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冷凝式燃氣鍋爐的熱交換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889393閱讀:665來源:國知局
冷凝式燃氣鍋爐的熱交換器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冷凝式燃氣鍋爐的熱交換器,尤其涉及在用于加熱供暖水的顯熱交換部和潛熱交換部上一體地配置有用于加熱直供水的潛熱交換部的冷凝式燃氣鍋爐的熱交換器。



背景技術(shù):

燃氣鍋爐可根據(jù)是否吸收燃燒器上產(chǎn)生的燃燒氣體的冷凝潛熱被區(qū)分為冷凝式燃氣鍋爐和非冷凝式燃氣鍋爐。

所述冷凝式燃氣鍋爐是回收燃燒氣體中所包含的水蒸汽的冷凝潛熱(LATENT ENERGY)的鍋爐,配備有用于回收潛熱的專門的潛熱交換部。

圖1是示出現(xiàn)有的冷凝式燃氣鍋爐中的向下型冷凝式燃氣鍋爐的圖,如圖1所示,現(xiàn)有的冷凝式燃氣鍋爐包括:膨脹罐3,存儲通過供暖回水流入管1流入的供暖水;循環(huán)泵4,使通過連接于所述膨脹罐3的供暖回水排出管2排出的供暖水進行循環(huán);潛熱交換部5,使借助所述循環(huán)泵4壓送的供暖水進行熱交換;顯熱交換部6,向通過所述潛熱交換部5進行一次預(yù)熱的供暖水傳遞燃燒器7的熱能;三通閥10,在啟動供暖時,向供暖水供應(yīng)管8提供供暖水,在使用熱水時,向熱水供應(yīng)熱交換器9側(cè)提供供暖水;以及熱水供應(yīng)熱交換器9,在使用熱水時,加熱直供水而給用戶提供熱水。

對于圖1所示的現(xiàn)有的冷凝式燃氣鍋爐的工作過程進行說明。

在室內(nèi)供暖時,向供暖需求處釋放了熱量的供暖水經(jīng)過供暖回水流入管1而流入到膨脹罐3,而從膨脹罐3排出到供暖回水排出管2的供暖水經(jīng)由循環(huán)泵4被供應(yīng)到顯熱交換部5,經(jīng)過設(shè)置在潛熱交換部5的熱交換管5a的同時,與燃燒氣體進行熱交換,據(jù)此溫度上升一次。此時,所產(chǎn)生的冷凝水將通過冷凝水排出口13被排出到外部。

而且,在潛熱交換部5中提升了溫度的供暖水通過顯熱交換部6與燃燒氣體進行二次熱交換而溫度得到上升之后,經(jīng)由三通閥10通過供暖水供應(yīng)管8被供應(yīng)到供暖需求處。

在使用熱水時,依序經(jīng)過所述潛熱交換部5和顯熱交換部6而被加熱的供暖水經(jīng)由三通閥10被供應(yīng)到熱水供應(yīng)熱交換器9中,與通過直供水流入管11流入的直供水進行熱交換。所述直供水變成熱水而通過熱水供應(yīng)管12排出后被供應(yīng)給用戶。

作為上述的現(xiàn)有冷凝式燃氣鍋爐,韓國授權(quán)專利第10-0976032號進行了公開。

但是,如上所述的現(xiàn)有的冷凝式燃氣鍋爐因利用熱水供應(yīng)熱交換器9將直供水加熱成熱水,因此不僅加熱直供水的過程需要過長的時間,而且熱效率也降低。

而且,顯熱交換部6和潛熱交換部5分別使用單獨的熱交換管進行制作,因此生產(chǎn)成本高、制作工藝復(fù)雜。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技術(shù)問題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的多個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冷凝式燃氣鍋爐的熱交換器,該熱交換器中包括:使燃燒氣體和供暖水進行熱交換的供暖顯熱交換部和供暖潛熱交換部;使燃燒氣體和直供水進行熱交換的直供水熱交換部,據(jù)此在使用熱水時,對直供水進行預(yù)熱,從而能夠?qū)崿F(xiàn)快速的熱水供應(yīng),且供暖潛熱交換部和直供水熱交換部上吸收燃燒氣體的冷凝潛熱,據(jù)此可以提高熱效率。

而且,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一個板上一體地形成供暖顯熱交換部和供暖潛熱交換部以及直供水熱交換部,并將多個這樣的板進行接合,因此制作工藝簡單,且能夠降低生產(chǎn)成本的冷凝器燃氣鍋爐的熱交換器。

技術(shù)手段

為了達到目的,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包括:熱交換部1100、1200、1300,使燃燒混合氣體的燃燒器70中產(chǎn)生的燃燒氣體和第一熱媒介、第二熱媒介之間產(chǎn)生熱交換,并在多個板110、120、210、220、310、320之間的空間,供所述第一熱媒介、第二熱媒介流動的熱媒介流路和供所述燃燒氣體流動的燃燒氣體流路相鄰地交替形成;燃燒氣體排出部700,排出通過所述熱交換部1100、1200、1300后的燃燒氣體,所述熱交換部1100、1200、1300包括:第一熱交換部1100,彼此面對的一對板之間形成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以吸收所述燃燒氣體的顯熱而加熱所述第一熱媒介;第二熱交換部1200,彼此面對的一對板之間形成與所述第一熱交換部1100的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連通的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以吸收所述燃燒氣體的潛熱而加熱所述第一熱媒介;第三熱交換部1300,彼此面對的一對板之間形成第二熱媒介流路,以吸收所述燃燒氣體的潛熱而加熱所述第二熱媒介,根據(jù)為了在內(nèi)部形成所述熱媒介流路而彼此面對的一對板,所述第一至第三熱交換部1100、1200、1300形成一體。

所述第一熱交換部1100、第二熱交換部1200及第三熱交換部1300可以沿著在所述燃燒器70上形成的燃燒氣體的流動方向而依序設(shè)置。

多個所述板110、120、210、220、310、320可包括:構(gòu)成熱交換器1000的一側(cè)的第一端板部100;構(gòu)成熱交換器1000的另一側(cè)的第二端板部300;配備于所述第一端板部100和第二端板部300之間的多個中間板部200,所述第一端板部100、中間板部200、第二端板部300各自的內(nèi)部空間可形成有所述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第二熱媒介流路,所述第一端板部100可由邊緣外周彼此接合的第一外板110和第一內(nèi)板120構(gòu)成,所述中間板部200由邊緣外周彼此接合的第一中間板210和第二中間板220構(gòu)成,所述第二端板部300由邊緣外周彼此接合的第二內(nèi)板310和第二外板320構(gòu)成,所述第二端板部300中,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和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可彼此連通,但與第二熱媒介流路卻分別隔離。

所述第一熱媒介可以為被供應(yīng)到供暖需求處的供暖水,所述第一熱媒介從形成在所述第一外板110的供暖水流入孔111c流入并依序通過所述第一內(nèi)板120和第一中間板210、第二中間板220、第二內(nèi)板310的、與所述供暖水流入孔111c對應(yīng)的位置上分別形成的供暖水通過孔121c、121d、211c、211d、221c、221d、311c、311d,從而在所述第二熱交換部1200進行熱交換之后,被所述第二外板320封堵而流動方向被轉(zhuǎn)換為相反方向,而所述流動方向被轉(zhuǎn)換的所述供暖水經(jīng)過所述第一熱交換部1100上形成的熱媒介流路的同時進行熱交換之后,通過形成在所述第一外板110上的供暖水排出孔111d排出,所述第二熱媒介可以為用于給用戶供應(yīng)熱水的直供水,所述第二熱媒介從形成在所述第一外板110的直供水流入孔111a流入,并依序通過所述第一內(nèi)板120和第一中間板210、第二中間板220、第二內(nèi)板310的、與所述直供水流入孔111a對應(yīng)的位置上分別形成的直供水通過孔121a、211a、221a之后,被所述第二外板320封堵而流動方向被轉(zhuǎn)換為相反反向,而所述流動方向被轉(zhuǎn)換的所述直供水依序通過所述第二內(nèi)板310、第二中間板220、第一中間板210及第一內(nèi)板120上分別形成的熱水通過孔311b、221b、211b、121b之后,通過形成在與所述熱水通過孔311b、221b、211b、121b對應(yīng)的位置的所述第一外板110的熱水排出孔111b排出到熱水供應(yīng)熱交換器側(cè)。

所述第二內(nèi)板310和第二外板320之間的空間中,在與所述第二內(nèi)板310的供暖水通過孔311d對應(yīng)的位置上可形成有連接流路部329,以將所述第二熱交換部1200的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和所述第三熱交換部1300的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彼此連接。

所述第二外板320、第二內(nèi)板310、第二中間板220、第一中間板210、第一內(nèi)板120、第一外板110的各個對應(yīng)的位置上可沿水平方向分別形成有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322、312、222、212、122、112,所述連接流路部329的上側(cè)端部可連接于所述第二外板320和第二內(nèi)板31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322、321之間的空間,因所述第二外板32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322封堵而流路方向被轉(zhuǎn)換的所述第一熱媒介,可經(jīng)過作為所述第二中間板220和第一中間板21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222、221之間的空間的顯熱下部流路,流入到所述第一內(nèi)板120和第一外板11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122、112之間的空間。

形成于所述第二內(nèi)板310、第二中間板220、第一中間板210、第一內(nèi)板12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312、222、212、122的兩側(cè)端部可分別形成有閉塞部312a、222a、212a、122a和貫通孔312b、222b、212b、122b,所述多個中間板部200中,在為了形成所述燃燒氣體流路而彼此面對的一對板上,所述閉塞部和貫通孔分別形成在相同的位置,在為了形成所述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而彼此面對的一對板上,所述閉塞部和貫通孔形成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從而所述顯熱下部流路可形成Z字形形狀。

所述第一外板11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112的兩側(cè)端部可被閉塞,所述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112中,在所述貫通孔122b的相反側(cè)端部,顯熱流路連接部113可以沿垂直方向形成,所述顯熱流路連接部113的上側(cè)可連接于流路方向與所述顯熱下部流路相反的顯熱上部流路。

所述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122、212、222、312、322的上側(cè)兩端分別形成有第一上部流路貫通孔123、213、223、313和第二上部流路貫通孔124、214、224、314,所述顯熱上部流路可由多個所述第一上部流路貫通孔123、213、223、313所連接的流路和多個所述第二上部流路貫通孔124、214、224、314所連接的流路構(gòu)成。

所述第一外板110中,在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112的上部可形成有一端被閉塞且另一端可形成有供暖水排出孔111d的第一顯熱上部流路突出部114,所述第二外板320中,在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322的上端可形成有兩端閉塞的第二顯熱上部流路突出部324,通過所述第一上部流路貫通孔123、213、223、313和第二上部流路貫通孔124、214、224、314流動的第一熱媒介的流動方向可彼此相反。

所述直供水流入孔111a、直供水通過孔121a、211a、221a、311a和所述熱水排出孔111b、熱水通過孔121b、211b、221b、311b可分別在所述第三熱交換部30的一側(cè)下部和另一側(cè)上部沿對角線方向形成,所述供暖水通過孔121c、121d、211c、211d、221c、221d、311c、311d可由分別在所述第二熱交換部20的一側(cè)下部和另一側(cè)上部沿對角線方向形成的第一供暖水通過孔121c、211c、221c、311c和第二供暖水通過孔121d、211d、221d、311d構(gòu)成。

所述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可在第一供暖水通過孔121c、211c、221c、311c和第二供暖水通過孔121d、211d、221d、311d以一側(cè)和另一側(cè)彼此連通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二熱媒介流路可在直供水通過孔121a、211a、221a、311a和熱水通過孔121b、211b、221b、311b以一側(cè)和另一側(cè)彼此連通的方式形成。

所述第一內(nèi)板120和第一中間板210、第二中間板220、第二內(nèi)板310、第二外板320的下部可形成有供經(jīng)過所述第一至第三熱交換部1100、1200、1300后的燃燒氣體通過的燃燒氣體連通孔128、218、228、318、328,所述燃燒氣體排出部700可由在所述第二外板320的后方以相隔的方式設(shè)置的排氣板400之間形成的空間構(gòu)成,依序經(jīng)過所述燃燒氣體流路和燃燒氣體連通孔128、218、228、318、328的燃燒氣體通過所述第二外板320和排氣板400之間的空間被排出到外部。

所述第一外板部110上可配備有與所述燃燒氣體連通孔128、218、228、318、328連通,以排出因所述燃燒氣體冷凝而生成的冷凝水的冷凝水排出口650。

多個所述板110、120、210、220、310、320中,相鄰的板的邊緣外周彼此接合,相鄰的所述板的平坦部彼此接觸,且可根據(jù)形成在各個板的面對面的位置的凹凸部及突出部,形成所述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及第二熱媒介流路。

所述凹凸部可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的第一凹凸部115、125、215、225、315、325;用于形成所述第二熱媒介流路的第二凹凸部116、126、216、226、316、326。

多個所述板110、120、210、220、310、320中,形成在彼此相鄰的板的所述凹凸部可形成為彼此對稱且傾斜方向彼此交錯。

技術(shù)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通過在一個板一體地形成供暖顯熱交換部、供暖潛熱交換部、直供水熱交換部,并將多個這樣的板相互接合,據(jù)此在直供水被供應(yīng)到熱水供應(yīng)熱交換器之前預(yù)先被一次加熱后供應(yīng),因此可以實現(xiàn)快速的熱水供應(yīng),并能夠提高熱效率。

而且,用于供暖水的熱交換的供暖顯熱交換部具備顯熱上部流路和顯熱下部流路,且這樣的流路在熱交換器的前后方循環(huán),據(jù)此可以增加熱交換時間而提高熱效率。

并且,各個板上形成的凹凸部和突出部可以與板成型為一體,通過接合如此地制造成一體的板,從而熱交換器的制作將變得簡單。

而且,所述顯熱上部流路形成了包圍燃燒空間的結(jié)構(gòu),因此無需用于包圍燃燒空間外壁的專門的結(jié)構(gòu),而對于從燃燒空間向外側(cè)方向釋放的熱量,則由顯熱上部流路的供暖水吸收,因此熱效率得到提高。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現(xiàn)有的冷凝式燃氣鍋爐中的向下型冷凝式燃氣鍋爐的圖;

圖2是配備有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的冷凝式燃氣鍋爐的組成圖;

圖3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的立體圖;

圖4是示出圖3的熱交換器的正面圖;

圖5是示出圖3的熱交換器的各個結(jié)構(gòu)的分解立體圖;

圖6是圖4的A-A剖視圖;

圖7是示出圖4的A-A剖面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8是圖4的B-B剖視圖;

圖9是示出圖4的B-B剖面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10是圖4的C-C剖面圖;

圖11是示出圖4的C-C剖面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12是圖4的D-D剖面圖;

圖13是示出圖4的D-D剖面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14是圖4的E-E剖面圖;

圖15是示出圖4的E-E剖面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16是圖4的F-F剖面圖;

圖17是示出圖4的F-F剖面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18是圖4的G-G剖面圖;

圖19是示出圖4的G-G剖面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20是示出第二外板的連接流路部的切開立體圖;

圖21是圖5的A、B、C、D、E、F、G、H部的放大圖。

符號說明

100:第一端板部 110:第一外板

120:第一內(nèi)板 200:中間板部

210:第一中間板 220:第二中間板

300:第二端板部 310:第二內(nèi)板

320:第二外板 400:排氣板

111a:直供水流入孔 111b:熱水排出孔

111c:供暖水流入孔 111d:供暖水排出孔

112、122、212、222、312、322: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

113:顯熱流路連接部

114、324:顯熱上部流路突出部

115、125、215、225、315、325:第一凹凸部

116、126、216、226、316、326:第二凹凸部

121a、211a、221a、311a:直供水通過孔

121b、211b、221b、311b:熱水通過孔

121c、211c、221c、311c:第一供暖水通過孔

121d、211d、221d、311d:第一供暖水通過孔

128、218、228、318、328:燃燒氣體連通孔

123、213、223、313:第一上部流路貫通孔

124、214、224、314:第二上部流路貫通孔

610:直供水流入口 620:熱水流出口

630:供暖水流入口 640:供暖水流出口

650:冷凝排出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考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的組成以及作用進行如下的詳細說明。

<冷凝式燃氣鍋爐系統(tǒng)>

參考圖2對于配備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的冷凝式燃氣鍋爐進行說明。

如圖2所示,配備有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1000的冷凝式燃氣鍋爐包括:膨脹罐40,存儲通過供暖回水流入管20流入的供暖水(第一熱媒介);循環(huán)泵50,使從所述膨脹罐40排出的供暖水通過供暖回水排出管31進行循環(huán);熱交換器1000,使燃燒器70上產(chǎn)生的燃燒氣體與供暖水以及直供水(第二熱媒介)之間進行熱交換;三通閥90,在啟動供暖時,向供暖水供應(yīng)管32提供供暖水,在使用熱水時,向熱水供應(yīng)熱交換器80側(cè)供應(yīng)供暖水。

所述熱交換器1000包括:供暖顯熱交換部1100(第一熱交換部),利用燃燒氣體的顯熱加熱供暖水;供暖潛熱交換部1200(第二熱交換部),利用通過了所述供暖顯熱交換部1100的燃燒氣體的潛熱加熱供暖水;直供水熱交換部1300(第三熱交換部),利用通過了所述供暖潛熱交換部1200的燃燒氣體的潛熱加熱直供水而生成熱水之后,將熱水提供給熱水供應(yīng)熱交換器80。

在所述直供水熱交換部1300被加熱的熱水通過熱水排出管62供應(yīng)到熱水供應(yīng)熱交換器80。此時,從所述供暖顯熱熱交換部1100供應(yīng)的供暖水和從所述直供水熱交換部1300供應(yīng)的熱水在熱水供應(yīng)熱交換器80中進行熱交換,由此可通過熱水供應(yīng)管63提供用戶所需溫度的熱水。

由所述循環(huán)泵50壓送的供暖水首先被供應(yīng)到供暖潛熱交換部1200,與燃燒器70上產(chǎn)生的燃燒氣體進行一次熱交換,通過了所述供暖潛熱交換部1200的供暖水被供應(yīng)到供暖顯熱交換部1100而與所述燃燒氣體進行二次熱交換之后,通過供暖水供應(yīng)管32被供應(yīng)到供暖需求處。

<熱交換器>

參照圖3至圖5、圖7、圖9、圖11、圖13、圖15、圖17、圖19、圖20、圖21,對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進行說明。

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1000中,燃燒混合氣體的燃燒器70上產(chǎn)生的燃燒氣體與第一熱媒介(供暖水)及第二熱媒介(直供水)之間形成熱交換。熱交換器1000包括:第一至第三熱交換部1100、1200、1300,在多個板110、120、210、220、310、320之間的空間相鄰并交替地形成有用于使供暖水和直供水流動的熱媒介流路和所述燃燒氣體流動的燃燒氣體流路;燃燒氣體排出部700,排出通過了所述第一至第三熱交換部1100、1200、1300的燃燒氣體。

所述燃燒器70結(jié)合在配備于熱交換器1000上端的燃燒器支撐板500的下部,因此燃燒器70上產(chǎn)生的燃燒氣體形成向下流動。

所述第一熱交換部1100和第二熱交換部1200以及第三熱交換部1300沿著燃燒器70上產(chǎn)生的燃燒氣體流動的方向從上部到下部依序設(shè)置。

在所述第三熱交換部1300,其一側(cè)下部結(jié)合有用于使直供水流入的直供水流入口610,而且用于使通過所述直供水流入口610流入的直供水在所述第三熱交換部1300內(nèi)部的熱媒介流路上被加熱之后排出到熱水供應(yīng)熱交換器80側(cè)的熱水流出口620結(jié)合于所述直供水流入口610的對角線方向上側(cè)。

所述第二熱交換部1200結(jié)合有供被循環(huán)泵50壓送的供暖水流入的供暖水流入部630,由此通過所述供暖水流入口630流入的供暖水通過第二熱交換部1200內(nèi)部的熱媒介流路的同時與燃燒氣體形成熱交換。

所述第一熱交換部1100結(jié)合有供暖水流出口640,在所述第二熱交換部1200中被一次加熱的供暖水通過所述第一熱交換部1100內(nèi)部的熱媒介流路的同時被燃燒氣體二次加熱后,通過所述供暖水流出口640排向三通閥90側(cè)。

所述第一熱交換部1100和第二熱交換部1200及第三熱交換部1300由相鄰的一對面對面的板和形成于所述一對板之間的內(nèi)側(cè)空間所定義,在所述內(nèi)側(cè)空間中,熱媒介流動的同時與在所述一對板的外側(cè)空間流動的燃燒氣體之間產(chǎn)生熱交換。

所述第一熱交換部1100的內(nèi)側(cè)空間形成用于使作為第一熱媒介的供暖水流動的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所述第二熱交換部1200的內(nèi)側(cè)空間形成用于使所述供暖水流動的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所述第三熱交換部1300的內(nèi)側(cè)空間形成用于使直供水流動的第二熱媒介流路。

所述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和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相互連通,所述第二熱媒介流路與所述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及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彼此分離。

所述第一至第三熱交換部1100、1200、1300由多個板110、120、210、220、310、320的邊緣被接合的結(jié)構(gòu)構(gòu)成。

所述多個板110、120、210、220、310、320由構(gòu)成熱交換器1000的一側(cè)的第一端板部100;構(gòu)成熱交換器1000的另一側(cè)的第二端板部300;設(shè)置在所述第一端板部100和第二端板部300之間的多個中間板部200構(gòu)成。

所述第一端板部100、中間板部200、第二端板部300各自的內(nèi)部空間形成有所述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第二熱媒介流路,所述第一端板部100由邊緣外周相互接合的第一外板110和第一內(nèi)板120構(gòu)成,所述中間板部200由邊緣外周相互接合的第一中間板210和第二中間板220構(gòu)成,所述第二端板部300由邊緣外周相互接合的第二內(nèi)板310和第二外板320構(gòu)成。

對于所述第二端板300而言,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和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相互連通地形成,由此供暖水依序經(jīng)過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和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而與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和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分離的直供水,僅經(jīng)過第二熱媒介流路之后,變成熱水而被供應(yīng)到熱水供應(yīng)熱交換器80。

而且,在所述第二端板部300形成流路轉(zhuǎn)換,以使從所述中間板部200移送而來的供暖水和直供水朝所述中間板部200沿相反的方向流動。

由此,流入第一端板部100的直供水和供暖水在經(jīng)過中間板部200之后,流入第二端板部300內(nèi)部,流動方向在所述第二端板300上被轉(zhuǎn)換成相反方向的直供水和供暖水再次經(jīng)過中間板部200之后,通過第一端板部100排出。

所述第一外板110上形成有:直供水流入孔111a,供直供水流入;熱水排出孔111b,用于使通過所述直供水流入孔111a流入并被所述第三熱交換部1300加熱的直供水,排出至熱水供應(yīng)熱交換器80側(cè);供暖水流入孔111c,用于使被循環(huán)泵50壓送而來的供暖水流入;供暖水排出孔111d,用于使通過所述供暖水流入孔111c流入并依序經(jīng)過第二熱交換部1200和第一熱交換部1100而得到加熱的供暖水排出到三通閥90側(cè)。

所述第一內(nèi)板120在與所述直供水流入孔111a、熱水排出孔111b、供暖水流入孔111c分別對應(yīng)的位置上分別形成有直供水通過孔121a、熱水通過孔121b、第一供暖水通過孔121c,在所述第一供暖水通過孔121c的對角線方向的上側(cè),形成有第二供暖水通過孔121d。

所述第一中間板210和第二中間板220在與所述第一內(nèi)板120的所述直供水通過孔121a、熱水通過孔121b、第一供暖水通過孔121c以及第二供暖水通過孔121d分別對應(yīng)的位置上分別形成有直供水通過孔211a、221a、熱水通過孔211b、221b、第一供暖水通過孔211c、221c、第二供暖水通過孔211d、221d。

所述第二內(nèi)板310在與所述直供水通過孔211a、221a、熱水通過孔211b、221b、第一供暖水通過孔211c、221c、第二供暖水通過孔211d、221d分別對應(yīng)的位置上,分別形成有直供水通過孔311a、熱水通過孔311b、第一供暖水通過孔311c、第二供暖水通過孔311d。

所述第二外板320中與所述直供水通過孔311a、熱水通過孔311b、第一供暖水通過孔311c、第二供暖水通過孔311d對應(yīng)的位置被封堵,因此直供水和供暖水的流路方向被轉(zhuǎn)換為相反的方向。

所述第一外板110、第一內(nèi)板120、第一中間板210、第二中間板220、第二內(nèi)板310、第二外板320在所述第二熱交換部1200的區(qū)域以預(yù)定間距反復(fù)形成有多個箭頭形狀的第一凹凸部115、125、215、225、315、325。

所述第一外板110的第一凹凸部115和第一內(nèi)板120的第一凹凸部125朝彼此相反的方向突出,因此其內(nèi)部形成有空間,且傾斜的方向交錯地形成,以彼此形成對稱。

據(jù)此,如果將所述第一外板110和第一內(nèi)板120對接接合,則沿著第一凹凸部115、125、供暖水流入孔111c、第一供暖水通過孔121c、第二供暖水通過孔121d的外周,第一外/內(nèi)板110、120的平面部接觸,從而其內(nèi)部形成閉塞,且因第一外板110的第一凹凸部115和第一內(nèi)板120的第一凹凸部125的對稱形狀,所述第一凹凸部115、125之間所形成的內(nèi)部空間形成供第一熱媒介流動的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

此時,所述第一外板110和第一內(nèi)板120之間的內(nèi)部空間中,供暖水流入孔111c、第一供暖水通過孔121c、第二供暖水通過孔121d以及第一凹凸部115、125所處的內(nèi)部空間變成相互連接的空間,從而通過供暖水流入孔111c進入的供暖水經(jīng)過整個該內(nèi)部空間,并通過第一供暖水通過孔121c和第二供暖水通過孔121d向中間板200移動。

所述第一中間板210的第一凹凸部215和第二內(nèi)板310的第一凹凸部315具有與所述第一外板110的第一凹凸部115相同的形狀且沿相同的方向形成,所述第二中間板220的第一凹凸部225和第二外板320的第一凹凸部325具有與所述第一內(nèi)板120的第一凹凸部125相同的形狀且沿相同的方向形成。

據(jù)此,當(dāng)將所述第一中間板210和第二中間板220對接接合時,第一凹凸部215、225、第一供暖水通過孔211c、221c、第二供暖水通過孔211d、221d所處的內(nèi)部空間將作為一個連接的空間而構(gòu)成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

而且,所述第二內(nèi)板310和第二外板320對接接合時,第一凹凸部315、325、第一供暖水通過孔311c、第二供暖水通過孔311d所處的內(nèi)部空間作為一個連接的空間而構(gòu)成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

另外,各個板110、120、210、220、310、320上,在作為第一凹凸部115、125、215、225、315、325下部的第三熱交換部1300區(qū)域,形成有第二凹凸部116、126、216、226、316、326。

所述第一外板110的第二凹凸部116具有與第一凹凸部115相同的形狀并沿相同的方向形成,剩余的各個板120、210、220、310、320上形成的第一凹凸部125、215、225、315、325和第二凹凸部126、216、226、316、326也是分別具有相同的形狀并沿相同的方向形成。

據(jù)此,作為第一外板110和第一內(nèi)板120之間的空間的第二凹凸部116、126、直供水流入孔111a、熱水排出孔111b、直供水通過孔121a、熱水通過孔121b所處的內(nèi)部空間;作為第一中間板210和第二中間板220之間的空間的第二凹凸部216、226、直供水通過孔211a、221a、熱水通過孔211b、221b所處的內(nèi)部空間;作為第二內(nèi)板310和第二外板320之間的空間的第二凹凸部316、326、直供水通過孔311a、熱水通過孔311b所處的內(nèi)部空間可以分別成為一個連接的空間,這些內(nèi)部空間被構(gòu)成為通過直供水通過孔121a、211a、221a、311a和熱水通過孔121b、211b、221b、311b而全部連通,由此形成第二熱媒介流路。

根據(jù)上述構(gòu)成,所有板110、120、210、220、310、320中彼此面對的板上形成的第一凹凸部以彼此對稱的方式形成,從而傾斜方向交錯,而且彼此面對的板上形成的第二凹凸部也以彼此對稱的方式形成,從而傾斜方向交錯。

據(jù)此,各個板之間的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和第二熱媒介流路根據(jù)所述第一、第二凹凸部形成Z字形形狀,從而供暖水及直供水通過的同時形成紊流,所以與燃燒氣體的熱交換效率得到提升。

而且,所述第一內(nèi)板120和第一中間板210之間的空間、彼此相鄰的中間板部200之間的空間、第二內(nèi)板310和最后的中間板部200的第二中間板220之間的空間形成供燃燒氣體流動的燃燒氣體流路,這些板中彼此面對的板上形成的第一凹凸部和第二凹凸部形成為彼此對稱且傾斜方向交錯,由此燃燒氣體通過燃燒氣體流路時形成紊流,從而與在熱媒介流路流動的供暖水及直供水之間的熱交換效率得到提升。

另外,在對應(yīng)于所述第一熱交換部1100的各個板110、120、210、220、310、320之間的空間,作為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配備有顯熱下部流路和位于所述顯熱下部流路的上側(cè)的顯熱上部流路。

為了形成所述顯熱下部流路,各個板110、120、210、220、310、320上沿水平方向形成有拉長的四方形形狀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112、122、212、222、312、322。

分別形成于所述第一外板110和第一內(nèi)板12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112、122彼此向反方向突出,因此,被彼此面對的一對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112、122包圍的內(nèi)部空間將會形成顯熱下部流路。

在形成于所述第一內(nèi)板120、第一中間板210、第二中間板220、第二內(nèi)板31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122、212、222、312的兩側(cè)端部分別形成有封閉形狀的閉塞部122a、212a、222a、312a(圖21)和以圓形穿孔的貫通孔122b、212b、222b、312b(圖21)。

在所述第一外板11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112是整體沿左右長度方向被封閉的形狀,而且第二外板32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322也是兩端被封閉的形狀。

所述多個中間板部200中,在為了將燃燒氣體流路形成于內(nèi)部而彼此面對的一對板210、220中,所述閉塞部和貫通孔分別形成于相同的位置,而且在為了將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形成于內(nèi)部而彼此面對的一對板中,所述閉塞部和貫通孔形成于彼此相反的位置。

即,在與構(gòu)成一個中間板部200的第二中間板220的閉塞部222a和貫通孔222b對應(yīng)的位置分別形成有構(gòu)成相鄰的另一中間板200的第一中間板210的閉塞部212a和貫通孔212b,從而閉塞部222a和閉塞部212a的一面彼此接觸,而且貫通孔222b和貫通孔212b相互連接。

此外,與構(gòu)成一個中間板部200的第一中間板210的閉塞部212a和貫通孔212b對應(yīng)的位置分別彼此對應(yīng)地形成有構(gòu)成同一個中間板部200的第二中間板220的貫通孔222b和閉塞部222a,從而具有閉塞部和貫通孔彼此形成于反方向的結(jié)構(gòu)。

此外,第一內(nèi)板120的閉塞部122a和貫通孔122b形成于分別與相鄰的第一中間板210的閉塞部212a和貫通孔212b對應(yīng)的位置,因此,閉塞部122a和閉塞部212a的面彼此接觸,而且貫通孔122b和貫通孔212b相互連接。

此外,第二內(nèi)板310的閉塞部312a和貫通孔312b形成于分別與相鄰的第二中間板220的閉塞部222a和貫通孔222b對應(yīng)的位置,因此,閉塞部312a和閉塞部222a的面彼此接觸,而且貫通孔312b和貫通孔222b相互連接。

因此,所述第一外板11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112與第一內(nèi)板12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122之間的空間、在多個中間板200中構(gòu)成一個中間板部200的第一中間板21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212與第二中間板22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222之間的空間、第二內(nèi)板31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312與第二外板32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322之間的空間全部連通,從而構(gòu)成所述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中的顯熱下部流路。在此情況下,將為了形成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而彼此面對的一對板的閉塞部和貫通孔布置在彼此的反方向,從而所述顯熱下部流路構(gòu)成Z字形形狀。

另外,所述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和顯熱下部流路通過連接流路部329(圖20)連接。即,在位于與所述第二內(nèi)板310的供暖水通過孔311d對應(yīng)的位置的所述第二外板320中,沿著熱交換器的后方突出的連接流路部329沿上下方向形成預(yù)定長度,而且所述連接流路部329的上端連接于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322。

因此,依序地經(jīng)由供暖水流入孔111c和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而流入的供暖水將會經(jīng)過所述連接流路部329而流入到第二內(nèi)板31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312與第二外板32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322之間的空間,并且在被所述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322封堵而流動方向被轉(zhuǎn)換為相反方向之后,沿著Z字形形狀的所述顯熱下部流路而流動。

另外,在所述第一外板11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112的一側(cè)端部形成有沿著上方延伸的四方形形狀的、向熱交換器的前方突出的顯熱流路連接部113。

在所述顯熱流路連接部113的上部側(cè)部形成有大致為矩形形狀的第一顯熱上部流路突出部114,其向熱交換器的前方突出,且形成有供暖水排出孔111d。

在所述第一內(nèi)板120的一側(cè)端部形成有向熱交換器的后方突出的第一貫通孔突出部123a、和貫通所述第一貫通孔突出部123a而形成為上下方向的插槽形狀的第一上部流路貫通孔123;在所述第一內(nèi)板120的另一側(cè)端部形成有與第一貫通孔突出部123a以及第一上部流路貫通孔123相同的形狀的第二貫通孔突出部124a以及第二上部流路貫通孔124,而且在所述第一、第二貫通孔突出部123a、124a之間配置有平板形狀的平板部127。

因此,如果將所述第一外側(cè)板110和第一內(nèi)側(cè)板120對接接合,則在所述顯熱流路連接部113和第一貫通孔突出部123a之間、所述第一顯熱上部流路突出部114和平板部127之間、所述第一顯熱上部流路突出部114的側(cè)端部和第二貫通孔突出部124a之間分別形成空間,從而構(gòu)成顯熱上部流路。

此外,在與所述第一內(nèi)板120相鄰的第一中間板210中,也同樣在一側(cè)和另一側(cè)分別形成有與所述第一內(nèi)板120的第一貫通孔突出部123a和第一上部流路貫通孔123、第二貫通孔突出部124a和第二上部流路貫通孔124分別對應(yīng)的第一貫通孔突出部213a和第一上部流路貫通孔213、第一貫通孔突出部214a和第二上部流路貫通孔214。

在此情況下,所述第一中間板210的第一、第二貫通孔突出部213a、214a向熱交換器的前方突出,從而向與所述第一內(nèi)側(cè)板120的第一、第二貫通孔突出部123a、124a相反的方向突出。因此,如果將第一內(nèi)板120和第一中間板210對接接合,則第一中間板210的第一、第二貫通孔突出部213a、214a的上端法蘭部213b、214b和第一內(nèi)板120的第一、第二貫通孔突出部123a、124a的上端法蘭部123b、124b分別彼此接觸,從而第一上部流路貫通孔123、213相互連接,而且第二上部流路貫通孔124、214相互連接,從而能夠構(gòu)成顯熱上部流路。

此外,在與所述第一中間板210面對的第二中間板220形成有與形成于所述第一內(nèi)板120的第一、第二貫通孔突出部123a、124a和第一、第二上部流路貫通孔123、124具有相同的形狀且沿相同的方向突出的第一、第二貫通孔突出部223a、224a和第一、第二上部流路貫通孔223、224。

因此,如果將所述第一中間板210和第二中間板220對接接合,則在第一中間板210的第一、第二貫通孔突出部213a、214a和第二中間板220的第一、第二貫通孔突出部223a、224a之間分別形成有空間,從而構(gòu)成顯熱上部流路。

在此情況下,在第一中間板210的第一、第二貫通孔突出部213a、214a之間、第二中間板220的第一、第二貫通孔突出部223a、224a之間分別形成有空間部210a、220a,從而提供用于在燃燒器70燃燒的燃燒空間71(圖19)。

此外,在與配置于中間板部200的最后的第二中間板220面對的第二內(nèi)板310,分別與所述第二中間板220的第一、第二貫通孔突出部223a、224a和第一、第二上部流路貫通孔223、224對應(yīng)地形成有第一、第二貫通孔突出部313a、314a和第一、第二上部流路貫通孔313、314,而且在與所述第二內(nèi)板310面對的第二外板320形成有兩側(cè)端部分別與第一、第二貫通孔突出部313a、314a對應(yīng),且以矩形形狀向熱交換器的后方突出的顯熱上部流路突出部324。

因此,所述第一顯熱流路連接部113的上側(cè);第一上部流路貫通孔123、213、223、313;第二顯熱上部流路突出部324;第二上部流路貫通孔314、224、214、124;第一顯熱上部流路突出部114依序地連接而構(gòu)成顯熱上部流路。

另外,在所述第二外板320的后方,以預(yù)定間隔隔離地配置有排氣板400,并且所述燃燒氣體排出部700由所述排氣板400和第二外側(cè)板320之間的空間構(gòu)成。

此外,在所述第一內(nèi)板120、第一中間板210、第二中間板220、第二內(nèi)板310、第二外板320的下部形成有用于使向下方通過所述第一熱交換部至第三熱交換部1100、1200、1300的燃燒氣體沿著水平方向通過的燃燒氣體連通孔128、218、228、318、328。

因此,通過所述燃燒氣體流路的燃燒氣體在所述燃燒氣體連通孔128、218、228、318、328其流動方向轉(zhuǎn)換至上方之后,通過所述第二外板320和排氣版400之間的空間而被排出到外部。

此外,在所述第一外板110配置有與所述燃燒氣體連通孔128、218、228、318、328連通的冷凝水排出口650,從而由于所述燃燒氣體的冷凝而生成的冷凝水將會通過所述冷凝水排出口650而被排出到外部。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在彼此面對的一對板的內(nèi)部空間形成顯熱上部流路、顯熱下部流路、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第二熱媒介流路,此時,將用于形成所述流路的凹凸部和突出部一體地形成于各自的板上,并將這些板彼此接合,從而通過簡單的制造工藝而將熱交換器制造為一體。

<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

參考圖10至圖13對于本發(fā)明的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進行說明。

如圖12和圖13所示,通過供暖水流入口630流入的供暖水依序通過供暖水流入孔111c和第一供暖水通過孔121c、211c、221c、311c。與此同時,所述供暖水將第一外板110的第一凹凸部115和第一內(nèi)板120的第一凹凸部125之間的空間、第一中間板210的第一凹凸部215和第二中間板220的第一凹凸部225之間的空間、第二內(nèi)板310的第一凹凸部315和第二外板320的第一凹凸部325之間的空間并行通過。

此外,如圖10和圖11所示,通過所述凹凸部之間的空間的供暖水依序地通過第二供暖水通過孔121d、211d、221d、311d之后通過連接流路部329而向上側(cè)流動,并移動至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

如上所述,供暖水通過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而吸收燃燒氣體的潛熱,從而進行一次加熱,之后流入到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

<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

參照圖6至圖9而對本發(fā)明的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進行說明。

如圖8和圖9所示,通過所述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的供暖水通過連接流路部329而向上側(cè)流動,并流入到第二內(nèi)板310和第二外板32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312、322之間的空間,之后沿著其長度方向而向圖8的右側(cè)方向流動。

所述水平流動的供暖水在通過第二內(nèi)板320和第二中間板220的貫通孔312b、222b之后其流路方向轉(zhuǎn)換90度,從而通過第二中間板22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222和第一中間板21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212之間的空間而向圖8的左側(cè)方向流動。

通過上述的方法,以Z字形形態(tài)依序地通過第一中間板210和第二中間板220之間的空間的供暖水流入到第一外板11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112和第一內(nèi)板120的顯熱下部流路突出部122之間的空間,之后流動到圖8的右側(cè)方向并被移送至顯熱流路連接部113的位置。

如上所述的供暖水的移動流路與第一熱媒介顯熱流路中的顯熱下部流路對應(yīng)。

經(jīng)由所述顯熱下部流路的供暖水通過顯熱流路連接部113而流動至圖6和圖7所示的顯熱上部流路。

如圖6和圖7所示,通過顯熱流路連接部113而向上側(cè)移送的供暖水依序地通過第一上部流路貫通孔123、213、223、313、323之后流入到第二內(nèi)板310的平板部317和第二外板320的顯熱上部流路突出部324之間的空間,并向圖6的左側(cè)方向流動。

被移送至所述顯熱上部流路突出部324的一側(cè)端部324b位置的供暖水其流路被轉(zhuǎn)換90度而通過第二上部流路貫通孔324、314、224、214、124,之后流入到第一外板110的第一顯熱上部流路突出部114和第一內(nèi)板120的平板部127之間的空間,而且通過上述的方式流入的供暖水其流路方向被轉(zhuǎn)換90度,從而向圖6的右側(cè)方向流動,之后通過供暖水流出口640被排出。

如上所述,供暖水依序經(jīng)由第一熱媒介潛熱流路和顯熱下部流路以及顯熱上部流路的同時與燃燒氣體進行熱交換,從而燃燒氣體與供暖水之間的熱交換時間將會變長,因此熱效率將會得到提高。

此外,所述顯熱上部流路具有包圍燃燒空間71的結(jié)構(gòu),因此無需配備專門用于包圍燃燒空間71的外壁的構(gòu)成,并且顯熱上部流路的供暖水將會吸收從燃燒空間71向外側(cè)方向放出的熱,所以熱效率將得到提高。

<第二熱媒介流路>

參照圖14至圖17對本發(fā)明的第二熱媒介流路進行說明。

如圖16和圖17所示,通過直供水流入口610流入的直供水依序地通過直供水流入孔111a和直供水通過孔121a、211a、221a、311a。

與此同時,所述直供水向第二內(nèi)板310的第一凹凸部316和第二外板320的第二凹凸部326之間的空間、第一中間板210的第二凹凸部216和第二中間板220的第二凹凸部226之間的空間、第一外板110的第二凹凸部116和第一內(nèi)板120的第二凹凸部126之間的空間并行通過。

之后,所述直供水依序地通過熱水通過孔311c、221c、211c、121c和熱水排出孔111b之后成為被加熱的熱水,并通過熱水流出口620而被排出,從而向熱水供應(yīng)熱交換器80側(cè)移送。

如上所述,直供水在與供暖水所流動的流路隔離的狀態(tài)下流動于在第二熱媒介流路,從而與燃燒氣體進行熱交換而成為熱水。

<燃燒氣體流路>

參照圖18和圖19對于本發(fā)明的燃燒氣體流路進行說明。

如圖18和圖19所示,燃燒器70中產(chǎn)生的燃燒氣體形成向下流動,從而通過第一端板部100和與此相鄰的中間板部200之間的空間、多個中間板部200所相鄰的中間板部200之間的空間、第二端板部300和與此相鄰的中間板部200之間的空間而向下方流動。

在此情況下,燃燒氣體將通過傾斜方向交錯的第一凹凸部115、125、215、225、315、325之間的空間,在此過程中,燃燒氣體形成暖流,從而與供暖水之間的熱交換效率將會上升。

如上所述的向下方流動的燃燒氣體其流動方向?qū)⒈晦D(zhuǎn)換90度之后向圖18的右側(cè)方向流動,在此情況下,燃燒氣體將會通過燃燒氣體連通孔128、218、228、318、328之后向排氣板400和第二外板320之間的空間流動,并通過燃燒氣體排出部700而向外部排出。

在此過程中生成的冷凝水將通過冷凝水排出口650而被排出到外部。

在上文中對于向下燃燒方式的燃氣鍋爐進行了說明,但是在向上燃燒方式的燃氣鍋爐中也可采用本發(fā)明。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實施例,可以在不脫離權(quán)利要求書中請求的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思想的范圍內(nèi)被本發(fā)明所屬的技術(shù)領(lǐng)域中具有基本知識的人實現(xiàn)變形實施,而且這些變形實施將屬于本發(fā)明的范圍內(nèi)。

當(dāng)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林口县| 台山市| 江达县| 和田县| 汾阳市| 凌源市| 遂昌县| 金寨县| 读书| 忻城县| 辉南县| 沂水县| 延寿县| 开远市| 华阴市| 福建省| 罗城| 明水县| 那曲县| 竹溪县| 呼图壁县| 玉门市| 灵丘县| 汾西县| 寻乌县| 凤阳县| 于田县| 卓资县| 龙海市| 贞丰县| 五常市| 资中县| 石河子市| 罗甸县| 聂荣县| 韶山市| 海伦市| 普陀区| 怀远县| 秦皇岛市| 连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