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壓縮機的氣液分離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氣液分離器,特別是一種壓縮機的氣液分離器,與在需要帶有氣液分離器的數個旋轉式壓縮機或者渦旋式壓縮機等的多聯(lián)式空調系統(tǒng)或多聯(lián)式制冷系統(tǒng)中,通過氣液分離器的改良以提高該壓縮機的壓縮腔的性能和可靠性的技術相關。
背景技術:
近年來,作為商用空調搭載數個壓縮機的多聯(lián)式空調系統(tǒng)逐漸普及。但是,從壓縮機的效率和可靠性的觀點來看,需要改善氣液分離器。對于帶有氣液分離器的幾臺旋轉式壓縮機或渦旋壓縮機應用在一個制冷系統(tǒng)中時,為了使運行中的壓縮機的效率最大化,存在對壓縮機的吸氣管分流的課題。另外,需要將油分離器出來的油迅速地回送到壓縮機中。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操作靈活、制作成本低、分流效果好、 工作噪聲低、壓縮機的效率和安全性能均比較高、適用范圍廣的壓縮機的氣液分離器,以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按此目的設計的一種壓縮機的氣液分離器,包括密封容器,密封容器上設置有一個以上的上蓋吸入管,其結構特征是密封容器內從上到下依次設置有過濾腔、氣液分離腔和氣腔,過濾腔和氣液分離腔通過設置在密封容器內的上部的過濾組件分隔,氣液分離腔和氣腔通過設置在密封容器內的下部的隔板分隔,上蓋吸入管與過濾腔相通,氣液分離管設置在氣液分離腔中,氣液分離管的上端開口位于氣液分離腔的中上部,氣液分離管的下端貫穿隔板后開口于氣腔,一個以上的低壓排氣管與氣腔相通,進入上蓋吸入管內的冷媒按照過濾腔、氣液分離腔、氣液分離管和氣腔的順序依次流動。所述氣液分離管的下部設置有與氣液分離腔相通的小孔。所述密封容器的下部設置有與氣腔相通的回油管。所述氣液分離器設置在制冷系統(tǒng)中,該制冷系統(tǒng)包括兩個以上的壓縮機、一個以上的蒸發(fā)器、一個以上的膨脹裝置和一個以上的冷凝器,壓縮機包括第一壓縮機和第二壓縮機,氣液分離器上的低壓排氣管包括第一低壓排氣管和第二低壓排氣管,第一壓縮機的第一高壓排氣管與第二壓縮機的第二高壓排氣管并聯(lián)后依次與冷凝器、膨脹裝置、蒸發(fā)器、 氣液分離器的上蓋吸入管連通,第一低壓排氣管與第一壓縮機的第一吸入管相通,第二低壓排氣管與第二壓縮機的第二吸入管相通。一種壓縮機的氣液分離器,包括密封容器,密封容器上設置有一個以上的上蓋吸入管,其特征是密封容器內從上到下依次設置有氣液分離腔和氣腔,氣液分離腔和氣腔通過設置在密封容器內的下部的隔板分隔,上蓋吸入管與氣液分離腔相通,氣液分離管設置在氣液分離腔中,氣液分離管的上端開口位于氣液分離腔的中上部,氣液分離管的下端貫穿隔板后開口于氣腔,一個以上的低壓排氣管與氣腔相通,進入上蓋吸入管內的冷媒按照氣液分離腔、氣液分離管和氣腔的順序依次流動。
所述氣液分離管的下部設置有與氣液分離腔相通的小孔。所述上蓋吸入管在氣液分離腔內的開口方向與氣液分離管的上端開口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所述密封容器的下部設置有與氣腔相通的回油管。所述氣液分離器設置在制冷系統(tǒng)中,該制冷系統(tǒng)包括兩個以上的壓縮機、一個以上的蒸發(fā)器、一個以上的膨脹裝置和一個以上的冷凝器,壓縮機包括第一壓縮機和第二壓縮機,氣液分離器上的低壓排氣管包括第一低壓排氣管和第二低壓排氣管,第一壓縮機的第一高壓排氣管與第二壓縮機的第二高壓排氣管并聯(lián)后依次與冷凝器、膨脹裝置、蒸發(fā)器、 氣液分離器的上蓋吸入管連通,第一低壓排氣管與第一壓縮機的第一吸入管相通,第二低壓排氣管與第二壓縮機的第二吸入管相通。本發(fā)明通過將被氣液分離腔分離出的冷媒氣體和被油分離器出來的油引導進氣液分離器的底部配置的氣腔中。氣腔內的冷媒氣體和油混合后,從與氣腔相通的低壓排氣管流入壓縮機的吸氣孔中。從壓縮機傳播出來的吸氣脈動由于氣腔的存在而得到緩和,故在氣液分離腔中分離出來的冷媒氣體能夠正確地向各壓縮機的吸氣孔及吸氣管進行分流, 因此可以改善壓縮機的效率,并且能夠減小氣液分離器工作時的噪聲。與此同時,被油分離器分離出來的的油可以立即回到壓縮機中,可以防止壓縮機的壓縮腔的油量出現(xiàn)供應不足的問題,提高壓縮機的安全性能。本發(fā)明不僅可以應用于旋轉式壓縮機或者渦旋式壓縮機,而且還可以應用于往復式壓縮機等其它壓縮機,其具有結構簡單合理、操作靈活、制作成本低、分流效果好、工作噪聲低、壓縮機的效率和安全性能均比較高、適用范圍廣的特點。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仰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中的X-X向剖視放大結構示意圖。圖4為實施例1應用在制冷系統(tǒng)中時的制冷循環(huán)圖。圖5為現(xiàn)有氣液分離器的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圖中,Rl為第一旋轉式壓縮機,R2為第二旋轉式壓縮機,3a為第一高壓排氣管,3b 為第二高壓排氣管,4為冷凝器,5為膨脹閥,6為蒸發(fā)器,7為油分離器,8a為上回油管,8b 為下回油管,9為單向閥,IOa為第一吸入管,IOb為第二吸入管,11為氣液分離器,12為密封容器,12a為中間筒,12b為上蓋,12c為下蓋,12d為安裝腳,14為過濾組件,14a為機架,14b 為過濾件,14c為冷媒出口孔,15為隔板,16為氣液分離管,17為小孔,18為上蓋吸入管,19a 為第一低壓排氣管,19b為第二低壓排氣管,21為過濾腔,22為氣液分離腔,23為氣腔。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實施例1參見圖1-圖2,為實施例1中的氣液分離器11的外形圖。氣液分離器11包括密封容器12和位于其底部的安裝腳12d,密封容器12由中間筒12a、上蓋1 和下蓋12c組成。參見圖3,圖3為圖1中的X-X向剖視放大圖,顯示了氣液分離器11的內部結構。 密封容器12內從上到下被依次分隔為第一腔、第二腔和第三腔,也就是過濾腔21、氣液分離腔22和氣腔23。過濾腔21和氣液分離腔22被固定在中間筒1 上部的過濾組件14分隔。氣液分離腔22和氣腔23被安裝在中間筒1 下部的隔板15分隔。上蓋12b的中心處設置有與其內部相通的上蓋吸入管18,下蓋12c的側面設置有與其內部相通的第一低壓排氣管19a和第二低壓排氣管19b。設置在下蓋12c上的下回油管8b開孔于氣腔23的內部。過濾組件14由機架14a、蓋在機架14a的上部且固定在機架Ha外周的過濾網14b 組成。機架14a的中間部位突起的外側設置有4 6個冷媒出口孔14c。冷媒出口孔14c 的設置目的是要使冷媒在氣液分離腔22中作回旋運動。隔板15的中央固定了一根氣液分離管16。氣液分離管16設置在氣液分離腔22 中,氣液分離管16的上端開口位于氣液分離腔22的中上部,氣液分離管16的下端貫穿隔板15后開口于氣腔23。該氣液分離管16為鋼管,氣液分離管16的下端附近設置有朝向氣液分離腔22開孔的小孔17。氣液分離管16的內部設置有氣體通道,氣液分離管16的內徑大小由由連接到氣液分離器11上的壓縮腔的容量和數量來決定。參見圖4,在實施例1的氣液分離器11方面,對制冷系統(tǒng)的應用案例進行說明。圖中為具有第一旋轉式壓縮機Rl和第二旋轉式壓縮機R2的兩臺壓縮機的多聯(lián)式空調系統(tǒng)。 此處的第一旋轉式壓縮機和第二旋轉式壓縮機就是權利要求書提及的第一壓縮機和第二壓縮機;在這里是以旋轉式壓縮機為例進行說明。當氣液分離器11設置在制冷系統(tǒng)中時,該制冷系統(tǒng)包括兩個以上的壓縮機、一個以上的蒸發(fā)器6、一個以上的膨脹裝置5和一個以上的冷凝器,壓縮機包括第一壓縮機和第二壓縮機,氣液分離器11上的低壓排氣管包括第一低壓排氣管19a和第二低壓排氣管19b, 第一壓縮機的第一高壓排氣管3a與第二壓縮機的第二高壓排氣管北并聯(lián)后依次與冷凝器 4、膨脹裝置5、蒸發(fā)器6、氣液分離器11的上蓋吸入管18連通,第一低壓排氣管19a與第一壓縮機的第一吸入管IOa相通,第二低壓排氣管19b與第二壓縮機的第二吸入管IOb相通。在這里,引入油分離器7。于是,兩臺旋轉式壓縮機的第一高壓排氣管3a和第二高壓排氣管北排出的冷媒氣體首先排到油分離器7的內部。在油分離器7中,排出的冷媒氣體中含有的過剩的油被分離出來,儲存在油分離器7中。以下將排出的冷媒氣體簡稱為排出氣體。經過了油分離的排出氣體,按冷凝器4、膨脹裝置5和蒸發(fā)器6的順序流動成為低壓冷媒。膨脹裝置5可以選用膨脹閥。低壓冷媒從氣液分離器11的上蓋吸氣管18經過過濾組件14過濾后,進一步流入氣液分離腔22中。在氣液分離腔22中,被分離出來的冷媒氣體從氣液分離管16的上端開口到達氣腔23中。進入氣腔23中的冷媒氣體分流到第一低壓排氣管19a和第二低壓排氣管19b中,分別經過壓縮機的第一吸氣管IOa和第二吸氣管IOb被吸入各自的壓縮腔中。其后,在壓縮腔的氣缸中被壓縮的高壓氣體從第一高壓排氣管3a和第二高壓排
6氣管3b排出。在管路中設置的單向閥9可以有效防止在兩個壓縮機中,當有一個壓縮機停止時,從運行中的壓縮機向停止的壓縮機中流出高壓冷媒。從蒸發(fā)器6流到氣液分離器11中的低壓冷媒,由于空調裝置的運行條件,該低壓冷媒的氣體中含有大量的液體冷媒,以下簡稱這種冷媒為混合冷媒。該混合冷媒在從過濾腔21向氣液分離腔22移動的時候,由于冷媒出口孔14c的作用而作回旋運動。因此,質量大的液體冷媒沿氣液分離腔22的內壁回旋,確保在氣液分離腔22中滯留。質量小的氣體冷媒從氣液分離管16的上端開口向氣腔23移動。于是,氣液分離器11 可以防止壓縮機的液體冷媒吸入。但是,為了避免充滿氣液分離腔22的液體冷媒從氣液分離管16的上端開口急劇地流向氣腔23,而在氣液分離管16的下端附近設置有朝向氣液分離腔22開孔的小孔17, 該小孔17的作用是使氣液分離腔22內的液體冷媒連續(xù)且少量地逃逸到氣腔23中。從小孔17出來的少量液體冷媒與氣腔23中的氣體冷媒混合流入壓縮機中。至于, 逃逸到氣腔23中的液體冷媒的量,只要小孔17的孔徑一定,剩下的就是由經過氣液分離管 16內的氣體流速來決定了。按圖4所示儲存在油分離器7中的油,到了一定量以上就從上回油管8a經過下回油管8b排到氣腔23中,在氣腔23中,油與冷媒氣體混合。冷媒氣體和油以及從小孔17出來的冷媒組成的混合流體,從第一低壓排氣管19a和第二低壓排氣管19b分別被吸入各自的壓縮機中。接下來,對氣腔23的作用和效果進行說明。兩個壓縮機在其壓縮腔中吸入低壓氣體的時候發(fā)生了壓力脈動。這些相位差和大小不同的壓力脈動沿著第一低壓排氣管19a和第二低壓排氣管19b向相反方向進行傳播并到達氣腔23。此時,氣腔23正好發(fā)揮消聲器的作用對壓力脈動進行整流,并可防止壓力脈動傳到氣液分離管16中。故從氣腔23向兩個低壓排氣管流出的氣體的分流是正確的,可以防止兩個壓縮機的吸氣效率下降的問題。由于氣液分離管16的壓力損失變小,所以流過該處的氣體流速比較穩(wěn)定。因此, 上述的壓縮機的吸氣效率更進一步提高。而且,由于向氣液分離器11傳播的壓力脈動會減少,因此從氣液分離器11產生的工作噪音有減小的效果。即使是僅有一臺壓縮機進行運行的時候,氣腔23也會對壓力脈動進行整流。而且,內徑較大的一個氣液分離管16可以單獨使用,所以,氣液分離管16產生的吸氣壓力損失會變小。由于該效果,壓縮機的吸氣效率可以得到提高。在多聯(lián)式空調系統(tǒng)或多聯(lián)式制冷系統(tǒng)中,單獨一臺壓縮機運行的時間比兩臺壓縮機同時運行的時間多得多,當考慮到該這方面具體情況時,該多聯(lián)式空調系統(tǒng)的全年節(jié)能效果可以更大。在實施例1中,油分離器7的油回到了氣腔23內。因此,其特點是位于氣腔23內的油可以直接與氣腔23內的氣體混合回到壓縮機中。對壓縮機來說,回油非常迅速,可以防止壓縮機因為油量不足而產生故障。根據實施例1,連接氣腔23的低壓排氣管的數量也容易增加。比如,在使用四臺壓縮機的多聯(lián)式空調系統(tǒng)中需要四個低壓排氣管,故只需要增加兩個水平方向的低壓排氣管就可以了。另外,當蒸發(fā)器的數量增加時,通過增加上蓋吸氣管18的數量就可以很容易應對。
在多聯(lián)式空調系統(tǒng)搭載的旋轉式壓縮機中,分別將氣液分離器或儲液器固定在該氣液分離器或儲液器所對應的旋轉式壓縮機的殼體側面的常規(guī)性的一般方法,簡稱分散法;在本實施例1中是采用各旋轉式壓縮機共有一個大容量的氣液分離器的特殊方法,簡稱集中法。分散法是從蒸發(fā)器和各氣液分離器之間配備的分支開始將各混合冷媒送到各氣液分離器中,因此,對于制冷量不同的壓縮機要求分配合適的量是非常困難的。故而,很容易發(fā)生一方旋轉式壓縮機的氣液分離器內的液體冷媒會過剩,而另一方旋轉式壓縮機的氣液分離器內的液體冷媒量較少的不均衡的現(xiàn)象。當氣液分離腔內長時間被液體冷媒充滿時,與該氣液分離腔所對應的旋轉式壓縮機會由于吸入液體的原因而造成油粘度降低、液體壓縮等各種問題,并引起旋轉式壓縮機
產生故障。但是,采用集中法后,氣液分離器的制造成本不但能夠降低,而且可以提高各旋轉式壓縮機的可靠性。即,集中法將液體冷媒和氣體冷媒組成的所有混合冷媒首先集中在氣液分離腔之后,可以只將氣體冷媒有選擇性地送入壓縮機吸氣孔中,故壓縮機不會吸入液體冷媒。參見圖5,將現(xiàn)有的氣液分離器與實施例1揭示的技術進行比較。為了區(qū)別,在現(xiàn)有的氣液分離器的附圖標記上加上“‘”?,F(xiàn)有的氣液分離器11',包括密閉容器12',在密閉容器12'的內部設置有過濾腔21'和氣液分離腔22',在氣液分離腔22'中配置了兩根氣液分離管16'。在過濾腔 21'中設計了回油管8'。流入上蓋吸入管18'中的混合冷媒如同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 一樣,作回旋運動,氣體冷媒從兩個氣液分離管16 ’的上端開口、直接被吸入兩個壓縮機的吸氣管內。這時,氣液分離腔22'中保存的液體冷媒從小孔17'流出,與在氣液分離管16'內部進行流動的氣體冷媒混合。由于現(xiàn)有的氣液分離器11'沒有設置氣腔,故壓縮機產生的脈動直接傳播到氣液分離管16'中。其結果是,通過氣液分離管16'的氣體流量會減少,壓縮腔的效率也會降低。并且,由于向氣液分離腔22'傳播的壓力脈動不能在氣液分離器1Γ緩和,最后將導致氣液分離器11'的工作噪音會增加。油分離器7'的油一旦與氣液分離腔22'的液體冷媒混合后就會溶解。其后,油和液體冷媒一起從小孔17'流出,與通過氣液分離管16'的氣體一起回到壓縮機中。因此,壓縮機的回油時間會明顯增加,并且,由于供油不足引起壓縮機故障的危險會增加。實施例2參見圖6,本實施例2省略了實施例1中的過濾組件14,將過濾腔21和氣液分離腔22進行了一體化設計。即密封容器12內從上到下依次設置有氣液分離腔22和氣腔23, 氣液分離腔22和氣腔23通過設置在密封容器12內的下部的隔板15分隔,上蓋吸入管18 與氣液分離腔22相通,氣液分離管16設置在氣液分離腔22中,氣液分離管16的上端開口位于氣液分離腔22的中上部,氣液分離管16的下端貫穿隔板15后開口于氣腔23,氣液分離管16的下部設置有與氣液分離腔22相通的小孔17,一個以上的低壓排氣管與氣腔23相通,進入上蓋吸入管18內的冷媒按照氣液分離腔22、氣液分離管16和氣腔23的順序依次流動。為了避免上蓋吸入管18直接向氣液分離管16流入液體冷媒,上蓋吸入管18在氣液分離腔22內的開口方向與氣液分離管16的上端開口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在實施例 2中,將上蓋吸入管18在氣液分離腔22內的開口方向與氣液分離管16的上端開口的方向
呈直角配置。在本實施例2中,密閉容器12由氣液分離腔22和氣腔23構成。因此,密閉容器 12不一定要劃分三個腔。而且,下回油管汕有必要的話可以配置在氣腔25中。當上述的氣液分離器應用在多聯(lián)式空調系統(tǒng)或多聯(lián)式制冷系統(tǒng)中時,可以簡單的描述為氣液分離器設置在制冷系統(tǒng)中,該制冷系統(tǒng)包括兩個以上的壓縮機、一個以上的蒸發(fā)器6、一個以上的膨脹裝置5和一個以上的冷凝器,壓縮機包括第一壓縮機和第二壓縮機,氣液分離器11上的低壓排氣管包括第一低壓排氣管19a和第二低壓排氣管19b,第一壓縮機的第一高壓排氣管3a與第二壓縮機的第二高壓排氣管北并聯(lián)后依次與冷凝器4、膨脹裝置5、蒸發(fā)器6、氣液分離器11的上蓋吸入管18連通,第一低壓排氣管19a與第一壓縮機的第一吸入管IOa相通,第二低壓排氣管19b與第二壓縮機的第二吸入管IOb相通。其余未述部分見第一實施例,不再重復。本發(fā)明的上述說明是在旋轉式壓縮機的基礎上進行的,但是,只要是使用氣液分離器的渦旋式壓縮機或往復式壓縮機等其它壓縮機,也可以照樣使用,并且都可以取得如上所述的技術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壓縮機的氣液分離器,包括密封容器(12),密封容器(1 上設置有一個以上的上蓋吸入管(18),其特征是密封容器(1 內從上到下依次設置有過濾腔(21)、氣液分離腔 (22)和氣腔(23),過濾腔和氣液分離腔0 通過設置在密封容器(1 內的上部的過濾組件(14)分隔,氣液分離腔0 和氣腔(2 通過設置在密封容器(1 內的下部的隔板(15)分隔,上蓋吸入管(18)與過濾腔相通,氣液分離管(16)設置在氣液分離腔(22)中,氣液分離管(16)的上端開口位于氣液分離腔02)的中上部,氣液分離管(16)的下端貫穿隔板(15)后開口于氣腔(23),一個以上的低壓排氣管與氣腔03)相通,進入上蓋吸入管(18)內的冷媒按照過濾腔(21)、氣液分離腔(22)、氣液分離管(16)和氣腔03)的順序依次流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縮機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是所述氣液分離管(16)的下部設置有與氣液分離腔02)相通的小孔(17)。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壓縮機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是所述密封容器(1 的下部設置有與氣腔03)相通的回油管。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壓縮機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是所述氣液分離器設置在制冷系統(tǒng)中,該制冷系統(tǒng)包括兩個以上的壓縮機、一個以上的蒸發(fā)器(6)、一個以上的膨脹裝置( 和一個以上的冷凝器,壓縮機包括第一壓縮機和第二壓縮機,氣液分離器 (11)上的低壓排氣管包括第一低壓排氣管(19a)和第二低壓排氣管(1%),第一壓縮機的第一高壓排氣管(3a)與第二壓縮機的第二高壓排氣管(3b)并聯(lián)后依次與冷凝器(4)、膨脹裝置(5)、蒸發(fā)器(6)、氣液分離器(11)的上蓋吸入管(18)連通,第一低壓排氣管(19a)與第一壓縮機的第一吸入管(IOa)相通,第二低壓排氣管(19b)與第二壓縮機的第二吸入管 (IOb)相通。
5.一種壓縮機的氣液分離器,包括密封容器(12),密封容器(1 上設置有一個以上的上蓋吸入管(18),其特征是密封容器(1 內從上到下依次設置有氣液分離腔0 和氣腔(23),氣液分離腔0 和氣腔通過設置在密封容器(1 內的下部的隔板(1 分隔, 上蓋吸入管(18)與氣液分離腔02)相通,氣液分離管(16)設置在氣液分離腔02)中,氣液分離管(16)的上端開口位于氣液分離腔02)的中上部,氣液分離管(16)的下端貫穿隔板(15)后開口于氣腔(23),一個以上的低壓排氣管與氣腔03)相通,進入上蓋吸入管 (18)內的冷媒按照氣液分離腔(22)、氣液分離管(16)和氣腔03)的順序依次流動。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壓縮機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是所述氣液分離管(16)的下部設置有與氣液分離腔02)相通的小孔(17)。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壓縮機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是所述上蓋吸入管(18)在氣液分離腔02)內的開口方向與氣液分離管(16)的上端開口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壓縮機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是所述密封容器(1 的下部設置有與氣腔03)相通的回油管。
9.根據權利要求5至8任一所述的壓縮機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是所述氣液分離器設置在制冷系統(tǒng)中,該制冷系統(tǒng)包括兩個以上的壓縮機、一個以上的蒸發(fā)器(6)、一個以上的膨脹裝置( 和一個以上的冷凝器,壓縮機包括第一壓縮機和第二壓縮機,氣液分離器 (11)上的低壓排氣管包括第一低壓排氣管(19a)和第二低壓排氣管(1%),第一壓縮機的第一高壓排氣管(3a)與第二壓縮機的第二高壓排氣管(3b)并聯(lián)后依次與冷凝器(4)、膨脹裝置(5)、蒸發(fā)器(6)、氣液分離器(11)的上蓋吸入管(18)連通,第一低壓排氣管(19a)與第一壓縮機的第一吸入管(IOa)相通,第二低壓排氣管(19b)與第二壓縮機的第二吸入管 (IOb)相通。
全文摘要
一種壓縮機的氣液分離器,包括密封容器,密封容器上設置有一個以上的上蓋吸入管,密封容器內從上到下依次設置有過濾腔、氣液分離腔和氣腔,過濾腔和氣液分離腔通過設置在密封容器內的上部的過濾組件分隔,氣液分離腔和氣腔通過設置在密封容器內的下部的隔板分隔,上蓋吸入管與過濾腔相通,氣液分離管設置在氣液分離腔中,氣液分離管的上端開口位于氣液分離腔的中上部,氣液分離管的下端貫穿隔板后開口于氣腔,氣液分離管的下部設置有與氣液分離腔相通的小孔,一個以上的低壓排氣管與氣腔相通。本發(fā)明具有結構簡單合理、操作靈活、制作成本低、分流效果好、工作噪聲低、壓縮機的效率和安全性能均比較高、適用范圍廣的特點。
文檔編號F25B31/00GK102466378SQ20101055597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1月17日
發(fā)明者小津政雄, 李華明 申請人:廣東美芝制冷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