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中水回用的成套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中水回用的成套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工業(yè)技術和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水資源形勢越來越嚴峻,中水回用成為目前工 業(yè)或生活污水處理的一個重要方向。MBR (膜生物反應器)技術是將生物法與膜法進行有機結合的一種新型污水處理工 藝,其是利用超濾膜代替原有生物系統(tǒng)的二沉池,以提高生物系統(tǒng)內的泥齡和污泥濃度,最 大程度降低水體中有機物,利用膜法將其上清液進行分離,從而使得出水可以回用;目前該 技術已成為中水回用的關鍵技術。在實際運用中,MBR技術受到膜污染的困擾;因在各種污水中,一般同時含有各種 物質,特別是脂肪類、油類物質的存在,能迅速加速膜的污染,導致處理量的下降和處理成 本的直線上升,而需要解決MBR技術膜污染的關鍵問題,就是需要做好MBR反應器前的預處理。如何運用高效的預處理技術結合MBR技術,組成一個適用性強的中水回用成套設 備,是目前中水回用技術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中水回用的成套設備,該設備結合物化處理、 生物處理、膜處理于一體,對解決各種工業(yè)污水、生活污水的污染問題起到積極作用,并且 能夠節(jié)省大量的占地面積,同時可實現設備的自動化控制,以最低的運行成本,達到最高的 處理效果。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用于中水回用的成套設備,包括電化學設備區(qū)和控制區(qū),所述電化學設備區(qū) 內部設有電化學設備和泥水分離器,泥水分離器連接污泥處理區(qū)和MBR反應區(qū);所述污泥 處理區(qū)內部設有污泥沉淀槽,MBR反應區(qū)內部設有MBR前生物區(qū),MBR前生物區(qū)內部設有MBR 污泥泵,MBR反應區(qū)通過MBR污泥泵連接污泥沉淀槽;MBR生物區(qū)內部設有MBR膜區(qū),出水區(qū) 連接配藥加藥區(qū);所述配藥加藥區(qū)內部設有PAC配藥槽、PAM配藥槽和加藥泵,PAC配藥槽 和PAM配藥槽內部均設有配藥攪拌機;配藥加藥區(qū)連接電化學設備區(qū)和污泥處理區(qū)。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設備結合物化處理、生物處理、膜處理于一體,對解決 各種工業(yè)污水、生活污水的污染問題起到積極作用,并且能夠節(jié)省大量的占地面積,同時可 實現設備的自動化控制,以最低的運行成本,達到最高的處理效果。
下面根據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用于中水回用的成套設備的結構示意圖;[0012]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用于中水回用的成套設備的工作原理示意圖。圖中1、電化學設備區(qū);2、控制區(qū);3、MBR反應區(qū);4、污泥處理區(qū);5、配藥加藥區(qū);6、電 化學設備;7、泥水分離器;8、MBR前生物區(qū);9、MBR生物區(qū);10、MBR膜區(qū);11、出水區(qū);12、污 泥沉淀槽;13、PAC配藥槽;14、PAM配藥槽;15、配藥攪拌機;16、MBR污泥泵;17、加藥泵。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用于中水回用的成套設備,包括電化學設 備區(qū)1和控制區(qū)2,所述電化學設備區(qū)1內部設有電化學設備6和泥水分離器7,泥水分離 器7連接污泥處理區(qū)4和MBR反應區(qū)3 ;所述污泥處理區(qū)4內部設有污泥沉淀槽12,MBR反 應區(qū)3內部設有MBR前生物區(qū)8,MBR前生物區(qū)8內部設有MBR污泥泵16,MBR反應區(qū)3通 過MBR污泥泵16連接污泥沉淀槽12 ;MBR生物區(qū)9內部設有MBR膜區(qū)10,出水區(qū)11連接 配藥加藥區(qū)5 ;所述配藥加藥區(qū)5內部設有PAC配藥槽13、PAM配藥槽14和加藥泵17,PAC 配藥槽13和PAM配藥槽14內部均設有配藥攪拌機15 ;配藥加藥區(qū)5連接電化學設備區(qū)1 和污泥處理區(qū)4。用于中水回用的成套設備由五個部分組成。電化學設備區(qū)1,該區(qū)設備為電化學設 備6,處理過程中需要加藥,且產生污泥排放至污泥處理區(qū)4 ;電氣控制主要來源于進水水 泵、電化學控制柜及后續(xù)泥水分離設備的控制;控制區(qū)2,該區(qū)為整個成套設備的控制區(qū)域;控制區(qū)2內設備分為電力設備和電控 設備;電力設備有進水泵,鼓風機,自吸泵,反洗泵等,電控設備分為整體電控和電化學整流 電控;MBR反應區(qū)3,該區(qū)為中水回用的核心區(qū)域,MBR反應區(qū)3內設置MBR前生物區(qū)8、 MBR生物區(qū)9及出水區(qū)11 ;電氣控制主要來自生物系統(tǒng)的曝氣系統(tǒng)控制及MBR的自動化控 制;MBR反應區(qū)3產生少量生物污泥排放至污泥處理區(qū)4 ;出水區(qū)11作為配藥加藥區(qū)5的水 源;MBR反沖洗區(qū)設置為自動化控制;污泥處理區(qū)4,該區(qū)主要負責收集電化學系統(tǒng)產生的無機污泥及MBR系統(tǒng)排放的 剩余活性污泥;該區(qū)設置僅設置污泥沉淀槽12,污泥在這里經過加藥后絮凝沉淀成為濃縮 污泥后接管至外部處理并運出;配藥加藥區(qū)5,該區(qū)主要進行成套設備運行過程中需要的藥劑配置及定量投加,分 為三個部分電化學設備區(qū)1的加藥,藥劑為混凝劑與絮凝劑;污泥處理區(qū)4的加藥,藥劑 為絮凝劑;MBR反應區(qū)3的加藥,主要根據原水水質情況,相對增加水體的營養(yǎng)物質,如氮、
磷等元素。如圖2所示,電化學設備6與泥水分離器7構成圖1中電化學設備區(qū)1 ; MBR前生 物區(qū)8、MBR生物區(qū)9和出水區(qū)11構成圖1中MBR反應區(qū)3 ;PAC配藥槽13和PAM配藥槽 14構成圖1中配藥加藥區(qū)5 ;污泥沉淀槽12構成圖1中污泥處理區(qū)4。廢水泵入電化學設備6內,通過電化學設備6內產生的氧化絮凝等作用,有機物、 油脂等物質得以形成大顆粒的膠羽物質,然后通過外加少量的PAC、PAM藥劑,形成可以迅 速分離的污泥形狀,在泥水分離器7內實現了泥水的分離,分離后污泥進入污泥沉淀槽12, 上清液水體則進入后續(xù)的MBR反應區(qū)3內的MBR前生物區(qū)8,在該生物區(qū)內利用外加的空氣源培養(yǎng)適應的活性污泥菌種,利用生物的氧化性對水體中的有機物進行氧化,而后進入MBR 生物區(qū)9,該區(qū)設置MBR膜區(qū)10,膜的使用代替了沉淀池,使得污泥的泥齡,污泥濃度都大大 大于前生物區(qū),在這里大部分的有機物能以降解,出水通過MBR膜區(qū)10設置的自吸泵外吸 排出至出水區(qū)11 ;而在整個MBR反應區(qū)3內由于膜的設置,剩余污泥大大降低,少量的剩余 活性污泥通過設置在MBR前生物區(qū)8內的污泥泵16外排至污泥沉淀槽12 ;MBR出水可達到 回用標準,也可以用于本設備內部配藥使用,設備內的加藥設備設置為兩種加藥設備,一為 PAC加藥,二為PAM加藥;PAC加藥由PAC配藥槽13、配藥攪拌機15,加藥泵17組成;PAM加 藥則由PAM配藥槽14、配藥攪拌機15,加藥泵17組成。本成套設備采用電化學技術作為MBR反應器的預處理,利用MBR反應器作為后續(xù) 的生物反應器,降解水體中殘留的各種有機物,從而使得出水達到中水回用標準。本實用新型結合物化處理、生物處理、膜處理于一體,對解決各種工業(yè)污水、生活 污水的污染問題起到積極作用,而且能夠節(jié)省大量的占地面積,同時對實現節(jié)約水資源、實 行清潔生產和循環(huán)經濟有重大意義。
權利要求1. 一種用于中水回用的成套設備,包括電化學設備區(qū)(1)和控制區(qū)(2),其特征在于 所述電化學設備區(qū)(1)內部設有電化學設備(6)和泥水分離器(7),泥水分離器(7)連接污 泥處理區(qū)(4)和MBR反應區(qū)(3);所述污泥處理區(qū)(4)內部設有污泥沉淀槽(12),MBR反應 區(qū)(3 )內部設有MBR前生物區(qū)(8 ),MBR前生物區(qū)(8 )內部設有MBR污泥泵(16 ),MBR反應區(qū) (3)通過MBR污泥泵(16)連接污泥沉淀槽(12);MBR生物區(qū)(9)內部設有MBR膜區(qū)(10),出 水區(qū)(11)連接配藥加藥區(qū)(5);所述配藥加藥區(qū)(5)內部設有PAC配藥槽(13)、PAM配藥槽 (14)和加藥泵(17),PAC配藥槽(13)和PAM配藥槽(14)內部均設有配藥攪拌機(15);配藥 加藥區(qū)(5)連接電化學設備區(qū)(1)和污泥處理區(qū)(4)。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中水回用的成套設備,包括電化學設備區(qū)和控制區(qū),所述電化學設備區(qū)內部設有電化學設備和泥水分離器,泥水分離器連接污泥處理區(qū)和MBR反應區(qū);所述污泥處理區(qū)內部設有污泥沉淀槽,MBR反應區(qū)內部設有MBR前生物區(qū),MBR前生物區(qū)內部設有MBR污泥泵,MBR反應區(qū)通過MBR污泥泵連接污泥沉淀槽;MBR生物區(qū)內部設有MBR膜區(qū),出水區(qū)連接配藥加藥區(qū)。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設備結合物化處理、生物處理、膜處理于一體,對解決各種工業(yè)污水、生活污水的污染問題起到積極作用,并且能夠節(jié)省大量的占地面積,同時可實現設備的自動化控制,以最低的運行成本,達到最高的處理效果。
文檔編號C02F9/14GK201785295SQ201020529628
公開日2011年4月6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9月15日
發(fā)明者卓劍鋒 申請人:卓劍鋒, 林振珊