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聚熱板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進液跨段分流的聚熱板。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聚熱板的工質流道均是從進口到出口串聯(lián)式的管路,工質從進口以液堆形式進入工質流道進口段,部分汽化,流經(jīng)中間段,此時氣態(tài)的工質占據(jù)了部分管道接觸面,液態(tài)工質換熱效果降低,再到出口段排出,整個過程,進口段的大流量液堆汽化不充分,工質分配不均勻,中間段和出口段換熱效果不佳。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進液跨段分流的聚熱板,將進口工質部分直接分流至工質流道中間處,并聯(lián)式結構,提升聚熱板的換熱性能。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一種進液跨段分流的聚熱板,包括板體,所述的板體內設置有工質流道,所述的板體上設有工質流道的進口和出口,其特征是所述工質流道的進口處通過一分流管道與工質流道的中間位置處連通。
本技術方案拋棄了傳統(tǒng)的工質流道設計,從串聯(lián)式改成了微并聯(lián)式流道結構,在壓縮機吸力的作用下工質從進口處進來部分直接分流至工質流道的中間位置處,使得進口段處的工質流減少,液態(tài)工質得到較充分汽化,汽化后的工質流經(jīng)中間位置處時,將進入的液態(tài)工質沖擊打散,使得大體積的液堆變成小體積的液態(tài)珠,能夠更充分的與管壁接觸,實現(xiàn)較佳的換熱效果,進口段、中間段和出口段的工質分配更加均勻,從而提升聚熱板的能效。
作為優(yōu)化:
所述的工質流道進口處為網(wǎng)格狀管路,所述的進口設置在所述網(wǎng)格狀管路的中上部,平衡網(wǎng)格狀管路的上下部工質流量,避免上部流量過小。
所述的分流管道一端連通所述網(wǎng)格狀管路的上端,另一端連通工質流道的中間位置處,結構合理,分流效果好。
與分流管道連通的工質流道中間位置處為縮徑段,形成噴射形態(tài),被氣態(tài)工質沖擊更易形成小體積的液珠,已經(jīng)部分蒸發(fā)的氣液混合態(tài)工質可以通過預留通道配合縮徑直接進入聚熱板上部進行蒸發(fā),保證聚熱板上半部分蒸發(fā)效果不衰減。
所述的分流管道為弧形,通過圓弧型設計使下端工質分配更均勻。
在網(wǎng)格狀管路中筆直連通進口的管道第一個轉彎處為弧形管道,工質流道介質分配更均勻,并且避免流速過大垂直沖擊管壁,致使管壁長時間使用后破損。
所述的工質流道為“弓”字型,所述的進口和出口均設置在板體同一側,所述的工質流道中間位置處位于靠進口和出口側的豎向管道上,安裝方便,工質流道分布更均勻。
所述的工質流道中間段支流數(shù)量從進口到出口逐漸遞增且上下相鄰的支流通過多個間隔設置的豎向連通管相互連通,適應性利用工質的慣性特性,逐步降低進入聚熱板的工質壓力,提高聚熱板的耐壓性。
本實用新型所得到的一種進液跨段分流的聚熱板,將進口工質部分直接分流至工質流道中間處,實現(xiàn)工質小體積液態(tài)珠化,提高換熱接觸面,并且結構布局合理,工質分布均勻,提升換熱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板體;2-工質流道;3-進口;4-出口;5-分流管道;6-網(wǎng)格狀管路;7-縮徑段;8-弧形管道;9-豎向管道;10-連通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施描述的一種進液跨段分流的聚熱板,包括板體1,所述的板體1內設置有工質流道2,所述的板體1上設有工質流道的進口3和出口4,所述工質流道2的進口處通過一分流管道5與工質流道的中間位置處連通。
所述的工質流道2進口處為網(wǎng)格狀管路6,所述的進口3設置在所述網(wǎng)格狀管路6的中上部。所述的分流管道5一端連通所述網(wǎng)格狀管路6的上端,另一端連通工質流道2的中間位置處。與分流管道5連通的工質流道中間位置處為縮徑段7,圖中分流管道5與中間位置處的連接處為直角轉彎處,則直角兩側的管路均為縮徑段。所述的分流管道5為弧形。在網(wǎng)格狀管路6中筆直連通進口的管道第一個轉彎處為弧形管道8。所述的工質流道2為“弓”字型,所述的進口3和出口4均設置在板體1同一側,所述的工質流道2中間位置處位于靠進口和出口側的豎向管道9上。所述的工質流道2中間段支流數(shù)量從進口到出口逐漸遞增且上下相鄰的支流通過多個間隔設置的豎向連通管10相互連通。
運行時:液態(tài)的工質從處于聚熱板下半部的進口3進入,然后一部分從網(wǎng)格狀管路流入工質流道2的中間段,大部分工質汽化,另一部分直接進入工質流道2的中間段的中間位置處,進入的液態(tài)工質被氣液混合的工質沖擊分成小體積的液態(tài)珠子,在聚熱板的后半段進行換熱,最后從出口流出。整體工質分布均勻,換熱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