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得到具備風機盤管機組那樣小型且能進行蒸汽加濕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具備:吹出空調用空氣的空氣調節(jié)器;使空調用空氣與蒸汽混合的加濕用腔室箱體;和以使空調用空氣產(chǎn)生兩條旋流并與蒸汽混合的混合機構。混合機構具備:設置為使空調用空氣分叉為第一分流空氣、第二分流空氣和第三分流空氣,且通過第一分流空氣產(chǎn)生第一旋流的分叉構件;設置為使第三分流空氣朝向流至第一旋流的下游區(qū)域的第一分流空氣并流入的第一引導部;和設置為使第二分流空氣與流至第一旋流的下游區(qū)域的第三分流空氣相錯開且相向地流動,從而產(chǎn)生第二旋流的第二引導部。
【專利說明】
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設置于辦公室或酒店等的房頂并進行空氣調節(jié)的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0002]在使用蒸汽對空氣調節(jié)用空氣進行加濕時,蒸汽被空調用空氣吸收為止所需的蒸發(fā)吸收距離較長,因此需要較長較大的加濕空間。
[0003]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245538號公報。
【實用新型內容】
[0004]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
[0005]因此,僅僅通過在房頂板內狹小空間里使用的、如風機盤管機組(fancoil unit)這樣的小型空氣調節(jié)器是難以進行蒸汽加濕的。因此,需要有另一個進行蒸汽加濕的空氣調節(jié)器,存在空調系統(tǒng)成本升高的問題。
[0006]解決問題的手段:
[0007]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具備:吹出空調用空氣的空氣調節(jié)器;在內部使空調用空氣與蒸汽混合而對所述空調用空氣進行加濕的加濕用腔室箱體;和以使所述空調用空氣包圍所述蒸汽同時使所述空調用空氣產(chǎn)生兩條旋流并與所述蒸汽混合的形式、設置于所述加濕用腔室箱體的內部的混合機構。
[0008]又,也可以是混合機構具備:設置為使所述空調用空氣分叉為第一分流空氣、第二分流空氣和第三分流空氣,且通過所述第一分流空氣產(chǎn)生第一旋流的分叉構件;設置為使所述第三分流空氣朝向流至所述第一旋流的下游區(qū)域的所述第一分流空氣并流入的第一引導部;和設置為使所述第二分流空氣與流至所述第一旋流的下游區(qū)域的所述第三分流空氣相錯開且相向地流動,從而產(chǎn)生第二旋流的第二引導部。
[0009]根據(jù)上述結構的實用新型,使空調用空氣包圍蒸汽同時使空調用空氣產(chǎn)生兩條旋流而與蒸汽混合,因此可促進空調用空氣對蒸汽的吸收而增大單位時間的蒸汽吸收量。因此,蒸發(fā)吸收距離縮短而實現(xiàn)加濕空間的縮小和加濕用腔室箱體的小型化。又,蒸汽由空調用空氣包圍而不與加濕用腔室箱體的內表面直接接觸,因此不會發(fā)生冷凝或結露等,加濕用腔室箱體無需隔熱,降低成本。只要將本實用新型的加濕單元設置于辦公室或酒店等狹小空間的房頂板內,并與風機盤管機組等小型空氣調節(jié)器直接連接或者通過風道連接,便可以進行蒸汽加濕。此外,如果已設有空氣調節(jié)器,則只需增設加濕單元便可以以低廉的價格進行更新。又,即便是溫度和濕度較低的外氣,只要進行蒸汽加濕就不存在加濕不足的擔憂,通過將外氣直接導入至風機盤管機組等小型的空氣調節(jié)器,則無需另一個進行外氣加濕的空氣調節(jié)器,謀求成本降低。借助于加濕用腔室箱體,使空調用空氣的噪聲能量通過擴散和反射大幅度衰減,因此最適合酒店等要求靜音性的場所,能夠進行舒適性優(yōu)異的空氣調節(jié)。
[0010]又,也可以是分叉構件具備:與所述加濕用腔室箱體的內表面部隔著距離設置,并形成了使所述空調用空氣通過而分別產(chǎn)生所述第二分流空氣、所述第三分流空氣、第四分流空氣和第五分流空氣的四個間隙部的擋壁部;和以使所述空調用空氣穿過所述擋壁部而產(chǎn)生所述第一分流空氣和所述第一旋流的形式設置于所述擋壁部的開口部。
[0011]根據(jù)上述結構的實用新型,借助于開口部,可增加通過開口部的空調用空氣的風速而提高雷諾數(shù),在開口部的下游區(qū)域確實地產(chǎn)生第一旋流,可以將空調用空氣與蒸汽混合而進行加濕。此外,僅僅是在擋壁部上設置開口部的簡單結構,因此能夠以低成本進行制造。
[0012]又,也可以是第一引導部由與所述第三分流空氣碰撞從而使所述第三分流空氣的行進方向朝向所述第一旋流的下游區(qū)域的第一風向調節(jié)板構成;第二引導部由與所述第二分流空氣碰撞從而使所述第二分流空氣的行進方向朝向與所述第三分流空氣相錯開且相向的方向的第二風向調節(jié)板構成。
[0013]根據(jù)上述結構的實用新型,通過第一風向調節(jié)板和第二風向調節(jié)板,可使第二分流空氣與第三分流空氣相錯開且相向從而使空調用空氣旋轉,從而確實地產(chǎn)生第二旋流,可以將空調用空氣與蒸汽混合并進行加濕。此外,僅僅是設置第一風向調節(jié)板和第二風向調節(jié)板的簡單結構,因此無需通過多個構件將加濕用腔室箱體的內部復雜地進行分隔,能夠以低成本進行制造。
[0014]又,也可以是具備以在產(chǎn)生第一旋流的區(qū)域排放所述蒸汽的形式設置于所述加濕用腔室箱體的內部的噴霧管。
[0015]根據(jù)上述結構的實用新型,在產(chǎn)生第一旋流的區(qū)域排放蒸汽,因此使空調用空氣高效且迅速地吸收蒸汽,增大有效加濕量。
[0016]又,也可以是還具備向所述噴霧管輸送所述蒸汽的電極式蒸汽發(fā)生器;所述蒸汽發(fā)生器具備使電極間的電壓升壓的升壓變壓器。
[0017]根據(jù)上述結構的實用新型,在電極式蒸汽發(fā)生器中例如可以使用100V的電源且400V的電極,因此電極面積大幅度縮小,加濕能力保持不變但謀求加濕器的小型化。因此,也可以設置于辦公室或酒店等的房頂板等狹小空間內,可以容易進行蒸汽加濕。
[0018]又,也可以是還具備在所述噴霧管的上風側進行加濕的汽化式加濕器;將所述汽化式加濕器的加濕不足部分由所述噴霧管加濕以補充。
[0019]根據(jù)上述結構的實用新型,主要通過運行成本較少的汽化式加濕器進行加濕并僅將不足部分由蒸汽進行加濕,因此加濕成本極少,而且在低空調負荷時通過蒸汽進行加濕制暖以及低溫加濕,從而可以同時實現(xiàn)節(jié)能性和舒適性。
[0020]又,也可以是還具備使作為所述空調用空氣導入的外氣與回風混合的混合用腔室箱體,所述混合用腔室箱體具備設置為使回風流入的回風通路、和設置為使所述外氣從與所述回風的氣流交叉的方向流入所述回風通路的外氣通路。
[0021]根據(jù)上述結構的實用新型,通過混合用腔室箱體使外氣與回風交叉而強制地產(chǎn)生湍流,可以促進具有溫差的外氣與回風的混合。因此,在短距離內實現(xiàn)溫度平均的混合空氣。因此,混合用腔室箱體變得緊湊,可以防止熱交換不均和加濕不均,從而消除空氣調節(jié)不均的情況而改善舒適性。使用混合用腔室箱體將外氣與回風導入至空氣調節(jié)器中,以此即便是風機盤管機組等小型空氣調節(jié)器,也能夠進行和大型空氣處理單元相當?shù)目諝庹{節(jié),從而謀求成本的降低。
[0022]又,也可以是所述混合用腔室箱體具備階梯部,所述階梯部設置為在比所述外氣與所述回風交叉的區(qū)域靠近上游側的位置上使所述外氣碰撞而擴大所述外氣的氣流寬度。
[0023]根據(jù)上述結構的實用新型,通過階梯部,以擴大外氣的氣流寬度的狀態(tài)與回風交叉,從而甚至在混合用腔室箱體的各個角落也都能強制地產(chǎn)生湍流,可以進一步促進外氣與回風的混合。因此,可以在更短的距離內形成溫度平均的混合空氣。因此,進一步使混合用腔室箱體變得緊湊,可以確實地防止熱交換不均和加濕不均,從而消除空氣調節(jié)不均的情況而進一步改善舒適性。此外,混合空氣的噪聲能量通過階梯部進行擴散并反射而大幅度衰減。因此,最適合使用于酒店等要求靜音性的場所,能夠進行舒適性優(yōu)異的空氣調節(jié)。
[0024]又,也可以是具備控制裝置,所述控制裝置形成為如下結構:在空調負荷最大時,使多臺所述空氣調節(jié)器以最大空調能力同時運行,且所述空調負荷每減少相當于一臺所述空氣調節(jié)器的最大空調能力的量,就使一臺所述空氣調節(jié)器停止運行。
[0025]根據(jù)上述結構的實用新型,根據(jù)空調負荷的減少,完全停止不需要運行的空氣調節(jié)器,因此不存在運行能量的浪費而實現(xiàn)節(jié)能。此外,在過渡期間等空調負荷較少時,能夠實現(xiàn)空調能力無過量或不足的適溫空氣調節(jié),能夠改善舒適性和節(jié)能性。
[0026]又,也可以是具備通過被供給的所述空調用空氣誘導并混合被空調空間的空氣后向所述被空調空間吹出的格柵型誘導吹出口。
[0027]又,也可以是具備通過被供給的所述空調用空氣誘導并混合被空調空間的空氣后向所述被空調空間吹出的恒速式誘導吹出口。
[0028]又,也可以是具備通過被供給的所述空調用空氣誘導并混合被空調空間的空氣后向所述被空調空間吹出,且將誘導混合空氣的熱向所述被空調空間輻射的誘導輻射單元。
[0029]根據(jù)上述結構的實用新型,將被空調空間的空氣進行誘導并與空調用空氣混合,以此可以使向被空調空間吹出的空氣溫度接近被空調空間的溫度。因此,可以防止冷氣或被空調空間的溫度不均、結露等,謀求舒適性的改善。此外,可以使空調用空氣的單位風量的冷卻能量或加熱能量增大而減少供給風量,通過送風動力削減和風道等設備的小型化而謀求成本的降低。
[0030]而且,根據(jù)上述結構的實用新型,通過冷風或暖風的強制對流與熱輻射的相乘效果,甚至在被空調空間的各個角落都能夠實現(xiàn)溫度的均一化,進一步改善舒適性。
[0031]又,也可以是在所述加濕用腔室箱體的上游具有熱交換器,該熱交換器的傳熱管由橢圓管構成。
[0032]根據(jù)上述結構的實用新型,傳熱管為橢圓管因此壓力損失小,可謀求風機或熱交換器乃至空氣調節(jié)器的小型化,從而使房頂板內部等狹小空間內的設置變得更容易。
【附圖說明】
[0033]圖1是從側方觀察本實用新型的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的要部的圖;
[0034]圖2是從上方觀察圖1的圖;
[0035]圖3是從斜上方觀察加濕用腔室箱體的立體圖;
[0036]圖4是圖2的X-X截面的要部放大圖;
[0037]圖5是從斜上方觀察混合用腔室箱體的立體圖;
[0038]圖6是從圖1的方向觀察混合用腔室箱體的剖視圖;
[0039]圖7是從上方觀察空調系統(tǒng)的整體結構的簡略圖;
[0040]圖8是從側方觀察空調系統(tǒng)的整體結構的簡略圖;
[0041 ]圖9是從斜下方觀察恒速式誘導吹出口(anemostat type difuser)的立體圖;
[0042]圖10是從圖8的方向觀察恒速式誘導吹出口內部的剖視圖;
[0043]圖11是從斜下方觀察誘導輻射單元的立體圖;
[0044]圖12是從空調用空氣入口的方向觀察誘導輻射單元的剖視圖;
[0045]圖13是從側方觀察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形態(tài)的圖;
[0046]圖14是從斜上方觀察其他實施形態(tài)的混合用腔室箱體的立體圖;
[0047]圖15是從圖13的方向觀察其他實施形態(tài)的混合用腔室箱體的剖視圖;
[0048]圖16是從斜下方觀察格柵型誘導吹出口的立體圖;
[0049]圖17是從圖13的方向觀察格柵型誘導吹出口的剖視圖;
[0050]符號說明:
[0051]I加濕用腔室箱體;
[0052]2混合機構;
[0053]3分叉構件;
[0054]4第一引導部;
[0055]5第二引導部;
[0056]6間隙部;
[0057]7內表面部;
[0058]8外表面部;
[0059]9擋壁部;
[0060]10開口部;
[0061]11第一風向調節(jié)板;
[0062]12第二風向調節(jié)板;
[0063]13噴霧管;
[0064]14蒸汽發(fā)生器;
[0065]15升壓變壓器;
[0066]16汽化式加濕器;
[0067]17電極;
[0068]21熱交換器;
[0069]23空氣調節(jié)器;
[0070]26傳熱管;
[0071]28混合用腔室箱體;
[0072]29回風通路;
[0073]30外氣通路;
[0074]31階梯部;
[0075]32控制裝置;
[0076]33格柵型誘導吹出口;
[0077]34恒速式誘導吹出口;
[0078]35誘導輻射單元;
[0079]A第一分流空氣;
[0080]B第二分流空氣;
[0081 ]C第三分流空氣;
[0082]D第四分流空氣;
[0083]E第五分流空氣;
[0084]F第一旋流;
[0085]G第二旋流;
[0086]S被空調空間。
【具體實施方式】
[0087]圖1至圖8示出本實用新型的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的一種實施形態(tài)。各圖中的粗點線箭頭表示空調用空氣的流動方向。該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具備:吹出空調用空氣的空氣調節(jié)器23;在內部使空調用空氣與蒸汽混合,以此使空調用空氣吸收蒸汽的水分的加濕用腔室箱體I;汽化式加濕器16;蒸汽加濕器18;使作為空調用空氣導入的外氣與回風混合的混合用腔室箱體28 ;通過被供給的空調用空氣誘導并混合被空調空間S的空氣后向被空調空間S吹出的恒速式誘導吹出口 34(圖8);通過被供給的空調用空氣誘導并混合被空調空間S的空氣后向被空調空間S以整流狀態(tài)吹出、且將誘導混合空氣的熱向被空調空間S進行輻射的誘導輻射單元35(圖8);和控制空氣調節(jié)器23的運行的控制裝置32(圖7)。
[0088]加濕用腔室箱體I具備:設置于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內部、并使空調用空氣包圍蒸汽同時使空調用空氣產(chǎn)生兩個旋流F、G而與蒸汽混合的混合機構2?;旌蠙C構2具備分叉構件3、第一引導部4和第二引導部5。分叉構件3以如下形式設置于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內部:使空調用空氣分叉為第一分流空氣A、第二分流空氣B和第三分流空氣C,且通過第一分流空氣A產(chǎn)生第一旋流F,并且使第一分流空氣A以夾在第二分流空氣B和第三分流空氣C之間的狀態(tài)流動。
[0089]分叉構件3具備擋壁部9和開口部10。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內部的空氣流通通路由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內表面部7構成。擋壁部9的外表面部8與該內表面部7隔著距離設置,從而形成四個間隙部6(圖示的擋壁部9的上方、下方、左側、右側這四個)。使空調用空氣通過四個間隙部6,從而分別產(chǎn)生第二分流空氣B、第三分流空氣C、第四分流空氣D和第五分流空氣E。分叉構件3通過未圖示的構件支持于加濕用腔室箱體I。
[0090]開口部10沿著橫穿空調用空氣的氣流且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線設置于擋壁部9。使空調用空氣穿過擋壁部9而產(chǎn)生第一分流空氣A。開口部10在由四個間隙部6包圍的位置上設置于擋壁部9,以使第一分流空氣A以被第二分流空氣B、第三分流空氣C、第四分流空氣D和第五分流空氣E包圍的狀態(tài)流動。
[0091 ] 對于開口部10,空調用空氣通過開口部10時與開口部10的邊緣接觸,從而在其下游區(qū)域產(chǎn)生第一旋流F。開口部10的空氣通過截面積小于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內部的空氣流通通路的空氣通過截面積,因此使空調用空氣通過開口部10,以此增加空調用空氣的風速,提高雷諾數(shù)。因此,在開口部10的下游區(qū)域產(chǎn)生卡門渦街或湍流等的第一旋流F。
[0092]第一引導部4以使第三分流空氣C朝向流至第一旋流F的下游區(qū)域的第一分流空氣A并向上方流入的形式設置于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內部。第二引導部5以如下形式設置于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內部:使第二分流空氣B與流至第一旋流F的下游區(qū)域的第三分流空氣C相錯開且相向地向下方流動,從而產(chǎn)生第二旋流G。即,在與第三分流空氣C和第一分流空氣A合流位置相比靠近下游側處,第二分流空氣B與第三分流空氣C相錯開且相向流動地合流,通過這些第三分流空氣C和第二分流空氣B使空調用空氣旋轉,從而產(chǎn)生第二旋流G。
[0093]第一引導部4由與第三分流空氣C碰撞從而使第三分流空氣C的行進方向朝向第一旋流F的下游區(qū)域的第一風向調節(jié)板11構成。第二引導部5由與第二分流空氣B碰撞從而使第二分流空氣B的行進方向折返而朝向與第三分流空氣C相錯開且相向的方向的第二風向調節(jié)板12構成。
[0094]由平坦的薄板形成的第一風向調節(jié)板11沿著橫穿空調用空氣的氣流且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線設置于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內部。第一風向調節(jié)板11以朝向第一旋流F的下游區(qū)域向斜上方突出的形式配置于第三分流空氣C的流路的中途。
[0095]由平坦的薄板形成的第二風向調節(jié)板12沿著橫穿空調用空氣的氣流且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線設置于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內部。第二風向調節(jié)板12以相對于第一旋流F的下游區(qū)域與第一風向調節(jié)板11呈線對稱,且朝向第一旋流F的下游區(qū)域向斜下方突出的形式配置于第二分流空氣B的流路的中途。
[0096]蒸汽加濕器18由如下部件構成:以在產(chǎn)生第一旋流F的區(qū)域排放蒸汽的形式設置于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內部的噴霧管13;和向噴霧管13輸送蒸汽的電極式蒸汽發(fā)生器14。電極式蒸汽發(fā)生器14,向浸漬于水容器19內部的水中的電極17、17之間施加電壓而使電流流通,并且通過焦耳熱使水沸騰,從而產(chǎn)生蒸汽。蒸汽發(fā)生器14具備使電極17、17之間的電壓升壓的升壓變壓器15。通過水的供給和排出增減接觸水的電極17表面積,以此改變電流值,從而控制蒸汽發(fā)生量。
[0097]噴霧管13具有在管的軸方向上相互隔著距離設置的多個噴霧孔20。蒸汽發(fā)生器14通過軟管(hose)使加濕用蒸汽從噴霧管13的噴霧孔20向斜上方(下游上方)排放。噴霧管13沿著橫穿空調用空氣的氣流且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線設置于擋壁部9的內部。擋壁部9的下部形成為托盤形狀并接住從噴霧管13排出的排液(drain),將該排液通過軟管(圖4的粗線)排出至接水盤(drain pan)27。在該噴霧管13的上風側通過汽化式加濕器16進行加濕,將汽化式加濕器16的加濕不足部分由噴霧管13加濕以補充。
[0098]加濕用腔室箱體I形成為使構成所述空氣流通通路的內表面部7的一部分向上方凸出的形狀。借助于此,防止因試圖上升的蒸汽與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內表面部7接觸而生成的結露。又,通過該形狀,將空調用空氣的噪聲能量進行擴散并反射從而衰減。
[0099]空調用空氣由具有熱交換器21和風機22的空氣調節(jié)器23送入至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內部。使該空氣調節(jié)器23的空氣吹出部與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空氣入口連接,并且使該空氣調節(jié)器23與蒸汽發(fā)生器14一起懸吊設置于房頂板49內。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空氣出口與分流用腔室箱體24連接。
[0100]熱交換器21是將多個傳熱管26插入于多個傳熱板25而形成的,在傳熱管26的內部流動的熱交換介質與通過熱交換器21的空調用空氣借助于傳熱管26以及傳熱板25進行熱交換。作為該熱交換介質,可以使用水或水溶液等的熱源水,或者可以使用氟利昂等制冷劑或其他各種介質等。通過使風機22旋轉,以此使外氣或回風等空調用空氣通過熱交換器21而變成溫風或冷風,并且借助于加濕用腔室箱體1、分流用腔室箱體24、風道等向室內等被空調用空間進行供氣。如果使傳熱管26形成為橢圓管,則壓力損失減少而謀求風機22和熱交換器21乃至空氣調節(jié)器23的小型化,更容易設置于房頂板49內等狹小空間。
[0101]在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內部,被送入的空調用空氣與分叉構件3的擋壁部9碰撞,從開口部10和四個間隙部6流出,從而分叉為第一分流空氣A、第二分流空氣B、第三分流空氣C、第四分流空氣D和第五分流空氣E??照{用空氣通過開口部10,以此在開口部10的下游區(qū)域產(chǎn)生第一旋流F。在產(chǎn)生該第一旋流F的區(qū)域中排放蒸汽,通過第一旋流F使空調用空氣吸收蒸汽,從而進行第一次加濕。加濕的空調用空氣與剩余的蒸汽一起流至第一旋流F的下游區(qū)域。
[0102]第三分流空氣C與第一引導部4碰撞而流至第一旋流F的下游區(qū)域。第二分流空氣B與第二引導部5碰撞而與第三分流空氣C相錯開且相向地流至第一旋流F的下游區(qū)域。第二分流空氣B與第三分流空氣C相錯開且相向流動,以此使空調用空氣旋轉而產(chǎn)生第二旋流G。通過該第二旋流G使空調用空氣吸收剩余的蒸汽,進行第二次加濕。進行第二次加濕的空調用空氣流向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空氣出口。另外,從噴霧管13排放的蒸汽由第二分流空氣B、第三分流空氣C、第四分流空氣D和第五分流空氣E包圍,且通過第二次加濕完全被空調用空氣吸收,因此不會與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內表面接觸。
[0103]如圖7和圖8所示,分流用腔室箱體24的空氣出口與恒速式(anemo)誘導吹出口 34以及誘導輻射單元35以通過風道36相連通的形式連接。混合用腔室箱體28的外氣入口與送入外氣的風道36以連通的形式連接。房頂上部空間37作為房頂腔室而利用,并且通過回風口 38向混合用腔室箱體28導入回風。使該回風和外氣在混合用腔室箱體28內混合,并且通過熱交換器21變成溫風或冷風的空調用空氣。對于空調用空氣,根據(jù)需要在加濕用腔室箱體I中加濕,并且通過分流用腔室箱體24和風道36向室內等被空調空間S供氣。
[0104]控制裝置32由微型處理器或各種傳感器等構成??刂蒲b置32在空調負荷最大時,可以使多臺空氣調節(jié)器23以最大空調能力同時運行。又,形成為如下結構:空調負荷每減少相當于一臺空氣調節(jié)器23的最大空調能力的量,就使一臺空氣調節(jié)器23停止運行,且空調負荷每增加相當于一臺空氣調節(jié)器23的最大空調能力的量,就使一臺空氣調節(jié)器23開啟運行。
[0105]如圖5和圖6所示,混合用腔室箱體28具備:以使回風流入的形式設置于混合用腔室箱體28的內部的回風通路29;以使外氣從與回風的氣流交叉的方向朝向回風通路29流入的形式設置于混合用腔室箱體28的內部的外氣通路30 ;和設置于混合用腔室箱體28的內部,且設置為在比外氣與回風交叉的區(qū)域靠近上游側的位置上使外氣碰撞而擴大外氣的氣流寬度以接近回風的氣流寬度的階梯部31。外氣通路30的通風截面積設定為小于回風通路29的通風截面積。以使外氣的氣流與回風的氣流傾斜地交叉的形式傾斜地設置階梯部31。
[0106]如圖9和圖10所示,恒速式誘導吹出口 34具備空氣噴出口 39、誘導口 40、混合空氣吹出風通路41以及誘導風通路42 ο流入恒速式誘導吹出口 34內部的空調用空氣通過空氣噴出口 39并朝向誘導口 40噴出。此時,空氣噴出口 39和誘導口 40之間的間隙變成負壓,從而通過誘導風通路42誘導被空調空間S的空氣。該誘導空氣與空調用空氣混合后,作為誘導混合空氣通過混合空氣吹出風通路41朝向被空調空間S吹出。
[0107]如圖11以及圖12所示,誘導輻射單元35具備吹出口43、誘導口44、誘導通路45、輻射整流器46以及誘導混合輻射殼體47。在流入誘導輻射單元35的空調用空氣從吹出口 43吹出時,吹出口 43和誘導口 44之間的間隙變成負壓,從而通過誘導通路45誘導被空調空間S的空氣。該誘導空氣與空調用空氣在誘導混合輻射殼體47內混合并擴散從而變成整流氣體,并且作為誘導混合空氣從孔部48向被空調空間S流出。此時,誘導混合空氣的熱傳遞至輻射整流器46和誘導混合輻射殼體47,向被空調空間S進行熱輻射。
[0108]圖13至圖17示出變更上述實施形態(tài)的一部分以能夠設置在酒店等的房頂板49內的結構?;旌嫌们皇蚁潴w28具備:以使回風流入的形式設置于混合用腔室箱體28內部的回風通路29;和以使外氣從與回風氣流直角交叉的方向流入回風通路29的形式、設置于混合用腔室箱體28內部的外氣通路30。外氣通路30的通風截面積設定為小于回風通路29的通風截面積。回風通路29的空氣入口與回風吸入板50以相連通的形式連接,并且從室內等被空調空間S導入回風。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空氣出口與格柵型誘導吹出口 33以相連通的形式連接而向被空調空間S供氣,該格柵型誘導吹出口 33通過被供給的空調用空氣誘導并混合被空調空間S的空氣后向被空調空間S吹出。其他結構與上述實施形態(tài)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0109]如圖16和圖17所示,格柵型誘導吹出口 33具備空氣噴出口 51、誘導口 52a、誘導口52b、混合空氣吹出風通路53以及誘導風通路54。流入格柵型誘導吹出口 33內部的空調用空氣通過空氣噴出口 51后向上風側的誘導口 52a噴出。此時,空氣噴出口 51與上風側的誘導口52a之間的間隙變成負壓,從而通過誘導風通路54誘導被空調空間S的空氣。該誘導空氣與空調用空氣混合并吹入至下風側的誘導口 52b,從而進一步將被空調空間S的空氣通過誘導風通路54進行誘導。該誘導空氣與空調用空氣混合后,作為誘導混合空氣通過混合空氣吹出風通路53向被空調空間S吹出。
[0110]另外,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如以下記載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主旨的范圍內可以自由變更設計。空氣調節(jié)器23與加濕用腔室箱體I直接連接,但是也可以通過風道連接。蒸汽加濕器18除了電極式以外還可以是其他公知的電熱式等各種蒸汽加濕器。汽化式加濕器16不僅可以設置于空氣調節(jié)器23的內部,而且還可以設置于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內部。也可以省略汽化式加濕器16,僅執(zhí)行通過蒸汽加濕器18的蒸汽加濕。與此相反地,如果省略蒸汽加濕器18,而僅將汽化式加濕器16設置于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內部,則可以設置飽和效率(加濕能力)較大的汽化式加濕器。在混合用腔室箱體28的回風通路29的空氣入口和外氣通路30的空氣入口處,可以設置風量調節(jié)用風門。也可以省略混合用腔室箱體28,僅將外氣或回風導入至空氣調節(jié)器23。
【主權項】
1.一種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具備: 吹出空調用空氣的空氣調節(jié)器(23); 在內部使所述空調用空氣與蒸汽混合而對所述空調用空氣進行加濕的加濕用腔室箱體(I);和 以使所述空調用空氣包圍所述蒸汽同時使所述空調用空氣產(chǎn)生兩條旋流(F、G)并使其與所述蒸汽混合的形式、設置于所述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內部的混合機構(2)。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混合機構(2)具備: 設置為使所述空調用空氣分叉為第一分流空氣(A)、第二分流空氣(B)和第三分流空氣(C),且通過所述第一分流空氣(A)產(chǎn)生第一旋流(Π的分叉構件(3); 設置為使所述第三分流空氣(C)朝向流至所述第一旋流(F)的下游區(qū)域的所述第一分流空氣(A)并流入的第一引導部(4);和 設置為使所述第二分流空氣(B)與流至所述第一旋流(F)的下游區(qū)域的所述第三分流空氣(C)相錯開且相向地流動,從而產(chǎn)生第二旋流(G)的第二引導部(5)。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分叉構件(3)具備: 與所述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內表面部(7)隔著距離設置,并形成了使所述空調用空氣通過而分別產(chǎn)生所述第二分流空氣(B)、所述第三分流空氣(C)、第四分流空氣(D)和第五分流空氣(E)的四個間隙部(6)的擋壁部(9);和 以使所述空調用空氣穿過所述擋壁部(9)而產(chǎn)生所述第一分流空氣(A)和所述第一旋流(Π的形式設置于所述擋壁部(9)的開口部(10)。4.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第一引導部(4)由與所述第三分流空氣(C)碰撞從而使所述第三分流空氣(C)的行進方向朝向所述第一旋流(Π的下游區(qū)域的第一風向調節(jié)板(11)構成; 第二引導部(5)由與所述第二分流空氣(B)碰撞從而使所述第二分流空氣(B)的行進方向朝向與所述第三分流空氣(C)相錯開且相向的方向的第二風向調節(jié)板(12)構成。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具備以在產(chǎn)生第一旋流(F)的區(qū)域排放所述蒸汽的形式設置于所述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內部的噴霧管(13)。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還具備向所述噴霧管(13)輸送所述蒸汽的電極式蒸汽發(fā)生器(14); 所述蒸汽發(fā)生器(14)具備使電極(17、17)間的電壓升壓的升壓變壓器(15)。7.根據(jù)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還具備在所述噴霧管(13)的上風側進行加濕的汽化式加濕器(16); 將所述汽化式加濕器(16)的加濕不足部分由所述噴霧管(13)加濕以補充。8.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還具備使作為所述空調用空氣導入的外氣與回風混合的混合用腔室箱體(28),所述混合用腔室箱體(28)具備設置為使回風流入的回風通路(29)、和設置為使所述外氣從與所述回風的氣流交叉的方向流入所述回風通路(29)的外氣通路(30)。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用腔室箱體(28)具備階梯部(31),所述階梯部(31)設置為在比所述外氣與所述回風交叉的區(qū)域靠近上游側的位置上使所述外氣碰撞而擴大所述外氣的氣流寬度。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具備控制裝置(32),所述控制裝置(32)形成為如下結構: 在空調負荷最大時,使多臺所述空氣調節(jié)器(23)以最大空調能力同時運行,且所述空調負荷每減少相當于一臺所述空氣調節(jié)器(23)的最大空調能力的量,就使一臺所述空氣調節(jié)器(23)停止運行。11.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具備通過被供給的所述空調用空氣誘導并混合被空調空間(S)的空氣后向所述被空調空間(S)吹出的格柵型誘導吹出口( 33)。12.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具備通過被供給的所述空調用空氣誘導并混合被空調空間(S)的空氣后向所述被空調空間(S)吹出的恒速式誘導吹出口( 34)。1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具備通過被供給的所述空調用空氣誘導并混合被空調空間(S)的空氣后向所述被空調空間(S)吹出,且將誘導混合空氣的熱向所述被空調空間(S)輻射的誘導輻射單元(35)。1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濕用腔室箱體(I)的上游具有熱交換器(21),該熱交換器(21)的傳熱管(26)由橢圓管構成。
【文檔編號】F24F11/00GK205505238SQ201620103967
【公開日】2016年8月24日
【申請日】2016年2月2日
【發(fā)明人】木村惠, 木村惠一, 森田滿津雄, 浦野勝博, 佐藤英數(shù)
【申請人】木村工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