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熱管理,具體涉及一種換熱器。
背景技術(shù):
1、換熱器的優(yōu)化方向在于降低流體壓降和/或提升換熱性能,因而如何提高換熱性能是換熱器的重要技術(shù)問題。
技術(shù)實(shí)現(xiàn)思路
1、本申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換熱器,利用分隔部增加第一板間流道和第二板間流道的路徑長度且第一板間流道的路徑比第二板間流道更長,與第一板間流道和第二板間流道路徑相等的技術(shù)方案相比,由于板片總面積不變,第一板間流道的長度增加后使得第一板間流道的寬度減小,導(dǎo)致制冷劑流速增加,進(jìn)而提高制冷劑與冷卻液的換熱效果,而第一板間流道的寬度減小不會增加冷卻液側(cè)的壓降,能夠在不增加冷卻液側(cè)壓降的同時增強(qiáng)換熱效果,提高換熱器性能。
2、本申請的一個實(shí)施方式提供了一種換熱器,包括層疊布置的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均包括第一板面、第二板面,所述換熱器具有第一板間流道和第二板間流道,所述第一板間流道位于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板面和與其相鄰一側(cè)的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二板面之間,所述第二板間流道位于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二板面和與其相鄰另一側(cè)的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一板面之間,所述第一板間流道和所述第二板間流道不連通,所述換熱器包括分隔部,定義位于所述第一板間流道的分隔部為第一分隔部,定義位于所述第二板間流道的分隔部為第二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從板片的一側(cè)部向相對的另一側(cè)部延伸,沿所述分隔部的延伸方向,所述分隔部的端部與所述板片的側(cè)部之間具有連通部,所述連通部連通所述分隔部兩側(cè)的區(qū)域,所述第一分隔部的數(shù)量大于所述第二分隔部的數(shù)量。
3、上述技術(shù)方案,在換熱器的第一板間流道和第二板間流道中設(shè)置分隔部,并且第一板間流道內(nèi)的第一分隔部數(shù)量多于第二板間流道內(nèi)的第二分隔部數(shù)量,進(jìn)而增加第一板間流道的長度,進(jìn)而減小寬度,與第一分隔部數(shù)量和第二分隔部數(shù)量相同的技術(shù)方案相比,由于板片總面積不變,第一板間流道的長度增加后使得第一板間流道的寬度減小,導(dǎo)致制冷劑流速增加,進(jìn)而提高制冷劑與冷卻液的換熱效果,而第一板間流道的寬度減小不會影響到冷卻液側(cè)的壓降,能夠保持冷卻液側(cè)壓降不變的同時增強(qiáng)換熱效果,提高換熱器性能。
1.一種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層疊布置的第一板片(2)和第二板片(3),所述第一板片(2)和第二板片(3)均包括第一板面(11)、第二板面(12),所述換熱器具有第一板間流道(14)和第二板間流道(15),所述第一板間流道(14)位于所述第一板片(2)的第一板面(11)和與其相鄰一側(cè)的所述第二板片(3)的第二板面(12)之間,所述第二板間流道(15)位于所述第一板片(2)的第二板面(12)和與其相鄰另一側(cè)的所述第二板片(3)的第一板面(11)之間,所述第一板間流道(14)和所述第二板間流道(15)不連通,所述換熱器包括分隔部(111),定義位于所述第一板間流道(14)的分隔部(111)為第一分隔部(111a),定義位于所述第二板間流道(15)的分隔部(111)為第二分隔部(111b),所述分隔部(111)從板片(1)的一側(cè)部向相對的另一側(cè)部延伸,沿所述分隔部(111)的延伸方向,所述分隔部(111)的端部與所述板片(1)的側(cè)部之間具有連通部(1111),所述連通部(1111)連通所述分隔部(111)兩側(cè)的區(qū)域,所述第一分隔部(111a)的數(shù)量大于所述第二分隔部(111b)的數(shù)量。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1)包括邊部(13),所述分隔部(111)與所述分隔部(111)所在的所述板片(1)的第一板面(11)、相鄰所述板片(1)的邊部(13)、相鄰所述板片(1)的第二板面(12)密封連接。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1)具有第一角孔(16)、第二角孔(17)、第三角孔(18)、第四角孔(19),所述第一板間流道(14)具有第一流入部(141)和第一流出部(142),所述第二板間流道(15)具有第二流入部(151)和第二流出部(152),定義垂直于所述分隔部(111)延伸方向?yàn)榈谝环较?,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流入?141)與所述第二角孔(17)位于所述第一分隔部(111a)的同一側(cè),所述第一流出部(142)與所述第一角孔(16)位于所述第一分隔部(111a)的另一側(cè),所述第二流入部(151)與所述第三角孔(18)位于所述第二分隔部(111b)的同一側(cè),所述第二流出部(152)與所述第四角孔(19)位于所述第二分隔部(111b)的另一側(cè)。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1)的所述第一板面(11)設(shè)有凸起(113),所述凸起(113)間隙設(shè)置,所述凸起(113)與相鄰的所述板片(1)的所述第二板面(12)密封連接。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或4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間流道(14)內(nèi)設(shè)置三個所述第一分隔部(111a),三個所述第一分隔部(111a)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設(shè)置,所述第二板間流道(15)內(nèi)設(shè)置至多兩個所述第二分隔部(111b),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連通部(1111)關(guān)于所述板片(1)中心線交錯設(shè)置。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分隔部(111)延伸方向,所述第一角孔(16)和所述第二角孔(17)位于所述板片(1)一側(cè),所述第三角孔(18)和所述第四角孔(19)位于所述板片(1)另一側(cè),所述第一板片(2)的所述第三角孔(18)和所述第四角孔(19)周側(cè)形成有凸出于所述第一板面(11)的第一凸部(20),所述第一凸部(20)與所述第一板片(2)邊緣不接觸,所述第二板片(3)的所述第一角孔(16)和所述第二角孔(17)周側(cè)形成有凸出于所述第一板面(11)的第二凸部(21),所述第二凸部(21)與所述第二板片(3)邊緣不接觸,所述第一凸部(20)與所述第二板片(3)的第二板面(12)密封連接,所述第二凸部(21)與所述第一板片(2)的第二板面(12)密封連接;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分隔部(111)延伸方向,所述第一角孔(16)、所述第二角孔(17)、所述第三角孔(18)和所述第四角孔(19)位于所述板片(1)的同一側(cè),所述第三角孔(18)和所述第四角孔(19)位于所述第一角孔(16)和所述第二角孔(17)的內(nèi)側(cè),所述第一板片(2)的所述第三角孔(18)和所述第四角孔(19)周側(cè)形成有凸出于所述第一板面(11)的第一凸部(20),所述第一凸部(20)與所述第一板片(2)邊緣不接觸,所述第二板片(3)的所述第一角孔(16)和所述第二角孔(17)周側(cè)形成有凸出于所述第一板面(11)的第二凸部(21),所述第二凸部(21)與所述第二板片(3)邊緣不接觸,所述第一凸部(20)與所述第二板片(3)的第二板面(12)密封連接,所述第二凸部(21)與所述第一板片(2)的第二板面(12)密封連接,所述第二板片(3)的所述第一板面(11)設(shè)有引流部(115)。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7任一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板間流道(14)具有第一流道(143)和第二流道(144),所述第一流道(143)位于距離所述第二角孔(17)最近的所述第一分隔部(111a)靠近所述第二角孔(17)的一側(cè),所述第二流道(144)位于所述第一分隔部(111a)相對于所述第一流道(143)的另一側(cè),所述第二流道(144)的寬度與所述第一流道(143)寬度比的范圍是1-3。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間流道(14)的所述第一分隔部(111a)為至少一個,所述第二板間流道(15)的所述第二分隔部(111b)為零個,所述第二板片(3)的所述凸起(113)比所述第一板片(2)的所述凸起(113)更密集;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板間流道(14)具有第一流道(143)和第二流道(144),所述第一流道(143)位于所述第一分隔部(111a)靠近所述第二角孔(17)的一側(cè)所述第二流道(144)位于所述第一分隔部(111a)相對于所述第一流道(143)的另一側(cè),所述第二流道(144)的寬度與所述第一流道(143)寬度比的范圍是1.2-4。
11.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間流道(14)的所述第一分隔部(111a)為二個,所述第二板間流道(15)的所述第二分隔部(111b)為一個,所述第一角孔(16)位于所述板片(1)的一側(cè),所述第二角孔(17)位于所述板片(1)相對的另一側(cè),所述第三角孔(18)和所述第四角孔(19)位于所述板片(1)的同一側(cè);
1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板間流道(14)具有第一流道(143)、第二流道(144)和第三流道(145),所述第一流道(143)、所述第二流道(144)和所述第三流道(145)由兩個所述第一分隔部(111a)分隔形成,所述第二流道(144)位于所述第一流道(143)和所述第三流道(145)之間,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流道(143)比所述第二流道(144)遠(yuǎn)離所述第一角孔(16);
1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間流道(14)的所述第一分隔部(111a)為二個,所述第二板間流道(15)的所述第二分隔部(111b)為零個;
1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板間流道(14)具有第一流道(143)、第二流道(144)和第三流道(145),所述第一流道(143)、所述第二流道(144)和所述第三流道(145)由兩個所述第一分隔部(111a)分隔形成,所述第二流道(144)位于所述第一流道(143)和所述第三流道(145)之間,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流道(143)比所述第二流道(144)遠(yuǎn)離所述第一角孔(16);
1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流道(144)的寬度與所述第一流道(143)寬度比為4:3,所述第三流道(145)的寬度與所述第二流道(144)寬度比為1。
1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15任一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分隔部(111a)與相鄰的所述凸起(113)之間具有第一通道(22),相鄰的所述凸起(113)之間具有第二通道(23),所述第一通道(22)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二通道(23)的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