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制冷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冷藏冷凍裝置及其抽屜組件。
背景技術:
冷藏冷凍裝置的抽屜一般可推拉地設置在一個筒體內。隨著對食物的保鮮需求的提高,需要在抽屜完全推入筒體后,使抽屜的前面板與筒體的開口之間形成良好的密封,也就是需要使前面板緊貼筒體的開口。
為此,現(xiàn)有冷藏冷凍裝置設置了復雜的機械或電磁鎖緊機構,以便鎖緊抽屜與筒體,但是現(xiàn)有的鎖緊機構或者結構復雜不易制作,或者操作繁瑣不易控制,或者成本較高。此外,還有部分電磁或者電動原理的鎖緊機構在斷電時無法正常開啟抽屜,給用戶使用帶來諸多不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旨在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至少一個缺陷,提供一種新穎的抽屜組件,其抽屜與筒體能夠實現(xiàn)自動鎖定與解鎖,便于用戶操作,并在電控鎖機構斷電或故障時,依然能夠解鎖抽屜。
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的目的是要在抽屜內獲得富氮貧氧以利于食物保鮮的氣體氛圍。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要提供一種具有上述抽屜組件的冷藏冷凍裝置。
一方面,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用于冷藏冷凍裝置的抽屜組件,其包括:
前側敞開的筒體;
抽屜,可前后推拉地插入筒體;
電控鎖機構,配置成在抽屜完全推入筒體時,可受控地切換至鎖定狀態(tài)以將抽屜鎖定于筒體,或切換至解鎖狀態(tài)以解除對抽屜的鎖定;且
電控鎖機構具有一向下凸伸的解鎖按鈕,配置成在被向上按壓時,可使電控鎖機構由鎖定狀態(tài)切換至解鎖狀態(tài)。
可選地,電控鎖機構置在筒體的外部底壁的前端。
可選地,電控鎖機構包括:卡環(huán),設置在抽屜的前端板的后壁底部;安裝盒,設置在筒體的外部底壁前端;旋轉鎖盤,可繞一豎向軸線轉動地安裝于安裝盒內,且徑向向外延伸出前卡齒和后卡齒,配置成使卡環(huán)后移時,先碰觸到后卡齒,以帶動旋轉鎖盤沿第一方向旋轉,從而使前卡齒插入卡環(huán);和平移限位塊,可受控平移地安裝于安裝盒內;電控鎖機構配置成:在電控鎖機構處于鎖定狀態(tài)時,使前卡齒插入卡環(huán),使平移限位塊處于一個使旋轉鎖盤無法沿與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轉的鎖定位置,以禁止卡環(huán)前移;在電控鎖機構處于解鎖狀態(tài)時,使平移限位塊移動至一個解鎖位置,以允許旋轉鎖盤沿第一方向旋轉,以允許卡環(huán)前移。
可選地,平移限位塊可沿筒體的橫向方向平移地設置于安裝盒內;且電控鎖機構還包括:按壓塊,可豎向滑動地設置于安裝盒,且通過一個斜面與平移限位塊的另一斜面配合,以在被向上按壓時,推動平移限位塊移動至解鎖位置,解鎖按鈕安裝于安裝盒且抵靠在按壓塊下側,以對按壓塊施加向上的按壓力;和第一壓簧,設置在按鈕與安裝盒之間,配置成對解鎖按鈕施加向下的彈性回復力。
可選地,電控鎖機構還包括:第二壓簧,設置在平移限位塊與安裝盒之間,配置成對平移限位塊施加朝鎖定位置移動的彈性預緊力;和電磁鐵,設置于安裝盒內;電控鎖機構配置成:在電磁鐵通電時,使其將平移限位塊吸引至解鎖位置;且在電磁鐵斷電時,使平移限位塊在第二壓簧的作用下移動至鎖定位置。
可選地,筒體的頂壁具有一允許氣流進出的鏤空部;且抽屜組件還包括:罩殼,在筒體外部并安裝于筒體的頂壁,罩殼密封罩扣鏤空部以與筒體的頂壁共同限定出一容納腔;氣調膜組件,設置在容納腔內,具有至少一個氣調膜和一個富氧氣體收集腔,并配置成使容納腔中的氧氣相比氮氣更多地透過氣調膜進入富氧氣體收集腔,以使筒體內部構成富氮貧氧的氣調保鮮空間。
可選地,抽屜組件還包括:風機,設置在容納腔中且位于氣調膜組件的橫向一側,以使氣調保鮮空間的氣體經(jīng)鏤空部一側流入風機,被風機吹向氣調膜組件,再從鏤空部另一側流回氣調保鮮空間。
可選地,氣調膜組件的頂部與罩殼之間具有間隙以允許氣流通過;且罩殼的內壁具有相隔設置的兩個導風肋板,兩個導風肋板配置成與罩殼以及筒體的頂壁共同限定出一導風通道,且導風通道的兩端分別朝向風機的出風口和氣調膜組件。
可選地,氣調膜組件還包括支撐框架,其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支撐框架上形成有分別在第一表面上延伸、在第二表面上延伸,以及貫穿支撐框架以連通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的多個氣流通道,多個氣流通道共同形成富氧氣體收集腔;且至少一個氣調膜為兩個平面形氣調膜,分別鋪設在支撐框架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
另一方面,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冷藏冷凍裝置,其包括以上任一項所述的抽屜組件。
可選地,冷藏冷凍裝置還包括抽氣裝置。抽氣裝置經(jīng)由管路與抽屜組件200的氣調膜組件富氧氣體收集腔連通,以將透入富氧氣體收集腔內的氣體抽排到抽屜組件外。
可選地,冷藏冷凍裝置還包括:抽屜位置檢測裝置,配置成在抽屜被完全推入筒體后,產(chǎn)生抽屜關閉信號;和控制器,與抽屜位置檢測裝置、風機和抽氣裝置電連接,配置成在接收到抽屜關閉信號后,啟動風機和抽屜裝置;在未接收到抽屜關閉信號時,關閉風機和抽屜裝置。
本發(fā)明的冷藏冷凍裝置及其抽屜組件中設置了電控鎖機構實現(xiàn)抽屜和筒體的鎖定和解鎖,便于實現(xiàn)自動化控制。并且,本發(fā)明還能夠通過牽拉解鎖引線來對電控鎖機構進行解鎖,避免了在電控鎖機構斷電或故障時無法解鎖抽屜。
進一步地,本發(fā)明的冷藏冷凍裝置及其抽屜組件中,利用走線管道來引導解鎖引線的走向,利用滑塊和安裝座控制解鎖引線的可牽拉距離范圍,使解鎖過程更加有效可控,也方便了用戶操作。
進一步地,本發(fā)明的冷藏冷凍裝置及其抽屜組件,因為具有氣調膜組件,可使氣調保鮮空間內形成富氮貧氧以利于食物保鮮的氣體氛圍,該氣體氛圍通過降低果蔬保存空間內氧氣的含量,降低果蔬有氧呼吸的強度,同時保證基礎的呼吸作用,防止果蔬進行無氧呼吸,從而達到果蔬長期保鮮的目的。風機能夠提高氣調保鮮空間內的氣流的流動性,加快氣體進入富氧氣體收集腔的速度。
進一步地,本發(fā)明的抽屜組件中,氣調膜組件設置在筒體頂壁與罩殼限定的容納腔中,不會影響到抽屜的正常儲物,也可防止抽屜以及抽屜內食物的移動時碰撞損壞氣調膜組件。
進一步地,本發(fā)明的抽屜組件不僅保鮮效果好,而且對抽屜和筒體等的剛性、強度要求較低,實現(xiàn)要求很低,則成本也很低。
根據(jù)下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具體實施例的詳細描述,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更加明了本發(fā)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優(yōu)點和特征。
附圖說明
后文將參照附圖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一些具體實施例。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了相同或類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這些附圖未必是按比例繪制的。附圖中: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抽屜組件的示意性側視圖;
圖2是圖1所示抽屜組件的示意性仰視圖;
圖3是抽屜的前端板底部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1中的電控鎖機構的分解示意圖;
圖5是圖4所示電控鎖機構的進一步分解示意圖;
圖6是控鎖機構處于鎖定狀態(tài)時的示意圖;
圖7是電控鎖機構處于解鎖狀態(tài)時的示意圖;
圖8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抽屜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圖8所示抽屜組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10是圖8所示抽屜組件中罩殼的底部結構示意圖;
圖11是圖9所示抽屜組件中氣調膜組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1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冷藏冷凍裝置的示意性局部結構圖;
圖13是圖12所示冷藏冷凍裝置的另一視角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14是圖8所示抽屜組件中的筒體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圖1至圖14來介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冷藏冷凍裝置及其抽屜組件,在下文描述中的“上”、“下”方向已經(jīng)在部分圖中標示,“橫向”指的是圖中標示的x軸方向。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抽屜組件的示意性側視圖;圖2是圖1所示抽屜組件的示意性仰視圖。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用于冷藏冷凍裝置(如冰箱)的抽屜組件200,抽屜組件200包括前側敞開的筒體10、可前后推拉地插入筒體10的抽屜20以及電控鎖機構50。本發(fā)明實施例可使筒體10可拆卸地安裝于冷藏冷凍裝置,或者使冷藏冷凍裝置的間室直接形成筒體10,構成抽屜型間室。在抽屜20完全插入筒體10后,電控鎖機構50用于鎖定抽屜20的位置,使其無法前移,避免其被無意開啟,以使抽屜20更好地密封筒體10的前側開口,便于在抽屜20內形成密封的保鮮空間。
電控鎖機構50配置成在抽屜20完全推入筒體10時,可受控地切換至鎖定狀態(tài)以將抽屜20鎖定于筒體10,或切換至解鎖狀態(tài)以解除對抽屜20的鎖定。
優(yōu)選將電控鎖機構50設置在筒體10的外部底壁的前端,以便和抽屜20的前端板22相鎖定。
電控鎖機構50采用電磁等方式實現(xiàn)鎖定和解鎖,在出現(xiàn)斷電或者其他故障時,可能導致其無法正常鎖定和解鎖。特別是無法解鎖,會影響到用戶存取物品。為此,本發(fā)明實施例還設置有解鎖按鈕76。解鎖按鈕76配置成在被向上按壓時,可使電控鎖機構50由鎖定狀態(tài)切換至解鎖狀態(tài)。
圖3是抽屜的前端板底部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1中的電控鎖機構的分解示意圖;圖5是圖4所示電控鎖機構的進一步分解示意圖;圖6是控鎖機構處于鎖定狀態(tài)時的示意圖;圖7是電控鎖機構處于解鎖狀態(tài)時的示意圖。下面參照圖3至圖7來介紹電控鎖機構50的一種可選結構形式。
如圖3至圖7所示,抽屜20的前端板22的后壁底部設置有卡環(huán)51,其為環(huán)狀結構,在抽屜20完全推入筒體10時,卡環(huán)51經(jīng)筒體10后部的通孔伸出筒體10,以便與位于筒體10外部的旋轉鎖盤56配合鎖定。電控鎖機構50包括安裝盒、旋轉鎖盤56以及平移限位塊53。
其中,安裝盒包括盒體52、蓋體528以及安裝罩529。盒體52安裝于筒體10的外部底壁前端,其內限定有容納空間,蓋體528用于封蓋盒體52的下側開口,安裝罩529用于將盒體52固定于筒體10。
如圖5至圖7,旋轉鎖盤56可沿一豎向(即上下方向)軸線轉動地安裝于安裝盒內(可使其可轉動地套在一個豎向柱體563上),且徑向向外延伸出前卡齒561和后卡齒562(前卡齒561位于后卡齒562的前方)??ōh(huán)51可通過盒體52的開口524伸入盒體52。關閉抽屜20時,卡環(huán)51后移,先碰觸到后卡齒562,帶動旋轉鎖盤56沿第一方向旋轉(圖5至圖7中,第一方向為逆時針方向),在旋轉過程中使使前卡齒561插入卡環(huán)51,實現(xiàn)電控鎖機構50的鎖定。平移限位塊53可受控平移地安裝于盒體52內。電控鎖機構50配置成:
在電控鎖機構50處于鎖定狀態(tài)時(如圖6),使前卡齒561插入卡環(huán)51,使平移限位塊53處于一個使旋轉鎖盤56無法沿與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轉的鎖定位置,以禁止卡環(huán)51前移。例如在圖6中,使平移限位塊53擋在前卡齒561的端部后方,以約束旋轉鎖盤56無法沿第二方向(即順時針方向)旋轉,如此使電控鎖機構50穩(wěn)固保持在鎖定狀態(tài)。
在電控鎖機構50處于解鎖狀態(tài)時(如圖7),使平移限位塊53移動至一個解鎖位置(從圖6位置沿x軸負向移動至圖7位置),以允許旋轉鎖盤56沿第一方向旋轉,以允許卡環(huán)51前移,如此用戶可順利向前拉動抽屜20,使卡環(huán)51順利脫離前卡齒561,以解除鎖定。
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控鎖機構50采用下述方式控制平移限位塊53的平移。如圖5至圖7所示,電控鎖機構50還包括第二壓簧57和電磁鐵55。第二壓簧57設置在平移限位塊53與盒體52之間,配置成對平移限位塊53施加朝鎖定位置移動的彈性預緊力(圖6所示為朝向x軸正向)。電磁鐵55設置在盒體52內,平移限位塊53由鐵材制成。電控鎖機構50配置成:在電磁鐵55通電時,使其將平移限位塊53吸引至前述的解鎖位置(如圖7);在電磁鐵55斷電時,其對平移限位塊53的吸引力消失,使平移限位塊53在第二壓簧57的作用下移動至鎖定位置(如圖6)。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抽屜20處于關閉狀態(tài)(抽屜20在大部分時間處于關閉狀態(tài))下,電磁鐵55是處于斷電狀態(tài)的,僅在開啟過程(抽屜20開啟的時間大大小于關閉時間)需開啟電磁鐵55,如此可極大減少電磁鐵55的開啟時間,節(jié)約電能。
在一些替代性的實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現(xiàn)有技術實現(xiàn)平移限位塊53的受控平移,例如通過設定直線電機直接帶動平移限位塊53平移或者利用旋轉電機以及傳動機構將轉動轉化為平動,帶動平移限位塊53平移。具體結構在此不再贅述。
在上述實施例中,通過沿x軸負向移動平移限位塊53可實現(xiàn)電控鎖機構50的解鎖,因此,可使解鎖引線75直接拉動平移限位塊53移動,也可通過設置傳動機構間接帶動平移限位塊53移動。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4和圖5所示,平移限位塊53可沿筒體10的橫向方向(x方向)平移地設置于盒體52內。電控鎖機構50還包括按壓塊77和第一壓簧78。按壓塊77可豎向滑動地設置于盒體52,且通過一個斜面771與平移限位塊53的另一斜面531配合,以在被向上按壓時,推動平移限位塊53移動至解鎖位置。例如圖5,平移限位塊53沿x軸負向移動,即可由圖6所示的鎖定位置移動至解鎖位置。解鎖按鈕76通過安裝罩529的讓位開口527伸出,其上側抵靠在按壓塊77下側,以對按壓塊77施加向上的按壓力。第一壓簧78設置在解鎖按鈕76與盒體52之間,配置成對解鎖按鈕76施加促使其松開按壓塊77的彈性回復力(如圖5所示,彈性回復力朝下)。用戶可向上按動解鎖按鈕76,使其克服第一壓簧78的彈力上移,以按動按壓塊77,使按壓塊77利用斜面帶動平移限位塊53沿x軸負向平移至解鎖位置,實現(xiàn)解鎖。
圖8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抽屜組件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圖8所示抽屜組件的分解示意圖;圖10是圖8所示抽屜組件中罩殼的底部結構示意圖。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8至圖10所示,抽屜組件200還包括罩殼15以及氣調膜組件30以及風機40。其中,筒體10限定有前側敞開的氣調保鮮空間202,且其頂壁具有一允許氣流進出氣調保鮮空間202的鏤空部13,鏤空部13可包括多個密集排布的通孔。抽屜20的前部端蓋與筒體10的前側開口配合,以便打開或封閉氣調保鮮空間202,使氣調保鮮空間202相對封閉。罩殼15在筒體10的外部,并且安裝于筒體10的頂壁(指的是外部的頂壁,下同),罩殼10密封罩扣鏤空部13以與筒體10的頂壁共同限定出一容納腔11,以使鏤空部13僅連通氣調保鮮空間202和容納腔11。氣調膜組件30設置在容納腔11內,具有至少一個氣調膜和一個富氧氣體收集腔。氣調膜組件30整體上可呈平板型,且優(yōu)選水平設置于容納腔11內,以節(jié)約其占據(jù)的空間。
氣調膜組件30可配置成使得容納腔11中的氧氣相對于容納腔11中的氮氣更多地透過氣調膜進入富氧氣體收集腔。具體地,每個氣調膜的內側朝向富氧氣體收集腔,外側朝向容納腔11,當富氧氣體收集腔的壓力小于容納腔11的壓力時,容納腔11的空氣中的氧氣透過氣調膜進入富氧氣體收集腔。由于容納腔11與氣調保鮮空間202連通,從而使氣調保鮮空間202內空氣中的部分氧氣得以排出,可在氣調保鮮空間202內獲得富氮貧氧以利于食物保鮮的氣體氛圍。
風機40設置在容納腔11中且位于氣調膜組件30的橫向一側(橫向指的是左右方向,以在圖中標出),例如圖9所示將風機40設置在氣調膜組件30的左側,當然也可設置在右側。如此可使氣調保鮮空間202的氣體經(jīng)鏤空部13的一側(圖中為左側)流入風機40,被風機40加速吹向氣調膜組件30,再從鏤空部13另一側流回氣調保鮮空間202,如此,使得氣調保鮮空間202的氣體不斷循環(huán)地通過氣調膜組件30的周圍,增強了氣調膜組件30的氧氣收集效果。此外,經(jīng)發(fā)明人測試,將風機40設置在氣調膜組件30的橫向一側相比設置在其前側后后側可以取得更高效率的氧氣收集效果。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抽屜組件200在使用時,可利用抽氣裝置(如真空泵)將透入富氧氣體收集腔內的氣體抽出,以使富氧氣體收集腔內的壓力小于容納腔11中的壓力,即在富氧氣體收集腔中制造負壓環(huán)境,便于吸收周圍的空氣進入其中。大部分氧氣被抽出后,氣調保鮮空間202內的氣體主要成分為氮氣和一部分氧氣,能夠降低果蔬有氧呼吸的強度,同時保證基礎的呼吸作用,防止果蔬進行無氧呼吸,從而達到果蔬長期保鮮的目的。而且,該氣體氛圍還具有大量的氮氣等氣體,還不會降低容納空間內物品的受冷效率,可使果蔬等有效得到儲存。
為便于與抽氣裝置連接,以將富氧氣體收集腔內的氣體抽出,氣調膜組件30還需包括連通富氧氣體收集腔的出氣管33。出氣管33可設置在氣調膜組件30的上下左右或頂部任意位置。但是,經(jīng)發(fā)明人測試,出氣管33設置在氣調膜組件30的遠離風機40的橫向端部(即圖10所示設置在右端),使氣調膜外部氣流方向與內部氣流方向一致(均為從左向右流動),可取的更高效率的氧氣收集效果。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0所示,風機40優(yōu)選為進風方向垂直于出風方向的離心風機。風機40的進風口41朝下以便經(jīng)鏤空部13連通氣調保鮮空間202,其出風口42朝向氣調膜組件30。如此能夠使風從風機40的出風口42直吹氣調膜組件30,減小風路變向帶來的損耗。
在將氣調膜組件30安裝于容納腔11后,優(yōu)選使其頂部與罩殼15之間具有間隙以允許氣流通過,以增大氣調膜組件40的進風面積。當然,氣調膜組件30的底部與筒體10的底壁之間也可設置有間隙。具體地,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氣調膜組件30中上側的氣調膜31距離容納腔11的頂表面的距離為8mm至20mm。氣調膜組件30中下側的氣調膜31距離容納腔11的底表面的距離為8mm至20mm。并且,位于氣調膜組件30的正下方的位置的筒體10的底壁優(yōu)選開設有鏤空孔。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0所示,可使氣調膜組件30和風機40均可拆卸地安裝于罩殼15,具體可采用螺紋連接或卡扣連接的方式,在此不再贅述。如此可以避免在體積相對較大的筒體10頂壁設置復雜的連接結構,增加制作難度。此外,還可使罩殼15的內壁具有相隔設置的兩個導風肋板151。兩個導風肋板151配置成與罩殼15以及筒體10的頂壁共同限定出一導風通道152,且導風通道152的兩端分別朝向風機40的出風口42和氣調膜組件30。如此能夠將風更多地引向氣調膜組件30。
此外,還可在罩殼15的上方設置頂蓋16,利用頂蓋16將罩殼15壓緊在筒體10上。罩殼15和筒體10的連接處還可設置密封圈17,以起到密封減振的作用。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9所示,抽屜組件200還包括殺菌燈60,殺菌燈60設置在容納腔11內以對氣體進行殺菌。具體可使其安裝于筒體10的頂壁上,且位于氣調膜組件30的附近。殺菌燈60可采現(xiàn)有技術常用的殺菌燈,在此不再贅述。
圖11是圖9所示抽屜組件中氣調膜組件的分解示意圖。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1所示,氣調膜組件30可呈平板型,該氣調膜組件30還可包括支撐框架32。氣調膜31優(yōu)選為富氧膜,可為兩個,安裝于支撐框架32的兩側,以使兩個氣調膜31和支撐框架32共同圍成富氧氣體收集腔。進一步地,支撐框架32可包括邊框,設置于邊框內的肋板和/或平板等結構,肋板之間、肋板與平板之間等可形成氣流通道,肋板的表面上、平板的表面上均可開設有凹槽,以形成氣流通道。肋板和/或平板可提高氣調膜組件30的結構強度等。支撐框架32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支撐框架32上形成有分別在第一表面上延伸、在第二表面上延伸,以及貫穿支撐框架32以連通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的多個氣流通道,多個氣流通道共同形成富氧氣體收集腔;至少一個氣調膜31為兩個平面形氣調膜,分別鋪設在支撐框架32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
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支撐框架32包括與前述至少一個氣流通道連通的出氣管33,設置于邊框上,以允許富氧氣體收集腔中的氧氣被輸出。出氣管33與抽氣裝置400連通。具體地,出氣管33可設置邊框的長邊緣上,或設置于邊框的短邊緣上,以根據(jù)氣調膜組件30的設置方位或實際設計需求進行確定,例如圖10,出氣管33可設置于邊框的長邊緣上。氣調膜31先通過雙面膠34安裝于邊框,然后通過密封膠35進行密封。
在一些實施例中,支撐框架32內部形成的前述至少一個氣流通道可以為一個或多個與出氣管33連通的空腔。在一些實施例中,支撐框架32內部形成的前述至少一個氣流通道可以具有網(wǎng)格結構。具體地,支撐框架32可包括:邊框,多個第一肋板以及多個第二肋板。前述多個第一肋板在邊框內部沿縱向間隔設置且沿橫向延伸,且前述多個第一肋板的一側表面形成第一表面。多個第二肋板在前述多個第一肋板的另一側表面沿橫向間隔設置且沿縱向延伸,且前述多個第二肋板的遠離第一肋板的一側表面形成第二表面。本發(fā)明的支撐框架32通過在其邊框內部設置沿縱向間隔且沿橫向延伸的多個第一肋板和在前述多個第一肋板的一側表面沿橫向間隔且沿縱向延伸的多個第二肋板,從而一方面保證了氣流通道的連貫性,另一方面大大縮小了支撐框架32的體積,并且極大地增強了支撐框架32的強度。此外,支撐框架32的上述結構保證了氣調膜31能夠獲得足夠的支撐,即使在富氧氣體收集腔內部負壓較大的情況下也能夠始終保持較好的平整度,保證了氣調膜組件30的使用壽命。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前述多個第一肋板可包括:多個第一窄肋板和多個第一寬肋板。其中多個第一寬肋板間隔設置,相鄰兩個第一寬肋板之間設置多個第一窄肋板。前述多個第二肋板可包括:多個第二窄肋板和多個第二寬肋板,多個第二寬肋板間隔設置,相鄰兩個第二寬肋板之間設置多個第二窄肋板。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理解,此處的“寬”“窄”是相對而言的。
在一些實施例中,每個第一寬肋板自其形成第一表面的一側表面向內凹陷以形成第一溝槽;每個第二寬肋板自其形成第二表面的一側表面向內凹陷形成第二溝槽,從而在保證支撐框架32的厚度很小(或者說體積很小)的前提下,提高了其內部網(wǎng)格結構的連通性。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每個第一寬肋板的背離第一表面的部分表面朝第二肋板延伸至與第二表面平齊,且自與第二表面平齊的該部分表面向內凹陷形成第三溝槽;第三溝槽與第二溝槽交叉的部位連通以形成十字溝槽。前述多個第二寬肋板中至少一個第二寬肋板的背離第二表面的部分表面朝第一肋板延伸至與第一表面平齊,且自與第一表面平齊的該部分表面向內凹陷形成第四溝槽;其中第四溝槽與第一溝槽交叉的部位連通以形成十字溝槽。
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為了便于氣流的流動,如圖11所示,蓋板部15的內表面可向下延伸出多個導風肋板,以引導來自風機40的氣流在容納腔11內流過氣調膜組件30每個氣調膜31的背離富氧氣體收集腔的外側表面。多個導風肋板可分成兩組,包括第一組導風肋板與第一組導風肋板關于一個平面對稱設置的第二組導風肋板。每組導風肋板包括第一導風肋板151、至少一個第二導風肋板152和至少一個第三導風肋板153。第一導風肋板151從離心風機的出風口處向容納腔的一側延伸,且延伸至氣調膜組件30的一個橫向外側。每個第二導風肋板152設置于兩個第一導風肋板151之間,且處于氣調膜組件30和離心風機之間。每個第三導風肋板153位于氣調膜組件30的一個橫向外側,以引導氣流使氣流從氣調膜組件30的橫向兩側進入氣調膜組件30與容納腔的底表面或頂表面之間的間隙。
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筒體10上可開設有多個微孔,容納空間可經(jīng)由多個微孔與容納空間外側連通。微孔也可被稱為氣壓平衡孔。每個微孔可為毫米級的微孔,例如每個微孔的直徑為0.1mm至3mm,優(yōu)選為1mm、1.5mm等。設置多個微孔可使容納空間內的壓力不至于太低,多個微孔的設置也不會使容納空間內的氮氣外流出,即使流動也是很小甚至是可忽略不計的,不會影響容納空間內食物的保存。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可選實施例中,筒體10上也可不設置微孔,即使這樣,容納空間內還具有大量的氮氣等氣體存在,用戶在拉開抽屜20時,也不用太費力氣,相比于現(xiàn)有的真空儲物室,則會大大省力。
圖1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冷藏冷凍裝置的示意性局部結構圖;圖13是圖12所示冷藏冷凍裝置的另一視角的示意性結構圖。如圖12和圖13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冷藏冷凍裝置,其可包括上述任一實施例中的抽屜組件200。更進一步地,冷藏冷凍裝置中,抽屜組件200還包括上述的罩殼15、氣調膜組件30風機40以及抽氣裝置400。抽氣裝置400經(jīng)由管路500與抽屜組件200的氣調膜組件30的富氧氣體收集腔連通,以將透入富氧氣體收集腔內的氣體抽排到抽屜組件200外,且使富氧氣體收集腔的壓力小于抽屜組件200的容納腔11的壓力。
在一些實施例中,冷藏冷凍裝置還可包括箱體100、門體和制冷系統(tǒng)。箱體100內限定有儲物空間110和壓縮機倉140。抽屜組件200的筒體10設置于儲物空間110內。具體地,筒體10可設置于儲物空間110的下部。當然,如本領域技術人員可認識到的,筒體10也可設置于儲物空間110的中部或上部。門體可由兩個對開門組成,均可轉動安裝于箱體100,配置成打開或關閉箱體100限定的儲物空間110??蛇x地,門體也可只有一個門。制冷系統(tǒng)可為由壓縮機、冷凝器、節(jié)流裝置和蒸發(fā)器等構成的制冷循環(huán)系統(tǒng)。壓縮機安裝于壓縮機倉140。蒸發(fā)器配置成直接或間接地向儲物空間110內提供冷量。進一步地,儲物空間110和容納空間經(jīng)由多個微孔連通。
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儲物空間110為冷藏室,其儲藏溫度一般在2℃至10℃之間,優(yōu)先為3℃至8℃。進一步地,箱體100還可限定出冷凍室120和變溫室130,冷凍室120設置于儲物空間110的下方,變溫室130設置于冷凍室120和冷藏室之間。冷凍室120內的溫度范圍一般在-14℃至-22℃。變溫室130可根據(jù)需求進行調整,以儲存合適的食物。壓縮機倉140優(yōu)選地設置于冷凍室120的后下方。在本發(fā)明的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儲物空間110也可為冷凍室120或變溫室130,也就是說,儲物空間110的溫度范圍可控制在-14℃至-22℃或根據(jù)需求進行調整。進一步地,冷藏室、冷凍室和變溫室的相對位置可根據(jù)需求進行調整。
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抽氣裝置400設置于壓縮機倉140內,可充分利用壓縮機倉140空間,不額外占用其他地方,因此不會增大冷藏冷凍裝置的額外體積,可使冷藏冷凍裝置的結構緊湊。壓縮機倉沿箱體的橫向方向延伸,抽氣裝置400可設置于壓縮機倉140的橫向一端。壓縮機可設置于壓縮機倉140的橫向另一端,以使抽氣裝置400距離壓縮機的距離比較遠,減少噪音疊加和廢熱疊加。在本發(fā)明的另一些實施例中,抽氣裝置400臨近壓縮機設置,抽氣裝置400設置于壓縮機倉140一端,且處于壓縮機和壓縮機倉140的側壁之間。
進一步地,抽氣裝置400可包括抽氣泵、安裝底板和密封盒。安裝底板可通過多個減振腳墊安裝于壓縮機倉140的底面。密封盒安裝于安裝底板。抽氣泵安裝于密封盒內。抽氣泵運行時,密封盒可在很大程度上阻隔噪聲和/或廢熱向外傳播。多個減振腳墊(可為橡膠材質)可進一步提升減震減噪效果。密封盒內部設置有一個安裝框架,安裝框架與密封盒的內壁通過多個減振墊塊連接,抽氣泵固定于安裝框架內部,如此以減輕抽氣泵運行時的振動和噪音。具體地,安裝框架的底部設置有兩個減振墊塊,減振墊塊套設在密封盒底面的定位柱上。安裝框架的一個相對兩側各設置有一個圓形的減振墊塊,且卡設于密封盒相應側壁的卡槽內。安裝框架的另外一相對兩側各固定一個減振墊塊。抽氣泵可處于密封盒內的各個減振墊塊之間,且通過螺釘緊固于安裝框架。
在一些實施例中,冷藏冷凍裝置還包括抽屜位置檢測裝置和控制器。抽屜位置檢測裝置配置成在抽屜20被完全推入筒體10后,產(chǎn)生抽屜關閉信號。控制器與抽屜位置檢測裝置、風機40和抽氣裝置400電連接,配置成在接收到抽屜關閉信號后,啟動風機40和抽屜裝置400,使抽屜組件200正常工作。在未接收到抽屜關閉信號時,即抽屜20處于打開狀態(tài)或未關嚴的狀態(tài)時,關閉風機40和抽屜裝置400,避免此時風機40和抽屜裝置400的開啟帶來無意義的能耗。
圖14是圖8所示抽屜組件中的筒體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4所示,可使抽屜位置檢測裝置18設置在筒體10的后壁上,使其感測部181通過筒體10后壁的開孔19伸入筒體10內部。當抽屜20被完全推入筒體10后,抽屜20的后端碰觸到感測部181,使抽屜位置檢測裝置18產(chǎn)生抽屜關閉信號。
抽屜位置檢測裝置可為電路機械開關,感測部181可為彈簧片?;蛘撸閷衔恢脵z測裝置可為現(xiàn)有技術常用的其他在受到碰觸后能夠產(chǎn)生預設信號的電磁裝置或傳感器。
至此,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認識到,雖然本文已詳盡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多個示例性實施例,但是,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仍可根據(jù)本發(fā)明公開的內容直接確定或推導出符合本發(fā)明原理的許多其他變型或修改。因此,本發(fā)明的范圍應被理解和認定為覆蓋了所有這些其他變型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