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開屬于換熱,特別涉及一種微通道換熱器。
背景技術(shù):
1、微通道換熱器作為一種新型高效緊湊的換熱器成為了當前研究的熱點,且已在汽車空調(diào)和大型商用中央空調(diào)中得到了廣泛應(yīng)用。
2、相關(guān)技術(shù)中,微通道換熱器一般包括兩個換熱組件、進口管和出口管。每個換熱組件包括多個扁管和兩個集流管。對于任一個所述換熱組件,兩個所述集流管相互平行布置,且每個所述扁管的兩端分別與兩個集流管連通,每個所述扁管均相互平行且沿所述集流管的長度方向間隔布置。兩個所述換熱組件沿著與垂直于集流管的長度方向并排布置形成雙層結(jié)構(gòu),且四個所述集流管均相互平行布置。進口管與其中一個換熱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連通,出口管與另外一個換熱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連通。兩個換熱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均位于換熱器的同一側(cè)。
3、然而,由于進口管與出口管分別與兩個換熱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相連,制冷劑在進口處與出口處之間不存在熱交換,使得出口處變?yōu)闅庀嗟闹评鋭囟容^高,導(dǎo)致壓縮機吸氣溫度高,影響制冷效率。
技術(shù)實現(xiàn)思路
1、本公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微通道換熱器,可以改善微通道換熱器的性能。所述技術(shù)方案如下:
2、本公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微通道換熱器,所述微通道換熱器包括兩個換熱組件、進口管和出口管;所述兩個換熱組件中每個換熱組件均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和多個扁管,對于任一個所述換熱組件,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互平行布置,且所述多個扁管中每個扁管的一端均與所述第一集流管連通,每個所述扁管的另一端均與述第二集流管連通,所述多個扁管均相互平行且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長度方向間隔布置;所述兩個換熱組件并排布置,且所述兩個換熱組件的排列方向、所述扁管的長度方向以及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長度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兩個換熱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位于所述扁管的同一端;所述兩個換熱組件包括第一換熱組件和第二換熱組件,所述進口管與所述第一換熱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連通,所述出口管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換熱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中,與所述第二換熱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連通。
3、在本公開的又一種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出口管包括相互連接的插入段和連接段;所述插入段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換熱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密封相連,所述插入段的中部位于所述第一換熱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中,所述插入段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換熱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密封相連,且所述插入段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換熱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連通,所述連接段位于所述兩個換熱組件外,所述連接段的一端與所述插入段相連。
4、在本公開的又一種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連接段包括相互連接的卡接段和主體段,所述卡接段靠近所述插入段的一端的外壁具有環(huán)形的內(nèi)凸緣,所述內(nèi)凸緣與所述第一換熱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的外壁貼合。
5、在本公開的又一種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卡接段包括第一擴口段、中間段和縮口段;所述第一擴口段的一端與所述插入段相連,所述第一擴口段的另一端與所述中間段的一端相連,沿著所述第一擴口段到所述中間段的方向,所述第一擴口段的內(nèi)徑逐漸增大;所述中間段的另一端與所述縮口段相連,所述縮口段的另一端套接在所述主體段外,沿著所述中間段到所述縮口段的方向,所述縮口段的部分管段的內(nèi)徑逐漸減?。凰龅谝粩U口段與所述插入段之間形成所述內(nèi)凸緣。
6、在本公開的又一種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連接段還包括第二擴口段,所述第二擴口段位于所述主體段外,且與所述縮口段的另一端相連,沿著所述第二擴口段到所述縮口段的方向,所述第二擴口段的內(nèi)徑逐漸減小。
7、在本公開的又一種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進口管和所述出口管沿著所述兩個換熱組件的排列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換熱組件遠離所述第二換熱組件的一側(cè)。
8、在本公開的又一種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進口管為多個,多個所述進口管沿著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長度方向間隔排布;所述出口管位于多個所述進口管中的其中兩個所述進口管之間。
9、在本公開的又一種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微通道換熱器還包括兩個連接板,所述兩個連接板中的一個連接板位于兩個所述第一集流管之間,且分別與所述兩個所述第一集流管相連;所述兩個連接板中的另一個連接板位于兩個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間,且分別與所述兩個所述第二集流管相連;所述兩個連接板中每個連接板均具有流通孔,所述流通孔分別與所述連接板所連接的兩個集流管相連通。
10、在本公開的又一種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微通道換熱器還包括兩個隔離板組件,所述兩個隔離板組件中每個隔離板組件包括多個隔板,所述兩個隔離板組件分別與兩個所述第一集流管一一對應(yīng),每個所述隔離板組件中的多個隔板沿著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長度方向間隔布置在對應(yīng)的所述第一集流管內(nèi)將所述第一集流管分隔為多個腔體;每個所述進口管與所述第一換熱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中的一個腔體相連,所述出口管與所述第二換熱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中的一個腔體相連,所述出口管所連接的所述腔體位于其中兩個所述進口管所連接的所述腔體之間。
11、在本公開的又一種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出口管的內(nèi)徑大于所述進口管的內(nèi)徑。
12、本公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shù)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13、當通過本公開實施例所提供的微通道換熱器在使用在空調(diào)系統(tǒng)中等進行換熱時,由于該微通道換熱器中的進口管與所述兩個換熱組件中的第一個換熱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連通,所述出口管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兩個換熱組件中的第一個換熱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中,且與所述兩個換熱組件中的第二個換熱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連通,這樣便可使得出口管在將制冷劑傳輸出去時,出口管內(nèi)的制冷劑會與進口管連接的第一集流管中的制冷劑液體進行換熱,降低出口管中制冷劑的出口溫度,從而降低壓縮機吸氣溫度,改善系統(tǒng)性能,以提升換熱器的換熱效率。
14、也就是說,由于出口管穿過的第一個換熱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而第一個換熱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中的制冷劑為低溫制冷劑,所以,出口管中的制冷劑(高溫制冷劑)會和第一個換熱組件中的第一集流管中的低溫制冷劑快速換熱,從而降低出口管中制冷劑的出口溫度,有助于降低壓縮機吸氣溫度,改善系統(tǒng)性能。
1.一種微通道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換熱器包括兩個換熱組件(1)、進口管(2)和出口管(3);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管(3)包括相互連接的插入段(31)和連接段(32);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段(32)包括相互連接的卡接段(321)和主體段(322),所述卡接段(321)靠近所述插入段(31)的一端的外壁具有環(huán)形的內(nèi)凸緣(320),所述內(nèi)凸緣(320)與所述第一換熱組件(1a)中的第一集流管(12)的外壁貼合。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微通道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段(321)包括第一擴口段(3211)、中間段(3212)和縮口段(3213);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微通道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段(321)還包括第二擴口段(3214),所述第二擴口段(3214)位于所述主體段(322)外,且與所述縮口段(3213)的另一端相連,沿著所述第二擴口段(3214)到所述縮口段(3213)的方向,所述第二擴口段(3214)的內(nèi)徑逐漸減小。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微通道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進口管(2)和所述出口管(3)沿著所述兩個換熱組件(1)的排列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換熱組件(1a)遠離所述第二換熱組件(1b)的一側(cè)。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微通道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進口管(2)為多個,多個所述進口管(2)沿著所述第一集流管(12)的長度方向間隔排布;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微通道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換熱器還包括兩個連接板(4),所述兩個連接板(4)中的一個連接板(4)位于兩個所述第一集流管(12)之間,且分別與所述兩個所述第一集流管(12)相連;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微通道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換熱器還包括兩個隔離板組件,所述兩個隔離板組件中每個隔離板組件包括多個隔板(5),所述兩個隔離板組件分別與兩個所述第一集流管(12)一一對應(yīng),每個所述隔離板組件中的多個隔板(5)沿著所述第一集流管(12)的長度方向間隔布置在對應(yīng)的所述第一集流管(12)內(nèi)將所述第一集流管(12)分隔為多個腔體;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微通道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管(3)的內(nèi)徑大于所述進口管(2)的內(nèi)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