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家用電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空調器室內機。
背景技術:
目前,空調器作為一種家用電器,已經(jīng)逐漸應用于各普通家庭??照{器包括室內機和室外機,現(xiàn)有的空調器室內機中均是通過出風口向外吹冷風或熱風來向室內提供冷量或熱量的,但是由于冷風或熱風直接空調器的出風口吹出,吹到室內的用戶的身上,會使用戶造成過冷或過熱的感覺,用戶感覺不舒服,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一)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xiàn)有的空調室內機中是直接向房間內吹冷風或熱風來改變房間內的溫度,但是冷風或熱風直接吹到用戶身上時,用戶會感覺不舒服,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既能夠向房間內提供冷量和熱量,又能夠實現(xiàn)無風感的空調器室內機。
(二)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室內機,包括切換裝置、殼體和風道組件,所述殼體內形成容納腔,所述切換裝置和風道組件均設于所述容納腔內;所述風道組件內形成氣流通道,所述殼體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一出風口和第二出風口,所述氣流通道分別與第一出風口和第二出風口連通;所述第一出風口處設有導風板,所述導風板上設有微孔;所述切換裝置用于切換所述立式空調器室內機通過第一出風口出風或第二出風口出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室內機,包括殼體、切換裝置、以及設于所述殼體內的風道組件,所述殼體內形成容納腔,且在所述殼體上設有第一出風口和第二出風口,在第一出風口處設有導風板,所述導風板上設有多個微孔;這樣空調器在工作時可以通過切換裝置選擇第一出風口出風或第二出風口出風,在第二出風口出風時為常規(guī)吹風形式,第一出風口處于閉合狀態(tài);當通過切換裝置切換第一出風口出風,此時第二出風口關閉停止出風,由于第一出風口處設有導風板,所述導風板上設有多個微孔,通過風道組件吹向第一出風口的氣流在經(jīng)過導風板上的微孔時被疏散成眾多細微的氣絲蔓延,用戶不需要被冷風或者熱風直接吹在身上就能夠感受到房間內的涼感或暖意,能夠實現(xiàn)無風感送風,用戶感覺更加舒服,使用體驗更好。
進一步地,所述殼體呈圓柱狀包括前面板和與所述前面板相對設置的背板,所述前面板與所述背板之間形成所述容納腔。
進一步地,每個所述微孔的面積均為10-100mm2,且多個所述微孔的面積之和占所述導風板總面積的一半以上。
進一步地,所述切換裝置包括設于前面板上的門板和用于驅動所述門板移動的驅動機構,所述門板能夠通過驅動機構的帶動在打開第一出風口時關閉第二出風口或在打開第二出風口時關閉第一出風口。
進一步地,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驅動電機、齒輪和齒條,所述驅動電機的輸出軸與齒輪相連,所述齒條固定在門板上并與所述齒輪嚙合。
進一步地,還包括設于容納腔內的換熱器,所述換熱器固定在所述背板上,所述背板上設有與氣流通道連通的進風口,所述進風口處設有進風格柵。
進一步地,所述風道組件包括蝸殼件、蝸舌和風輪,所述蝸殼件和蝸舌之間形成所述氣流通道,所述風輪設于所述氣流通道內。
進一步地,所述微孔為設于所述導風板上的長條形通孔,多個所述長條形通孔在所述導風板上均勻分布。
進一步地,所述長條形通孔在所述導風板上橫向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長條形通孔在所述導風板上縱向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微孔為設于所述導風板上的圓形通孔,多個所述圓形通孔在所述導風板上均勻分布。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上述和/或附加方面的優(yōu)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空調器室內機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空調器室內機的右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空調器室內機的立體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器室內機無風感出風狀態(tài)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器室內機常規(guī)出風狀態(tài)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6是電機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實施例一所述的空調器室內機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8是實施例二所述的空調器室內機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9是實施例三所述的空調器室內機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10是實施例四所述的空調器室內機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11是長條形孔橫向設置的導風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長條形孔縱向設置的導風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13是微孔為圓孔的導風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14是風道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15是導流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16是橫向導風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17是縱向導風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18驅動機構去除齒條的示意圖;
圖19是所述門板的局部放大圖;
圖20是所述貫流風輪的結構示意圖;
圖21是沒有設置導風板時空調器的出風示意圖;
圖22是設有導風板時空調器的出風示意圖;
圖23是微孔為長條形孔時空調器直吹的出風示意圖;
圖24是微孔為長條形孔時空調器斜著出風的示意圖;
圖25是微孔為圓孔時空調器直吹的出風示意圖;
圖26是微孔為圓孔時空調器斜著出風的示意圖。
需要說明的是圖4和圖5中所述箭頭方向表示的是氣體在空調器室內機的流動方向;
其中圖1至圖26中附圖標記與部件名稱之間的對應關系為:
1、空調器室內機,11、殼體,111、前面板,1111、第一出風口,1112、第二出風口,1113、導風板,1114、微孔,1115、門板,112、背板,1121、進風口,1122、進風格柵,113、換熱器,114、風道組件,1141、氣流通道,1142、蝸殼件,1143、蝸舌,11431、第一主體部,11432、第一舌部,1144、貫流風輪,1145、蝸殼本體,1146、后蓋件,1147、第一安裝板,1148、第二安裝板,115、驅動機構,1151、驅動電機,1152、齒輪,1153、齒條,116、橫向導風組件,1161、第二導風葉片,1162、連桿,117、縱向導風組件,1171第一導風葉片,1172、第一轉軸,118、導流板,1181、厚端邊,1182、薄端邊,1183、第二轉軸,119、分流板,120、電機蓋。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20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室內機1,包括切換裝置、殼體11以及設于所述殼體11內的風道組件114,所述風道組件114內形成氣流通道1141,所述殼體11內形成容納腔,所述切換裝置和風道組件114均設于所述容納腔內;所述風道組件114內形成氣流通道1141,所述殼體11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一出風口1111和第二出風口1112,所述氣流通道1141的分別與第一出風口1111和第二出風口1112連通,所述第一出風口1111處設有導風板1113,所述導風板1113上設有多個微孔1114;所述切換裝置用于切換所述空調器室內機1通過第一出風口1111出風或第二出風口1112出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空調器室內機1,在所述前面板111上設有第一出風口1111和第二出風口1112,在第一出風口1111處設有導風板,所述導風板1113上設有多個微孔1114;這樣空調器室內機1在工作時可以通過切換裝置選擇第一出風口1111出風或第二出風口1112出風;當通過切換裝置切換第一出風口1111出風,此時第二出風口1112關閉停止出風,由于第一出風口1111處設有導風板1113,所述導風板1113上設有多個微孔1114,通過風道組件114吹向第一出風口1111的氣流在經(jīng)過導風板1113上的微孔1114時被疏散成眾多細微的氣絲蔓延,用戶不需要被冷風或者熱風直接吹在身上就能夠感受到房間內的涼感或暖意,能夠實現(xiàn)無風感送風,用戶感覺更加舒服,使用體驗更好。
實施例一
如圖1、2、3、4和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空調器室內機1包括殼體11以及設于所述殼體11內的風道組件114,所述風道組件114內形成氣流通道1141,所述殼體11包括前面板111和與所述前面板111相對設置的背板112,所述前面板111與所述背板112共同形成一個容納空間,所述風道組件114及切換裝置均位于所述容納空間內;所述前面板111上設有第一出風口1111和第二出風口1112,所述第一出風口1111處設有導風板1113,所述導風板1113上設有多個微孔1114;所述切換裝置用于切換所述空調器室內機1通過第一出風口1111出風或第二出風口1112出風;由于第一出風口1111處設有導風板1113,在通過風道組件114吹向第一出風口1111的氣流在經(jīng)過導風板1113上的微孔1114時被疏散成眾多細微的氣絲蔓延,用戶不需要被冷風或者熱風直接吹在身上就能夠感受到房間內的涼感或暖意,能夠實現(xiàn)無風感送風,用戶感覺更加舒服,使用體驗更好;并且切換裝置能夠切換空調器室內機1是無風感出風狀態(tài)還是常規(guī)出風狀態(tài),空調器室內機1的出風方式更加多樣,能夠更好得滿足用戶的使用需求。
優(yōu)選地,如圖7、18和19所示,所述切換裝置包括設于前面板111上的門板1115和用于驅動所述門板1115移動的驅動機構115,所述門板1115能夠通過驅動機構115的帶動在打開第一出風口1111時關閉第二出風口1112或在打開第二出風口1112時關閉第一出風口1111;具體地,如圖7所示,所述第二出風口1112(也就是常規(guī)出風口)設置在所述面板的中部,所述第一出風口1111(無風感出風口)設有兩個,并分別位于所述第二出風口1112的兩側,且所述第一出風口1111和第二出風口1112均位于所述前面板111的上側;且所述殼體11內還設有換熱器113,所述換熱器113固定在所述背板112上,所述背板112上設有與氣流通道1141連通的進風口1121,在所述進風口1121處還設有進風格柵1122,所述進風格柵1122個能夠使立式空調室內機1的進風更加平穩(wěn),提升進風口1121的外觀,通過背板112上進風口1121進入的氣流通過換熱器113后進入所述氣流通道1141內.
可選地,如圖3、4、5和7所示,所述空調器室內機1為圓形柜機,所述門板1115設有兩個,兩個所述門板1115能夠在驅動機構115的作用下轉動關閉第一出風口1111或第二出風口1112;具體地,如圖18和19所示,所述驅動機構115包括驅動電機1151、齒輪1152和齒條1153,所述驅動電機1151的輸出軸與齒輪1152相連,所述齒條1153固定在門板1115上并與所述齒輪1152嚙合;驅動電機1151的輸出軸帶動齒輪1152轉動,齒輪1152與門板1115上的齒條1153嚙合帶動門板1115轉動,同時每個所述門板1115上均與兩個驅動機構115相連(即每個門板1115的上下兩端分別連接有齒條1153),每個門板1115的上下兩端均通過驅動電機1151、齒輪1152和齒條1153的配合進行驅動;如圖5所示,在選擇常規(guī)出風模式時,通過電機帶動門板1115向兩側轉動,此時兩個門板1115分別將位于第二出風口1112兩側的兩個第一出風口1111擋住,此時氣流通道1141出來的氣體通過第二出風口1112吹出,完成常規(guī)吹風;如圖4所示,當選擇無風感吹風模式時,通過驅動機構115帶動兩個門板1115向中間轉動共同擋住所述第二出風口1112,此時通過氣流通道1141出來的氣流通過兩側的第一出風口1111排出,具體的,氣體通過導風板1113上微孔1114時被疏散成眾多細微的氣絲蔓延至室內。
其中,所述導風板1113上的每個所述微孔1114的面積均為10-100mm2,且多個所述微孔1114的面積之和占所述導風板1113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優(yōu)選地,所述微孔1114的面積為30、35、50或60mm2,微孔1114的面積為上述數(shù)值時,出風口出風的速度更加均勻、風速更小,空調器的出風效果更好,用戶使用時更加舒適;其中圖21是常規(guī)空調器室內機(即沒有使用設有微孔的導風板的空調器室內機)的出風示意圖,圖22是采用設有微孔1114的導風板1113的示意圖,在圖21和圖22中箭頭線長表示的是風速大小,由圖21和圖22對比可知,不設有導風板1113的空調器在出風時,其出風的風速呈階梯狀分布,出風口各個位置的出風速度不均勻,且出風速度更大,出風效果較差;而圖22中在使用設有微孔1114的導風板1113時,出風時風速更加均勻、風速更小、出風效果更好,風吹到人體上的感覺更加輕微,無風感的效果更明顯。
其中,如圖11和12所示,導風板1113上的微孔1114為長條形通孔,所述長條形孔在所述導風板1113上橫向設置(即所述長條形通孔的長度方向與所述導風板1113的寬度方向相同),且多個所述長條形通孔在所述導風板1113上均勻分布;這樣使得整個導風板1113的表面形狀更加整齊,外觀更好;另外,每個所述長條形孔的面積在10-100mm2,優(yōu)選地,長條形孔的面積為30、35、50或60mm2,這樣既能夠使經(jīng)過長條形孔的氣流被分解成細微的氣絲,進入室內的氣流不會被用戶感受到,達到無風感送風的效果,又能夠滿足送風量的需求,優(yōu)選地,在所述長條形孔的面積為30、35、50或60mm2時其出風效果最好;如圖23和24所示,當所述微孔1114為長條形孔時,在直吹出風的時候,氣流經(jīng)過所述長條形孔時出風的方向不變,直接通過出風口向外側出風;而在斜著出風時,氣流斜著進入長條形孔內,在進過長條形孔后斜著從向外側送風,送風范圍更廣、送風效果更好,同時直吹或者斜著出風的控制更準確;并且多個所述微孔1114的面積之和占所述導風板總面積的一半以上,能夠使送風量滿足需求,具體地如圖7所示,所述微孔1114的總面積之和為導風板1113總面積的80%以上,這樣在實現(xiàn)無風感送風的同時,也能夠滿足送風風量的需求。
如圖12所示,導風板1113上的長條形孔也可以是縱向設置的(即所述長條形通孔的長度方向與所述導風板1113的長度方向相同),且多個所述長條形通孔在所述導風板1113上均勻分布;這樣使得整個導風板1113的表面形狀更加整齊,外觀更好。
當然所述導風板1113上的微孔1114還可已設置成其他形式,如所述微孔1114為圓形通孔(如圖13所示),如圖25在所述微孔1114為圓孔時直吹風時,氣流經(jīng)過所述圓孔時出風的方向不變直接通過所述圓孔向外側送風,如圖26所示,在所述微孔1114為圓孔且斜著出風時,氣流傾斜著進入圓孔內,在圓孔內氣流的方向發(fā)生改變,由傾斜的出風方向變成直吹風;當然所述微孔1114可以為三角形、梯形或者其他不規(guī)則形狀的通孔,只要所述微孔1114的面積在10-100mm2范圍內,即能夠滿足無風感出風的需求,就同樣能夠實現(xiàn)本申請的目的,其宗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思想,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可選地,所述殼體11形成的容納腔內好設有橫向導風組件116和縱向導風組件117,如圖17所示,所述縱向導風組件117包括豎直設置的多個第一導風葉片,每個所述第一導風葉片通過第一轉軸1172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殼體11內;如圖16所示,所述橫向導風組件116包括多個第二導風葉片1161,多個所述第二導風葉片1161之間由上至下等間距分布,并分別與所述連桿1162可轉動連接,這樣能夠實現(xiàn)多個第二導風葉片1161的同步轉動;通過設置橫向導風組件116和縱向導風組件117能夠提高常規(guī)出風方式中出風的均勻性和穩(wěn)定性,出風效果更好。
所述空調器室內機1還包括位于所述殼體11內的風道組件114(如圖14所示),所述風道組件114內形成氣流通道1141,其中所述氣流通道1141可以為單氣流通道1141,也可以是在所述風道組件114上對稱形成雙氣流通道1141,同時在所述氣流通道1141內設置風輪;優(yōu)選地,如圖7至10和圖20所述風輪為貫流風輪1144,兩個貫流風輪1144分別位于兩個氣流通道1141內,同時兩個貫流風輪1144縱向豎直設置;當然,所述貫流風輪1144縱向設置適合所述空調器室內機1為圓形立式空調室內機或方形立式空調室內機,當所述空調器室內機1為掛壁式空調器室內機1時,所述貫流風輪1144可以為橫向設置的;需要說明的是,所述風輪也可以為離心風輪,同樣能夠實現(xiàn)本申請中無風感出風的目的。
優(yōu)選地,如圖4、圖5和圖14所示,所述風道組件114包括蝸殼件1142、蝸舌1143和風輪,所述蝸殼件1142和蝸舌1143之間形成所述氣流通道1141,所述蝸殼件1142包括蝸殼本體1145和設于所述蝸殼本體1145后部的后蓋件1146,所述蝸殼本體1145與所述蝸舌1143之間形成氣流通道1141,具體地,所述蝸舌1143設有兩個,兩個蝸舌1143相對于所述蝸殼件1142對稱設置,每一蝸舌1143均包括鄰接于對應的貫流風輪1144外圍的第一舌部11432及與所述第一舌部11432連接的第一主體部11431,兩個蝸舌1143的第一主體部11431相對于所述蝸殼件1142朝向整個風道部件的出口處延伸,兩個蝸舌1143的所述第一主體部11431之間是朝向整個風道部件的出風方向擴張;其中所述殼體內還設有電機蓋120(如圖6所示)用于保護設于風道組件114內的貫流風輪1144和驅動電機等部件。
本申請中,所述換熱器113設于所述背板112上,且所述背板112上設有進風口1121,具體地所述換熱器113的橫截面呈U形并形成有凹陷,貫流風輪1144在換熱器113的凹陷內。U形的所述換熱器113的一側邊伸入至其中一個蝸舌1143的第一舌部11432與第一主體部11431之間形成的拐角內,所述換熱器113的另一側邊伸入至另一個蝸舌1143的第一舌部11432與第一主體部11431之間形成的拐角內。所述后蓋件1146包括呈“八”字形設置的兩個導流側板,所述后蓋件1146的橫截面由其前部至后部呈漸縮狀,后蓋件1146的漸縮狀使氣流平緩地進入兩個氣流通道1141內,減少氣流對風道的內壁的氣流沖擊,達到降噪的目的。
具體地,如圖14所示,所述風道組件114還包括第一安裝板1147和第二安裝板1148,兩個所述蝸舌1143、所述蝸殼件1142均位于第一安裝板1147和第二安裝板1148之間,并分別與第一安裝板1147和第二安裝板1148相連;其中所述橫向導風組件116和所述縱向導風組件117均與所述安裝板相連。
其中,所述縱向導風組件117和橫向導風組件116均通過驅動電機1151驅動進行左右或者上下轉動,以使得出風更加均勻;所述驅動電機1151為步進電機,其控制方式為電控,即在空調器的內置電路板上設置用于控制驅動電機1151工作的控制電路。
實施例二
如圖8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中的技術方案大體相同,其主要區(qū)別在于,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風口1111(無風感出風口)設有一個并位于所述前面板111的中部,所述第二出風口1112(也就是常規(guī)出風口)設有兩個,并分別位于所述第一出風口1111的兩側,且所述第二出風口1112和第一出風口1111均位于所述前面板111的上側,同時在所述背板112的上側還設有進風口1121;可選地,如圖4、5和8所示,所述空調器室內機1為圓形柜機,所述切換裝置包括設于前面板111上的門板1115和用于驅動所述門板1115移動的驅動機構115,所述門板1115能夠通過驅動機構115的帶動在打開第一出風口1111時關閉第二出風口1112或在打開第二出風口1112時關閉第一出風口1111;所述門板1115設有兩個,兩個所述門板1115能夠在驅動機構115的作用下轉動關閉第二出風口1112或第一出風口1111。
具體地,如圖8、18和19所示,所述驅動機構115包括驅動電機1151、齒輪1152和齒條1153,所述驅動電機1151的輸出軸與齒輪1152相連,所述齒條1153固定在門板1115上并與所述齒輪1152嚙合;驅動電機1151的輸出軸帶動齒輪1152轉動,齒輪1152與門板1115上的齒條1153嚙合帶動門板1115轉動,同時每個所述門板1115上均與兩個驅動機構115相連(即每個門板1115的上下兩端分別連接有齒條1153),每個門板1115的上下兩端均通過驅動電機1151、齒輪1152和齒條1153的配合進行驅動;在選擇常規(guī)出風模式時,通過驅動電機1151帶動門板1115向中間轉動,兩個門板1115將位于前面板111中部的第一出風口1111擋住,此時氣流通道1141出來的氣體通過前面板111兩側的第二出風口1112吹出,完成常規(guī)吹風;當選擇無風感吹風模式時,通過驅動機構115帶動兩個門板1115向兩側轉動分別擋住位于前面板111兩側的第二出風口1112,此時通過氣流通道1141出來的氣流通過前面板111中部的第一出風口1111排出,具體的,氣體通過導風板1113上微孔1114時被疏散成眾多細微的氣絲蔓延至室內,以實現(xiàn)無風感出風。
實施例三
如圖9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中的技術方案大體相同,其主要去區(qū)別在于,如圖9和圖15所示,本實施例中切換裝置為設于所述殼體11內的導流板118,所述導流板118能夠控制第一出風口1111與氣流通道1141的流通以及第二出風口1112與氣流通道1141的連通;具體的,如圖9所示,所述殼體11內設有導流板118和分流板119,所述導流板118的一端靠近所述分流板119,同時所述氣流通道1141設有兩個,每個氣流通道1141內分別設有貫流風輪1144,所述導流板118也設有兩個,并分別位于兩個所述氣流風道內;如圖4和圖5所示,所述導流板118的一端可轉動地與分流板119連接,另一端位于氣流通道1141內;所述導流板118左右兩側邊得厚度不同,分別為厚端邊1181和薄端邊1182,所述導流板118的厚端邊1181一側設有第二轉軸1183,所述導流板118通過第二轉軸1183與所述第一安裝板1147和第二安裝板1148可轉動的連接,其中所述導流板118的厚端邊1181靠近所述分流板119;所述導流板118能夠在驅動件的驅動下繞所述第二轉軸1183轉動;其中以第二出風口1112設置在前面板111的中部,第一出風口1111設有兩個并分別位于所述第一出風口1111的兩側為例,如圖5所示,在常規(guī)出風模式時,所述導流板118在驅動件的作用下轉動,使所述導流板118的薄端邊1182一端抵靠在蝸舌1143上,此時導流板118關閉了氣流通道1141與第一出風口1111之間的連通,氣流通道1141內的氣體通過中間的第二出風口1112吹進房間內,實現(xiàn)常規(guī)出風狀態(tài);如圖4所示,在無風感出風模式時,所述導流板118在驅動件的作用下轉動,使得所述導流板118的薄端邊1182抵靠在蝸殼本體1145上,此時導流板118截斷了氣流通道1141與第二出風口1112之間的連通關系,此時通過氣流通道1141出來的氣流通過兩側的第一出風口1111排出,具體的,氣體通過導風板1113上微孔1114時被疏散成眾多細微的氣絲蔓延至室內。
當然,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出風口1112也可以是設置在前面板111的兩側,第一出風口1111設有一個位于前面板111的中部,同樣能夠實現(xiàn)本申請中切換常規(guī)出風和無風感出風模式的目的,其宗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思想,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四
如圖10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三中的技術方案大體相同,其主要區(qū)別在于,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切換裝置既包括門板1115又包括導流板118;所述門板1115能夠通過驅動機構115的帶動在打開第一出風口1111時關閉第二出風口1112或在打開第二出風口1112時關閉第一出風口1111,設于所述殼體11內的導流板118能夠控制第一出風口1111與氣流通道1141的流通以及第二出風口1112與氣流通道1141的連通;以第二出風口1112設有一個第一出風口1111設有兩個為例;如圖5所示,在進行常規(guī)出風時,通過驅動電機1151帶動門板1115向兩側轉動,此時兩個門板1115分別將位于第二出風口1112兩側的兩個第一出風口1111擋住,此時所述導流板118在其上的驅動電機1151的作用下轉動,使所述導流板118的薄端邊1182一端抵靠在蝸舌1143上,此時導流板118關閉了氣流通道1141與第一出風口1111之間的連通,氣流通道1141內的氣體通過中間的第二出風口1112吹進房間內,實現(xiàn)常規(guī)出風狀態(tài);如圖4所示,當選擇無風感吹風模式時,通過驅動電機1151帶動兩個門板1115向中間轉動共同擋住所述第二出風口1112,所述導流板118在其上驅動電機1151的作用下轉動,使得所述導流板118的薄端邊1182抵靠在蝸殼本體1145上,導流板118截斷了氣流通道1141與第二出風口1112之間的連通關系,此時通過氣流通道1141出來的氣流通過兩側的第一出風口1111排出,具體的,氣體通過導風板1113上微孔1114時被疏散成眾多細微的氣絲蔓延至室內。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室內機,包括殼體、切換裝置、以及設于所述殼體內的風道組件,所述殼體內形成容納腔,且在所述殼體上設有第一出風口和第二出風口,在第一出風口處設有導風板,所述導風板上設有多個微孔;這樣空調器在工作時可以通過切換裝置選擇第一出風口出風或第二出風口出風,在第二出風口出風時為常規(guī)吹風形式,第一出風口處于閉合狀態(tài);當通過切換裝置切換第一出風口出風,此時第二出風口關閉停止出風,由于第一出風口處設有導風板,所述導風板上設有多個微孔,通過風道組件吹向第一出風口的氣流在經(jīng)過導風板上的微孔時被疏散成眾多細微的氣絲蔓延,用戶不需要被冷風或者熱風直接吹在身上就能夠感受到房間內的涼感或暖意,能夠實現(xiàn)無風感送風,用戶感覺更加舒服,使用體驗更好。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此外,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