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換熱器及使用該換熱器的熱泵式室外機與熱泵式空調(diào)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制冷及制熱技術(shù)領(lǐng)域,尤其涉及一種換熱器及使用該換熱器的熱泵式室外機與熱泵式空調(diào)。
背景技術(shù):
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對生活質(zhì)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諝庠礋岜孟到y(tǒng)作為冬季的采暖設(shè)備具有效率高、能耗低的特點而獲得越來越普及的應(yīng)用。特別是在一些對能效要求較高的情況下,為減少成本和保證制冷量,采用偏大的壓縮機及蒸發(fā)器匹配偏小的冷凝器設(shè)置是比較不錯的選擇。在能效相同的情況下采用偏小的冷凝器可以明顯的降低成本,而采用偏大的蒸發(fā)器和壓縮機完全可以滿足制冷量的需求。但是在冬季制熱時,由于室外機為偏小的換熱器,導(dǎo)致室外換熱器易結(jié)霜,回氣壓力降低,若室外機長時間運行室外換熱器結(jié)霜會越來越厚,不但影響室外機能力,而且熱泵系統(tǒng)的運行參數(shù)將嚴重偏離設(shè)計值,壓縮機壓比超過極限值,從而嚴重影響熱泵系統(tǒng)的使用壽命,甚至無法連續(xù)使用。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換熱器及使用該換熱器的熱泵式室外機與熱泵式空調(diào),旨在保證能效滿足的情況下,降低生產(chǎn)成本。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換熱器,所述換熱器包括安裝架、數(shù)條換熱管、第一總管及第二總管,所述安裝架沿其縱向設(shè)有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所述數(shù)條換熱管安裝在所述安裝架的第一安裝部及第二安裝部上,且所述數(shù)條換熱管在所述第一安裝部為單排方式排列,在所述第二安裝部為雙排方式排列,所述第一總管設(shè)有數(shù)條第一支管,所述第一總管的數(shù)條第一支管分別與相對應(yīng)的換熱管的入口 /出口相連,所述第二總管設(shè)有數(shù)條第二支管,所述第二總管的數(shù)條第二支管分別與相對應(yīng)的換熱管的出口 /入口相連。優(yōu)選地,位于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交界處的換熱管的長度及位于第二安裝部遠離第一安裝部的一端的換熱管的長度均長于其余換熱管的長度。優(yōu)選地,所述換熱管的數(shù)量為十根,分別為第一換熱管、第二換熱管、第三換熱管、第四換熱管、第五換熱管、第六換熱管、第七換熱管、第八換熱管、第九換熱管及第十換熱管,所述第一換熱管、第二換熱管及第三換熱管安裝在所述安裝架的第一安裝部,所述第四換熱管IV橫跨所述安裝架的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所述第五換熱管、第六換熱管、第七換熱管、第八換熱管、第九換熱管及第十換熱管安裝在所述安裝架的第二安裝部,所述第五換熱管、第六換熱管、第七換熱管及第八換熱管依次排列于第四換熱管與第九換熱管之間,所述第九換熱管及第十換熱管位于第二安裝部遠離第一安裝部的一端,所述第一總管設(shè)有十條第一支管以分別與所述十根換熱管的入口 /出口相連,所述第二總管設(shè)有十條第二支管以分別與所述十根換熱管的出口/入口相連。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換熱管、第二換熱管、第三換熱管、第五換熱管、第六換熱管、第七換熱管及第八換熱管均包括通過彎頭依次連接的四根長U管,所述第四換熱管、第九換熱管及第十換熱管均包括通過彎頭依次連接的五根長U管。優(yōu)選地,所述第九換熱管與第十換熱管相互重疊排列。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換熱管、第二換熱管及第三換熱管的流路均為“I”型,所述第四換熱管的流路為“1-U-1”型,所述第五換熱管、第六換熱管、第七換熱管及第八換熱管的流路為倒置“U”型,所述第九換熱管及第十換熱管的流路均整體呈“ I ”形且分為上段與下段,所述下段相對于上段偏離而與所述上段呈雙排排列。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熱泵式室外機,包壓縮機、四通閥、第一截止閥、第二截止閥、第一毛細管、第二換熱器、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及第三管路,所述四通閥的四個接管分別與壓縮機的排氣管、第一管路、壓縮機的回氣管及第二管路相連,所述第一管路未與所述四通閥相連的一端用于與一第一換熱器的一端相連,所述第三管路未與所述第二換熱器相連的一端用于與所述第一換熱器的另一端相連,所述第二換熱器為前述的換熱器,所述第二換熱器的第一總管通過第二管路與四通閥相連,所述第二換熱器的第二總管與所述第三管路相連,所述第一截止閥設(shè)于所述第一管路中,所述第二截止閥及第一毛細管設(shè)于所述第三管路中,且所述第一毛細管位于所述第二換熱器與第二截止閥之間。優(yōu)選地,所述熱泵式室外機進一步包括第二毛細管,所述第二毛細管的一端連接到所述壓縮機的回氣管中,所述第二毛細管的另一端連接到所述第一管路中并位于所述四通閥與第一截止閥之間。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熱泵式空調(diào),包括熱泵式室外機及與所述熱泵式室外機相連的第一換熱器,所述熱泵式室外機為前述的熱泵式室外機,所述第一換熱器通過所述第一管路與四通閥相連,且所述第一換熱器通過所述第三管路與所述第二換熱器相連。優(yōu)選地,所述熱泵式室外機進一步包括第二毛細管,所述第二毛細管的一端連接到所述壓縮機的回氣管中,所述第二毛細管的另一端連接到所述第一管路中并位于所述四通閥與第一截止閥之間。本發(fā)明熱泵式空調(diào)中,其熱泵式室外機的冷凝器通過將換熱管在第一安裝部設(shè)置成單排,而在第二安裝部則設(shè)置成雙排,以配合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的不同風(fēng)速,能夠在保證滿足用戶制冷量與制熱量的需求下,減少制造材料的消耗,從而降低單位換熱量的制造成本,即采用偏小的冷凝器,降低了熱泵式室外機及熱泵式空調(diào)的制造成本;并根據(jù)風(fēng)向和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的不同風(fēng)速來確定各位置冷凝器的長度,使得不同流路間制冷劑分配均勻,每路進出口溫差接近零或每路之間的溫差接近零;在一定的流量下,充分利用逆變換熱,提高換熱效率,流路設(shè)計考慮制冷流動速度,在一定的壓降下,制冷劑流動速度越大,換熱效率就會越高;通過采用普通的毛細管連接入管路,其結(jié)構(gòu)簡單,操作方便,成本較低;通過增設(shè)第二毛細管,在制熱運行模式時,第二毛細管的一端接到高壓的第一管路中,另一端接到壓縮機的回氣管中,可使流經(jīng)第一管路的部分制冷劑經(jīng)第二毛細管直接回流到壓縮機的回氣管,通過合理設(shè)置第二毛細管的長度,可使冷凝器中制冷劑流量合適,達到標熱工況不結(jié)霜零界點,既保證熱泵式室外機標熱工況下不結(jié)霜,又避免熱泵式室外機能效損失加大。
圖1為本發(fā)明熱泵式空調(diào)一較佳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原理圖。圖2為圖1所示熱泵式空調(diào)中第二換熱器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中箭頭指示制冷模式時制冷劑在第二換熱器中的流向。圖3為圖2所示第二換熱器中換熱管的幾種流路布置圖。本發(fā)明目的的實現(xiàn)、功能特點及優(yōu)點將結(jié)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例方式應(yīng)當(dāng)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如圖1至圖2所示,為本發(fā)明熱泵式空調(diào)的一較佳實施例。所述熱泵式空調(diào)包括熱泵式室外機20及與所述熱泵式室外機20相連的第一換熱器40,所述熱泵式室外機20用于安裝在室外以利用室外空氣進行制冷與制熱,所述第一換熱器40則用于安裝于室內(nèi),通過與熱泵式室外機20進行熱交換以對室內(nèi)進行制冷或供暖。所述熱泵式室外機20包壓縮機21、四通閥22、第一截止閥23、第二截止閥24、第一毛細管25、第二換熱器26、第一管路27、第二管路28及第三管路29。所述四通閥22的四個接管分別與壓縮機21的排氣管211、第一管路27、壓縮機21的回氣管212及第二管路28相連。所述四通閥22的四個接管(即D、E、S、C接管)在熱泵式室外機20中的具體接法為該技術(shù)領(lǐng)域的公知技術(shù),通常為D接管連接壓縮機21的排氣管211,E接管連接第一管路27、S接管連接壓縮機21的回氣管212,C接管連接第二管路28。所述第一換熱器40通過所述第一管路27與四通閥22相連,也就是說,所述第一管路27的一端與四通閥22相連,所述第一管路27的另一端(即未與四通閥22相連的那一端)則用于與所述第一換熱器40的一端相連。所述第一截止閥23設(shè)于所述第一管路27中。所述第二換熱器26通過所述第二管路28與四通閥22相連,也就是說,所述第二管路28的一端與所述四通閥22相連接,所述第二管路28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換熱器26的一端相連。所述第二換熱器26還通過所述第三管路29與第一換熱器40相連,也就是說,所述第三管路29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換熱器26的另一端相連,所述第三管路29的另一端(SP未與第二換熱器26相連的那一端)與所述第一換熱器40的另一端相連。所述第二截止閥24及第一毛細管25設(shè)于所述第三管路29中,且所述第一毛細管25位于第二換熱器26與第二截止閥24之間。如圖2所示,所述第二換熱器26包括安裝架261、數(shù)條換熱管、第一總管262、及第二總管263,所述安裝架261沿其縱向設(shè)有第一安裝部A與第二安裝部B,所述數(shù)條換熱管安裝在所述安裝架261的第一安裝部A及第二安裝部B上,且所述數(shù)條換熱管在所述第一安裝部A為單排方式排列,在所述第二安裝部B為雙排方式排列。所述第一總管262與第二管路28相連,所述第一總管262設(shè)有數(shù)條第一支管,所述第一總管262的數(shù)條第一支管分別與相對應(yīng)的換熱管的入口 /出口相連。所述第二總管263與第三管路29相連,所述第二總管263設(shè)有數(shù)條第二支管,所述第二總管263的數(shù)條第二支管分別與相對應(yīng)的換熱管的出口 /入口相連。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換熱管的數(shù)量為十路,分別為第一換熱管1、第二換熱管I1、第三換熱管II1、第四換熱管IV、第五換熱管V、第六換熱管V1、第七換熱管VI1、第八換熱管VII1、第九換熱管IX及第十換熱管X。所述第一換熱管1、第二換熱管II及第三換熱管III安裝在所述安裝架261的第一安裝部A,且均包括四根長U管,各長U管通過彎頭(短U管、半圓管)依次連接。所述第四換熱管IV橫跨所述安裝架261的第一安裝部A與第二安裝部B,且包括五根長U管,各長U管通過彎頭(短U管、半圓管)依次連接。所述第五換熱管V、第六換熱管V1、第七換熱管VI1、第八換熱管VII1、第九換熱管IX及第十換熱管X安裝在所述安裝架261的第二安裝部B。其中,所述第五換熱管V、第六換熱管V1、第七換熱管VII及第八換熱管VIII依次排列于第四換熱管IV與第九換熱管IX之間,且均包括四根長U管,各長U管通過彎頭(短U管、半圓管)依次連接。所述第九換熱管IX及第十換熱管X位于第二安裝部B遠離第一安裝部A的一端,并相互重疊排列且均包括五根長U管,各長U管通過彎頭(短U管、半圓管)依次連接。也就是說,位于第一安裝部A與第二安裝部B交界處的換熱管的長度(五根長U管)及位于第二安裝部B遠離第一安裝部A的一端的換熱管的長度(五根長U管)均要長于其余換熱管的長度(四根長U管)。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總管262設(shè)有十條第一支管,依次分別為第一支管1、第一支管2、第一支管3、第一支管4、第一支管5、第一支管6、第一支管7、第一支管8、第一支管9及第一支管10。所述第二總管263設(shè)有十條第二支管,分別為第二支管a、第二支管b、第二支管C、第二支管d、第二支管e、第二支管f、第二支管g、第二支管h、第二支管i及第二支管j。其中,所述第一支管I與第二支管a分別與第一換熱管I的兩端相連,所述第一支管2與第二支管b分別與第二換熱管II的兩端相連,所述第一支管3與第二支管c分別與第三換熱管III的兩端相連,所述第一支管4與第二支管d分別與第四換熱管IV的兩端相連,所述第一支管5與第二支管e分別與第五換熱管V的兩端相連,所述第一支管6與第二支管f分別與第六換熱管VI的兩端相連,所述第一支管7與第二支管g分別與第七換熱管VII的兩端相連,所述第一支管8與第二支管h分別與第八換熱管VII的兩端相連,所述第一支管9與第二支管i分別與第九換熱管IX的兩端相連,所述第一支管10與第二支管j分別與第十換熱管X的兩端相連。所述熱泵式室外機20進一步包括第二毛細管30,所述第二毛細管30的一端連接到所述壓縮機21的回氣管212中,所述第二毛細管30的另一端連接到所述第一管路27中并位于所述四通閥22與第一截止閥23之間。上述熱泵式空調(diào)在制冷模式運行時,所述四通閥22掉電,制冷劑的流向為壓縮機21的排氣管211 —四通閥22 —第二換熱器26 —第一毛細管25 —第二截止閥24 —第一換熱器40 —第一截止閥23 —四通閥22 —壓縮機21的回氣管212。在制冷模式時,第二毛細管30兩端都為低壓,制冷劑不流經(jīng)第二毛細管30,從而第二毛細管30不起作用。如圖2所示,在制冷模式時,制冷劑經(jīng)第二管路28進入第二換熱器26的第一總管262,如圖2中箭頭所示,制冷劑經(jīng)十條第一支管1、2、3、4、5、6、7、8、9及10進行分流分別流入第一換熱管1、第二換熱管I1、第三換熱管II1、第四換熱管IV、第五換熱管V、第六換熱管V1、第七換熱管VI1、第八換熱管VII1、第九換熱管IX及第十換熱管X,在進行熱交換后,再由第一換熱管1、第二換熱管I1、第三換熱管II1、第四換熱管IV、第五換熱管V、第六換熱管V1、第七換熱管VI1、第八換熱管VII1、第九換熱管IX及第十換熱管X分別流向?qū)?yīng)的第二支管a、b、C、d、e、f、g、h、i及j,然后匯入第二總管263再流入第一毛細管25。如圖3所示為圖2所示第二換熱器26中換熱管的幾種流路布置圖,所述流路布置圖為各換熱管端部的正面簡化視圖,以顯示長U管的布置形式。所述第一換熱管1、第二換熱管II及第三換熱管III的流路均為圖3中的第一種形式(“I”型),制冷劑由該“I”型流路上端的入口進入,然后由上至下依次流經(jīng)四根長U管,再由該“I”型流路下端的出口流出。所述第四換熱管IV的流路為圖3中的第二種形式(“1-U-1”型),制冷劑由該型流路上端的入口進入,然后由上至下依次流經(jīng)五根長U管,再由該型流路下端的出口流出。所述第五換熱管V、第六換熱管V1、第七換熱管VII及第八換熱管VIII的流路為圖3中的第三種形式(倒置“U”型),制冷劑由該倒置“U”型流路下端一側(cè)的入口進入,然后先向上再向下依次流經(jīng)四根長U管,再由該倒置“U”型流路下端另一側(cè)的出口流出。所述第九換熱管IX的流路為圖3中的第四種形式,該流路整體呈“I”形且分為上段與下段,所述下段相對于上段偏離而與所述上段呈雙排排列,其中上段包括兩根長U管,下段包括三根長U管。所述第十換熱管X的流路為圖3中的第五種形式,該第五種形式與第四種形式相近似,區(qū)別在于下段相對于上段的偏離方向與第四種形式相反。上述熱泵式空調(diào)在制熱模式運行時,所述四通閥22通電,制冷劑的流向為壓縮機21的排氣管211 —四通閥22 —第一截止閥23 —第一換熱器40 —第二截止閥24 —第一毛細管25 —第二換熱器26 —四通閥22 —壓縮機21的回氣管212。在制熱模式時,制冷劑在第二換熱器26中的流動方向與制冷模式時相反。在制熱模式時,第二毛細管30兩端的一端為高壓,另一端為低壓,一部分制冷劑會從第二毛細管30的高壓側(cè)流到低壓側(cè),此部分制冷劑流向如下壓縮機21的排氣管211 —四通閥22 —第一管路27 —第二毛細管30 —壓縮機21的回氣管212。由于第二毛細管30使得一部分制冷劑從其高壓側(cè)直接流入低壓側(cè),從而提高了熱泵式室外機20的低壓壓力,保證了熱泵式室外機20的正常運行,避免了熱泵式室外機20的不正常結(jié)霜。所述第二毛細管30的流量可根據(jù)如下原則進行設(shè)計在保證熱泵式室外機20在標熱工況下不結(jié)霜的情況下盡量長,這樣既可以保證熱泵式室外機20在標熱工況下不結(jié)霜,又能避免第二毛細管30流量過大導(dǎo)致熱泵式室外機20能效損失加大。上述熱泵式空調(diào)中,熱泵式室外機20的第二換熱器26通過將各換熱管在第一安裝部A設(shè)置成單排,而在第二安裝部B則設(shè)置成雙排,以配合第一安裝部A與第二安裝部B的不同風(fēng)速,能夠在保證滿足用戶制冷量與制熱量的需求下,減少制造材料的消耗,從而降低單位換熱量的制造成本,即采用偏小的第二換熱器26,降低了熱泵式室外機20及熱泵式空調(diào)的制造成本;并根據(jù)風(fēng)向和第一安裝部A與第二安裝部B的不同風(fēng)速來確定第二換熱器26各位置換熱管的長度及流路布置,使得不同流路間制冷劑分配均勻,每路進出口溫差接近零或每路之間的溫差接近零;在一定的流量下,充分利用逆變換熱,提高換熱效率,流路設(shè)計考慮制冷流動速度,在一定的壓降下,制冷劑流動速度越大,換熱效率就會越高;通過采用普通的毛細管連接入管路,其結(jié)構(gòu)簡單,操作方便,成本較低;通過增設(shè)第二毛細管30,在制熱運行模式時,第二毛細管30的一端接到高壓的第一管路27中,另一端接到壓縮機21的回氣管212中,可使流經(jīng)第一管路27的部分制冷劑經(jīng)第二毛細管30直接回流到壓縮機21的回氣管212,通過合理設(shè)置第二毛細管30的長度,可使第二換熱器26中制冷劑流量合適,達到標熱工況不結(jié)霜零界點,既保證熱泵式室外機20標熱工況下不結(jié)霜,又避免熱泵式室外機20能效損失加大。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以上實施方式,在上述實施方式公開的技術(shù)內(nèi)容下,還可以進行各種變化。凡是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nèi)容所作的等效結(jié)構(gòu)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guān)的技術(shù)領(lǐng)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nèi)。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器包括安裝架、數(shù)條換熱管、第一總管及第二總管,所述安裝架沿其縱向設(shè)有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所述數(shù)條換熱管安裝在所述安裝架的第一安裝部及第二安裝部上,且所述數(shù)條換熱管在所述第一安裝部為單排方式排列, 在所述第二安裝部為雙排方式排列,所述第一總管設(shè)有數(shù)條第一支管,所述第一總管的數(shù)條第一支管分別與相對應(yīng)的換熱管的入口 /出口相連,所述第二總管設(shè)有數(shù)條第二支管, 所述第二總管的數(shù)條第二支管分別與相對應(yīng)的換熱管的出口/入口相連。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位于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交界處的換熱管的長度及位于第二安裝部遠離第一安裝部的一端的換熱管的長度均長于其余換熱管的長度。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管的數(shù)量為十根,分別為第一換熱管、第二換熱管、第三換熱管、第四換熱管、第五換熱管、第六換熱管、第七換熱管、第八換熱管、第九換熱管及第十換熱管,所述第一換熱管、第二換熱管及第三換熱管安裝在所述安裝架的第一安裝部,所述第四換熱管IV橫跨所述安裝架的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所述第五換熱管、第六換熱管、第七換熱管、第八換熱管、第九換熱管及第十換熱管安裝在所述安裝架的第二安裝部,所述第五換熱管、第六換熱管、第七換熱管及第八換熱管依次排列于第四換熱管與第九換熱管之間,所述第九換熱管及第十換熱管位于第二安裝部遠離第一安裝部的一端,所述第一總管設(shè)有十條第一支管以分別與所述十根換熱管的入口 /出口相連,所述第二總管設(shè)有十條第二支管以分別與所述十根換熱管的出口/入口相連。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換熱管、第二換熱管、第三換熱管、第五換熱管、第六換熱管、第七換熱管及第八換熱管均包括通過彎頭依次連接的四根長 U管,所述第四換熱管、第九換熱管及第十換熱管均包括通過彎頭依次連接的五根長U管。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九換熱管與第十換熱管相互重疊排列。
6.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換熱管、第二換熱管及第三換熱管的流路均為“I”型,所述第四換熱管的流路為“1-U-1”型,所述第五換熱管、第六換熱管、 第七換熱管及第八換熱管的流路為倒置“U”型,所述第九換熱管及第十換熱管的流路均整體呈“ I ”形且分為上段與下段,所述下段相對于上段偏離而與所述上段呈雙排排列。
7.一種熱泵式室外機,包壓縮機、四通閥、第一截止閥、第二截止閥、第一毛細管、第二換熱器、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及第三管路,所述四通閥的四個接管分別與壓縮機的排氣管、 第一管路、壓縮機的回氣管及第二管路相連,所述第一管路未與所述四通閥相連的一端用于與一第一換熱器的一端相連,所述第三管路未與所述第二換熱器相連的一端用于與所述第一換熱器的另一端相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換熱器為權(quán)利要求1至6項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換熱器,所述第二換熱器的第一總管通過第二管路與四通閥相連,所述第二換熱器的第二總管與所述第三管路相連,所述第一截止閥設(shè)于所述第一管路中,所述第二截止閥及第一毛細管設(shè)于所述第三管路中,且所述第一毛細管位于所述第二換熱器與第二截止閥之間。
8.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熱泵式室外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熱泵式室外機進一步包括第二毛細管,所述第二毛細管的一端連接到所述壓縮機的回氣管中,所述第二毛細管的另一端連接到所述第一管路中并位于所述四通閥與第一截止閥之間。
9.一種熱泵式空調(diào),包括熱泵式室外機及與所述熱泵式室外機相連的第一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熱泵式室外機為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熱泵式室外機,所述第一換熱器通過所述第一管路與四通閥相連,且所述第一換熱器通過所述第三管路與所述第二換熱器相連。
10.如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熱泵式空調(diào),其特征在于,所述熱泵式室外機進一步包括第二毛細管,所述第二毛細管的一端連接到所述壓縮機的回氣管中,所述第二毛細管的另一端連接到所述第一管路中并位于所述四通閥與第一截止閥之間。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換熱器及使用該換熱器的熱泵式室外機與熱泵式空調(diào),所述換熱器包括安裝架、數(shù)條換熱管、第一總管及第二總管,所述安裝架沿其縱向設(shè)有第一安裝部與第二安裝部,所述數(shù)條換熱管安裝在所述安裝架的第一安裝部及第二安裝部上,且所述數(shù)條換熱管在所述第一安裝部為單排方式排列,在所述第二安裝部為雙排方式排列,所述第一總管設(shè)有數(shù)條第一支管,所述第一總管的數(shù)條第一支管分別與相對應(yīng)的換熱管的入口/出口相連,所述第二總管設(shè)有數(shù)條第二支管,所述第二總管的數(shù)條第二支管分別與相對應(yīng)的換熱管的出口/入口相連。本發(fā)明的換熱器用于熱泵式室外機與熱泵式空調(diào)中時,能夠在保證能效滿足的情況下,降低生產(chǎn)成本。
文檔編號F25B39/00GK102997503SQ20121054131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2年12月13日
發(fā)明者梁永醒, 陳衛(wèi)東, 李松波 申請人:Tcl空調(diào)器(中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