可滑動地安裝在底座6上。即,在圖8所示的狀態(tài)下,由于當操作構件7的軌道狀凹部7d與底座6的軌道狀凸部6b在前后方向上重疊時,無法將操作構件7組裝到底座6上,因此,將操作構件7定位在底座6的軌道狀凸部6b的右端與操作構件7的軌道狀凹部7d的左端稍許錯開的橫向位置上。具體來說,通過如圖9(b)所示使形成于操作構件7后表面的扣搭機構收納部7A的側面即抵接部7c(參照圖7)與底座6的定位部6i(參照圖1)抵接,來將操作構件7相對于底座6在橫向上定位,從而使操作構件7的軌道狀凹部7d與底座6的軌道狀凸部6b的相對一側的各端面位于在橫向上錯開以下范圍內的量的位置處,上述范圍是指第一齒輪部7a及第二齒輪部15e的齒輪的一個節(jié)距以內的長度范圍。在如上所述那樣使操作構件7相對于底座6在橫向上定位后,使操作構件7朝后方側(圖8的箭頭方向)移動。接著,在將操作構件7朝向底座6朝后方側壓入時,如圖9(a)所示,操作構件7的操作部7f對底座6的限位部6g進行按壓,因此,該限位部6g發(fā)生彈性變形而朝后方側撓曲。接著,在上述狀態(tài)下,若使操作構件7的軌道狀凹部7d和底座6的軌道狀凸部6b的端面彼此相對,并使操作構件7朝左側移動,則可將軌道狀凸部6b插入軌道狀凹部7d內,在將操作構件7可滑動地保持在底座6上的同時,解除操作構件7的操作部7f與底座6的限位部6g間的卡合。這樣,底座6的限位部6g如圖10(a)所示彈性復原而返回原來的位置。如上所述,若操作構件7相對于底座6并非處于上述組裝位置,便無法進行組裝,通過在該組裝位置上將操作構件7組裝到底座6,就可使該操作構件7的第一齒輪部7a和帶輪15的第二齒輪部15e在規(guī)定的嚙合位置上可靠地嚙合。接著,使操作鈕3移動至前表面面板2的鈕插通孔2a的左右方向中央位置處,如圖10(a)所示,將線纜16的內線纜16a卷裝在帶輪15的線纜導向槽15c中,使用內線纜固定件18來將上述內線纜16a固定在帶輪15上,并使用外線纜固定件20來將外線纜16b固定在底座6上。接著,只要最后使用螺釘將前表面面板2固定在底座6的前表面?zhèn)?,就可完成空調控制裝置1的組裝。若如上所述那樣組裝空調控制裝置1,則可如圖10所示通過使操作構件7的操作部7f與底座6的限位部6g的限制面6g1抵接,來限制該操作構件7朝右方移動,并且可如圖11所示通過使操作構件7的操作部7f與底座6的限位部6f抵接,來限制該操作構件7朝左方移動。因此,操作構件7的移動范圍被限制在規(guī)定的操作范圍內,在該操作范圍內,可維持操作構件7的軌道狀凹部7d與底座6的軌道狀凸部6d的嵌合來防止操作構件7脫離底座6。如上所述,在本發(fā)明的空調控制裝置1中,若使用者對操作鈕3進行操作來使操作構件7相對于底座6滑動,則操作鈕3的滑動操作力經(jīng)由操作構件7的第一齒輪部7a和帶輪15的第二齒輪部15e作為旋轉力傳遞至帶輪15,因此,使該帶輪15轉動來對卷裝于其上的內線纜16a進行推拉操作,并對與該內線纜16a相連的空調裝置進行控制。在這種結構中,由于沒有使用杠桿,因此,不用像現(xiàn)有這樣增長杠桿的長度,就能確保為了使空調裝置的溫度調節(jié)用門等動作所需的內線纜16a的移動量,藉此,就能縮小空調控制裝置1的縱深尺寸來實現(xiàn)該空調控制裝置1的小型化。此外,由于使用雙股型線纜,因此即便使卷裝在帶輪15上的線纜16稍許彎曲地配置,操作鈕3的操作力所受的影響也很小,因此,不需要為了避免與線纜16發(fā)生干涉而使手套式操作箱變形等措施,并能防止發(fā)生手套式操作箱的容量減少等不良情況。另外,在本發(fā)明的空調控制裝置1中,由于在操作構件7中將操作鈕3與第一齒輪部7a在上下方向上分開配置,因此,能將照明用的LED13配置在操作鈕3的背面?zhèn)?,不需要使用導光用的透鏡等,能以簡單的結構來對操作鈕3進行照明。此外,能經(jīng)由形成于底座6的通孔6e來使操作構件7的第一齒輪部7a與帶輪15的第二齒輪部15e嚙合。此外,在本發(fā)明的空調控制裝置1中,由于將定位部6i設置在底座6上,其中,上述定位部6i將設有第一齒輪部7a的操作構件7定位在規(guī)定的組裝位置上,因此,能使第一齒輪部7a與第二齒輪部15e容易在規(guī)定的嚙合位置上嚙合,并可提高該空調控制裝置1的組裝性。此外,在本發(fā)明的空調控制裝置1的組裝過程中,在操作構件7的軌道狀凹部7d與底座6的軌道狀凸部6b在前后方向上重疊的位置處無法進行底座6與操作構件7的組裝,在以使軌道狀凹部7d與軌道狀凸部6b在前后方向上不重疊的方式使兩者錯開的橫向上,錯開量被底座6的定位部6i限制在規(guī)定值(第一齒輪部7a及第二齒輪部15e的齒輪的一個節(jié)距以內的長度范圍)。因此,若操作構件7沒有處于被底座6的定位部6i所定位的規(guī)定的組裝位置,則無法將操作構件7組裝到底座6上,從而能使操作構件7的第一齒輪部7a與帶輪15的第二齒輪部15e在規(guī)定的嚙合位置處可靠地嚙合來進行組裝。此外,在本發(fā)明的空調控制裝置1的組裝過程中,設于底座6的限位部6g因彈性變形而允許操作構件7朝操作范圍內移動,并且一旦將操作構件7插入操作范圍內后,便彈性復原而阻止操作構件7朝操作范圍外移動,因此,不需要在將操作構件7安裝到底座6之后,從后方將其它構件的限位部固定到底座6等操作,從而可實現(xiàn)該空調控制裝置1的結構的簡單化和組裝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