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太陽能集熱裝置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太陽能集熱裝置的萬向仰角調(diào)節(jié)器。
背景技術:
太陽能是指太陽的熱輻射能,主要表現(xiàn)就是常說的太陽光線。在化石燃料日趨減少的情況下,太陽能已成為人類使用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不斷得到發(fā)展。在太陽能的采集過程中,太陽能集熱裝置的仰視角度必須追蹤太陽的位置才能達到較高的集熱效率。目前,市面上使用的仰角調(diào)節(jié)器的結構比較復雜,生產(chǎn)成本比較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了一種結構比較簡單,生產(chǎn)成本比較低的太陽能集熱裝置的萬向仰角調(diào)節(jié)器。
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太陽能集熱裝置的萬向仰角調(diào)節(ji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第一端蓋、第二端蓋、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第一齒條座、第一齒條、第一絲桿、第二絲桿、第一齒輪箱、第二齒條座、第二齒條、第三絲桿、第四絲桿、第二齒輪箱、中軸、第一電機、第二電機,所述殼體的內(nèi)部呈中空狀,所述第一端蓋位于所述殼體的一端,所述第一端蓋、殼體的上部通過第一螺釘緊固,所述第一端蓋、殼體的下部通過第二螺釘緊固,所述第二端蓋位于所述殼體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端蓋、殼體的上部通過第三螺釘緊固,所述第二端蓋、殼體的下部通過第四螺釘緊固,所述第一滑槽安裝于所述殼體的內(nèi)部一側,所述第二滑槽安裝于所述殼體的內(nèi)部另一側,所述第一齒條的一端安裝于所述第一齒條座上,所述第一齒條座的一端安裝于所述第一滑槽上并且其另一端安裝于所述第二滑槽上,所述第一絲桿、第二絲桿的一端安裝于所述第一端蓋上并且其二者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齒條座相連,所述第一齒輪箱安裝于所述第一端蓋的外部一側,所述第一齒輪箱的輸出軸分別與所述第一絲桿、第二絲桿相連,所述第一電機的輸出軸與所述第一齒輪箱的輸入軸相連,所述第二齒條的一端安裝于所述第二齒條座上,所述第二齒條座的一端安裝于所述第一滑槽上并且其另一端安裝于所述第二滑槽上,所述第三絲桿、第四絲桿的一端安裝于所述第二端蓋上并且其二者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齒條座相連,所述第二齒輪箱安裝于所述第二端蓋的外部一側,所述第二齒輪箱的輸出軸分別與所述第三絲桿、第四絲桿相連,所述第二電機的輸出軸與所述第二齒輪箱的輸入軸相連,所述中軸安裝于所述殼體上,所述中軸的外部設置有中軸鋸齒,所述中軸通過中軸鋸齒分別與所述第一齒條、第二齒條相嚙合,所述第一齒條位于所述中軸的上方,所述第二齒條位于所述中軸的下方。
所述第一電機為伺服電機。
所述第二電機為伺服電機。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fā)明的結構比較簡單,生產(chǎn)成本比較低;
2、將中軸與太陽能集熱裝置相連,通過第一齒條、第二齒條、中軸鋸齒嚙合關系,實現(xiàn)中軸的旋轉(zhuǎn),進而實現(xiàn)太陽能集熱裝置的360度旋轉(zhuǎn),調(diào)節(jié)范圍廣;
3、第一端蓋、殼體、第二端蓋通過螺釘緊固,安裝簡單;
4、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的設置,第一齒條座、第二齒條座沿第一滑槽、第二滑槽滑動帶動第一齒條、第二齒條水平移動,第一齒條座、第二齒條座移動方便;
5、通過第一電機、第二電機經(jīng)過第一齒輪箱、第二齒輪箱的傳動同時帶動兩個絲桿同旋轉(zhuǎn),絲桿帶動第一齒條座、第二齒條座水平移動,節(jié)約能耗,協(xié)調(diào)性強;
6、結構緊湊、體積小巧、外形美觀。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中,1-殼體,2-第一端蓋,3-第二端蓋,4-第一滑槽,5-第二滑槽,6-第一齒條座,7-第一齒條,8-第一絲桿,9-第二絲桿,10-第一齒輪箱,11-第二齒條座,12-第二齒條,13-第三絲桿,14-第四絲桿,15-第二齒輪箱,16-中軸,17-第一電機,18-第二電機,19-第一螺釘,20-第二螺釘,21-第三螺釘,22-第四螺釘,23-中軸鋸齒。
實施例
如圖1所示,一種太陽能集熱裝置的萬向仰角調(diào)節(jié)器,包括殼體1、第一端蓋2、第二端蓋3、第一滑槽4、第二滑槽5、第一齒條座6、第一齒條7、第一絲桿8、第二絲桿9、第一齒輪箱10、第二齒條座11、第二齒條12、第三絲桿13、第四絲桿14、第二齒輪箱15、中軸16、第一電機17、第二電機18,殼體1的內(nèi)部呈中空狀,第一端蓋2位于殼體1的一端,第一端蓋2、殼體1的上部通過第一螺釘19緊固,第一端蓋2、殼體1的下部通過第二螺釘20緊固,第二端蓋3位于殼體1的另一端,第二端蓋3、殼體1的上部通過第三螺釘21緊固,第二端蓋3、殼體1的下部通過第四螺釘22緊固,第一滑槽4安裝于殼體1的內(nèi)部一側,第二滑槽5安裝于殼體1的內(nèi)部另一側,第一齒條7的一端安裝于第一齒條座6上,第一齒條座6的一端安裝于第一滑槽4上并且其另一端安裝于第二滑槽5上,第一絲桿8、第二絲桿9的一端安裝于第一端蓋2上并且其二者另一端與第一齒條座6相連,第一齒輪箱10安裝于第一端蓋2的外部一側,第一齒輪箱10的輸出軸分別與第一絲桿8、第二絲桿9相連,第一電機17的輸出軸與第一齒輪箱10的輸入軸相連,第二齒條12的一端安裝于第二齒條座11上,第二齒條座11的一端安裝于第一滑槽4上并且其另一端安裝于第二滑槽5上,第三絲桿13、第四絲桿14的一端安裝于第二端蓋3上并且其二者另一端與第二齒條座11相連,第二齒輪箱15安裝于第二端蓋3的外部一側,第二齒輪箱15的輸出軸分別與第三絲桿13、第四絲桿14相連,第二電機18的輸出軸與第二齒輪箱15的輸入軸相連,中軸16安裝于殼體1上,中軸16的外部設置有中軸鋸齒23,中軸16通過中軸鋸齒23分別與第一齒條7、第二齒條12相嚙合,第一齒條7位于中軸16的上方,第二齒條12位于中軸16的下方。
第一電機17為伺服電機。
第二電機18為伺服電機。
以上對本發(fā)明的1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nèi)容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實施范圍。凡依本發(fā)明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發(fā)明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