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空調系統(tǒng)末端空氣處理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空調系統(tǒng)技術領域,具體涉及ー種空調系統(tǒng)末端雙冷源空氣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中央空調系統(tǒng)由冷熱源系統(tǒng)和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組成。制冷系統(tǒng)為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提供所需冷量用以抵消室內環(huán)境的冷負荷;制熱系統(tǒng)為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提供熱量用以抵消室內環(huán)境熱負荷。制冷系統(tǒng)是中央空調系統(tǒng)至關重要的部分。中央空調系統(tǒng)根據冷源蒸發(fā)溫度的不同可分為兩類單冷源空調系統(tǒng)和雙冷源空 調系統(tǒng);根據末端空氣處理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兩類溫濕分控的空調系統(tǒng)和非溫濕分控的空調系統(tǒng)。目前,主要通過電制冷降溫除濕的空調系統(tǒng)有兩種單冷源非溫濕分控的空調系統(tǒng)和雙冷源溫濕分控的空調系統(tǒng)。單冷源非溫濕分控的空調系統(tǒng)的冷源均為低溫冷源(冷源的出水溫度為5 9°C),單冷源非溫濕分控的空調系統(tǒng)空氣處理過程有兩種空氣-水和全空氣處理過程,其處理原理分別如圖I和圖2所示。如圖I所示,空氣-水的處理過程為室外新風W利用低溫冷源處理到室內等焓點Wl點,室內回風N利用低溫冷源處理到M點,室外新風W和室內回風N混合到送風狀態(tài)點S (或者分別)然后送入室內。如圖2所示,全空氣的處理過程為室外新風W和室內回風N先混合到M點,然后利用低溫冷源處理到送風狀態(tài)點S,最后送入室內。單冷源非溫濕分控的空調系統(tǒng)即為傳統(tǒng)的空調系統(tǒng),其最大的優(yōu)點是簡單易行,適用范圍廣泛,但是該系統(tǒng)最大的缺點在于能耗較大。所謂“雙冷源”,指一個空調系統(tǒng)中有兩種不同的蒸發(fā)溫度的冷源。在雙冷源空調系統(tǒng)中,出水溫度相對較低的冷源稱之為“低溫冷源”,一般5 9°C,其COP (CoefficientOf Performance,能效比)值一般只有3. 8 5. 6,出水溫度相對較高的冷源稱之為“高溫冷源”,一般為15 21°C,其COP值可高達8 9以上。雙冷源溫濕分控的空調系統(tǒng)空氣處理過程如圖3所示室外新風W先利用高溫冷源(冷源的出水溫度為15 21°C)處理到LI點,然后利用低溫冷源將室外新風處理到L2點,為了防止室外新風送入房間時溫度過低會導致風ロ結露,通過低溫冷源處理后的新風需要再熱最后采用電再熱將室外新風W處理到L3點;同時室內回風利用高溫冷源處理到室內的等含濕量點M點,將室外新風和室內回風混合到送風狀態(tài)點S點,最后送入室內。與單冷源非溫濕分控的空調系統(tǒng)相比,雙冷源空調系統(tǒng)的冷源能效比可以得到顯著提高,具有明顯的節(jié)能效益。但是其最大的缺點在于通過低溫冷源處理后的空氣需要再熱,這對空調系統(tǒng)的節(jié)能是極為不利的;另外,雙冷源溫濕分控的空調系統(tǒng)并不是對于所有空調處理過程都是節(jié)能的,因而其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公告號為CN100419348C的專利文獻公開了ー種空氣處理方法及其裝置,它是將被處理的空氣依次與至少兩種以上不同溫度的冷源或熱源進行熱交換,其能量水平逐步改變,實現(xiàn)制冷或制熱。制冷時,被處理空氣依次與由高溫到低溫的冷源進行熱交換;制熱時,被處理空氣則依次與由低溫到高溫的熱源進行熱交換。采用上述方案提高了蒸發(fā)溫度,降低了能耗,大大提高了熱泵系統(tǒng)的COP,并且除濕能力較強。但是,該技術方案用于空調系統(tǒng)時只能用于分散空調系統(tǒng),是ー種直接蒸發(fā)冷卻式的空調系統(tǒng),適用于分體空調系統(tǒng)和屋頂空調系統(tǒng),不適用于以載冷劑為輸送介質的大型中央空調系統(tǒng)。且上述空調系統(tǒng)是ー種直流式的空調系統(tǒng)(全新風的空調系統(tǒng)),盡管該空調系統(tǒng)盡可能采取措施來回收大量排風所引起的冷(熱)量的損失,但是其空調系統(tǒng)的能耗也大大高于混合式的空調系統(tǒng)。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了ー種空調系統(tǒng)末端空氣處理方法,該方法采用雙冷源對空氣進行冷卻,通過合理分配高溫冷源和低溫冷源承擔空調負荷的比例,降低了對空氣進行冷卻時的能耗,提高了能效,將該方法用于中央空調系統(tǒng)時,空調制冷效果好、運行成本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第一種技術方案為ー種空調系統(tǒng)末端空氣處理方法,包括室內回風經過過濾、高溫冷源冷卻得到初級冷卻的室內回風,室外新風經過過濾、高溫冷源冷卻得到初級冷卻的室外新風,將初級冷卻后的室內回風和室外新風混合得到混合空氣,混合空氣經低溫冷源冷卻除濕后由風機送入入室內。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高溫冷源可選擇出液溫度為15-21°C的載冷劑,高溫冷源的出回液溫差為5-10°C;所述的低溫冷源一般為出液溫度為5-9°C的載冷劑,低溫冷源的出回液溫差為5-10°C。出回液溫差<4°C時,勢必造成空調系統(tǒng)的輸送能耗的增加;出回液溫差彡10°C,勢必減小了高溫冷源和低溫冷源處理空氣的范圍。所述的載冷劑為換熱領域常用的載冷劑,例如水、こニ醇或氨水等。所述的冷源的出液溫度一般是指從壓縮機機組出來的冷源的溫度,也是冷源進入相應換熱器的溫度;所述的冷源的回液溫度一般是指冷源冷卻后回到壓縮機的溫度,也是冷卻后流出相應換熱器的冷源的溫度。目前,較為常用的載冷劑為水。所述的經初級冷卻的室內回風和室外新風的溫度相同,記為Tl,Max(t+3. 5,Tm)
<Tl < Τπ+3,其中,T1為高溫冷源的出液溫度,Tn為高溫冷源的回液溫度,Tm為低溫冷源的回液溫度,MaxO^. 5,T111)是指取1^+3. 5和Tm之中的最大值。若Tl く Max (1^+3. 5,Tm),換熱器的換熱面積將趨近于無限大,設備的投資大大增加,而且即使換熱器的換熱面積增加很多,也未必能達到滿意的效果;若Tl >Τπ+3,高溫冷源不能被充分利用,空調系統(tǒng)的能耗將大大増大。為降低風機的送風量,降低風機能耗,送入室內的混合空氣的溫度為室內空氣的露點溫度;如果送入室內的混合空氣的溫度過低,小于室內空氣的露點溫度時,為防止送入房間時溫度過低會導致風ロ結露,需要額外設置加熱裝置對送入室內的混合空氣進行加熱,這將會増加能耗和設備投資;如果送入室內的混合空氣的溫度高于室內空氣的露點溫度,則為達到室內設計溫度,則需要増加送風量,這將會大大增加風機的運行能耗,増加空調的運行成本。為保證空調室內氣壓相對于室外微正壓,一般在過濾之前會將室內回風中一部分排出到室外,這部分排風中含有較多的冷量,若不采用冷回收措施會造成能量浪費。為降低總能耗,提高能量利用率,可選擇將這部分室內排風通過熱回收器回收利用其中的冷量。作為ー種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室外新風在過濾之前先經熱回收器進行預冷處理。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實現(xiàn)上述第一種方案中所述方法的裝置,包括空氣進ロ與室內回風管道相連用于除去室內回風中雜質的第一過濾器;空氣進ロ與室外新風管道相連用于除去室外新風中雜質的第二過濾器;空氣進ロ與第一過濾器的空氣出ロ相連用于對室內回風進行初級冷卻的第一換熱器;空氣進ロ與第二過濾器的空氣出ロ相連用于對室外回風進行初級冷卻的第二換 熱器;空氣進ロ分別與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的空氣出口相連用于將室內回風和室外新風混合的第一混合器;空氣進ロ與第一混合器的空氣出ロ相連用于對混合空氣進行ニ級冷卻的第三換熱器;空氣進ロ與第三換熱器的空氣出ロ相連用于將冷卻空氣送入室內的風機;其中,所述的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的冷源的出液溫度高于第三換熱器的冷源的出液溫度,以便于實現(xiàn)雙級冷卻??筛鶕枰诘谌龘Q熱器與風機之間添加擋水器,實際設計過程中,若第三換熱器表面風速< 2. 5m/s時,可不設擋水器;反之,則需要增加擋水器。所述的第一換熱器、第二換熱器和第三換熱器優(yōu)選為水-空氣換熱器,此時冷源的載冷劑為冷凍水,所述冷凍水可選用由電機驅動壓縮機的蒸氣壓縮循環(huán)冷水機組、蒸汽/熱水型溴化鋰吸收式冷水機組或者直燃型溴化鋰吸收式冷(溫)水機組提供。為提高效能,回收室內排風中攜帯的能量,作為另ー種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在第二過濾器前設置第一熱回收器,第一熱回收器的空氣進ロ與室外新風管道連接,空氣出口與第ニ過濾器的空氣進ロ連接;同時在所述的第一過濾器前設置第一分流器,第一分流器帶有ー個空氣進口和兩個空氣出ロ,第一分流器的空氣進ロ與室內回風管道相連,其中ー個出ロ與第一過濾器的空氣進ロ相連,另ー出口與第一熱回收器的排風進ロ連接。所述的第一熱回收器為風-風熱回收器。解決本實用新型技術問題的第二種技術方案為ー種空調系統(tǒng)末端空氣處理方法,包括室內回風和室外新風首先混合形成混合空氣,混合空氣過濾后經過高溫冷源冷卻得到初級冷卻的混合空氣,初級冷卻的混合空氣經低溫冷源冷卻除濕后由風機送入室內。上述第二中技術方案中,所述的高溫冷源可選擇出液溫度為15_21°C的載冷劑,高溫冷源的出回液溫差為5-10°C;所述的低溫冷源一般為出液溫度為5-9°C的載冷劑,低溫冷源的出回液溫差為5-10°C。同樣的,所述的載冷劑為換熱領域常用的載冷劑,例如水、こニ醇或氨水等。目前,較為常用的載冷劑為水。同樣,作為對第二種技術方案的優(yōu)選,所述的初級冷卻的混合空氣的溫度記為T2,Max(TI+3. 5, Till) < T2 < TII+3,其中,TI為高溫冷源的出液溫度,TH為高溫冷源的回液溫度,TIII為低溫冷源的回液溫度。同樣的為降低風機的送風量,降低風機能耗,送入室內的溫度為室內空氣的露點溫度,以實現(xiàn)露點送風。同樣的考慮,作為ー種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室外新風在混合之前先經室內排風預冷處理。以實現(xiàn)室內排風所攜帯的能量的回收利用。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實現(xiàn)上述第二種方案中所述方法的裝置,包括空氣進ロ分別與室內回風管道和室外新風管道相連用于將室內回風和室外新風混合的第二混合器;空氣進ロ與第二混合器的空氣出口相連用于除去混合后空氣中雜質的第三過濾器;空氣進ロ與第三過濾器的空氣出ロ相連用于對混合后空氣進行初級冷卻的第四換熱器; 空氣進ロ與第四換熱器的空氣出口相連用于對混合后空氣進行ニ級冷卻的第五換熱器;空氣進ロ與第五換熱器的空氣出ロ相連用于將冷卻空氣送入室內的風機;其中,所述的第四換熱器的冷源的出液溫度高于第五換熱器的冷源的出液溫度。同樣的,作為對上述裝置的優(yōu)選,所述的第四換熱器和第五換熱器優(yōu)選為水-空氣換熱器,此時冷源的載冷劑為冷凍水,所述冷凍水可選用由電機驅動壓縮機的蒸氣壓縮循環(huán)冷水機組、蒸汽/熱水型溴化鋰吸收式冷水機組或者直燃型溴化鋰吸收式冷(溫)水機組提供。同樣為提高效能,回收室內排風中攜帯的能量,作為另ー種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第二混合器前設置第二熱回收器,第二熱回收器的空氣進ロ與室外新風管道連接,空氣出口與第二混合器空氣進ロ連接;同時在所述的第二混合器前設置第二分流器,第二分流器帶有ー個空氣進口和兩個空氣出ロ,第二分流器的空氣進ロ與室內回風管道相連,其中ー個出ロ與第二混合器空氣進ロ相連,另ー出口與第二熱回收器的排風進ロ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體現(xiàn)在(I)雙冷源非溫濕分控空調系統(tǒng)采用分段的空氣處理方式,在不同階段采用不同品味的空調冷源處理空調送風,使得系統(tǒng)中冷源能效比明顯大于單冷源非溫濕分控的空調系統(tǒng)的冷源能效比,具有明顯的節(jié)能效益。(2)雙冷源非溫濕分控空調系統(tǒng)的空氣處理過程解決了雙冷源溫濕分控空調系統(tǒng)再熱的問題。(3)本實用新型的雙冷源空調系統(tǒng)有效的降低冷空調系統(tǒng)的總投資,采用將相同容量的低溫機組換成相同容量的高溫機組,大大降低了空調系統(tǒng)的總投資。(4)本實用新型的雙冷源非溫濕分控的空調系統(tǒng)并非絕對的將空調系統(tǒng)的總濕負荷和總熱負荷分開處理,而是先利用高溫冷源處理空調一部分顯熱負荷和潛熱負荷,再利用低溫冷源處理其余部分的顯熱負荷和潛熱負荷,使得雙冷源非溫濕分控的空調系統(tǒng)比雙冷源溫濕分控的空調系統(tǒng)更有適用性。
圖I為現(xiàn)有單冷源非溫濕分控的空調系統(tǒng)的空氣-水的空氣處理過程示意圖;圖2為現(xiàn)有單冷源非溫濕分控的空調系統(tǒng)的全空氣空氣處理過程示意圖;[0051]圖3為現(xiàn)有雙冷源溫濕分控的空調系統(tǒng)的空氣處理過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空調系統(tǒng)末端雙冷源空氣處理方法的原理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空調系統(tǒng)末端雙冷源空氣另ー種處理方法的原理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現(xiàn)空調系統(tǒng)末端雙冷源空氣處理方法的裝置示意圖;圖7為圖6所示裝置實際機組配置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另ー種實現(xiàn)空調系統(tǒng)末端雙冷源空氣處理方法的裝置示意 圖;圖9為圖8所示裝置實際機組配置示意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實現(xiàn)空調系統(tǒng)末端雙冷源空氣處理方法的裝置示意圖;圖11為圖10所示裝置實際機組配置示意圖;圖12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種實現(xiàn)空調系統(tǒng)末端雙冷源空氣處理方法的裝置示意圖;圖13為圖12所示裝置實際機組配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xiàn)以夏季辦公樓內中央空調系統(tǒng)為例,對本實用新型的空調系統(tǒng)末端雙冷源空氣處理方法以及實現(xiàn)該方法的裝置進行進一步說明一 處理方法實施例I :由圖4所示,ー種空調系統(tǒng)末端空氣處理方法,包括室內回風N經過過濾和高溫冷源冷卻得到初級冷卻的室內回風L2,室外新風W經過過濾和高溫冷源冷卻得到初級冷卻的室外新風LI,將初級冷卻后的室內回風L2和室外新風LI混合得到混合空氣L,混合空氣L經低溫冷源冷卻、去除水分后得到露點送風狀態(tài)點空氣S,最后由風機排入室內。上述過程中涉及的參數(shù)如下室外參數(shù)夏季空調室外干球溫度為35. 7 V,夏季空調室外濕球溫度為28. 5 °C。室內設計參數(shù)為夏季室內設計溫度為26°C,相対濕度為55% ;過程控制參數(shù)高溫冷源為出水溫度為15°C的冷凍水,由電機驅動壓縮機的蒸氣壓縮循環(huán)冷水機組提供,冷凍水的回水溫度為20°C ;初級冷卻的室內回風L2和初級冷卻的室外新風的溫度為23°C;低溫冷源為出水溫度為7°C的冷凍水,由電機驅動壓縮機的蒸氣壓縮循環(huán)冷水機組提供,冷凍水的回水溫度為12°C;露點送風狀態(tài)點空氣S的溫度為16. 5°C;空調房間的總送風量為最小送風量,即送風狀態(tài)點為露點送風狀態(tài)點時的送風量,新風比為 O. 3。有現(xiàn)有方法計算可知,利用上述方法處理后得到的空氣,空調的能效比為6. 2,比相同條件下傳統(tǒng)空調能效比提聞15%。實施例2:由圖5所示,ー種空調系統(tǒng)末端空氣處理方法,包括室內回風N和室外新風W首先混合形成混合空氣M,混合空氣M過濾后經過高溫冷源冷卻得到初級冷卻的混合空氣LI,初級冷卻的混合空氣LI經低溫冷源冷卻、去除水分后得到露點送風狀態(tài)點空氣S,最后由風機排入室內。上述過程中涉及的參數(shù)如下室外參數(shù)夏季空調室外干球溫度為35. 7 V,夏季空調室外濕球溫度為28. 5 °C。室內設計參數(shù)為夏季室內設計溫度為26°C,相対濕度為55% ;過程控制參數(shù)高溫冷源為出水溫度為15°C的冷凍水,由電機驅動壓縮機的蒸氣壓縮循環(huán)冷水機組提供,冷凍水的回水溫度為20°C;初級冷卻的混合空氣LI的溫度為23°C ;低溫冷源為出水溫度為7°C的冷凍水,由電機驅動壓縮機的蒸氣壓縮循環(huán)冷水機組提供,冷凍水的回水溫度為12°C ;露點送風狀態(tài)點空氣S的溫度為16. 50C ;空調房間的總送風量為最小送風量,即送風狀態(tài)點為露點送風狀態(tài)點時的送風量,新風比為O. 3。有現(xiàn)有方法計算可知,利用上述方法處理后得到的空氣,空調的能效比為5. 9,比相同條件下傳統(tǒng)空調能效比提聞14%。 ニ、裝置實施例3 如圖6所示,一種實現(xiàn)實施例I中的空調系統(tǒng)末端空氣處理方法的裝置,包括空氣進ロ Ia與室內回風管道相連用于除去室內回風中雜質的第一過濾器;空氣進ロ 3a與室外新風管道相連用于除去室外新風中雜質的第二過濾器;空氣進ロ 2a與第一過濾器的空氣出ロ Ib相連用于對室內回風進行初級冷卻的第一表冷器;空氣進ロ 4a與第二過濾器的空氣出口 3b相連用于對室外回風進行初級冷卻的第二表冷器;空氣進ロ 5al、5a2分別與第一表冷器的空氣出ロ 2b和第二表冷器的空氣出ロ 4b相連用于將室內回風和室外新風混合的第一混合器;空氣進ロ 6a與第一混合器的空氣出ロ 5b相連用于對混合空氣進行ニ級冷卻的第三表冷器;空氣進ロ 7a與第三表冷器的空氣出ロ 6b相連用于除去冷卻空氣中水分的第一擋水器;空氣進ロ 8a與第一擋水器的空氣出ロ 7b相連用于將冷卻空氣送入室內的風機;其中,第一表冷器、第二表冷器和第三表冷器為空氣-水冷表冷器,進入第一表冷器和第二表冷器的冷凍水的溫度(即冷凍水的出水溫度)高于進入第三表冷器的冷凍水的溫度。三個表冷器的冷源均由電機驅動壓縮機的蒸氣壓縮循環(huán)冷水機組提供,圖中相關結構省略,其中第一表冷器中,冷凍水由第一表冷器的冷凍水進ロ 2c進入,從冷凍水出口 2d排出;第二表冷器中,冷凍水由第二表冷器的冷凍水進ロ 4c進入,從冷凍水出口 4d排出。實際空調系統(tǒng)中,實際機組構成如圖7所示,空氣處理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室內回風先被送入回風段,然后經過粗效過濾段過濾后送入高溫表冷段,室內回風第一次經過高溫表冷段降溫處理;同時室外新風先被送入新風段,然后經過粗效過濾段過濾后送入高溫表冷段,室外新風第一次經過高溫表冷段降溫處理;第ニ階段經過降溫處理的回風和新風同時進入混合段混合后被送入低溫表冷段,經過低溫表冷段降溫處理后,被送入擋水段(若低溫表冷器表面風速< 2. 5m/s,可不設擋水段),最后由風機段送入室內。實施例4 如圖8所示,與實施例3不同之處在于第二過濾器前設置第一熱回收器,第一熱回收器的空氣進ロ 4a與室外新風管道連接,空氣出口 4b與第二過濾器的空氣進ロ 3a相連;同時在第一過濾器前設置第一分流器,第一分流器帶有ー個空氣進ロ 9a和兩個空氣出ロ 9b、9c,第一分流器的空氣進ロ 9a與室內回風管道相連,其中空氣出口 9c與第一過濾器的空氣進ロ Ia相連,另一空氣出口 9b與第一熱回收器的排風進ロ 4c連接,然后從排風出ロ 4d排空,其他結構同實施例3。實際空調系統(tǒng)中,實際機組構成如圖9所示,空氣處理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室內回風先被送入回風段,然后由分流段將一部分回風送至熱回收段,經過熱回收后排至室外,另一部分回風經過粗效過濾段過濾后進入高溫表冷段,室內回風第一次經過高溫表冷段降溫處理;同時室外新風先經過熱回收段預冷,然后經過粗效過濾段過濾,最后通過高溫表冷段降溫處理;第ニ階段經過降溫處理的回風和新風同時進入混合段混合后被送入低溫表冷段,經過低溫表冷段降溫處理后,然后經過擋水段(若表冷器表面風速
<2. 5m/s,可不設擋水段),最后由風機段送入室內。實施例5 如圖10所示,一種實現(xiàn)實施例2的空調系統(tǒng)末端空氣處理方法的裝置,包括空氣 進ロ 10a、IOb分別與室內回風管道和室外新風管道相連用于將室內回風和室外新風混合的第二混合器;空氣進ロ Ila與第二混合器的空氣出口 IOc相連用于除去混合后空氣中雜質的第三過濾器;空氣進ロ 12a與第三過濾器的空氣出口 Ilb相連用于對混合后空氣進行初級冷卻的第四表冷器;空氣進ロ 13a與第四表冷器的空氣出口 12b相連用于對混合后空氣進行ニ級冷卻的第五表冷器;空氣進ロ 14a與第五表冷器的空氣出ロ 13b相連用于除去冷卻空氣中水分的第二擋水器;空氣進ロ 15a與第二擋水器的空氣出口 14b相連用于將冷卻空氣送入室內的風機;其中,第四表冷器和第五表冷器均為空氣-水冷表冷器,進入第四表冷器的冷凍水的溫度(即高溫冷源的出水溫度)高于進入第五表冷器的冷凍水的溫度。第五表冷器和第四表冷器的冷源由電機驅動壓縮機的蒸氣壓縮循環(huán)冷水機組提供,在第四表冷器中,高溫冷源的冷凍水從冷凍水進ロ 12c進入,從冷凍水出口 12d排出;在第五表冷器中,低溫冷源冷凍水從冷凍水進ロ 13c進入,從冷凍水出ロ 13d排出。實際空調系統(tǒng)中,實際機組構成如圖11所示,空氣處理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ー階段室內回風和室外新風先被送入混合段混合,然后經過粗效過濾段過濾后進入高溫表冷段,室內回風和室外新風第一次經過高溫表冷段降溫處理,室內回風和室外新風經過中間段后被送入低溫表冷段降溫處理,然后再經過擋水段(若低溫表冷器表面風速
<2. 5m/s,可不設擋水段),最后由風機段送入室內。實施例6 如圖12所示,與實施例5不同之處在于第二混合器前設置第二熱回收器,第二熱回收器的空氣進ロ 17a與室外新風管道連接,空氣出口 17b與第二混合器的空氣進ロ IOb連接;同時在第二混合器前設置第二分流器,第二分流器帶有ー個空氣進ロ 16a和兩個空氣出口 16b、16c,第二分流器的空氣進ロ 16a與室內回風管道相連,其中一個空氣出口 16c與第二混合器的空氣進ロ IOa相連,另一空氣出口 16b與第二熱回收器的排氣進ロ 17c連接,熱回收后的排風經排風出口 17d排空。其他結構同實施例5。實際空調系統(tǒng)中,實際機組構成如圖13所示,空氣處理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ー階段室內回風先被送入回風機段,然后由分流段將一部分回風送至熱回收段,經過熱回收后排至室外,另外一部分回風被送入混合段與經過熱回收段預冷后的室外新風混合,混合后進入粗效過濾段,然后經過過濾后進入高溫表冷段,室內回風和室外新風第一次經過高溫表冷段降溫處理,室內回風和室外新風經過 中間段后被送入低溫表冷段,經過低溫表冷段降溫處理后,然后經過擋水段(若表冷器表面風速< 2. 5m/s,可不設擋水段),最后由風機段送入室內。
權利要求1.一種空調系統(tǒng)末端空氣處理裝置,包括 空氣進口與室內回風管道相連的第一過濾器; 空氣進口與室外新風管道相連的第二過濾器; 空氣進口與第一過濾器的空氣出口相連的第一換熱器; 空氣進口與第二過濾器的空氣出口相連的第二換熱器; 空氣進口分別與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的空氣出口相連的第一混合器; 空氣進口與第一混合器的空氣出口相連的第三換熱器; 空氣進口與第三換熱器的空氣出口相連的風機; 其中,所述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的冷源的出液溫度高于第三換熱器的冷源的出液溫度。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過濾器前設有第一熱回收器,第一熱回收器的空氣進口與室外新風管道連接,空氣出口與第二過濾器的空氣進口相連;同時在所述的第一過濾器前設置第一分流器,所述第一分流器帶有一個空氣進口和兩個空氣出口,第一分流器的空氣進口與室內回風管道相連,其中一個空氣出口與第一過濾器的空氣進口相連,另一空氣出口與第一熱回收器的排風進口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空調系統(tǒng)末端空氣處理方法,包括室內回風經過過濾和高溫冷源冷卻得到初級冷卻的室內回風,室外新風經過過濾、高溫冷源冷卻得到初級冷卻的室外新風,將初級冷卻后的室內回風和室外新風混合得到混合空氣,混合空氣經低溫冷源冷卻除濕后由風機送入入室內?;蛘?,室內回風和室外新風先進行混合,然后再依次經過高低溫冷源冷卻最后送入室內。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實現(xiàn)上述過程的裝置。本實用新型的空調系統(tǒng)末端空氣處理方法通過合理分配高溫冷源和低溫冷源承擔空調負荷的比例,降低了對空氣進行冷卻時的能耗,提高了能效,將該方法用于中央空調系統(tǒng)時,空調制冷效果好、運行成本低。
文檔編號F24F3/16GK202613610SQ20122012905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3月30日
發(fā)明者田向寧, 丁德, 楊毅 申請人: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丁德, 田向寧, 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