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電器技術等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帶電加熱裝置的電器。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液體加熱包括動態(tài)液體加熱和靜態(tài)液體加熱,靜態(tài)液體加熱,如在某一個容器對一定量的水進行加熱,一般采用電加熱基體,此時電加熱基體需要對整個容器內(nèi)液體進行加熱,加熱液體時間較長。
而動態(tài)液體加熱很多采用在熱傳導介質中布置管道、流道,并將電阻絲埋設在熱傳導介質中,通過熱傳導介質對流經(jīng)管道內(nèi)的液體進行加熱,為使加熱效果顯著,需要電阻絲對熱傳導介質進行預熱,因此,加熱液體時間較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相對縮短加熱時間的電加熱組件以及具有該電加熱組件的電加熱裝置。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加熱組件,包括至少一個加熱元件和擾流元件,所述加熱元件包括加熱基體、加熱層以及電極層,所述加熱層、電極層位于所述加熱基體外壁,所述加熱層位于所述電極層之間,所述加熱元件具有內(nèi)腔,所述擾流元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加熱元件內(nèi)腔,所述擾流元件包括實體部,所述加熱通道包括擾流元件與加熱元件之間的空間,所述實體部周側為所述加熱通道的一部分。
一種電加熱裝置,包括殼體和電加熱組件,所述電加熱裝置包括安裝腔,所述安裝腔包括所述殼體形成的空間,所述電加熱組件位于所述安裝腔,所述電加熱組件為上述的電加熱組件。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中,所述電加熱組件至少包括一個加熱元件和擾流元件,所述擾流元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加熱元件內(nèi)腔,所述擾流元件能夠相對增加工作介質的加熱面積,延長了工作介質的加熱路徑,相隨縮短了工作介質的加熱時間。
【附圖說明】
圖1是電加熱裝置的一種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電加熱裝置的分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中擾流元件的一個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2中加熱元件的一個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1中一種電加熱組件的一個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中電加熱組件的一種截面示意圖;
圖7是圖1中另一種電加熱組件及相關部分的一個截面示意圖;
圖8是擾流元件第二種實施例的一個部分結構投影示意圖;
圖9是擾流元件第三種實施例的一個部分結構投影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見圖1-6,電加熱裝置100包括殼體1、電加熱組件10、以及定位組件5,電加熱組件10包括加熱元件2、擾流元件3、連接件4以及定位組件5,其中,殼體1具有安裝腔,加熱元件2、擾流元件3連接件4、定位組件5位于該安裝腔,殼體1包括第一殼體11和第二殼體12,第一殼體11和第二殼體12相固定,安裝腔包括第一殼體11和第二殼體12形成的空間;加熱元件2包括加熱基體21、加熱層22以及電極層23,加熱層22、電極層23位于加熱基體21外壁,加熱層22位于電極層21之間;加熱元件2具有內(nèi)腔即加熱基體21的內(nèi)腔,擾流元件3至少部分位于加熱基體21內(nèi)腔,擾流元件3包括實體部31,擾流元件3還包括實體部之外的空隙部32,空隙部32與加熱元件內(nèi)腔相連通,電加熱組件100還包括加熱通道,加熱通道至少包括擾流元件實體部與加熱元件內(nèi)腔之間的空間、空隙部為加熱通道的一部分。
電加熱裝置100包括加熱元件2,加熱元件2至少包括第一加熱元件24,請參考圖2-圖4,加熱元件2包括加熱基體21、加熱層22以及電極層23,加熱層22、電極層23位于加熱基體21外壁,加熱層22位于電極層23之間,電極層23與外部電路連通,加熱層23通電進行發(fā)熱,進而對工作介質進行加熱,加熱基體21可以采用石英玻璃材質、碳化硅材質等,加熱層22可以采用電加熱膜,電極層23可以采用銀電膠。在圖4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單根加熱基體外壁設置2層電極層,作為其它的實施方式,單根加熱基體外壁可以設置3層及以上電極層。電加熱裝置100至少包括一個加熱元件2,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電加熱裝置100包括4個加熱元件2,分別是第一加熱元件24、第二加熱元件25、第三加熱元件23以及第四加熱元件24,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加熱元件具有進入端和排出端,進入端即為工作介質進入加熱元件的端口,排出端即為工作介質流出加熱元件的端口。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加熱元件首尾相連形成串聯(lián)的形式,即第一加熱元件24的排出端與第二加熱元件25的進入端通過連接件4相連,第二加熱元件25的排出端與第三加熱元件26的進入端相連,第三加熱元件26的排出端與第四加熱元件27的進入端相連,第一加熱元件24的進入端與電加熱裝置100的進口相連,第四加熱元件27的排出端與電加熱裝置100的出口相連,在圖2-圖6所示的實施方式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加熱元件首尾相連形成串聯(lián)的方式,在工作介質相同流量下,加熱元件采用首尾相連的串聯(lián)形式,能夠減少加熱元件的單根長度,減少電加熱裝置的長度。作為其它的實施方式,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加熱元件的進口端與電加熱裝置的進口相連,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加熱元件的出口端與電加熱裝置的出口相連,即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加熱元件采用并聯(lián)的形式,在加熱元件總長度相同下,加熱元件采用并聯(lián)的形式較加熱元件采用串聯(lián)的形式,在相同時間內(nèi),工作介質的流量會增加。在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加熱元件2兩端開口,內(nèi)腔中空,加熱元件2內(nèi)腔即為加熱基體21的內(nèi)腔,加熱元件2的形狀為圓柱形,加熱元件2內(nèi)腔也為圓柱形,作為其它實施方式,加熱元件2的形狀可為橢圓柱形,加熱元件2內(nèi)腔可為橢圓柱形,加熱元件形狀與加熱元件內(nèi)腔的形狀可為不同。
為提高電加熱裝置100的加熱效率,加熱層22至少包括第一加熱層和第二加熱層,其中,第一加熱層具有第一加熱功率,第二加熱層具有第二加熱功率,第一加熱層的加熱功率要大于第二加熱層的加熱功率,即第一加熱功率大于第二加熱功率,加熱元件包括進口端和出口端,第一加熱層比第二加熱層更靠近加熱元件進口端,或者電加熱裝置至少包括第一加熱元件和第二加熱元件,電加熱組件包括電加熱組件進口和電加熱組件出口,第一加熱層比第二加熱層更靠近電加熱組件進口;即第一加熱層、第二加熱層沿工作介質流通方向依次設置,即沿工作介質流動方向,加熱層功率減小。電加熱裝置中的工作介質可以為液態(tài)或者汽態(tài)或者液態(tài)和汽態(tài)的混合物,工作介質由液態(tài)變?yōu)槠麘B(tài)即工作介質汽化,沿工作介質流動方向,需要的加熱量減小,加熱層的功率沿工作介質流動方向減小,符合工作介質的熱量需求,相對提高了電加熱裝置的電加熱效率。
電加熱組件10包括擾流元件3,擾流元件3包括實體部31,實體部31能夠形成空隙部32,空隙部32與加熱元件內(nèi)腔相連通。擾流元件包括多個實體單元,每個實體單元與相鄰實體單元之間相互連接,,此處固定連接指直接連接和間接連接;相鄰所述實體單元之間除連接處以外的部分之間有間隙,所述相鄰實體單元之間的間隙為所述空隙部的組成部分,所述相鄰實體單元的間隙為加熱通道的組成部分,實體部周側為加熱通道的組成部分。實體單元包括第一實體單元和第二實體單元,第二實體單元與第一實體單元不同,比如大小、形狀等。請參考圖3,在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所述實體單元是指非閉合的曲線實體,實體單元一端由另一端呈360度呈曲線延伸,此時,實體單元兩端不重合,擾流元件第一實體單元呈螺旋排布,擾流元件實體部至少部分呈螺旋排布。當擾流元件實體部全部由實體單元組成時,擾流元件實體部呈螺旋排布,當擾流元件實體部部分有第一實體單元組成時,擾流元件至少部分呈螺旋排布。具體地,擾流元件3可為彈簧,更具體地,擾流元件3為螺旋彈簧。工作介質進入加熱元件2后,部分工作介質能夠隨實體部31呈螺旋狀進行加熱,如此,相對延長了工作介質的加熱路徑,相對增加了工作介質的加熱面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介質的混流程度使得工作介質之間能夠更好的進行傳熱,進而縮短了工作介質的加熱時間,進而從而增加了電加熱裝置的加熱效率。
加熱元件2內(nèi)腔可為圓柱形或者橢圓柱形,具體地,當擾流元件實體部位于加熱元件內(nèi)腔時,擾流元件為螺旋彈簧時,擾流元件沿加熱元件管向具有投影,該投影能夠為圓形或者橢圓形。加熱元件2內(nèi)腔為圓柱形時,螺旋彈簧具有外徑,所述彈簧的外徑要小于等于加熱元件底面圓的直徑;當加熱元件內(nèi)腔為橢圓柱形時,所述彈簧的外徑小于等于加熱元件底面橢圓的長軸。
請參考圖8,圖8示出擾流元件第二種實施例的一個部分結構投影示意圖,在圖8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實體單元為線性實體,多個第一實體單元相交,多個實體單元相交形成孔隙,多個第一實體單元呈網(wǎng)格排布,擾流元件實體部至少部分呈網(wǎng)格排布。當擾流元件實體部全部由第一實體單元組成時,擾流元件實體部呈網(wǎng)格排布,當擾流元件實體部部分有第一實體單元組成時,擾流元件至少部分呈網(wǎng)格排布。作為其它實施方式,擾流元件包括第二實體單元,第二實體單元同樣為線性實體,第二實體單元與第一實體單元不同之處在于,比如,直徑不同,長度不同等。
請參考圖9,圖9示出擾流元件第三種實施例的一個部分結構投影示意圖,在圖9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實體單元為非線性實體,第一實體單元包括一個折彎部,相鄰第一實體單元之間除連接處以外的部分之間具有間隙,多個第一實體單元呈無規(guī)則分布,多個實體單元呈絲網(wǎng)排布,所述擾流元件實體部至少部分呈絲網(wǎng)排布。當擾流元件實體部全部由第一實體單元組成時,擾流元件實體部呈絲網(wǎng)排布,當擾流元件實體部部分有第一實體單元組成時,擾流元件至少部分呈絲網(wǎng)排布。作為其它實施方式,擾流元件包括第二實體單元,第二實體單元與第一實體單元不同之處在于折彎部個數(shù)不同、折彎角度不同等。
作為其它實施方式,擾流元件為泡沫金屬,泡沫金屬包括實體部,實體部周側為加熱通道的一部分,泡沫金屬具有孔隙,工作介質能夠通過空隙進行流通,泡沫金屬的這些孔隙,相對增加了工作介質的流動路徑。
擾流元件3具有一定的折彎性能,能夠彎曲而不折斷,擾流元件3可選用鋁、鐵等金屬、鋁合金等合金材料,并且擾流元件具有很好的導熱性能。為防止擾流元件受到工作介質的腐蝕等,擾流元件實體部具有外壁,擾流元件實體部外壁設置保護層,該保護層能夠保護擾流元件不受腐蝕,并且不降低或者能夠增加擾流元件的傳熱效率。在圖2-圖6所示的實施例中,電加熱裝置100包括四個擾流元件3,四個擾流元件分別位于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加熱元件內(nèi)腔,即此時擾流元件3的數(shù)目等于加熱元件2的數(shù)目。請參考圖7,圖7示出了擾流元件的另外一種實施方式,電加熱組件包括一個擾流元件3a,該擾流元件3a部分位于加熱元件2a內(nèi)腔,擾流元件3a部分位于連接件中,并在連接件中折彎設置,擾流元件的數(shù)目小于加熱元件的數(shù)目。擾流元件的數(shù)目可選用小于或者等于加熱元件的數(shù)目,擾流元件的數(shù)目小于加熱元件的數(shù)目時,可任意選擇擾流元件是否位于連接件。
連接件4能夠使得兩個及以上的加熱元件相導通,連接件還能夠使得加熱元件和電加熱裝置外部連通。連接件4至少包括連接部41,該連接部41呈直線型,連接部41兩端開口,呈圓環(huán)柱狀,能夠套在加熱元件外壁上,與加熱元件形成插接的連接方式,同時連接部41還具有絕緣和密封的作用。連接件4還包括過度部42,過度部42位于兩個連接部41之間,過度部42具有內(nèi)部通道,該內(nèi)部通道能夠連通位于其兩側的連接部,能夠起到過度的作用,過度部42呈弧形,具有連接部41和過度部42的連接件形狀可為u形,或者大致成u形。連接部41和過度部42可以采用一體成形或者分體成形后黏合在一起,連接件4的材質可選用硅膠管。請參考圖5,電加熱裝置100包括5個連接件,分別是第一連接件43、第二連接件44、第三連接件45、第四連接件46以及第五連接件47,其中第一、第五連接件只包括連接部41,第二、第三、第四連接件包括連接部41和過度部42,并且第二、第三以及第四連接件的形狀為u形。第二連接件44導通第一加熱元件24和第二加熱元件25,第三連接件45導通第二加熱元件25和第三加熱元件26,第四連接件46導通第三加熱元件26和第四加熱元件27,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加熱元件相導通形成串聯(lián)的連接方式,工作介質經(jīng)第一加熱元件24加熱后,通過第二連接件44進入第二加熱元件25繼續(xù)加熱,工作介質在第一加熱元件24的流動方向與工作介質在第二加熱元件25的流動方向相反,類似地,工作介質依次通過第三、第四加熱元件。在相同的加熱條件下,連接件4減少了單根加熱元件的長度,避免了電加熱裝置過長。
電加熱裝置100包括殼體1,殼體1包括第一殼體11和第二殼體12,電加熱裝置100包括安裝腔,安裝腔包括第一殼體11和第二殼體12形成的空間,第一殼體11、第二殼體12可選用塑料等材質,能夠起到支撐、保護以及絕緣的作用,第一、第二殼體還可選用鋁等金屬、金屬合金的材質,殼體與加熱元件之間設置絕緣部,該絕緣部能夠是絕緣片或者涂覆在殼體內(nèi)的絕緣膜。第一殼體11包括第一定位槽111,第二殼體12包括第二定位槽121,第一定位槽111和第二定位槽121形成空間,電加熱組件位于該空間,第一定位槽111和第二定位槽121統(tǒng)稱為定位槽,能夠使相對確定電加熱元件的位置。所述殼體還包括配合部13,該配合部13套在連接件與加熱組件連接在一起的部分,能夠進一步使得加熱組件和連接件相對密封,同時,能夠進一步使得加熱組件相對固定。
電加熱裝置100還包括固定部分4,該固定部分使得加熱元件和連接件與殼體相對固定。電加熱裝置100設置有保護電路,保護電路包括第一溫控器6和第二溫控器7,第一、第二溫控器通過在殼體上設置溫控器定位孔安裝固定在殼體上,其中,第一溫控器6是自復位溫控器,第二溫控器7是非自復位溫控器,第二溫控器的動作溫度要高于第一溫控器的動作溫度,第一溫控器6測得的溫度高于其工作溫度時或者電加熱裝置可自行恢復的異常工作時,第一溫控器6自動切斷電路,待溫度降低至第一溫控器6的工作溫度或者加熱器恢復正常工作時,第一溫控器6自動恢復連通電路。當?shù)诙乜仄?測得的溫度高于其工作溫度時或者加熱器不能自行恢復的異常工作時,第二溫度器7自動切斷電路,且不能再自動連通電路,這時,需要通過排查原因,清除故障后,手動恢復第二溫控器使電路連通。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并非限制本發(fā)明所描述的技術方案,例如對“內(nèi)”、“外”“垂直”等方向性的界定,盡管本說明書參照上述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已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是,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仍然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相互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一切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技術方案及其改進,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