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仿古建筑材料生產(chǎn)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古建青磚的燒制窯。
背景技術:
隨著現(xiàn)代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建筑的形式追求變得多樣化,而現(xiàn)代仿古建筑就是其中的一種建筑形式,青磚作為仿古建筑的主要材料,其市場需求變得越來越大,因此,青磚的燒制技術也越來越受重視。傳統(tǒng)的青磚燒制是通過土窯的形式燒制,其燒制過程中,污染大、能源消耗很大,無法達到環(huán)保的要求,并且,其燒制窯的結構過于簡單,使得磚坯燒制不均勻,容易導致產(chǎn)品不合格的問題,而且,燒制過程的安全性不高,因此,傳統(tǒng)的青磚燒制窯已經(jīng)無法滿足企業(yè)現(xiàn)代化的生產(chǎn)需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設計合理,安全性高,可節(jié)約能源并可提高產(chǎn)品質量的古建青磚燒制窯。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一種古建青磚的燒制窯,包括窯體,所述窯體的內(nèi)腔兩側設有多個煤氣燒嘴,相應的,在每個所述的煤氣燒嘴一側均對應設有一個空氣噴嘴,所述的窯體一端設有排風裝置;所述的窯體內(nèi)設有用于放置磚坯的可移動的支撐架,所述的支撐架下方設有驅動導軌,所述的支撐架包括與所述驅動導軌相連的支撐板和位于該支撐板上方并與所述煤氣燒嘴位置相對應的燒結體,所述的燒結體中部設有與所述排風裝置連通的引風通道,所述煤氣燒嘴的火焰通過所述排風裝置吸至磚坯的頂部并沿其中部向下竄動以流到所述的引風通道內(nèi)。
作為進一步地改進,所述的煤氣燒嘴與空氣噴嘴成對布置,并且,所述的煤氣燒嘴自下而上設置并沿磚坯的一側傾斜布置,所述的空氣噴嘴靠近所述煤氣燒嘴的一側布置。
進一步地,所述的窯體兩外側分別設有可同時與多個所述煤氣燒嘴和同時與多個所述空氣噴嘴相連的煤氣引管和空氣引管,并且,所述空氣引管的末端開口朝向并靠近所述排風裝置的外表面。
進一步地,所述的煤氣燒嘴、空氣噴嘴和排風裝置均位于所述窯體的下方,并且,所述的煤氣燒嘴和空氣噴嘴外側的管道上均設有電磁閥,所述排風裝置的位置高度與所述燒結體的引風通道位置高度相對應。
進一步地,所述的排風裝置包括插接于所述窯體內(nèi)的喇叭狀集風筒和與該集風筒連通的排風管以及位于該排風管上的抽風機。
進一步地,述的引風通道由橫向貫穿于所述燒結體內(nèi)的主通道和多個與該主通道相連通并延伸至所述燒結體外表面的輔助通道構成,并且,所述主通道的一端與所述排風裝置的集風筒相銜接。
進一步地,所述排風裝置的排風管上設有可將所述窯體燒制產(chǎn)生的尾氣引向另一個燒制窯上的尾氣引出管,相應的,所述的窯體上設有可將另一個燒制窯燒制產(chǎn)生的尾氣引入以對磚坯進行烘干的尾氣引入管。
進一步地,所所述的窯體上還設有可對燒制后的磚坯進行急速冷卻的速冷裝置,該速冷裝置包括將冷卻水引入和引出所述窯體的引水入管和引水出管以及與二者連通并彎折迂回設置于所述窯體的內(nèi)腔頂部的吸熱管。
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yōu)點:
1、本發(fā)明結構設計合理,其煤氣燒嘴與空氣噴嘴一一對應的分體式結構,使空氣和煤氣均可獨立進入窯體內(nèi),避免燒制結束后,煤氣與空氣混合在燒嘴上而引起燒嘴管道爆炸的問題,使青磚的燒制安全性得以提高;
2、本發(fā)明通過通過支撐架放置磚坯,并通過驅動導軌將支撐架推進或推出,使磚坯自動進出窯體,避免工人推動,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并且,工人無需靠近高溫的窯體,提高了生產(chǎn)的安全性;
3、本發(fā)明將煤氣燒嘴設計為向上傾斜噴射,并通過在支撐架設置具有引風通道的燒結體和在窯體一端設置排風裝置,使煤氣燒嘴的火焰有規(guī)律的竄動燃燒,使磚坯燒制更加均勻,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和產(chǎn)品質量;
4、本發(fā)明通過在窯體上設置可以相互利用相鄰兩個燒制窯的尾氣的裝置,對磚坯進行烘干,合理利用了燒制窯的尾氣,節(jié)約了能源消耗,達到節(jié)能環(huán)保的要求,并且,在窯體上設置速冷裝置以對燒制后的磚坯進行快速冷卻,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主視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俯視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左視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中支撐架的左視剖面結構放大示意圖。
其中:1-窯體、2-煤氣燒嘴、3-空氣噴嘴、4-排風裝置、5-磚坯、6-支撐架、7-驅動導軌、8-煤氣引管、9-空氣引管、10-電磁閥、11-尾氣引出管、12-尾氣引入管、13-引水入管、14-引水出管、15-吸熱管、41-集風筒、42-排風管、43-抽風機、61-支撐板、62-燒結體、63-引風通道、63a-主通道、63b-輔助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中的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說明。
參閱圖1-4,本發(fā)明的一種古建青磚的燒制窯,包括窯體1,該窯體1為中空結構的密閉腔體,將磚坯5放在窯體1內(nèi),采用煤氣對磚坯5進行灼燒,使其分子結構發(fā)生改變,從而形成青色的磚。在窯體1的內(nèi)腔兩側設有多個煤氣燒嘴2,相應的,在每個煤氣燒嘴2一側均對應設有一個空氣噴嘴3,空氣噴嘴3為煤氣燒嘴2的煤氣提供足夠的燃燒介質,在窯體1的一端設有排風裝置4,可將灼燒后的廢氣抽出窯體1,使燒制過程可持續(xù)的進行,廢氣通過排風裝置4,可以排到廢氣處理池中進行化學反應等處理,以達到環(huán)保排放的要求;在窯體1內(nèi)設有用于放置磚坯5的可移動的支撐架6,在支撐架6下方設有驅動導軌7,驅動導軌7可以是有氣缸或液壓缸推動活動軌位移的機構構成,或者有絲桿驅動螺母位移的機構構成,使用時,磚坯5堆疊在支撐架6上,并可通過驅動導軌7將支撐架6推進或推出,使磚坯5自動進出窯體1,避免工人推動,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并且,工人無需靠近高溫的窯體1,提高了生產(chǎn)的安全性;其中,支撐架6包括與驅動導軌7相連的支撐板61和位于該支撐板61上方并與煤氣燒嘴2位置相對應的燒結體62,其燒結體62由耐燒磚、耐燒棉構成,磚坯5置于燒結體62的上方,在燒結體62的中部設有與排風裝置4連通的引風通道63,其煤氣燒嘴2的火焰通過排風裝置4吸至磚坯5的頂部并沿其中部向下竄動以流到引風通道63內(nèi),使煤氣燒嘴2的火焰有規(guī)律的竄動燃燒,使磚坯5燒制更加均勻,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和產(chǎn)品質量。本發(fā)明結構設計合理,其煤氣燒嘴2與空氣噴嘴3一一對應的分體式結構,使空氣和煤氣均可獨立進入窯體1內(nèi),避免燒制結束后,煤氣與空氣混合在燒嘴上而引起燒嘴管道爆炸的問題,使青磚的燒制安全性得以提高。
在上述的實施例中,其煤氣燒嘴2與空氣噴嘴3成對布置,滿足燃燒介質的需求,并且,煤氣燒嘴2自下而上設置并沿磚坯5的一側傾斜布置,確保燃燒火焰朝上并朝磚坯5的方向竄動,空氣噴嘴3靠近煤氣燒嘴2的一側布置,提高煤氣的燃燒效率;在窯體1的兩外側分別設有可同時與多個煤氣燒嘴2和同時與多個空氣噴嘴3相連的煤氣引管8和空氣引管9,它們作為煤氣和空氣的引入的總管道,其中,煤氣引管8與煤氣站連通,空氣引管9從自然空氣中吸取燃燒介質,并且,其末端的開口朝向并靠近排風裝置4的外表面,使進入窯體1內(nèi)的燃燒介質一開始就具有溫度,使煤氣容易達到著火點,避免發(fā)生因溫度不夠而無法點火燒制的問題。其煤氣燒嘴2、空氣噴嘴3和排風裝置4均位于窯體1的下方,以讓出更多的空間防止更多的磚坯5,并且,在煤氣燒嘴2和空氣噴嘴3外側的管道上均設有電磁閥10,控制煤氣和空氣的啟閉,并控制煤氣和空氣分時段流通,滿足對窯體1內(nèi)磚坯5的不同燒制階段的氣體需求,同時,在煤氣燒嘴2和空氣噴嘴3外側的管道上還分別設有可控制其流量的鼓風機,以便調節(jié)煤氣與空氣的比例,使煤氣充分燃燒,合理利用每一點能量,其排風裝置4的位置高度與燒結體62的引風通道63位置高度相對應,減少管道的連接,同時便于排風。
本實施例中,排風裝置4包括插接于窯體1內(nèi)的喇叭狀集風筒41和與該集風筒41連通的排風管42以及位于該排風管42上的抽風機43,其中,集風筒41的較寬一端位于窯體1內(nèi),較窄一端位于窯體1之外,利于將尾氣匯集排放,排風管42與廢氣處理裝置相連,以廢氣處理排放,達到環(huán)保的要求。其引風通道63由橫向貫穿于燒結體62內(nèi)的主通道63a和多個與該主通道63a相連通并延伸至燒結體62外表面的輔助通道63b構成,多個輔助通道63b為交錯布置的通孔,將主通道63a與燒結體62的上方連通,以利于火焰竄動至主通道63a內(nèi),確保磚坯5燒制的均勻性,并且,其主通道63a的一端與排風裝置4的集風筒41相銜接,使燃燒火焰更加有規(guī)律的竄動。
本實施例中,在排風裝置4的排風管42上設有可將窯體1燒制產(chǎn)生的尾氣引向另一個燒制窯上的尾氣引出管11,相應的,在窯體1上設有可將另一個燒制窯燒制產(chǎn)生的尾氣引入以對磚坯5進行烘干的尾氣引入管12,可以相互利用相鄰兩個燒制窯的尾氣對磚坯5進行烘干,合理利用了燒制窯的尾氣,節(jié)約了能源消耗,達到節(jié)能環(huán)保的要求;在窯體1上還設有可對燒制后的磚坯5進行急速冷卻的速冷裝置,該速冷裝置包括將冷卻水引入和引出窯體1的引水入管13和引水出管14以及與二者連通并彎折迂回設置于窯體1的內(nèi)腔頂部的吸熱管15,其中,吸熱管15為高導熱性能的管道,可快速吸附窯體1內(nèi)的熱量,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fā)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