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改進的太陽能收集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太陽能收集器,這種太陽能收集器使用一種大的球體或拋物體盤將太陽射線集中到一個單個區(qū)域,在此區(qū)域內通常安裝有太陽能接收器。特別是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改進的太陽能收集器裝置,它包括主收集器和一個相關的小反射器,這個小反射器用來將被集中的太陽引能引導到接收器區(qū)域。可以以接收器靠近主收集器的形式應用本發(fā)明,也可以以定目鏡的形式應用本發(fā)明,定日鏡中多個收集器的每一個都將集中的太陽能引向一個單個的、遠距離的能量接收器。
在太陽能應用方面,最近工作趨向發(fā)展具有增大的功率、容量及功能的太陽能集中收集器。例如目前正利用使用拋物線凹型收集器向汽輪發(fā)電機供熱的太陽能裝置來向美國加利福尼亞高壓輸電線路提供354兆瓦的電能。
已開發(fā)出改進的中央接收器集中器,但是使用這種技術的商品裝置尚未投入運行。
具有拋物線或其它反射表面(如球面反射器)的太陽能集中反射器可能具有最高的太陽能熱量轉換效率,這種反射器通常被稱作“盤”,因為反射器的形狀是盤狀的,它可以獲得最高的有用溫度。這種盤的開發(fā)工作已進行了20余年。
這些年來已建立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太陽能集中盤收集器。
最新設計之一在本發(fā)明者的國際專利申請No PCT/AU93/00588說明書的
圖1和圖2中列出特征。該申請是WIPO出版公開第WO 94/11918號,其說明書應被認為在這里合并為一體作為參考。雖然與由傳統(tǒng)能源所產生的熱量相比,使用反射盤一直很難取得真正的成本效益,但由于它們可以收集到比其它類型太陽能收集器更多的太陽能(因為一整天它們都以直角面對太陽),所對它們的進一步開發(fā)在多個研究中心正在繼續(xù)。
在前述WIPO出版公開第WO 94/11918號列出特征的盤設計是一種最近已構制出的被稱作大盤的例子(它是一個口徑直徑大于200m2的收集器)。這些大盤有可能會為大于200℃的溫度提供最經濟的高質量熱量。由于以大的太陽能收集器可獲取的滯止溫度通過適當設計可以大于2000℃,這些收集器具有大量的潛在用途,這些用途需要的過程熱量在200℃到1,500℃的范圍。典型的用途包括用太陽能熱流程進行有成本效益的發(fā)電及許多熱化學及光量子化學過程的動力補充(包括太陽能的熱化學轉變,碳氫化合物礦物燃料及生命體材料的太陽能氣化,少污染或很低污染的液體或氣態(tài)燃料的產生,及一定范圍的化學及其它富能產物的產生)。
當使用時,這種太陽能收集器的盤必須被跟蹤使其全天面對太陽,以便使入射太陽能聚焦在接收器(一個太陽能吸收器)上,這個接受器放在盤的焦點上。跟蹤要求是這樣的即任何要被引入到焦點區(qū)域上的接收器的材料(固體、液體或氣體)必須沿一運動路徑來運送,因為接收器是在盤的軸上,而這個軸的運動是跟蹤太陽的結果,因而在向接收器的供料線上包括韌性的或旋轉接頭是必要的。當在供料線上運送高溫/高壓流體時,這樣的接頭是難于生產的并且,在一定濕度或壓力之上,可用的接頭是昂貴的并失去了用聚集的太陽能提供動力進行處理的經濟意義。
使用目前的太陽能收集器盤(包括在前述WIPO出版公開第WO94/11918號所描述的盤)的另一個問題是從太陽能接收器運送以地面為基地的材料和將其運送到太陽能接收器的流體傳輸線的充分絕緣。這樣一條線或路徑可以具有相當長的長度及與其絕緣及線中旋轉或韌性接頭相關的相當大的成本代價,這些接頭是整個收集器系統(tǒng)成本的一個大的比例部分,為了到達接收器這些接頭必須通過某種復雜結構來構制。此外,需要大量的抽吸能量來運送材料到接收器,這并不容易達到而流體傳輸系統(tǒng)的移動及儀表化也是構成問題的。
另一個影響跟蹤太陽收集器盤成本效益的因素是驅動收集器面向太陽。這要求堅固的裝置,可以經受強風并易于檢查及安裝。具有通??趶?如圓形、六角形等)并使用高度/方位跟蹤,還有同時其反射結構相對于水平軸平衡,以減少驅動效應的收集器,總是經受高的風負荷,驅動機構及其伴隨的硬件在需要維護時,要求特殊裝置用來到達某些元件,增加了費用甚至日常維修的不便。極地赤道驅動也導致了總是相對高地遠離地面的結構。
大盤拋物體(或球面或其他)反射表面結構也是一種高成本的實踐,這種結構保證了太陽射線總是被反射到接收器(吸收器)上。有時這種表面是由一系列足夠數目及其尺寸可取得必要集中率的平面鏡近似而成的。這樣的鏡面需要被支持在一個框架之中使得鏡面的每一部分聚焦在接收器上(即框架本身必須具備正確形狀以便取得對太陽能必要的集中)。除去在非常低溫的接收器場合,平面鏡部分的數目必須很大并大多使用彎曲鏡面。在使用許多平面鏡部分或彎曲鏡時,盤成本的一個重要部分是由于建立反射平面而引起的,在最近這些年中大量的開發(fā)努力都投入在有成本效益的表面上了。
本發(fā)明尋求提供能量集中盤裝置,它避免或減少了主要的成本及上述伴隨目前大盤太陽收集器的其它缺點。
在廣意形式上,本發(fā)明提供能量集中裝置,其構成為接受及反射輻射能的主要聚集器盤;輔助反射器裝置,它被安裝在所說主要收集器盤的焦點軸上,來接收從所說主要收集器盤反射的所說能量并再次反射所說輻射能量;以及基本放置在所說輔助反射器的焦點上的一個接收器,接收從所說輔助反射器反射的所說輻射能量。
最好是所說接收器置于一個固定位置,如在地面上或在一相對遠的位置上。
所說主要收集器也最好是由多個平面或彎曲反射器板構成。
以一種較好形式,所說主要收集器盤是拋物體、球體或其它的形狀如三角形,部分圖形或部分六角形,由此建立低質量中心。
所說主要收集器最好具有偏置焦軸。
所說輔助反射器裝置最好由一個或多個平面或彎曲反射器板構成。
在一個最佳實施例中,所說主要收集器盤帶有空間框架或空間構架,如四面體支柱組件或包括多個四面體構架組件。
在一個最佳實施例中,所說主要收集器盤帶有如PCT/AU93/00588(WO 94/11918)所描述的框架。
也許最好的是用所說裝置來集中太陽能。
在一個最佳實施例中,所說接收器由一個太陽能吸收器構成。
所說太陽能吸收器最好由一裝置構成,這個裝置將任何材料(固體、液體或氣體)引入所說吸收器,其特征在于韌性和/或旋轉接頭不是必須的。
所說裝置最好被用作定日鏡來照射中央接收器。
在最佳實施例中,所說主要盤是使用高度/方位驅動,極性赤道驅動或其它驅動來跟蹤的。
在一種修改和替換最佳形式中,不用所說輔助反射器,而在其位置上提供接收器,它被安裝在所說主要收集器的焦軸上。第二反射器系統(tǒng)的去除也允許具有增加的焦軸長度的主要反射器用作定目鏡。
本發(fā)明的這些或其它特征將在下列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描述中進一步解釋,本發(fā)明僅以舉例的形式提供。下列描述將參照附圖來進行。
圖1示出了入射在本發(fā)明的輔助(小的)反射器上能量被引入的區(qū)域或點的位置,使用的是用于主要盤反射器的高度/方位驅動的盤旋轉參數。
圖2示出使用了主要盤的極性赤道驅動參數時,同樣的區(qū)域或點的位置。
圖3示出了本發(fā)明的對稱反射器盤裝置。
圖4示出了本發(fā)明的偏置盤裝置,主要反射器盤具有三角形口徑。
圖5示出了本發(fā)明的收集器的最佳實施例的透視圖,其構成為多個三角形反射板。
圖6示出可以使用的不同口徑的形狀,特別地圖6(a)示出了延長的盤,圖6(b)示出了截斷的三角形盤以及圖6(c)示出了三角形盤。
圖7示出了本發(fā)明的收集器的仰示圖,這收集器具有的質量中心的四面體構架框架結構裝置。
圖8示出了為接收器放置在主要反射器的焦點時,本發(fā)明的一個改進型最佳實施例。
當本發(fā)明被用于具有短聚焦長度的太陽能反射器盤時,太陽能接收器最好安裝在或靠近地面。這樣的接收器可以容易地被絕緣??蓪⒉牧先菀椎靥峁?或去除)給接收器而不需要韌性或旋轉接頭。接收器可以比安裝在普通大口徑反射盤的焦點上,在一個支持橫梁端部上的接收器,具有更堅固的結構。
這樣安裝的接收器必須被定位,使得接收器的中心(或靠近中心)是在主盤所有運動軸旋轉的中心點上。在主盤為高度與方位驅動時,這一點必須固定并且必須在水平軸線上(例如在軸座標之間這段軸的二等分點)而且也在豎軸線上靠近地面。這點在圖1內以點P未示出。在選擇P的位置可有某寬容度(即通過定位旋轉軸)。
在主盤的極地赤道座架的場合下,必須建立用于接收器位置的同一固定點。盤的極地旋轉軸是圍繞這點,而極地軸本身圍繞這點上下轉動,在圖2中作為點P示出。
在使用其它驅動概念來使太陽反射器盤跟蹤的場合,決定接收器應放置在什么地方時做同樣的考慮。重要的因素是任何其它驅動安排的轉動中心點,它是接收器的標定中心,將相對于地面而固定。
在本發(fā)明的每個實施例中,用適當焦距的輔助的小(相對于主盤)拋物形或球形鏡(SR),將太陽射線聚焦在點P上。通過所要求的集中度及下面所描述的主盤集中的特性來設定輔助反射器的口徑面積,曲率和焦長。一般地,小反射器的口徑或面積將小于主反射器口徑的5%,如果主鏡被設計成由大約為50的系數來集中,則典型地小反射器的口徑或面積將是2%。然而,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任何特殊口徑尺寸的小反射器。
可以將小反射器SR鉸鏈安裝在其支架上,在需要保護接收器的時候,使得它可以運動,停止到達接收器的太陽能。主反射器(MR)是主要的太陽能收集器及太陽能的部分集中器。然而最好是以具有適當尺寸(典型的是面積為幾平方米或大些)的平面鏡板來構成主反射器而不使用曲板。安裝小的平面鏡使得其總形狀是拋物形或球面形的近似。主盤的這種結構方法確保了鏡板可以以低成本及良好的精確性被制造。在其上安裝鏡的反射器形狀可以是許多方法之中任何一種(例如用空間構架和空間框架)來取得。
在主反射器MR上安裝小反射器SR,安裝方式是這樣的,由SR占有的中心線位置沿MR的焦軸方向,由此確保主反射器將其已集中的射線送至SR。這種小反射器和主反射器的結合然后安裝在支持框架上,框架確保SR的焦點與P點重合而且這種對應由驅動機制對MR的所有方向(特別是當MR正對的太陽聚集太陽能時)來維持。以這種方式當主盤(主反射器)追蹤太陽時太陽射線一直聚焦于P。任何適當的接受器,固定于P點的地面將接收所有被聚集的能量。只要太陽射線聚焦于P點,這種同樣的基本操作可應用于高度/方位、極地/赤道或其它跟蹤結構。
通過調節(jié)在主集中鏡及第二集中鏡中的平面鏡板的數目與尺寸可以實現(xiàn)具有特別或被設定的集中比率的太陽集中器。使用彎曲板還允許通過調節(jié)結構上的鏡板連接點的空間位置及提供適當曲率來實現(xiàn)特別設定的集中率。
通過提供每個鏡板(在主和/或第二集中鏡上)的調節(jié),可將焦點區(qū)的特性設定到一個強度的寬范圍,從近似常量到其它更復雜特性,在焦平面內也可產生幾個焦點。
本發(fā)明可用具有任何適當形狀的主集中器的口徑來進行。然而,選擇具有特別益處的主反射器口徑形狀是具有優(yōu)點的,生產在“停泊”位置時具有低的外形的收集器系統(tǒng)是有收益的,因為這能減輕在強風中所經受的壓力(因而減低了主盤及其支持框架的組裝成本)。除所選口徑形狀例如圓形、六角形、三角形等外,典型地,鏡殼可以是拋物形、球體或其它形狀,來適應需要和設計要求,并在空間定位面向太陽以此一整天聚集能量。
雖然上述特征可以被引入任何形式結構的盤中,但這些特征適用于應用四面體框架等的原理應用,例如在前述出版物WO 94/11918中所述。
圖3示出了本發(fā)明的一個對稱收集器裝置,它要求將盤收集器放在高于地面至少等于盤半徑的位置上。由于這種集中器將在強風中經受大負荷,所以這個裝置不是本發(fā)明的最佳實施。如圖4(a)所示作為焦軸被這樣偏置的結果,通過將小反射器SR向主盤的邊緣偏置,主盤可以更靠近地面的放置,它將經受較小的風負荷而且也將易于進行監(jiān)測、調節(jié)及修理。通過適當選擇P點,主盤也可對于水平軸基本平衡。指向太陽的方法也可從眾多可能性中選擇,但是最佳方法是當處在“生存”位置(當風速很高時),允許移動結構靠近地面座落的那種方法,由于它不必承受如此高的風力從而實現(xiàn)更經濟的結構。
例如允許這樣的收集器跟蹤的普通方式,要求將系統(tǒng)的水平軸置于地面之上至少高出盤的半個直徑,在高度/方位驅動場合是這樣,在極地赤道驅動時也是要高于地面。
通過建立用于主盤的口徑形狀,這個形狀是三角形的(如圖4(b)所示或是加長的、長方形或另一種具有降低的及向MR下緣偏置的適當形狀,可進一步支持減弱風負荷特征。這樣的裝置將主盤的大部分放置在靠近點P,從而確保主要重量分布被偏置靠近在基線上的點P。即,當主盤在其水平軸上旋轉并水平朝向時,小的輔助的反射器是非??拷孛妗_@就確保在水平軸驅動的場合,定位盤的驅動力是很小的,僅能應付一些相對輕的不均衡風力。
更易應用于高度/方位跟蹤的上面所描述的偏置焦軸裝置,除了當主盤豎直向上面對而停泊時對,風呈現(xiàn)低的外形使主盤可以經受住很強的風之外,還有下列優(yōu)點(a)東-西向排列內的其它太陽聚焦器的遮蔽,通過三角形外形被減少,由此陣列在黎明和黃昏時能進行更有效的能量收集;(b)水平軸可以相對于質量平衡,因而需要較少能量來驅動主盤去跟蹤太陽;(c)所有驅動機構、小反射器SR及太陽能接收器從地面水平易于接近,而且(d)在接受器上進行的各種過程的儀表使用、監(jiān)視及控制更容易達到,特別是運輸流體處理時,比如在蒸汽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在接收器與地面之間的傳送線內可以丟失顯著的高熱度。
在圖5中示出了固定接收器收集器的最佳裝置,在這個裝置中旋轉的水平軸與質量水平軸中心相重合。這二個軸與旋轉豎軸在收集器系統(tǒng)的標定焦點上相交叉,固定的接收器定位在該焦點上。
在圖6中示出了對應于水平軸位置不同的盤口徑的形式。這些形式不是唯一的,其它可以是圓形、六角形、方形及其它形。三角形/四面體形為基礎的形式帶有某些優(yōu)點,這些優(yōu)點使它的成為最佳形式。這些形式在“底部”邊緣為盤的最寬部時,更是最佳形式,朝向頂部漸漸的變尖,這使水平軸更靠近底部邊緣的安置變得容易并且允許盤在生存位置上豎直向上朝向時,以對地較低外形來座落。半圓及半六角形或“半”正方形的等允許呈現(xiàn)較低外形,使得平衡水平盤軸更容易。
圖7示出了圖5的側示圖,示出了(見圖5)具有低質量中心的四面體構架裝置;也示出了任意裝置。
圖8示出了不帶第二集中器(或反射器)的裝置,其中在主集中器(反射器)的焦點區(qū)內放置接收器,這樣還產生平衡水平軸的低外形盤系統(tǒng)。沒有固定接收器,就沒有對水平軸與豎軸相交的限制的要求。圖8也能描述用于為遠距離中央接收器照射的定日鏡裝置;在這種場合主反射器的焦長與圖8內照射盤上安裝的接收器的主反射器焦長相比是長的。
參考圖5到圖7,用于辨別特征的參考號如下1.盤的前框架,它將支持反射器鏡面板。
2.盤的后框架;3.與前和后框架形成四面體框架的連接元件;4.標定焦點的位置;5.盤的旋轉水平軸,在高度/方位驅動的場合,軸被支持在聚焦器的基礎框架上,收集器又相對豎軸旋轉。在固定接收器結構的場合如圖1到圖4內容所確定的那樣,豎軸通過焦點,象水平軸所做的一樣。
6.盤的水平質量中心,包括隨盤本身移動的所有元件和結構,例如,第二集中器及其在盤上的支持裝置(塔,帶有拉線的桿等)。這個軸理想的應該是與旋轉的水平軸重合、或靠近水平軸,以便產生一個需要減少驅動力和能量平衡的系統(tǒng),這是相對于這些軸不重合而言的。通過確保旋轉水平軸盡可能地靠近盤的“底部”邊緣(“底部”理解為朝向水平的盤-見圖5示例),及確保這個軸盡可能靠近地面但不引起盤“底部”邊緣接觸地面,盤和整個收集器在被放在豎直朝向(生存)位置時設置非??拷孛妫尸F(xiàn)低風外形。通過考慮第二集中器(8)及其支持,通過選擇盤的口徑可將軸5,6排列于向盤“底部”邊緣偏置,或在未使用固定接收器的系統(tǒng)(例,圖8)的場合向接收器偏置。
7.旋轉的豎軸,在選擇固定接收器的場合,它與基本框架的旋轉中心重合。這個限制對承載在盤上的接收器來說不是必要的,例如圖8,其中水平與豎軸并不相交。
8.第二集中器支撐,使得主反射器與第二集中器一起產生一個焦點P(10)。
9.在主集中器的反射表面上的開口,使得太陽能被集中的射線到達固定接收器。
10.點P,聚焦器系統(tǒng)的標定焦點(如圖1到4包括的內容所確定的)。
11.旋轉基礎框架,它承載盤的水平軸。
12.第二集中器的支架(或如在圖8中的用于在盤上安裝接收器的支架)。這個支架可有許多種形式-例如,如圖5及7所示的帶有偏移安裝的塔、三角架或類似物(如申請PCT/AU 93/00588所示),如圖7所示的拉線桿,或其它。
13.連接到盤框架的多個反射鏡板。這些板可以是三角形的(或在其它盤幾何形式的場合的其它形狀),這些三角形又可以由許多鏡面瓦之一組成,這些鏡面瓦又是平面或曲面的,以共同形成所需盤表面外形拋物形,球形,等。用平面(平的)瓦,平面瓦根據所需度接近反射表面,通過支持結構本身可取得所希望的外形。
13a.用于第二集中器例如13的多個反射鏡面板。
14.在圖8場合安裝在盤上的接收器。
15.使接收器穩(wěn)定的拉線。
16.圖8中的支持桿,用于安裝接收器的另一種裝置(見12作為另一種選擇)。
17.盤/第二反射器及支持結構的質量中心。
18.安裝在地面的接收器。
圖5到圖7使用了三角形板及四面體形狀。由于其剛性、重量輕及易于制造安裝因而很經濟,所以這些是最佳結構,然而,用不同技術用于構成可以實現(xiàn)本發(fā)明構造的其它鏡面板形狀及其它裝置都是可能的。
如圖中可識別的,本發(fā)明提供了幾種新穎特征,包括偏離中心但平衡的水平軸,(減小驅動能量);低懸掛裝置,當被放在生存(豎直朝向)位置時由于更靠近地面,因而具有較小風負荷,導致較少材料費;從地面到所有元件易于進入性,不用升降儀器(當需要維修及調整時這是一個重要因素);使得在東西向上的其它收集器上(由于形狀)的遮擋(太陽位于低位時的早上和晚上)減少了的口徑;具有特別集中率的收集器(通過改變在主反射器和/或使用時的輔助反射器上的鏡面的尺寸和形狀和/或曲率),使得收集器可以被設計成滿足多種不同應用;其制造使用標準商業(yè)過程的收集器。
為了取得對水平軸的平行移動,將這個軸放置在質量軸水平中心(理想地是與之重合)。同時為了取得當在生存位置豎直朝向時的低外形,將水平軸靠近地面放置并靠近盤的“底部”邊緣(“底部”被理解為在盤水平朝向時使用)。
為了使質量的水平軸中心易于盡可能靠近盤的“底部”邊緣,選擇一盤口徑,它在“底部”具有很寬尺寸,在“頂部”逐漸變成更窄尺寸。當使用四面體部件來實現(xiàn)這個構造時易于取得。附圖顯示了幾種這樣的口徑示例;不需要平衡重量。這樣一種口徑也減輕了在西方向和東方向上在靠近的收集器上的遮擋效應,特別是在靠近日出和日落時分。
除如上述做為最佳實施例指出的外形和口徑之外,各種其它外形和口徑也是可行的;從運轉角度看對盤外形和口徑,沒有基本限制,但是從經濟和技術便利角度上指出了最佳選擇。
由本發(fā)明所指明的,同時被引入平衡/偏軸盤,其帶有固定接收器被放在或靠近旋轉軸的交叉點,這些共同的總體概念可用來實現(xiàn)具有將接收器放在主反射器的焦平面內的盤及實現(xiàn)照射遠距離固定接收器的定日鏡(這被稱作“中央接收器概念,其中數個定日鏡照射在塔上的一個固定接收器)。在這后二種場合內,并不要求使用帶有放置有接受器的公共交叉點的軸;然而這種安置還是保留了平衡的“偏移中心”水平軸及低懸掛反射器的優(yōu)點,以及使用平面或曲面鏡板的能力和將集中率設計到技術要求的能力。
因而人們將了解到本發(fā)明的收集器裝置在盤結構及如WO94/11918所描述液壓控制裝置方向特別有用,特別是關于調制性、使用多個四面體、驅動(雖然有取得軸移動的其它途徑)等。如此,這里描述的收集器裝置連同WO 94/11918所描述的結構和系統(tǒng)的結合將補充認為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
本發(fā)明有一個小的缺點,即由于在能量到達接處器之前需兩次反射,而不是從普通太陽能反射器的盤的單次反射,故有約4%的能量丟失。
那些熟悉太陽能聚集裝置的人將了解到(向上面提到的),本發(fā)明原理也可用于定日鏡,假定小反射具有長焦長,因為本發(fā)明使得可以建立具有堅固及精確構造的主盤,它確保了所接收及聚集的太陽能被傳送給遠方的接收器,即使有強風出現(xiàn)(否則強風可以使聚等器裝置變形)。
應當注意到在某些情況中本發(fā)明的一個改進型可以是有用的。在這個改進形式中,并不是如所示安裝小反射器及使固定接收器在地面上,而是將接收器安裝在SR位置,如圖4(b)所示,將更多的平面鏡板或彎曲鏡板用于主盤。這種裝置雖不是最佳,但優(yōu)于其太陽能接收器安裝在一中心焦點上的普通大盤,優(yōu)越之處在于i.在系統(tǒng)中聚焦器的排列之間較少遮擋,ii.使用低外形但水平軸仍平衡,以及iii)具有所有驅動機構及非??拷孛娴慕邮掌?當盤水平朝向時)。定目鏡也可不用第二反射器而用長焦長主反射器來實現(xiàn)。
當在主盤跟蹤的極地赤道安裝情況下及使用如圖4b所示裝置時必須給予更多關照。
主盤的口徑形狀可能需要改進,以防止在太陽剛好在地平線之上時盤與地面相接觸。
雖然上面已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幾種特別系列,應了解到在不偏離本發(fā)明原理的情況下,可以對這樣的示例進行各種變化。
權利要求
1.一個能量集中裝置,包括接收及反射輻射能的主收集器盤;一個輔助反射器裝置,它安裝在所說主收集器盤的焦軸上,以便接收從所說主收集器盤反射的所說能量并再次反射所說輻射能;以及一個基本定位在所說輔助反射器焦點的接收器,來接收以所說輔助反射器反射的所說輻射能。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集中裝置,其中所說接收器設在固定位置,如在地面或相對遠的位置。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能量集中裝置,其中所說主收集器由多個平的或彎曲的反射器板構成。
4.如權利要求1到3之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能量集中裝置,其中所說主收集器盤是拋物形、球形或其它形狀而其口徑形狀例如為三角形或六角形,由此建立低的質量中心。
5.如權利要求1到4之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能量集中裝置,其中所說主收集器盤具有偏離的聚焦軸。
6.如權利要求1到5之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能量集中裝置,其中所說輔助反射器裝置由一個或多個平的或彎曲的反射器板構成。
7.如權利要求1到6之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能量集中裝置,其中所說主收集器盤帶有空間框架或空間構架,如四面體支柱組件。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能量集中裝置,其中所說主收集器盤帶有一個如PCT/AU 93/00588(WO 94/11918)所描述的框架。
9.如權利要求1到8之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能量集中裝置,其中所說的裝置被用于集中太陽能。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能量集中裝置,其中所說接收器由太陽能吸收順構成。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能量集中裝置,其中所說太陽能吸收器包括任何材料(固體、液體或氣體)引入所述吸收器的裝置,其特征是柔性和/或旋轉接合不是必需的。
12.如權利要求1到11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能量集中裝置,當如定目鏡使用時,照射中心接收器。
13.如權利要求1至12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能量集中裝置,其中所說主盤是使用高度/方位驅動,極地赤道驅動或其它驅動來跟蹤的。
14.如權利要求1所要求的能量集中裝置,其中,不用所說輔助反射器,將所說接收器置于其位置上,安裝并于所說主收集器盤的焦軸上(這里水平與豎軸不必交叉)。
15.一個能量集中裝置,基本象本文參照附圖所描述的那樣。
16.一種集中輻射能的方法,基本象本文所描述的那樣。
全文摘要
一個能量集中裝置,其構成為一個主收集器盤(MR),一個輔助裝置(SR)及一個接收器(P)。輻射能如太陽能從主收集器(MR)被反射到輔助反射器(SR)上的一個區(qū)域,然后聚焦在接收器P上。這使得接收器P可以被提供到一個固定位置,比如在地面上或在遠距離的位置上,這樣就可以容易的進入太陽能吸收器并降低維修費用等,去除了韌性或旋轉接頭等。主收集器(MR)可以由多個平面或彎曲反射器板構成,并降低收集器MR的費用。一個改進型如去除輔助反射器(SR)并將接收器P放在其位置上。
文檔編號F24J2/18GK1156502SQ95194242
公開日1997年8月6日 申請日期1995年7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1994年7月19日
發(fā)明者史蒂芬·卡尼夫 申請人:阿努泰克Pty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