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空調器連接管的示意圖。連接管120包括至少一段軟性管體,其一端設置有管體接頭陽段121,另一端設置有管體接頭陰段122,其中管體接頭陽段121的外徑與管體接頭陰段122的內徑相匹配,連接時還可再采取加入O型圈等密封措施。如需加長,則將一段管體120的管體接頭陽段與另一段管體120的管體接頭陰段相接、擰緊,就可方便地延長管道的長度,并保證連接管具有較好的密封性。
[0069]圖11所示的空調器100在室外機110上加裝快速接頭陽段,該快速接頭陽段與室外機I1上的截止閥擰緊,形成密閉空間;室內機130加裝快速接頭陰段,該快速接頭陰段與室內機130的蒸發(fā)器高低管焊接,由此也形成密閉的空間;再將連接管120的管體接頭陰段121與室外機110的快速接頭陰段連接,連接管120的管體接頭陽段122與室內機130的快速接頭陰段連接,這樣就便捷地將室外機及室內機連接在一起。
[0070]參見圖13,示出室內機接水盤在空調器中的裝配位置示意圖。如圖13所示,該接水盤131位于室內機130貫流風輪132的風道中,通過計算機仿真技術結合特定產品特征設計的接水盤131,可在相同噪音水平的基礎上使得風量有了明顯的提高。
[0071]參見圖14,示出本實用新型室內機接水盤的截面圖。接水盤I包括圓滑過渡的出口擴壓區(qū)1311和蝸舌1312,在接水盤131的橫截面上:出口擴壓區(qū)1311的型線是一條接近直線的光滑曲線,從而消除了出口區(qū)域的回流區(qū),更有利于出風,出風阻力減小,風量相應增加;蝸舌1312離貫流風輪1312的間隙為4.0?4.5mm,此距離能合理的引導蝸舌部位的二次回流,既能保證最佳風量,同時也能保證最優(yōu)的噪音。
[0072]如圖14所示,蝸舌外輪廓線1313設置成圓弧形??梢杂行p少偏心渦二次流的回流截面,同時偏心渦的大小也相應減小,風量相應增加;蝸舌外輪廓線1313設置為37.0?37.4mmο此外輪廓線一方面能保證足夠大的進氣角,使風輪的進氣范圍更大,從而增加出風風量,同時能很好的引導二次回流,減小蝸舌部位的噪音;蝸舌外輪廓線1313設有弧形的凸臺1314,此凸臺1314能有效地緩解蝸舌1312尾部的紊流噪聲,降低二次回流噪聲。這樣,空調器風量和噪聲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從而大大提高了空調器的性能。
[0073]參見圖15,示出本實用新型貫流風輪結構。該貫流風輪132包括左、右端板1322(圖中僅示出一端)和多片風輪葉片1321,其中:左、右端板1322分別固定在風輪軸(圖未示出)上;所有風輪葉片1321分別沿風輪軸的軸向分布且夾設在左、右端板1322之間。特別地,風輪葉片1321垂直于風輪軸的橫截面沿縱向彎成曲線狀(優(yōu)選為彎成圓弧狀),且風輪葉片1321厚度自風輪葉片根部到風輪葉片尾部逐漸縮小,有利于保持較好的氣動特性和較好的結構強度。該貫流風輪改善了風輪葉片結構,氣流流經風輪葉片后緣時產生的漩渦打碎,從而有效地減少流阻,減少振動和噪聲,提高風機效率,以下進一步舉例說明。
[0074]參見圖16,示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風輪葉片結構。每片風輪葉片1321的后緣分布有系列葉片小凹坑13211,這些小凹坑13211可為圓形、方形等。氣流在旋轉風輪的作用下由風輪葉片1321的前緣進入,當氣流流經風輪葉片1321的后緣時,在葉片小凹坑13211的作用下減小風輪葉片尾部的漩渦,同時將原先的整體氣流打碎,從而增加了氣流的擾動;這樣就將氣流流過風輪葉片后產生的大漩渦分割為小漩渦,由此減少了阻力、振動和噪聲??梢岳斫獾氖?,本實施例還可同時在每片風輪葉片1321的前緣設置若干葉片小凹坑13211,通過小凹坑結構將風輪葉片后緣13213產生的漩渦打碎;同時,葉片小凹坑13211也可以很好地將氣流流經風輪葉片前緣時產生的漩渦。當然,也可僅在風輪葉片1321的前緣設置葉片小凹坑13211。
[0075]參見圖17,示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風輪葉片結構。每片風輪葉片1321的后緣設置有若干葉片鋸齒13212,其中葉片鋸齒13212的高度與葉片鋸齒13212的寬度之比為15%?40%,葉片鋸齒13212的鋸齒角為30。?130° ;葉片鋸齒13212的齒頂132123為平齒頂,葉片鋸齒13212的齒槽13212bS V形缺口,當然也可采用其它形狀。此外,也可同時在每片風輪葉片1321的前緣13212設置有若干葉片鋸齒13212 ;或者,也可僅在風輪葉片1321的前緣13212設置葉片鋸齒13212。本實施例在風輪葉片1321上設置鋸齒13212,其工作原理與前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0076]參見圖18,示出本實用新型冷媒系統(tǒng)實施例一的示意圖。該冷媒系統(tǒng)140由壓縮機141、四通換向閥142、冷凝器143、節(jié)流組件144、第一截止閥145、蒸發(fā)器146及第二截止閥147等主要部件組成,其中:壓縮機141,用于壓縮冷媒;四通換向閥142,用于切換冷媒的正、反流向;冷凝器143、蒸發(fā)器146,通過四通換向閥142選擇性連通壓縮機141,分別用于與外界交換熱量;節(jié)流組件144,設置于冷媒管路上;節(jié)流組件144為毛細管或電子膨脹閥,用以調節(jié)冷媒管路中冷媒的流量;調節(jié)節(jié)流組件5也可為節(jié)流閥,通過調整節(jié)流閥的開度來調節(jié)冷媒的流量;第一截止閥145,第二截止閥147設置于蒸發(fā)器146兩端的冷媒管路上,用以增加管段壓力,進而平衡整個冷媒管路。
[0077]參見圖19,示出本實用新型冷媒系統(tǒng)實施例二的示意圖。該冷媒系統(tǒng)在圖18所示的冷媒系統(tǒng)實施例一基礎上增加了雙向截止閥148,其與節(jié)流組件144并聯,可以快速實現空調系統(tǒng)內冷媒管路的壓力平衡,進而使空調停機后正常的等待開機狀態(tài)準備大為提前,有效地提高了空調的舒適性及其使用壽命。
[0078]制冷運行過程中,冷媒流動路線如下:壓縮機141 —四通換向閥142 —冷凝器
143—節(jié)流組件144—第一截止閥145—蒸發(fā)器146—第二截止閥147 —四通換向閥142 —壓縮機141,完成制冷循環(huán)。此時,雙向截止閥148不導通,空調正常運行,冷凝器143中的壓力比蒸發(fā)器146中的壓力要高;當空調停機時,雙向截止閥148導通,冷凝器143內的高壓冷媒迅速向蒸發(fā)器146內流動,從而使空調系統(tǒng)壓力迅速平衡。
[0079]制熱運行過程中的空調系統(tǒng)冷媒流動路線如下:壓縮機141 —四通換向閥142 —第二截止閥147 —蒸發(fā)器146 —節(jié)流組件144 —第一截止閥145 —冷凝器143 —四通換向閥142 —壓縮機141完成制熱循環(huán)。此時,雙向截止閥148不導通,空調正常運行,蒸發(fā)器146中的壓力比冷凝器143中的壓力要高;當空調停機時,雙向截止閥148導通,蒸發(fā)器146內的高壓冷媒迅速向冷凝器143內流動,從而使空調系統(tǒng)壓力迅速平衡。
[0080]參見圖20,示出本實用新型冷媒系統(tǒng)實施例三的示意圖。該冷媒系統(tǒng)在圖18所示的冷媒系統(tǒng)所示實施例一的基礎上增加了冷凝水回收利用裝置149,使得室內機冷凝水的冷量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從而降低空調耗功,有效地提高空調器的制冷季節(jié)能源消耗效率)和全年能源消耗效率。
[0081]參見圖21,示出本實用新型冷凝水回收利用裝置的示意圖。該主要包括冷媒管道1491及冷凝水管道1492,其中:冷凝水管道1492的兩端分別設置冷凝水進口 A、冷凝水出口 B ;冷媒管道1491的兩端分別設置冷媒進C、冷媒出口 D,且冷媒管道1491至少有一部分套設于冷凝水管道1492內。
[0082]具體結構為:冷媒管道1491為U型管;冷凝水管道1492包括:兩豎管14921,分別套設在U型管的兩側管上;一橫管14922,連通兩豎管14921,其中將該橫管14922優(yōu)選地設置于U型管的底部一端。其中,加強冷媒和冷凝水的換熱,使冷媒和冷凝水的流動方向采用逆流的方式,即冷媒管道1491中的冷媒流向與冷凝水管道1492中的冷凝水流向相反。由此,可進一步有效提高冷媒和冷凝水的對流換熱溫差,增大冷媒和冷凝水的換熱量,降低冷凝器的冷凝壓力,達到降低空調耗功,提高空調制冷量。
[0083]參見圖21,示出本實用新型冷媒系統(tǒng)實施例四的示意圖。該冷媒系統(tǒng)在圖18所示的冷媒系統(tǒng)基礎上增加了儲液罐1403的冷媒調節(jié)旁路,其第一節(jié)點Pl位于冷凝器143與蒸發(fā)器146之間,第二節(jié)點P2位于壓縮機141的吸氣口與四通換向閥142之間;這樣,空調可以根據制冷/制熱模式的不同調節(jié)冷媒的流量,實現制熱COP的基礎上提高制冷EER之目的。
[0084]如圖22所示,冷媒調節(jié)旁路還包括回油毛細管1401和冷媒控制閥(通常為電磁閥)1402。儲液罐1403與第一節(jié)點Pl之間設置冷媒控制閥1402,其電連接冷媒調節(jié)控制器(圖未示出),該冷媒調節(jié)控制器在制冷時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