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斜溫層蓄冷設備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蓄冷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無斜溫層蓄冷設備。它解決了現(xiàn)有蓄冷設備斜溫層影響蓄冷有限容積等問題。包括具有腔室的蓄冷罐體,蓄冷罐體內分別設有第一囊體和第二囊體,所述的第一囊體與第二囊體充滿整個腔室,第一囊體與第二囊體之間設有能將第一囊體內的蓄冷液注入第二囊體內從而控制第一囊體收縮與第二囊體膨脹且能將第二囊體內的蓄冷液注入第一囊體內從而控制第二囊體收縮與第一囊體膨脹的充放冷控制機構,充放冷控制機構連接有終端。本無斜溫層蓄冷設備的優(yōu)點在于:結構簡單合理,蓄冷效果好,蓄冷效率高,消除了斜溫層對蓄冷有效容積的影響,溫度分布均勻,占地面積小,使用方便,運行成本低。
【專利說明】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屬于蓄冷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無斜溫層蓄冷設備。 無斜溫層蓄冷設備
【背景技術】
[0002] 蓄冷系統(tǒng)是一種調峰節(jié)能的技術,由于其初期投資少、系統(tǒng)簡單、維修方便,既適 用于新建建筑,又可用于已有系統(tǒng)的擴容或改造等特點,使其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其主 要原理是在夜間電網(wǎng)負荷低谷時段開啟制冷主機,并將其制取的冷量以4-6度的蓄冷介質 儲存起來;而在日間電網(wǎng)負荷高峰時段利用蓄冷的蓄冷介質制冷,從而使主機避開高峰運 行。而蓄冷介質的蓄存與取用,是蓄冷系統(tǒng)的核心技術。為了提高蓄冷罐的蓄冷效果,防止 高溫和低溫水的混合,蓄冷罐的結構形式可以采用多蓄冷罐方法、迷宮法、隔膜法和自然分 層法。其中,自然分層法應用較為普遍,自然分層法是利用水的密度形成高低溫水的分層現(xiàn) 象,即依靠不同水溫水的密度差形成垂直分層,由于密度差的作用,低溫水在下,高溫水在 上。但是由于冷熱水之間存在自然導熱作用會不可避免的冷熱水混合,形成一個冷熱溫度 過渡層,即斜溫層。由于斜溫層厚度越大,蓄冷的有效容積越小,這就使得蓄冷罐內溫度分 布不均勻,蓄冷效率低,蓄冷效果差。除此之外,現(xiàn)有的蓄冷設備還存在著:結構復雜,占地 面積大,使用不便,運行成本高等問題。
[0003] 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人們進行了長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樣的解決 方案。例如,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空調用水蓄冷裝置[申請?zhí)枺?00720121982. 5],包括 蓄冷罐及連通于罐內外的輸水管道,所述輸水管道包括設置于所述蓄冷罐內部上方的高溫 水管以及設置于所述蓄冷罐內部下方的低溫水管;所述蓄冷罐內部上方設有布水箱體,與 所屬高溫水管相連通;所述蓄冷罐內部下方設有布水箱,與所述低溫水管相連通。
[0004] 上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現(xiàn)有的蓄冷設備斜溫層厚度大的問題,但是該方案 依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斜溫層影響蓄冷罐有效容積的問題,除此之外該方案還依然存在 著:結構復雜,蓄冷效率低,蓄冷效果差,溫度分布不均勻,占地面積大,使用不便,運行成本 商等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5]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蓄冷效果好,消除斜溫層 影響蓄冷罐有效容積的無斜溫層蓄冷設備。
[0006]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本無斜溫層蓄冷設備,包括具 有腔室的蓄冷罐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冷罐體內設有用于存放蓄冷液且均由柔性隔熱 材料制成的第一囊體和第二囊體,所述的第一囊體與第二囊體由下至上層疊碼放設置且能 充滿整個腔室,所述的第一囊體與第二囊體之間設有能將第一囊體內的蓄冷液注入第二囊 體內從而控制第一囊體收縮與第二囊體膨脹且能將第二囊體內的蓄冷液注入第一囊體內 從而控制第二囊體收縮與第一囊體膨脹的充放冷控制機構,所述的充放冷控制機構連接有 終端。該結構中,蓄冷液分別存放在第一囊體與第二囊體中,無論第一囊體膨脹或收縮還是 第二囊體膨脹或收縮,第一囊體與第二囊體均充滿整個蓄冷罐體,冷、熱蓄冷液無法混合消 除了斜溫層對蓄冷有效容積的影響,提高了蓄冷效率,占地面積小,蓄冷有效容積率高,作 為優(yōu)選這里的蓄冷罐體采用保溫材料制成,第一囊體與第二囊體均由耐高溫、防水材料制 成。
[0007] 在上述的無斜溫層蓄冷設備中,所述的充放冷控制機構包括設置在第一囊體上且 能與第一囊體內部相連通的第一接口以及設置在第二囊體上且能與第二囊體內部相連通 的第二接口,所述的第一接口通過引流組件與第二接口相連通。該結構中,通過引流組件將 第一囊體中的蓄冷液引流至第二囊體或將第二囊體中的蓄冷液引流至第一囊體內,實現(xiàn)第 一囊體收縮的同時第二囊體膨脹或第二囊體收縮的同時第一囊體膨脹。
[0008] 在上述的無斜溫層蓄冷設備中,所述的引流組件包括泵體,所述的泵體分別通過 設置在蓄冷罐體外側的導管與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相連通。
[0009] 在上述的無斜溫層蓄冷設備中,所述泵體為雙向水泵。通過雙向水泵的切換,實現(xiàn) 將第一囊體中的蓄冷液引流至第二囊體或將第二囊體中的蓄冷液引流至第一囊體。
[0010] 在上述的無斜溫層蓄冷設備中,所述的第一接口設置在第一囊體的底端,所述的 第二接口設置在第二囊體的頂端。
[0011] 在上述的無斜溫層蓄冷設備中,所述的第一囊體的容積與第二囊體的容積相等。 提高設備運行的穩(wěn)定性,提高蓄冷有效容積。
[0012] 在上述的無斜溫層蓄冷設備中,所述的第一囊體與第二囊體之間設有由隔熱材料 制成且水平設置的隔熱板,所述的隔熱板與蓄冷罐體之間設有能隨著第一囊體縮脹或第二 囊體縮脹從而控制隔熱板沿堅直方向升降的升降導向機構。防止第一囊體與第二囊體的 熱交換,提高蓄冷效果,為了降低隔熱板對第一囊體的壓力,這里的隔熱板采用輕質材料制 成。
[0013] 在上述的無斜溫層蓄冷設備中,所述的升降導向機構包括若干設置在隔熱板上的 導向孔,所述的蓄冷罐體內設有若干與導向孔一一對應的導向桿且所述的導向桿穿設在所 述的導向孔內。即隔熱板沿著導向桿堅直方向升降。
[0014] 在上述的無斜溫層蓄冷設備中,所述的導向孔周向均勻分布設置在隔熱板上;所 述的導向桿均勻分布設置在蓄冷罐體的內壁上。
[0015] 在上述的無斜溫層蓄冷設備中,所述的第一囊體周向設有若干能與導向桿一一對 應的第一導向環(huán),所述的第一導向環(huán)套設在導向桿上;所述的第二囊體周向設有若干能與 導向桿--對應的第二導向環(huán),所述的第二導向環(huán)套設在導向桿上。防止第一囊體與第二 囊體收縮時發(fā)生偏移現(xiàn)象,提高了設備穩(wěn)定性。
[0016]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無斜溫層蓄冷設備的優(yōu)點在于:結構簡單合理,蓄冷效果好, 蓄冷效率高,消除了斜溫層對蓄冷有效容積的影響,溫度分布均勻,占地面積小,使用方便, 運行成本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8] 圖中,蓄冷罐體1、腔室11、隔熱板12、第一囊體2、第一導向環(huán)21、第二囊體3、第 二導向環(huán)31、充放冷控制機構4、第一接口 41、第二接口 42、引流組件43、泵體431、導管 432、終端5、升降導向機構8、導向孔81、導向桿82。
【具體實施方式】
[0019]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20] 如圖1所示,本無斜溫層蓄冷設備,包括具有腔室11的蓄冷罐體1,蓄冷罐體1內 設有用于存放蓄冷液且均由柔性隔熱材料制成的第一囊體2和第二囊體3,第一囊體2與 第二囊體3由下至上層疊碼放設置且能充滿整個腔室11,第一囊體2與第二囊體3之間設 有能將第一囊體2內的蓄冷液注入第二囊體3內從而控制第一囊體2收縮與第二囊體3膨 脹且能將第二囊體3內的蓄冷液注入第一囊體2內從而控制第二囊體3收縮與第一囊體2 膨脹的充放冷控制機構4,充放冷控制機構4連接有終端5,該結構中,蓄冷液分別存放在第 一囊體2與第二囊體3中,無論第一囊體2膨脹或收縮還是第二囊體3膨脹或收縮,第一囊 體2與第二囊體3均充滿整個蓄冷罐體1,冷、熱蓄冷液無法混合消除了斜溫層對蓄冷有效 容積的影響,提高了蓄冷效率,占地面積小,蓄冷有效容積率高,作為優(yōu)選這里的蓄冷罐體1 采用保溫材料制成,第一囊體2與第二囊體3均由耐高溫、防水材料制成。
[0021] 具體地,充放冷控制機構4包括設置在第一囊體2上且能與第一囊體2內部相連 通的第一接口 41以及設置在第二囊體3上且能與第二囊體2內部相連通的第二接口 42, 第一接口 41通過引流組件43與第二接口 42相連通,通過引流組件43將第一囊體2中的 蓄冷液引流至第二囊體3或將第二囊體3中的蓄冷液引流至第一囊體2內,實現(xiàn)第一囊體 2收縮的同時第二囊體3膨脹或第二囊體3收縮的同時第一囊體2膨脹。進一步地,引流 組件43包括泵體431,泵體431分別通過設置在蓄冷罐體1外側的導管432與第一接口 41 和第二接口 42相連通。這里的泵體431為雙向水泵,通過雙向水泵431的切換,實現(xiàn)將第 一囊體2中的蓄冷液引流至第二囊體3或將第二囊體3中的蓄冷液引流至第一囊體1。這 里的第一接口 41設置在第一囊體2的底端,第二接口 42設置在第二囊體3的頂端。另外, 為了提高設備運行的穩(wěn)定性,提高蓄冷有效容積,第一囊體2的容積與第二囊體3的容積相 等。
[0022] 進一步地,第一囊體2與第二囊體3之間設有由隔熱材料制成且水平設置的隔熱 板12,隔熱板12與蓄冷罐體1之間設有能隨著第一囊體2縮脹或第二囊體3縮脹從而控制 隔熱板12沿堅直方向升降的升降導向機構8,這樣可以防止第一囊體2與第二囊體3的熱 交換,提高蓄冷效果,為了降低隔熱板12對第一囊體2的壓力,這里的隔熱板12采用輕質 材料制成。升降導向機構8包括若干設置在隔熱板12上的導向孔81,蓄冷罐體1內設有若 干與導向孔81-一對應的導向桿82且導向桿82穿設在導向孔81內,即隔熱板12沿著導 向桿82堅直方向升降。導向孔81周向均勻分布設置在隔熱板12上;導向桿82均勻分布 設置在蓄冷罐體1的內壁上。第一囊體2周向設有若干能與導向桿82 -一對應的第一導 向環(huán)21,第一導向環(huán)21套設在導向桿82上;第二囊體3周向設有若干能與導向桿82 對應的第二導向環(huán)31,第二導向環(huán)31套設在導向桿82上,這樣可以防止第一囊體2與第二 囊體3收縮時發(fā)生偏移現(xiàn)象,提高了設備穩(wěn)定性。
[0023]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 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 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0024] 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蓄冷罐體1、腔室11、隔熱板12、第一囊體2、第一導向環(huán) 21、第二囊體3、第二導向環(huán)31、充放冷控制機構4、第一接口 41、第二接口 42、引流組件43、 泵體431、導管432、終端5、升降導向機構8、導向孔81、導向桿82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 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把 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
【權利要求】
1. 一種無斜溫層蓄冷設備,包括具有腔室(11)的蓄冷罐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蓄冷罐體(1)內設有用于存放蓄冷液且均由柔性隔熱材料制成的第一囊體(2)和第二囊體 (3),所述的第一囊體(2)與第二囊體(3)由下至上層疊碼放設置且能充滿整個腔室(11), 所述的第一囊體(2)與第二囊體(3)之間設有能將第一囊體(2)內的蓄冷液注入第二囊體 (3)內從而控制第一囊體(2)收縮與第二囊體(3)膨脹且能將第二囊體(3)內的蓄冷液注 入第一囊體(2)內從而控制第二囊體(3)收縮與第一囊體(2)膨脹的充放冷控制機構(4), 所述的充放冷控制機構(4)連接有終端(5)。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斜溫層蓄冷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放冷控制機構(4) 包括設置在第一囊體(2)上且能與第一囊體(2)內部相連通的第一接口(41)以及設置在第 二囊體(3)上且能與第二囊體(2)內部相連通的第二接口(42),所述的第一接口(41)通過 引流組件(43)與第二接口(42)相連通。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無斜溫層蓄冷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流組件(43)包括 泵體(431),所述的泵體(431)分別通過設置在蓄冷罐體(1)外側的導管(432)與第一接口 (41)和第二接口(42)相連通。
4.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無斜溫層蓄冷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泵體(431)為雙向水 栗。
5.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無斜溫層蓄冷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接口(41)設置 在第一囊體(2)的底端,所述的第二接口(42)設置在第二囊體(3)的頂端。
6.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無斜溫層蓄冷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 一囊體(2)的容積與第二囊體(3)的容積相等。
7. 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無斜溫層蓄冷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囊體(2)與第二 囊體(3)之間設有由隔熱材料制成且水平設置的隔熱板(12),所述的隔熱板(12)與蓄冷罐 體(1)之間設有能隨著第一囊體(2 )縮脹或第二囊體(3 )縮脹從而控制隔熱板(12 )沿堅直 方向升降的升降導向機構(8)。
8. 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無斜溫層蓄冷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導向機構(8)包 括若干設置在隔熱板(12)上的導向孔(81),所述的蓄冷罐體(1)內設有若干與導向孔(81) 對應的導向桿(82)且所述的導向桿(82)穿設在所述的導向孔(81)內。
9. 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無斜溫層蓄冷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向孔(81)周向均 勻分布設置在隔熱板(12)上;所述的導向桿(82)均勻分布設置在蓄冷罐體(1)的內壁上。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無斜溫層蓄冷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囊體(2)周向 設有若干能與導向桿(82)-一對應的第一導向環(huán)(21),所述的第一導向環(huán)(21)套設在導 向桿(82)上;所述的第二囊體(3)周向設有若干能與導向桿(82) -一對應的第二導向環(huán) (31),所述的第二導向環(huán)(31)套設在導向桿(82)上。
【文檔編號】F24F5/00GK203837164SQ201420107130
【公開日】2014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3月6日
【發(fā)明者】何鳳軍, 石磊, 金磊 申請人:浙江陸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