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空氣調節(jié)器及其送風方向控制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空氣調節(jié)器,更具體地說是涉及在送風口上設置風向板的空氣調節(jié)器。
以前的空氣調節(jié)在施放暖氣時,由于暖風和室內空氣的溫度差產生的浮力,影響腳下空氣的溫升。
以上問題的解決方法,有如特開昭63-263333號公報所記載的技術,即在送風口周圍安裝由噴出的空氣誘導周圍空氣的誘導裝置,這樣就可以使噴出的空氣和周圍空氣間的摩擦減小,從而能使噴出的空氣到達更遠處。
另一種方法是,如特開昭62-255739號公報所記載的方法,即在送風扇下游處設置的熱交換器的上端面和箱體頂板之間,形成分流空間,這樣在施放暖氣時,就可以用不通過熱交換器的分流風,抑制比重輕的熱風向上升。
再有,防止在空氣調節(jié)器中結露的技術如特開昭63-113246號公報所記載的那樣,是在送風口的上壁和下壁上設置分流通路,強制主氣流中的一部分氣流從此通路流過,從而防止在送風口上下產生渦流。
無論哪個公開例,都是在送風口上安裝風向板,利用它控制送風口噴出的氣流的方向。
另外,在特開昭62-194126號公報上記載的空氣調節(jié)器具有這樣的結構,即在空氣調節(jié)器的送風口上裝有三個半月形的風向板,使風向板上端位置的主氣流流路面積大致形成主流對副流為5∶1的比例轉動風向板,將主氣流的一部分作為副氣流,沿著和主氣流不同側的風向板面流動,在送風口使主氣流和副氣流混合。
再有,使主氣流與副氣流混合的方法,如特開昭61-122447號公報所記載的那樣,在氣流送風口設置連動的,可以改變噴出氣流方向的主偏向翼和輔助偏向翼,主偏向翼和送風口曲形壁面之間以及主偏向翼和輔助偏向翼之間分別形成向同一方向彎曲的偏向氣流通路。
在以前的空氣調節(jié)器中,設置在送風口上的風向板是靠抵擋噴出氣流來改變送風方向的,然而在風向板前端背面附近產生由負壓導致的二次氣流(附壁效應)。
此二次氣流一產生,主氣流在向負壓方向彎曲的同時流速下降。
在特開昭62-194126號公報上發(fā)表的是,副氣流的流路面積隨著向下游方向移動而擴大。因此,即使將主氣流的一部分用于副氣流,副氣流的勢力在送風口還是被削弱,而且,只不過副氣流中的只沿風向板面流動的氣流,才靠近在風向板的下端部分生成的旋渦狀的二次氣流,因而,不能期望副氣流有消除二次氣流的作用。
因此,仍然容易導致在主氣流向負壓方向彎曲的同時,流速降低。
在特開昭61-122447號公報上記載的空氣調節(jié)器,其噴出氣流不僅要由主偏向翼和輔助偏向翼,而且要由送風口的曲形壁形成,即根據在送風口處的主偏向翼的位置,由主偏向翼和曲形壁形成的主氣流,由于偏向翼和輔助偏向翼形成的副氣流被主氣流吸引,從而使噴到室內的空氣在向下方流動的同時而擴散,同樣使流速下降。
這樣一來,供暖送出的暖風很難到達腳下。
這樣構成的空氣調節(jié)器,其供暖的舒適性和供暖效率大大降低。
因而,本發(fā)明的第1個目的是提供供暖舒適性和供暖效率高的空氣調節(jié)器。第2個目的是提供可以充分抑制從空氣調節(jié)器噴出的主氣流在向負壓方向彎曲的同時流速下降的風向板。而第3個目的是提供供暖舒適性和供暖效率高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風向控制方法。
為了實現第1個目的,第一種結構具有以下特征在空氣調節(jié)器中,在送風口處設置的可轉動自如的風向板,包含設置在送風口的室內側端部的前面板,和比前面板的上端位置低,而又比上述前面板位置靠里的里面板,其配置方法如下里面板接近前面板,并且使其和前面板內側之間的間隔,在沿噴出氣流方向上,下游側比上游側狹窄。
為了實現第2個目的,第二種結構具有以下特征在空氣調節(jié)器中,在送風口處設置數個可以自由轉動的風向板,并具有形成和送風口噴出的空氣主氣流不同的空氣幕的手段。
這種空氣幕形成手段,是配置2個可以自由轉動的板,使得在空氣噴出方向上,下游側的間隔比上游側的間隔狹窄,在這2個可以自由轉動的板的上游一側端部之間構成空氣幕進氣口,在其下游一側端部之間構成空氣幕出氣口。
為實現第2個目的,第三種結構具有以下特征在空氣調節(jié)器的送風口設置噴出氣流加速機構,其方法是設置2塊可以自由轉動的板,使兩塊板在空氣噴出方向上下游一側的間隙比上游一側的間隙窄,前述機構配置在比噴出空氣主氣流寬的室內寬幅方向上。
為了實現上述第1個目的,第四種結構的特征是在空氣調節(jié)器中設置了分流通路,即在向室內噴出空氣的位置上設有風向板的空氣調節(jié)器中,在前述風向板上設置分流通路,其噴出的氣流方向指向前述風向板的室內側端方向。為實現同一目的,第五種結構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氣調節(jié)器,即在向室內噴出空氣的位置上設有風向板的空氣調節(jié)器中,前述風向板上具有分流通路,從此分流通路噴出的空氣朝向由前述風向板產生的2次氣流發(fā)生區(qū)域。為實現上述第2個目的,第六種結構是具有分流通路的空氣調節(jié)器用的風向板,即在安裝于空氣調節(jié)器的室內送風口處的風向板上,具有將其噴出的氣流向著前述風向板端方向的分流通路。為了實現上述第3個目的,第七種結構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氣調節(jié)器風方控制方法,即在以風向板抵擋從空氣調節(jié)器中噴向室內的氣流來矯正該氣流方向的空氣調節(jié)器風向控制方法中,射到前述風向板上的氣流中至少有一部分經過前述風向板內,向著前述被矯正的氣流方向側的前述風向板端方向誘導主氣流。為實現上近第1個目的,第八種結構是裝配了以下構件的空氣調節(jié)器,在水平方向上使各構件直鄰接安裝室內空氣的進氣口,凈化從前述進氣口吸入的空氣的過濾器,對凈化后的前述空氣進行熱交換的熱交換器,對熱交換后的前述空氣施加動壓的慣通風扇,在這些構件的下方裝有施加了動壓的前述空氣的送風口在上述送風口處能抵擋前述被施加了動壓的空氣流的位置裝有風向板分流通路設置在前述風向板上,使前述被施加了動壓的空氣的一部分,向著被風向板改變的氣流方向,即前述風向板端方向噴出。為同一目的,第九種結構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氣調節(jié)器,即在第4或第5種結構中,前述風向板在前面板和里面板之間開有作為分流通路的間隙,并將前面板和里面板相互固定起來。為同一目的,第十種結構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氣調節(jié)器,即在第四或第五種結構中,前述風向板是由多個開有作為前述分流通路的逢隙的板構成。為同一目的,第十一種結構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氣調節(jié)器,即在第四或第五種結構中,前述風向板由開有前述分流通路的逢隙的前面板和里面板構成,而前述前面板和里面板靠整流板相互固定。為同一目的,第九種結構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氣調節(jié)器,即在第四或第五種結構中,前述風向板在前面板和里面板之間開有作為分流通路的間隙,并將前面板和里面板相互固定起來。為同一目的,第十種結構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氣調節(jié)器,即在第四或第五種結構中,前述風向板是由多個開有作為前述分流通路的板構成。為同一目的,第十一種結構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氣調節(jié)器,即在第四或第五種結構中,前述風向板由開有前述分流通路的逢隙的前面板和里面板構成,而前述前面板和里面板靠整流板相互固定。為同一目的,第十二種結構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氣調節(jié)器,即在第四或第五種結構中,分流通路是在風向板上開通孔構成的。為同一目的,第十三種結構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氣調節(jié)器,即在第四或第五種結構中,分流通路進氣口的面積比出氣口的面積大。為同一目的,第十四種結構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氣調節(jié)器,即在第四或第五種結構中,在前述風向板上具有多個通過前述噴出空氣的一次側和通過室內空氣的二次側的分流通路。同樣,第十五種結構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氣調節(jié)器,即在第四或第五種結構中,多個前述風向板安裝在從上到下的位置上,在前述最上段或最下段或最上段和最下段的風向板上設有分流通路。同樣,第十六種結構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空氣調節(jié)器,即在第四或第五種結構中,將前述空調器上的前述風向板轉動自如地安裝在供暖位置,制冷位置和送風口封閉位置之間,當前述送風口處于封閉狀態(tài)時,關閉開口殘余部分的很寬的驅動板可自如地進出前述殘余開口部分。
第一種結構具有以下功能;從空氣調節(jié)器的送風口向室內噴出的空氣的一部分,通過前面板和里面板之間,從狹逢處開始加速噴出,可使向室內噴出的空氣主氣流不再向下方擴散,從而可以提高供暖舒適性和供暖效率。
第二種結構具有以下功能;安裝在空氣送風口處的,由多塊板構成的空氣幕發(fā)生手段,可以形成與噴出的空氣主氣流不同的空氣幕,由它抑制空氣主氣流受浮力影響而向上升的趨勢,而且還可以充分抑制從空氣調節(jié)器內噴出的主氣流向負壓方向偏移及由此帶來的流速降低。
第三種結構具有以下功能;設置2塊板,形成噴出氣流加速手段,即,使兩塊板之間間隙在空氣噴出方向上下游一側比上游一側窄,從而使噴出的氣流加速,由于這兩塊板是沿噴出主氣流寬幅方向安裝,所以這種加速手段就使得噴出的空氣達到地面的力量很強,可以使主氣流不擴散地向下方噴出。
第四種結構具有以下功能使空氣調節(jié)器向室內噴出的空氣的一部分經過分流通路在風向板端近旁噴出,從而消除了由另一部分氣流噴出時,在風向板端近旁產生的負壓狀態(tài)。
第五種結構具有以下功能;使空氣調節(jié)器送向室內的空氣中的一部分經過分流通路從風向板噴出,從而消除了由另一部分氣流噴出時產生的2次氣流。
第六種結構具有以下功能當使用裝在空氣調節(jié)器送風口處的風向板時,將從空氣調節(jié)器向室內噴出的空氣中的一部分氣流,從風向板入口處吸入,通過分流通路后,再從出口噴射到風向板端頭近旁,由該分流通路噴出的氣流能消除另一部分氣流在送出時產生的位于風向板端附近的負壓狀態(tài)。
第七種結構具有以下功能從空氣調節(jié)器送到室內的空氣的一部分通過風向板內部,在風向板端頭附近噴出,使另一部分氣流噴出時產生的位于風向板附近的負壓接近到另一部分送出氣流的動壓,從而消除負壓狀態(tài)。
第八種結構具有以下功能從室內空氣吸入口吸入的空氣經過過濾器凈化,凈化后的前述空氣通過熱交換器加熱,加熱后的前述空氣由貫通風扇施加動壓后從送風口送到室內。在送出時,前述被施加與動壓的氣流的一部分,通過裝配在風向板上的分流通路后從分流通路的出口沿前述風向板端方向噴出,減輕前述風向板端附近的負壓狀態(tài)。
第九種結構能增強第四或第五種結構產生的作用,即從空氣調節(jié)器向室內送出的空氣的一部分氣流,流過作為分流通路的前面板和里面板之間的逢隙,從風向板端附近噴出,消除了風向板端附近的負壓狀態(tài),而且因為前面板和里面板被相互固定,所以分流通路的幅寬沒有改變,也就沒有料想不到的分氣流速度的失常。
第十種結構能增強第四或第五種結構的作用,即從空氣調節(jié)器向室內送出的空氣中的一部分氣流流路作為分流通路的多塊板之間的間隙,從風向板端近旁噴出,消除了風向板端附近的負壓狀態(tài)。
第十一種結構能增強第四或第五種結構所產生的作用,即從空氣調節(jié)器向室內送出的空氣中的一部分氣流,流過作為分流通路的前面板和里面板之間的間隙,從風向板端附近噴出,消除了風向板端近旁的負壓狀態(tài),并且,由于前面板和里面板被相互固定,其分流通路的幅寬不變,因此,也不會產生預想不到的速度失常。同時,固定前面板和里面板的整流板具有整流效果,不會產生分氣流的偏向和紊亂,從而達到破壞風向板端附近2次氣流的效果。
第十二種結構是使第四或第五種結構產生的作用通過在風向板上升貫通孔作為分流通路來實現。
第十三種結構能增強第四或第五種結構的作用,即由于分流通路的出氣口比進氣口狹窄。所以,進入分流通路進氣口的空氣,被加速后從出口噴出,達到了破壞風向板端附近的2次氣流的效果。
第十四種結構能增強第四或第五種結構的作用,即從空氣調節(jié)器中噴出的一部分氣流從1次側分流通路中送出,此時產生的誘導效果,使在2次側分流通路中流過的室內空氣,以和流過1次側分流通路的氣流速度同樣速度噴出,用此重較大的室內空氣產生的二次分氣流,包圍從空氣調節(jié)器送出的暖風,抑制暖風的上浮,起到增大暖風到達距離的作用。
第十五種結構能增強第四或第五種結構的作用,即在大送風口的情況下,在送風口上下各段設置多個風向板,這時,在最上段和最下段的風向板上產生的附壁效應,是造成意想不到的送風口處氣流偏向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最上段或最下段或最上和最下段的風向板上設置分流通路,利用從此分流通路噴出的氣流,抑制風向板端近旁2次氣流的產生,起到了阻止由附壁效應造成的意想不到的氣流偏向。
第十六種結構能增強第四或第五種結構的作用,即轉動風向板,使風向在供暖和制冷時一致,都為最佳狀態(tài),并且,當風向板轉到送風口閉鎖位置時,即使有殘存的開口部分,也可以通過把運轉時從開口部分退出的驅動板插入到開口殘余部分,起到用驅動板和風向板封閉送風口的作用。
圖1a是本發(fā)明第1實施例空氣調節(jié)器室內部分送風口近旁的斷面圖。
圖1b是圖1a所示風向板的斜視圖。
圖1c是本發(fā)明第1實施例空氣調節(jié)器室內部分的斜視圖。
圖2a是流體中由壁引起的負壓區(qū)域的概念圖。
圖2b是流體中由壁引起的附壁效應形成的流線示意圖。
圖2c是在圖2b所示的壁上想辦法,破壞了附壁效應時的流線示意圖。
圖3是圖1a所示的風向板的縱剖面圖。
圖4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空氣調節(jié)器供暖時主氣流角度和分氣流速度關系的曲線圖。
圖5是空氣調節(jié)器的主氣流速度分布的曲線圖,原先有例用虛線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用實線表示。
圖6是以往的空氣調節(jié)器在工作時室內的溫區(qū)域分布的解析圖。
圖7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空氣調節(jié)器工作時室內高溫區(qū)域分布解析圖。
圖8是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例空氣調節(jié)器用風向板的部分斜視圖。
圖9是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例空氣調節(jié)器用風向板的縱剖面圖。
圖10a是本發(fā)明的第4實施例空氣調節(jié)器室內部分運轉終止時送風口附近的縱剖面圖。
圖10b是同一實施例供暖時的縱剖面圖。
圖10c是同一實施例制冷時的縱剖面圖。
圖11a是本發(fā)明的第5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室內部分運轉停止時送風口附近的縱剖面圖。
圖11b是同一實施例供暖時的縱剖面圖。
圖11c是同一實施例制冷時的縱剖面圖。
圖12a是本發(fā)明的第6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室內部分運轉停止時送風口附近的縱剖面圖。
圖12b是同一實施例供暖時的縱剖面圖。
圖12c是同一實施例制冷時的縱剖面圖。
圖13是本發(fā)明的第7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室內部分送風口附近的縱剖面圖。
圖14a是本發(fā)明的第8實施例的空氣調節(jié)器室內部分送風口附近的斜視圖。
圖14b是本發(fā)明的第8實施例空氣調節(jié)器室內部分送風口附近的縱剖面圖。
空氣調節(jié)器的形成有由圖1c所示的室內部分1和室外部分構成的,也有室內外各部分是一體的。另外,室內部分1有安裝在頂棚或側壁等高處的,也有安裝在地板上的。
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例如下。
圖1c所示的室內部分1是安裝在高處的例子,在殼7的前面,有室內空氣進氣口2,在此進氣口2上鑲有棚。安裝在此進氣口2的下方的風向板,連接在室內部分1的側壁32上,可以用手轉動風向板8的轉動軸,但風向板8的自重和來自送風口10的風壓不能使其轉動,鑲得很緊。
此送風口10,如圖1a所示,位于安裝在進氣口2下方的露水盤6和殼7下端之間。在進氣口2的內側裝有過濾器3,在這個過濾器口3的內側、露水盤6的上方,裝有熱交換器4,在這個熱交換器4的內側,裝有用電動機驅動的貫通風扇5,它們被并排鄰接地安裝在水平方向上。
風向板8如圖1b所示,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的端部連接在側板40上,從而使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的相對位置固定下來。轉動軸9固定在該側板40上。在確定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的相對位置時,如下設置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之間的間隔,即,將里面板18設置在低于前面板17的上端位置且在前面板的里側,使箭頭所示的進氣流13可以通過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之間的逢隙后,作為送出的氣流14通過和進氣側相對一側的風向板8的端部,形成分流通路12。如圖3所示確定此間隙的大小,即,隨著氣流向噴出方向的流動,此間隙在流動阻力小的條件下平滑地變窄。這樣,如圖1a中明確表示的那樣,對主氣流11形成空氣幕。風向板8的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做成大體上與飛機機翼斷面類似的流線形,這樣就可以在制冷運轉時具有充分抑制其成為噴出氣流14的流阻的作用,前面板17的朝向分流通路12一側的板面呈凹曲面,以使進氣流13能平滑而高效地向噴出氣流14的方向轉移。出于同樣的目的,里面板18的朝向分流通路12一側的板面呈凸曲面,以使進氣流13能平滑而高效地向噴出氣流14的方向轉移。
在這種結構中,當驅動貫通風扇5轉動時,室內空氣從進氣口2被吸到室內部分1中,由過濾器3過濾后通過熱交換器4。在供暖運轉時,空氣在通過熱交換器4的過程中受熱而升溫,在制冷運轉時,與此相反,空氣通過熱交換器4被冷卻。當空氣不被加熱而是被冷卻時,所產生的附著在熱交換器4上的水滴流入露水盤6中被接住,而不流到地上。
在供暖運轉時,以轉動軸9為中心,如圖1a所示,將風向板8轉到大體垂直的位置。
在供暖運轉時,通過熱交換器4出來的空氣,受到轉動中的貫通風扇5施加的動壓,以很大的動能從送風口10向下方噴出,被貫通風扇5施與動壓的空氣流,其一部分作為進氣流13,流過分流通路12,由于此分流通路12的流路面積不斷縮小,氣流被加速,而后成為噴出氣流14。其它的氣流,由風向板8改變風向后,接圖1a中粗箭頭所示的方向作為主氣流噴到室內。如此,分流通路12作為噴出空氣的加速手段,存在于主氣流11在寬幅方向上,在主氣流11被噴出時,位于風向板8下端附近、主氣流11的通路外側的風向板8表面一側,如圖1a中虛線所示,由附壁效應產生2次氣流15,從而形成負壓區(qū)。此負壓區(qū)一生成,主氣流11便從垂直方向向水平方向偏移。但是,由于從分流通路12噴出的氣流14阻礙了二次氣流15的生成,所以,消除了在風向板8下端附近的負壓區(qū),使其接近主氣流11的動壓。因而,主氣流11不受附壁效應的影響,受浮力影響也小,向著所期望的正確方向噴出,從而使主氣流向下所達到的距離增加。
這里,關于附壁效應及其與本發(fā)明的關系一同進行說明。
如圖2a所示,如果在主氣流11的流域中,豎直設置壁26使其與主氣流11的流線垂直,那么由于主氣流11的動壓作用,將在主氣流11的下游側的壁面附近,產生如圖2a所示的負壓區(qū)27,從而產生使主氣流11旋轉的二次氣流15,這樣一來,主氣流11如圖26所示,象附著于壁面似地偏向,主氣流11的能力很難繼續(xù)向下游延伸。因而,主氣流11被減速,并且風向也偏轉。這種主氣流11的流成附著于壁26的現象就是這里所說的附壁效應。
本發(fā)明的根本原理就是基于使空氣調節(jié)器的噴出氣流14的噴出距離遠的觀點,來消除附壁效應對主氣流11的巨大影響,如果將圖2a所示的構造換成消除此影響的模式性的基本原理,就如圖2c所示。
即,在主氣流11的流路中設立壁26,使其與主氣流11的流線垂直。在壁26上開有多個貫通孔28,使其與主氣流11的流線平行。這樣一來,主氣流的一部分流過貫通孔28,成為分氣流29,在圖2a所示的會產生負壓的區(qū)域27中,抑制負壓區(qū)和二次氣流15的生成,從而減小了附壁效應。
第1實施例中,在風向板8的下端背面,由于附壁效應產生二次氣流15,而由于此二次氣流15的作用,主氣流11被引向風向板8的背面,但是,由于從分流通路12噴出的氣流14,防止了二次氣流15的發(fā)生,抑制了主氣流11最大速度的降低,從而可以使熱風到達的距離增加。
第1實施例是使用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構成一個風向板8,但也可以在一個風向板上設有構成分流通路12的貫通孔。
在第1實施例中,流入分流通路12的氣流是靠貫通風扇施加了動壓的空氣流。因此,與貫通風扇5的風量相對應,如果風量大,則從分流通路12噴出高速氣流,如果風量小則噴出低速氣流,即它是一種自控型結構。
從分流通路12噴出的氣流14的速度Vo,根據風向板8的進氣部分面積A1,出氣部分面積A0,以及進氣流13的進氣流速度V1,由下式求出。
V0=(A1/A0).V1從分流通路12噴出的氣流14的速度,很容易用改變風向板8的出口面積A0來改變。
這里,根據圖4.圖5.圖6.圖7說明由安裝在室內的空氣調節(jié)器在送暖風時的數據析獲得的氣流特性,圖4表示分流通路12噴出的氣流14的速度V0和主氣流11的角度關系。另一方面,在送暖風時,人們認為把主氣流與水平線之間的夾角定為70°,就可以防止由于噴出氣流14和室內空氣的溫差所產生的浮力影響,在將風向板垂直設置,使分流通路12噴出的氣流14垂直向下流動時,當從分流通路12噴出的氣流14的速度V0為零時,對應的主氣流11的角度不足70°,而當從分流通路12噴出的氣流14的速度為4m/S時,主氣流4的角度達到70°,從圖4中可以斷定,為防止浮力的影響,從分流通路12噴出的氣流14的速度V0最好在4m/S以上。
如果將在圖1a中所示的送風口10的長度L范圍內,與主氣流平行向下300ml距離M的主氣流11的流速分布表示出來的話,則在利用以往的平板式風向板時,若把最高速度附近作為距離L的零點,則構成圖5中虛線所示的速度分布。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構成圖5中實線所示的速度分布。這樣對比的結果,如果采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則比起以往的空氣調節(jié)器,其噴出氣流的流速分布被控制得呈銳角,從而使最大氣流速度比以往的大致提高18%。這是由于從分流通路12噴出的氣流14破壞了二次氣流15,從而防止了主氣流11的速度下降所致。因此主氣流11到達的距離比以往的距離長。
圖6表示的是以往的例子,圖7表示的是本發(fā)明的例子,在縱向為2.3m,橫向為3.5m的室內斷面上,將從空氣調節(jié)器的室內部分1噴出的高溫區(qū)域16,用二維解析法求解后,繪制成斜線,如圖所示。這時的條件是送風量為8m3/min,風向板在垂直位置,送風溫度40℃,室內溫度20℃。由此也可以斷定,本發(fā)明的例子比起以往的例子,可以抑制從室內部分1噴出的熱風受浮力影響而上升的趨勢,熱風容易接近地面,即腳下。就噴出角度θ,以往例子是64°,而本發(fā)明是70°。由于控制了浮力引起的影響而能獲得最佳狀態(tài)。
在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例中,因為可以以轉動軸9為中心轉動風向板8,所以,在空氣調節(jié)器制冷的情況下,就能用手向上方轉動風向板至大體水平的位置。因此,送風口10也朝向水平方向敞開,故可將來自室內部分1的被冷卻的空氣向水平方向噴射到更遠的地方。
本發(fā)明第2實施例是改變第1實施例的風向板而成的,其變更處如圖8所示,將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在中間由整流板19連接。其它和本發(fā)明第1實施例相同。
在第2實施例中,由于整流板19將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連接起來,所以提高了風向板8的強度。這樣一來,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分氣流和主氣流11的沖力,使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振動而產生噪聲,同時防止由此振動帶來的前面板17和里面板18的彎曲等變形,以及分流通路12斷面形狀的改變引起的分氣流沖力的變化等不良影響,其它與第1實施例相同。
本發(fā)明第3實施例也是改變第1實施例的風向板8而成的,其變更處如圖9所示,將和第1實施例相同的分流通路12作為一次側分流通路12a,在構成風向板8的構件之一的前面板17上,在與里面板18相反的一側(即面向室內的一側),設有2次側分流通路12b。此2次側分流通路12b,直接吸入室內空氣,入口開在室內一側,出氣口與一次側分流通路12a同方向。此2次側分流通路12b的流路面積向著送風口上方向平滑的縮小。設置2次側分流通路12b時,除在型箱中加入合成樹脂外,還在前面板17的前面,加一塊附加板以形成2次側分流通路12b的間隙,可以考慮采用將此附加板設置在第1實施例所示的側板40上等制作方法。
第3實施例和第1實施例相同,靠從1次側分流通路12a噴出的氣流14,使主氣流11可以到達下方很近的地方。而且,靠從1次側分流通路12a噴出的氣流14的影響,使室內空氣作為進氣流21進入2次側分流通路12b的入口,因流路12逐漸縮小而被加速后,作為噴出氣流22向下方噴出。從此2次側分流通路12b噴出的氣流22,由于比從1次側分流通路12a噴出的氣流14和主氣流11的溫度低,比重大,所以上升的趨勢小,從而抑制了主氣流11的上升。因此,主氣流11可以向下方噴出更遠。其它同第1實施例。
本發(fā)明第4實施例,是改變第1實施例而成的,其變更點如圖10a.10b.10c所示,風向板8和其轉動軸9比第1實施例更靠近殼7。再者,轉動軸31和風向板8的轉動軸9一樣安裝在室內部分1的側壁32上,驅動板32固定在轉動軸31上。驅動板23恰好嵌入露水盤6的下面。
在第4實施例中,當不使用空氣調節(jié)器的時候,如圖10a所示,轉動驅動板23和風向板8,使它們并列在一直線上,且在封閉送風口10的位置上。這樣,送風口10被驅動板23和風向板8封閉,既增加了室內部分1的美觀性,又可防止尖埃侵入室內部分1,從而提高可靠性。當空氣調節(jié)器在供暖運轉時,如圖10b所示將驅動板23向上方轉動,轉動到露水盤6的下方,緊靠在它的下表面上,大約其厚度的一半恰好嵌入露水盤6的下面,再將風向板8轉動至垂直位置。這樣一來,主氣流向下方噴出,與第1實施例的情況相同,由于從風向板8的分流通路12噴出氣流14,從而使主氣流11可以噴射到很遠處。當空氣調節(jié)器處于制冷狀態(tài)時,如圖10c所示,將驅動板23和風向板8都轉向上方,使送風口10朝水平方向敞開。這樣做的結果,被貫通風扇5施加動壓的冷卻后的空氣作為主氣流11,就可以沿殼7的形狀,向大致水平方向噴出。其它同第1實施例。
第5實施例是第1實施例的變異,其變更處如圖11a.11b.11c所示,風向板8及其轉動軸9比第1實施例更靠近殼7,再者,轉動軸33與風向板8的轉動軸9一樣,被安裝在室內部分1的側壁40上,驅動板23被固定在此轉動軸33上,驅動板33恰好嵌入殼7的下面。
在第5實施例中,當不使用空氣調節(jié)器的時候,將驅動板23和風向板8轉到如圖11a所示的位置,這樣做的結果,送風口被驅動板23和風向板8封閉,既增加了室內部分1的美觀性,又可防止塵埃侵入室內部分1,從而提高了可靠性。當空氣調節(jié)器處于供暖運轉時,如圖11b所示,將驅動板23向殼7的下方轉動,使驅動板厚度的一半恰好嵌入殼7的下面,再將風向板8轉動至垂直位置。這樣一來,主氣流11向下方噴射,和第1實施例的情況相同,由于從風向板8的分流通路12噴出的氣流14,從而使主氣流11噴射到下方更遠處。當空氣調節(jié)器處于制冷狀態(tài)時,如圖11c所示,將驅動板23轉到殼7的下方,再將風向板8轉到上方,使送風口10朝水平方向敞開,這樣一來,由貫通風扇5施加了動壓的冷卻空氣做為主氣流11就可以沿殼7的曲面,向大致水平方向噴出。在這個例子中,由于驅動板23可以轉至殼7一側收藏起來,所以,風向板8可以安裝在更靠向室內的地方,從而可以確保送風口10比第4實施例更大,其它與第1實施例相同。
第6實施例是第1實施例的變異,其變更處如圖12a.12b.12c所示,風向板8和其轉動軸9比第1實施例更靠近殼7。再者,在室內部分1的兩側壁40上,水平方向的驅動板23的兩端可以滑動自如地插入,而且可以自如地出到送風口10和殼7下之間的位置。
在第6實施例中,當空氣調節(jié)器不工作時,如圖12a所示,將風向板8轉到傾斜位置,將驅動板23向送風口10方向拉出,送風口10被驅動板23和風向板8封閉。這樣做,既提高了室內部分1的美觀性,又防止了塵埃侵入室內部分1,從而提高了可靠性,當空氣調節(jié)器處于供暖運轉時,如圖12b所示,將驅動板23從送風口10推入到殼7的下面,使其緊靠在殼7的下面,再將風向板轉至垂直位置。這樣做的結果,主氣流11向下方噴射,和第1實施例的情況相同,由于從風向板8的分流通路12噴出氣流14,從而使主氣流噴射到下方更遠處。當空氣調節(jié)器處在制冷狀態(tài)時,如圖12c所示,將驅動板27推入到殼7的下方,再將風向板轉至上方,使送風口10朝水平方向敞開。這樣做的結果,被貫通風扇5施加了動壓的冷卻空氣作為主氣流11,沿著殼7的曲面向著大致水平的方向噴出。在此例中,由于驅動板23可以滑動收入殼7一側,所以,可以將風向板配置在靠近室內的位置,從而確保送風口10比第4實施例更大。其它同第1實施例。
第7實施例如圖13所示,是將室內部分24鑲嵌在天花板內的空氣調節(jié)器采用本發(fā)明的例子,
第7實施例中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室內部分24在室內天花板內,其室內部分24的構成是,使從進氣口吸入的室內空氣經過熱交換器4,再由圖中未示出的風扇施加動壓后,作為主氣流11從送風口10噴出,在送風口10上裝有風向板8,不使其固定,而是用轉動軸使其轉動自如地安裝在送風口里面或者送風口附近的部件上,風向板8向一邊傾斜,使主氣流11不向進氣口方向噴射。
在此第7實施例中,主氣流11噴出時產生的位于風向板8下端附近的二次氣流15被從風向板8上的分流通路12噴出的氣流14所抑制,從而使主氣流11到達下方的距離更遠,也可以正確地控制主氣流11的風向。這樣一來,主氣流的方向不會偏向風向板的里側側,即不會偏向進氣口又一側,主氣流可以噴到下方很遠的地方,噴出后的主氣流11,充分地使空氣升溫后,從進氣口又進入空氣調節(jié)器。因而,可以防止噴出的主氣流11向進氣口2的方向回轉而在噴出后不久就被吸入進氣口2的這種所謂短路現象的發(fā)生。由于防止了短路現象的發(fā)生,從而使空氣調節(jié)器具有很好的工作效果。
第8實施例如圖14a.14b所示。此實施例是將空氣調節(jié)器的室內部分安裝在地上的地式空調器采用本發(fā)明的例子。在此例子中,空氣調節(jié)器的進氣口2和出氣口10在室內部分的正面,室內部分的內部構造采用以往眾所周知的任何一種構造都可以。
在送風口10上從上到下安裝有4個風向板8。無論哪個風向板8都可以這樣傾斜,即在供暖運轉時,都能將主氣流11引導到予定的下方。
各風向板8中的最下段風向板上設有分流通路12,其入口在室內部分1的內側,其出口在室內一側。此分流通路12的流路面積隨著向室內方向移近而逐漸縮小。
在第8實施例中,把將要從送風口10噴出的空氣中的一部分,作為進氣流流入分流通路12,它和主氣流11大體平行地向房內噴出。在主氣流11噴出時,在最下段的風向板8的室內一側突出端附近產生2次氣流15,主氣流11更向下方偏轉,但是,由于從分流通路12噴出的氣流14破壞了2次氣流15,所以,主氣流11的噴射距離增加,同時可以防止主氣流向下方偏轉噴出后的氣體直接被吸入室內部的進氣口2的所謂短路現象。
在上述各實施例中,分流通路是以固定的孔形成的,但在前面板和里面板形成的分流通路中,也可以以各個板單獨轉動的形式構成。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fā)明,則在空氣調節(jié)器的送風口上,只用不作為主氣流的主氣流中的一部分,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調節(jié)主氣流的噴射方向。
如果采用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fā)明,則可利用由多個位于送風口的板形成的控制主氣流狀態(tài)的空氣幕,可以制成具有噴出空氣效率高的空氣調節(jié)器。
如果采用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fā)明,則空氣幕很容易利用從2個轉動自如的板的下游側端部的送風口噴出的空氣得到。
如果采用權利要求4所述的發(fā)明,則因為由2塊轉動自如的板,在主氣流的寬幅方向上得到噴射氣流加速手段,所以,可以確實引導空氣調節(jié)器噴出的主氣流向下方噴射。
如果采用權利要求5所述的發(fā)明則因為可以抑制空氣調節(jié)器噴出的主氣流的速度下降和偏向,所以,主氣流到達的距離變長,從而可以得到舒適的空氣調節(jié)環(huán)境。
如果采用權利要求6所述的發(fā)明,則因為消除了附帶在風向板上的二次氣流,從而抑制了此二次氣流對主氣流流速和方向的不良影響,所以,可以得到由空氣調節(jié)器帶來的舒適的環(huán)境。
如果采用權利要求7所述的發(fā)明則可提供合適的風向板,以抑制空氣調節(jié)器的主氣流的速度下降和偏向,使主氣流噴射距離更遠,從而,得到舒適的空氣調節(jié)環(huán)境。
如果采用權利要求8所述的發(fā)明,則可提供使空氣調節(jié)器環(huán)境舒適的方法,即利用通過風向板噴出的氣流,維持用風向板嬌正了的氣流方向在圖中不變,所以可以維持空氣調節(jié)器按所希望的正確的方向噴出氣流,得到舒適的空氣調節(jié)環(huán)境。
如果采用權利要求9所述的發(fā)明,則能夠提供使空氣調節(jié)環(huán)境舒適的空氣調節(jié)器,這種空氣調節(jié)器能抑制向房間內噴出的空氣的速度下降和偏向,從而使主氣流噴射的距離增加。
如果采用權利要求10所述的發(fā)明則可增強權利要求5或權利要求6的效果,即將2塊板相互固定起來,從而增加了風向板的強度,這樣就可以形成防止噪聲和保持流路截面面積不變的分流通路。
如果采用權利要求11所述的發(fā)明,則可增強權利要求5或權利要求6的效果,即利用幾塊板,就可以簡單地構成分流通路。
如果采用權利要求12所述的發(fā)明,則可增強權利要求5或權利要求6的效果,即用整流板將2塊板相互間固定起來,從而增加了風向板的強度,防止了噪聲和流路截面面積的變化,并且,還可以由整流板形成噴出風量極為均勻的分流通路。
如果采用權利要求13所述的發(fā)明則可利用下述方法來達到權利要求5和權利要求6的效果,即利用在風向板上開貫通孔作為分流通路的方法。
如果采用權利要求14所述的發(fā)明,則可增強權利要求5或權利要求6的效果,即由增加從分流通路噴出的氣流速度,達到增強權利要求5或6的效果的目的。
如果采用權利要求15所述的發(fā)明,則利用1次側分流通路,就可達到權利要求5或6的效果,為增加其效果,利用從2次側分流通路噴出室內的空氣,會進一步增加主氣流的噴射距離,從而得到舒適的空氣調節(jié)環(huán)境。
如果采用權利要求16所述的發(fā)明,則可增強權利要求5或權利要求6的效果,即抑制從空氣調節(jié)器進氣口吸入噴出氣流的短路現象,使空氣調節(jié)器具有良好的空氣調節(jié)效果。
如果采用權利要求17所述的發(fā)明,則可增強權利要求5或6的效果,且因為可以使空氣調節(jié)器的送風口處于近乎全關閉的狀態(tài),所以,提高了空氣調節(jié)器的美觀性,同時,也抑制了塵埃的侵入,提高了空氣調節(jié)器的可靠性。
權利要求
1.空氣調節(jié)器具有以下特征在空氣調節(jié)器中,在送風口設置的可以自由轉動的風向板包含前面板和里面板,前面板設置在前述送風口靠室內一側的端部,里面板設置在低于前述前面板上端位置的里側,該里面板靠近前述前面板,使其和前述前面板之間的間隔在氣流噴出方向上,下游一側比上游一側窄。
2.空氣調節(jié)器具有以下特征在空氣調節(jié)器中,在送風口設置的數個可以自由轉動的風向板,具有形成和前述送風口噴出的主氣流不同的空氣幕的機構。
3.空氣調節(jié)器具有以下特征在權利要求2中記載的空氣調節(jié)器中,前述空氣幕形成機構是由兩塊板構成,其設置方法是,在空氣噴出方向上使下游一側的間隔比上游一側的間隔窄,在這2塊可以自由轉動的板的上游側端部設置前述空氣幕的進氣口,在其下游側端部設置空氣幕出氣口。
4.空氣調節(jié)器具有以下特征在空氣調節(jié)器中,在送風口設置氣流加速機構,它是由2塊可以自由轉動的板構成,其設置方法是,在空氣噴出方向上,使兩板之間的距離在下游一側比上游一側窄,該機構是在比主氣流更靠近室內一側沿著前述主氣流寬幅方向配置。
5.在裝有朝著向室內噴出的空氣設置的風向板的空氣調節(jié)器中包含分流通路,該分流通路能使從上述風向板噴出的氣流方向向著前述風向板的室內一側板端方向。
6.空氣調節(jié)器具有以下特征在具有朝著向室內噴出的空氣設置的風向板的空氣調節(jié)器中,前述風向板包含前述噴出空氣的分流通路,此分流通路的噴氣方向,向著由前述風向板形成的2次氣流發(fā)生區(qū)域。
7.空氣調節(jié)器用的風向板,它配置在空氣調節(jié)器向室內噴射空氣的送風口上,在該風向板上設有使空氣噴出方向朝向風向板的端頭方向的分流通路。
8.使空氣調節(jié)器噴向室內的空氣射到風向板上,從而矯正其流動方向的空氣調節(jié)器風向控制方法其特征為射到前述風向板上的空氣的一部分,通過前述風向板內,沿該風向板端方向將上述空氣流引導到前述被矯正了的流動方向,
9.空氣調節(jié)器具有以下特征空氣調節(jié)器包括空氣進氣口,凈化從該進氣口吸入的空氣的過濾器;對凈化后的空氣進行熱交換的熱交換器;以及給熱交換后的空氣施加動壓的貫通風扇;它沿直方向并列重疊設置在同一高度上,在它們的下向設置前述被施加動壓的空氣的送風口,并在該送風口處設置分流通路,使分流風,即前述被施加了動壓的空氣的一部分,向著用風向板改變了的氣流方向,從風向板端噴出。
10.空氣調節(jié)器具有以下特征在權利要求5或6記載的空氣調節(jié)器中,前述風向板具有被相互固定的前面板和里面板,并開有作為分流通路的逢隙。
11.空氣調節(jié)器具有以下特征在權利要求5或6記載的空氣調節(jié)器中,前述風向板由開有分流通路間隙的數塊板構成。
12.空氣調節(jié)器具有以下特征在權利要求5或6記載的空氣調節(jié)器中,前述風向板由開有前述分流通路間隙的前面板和里面板構成,前述前面板和里面板由整流板相互固定。
13.空氣調節(jié)器具有以下特征在權利要求5或6記載的空氣調節(jié)器中,分流通路是由開在風向板上的貫通孔構成。
14.空氣調節(jié)器具有以下特征在權利要求5或6記載的空氣調節(jié)器中,分流通路里面板進氣口的開口面積比出氣口的開口面積大。
15.空氣調節(jié)器具有以下特征在權利要求5或6記載的空氣調節(jié)器中,前述風向板具有多個通過前述噴出空氣的一次側和通過室內空氣的2次側分流通路。
16.空氣調節(jié)器具有以下特征在權利要求5或6記載的空氣調節(jié)器中,前述風向板從上至下設有多個,這些風向板中在最上或最下或者最上和最下的風向板上設有分流通路。
17.空氣調節(jié)器具有以下特征在權利要求5或6記載的空氣調節(jié)器中,前述風向板可以在送暖位置,制冷氣位置和送風口關閉位置之間自由地轉動,在前述送風口處于關閉狀態(tài)時,關閉開口殘余部分的很寬的驅動板能向開口殘余部分自由進出。
全文摘要
在空氣調節(jié)器中,設置在送風口上的可以自由轉動的風向板,至少包括置于送風口室內側端部的前面板,和低于前面板的上端而在前面板里側的里面板,里面板靠近前面板,設置前面板和里面板的間隙在送風方向上,下游比上游窄,形成使氣流向著風向板室內側端頭方向噴出的分流通路。這樣就可以由從前面板和里面板的下游一側端頭部噴出的空氣,形成和空氣主氣流不同的空氣幕,并可以在空氣主氣氣流的寬幅方向上使主氣流加速。
文檔編號F24F13/20GK1055050SQ9110155
公開日1991年10月2日 申請日期1991年3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1990年3月16日
發(fā)明者唐司茂樹, 山川正剛, 小暮博志, 森本素生 申請人:株式會社日立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